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哲理小诗类材料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4 09:29:58 作文素材
哲理小诗类材料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教学案例

拨开迷雾见真知

----哲理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教学案例

涪陵一中董凤霞

一、案例背景

1、在新的考试背景下,无论是重庆卷还是全国卷,作文考查近几年发生者很大的变化:由命题、话题作文等转变为新材料作文。且材料类型丰富,有叙述类材料、寓言类材料、名句类材料、漫画类材料、诗歌类材料。诗歌类材料虽出现的次数不是很频繁,但却是学生审题立意的难点和软肋。

2、高2014级重庆二诊考过这样的材料作文:阅读杨万里的《过松源晨饮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要求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自主命题、立意写作。这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即最准确的立意为“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结果立意不佳和偏题的作文较多。甚至有学生写成“莫言”,离题万里。

3、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二5班和高三13班的语文教学。高二年级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要学习很多古诗词,会接触很多富有哲理和意蕴深刻的诗词。高三年级本来就要进行诗歌复习和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

但在两个班级的学习和平时的练习中,都发现,学生仅仅会背一些诗词,但自主学习、读懂并探究诗歌的主旨的兴趣不高,更别说对哲理诗词进行审题立意并作文。

二、案例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点。

1、学生读不懂诗意。

诗歌表达情感和诗人的情怀不会直露出来,不能一目了然,它往往通过饱含情感的物象(意象)间接传达,含蓄而委婉;诗歌语法的表达也与现代汉语不同,它可以随性跳跃;而且与文言实词虚词也有关联,学生的文言基础差;诗歌也惯用典故。如此浩瀚精深,底子差了,自然无法运作。

2、学生学习的惰性与依赖性。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都养成了依赖的习惯:老师讲,自己听;老师念,自己写。长期的习惯养成,让学生折了双翅,禁锢了思维。“学而不思则罔”,正是对学生这一现状的写照。

三、案例准备和教学手段

1、学生收集哲理诗(古今中外都可)

2、教师制作四环一线课件。

四、案例过程描述

1、创境示标环节。

以鲁迅对《红楼梦》的解读导入新课,创境示标。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让学生明白,读小说如是,读诗歌亦如是。如苏轼的诗“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阐释了相同的道理。

展示学习目标:通过景语和情语读懂富有哲理的诗歌;

分条归纳蕴含的哲理,并立意。

篇二: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教学案例

拨开迷雾见真知

----哲理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教学案例

涪陵一中 董凤霞

一、案例背景

1、在新的考试背景下,无论是重庆卷还是全国卷,作文考查近几年发生者很大的变化:由命题、话题作文等转变为新材料作文。且材料类型丰富,有叙述类材料、寓言类材料、名句类材料、漫画类材料、诗歌类材料。诗歌类材料虽出现的次数不是很频繁,但却是学生审题立意的难点和软肋。

2、高2014级重庆二诊考过这样的材料作文:阅读杨万里的《过松源晨饮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要求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自主命题、立意写作。这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即最准确的立意为“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结果立意不佳和偏题的作文较多。甚至有学生写成“莫言”,离题万里。

3、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二5班和高三13班的语文教学。高二年级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要学习很多古诗词,会接触很多富有哲理和意蕴深刻的诗词。高三年级本来就要进行诗歌复习和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

但在两个班级的学习和平时的练习中,都发现,学生仅仅会背一些诗词,但自主学习、读懂并探究诗歌的主旨的兴趣不高,更别说对哲理诗词进行审题立意并作文。

二、案例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点。

1、学生读不懂诗意。

诗歌表达情感和诗人的情怀不会直露出来,不能一目了然,它往往通过饱含情感的物象(意象)间接传达,含蓄而委婉;诗歌语法的表达也与现代汉语不同,它可以随性跳跃;而且与文言实词虚词也有关联,学生的文言基础差;诗歌也惯用典故。如此浩瀚精深,底子差了,自然无法运作。

2、学生学习的惰性与依赖性。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都养成了依赖的习惯:老师讲,自己听;老师念,自己写。长期的习惯养成,让学生折了双翅,禁锢了思维。“学而不思则罔”,正是对学生这一现状的写照。

