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为什么人总会猜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23:26 作文素材
为什么人总会猜疑作文素材

篇一:人生的超越_猜疑心理的自我调节

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的复杂情绪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猜疑心理是人际关系的蛀虫,既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又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猜疑心理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四方面:

一、错误的思维定势。喜欢猜疑的人,总是以某一假想目标为起点,以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依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进行循环思考。这种思考从假想目标开始,又回到假想目标上来,如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死死束缚住。

二、相互间缺乏信任。一个人对别人越缺乏信任,产生猜疑心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三、不良的心理品质。猜疑心理重的人通常也是狭隘自私、自尊心过强、嫉妒心强烈的人。

四、受流言蜚语的影响。听信谣言,也会产生猜疑心理。

那么,应该怎样克服猜疑心理呢?

1.培养理性

防止感情用事,猜疑者在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下,会觉得自己的猜疑顺理成章、天衣无缝。“疑人偷斧”的故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遇事保持冷静,多观察、分析和思考,克服“当局者迷”的认知误区,是消除猜疑的重要途径。

2.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会与周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当我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

3.加强交流

拉近心理距离,了解是信任的基础,信任是感情的纽带和猜疑的坟墓。和他人之间应该加强交流、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会有效地消除猜疑。

4.完善个性品质

加强个性品质的改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净化心灵,拓宽胸怀,提高精神境界,冲破封闭思维的桎梏,排除不良个性品质的消极影响,可以有效消除猜疑。

5.学会自我安慰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

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必斤斤计较,可以“糊涂”些,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

篇二:第四期怎样消除猜疑心理:

第四期 如何预防和消除猜疑心理

各位学员:

大家好!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又和您见面了,上期,我们就如何克服嫉妒心理给大家提供了几点建议,不知对大家是否有所帮助?那么本期呢?我们来讲讲嫉妒心理的孪生姐妹——猜疑心理。在讲课之前呢?先给大家讲个故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通过讲课,需要大家掌握下面几个知识点:1、什么是猜疑心理?2、猜疑心理表现在哪些方面?3、猜疑心理对服刑人员的危害有哪些?4、怎样预防和消除猜疑心理?

那么什么是猜疑心理呢?猜疑心理就是指无中生有的起疑心,对人对事不放心的一种心理体验,当一个人对别人所拥有的东西开始眼红,心生嫉妒时,猜疑心理也就相伴而生了。所以,我们说,猜疑心理是嫉妒心理的孪生姐妹。

在服刑人员的日常生活改造中,猜疑心理集中具有两种表现:

一是无中生有。在现实的改造生活中,有一些人心细、敏感、疑心重,喜欢捕风捉影,妄加揣度,当看到别的服刑人员在一起交谈时,就回坐立不安,认为别人是在议论自己,甚至是在搞什么阴谋诡计;甚至还有部分人把自己的某些想法与别人的言行联系起来,觉得别人就是在针对自己,觉得某件事就是某人针对自己才干的。在此思维方式的支配下,多疑的人往往还会给自己的想法寻找“证据”,并由此形成循环论证,于是许多本不存在的事情就无中生有了。这时,他们常常表现的有点神经过敏,对同犯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考虑再三,直至自认为看透了究竟才肯罢休。

二是疑神疑鬼。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疑心重的人,常常会毫无依据地进行各种猜测,主观臆造出各种事件,并把这些本身并不存在的

东西作为依据,心生成见。这就如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所看到的全是镜片的颜色一样。在服刑人员的改造过程中,有许多事情就是由于疑心而发生的,就如寓言故事“疑人偷斧”一样,完全是心理因素在发生作用。如有的服刑人员因违反监规监纪而受了批评处罚时,不是认真地反省自己的错误,却一门心思地猜测是谁告的状。他可能一会认为是这个人汇报的,因为这人曾与管教民警说过话;一会又认为是那个人打的小报告,因为那人是改造积极分子。若是家里来信说父亲或母亲病了,他便会疑心也许父亲或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若是家中来信少了,他便会成天想着是不是家中出事了,还是妻子要离婚了。

猜疑心理的实质,说到底就是一种信任的缺乏,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缺乏信任感的表现。具体讲其又有两种指向:其一表现为对外界的不信任,即对他人的不信任,对他人的言语、行为乃至承诺的不信任;其二主要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较低,处于一种消极的态势。从总的特征来看,猜疑心理是一种怀疑别人而又轻视自己的表现。

那么猜疑心理有那些危害呢?根据猜疑心理的外在表现各式各样,其危害程度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毋庸质疑的,即,猜疑心理一旦形成,它不仅会影响人们对外界特别是对他人作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而且还会影响到他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缺乏真实可靠的依据。猜疑心理重的服刑人员,成天生活在虚幻的关系之中,成天被那种并不存在的事情而烦恼、困绕着。给自己的改造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我们了解了猜疑心理的危害,知道了猜疑心理在日常的服刑生活中的负面影响,那么,我们怎样预防和消除猜疑心理,使自己轻松地度过服刑生活呢?