三、案例准备和教学手段

1、学生收集哲理诗(古今中外都可)

2、教师制作四环一线课件。

四、案例过程描述

1、创境示标环节。

以鲁迅对《红楼梦》的解读导入新课,创境示标。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让学生明白,读小说如是,读诗歌亦如是。如苏轼的诗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阐释了相同的道理。

展示学习目标:通过景语和情语读懂富有哲理的诗歌;

分条归纳蕴含的哲理,并立意。

2、自主学习环节。

分发给学生资料,上面附有这几首诗歌,要求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自读诗词并理解诗意。

阅读下面诗歌,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附诗歌)

(1)错觉(泰戈尔 )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2)琴诗(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3)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4)《篱笆那边》(狄金森)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 要骂我! /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3、合作互学环节。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诗歌蕴含的哲理。每一小组选一首诗,分条整理诗歌的意蕴。写在作业本上,幻灯片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点评。老师总评。(20分钟)

(附部分小组优秀成果)

(1)《错觉 》立意: 抓住眼前的幸福,知足常乐;墙内开花墙内香;幸福在此岸;不必攀比;风景这边独好。

(2)《琴诗》立意:双赢的智慧;主客体结合,方能产生美

(3)《泥土》立意:奉献是一支快乐的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与身份无关;平常与伟大。

(4)《篱笆那边》立意:追逐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保持本真;越过困难与挫折,拥有美好的未来;“上帝”也可以转变观念,成为时代的先锋。

合作互学环节,学生讨论积极(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哲理小诗类材料作文),相互点评,指出其解读不当之处,肯定其他组解读的亮点,并优化语言。

4、归纳应用环节。

(1)归纳审题立意的方法,拨开诗歌的层层迷雾,显出真理。

找出诗眼,准确立意(如《错觉》;多角度入手,找准基点(如《篱笆那边》);明确寓意,确立观点(如《琴诗》);弄清褒贬,正确立意。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哲理诗词并运用以上归纳的方法进行审题立意的训练。 (附学生整理的部分哲理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影映来。(王安石)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

五、案例反思

本课教学的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完成的很好,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尤其在归纳应用环节,学生展示了他们收集的诗词,很全面,很丰富。不仅为诗歌类审题立意提供了材料,还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能为写作增光添彩。 从后来的诗歌教学来看,学生对诗歌学习重拾了信心。诗歌教学氛围明显好转。

不足之处在于,很多学生对诗歌的解读还处在意会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意会之后言传是今后诗歌教学的重点。

篇三: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

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一)

【命题规律】 高考作文注重哲理思辨,这一特色在2010年新课标卷作文命题中体现得格外鲜明。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则材料启示考生把蕴藏在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的哲理揭示出来,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①热带观赏鱼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状态,启示人们注意环境对人生的影响;②狼的顽强生命力告诫人类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③心理学家的随机试验,暗示教师要用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学生。2012年的作文命题对哲理思辨也有所体现,船工的善举和船主的酬报蕴含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哲理思辨。

【命题趋势】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生活哲理,引导考生以思辨的眼光审视自然和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展示哲理思维,凸现文化底蕴,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导向。2013年新课标高考作文仍会坚持这一命题趋势,材料的哲理思辨色彩将更加浓郁。自然是辩证法的一面镜子,和人类的生活有着某种对应关系;社会是哲理思维的集散地,许多现象可以引发人们哲理的思考。高考作文将进一步引领考生对一些典型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哲理思辨的解读。

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半”,相对于完整而言,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相对于传统而言,是一种失落的缺憾,例如,“半途而废”,“半壁江山”等。但是,“半”,往往又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行百里者半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美??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这道试题,是典型的哲理思辨类作文命题,符合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具有较强的哲学内涵。命题者力图引领考生跳出传统的审美视角,对“半”的审美价值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种命题意向,对培养考生辩证的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受传统的审美观念的影响,考生普遍对“半”的缺憾印

象较深,而对“半”的美学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思路一时难以畅通。破解此症的技巧是:充分利用材料中所列举的“半”之美的实例,沿着这一思路向自然和社会领域拓展思维,“半”之美就会纷至沓来;如果思路仍然堵塞,可以“急中生智”,干脆就拿材料中的示例做文章,具体解说那些“半”美在何处,有何哲理,这样写,也基本符合要求。

【写作指导】这道作文题富有哲理,闪烁着思辨的光彩,而且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倘能用“半”所蕴含的哲理指导自己的人生,将受益匪浅。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这一限制条件。如果审题不严,就会有跑题的风险。行文时,要么只写“半”之美,对“半”之丑只字不提;要么以美为主,以丑为宾,千万不可平分秋色,更不可喧宾夺主。对于“半”之美,考生大多比较生疏,如能充分利用材料中示例的引导作用,展开想象和联想,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半”之美,几乎随处可见,列举难以穷尽。思路畅通后,要精心选材,可集中笔墨专写一种“半”之美,对自己体验最深的事理尽情阐述;也可展开笔墨写多种“半”之美,通过多角度的论述使“半”之美多姿多彩。不论写“一种”还是写“多种”,都要把其蕴含的哲理揭示出来,这样才符合哲理思辨类文章的特点。

【例文】 帆张半扇免翻倾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人们都喜欢圆满,把它当做最好的结局。可不是吗?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空中,怎能不牵动文人们的诗兴?一次亲人的团圆,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然而,圆满固然美好,“半”也有其独特之美。

半,让人体味含蓄之美。国画大师齐白石说:“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位受人景仰的画家,深刻地道出了绘画之道——妙在“半”似“半”不似,不能“太似”,太直白。同样的道理,话也不能说得太直露,否则就失去了生活的韵味。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含蓄之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诗人只说了诗意的一半,另一半却深藏不露。透过诗意的一半,读者把另一半品味出来了,深深的愁绪溢满心头,多含蓄,多美妙。这种含蓄和美妙就在半虚半实之间,让你自己去揣摩,去联想,去体验。一旦悟出其精妙,那些文字顷刻间就像活了一样,在你心里演绎出妙不可言的画面,这样的艺术欣赏,让你心领神会,多么富有情趣!相反,那些把话说得满满当当的,直白的文字就显得苍白单调了,就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

半,让人领略缺憾之美。一块玲珑剔透的美玉,没有一点瑕疵。你也许会为它的完美而惊叹,可是惊叹过后,你却没有一点思索、玩味的余地。但是,玉上若有如丝如缕的纹路,你就会好奇地鉴赏,把那些纹路与诸多事物联系起来,奇妙的遐想联翩而至。人生如玉。人们总是向往完美的人生,殊不知,那样的人生枯燥乏味。人生有一点波澜,一丝缺憾,你才有奋斗的动力,并且享受到奋斗的乐趣。真正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苦乐各一半,得失各一半,希望和失望各一半,满意和失落各一半,交织出生活的酸甜苦辣,折射出人生的五彩缤纷。

半,让人体会谦逊之美。“满招损,谦受益”,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太满,而要看到自己方方面面的“半”,这样才能不断成就人生的“满”。清代诗人李密庵诗云:“帆张半扇免翻倾。”拥有谦逊品质的人,如秋菊,不炫耀美丽的色彩,不卖弄馥郁的芬芳,却让人格外景仰。他们懂得“半”的道理,深谙“半”的艺术,达到了“半”的修养,为我们树立了“半”

的榜样。

【点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多角度地写“半”之美,主题突出,联想丰富,内容充实,其中,“半”的谦逊之美,视角较为独特,颇有新意,作者揭示的生活哲理对人生的成长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论证手法多样:对比鲜明,每种“半”之美,都通过正反对比手法揭示其哲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例证精当,依事说理,把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人生的道理结合起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证贴切,旁征博引,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篇末引用清代诗人李密庵的著名诗句“帆张半扇免翻倾”点明题旨,生动形象,既使文章首尾圆合,又涵盖了全文,“免翻倾”,不仅针对人生成长而言,也适用于艺术创作等领域。结尾意味隽永,用一组优美的排比句收束全文,凸显了“半”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发人深思。 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二)