一,抛弃成见。猜疑,实际上是一种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它往往是主观地预先设定一个框框,然后按图索骥,按框的大小取舍材料。社会学家的观察研究表明,具有猜疑心理的人一般是先在主观上假定别人对自己不满,然后把生活中的一些无关事件拉扯在一起,用来证明自己的主观假设和虚无成见。通俗地讲,具有猜疑心理的人是带着有色眼镜在看世界。因此,要克服猜疑心理,首先就是要抛弃成见,改变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对于服刑改造中的人来讲,在日常的改造生活中,要公正客观地看问题,冷静细致地分析身边发生的事情,切忌先入为主,按框取材。

二、多沟通、多交流。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猜疑往往源于对别人的

误会和对事情的不了解,或者说是了解的不全面,因此,消除猜疑心理最好的方法就是与别人多沟通、多交流,最好能主动与对方接触,开诚布公地谈一谈,这样不仅能使你看到事实与真相,而且在交谈的过程中还能使自己的心胸开阔一些,对问题的认识要全面一些。在这个问题上,“面子”思想是最要不得的,它只能使人更加多疑;相反,若是主动与对方交流、谈心,别人也会更加敬重你。如果你把疑心锁在自己的心中,只会加深矛盾,恶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培养信任感。在人际交往中,信任他人是交往的前提,也是对他人尊重的一种表现;同样,被别人信任也会让自己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感受。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对别人愈信任,别人也会对你愈加尊敬,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巩固,在此情况下,猜疑心理就会自动消失了。

今天,我们讲了关于猜疑心理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咨询的过程中,发现有猜疑心理的学员还不少,那么,通过今天的讲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忠心祝愿广大的学员能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让轻松和愉快伴随着你服刑生活的每一天!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的口号是“关注心灵,收获快乐”,下次再见!

2009年6月30日

篇三:那些阴沉、猜疑、敏感的年轻人

那些阴沉、猜疑、敏感的年轻人

王小妮

昨天一早,在微博上看见河北衡水二中楼道里密实的铁笼和写满口号的大红横幅,一白一红,惊悚地互相映衬,装铁笼,据说是防止学生承受不了压力纵身跳下,标语依然是紧追不舍的唠叨,辨认出其中一条标语内容是:“高考成功来源于天天成功,课课成功,题题成功”,总之是两个字要“成功”。

夜里又看见自称过来人的长微博,是曾经在衡水二中上了一个月的课,因精神崩溃离开,现在还在恢复中的一位学生写的,其中有一句话:“从里面出来的学子,你们在二战犹太集中营中应该也能完美活下来。”

跟帖评论中,有海南大学学生说:“我们班就有一个衡二的,他说那的学生没有时间吃饭,常常吃压缩饼干,胃出血还在吃,学校有统一的解禁时间,常常有女生憋到哭,而家长认为别人的孩子受得了,我的孩子也能受得了??”

衡二,谐音似乎是又横又二。

(图注:衡水二中楼道里密实的铁笼和写满口号的大红横幅)

高考临近,轮到教育夺眼球的时候了。几天前,多家媒体同时推出有关教育公平的新闻,其中一篇的题目足够醒目:“打破寒门难出贵子魔咒,北大清华对农村学子放开尺度”。新闻中列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各自的方案,分别是不同细则的面对农村学生的降分录取。

两条新闻对应着看,怎么看,都觉得“衡二”的图文更有“魔咒”特征,它一出现,顿时把教育公平四个字显得孱弱无力了。

1、谁更可能得到这个机会

为表明2015年高考将向贫困乡村倾斜,北京大学提出了“筑梦计划”,清华大学提出了“自强计划”。新闻引用了去年的招生数据: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高校在2014年已经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收了新生740人,这个数字比2013年度增长了3倍多,据说约占这三所高等学校当年本科录取人数的7%。那么可以根据以上数据推算一下,2013年高考,这三所中国最引人注目的高校一共招收贫困乡村学生是200多人,每所学校不到百人。也有数据说,2015年的九月,这三所高校将各增加200多享受教育公平政策进来的农村学生。

可以暗自猜想,谁最可能得到这惠泽。

先讲几个真实故事,我曾经去贵州毕节地区织金县的乡村小学,看望从城里去那儿支教的年轻人。一个深圳来的姑娘告诉我,从广东城市里对口捐助的衣服棉被运到当地,都是由村干部和学校领导的家人先挑选,最需要捐助的孩子总是最后得到,他们拿的是别人选剩了的。为这个她很纠结,究竟还要不要鼓励城里的朋友继续捐助。

同样是那次在贵州山区,当地老师指给我一个背篓里装满菜的老人,说他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他现在靠种菜供儿子念书,当时我们前后跟了几个凑热闹的孩子,也随着用方言念“清华大学”,念个不停,显然这四个字有多荣耀,而这个老父亲姓什名谁都不重要,管他呢,看见他,当地人就想念一声清华大学。

如果真的事关公平,谁能有进清华大学的运气,这个标准的执行细则是怎么样的,很难不引起人们的猜想。

一个大学生告诉我,贫困生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问题:地方规定,每年暑假必须由学生本人回家乡申请,因为这个贷款没有利息,要防止被当地的“能人”冒领和挪作他用,学生为贷到这几千块钱,有时候要紧急赶回家乡,有的回去后日夜排队。跟我说这些的学生在他的大学三年中回老家申请了两次,一次运气好申请到了,一次没申请到。而每年暑假都要为这不一定争得到的钱往回赶,不能留在学校所在城市打零工或外出走走或留校看书,又耗时又搭钱又可能落空,家境差的人也渐渐选择了放弃。因为申请不到贷款,交不上学费的,学校想得出各种追款办法,可以不允许学生参加考试,可以阻止学生假期买票离校。

想每年得到5000到6000的助学贷款都这么难,可以想象清华北大在偏远落后地区的光环,随后是这闪烁后面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最差的也可以从此和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了。

我去搜索了北京大学对这个项目的描述,它要的是“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学生,相信衡水二中笼子里的学生个个都能获得这八个字的评语,那么怎么来判定哪个孩子更应该获得这机会。客观稳妥地说,遐想和觊觎都不要,继续用悬梁刺股的古训来励志自己,不要跳楼做懦夫,未来再不可知,也值得博一下,或者露出些微的间隙和疏漏,你就可能上位,置身于那些大红横幅上再三出现的“成功”中。

2、在大学里

北大清华复旦这几所大园子内外,整日浩浩荡荡进出的年轻人,多200个学生应该不是什么新奇事,他们会被瞬间淹没,但是,假如他们真的来自贫困乡村,是靠降分才进到殿堂级别的高校,很难不被侧目。

曾经听我的同学们议论一个女生从来不去图书馆,甚至是怕图书馆,她不理解,好些人全都围着一张桌子,人和人就那么面对面地,真受不了。为什么非得去图书馆?她反问别人。大家觉得这女生好古怪,考上我们这所211大学不容易,居然有人排斥图书馆,太不可理喻。后来,有人无意间对我说起这女生的身世,她被家境贫寒的养父母带大,不知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养母始终不希望她读书,想方设法阻止她,而她不停地努力抗争,才考进了大学。她的经历很可能给性格带来阴影,恐怕要专业疏导才能缓解。

学期结束前的最后一课,她经过讲台,交给我一张折起来的纸,打开来,是她用铅笔画的工笔花鸟,画得很好哦,精致又用心,一笔一笔,得画三小时吧。下课铃响后,我过去想请她在画角签上她的名字,可她很小声说:不用了,老师。

她不想留下签名。如果没有前面的恐惧图书馆和她执意要读书的铺垫,我会不理解她的拒绝,正是得知了那些前因,我说也好,重新折好她的画,看着她默默地收拾东西离开,好像很淡漠。

对于一个人经历的尊重,可能比一个就学机会更重要,事关更大的公平。而我们每一个人做好这个准备了吗?

(图注:那位不愿署名的女生送我的工笔花鸟。作者供图)

看到衡水二中的铁笼和横幅,眼前最先跳出来三个词:阴沉,猜疑,敏感。

它来自几年前一个学生跟我的课后短信,他一连发了好几条,都是关于农村来的同学,其中一条是:“从社会底层家庭挣扎出来的人往往显得阴沉、猜疑、敏感。”

孩子们本性里没有的缺陷,怕是都能在铁笼和横幅的交错里获得。而他们还要你感激他,就因为他可能送你进名校,至于你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没有性格缺失,和他完全无关。

有个学土木建筑的大二学生跟我说了他发现的一句名言:障碍即生活。

这个学生读到小学六年级才第一次知道,在教科书以外还有一种书,叫“课外书”。他上了中学才知道,外国不是一个国,而是很多个国。进了寄宿高中,他的性格从外向变成内向,他妈妈发现他总是埋头不语。他没跟我讲过他的寄宿高中是什么样,我只知道他是江苏人,应该属于发达地区,估计北大清华不会给他家乡的学生降分录取机会。

而贫寒的影响,远不只是上了一所名声显赫的大学就能消除得了的。只要有几个在寒假来临前高声谈论自己买好回家机票的同学,另一些准备前一夜就去火车站排队买学生票的学生会不自觉地低声约定出发时间。

和完全不同成长背景的城里孩子比,乡村来的学生经常是缺少见识的人,因为不敢随意言语而说话慢半拍,他们容易看上去不坚定,孤僻,甚至偏执狭促,心胸不够宽阔。如果他们曾经很傻很快乐很阳光,也可能被类似衡水二中的铁笼横幅日夜锤炼打造,逐渐变得阴沉、猜疑、敏感,这显然不是他们的错。

3、成功意味一切?