试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老奶奶,是个乞丐,与年仅九岁的小孙子相依为命,整天挨村挨户乞讨。有一次,他们在莽莽深山里迷路了。黑夜来临,老奶奶搂着小孙子睡在大树下,口中念念有词,求菩萨保佑他们找到出山的路。但是一连三天,他们还在大山里瞎转。小孙子又累又饿,顶撞奶奶说:“求菩萨没用,世上根本没有菩萨!”他不走了,躺在地上等死。第四天一大早,老奶奶推醒熟睡的孙子说:“菩萨刚才显灵了,告诉我沿着小溪一直走就能出山。”孙子侧耳听,果然传来潺潺的水声。祖孙俩沿着小溪走??终于看到了一个小山村。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这道试题,与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意向吻合:把哲理思辨隐藏在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中,等待考生发掘其奥秘。试题引导考生辩证地分析故事情节的内涵,多角度地解读命题材料,为应对2013年高考作文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训练蓝本。材料中的老奶奶,是个可亲可敬的坚强老人,千万不能把她当做老封建、老迷信。如果那样写,就与故事的主旨背道而驰。老奶奶动不动就“求菩萨”,只是一种习惯性或下意识的行为,与人们遇到危难时“呼天喊地”、求“老天爷”或“菩萨”保佑一样,与迷信没有关系。特别是对处于绝境中的祖孙俩来说,老奶奶“求菩萨”,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情急时求生的策略。

【写作指导】这则材料讲述的小故事,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坚守信念,永不言弃。以此立意,的确是不错的选择,但此类立意,很容易使考生陷入空泛说理或简单地扩展材料的误区,因此构思时要注意使文章有一些感性色彩,以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倘若对材料细细揣摩,会发现“坚守信念”只是材料的显性特征,材料中还有不少生活哲理有待开发。例如:①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生硬的说教适得其反;②谎言不一定都是丑陋的,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而撒谎,那谎言也是美丽的;③要自信,菩萨是不存在的,真正的“菩萨”就是你自己,心中有了这样的“菩萨”,就能创造出奇迹。这些立意,更有利于考生发挥。

【例文】 信念,开花??

生在狭小的盆中,你不甘蜷缩,你把根伸向大地深处,汲取甜美的清泉,你

把生的气息呼向宇宙的漩涡,你高昂着头,微笑,

你坚信自己会开出最美的花朵。

一个狂风暴雨的日子,我试图把你搬进屋中,但我失败了,你的根已从花盆底部伸出,牢牢地融入了大地母亲的胸怀,你分明在告诉我:“在母亲身边,这点痛算什么?”

你以坚强的信念,冲破了人为的牢笼,以不拔的意志不断地汲取着,你宣誓:

要回报给世界以最美的花朵。

风雨中的飘摇,黑夜里的寂寞,烈日的炙烤和寒潮的讥笑,你都经历过;当美丽的蝴蝶飞离的时候,你也曾怅然过,然而,为了自己的宣言,你坚守着独自

的执著。

当万紫千红不再,当黄叶不再翻飞,你把一年的积蓄全部献了出来,清淡高雅,香远益清。于是微薄透明的秋的空气中,充满了菊的幽香,闪烁着柳的金黄。你仍旧微笑着,犹如神话中的白雪公主,犹如出嫁前满脸娇羞的新娘,犹如心中

那飞翔的金灿灿的希望??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历经了多少风雨,多少磨难之后,你终于实现了自己

的诺言。在这空灵的秋天,谁能否认这是最美的花朵?

漫漫人生路,谁没有对自己或对亲人在心中暗立誓言?流年似水,誓言依旧,艰难困苦的淘洗,言犹在耳,仍然那么清晰。妹妹那明亮而渴求的眼眸,弟弟那稚嫩的肩膀,母亲那渐白的头发以及在凛冽的北风中破棉衣上的丝线随风飘扬的图景,攫住了我的心。为了我,他们失去了许多应当拥有的东西。“信念,开花??”我向上苍祈求,不知念过多少遍这样的咒语,但信念之花离我还是那么遥远,我为自己的孱弱而惭愧。然而,菊在飒飒秋风中低吟浅唱,仿佛在告诉我:现在不

是惭愧的时候,为信念必须坚持,坚持到最后!