教育公平早该谈论,但是在讨论这个公平的同时,还应该赶紧讨论教育的目的。不过,按照衡水二中的口号,这个好像不必谈论,就是“高考的成功来源于天天成功,课课成功,题题成功”,这个思维方式的所有导向,包括北大清华准备屈身降分录取一个来自贫困乡村的孩子,都是暗中期待你以成功来回馈。

可以回想一下中国式的校友聚会,有几个不以混得好坏来排座次,来主操话语权?

中国老话里,有一句叫:不成功便成仁。

年轻人,那些铁笼对你是安全屏障,护佑你不能舍身成仁的。那铁笼的每一根钢筋都是爱你的,理论上说,每个高考参加者都有机会进入北大清华,你能不时时懂得感恩?在那些关于教育公平的新闻后面,跟着一大堆论述,所有口号的调门都很相似。

多么闪光的大学本科都只有四年,就业才是真考验,这时候来自偏远贫困家庭的孩子再一次懂得什么是负资源,他们的父母无力出手相助,而很快一个实习生的薪水可能要节省出一些来帮他们养老。

几天前看到一个电视短片“我的故事”上下两集,讲一位北师大毕业生带领学弟学妹去他老家贵州毕节地区支教,又是毕节又是支教。片子中明显有个观众必定想知道,而被有意模糊掉的段落,这位大学生得了抑郁症,曾经自杀过,现在他还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是后遗症。他母亲在镜头前出现得很短,始终都在哭,不是一般流眼泪,是哭得就快倒下去了,他也随着母亲哭,劝解说自己这不是回来了吗,现在工作也有了,每个月能挣5000呢。可无论说什么,他的母亲还是在哭倒下去。我查了这位年轻人的名字,知道他是2012年度北京师范大学“感动师大”人物。但我想知道得更多,显然这个短片里讲出来的远不是他的全部,它没有准备告诉我们一个更复杂而更真实的年轻人。

因为他们需要他是个人物,而不是个人。

他会说着说着眼泪自己出来,忽然那么多的眼泪浸着,能感觉到他非常脆弱,想到好几个我的学生。 片子中这位同学讲到他刚考上大学离家,不识字的父亲送他到村口说,就能帮你到这儿了。

这话不止一个学生对我说过。曾经有晚上接到已经毕业了的女生电话,她任职的公司老板又要求她去陪客户喝酒,这个女生的爸爸在送她进大学以后,也说过“家里就能帮你到这儿,以后你就只能靠自己了”。遇到这种时候,按衡水二中的成功说?或者应该挺身而出?查各大学校训,包括北大清华校训,好像都没有能回答的。

最后再只说几句教育公平,到2015年提起这个来,真的不太迟?

把人分成城市人和乡下人,是更大的不公平的源头。农民不能自由迁徙,生在那片土地上就必须世代在那儿做农民。因为说话写字成了右派,受到的惩罚也是剥夺城市人资格,下放农村劳动,比如丁玲比如聂绀弩比如艾青,这个名单可以列几页纸。

乡村是下等人的地方,是匮乏的地方,所有的资源长久持续地配给给城市,这公平吗?

篇四:调节自我:猜疑是多此一举的心灵杀手

调节自我:猜疑是多此一举的心灵杀手

十、调节自我:

猜疑是多此一举的心灵杀手

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家小孩偷的。从此,她观察邻家小孩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她断定贼非邻家小孩莫属了。可是,不久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家小孩,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大多由于这种作茧自缚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的思维。培根说过:“心思中的猜疑有如鸟中的蝙蝠,他们永远是在黄昏里飞的。”因为猜疑不光明磊落,它既是对别人的不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所以猜疑只能藏匿于心底。青少年正是身体和思想在成长的时候,一定要摒弃猜疑的毒苹果,才可以健康成长。

一美元的背后

疑心夺走了众多的快乐,却不还给我们任何东西。

——〔美〕罗威尔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还有比痛苦更可怕的事情,那么就是猜疑。心中的猜疑就如同鸟中的蝙蝠,生活在阴暗的洞穴里,它可能会摧毁光明的信仰,毒伤美好的感情。

小镇上有一对孪生兄弟,从小感情就特别好。这对孪生兄弟长大后,就留在爸爸经营的店里做事,直到爸爸去世,他们兄弟两个就共同接手并经营这家店。

生活一直都很平静,直到有一天一元美金丢失后,他们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哥哥将一元美金放进收银机之后,就与顾客外出去办事,当他办完事回到店里时,发现收银机里的钱不见了。

他便问弟弟:“你是否看到收银机里面的钱了?”

弟弟回答:“我没看到。”

但是哥哥却有些耿耿于怀,依然咄咄逼人地盘问弟弟,不肯罢休。

他对弟弟说:“钱不可能自己长了腿跑掉,我想你一定看见了。”语气中带有浓烈的质疑气味,

怨恨也伴随着产生,由此,手足之情出现了隔阂。

开始两个人都不交谈,痛苦和敌意与日俱增,这样的气氛也渲染了他们的家庭和这个小区。

后来的一天,一个男子开着外地车牌的汽车,停在了哥哥的门外。

他走进店里问道:“请问,您在这个店里多久了?”哥哥告诉他一直都在这个店里工作。

这位男子说:“我有必要告诉你一件事情:20年前我还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流浪汉,一天来到你们这个镇上,肚子已经饿了好几天了,我从后门偷偷溜进你们的店里,并且拿走了收银机里面的一美元。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是心里一直无法忘怀。一元钱尽管是个小数目,但是我的良心却一直深受谴责,我有必要回到这家店里来请求您的原谅。”

说完这一切后,这位客人十分惊讶地发现店主眼里满是泪水,他用哽咽的音调恳求他:“您是否也能去隔壁店里将故事再说一遍呢?”当这位男子到隔壁把故事又说了一遍之后,他惊讶地发现两位相貌相似的中年男子,在商店的门口相拥而泣、失声痛哭。

20年的时间,怨恨终于得到化解,两兄弟之间的对立也因此而消失。然而谁又晓得,20年的痛苦,竟缘于对区区一元美金的猜疑。就是这一元美金的猜疑使亲兄弟反目成仇,手足之情竟抵不过猜疑造成的隔阂。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中〕洪自诚

猜疑是人性的弱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陷入猜疑的陷阱,必定会事事捕风捉影,对周围的人心怀戒备、疑心重重,最后把自己包裹起来,对世界充满畏惧,对自己缺少信心。

李教授和张教授是一对再婚老年夫妻,他们都在痛苦中失去了亲人,所以非常珍惜这次晚来的幸福。黄昏时候,两位老人总会牵着手漫步于江边,谈工作、谈生活、谈理想。在生活上,他们相濡以沫、体贴入微,李教授为了让老伴集中精力搞好科研,他牺牲了不少娱乐和休息的时间,包揽了全部家务活。因为他朋友多,社交广,信息也灵通,一有时间就帮助老伴的公司联系业务。还常常趁出差的机会买些老伴最喜欢的绘画用品、绘画作品送给她。两个人在事业上相扶相助,使各自的事业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为什么人总会猜疑)

两个再婚的人,却能够生活得如此温馨,令他们的同事与朋友们都很羡慕。可是当他们携手走过一段美好时光之后,家庭矛盾出现了。家庭财产处理的不当及教子方式上的分歧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有一次,邻居向李教授借了4000元钱急用,不久邻居还钱给李教授时,赶巧李教授不在家里,于是就把钱给了老伴张教授。但是事后老伴忘记把还钱的事告诉李教授。李教授便非常生气,认为与之相濡以沫的老伴在偷偷地隐匿家庭财产,一定另有企图,这是个很危险的警钟。他开始猜疑起老伴来。

一旦夫妻之间失去信任,家庭矛盾也会越来越多,最终纠缠成为一个死结。终于张教授拿走了家里的存折、现金、债券和户口,他们二人的婚姻走向了终点站。两个人在财产分割上互不相让,以致反目成仇、对簿公堂。结果一场没完没了的官司,让这对教授夫妇大伤精力,落得个两败俱伤的境地。

憔悴不堪的李教授悲痛万分地对人们说:“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老伴。事业上可以帮助我,日子也过得很滋润,现在却闹到这等地步,真是不值得啊!唉,都是猜疑害了我们。”

夫妻之间都可以因猜疑而各自分飞,更何况同事与朋友呢!猜疑常常是缺乏明显事实依据地起疑心,在很多时候也缺少逻辑思维。有很强猜疑心理的人常常只凭借个人的主观猜测,以自己的主观想象来猜度他人。他们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看到的人性是虚伪的、丑恶的。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会处处小心别人,提防别人,戒备心很强,有时还会口是心非。有猜疑心理的人很敏感,他会因别人的扬眉而说是看不起他,会把别人的撇嘴说成是讨厌他,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经他一说就会矛盾重重,别人在说自己的悄悄话,他非认为是在说他的坏话。总之,认为别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对自己的侵犯,对别人的一言一行都耿耿于怀。

有很强猜疑心理的人,精神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因为他总是凭自己的好恶和想象来理解周围的一切人和事,于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吹毛求疵,扭曲了人际交往的正常状况。