这是振聋发聩的告诫,我被警醒了:今天的索取,一定会变成明天的奉献。我仿佛看到,信念之塔在闪光,信念之花在开放,信念之鸽在飞翔。

听,菊香四溢的空中传来了年轻诗人海子的歌声:

走在路上,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岗,

前面是无边的天空。

菊香与歌声渗透了我的心底??

总有一天,我心中的信念,一定会在坚守中开出灿烂的花,就像那在飒飒的秋风中傲然绽放的菊,就像那位可敬的老奶奶,领着小孙子走出大山??

【点评】本文构思精巧,借助材料提供的小故事,形象地诠释了“坚守信念”的主题。文章没有直奔主题而去,而是托“菊”言志,通过对菊花高洁品行的抒写,在菊的引导下,逐步走上“坚守信念,永不言弃”的主题轨道,含蓄地传达出一种坚守执著的精神。在具体写法上,本文有许多出彩之处:①标题“信念,开花”,暗用《天方夜谭》中的一句咒语“芝麻,开门”,与老奶奶求菩萨保佑暗中呼应;②用第三人称“你”写菊花,如同与菊对话,亲切感人;③试题材料在篇末才浮出水面,作者没有简单地摘抄或复述材料,而是从材料中提取精髓,把老奶奶领着小孙子走出大山当做“信念”的化身,既巧妙点题又以回归材料作结,这是规避跑题风险的有效手段,非常值得考生借鉴。

篇四: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审题专项训练】

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立意

学习目标:

1、打破审题魔咒,走出审题怪圈,避免据词立意;

2、把握短诗特点,熟悉解读程序,学会整体思考。

学习过程:

一、关于哲理诗

1、哲理性——诗短意长,隽永深刻

2、形象性——寓理于形,取譬设喻

3、技巧性——比喻拟人,对比象征

二、高考原题再现

1、(2006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 雷诗雁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所取/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渍/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解析:

A、距离产生美。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B、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C、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这需要用时间来调整心态。

2、(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解析:

诗的前两句说,几条水流交错流淌,弯弯地环抱着整个城池,城外众多的支流小溪,流遍了千家万户。诗的后两句说,人们在深水里种菱,在浅水里种稻谷,在不深不浅之处种上荷藕。“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充分体现了庄稼人因地制宜的聪明智慧。如果反之,会有什么后果呢?水深处种稻,稻子会被淹死,水浅处种菱,菱会因缺水不得尽情生长。环境条件不适宜,种瓜可能不得瓜,种豆可能不得豆,甚至会颗粒无收。盲目活动,不

顾实际情况,极可能会事与愿违,达不到目的。这就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

种植如此,社会建设、个人发展、求学、立志、择业等等道理亦然,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环境条件进行活动,不能盲目攀比跟风,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这首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普遍的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三、高考题启示

1、哲理诗的寓意有的相对单一,有的可从多个角度理解。

2、哲理诗的入诗一般具体形象,出诗则要求见一知类抽象总观。

四、哲理诗的整体把握

(一)入诗

1、人:有哪些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2、物:哪些物,重要的物,次要的物

3、事:主要事件,起因、经过、发展、结果

4、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5、议论:看作者的议论提示,看材料有无倾向性

6、中心:想反映或揭示的是什么

7、读出诗意:

A、从相互关系(主次、转折、因果、条件、递进等)中读出侧重点

B、从对比中读出是与非、褒与贬、肯定与否定

C、从措辞中读出情感倾向

(二)出诗——哲理是关乎宇宙、人生和生命的道理

1、见微知著

2、见一知类

3、由物及人

4、取譬设喻

五、审题指导

1、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透明。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解析:这是首哲理诗,借助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珠似苍白的透明”这两种直观的形象,展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露珠有不同的形态,省略号表明还有很多情况没有列出。所有立意,应该紧扣露珠的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果来确定。

立意过程呈现:

第一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

从露珠角度: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看作对比:

立意1: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感

不看作对比:

立意2: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都能焕发光彩

从枫叶荷花角度

看作对比:

立意3:好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能让人有好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不看作对比:

立意4: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造就不同的人(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第二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都很美丽;借助了枫叶、荷花,露珠显现出不同的色彩 ;同时枫叶、荷花也更美丽更有风韵 ,可以推出: 立意5: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

立意6:善借,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第三种

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立意7: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

立意8: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

立意9:只有自身心灵纯洁,才能真实地反映世界第三种

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2、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花儿低低的对看花的人说:

“少顾念我罢,

我的朋友!