猜疑心理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那些人活得很累的。他既要对付被自己夸大的“敌意”,又要安抚自己内心由此而导致的痛苦,身心上受到很大的消耗与折磨。而且,由于经常疑神疑鬼,对朋友,会破坏纯真的友谊;对家人,会妨碍感情的发展;对夫妻,会促使矛盾的积累;对同事,会降低工作效率。总之,一旦你有了猜疑心理,你就会为自己的生活设下一个又一个的陷阱,使自己深陷其中却无法安身立命。

猜疑让你错失良机

要知道,在猜疑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怀疑自己。因为猜疑,我们犹豫,不能果断地处理任何问题,也因此而使我们错失良机。

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求职者,被一个骗子骗走了2000元钱。

于是好心人提醒他:“小心呀,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是小偷、骗子和无赖,任何人都不能轻易相信啊!”于是他接受了好心人的劝告,从此以后,他变成了一个多疑的人。

他尽管知识丰富、身材健美、多才多艺,可是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每天奔波于各家公司,为寻求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忙碌不停。

一天,他的身材被一位中年女画家所看重,要以高薪聘请他当她的业余模特儿。要知道,这位中年女画家给出的价钱足够他十年吃喝玩乐。

“30万,如何?小伙子,做我的业余模特儿。平时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情。”

他先是一阵惊喜,接下来便心生猜疑:“哪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一定是骗局!”于是他朝女画家冷冷地看了一眼,就走了。因而他失掉了一次可以净赚30万的机会。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去一家公司应聘。面试过后,老总因为他一口流利的英语而看中了他,便对他说:“从今晚起你就正式开始工作,因为今晚有一个很重要的宴会,需要你出面做翻译。”

“可是……我的家怎么办?”他担心自己的家无人照看。

“家就不必管了。开始上班吧。”说完,老总就去忙别的事情去了。而他却想:“不让我回家,难道是一家骗子公司?随便编个理由留住我,然后再叫人把我家偷个一无所剩?况且,三万元的月薪,可能这么高吗?一定是个阴谋。”他离开了,不辞而别。在回家的路上,他还在庆幸:“幸好我警惕性高,要不然……”

进了家门,看到家里一切完好无缺,他高兴地笑了。

人总是被多此一举的猜疑心理折磨得烦恼丛生:因为多疑,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因为多疑,失去了朋友的理解与帮助;因为多疑,自己的性格变得离奇古怪,最终还是被身边的人所抛弃。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猜疑会滋生许多痛苦的细胞,让我们彻夜难眠。因此,化解猜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别人,相信自己。

青少年正是身体和思想成长的好时候,千万不要让猜疑的细胞遍布你身体的每一寸肌肤和每一个思想的领地。因为,我们对春天产生猜疑,就会错过秋天丰收的果实。

放弃猜疑,别再多此一举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如有的人见到几个同学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老师有时对他态度冷淡一些,又会觉得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等等。他们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或给自己使坏。具有猜疑心理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

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这种人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交心,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露,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

造成猜疑心理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

猜疑心理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故事,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与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二、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

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就必定会长相疑。然而,“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在怀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自信心不足。有些人自认为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因而总感觉别人在议论自己,鄙视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越是有十足的自信心,越是容易信任别人,就越是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三、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

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吃过亏,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情感挫折,结果万念俱灰,对任何人都不再相信。

有猜疑心理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灵气,有创造力,但是如果过于敏感,尤其是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学会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

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就要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要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我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三、要学会自我安慰

篇五:那些阴沉、猜疑、敏感的年轻人

那些阴沉、猜疑、敏感的年轻人

某天一早,在微博上看见河北衡水二中楼道里密实的铁笼和写满口号的大红横幅,一白一红,惊悚地互相映衬,装铁笼,据说是防止学生承受不了压力纵身跳下,标语依然是紧追不舍的唠叨,辨认出其中一条标语内容是:“高考成功来源于天天成功,课课成功,题题成功”,总之是两个字要“成功”。

夜里又看见自称过来人的长微博,是曾经在衡水二中上了一个月的课,因精神崩溃离开,现在还在恢复中的一位学生写的,其中有一句话:“从里面出来的学子,你们在二战犹太集中营中应该也能完美活下来。”

跟帖评论中,有海南大学学生说:“我们班就有一个衡二的,他说那的学生没有时间吃饭,常常吃压缩饼干,胃出血还在吃,学校有统一的解禁时间,常常有女生憋到哭,而家长认为别人的孩子受得了,我的孩子也能受得了??”

衡二,谐音似乎是又横又二。

高考临近,轮到教育夺眼球的时候了。几天前,多家媒体同时推出有关教育公平的新闻,其中一篇的题目足够醒目:“打破寒门难出贵子魔咒,北大清华对农村学子放开尺度”。新闻中列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各自的方案,分别是不同细则的面对农村学生的降分录取。

两条新闻对应着看,怎么看,都觉得“衡二”的图文更有“魔咒”特征,它一出现,顿时把教育公平四个字显得孱弱无力了。

【谁更可能得到这个机会】

为表明2015年高考将向贫困乡村倾斜,北京大学提出了“筑梦计划”,清华大学提出了“自强计划”。新闻引用了去年的招生数据: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高校在2014年已经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收了新生740人,这个数字比2013年度增长了3倍多,据说约占这三所高等学校当年本科录取人数的7%。那么可以根据以上数据推算一下,2013年高考,这三所中国最引人注目的高校一共招收贫困乡村学生是200多人,每所学校不到百人。也有数据说,2015年的九月,这三所高校将各增加200多享受教育公平政策进来的农村学生。

可以暗自猜想,谁最可能得到这惠泽。

先讲几个真实故事,我曾经去贵州毕节地区织金县的乡村小学,看望从城里去那儿支教的年轻人。一个深圳来的姑娘告诉我,从广东城市里对口捐助的衣服棉被运到当地,都是由村干部和学校领导的家人先挑选,最需要捐助的孩子总是最后得到,他们拿的是别人选剩了的。为这个她很纠结,究竟还要不要鼓励城里的朋友继续捐助。

同样是那次在贵州山区,当地老师指给我一个背篓里装满菜的老人,说他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他现在靠种菜供儿子念书,当时我们前后跟了几个凑热闹的孩子,也随着用方言念“清华大学”,念个不停,显然这四个字有多荣耀,而这个老父亲姓什名谁都不重要,管他呢,看见他,当地人就想念一声清华大学。

如果真的事关公平,谁能有进清华大学的运气,这个标准的执行细则是怎么样的,很难不引起人们的猜想。

一个大学生告诉我,贫困生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问题:地方规定,每年暑假必须由学生本人回家乡申请,因为这个贷款没有利息,要防止被当地的“能人”冒领和挪作他用,学生为贷到这几千块钱,有时候要紧急赶回家乡,有的回去后日夜排队。跟我说这些的学生在他的大学三年中回老家申请了两次,一次运气好申请到了,一次没申请到。而每年暑假都要为这不一定争得到的钱往回赶,不能留在学校所在城市打零工或外出走走或留校看书,又耗时又搭钱又可能落空,家境差的人也渐渐选择了放弃。因为申请不到贷款,交不上学费的,学校想得出各种追款办法,可以不允许学生参加考试,可以阻止学生假期买票离校。

想每年得到5000到6000的助学贷款都这么难,可以想象清华北大在偏远落后地区的光环,随后是这闪烁后面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最差的也可以从此和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了。

我去搜索了北京大学对这个项目的描述,它要的是“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学生,相信衡水二中笼子里的学生个个都能获得这八个字的评语,那么怎么来判定哪个孩子更应该获得这机会。客观稳妥地说,遐想和觊觎都不要,继续用悬梁刺股的古训来励志自己,不要跳楼做懦夫,未来再不可知,也值得博一下,或者露出些微的间隙和疏漏,你就可能上位,置身于那些大红横幅上再三出现的“成功”中。

【在大学里】

北大清华复旦这几所大园子内外,整日浩浩荡荡进出的年轻人,多200个学生应该不是什么新奇事,他们会被瞬间淹没,但是,假如他们真的来自贫困乡村,是靠降分才进到殿堂级别的高校,很难不被侧目。

曾经听我的同学们议论一个女生从来不去图书馆,甚至是怕图书馆,她不理解,好些人全都围着一张桌子,人和人就那么面对面地,真受不了。为什么非得去图书馆?她反问别人。大家觉得这女生好古怪,考上我们这所211大学不容易,居然有人排斥图书馆,太不可理喻。后来,有人无意间对我说起这女生的身世,她被家境贫寒的养父母带大,不知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养母始终不希望她读书,想方设法阻止她,而她不停地努力抗争,才考进了大学。她的经历很可能给性格带来阴影,恐怕要专业疏导才能缓解。

学期结束前的最后一课,她经过讲台,交给我一张折起来的纸,打开来,是她用铅笔画的工笔花鸟,画得很好哦,精致又用心,一笔一笔,得画三小时吧。下课铃响后,我过去想请她在画角签上她的名字,可她很小声说:不用了,老师。

她不想留下签名。如果没有前面的恐惧图书馆和她执意要读书的铺垫,我会不理解她的拒绝,正是得知了那些前因,我说也好,重新折好她的画,看着她默默地收拾东西离开,好像很淡漠。

对于一个人经历的尊重,可能比一个就学机会更重要,事关更大的公平。而我们每一个人做好这个准备了吗?