让我自己安静着,

开放着,

你们的爱

是我的烦扰。”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这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要求:从小诗中,概括出一个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寓意型作文。这类作文带有寓意型材料作文的特点,是一种新的命题形式,它既有材料作文反宿构的特点,又有话题作文开放性的功能。这类作文的材料往往采用寓言、故事、童话、小小说等叙事类文体,常用讽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因此,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一般是:先破译材料寓意,再以寓意为角度进行立意、构思。

这首小诗是鲁藜所作,题为《泥土》,它既是诗人的自勉,也是对他人的善意告诫:永远谦虚谨慎,投身到人民大众的事业中去。

可以“珍珠与泥土”为话题进行立意:①自视“珍珠”、孤芳自赏,会陷入个人利益的泥坑,会常常“痛苦”;②甘于当“泥土”,那种精神会像“珍珠”般闪光;③具有朴实思想的人,永远快乐。

4、阅读下南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写作导引】

这是一首诗歌类材料作文。首先应该读懂诗意。这首以《沙》为题的小诗寓意丰富,哲理深刻。“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这是说“沙”在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普通”“平凡”应该是我们从这两句诗中提炼的内涵。“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是说金子就蕴藏在“沙”里面。“金”代表的是伟大,代表的是富贵。整个小诗内涵就是:伟大寓于平凡;富贵蕴藏普通。这样一分析,我们就可以把握本题写作的方向。

6、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错 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你品读这首诗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跟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应是本首诗引发的。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要想写好这个题目,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①这则小诗的内涵要深刻理解。这则小诗的诗题是“错觉”,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知道其意思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反应。这个解释很好理解。再看诗歌的内容,这首小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河的“此岸”与“彼岸”的“叹息”或“长叹”。它们为什么“叹息”“长叹”呢?原来,一个说:“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一个说:“也许,幸福尽在对岸。”也就是说,它们都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都处在自怨自艾之中。这是做这道题审题的关键。

②有了初步的解读,再进行深入的想深想透。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这种错觉现象处处都是,只要留心皆有发现。但这只是思考的初步,关键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缺乏对自我的认知。重拾信心,就会发现自己身边处处皆风景,就会发现我自己就是美丽的风景。“一切欢乐”“快乐”自己也拥有。因此克服这种“错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树立自己的信念。可参考拟题《给错觉纠偏》、《重拾自信》、《榜样就在身边》、《墙内开花墙内也很香》等。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光和影

杜运燮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

阴影会更引人注目

但他朝阳的一面

总在反射着亮光

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

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

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以“走进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的内容必须是本首诗引发的。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

【写作导引】

很美的诗篇,很有诗意的话题,也必然引发考生诗意的思考。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走进阳光”与“躲避阳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种虽有“阴影”,“ 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一种虽没有“阴影”,“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走进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人生的人生姿态。“躲避阳光”是退缩,是逃避,是不思进取,更是消极心理的集中反映。这首诗给我们的有正面的积极的思考,也有反面的消极的反思。这两个方面皆是我们的思考方向,想深想透,巧借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感受与体验,完全可以写出一篇激情四溢的妙文。

8、阅读下南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蒲公英的遗产

秋/蒲公英老了/子女问,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了一把远行的伞

【写作指导】这则材料是一首寓言诗,中心话题是“遗产”,它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如何正确对待子女,蒲公英的妈妈做得好。她留给孩子的不是丰裕的物质,也没有耀眼的地位,她把“远飞的伞”这生存利器交给了孩子们,也教给了孩子们自强、自立的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正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父母而言,要留给孩子什么样的“遗产”,就孩子而言,要继承长辈什么样的“遗产”。蒲公英妈妈给孩子一把远飞的伞,伞是凭借或用以繁衍生息的手段,寓意很明确,蒲公英妈妈希望孩子用冒险、开拓、进取、奋发的精神去争取更新更广的生存空间。由物及人,我们作父母的该留给孩子什么样的“遗产”,作子

篇五:高三语文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津

高三语文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津

河北定州中学 韩彩匣

诗歌(包括歌词)是人们内心深处灵魂的吟唱,是梦幻对现实的超越,它们总是能激发人们思维的火花,拨响人们情感的琴弦,所以,近几年来,诗歌类材料备受高考作文命题者的青睐。

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品语义。要读懂诗歌类材料,首先要学会品语义,把握“诗家语”的一些特殊性:诗歌常对语言进行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含蓄美。

抓意象,抓关键。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的。诗歌语言的含蓄美,也多体现在诗歌所描绘的意象中。这些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性或指代性,审题时,我们可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这一步我们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诗中有什么意象,二是这个意象有什么深层意义或象征意义,可采用相似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求。如果一首诗中含有多个意象,要注意分清几个意象孰轻孰重,防止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如果诗歌内容庞杂繁复,我们应该找出并理解它的关键语句,把握关键信息,以便准确把握主旨。

析主旨。顺诗中关键语句之“藤”,摸命题者的意图之“瓜”,分析它们包含了怎样的是非、善恶、褒贬等观念,并据此来立意,确定文章主旨。

以上是针对较难理解、较复杂的诗歌材料而给出的审题步骤,核心是抓意象、析主旨,对于浅显简单的诗歌而言,往往一两步就可以到位。

【试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小诗,按要求作文。

一面镜子,照了一辈子人

就是没有照见自己

有一天它邂逅了另一面镜子

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且文体特征明显。

一、审题立意

本次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

材料是一首短诗,共四句,短小精悍,寓意浅显明了,诗歌中的物象是镜子。说得是镜子,一辈子只照别人,就是没有照见自己,直到有一天,偶遇另一面镜子,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 首先,通过关键语句,把握材料的感情倾向。

“照了一辈子人”“没有照见自己”“看见自己的真面目”单看前两个短语,似乎还有赞镜子无私奉献之意,如红烛如春蚕,但后一句最关键,定基调,结合三句,诗歌意在批评镜子只能鉴人,不能鉴己;只能明察秋毫别人的得失,却看不到自己的庐山真面;只能知人,不能知己。

另外,还有关联词,“就是”“才”也可以作为佐证。表明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深深的惋惜,是浅浅的责备,是淡淡的批评。由物及人,诗歌意在告诫我们:不但要知彼,更要知己。要认清自己,不但要知人,更要察己,不但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别人,更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要为自己准备一面“镜子”。 这也是作文的立意,当然还可以化大为小,从如何认清自己入手,如材料找另一面镜子,论述“以人为镜,看清自己”。这里的人,可以指大众,可以指领袖精英榜样。可以从大众身上看到人类的劣根性,人性的丑陋,从而反省自己丑陋的一面;也可以以领袖、榜样楷模为高标,感知差距,寻找自身的不足,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具体说,“以人为镜”中的人,可以指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诤友、知音、爱人、师长、同事、邻里,也可以是素昧平生,萍水相逢之人,甚至可以是对手。

还可以史为镜,前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教训,认清自己,不让悲剧重演。如毛泽东“不可沽名学霸王”。

当然,要认清自己,不一定非得借助外在的“人”“史”“物”,还可以为自己准备一面心镜,即“反

躬自省”“三省其身”,时时开展自我批评。

因此,本次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1、 知人更要知己。辩证地谈,前者作铺垫,着重论述后者。 2、 以人为镜,看清自己 3、 诤友——生活中的明镜 4、 知音——人生的一面镜子 5、 要利用好对手这面镜子,看清自己 6、 以史为镜,看清自己 7、 反观自省,吾当三省其身,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8、 要认清自己,着重强调认清自己的意义