看到衡水二中的铁笼和横幅,眼前最先跳出来三个词:阴沉,猜疑,敏感。

它来自几年前一个学生跟我的课后短信,他一连发了好几条,都是关于农村来的同学,其中一条是:“从社会底层家庭挣扎出来的人往往显得阴沉、猜疑、敏感。”

孩子们本性里没有的缺陷,怕是都能在铁笼和横幅的交错里获得。而他们还要你感激他,就因为他可能送你进名校,至于你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没有性格缺失,和他完全无关。

有个学土木建筑的大二学生跟我说了他发现的一句名言:障碍即生活。

这个学生读到小学六年级才第一次知道,在教科书以外还有一种书,叫“课外书”。他上了中学才知道,外国不是一个国,而是很多个国。进了寄宿高中,他的性格从外向变成内向,他妈妈发现他总是埋头不语。他没跟我讲过他的寄宿高中是什么样,我只知道他是江苏人,应该属于发达地区,估计北大清华不会给他家乡的学生降分录取机会。

而贫寒的影响,远不只是上了一所名声显赫的大学就能消除得了的。只要有几个在寒假来临前高声谈论自己买好回家机票的同学,另一些准备前一夜就去火车站排队买学生票的学生会不自觉地低声约定出发时间。

和完全不同成长背景的城里孩子比,乡村来的学生经常是缺少见识的人,因为不敢随意言语而说话慢半拍,他们容易看上去不坚定,孤僻,甚至偏执狭促,心胸不够宽阔。如果他们曾经很傻很快乐很阳光,也可能被类似衡水二中的铁笼横幅日夜锤炼打造,逐渐变得阴沉、猜疑、敏感,这显然不是他们的错。

【成功意味一切?】

教育公平早该谈论,但是在讨论这个公平的同时,还应该赶紧讨论教育的目的。不过,按照衡水二中的口号,这个好像不必谈论,就是“高考的成功来源于天天成功,课课成功,题题成功”,这个思维方式的所有导向,包括北大清华准备屈身降分录取一个来自贫困乡村的孩子,都是暗中期待你以成功来回馈。

可以回想一下中国式的校友聚会,有几个不以混得好坏来排座次,来主操话语权?

中国老话里,有一句叫:不成功便成仁。

年轻人,那些铁笼对你是安全屏障,护佑你不能舍身成仁的。那铁笼的每一根钢筋都是爱你的,理论上说,每个高考参加者都有机会进入北大清华,你能不时时懂得感恩?在那些关于教育公平的新闻后面,跟着一大堆论述,所有口号的调门都很相似。

1966年.jpg

多么闪光的大学本科都只有四年,就业才是真考验,这时候来自偏远贫困家庭的孩子再一次懂得什么是负资源,他们的父母无力出手相助,而很快一个实习生的薪水可能要节省出一些来帮他们养老。

几天前看到一个电视短片“我的故事”上下两集,讲一位北师大毕业生带领学弟学妹去他老家贵州毕节地区支教,又是毕节又是支教。片子中明显有个观众必定想知道,而被有意

模糊掉的段落,这位大学生得了抑郁症,曾经自杀过,现在他还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是后遗症。

他母亲在镜头前出现得很短,始终都在哭,不是一般流眼泪,是哭得就快倒下去了,他也随着母亲哭,劝解说自己这不是回来了吗,现在工作也有了,每个月能挣5000呢。可无论说什么,他的母亲还是在哭倒下去。我查了这位年轻人的名字,知道他是2012年度北京师范大学“感动师大”人物。但我想知道得更多,显然这个短片里讲出来的远不是他的全部,它没有准备告诉我们一个更复杂而更真实的年轻人。

因为他们需要他是个人物,而不是个人。

他会说着说着眼泪自己出来,忽然那么多的眼泪浸着,能感觉到他非常脆弱,想到好几个我的学生。

片子中这位同学讲到他刚考上大学离家,不识字的父亲送他到村口说,就能帮你到这儿了。

这话不止一个学生对我说过。曾经有晚上接到已经毕业了的女生电话,她任职的公司老板又要求她去陪客户喝酒,这个女生的爸爸在送她进大学以后,也说过“家里就能帮你到这儿,以后你就只能靠自己了”。遇到这种时候,按衡水二中的成功说?或者应该挺身而出?查各大学校训,包括北大清华校训,好像都没有能回答的。

最后再只说几句教育公平,到2015年提起这个来,真的不太迟?

把人分成城市人和乡下人,是更大的不公平的源头。农民不能自由迁徙,生在那片土地上就必须世代在那儿做农民。因为说话写字成了右派,受到的惩罚也是剥夺城市人资格,?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排┐謇投热缍×岜热缒翮ゅ蟊热绨啵飧雒タ梢粤屑敢持健?/p>

乡村是下等人的地方,是匮乏的地方,所有的资源长久持续地配给给城市,这公平吗?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