偏离材料的立意: 1、 人生只为付出 2、在默默无闻中成就伟大 3、作一面干净的镜子

二、相关素材

①朋友应该是你的一面镜子,正所谓“道义相砥,过失相规”。

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③用一只眼睛看别人,留另一只眼睛看自己

④在临刑前,还写下了一篇文章——《多余的话》。

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如此诚实地记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给自己完美的英雄般的一生做似乎有些暗色的回顾,只有瞿秋白这样的人能够做到。看淡虚名,是他的襟怀;解剖自己,批判自己,是他的勇气。他高尚的人格就在这样的解剖中,得到了最具光彩的一次升华。“多余的话”不多余。

罗曼罗兰说:所谓英雄,并非以思想和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瞿秋白正是这样的人。

⑤前些日子央视播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让我想起唐太宗李世民。太宗有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人,如果一辈子不照镜子,就不能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模样,照一照镜子才能知道自己的样子。唐太宗就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不仅是领导的镜子,也是平民百姓的镜子。那么不妨用这面古老的镜子照照自己。

记得听余世维讲人力资源管理的讲座时,除了被他精通于管理公司员工折服之外,他给我留有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么几句话。他说,作为一个人,这一辈子你有没有做过这么几件事情,有没有看过日出,有没有??没有做过的话就是遗憾。还有一条是你有没有照过镜子,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是要超过12点之后,独自凝视镜子里面的自己。初听起来,有点毛骨悚然,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来鬼片里面的场景,其实,再一斟酌,还是有些道理的。

奥古斯丁曾经说过:“人真是一个深渊。”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深渊,我们的认识到底有多少?人对自身的了解有多少?而认识到又敢于面对自我的人又有多少?“我们的全部感觉和认识通常都是向外的,我们的思想总是不断地向外捕捉经验性的东西,不断地把外在的攫取为‘自我’消化的对象。然而,我们几乎从来不坐下冷静地反思一下,‘自我’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自我’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结构?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即达到通常所说的自知之明。

⑥人的眼睛有两种功能,一是向外看,二是向内看。在向外看到那些繁华的物质世界的时候,也别忘了看看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灵魂,看看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看看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 不认识自己,一辈子也战胜不了自己。

⑦一直都很喜欢巴金,看了他老人家的很多作品,很喜欢他的写作准则“把心灵交给读者。”我想,这是20世纪近代文学最伟大的号召,最铿锵有力的声音。更让我感动的是巴金爷爷这种敢于揭示和解剖自己的勇气和行动,试问如今能有几个人有这种气度和胸襟呢?人说巴金是一面镜子,可是如今,又有多少人真的去照过镜子呢?一辈子献给了文学,其贡献是巨大的,我们也需要很长时间去怀念,此时的这片言片语又怎么能表达其万分之一?就让我们在心中默默悼念吧!

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去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去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可以说外在的世界有多大,内心的深度就有多深,这个是完全成正比的。可惜我们这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发现,而从来看不见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愿望。

中国民间是有这样的说法,说有一家主人带着一个小猴和一个小驴在一起生活,这个小猴就很机灵,它就总在房上跳来跳去,那个主人就见了人就夸,说我的小猴太聪明了,后来小驴看它老受表扬,自己也很费劲,有一天终于踩着柴垛艰难地上了屋顶,结果一上屋顶就把主人的瓦给踩破了,结果被主人给拖下来暴打一顿,这个小驴一直就想我终于做了小猴的事情,为什么它要受表扬,而我要挨打呢?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样的境遇,发生在很多很多人的身上,就是我们过分地仿效了他人的行为,我们刻意强调了社

会通行的标准,所谓的时尚,所谓的流行,是有一种潮流趋势,让我们迷失自己的心,而趋同于统一的标准,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庄子一直在提醒我们,怎么样可以不流于俗呢?首先认清你内心的愿望,你真正在以你自己生命的方式善你自己吗?

在今天可以说在一个媒介充分发达的时代里,流行的标准是很可怕的,流行是一种势力,这就像每一个人都会受广告的干扰,去决定自己购物的方向,流行是一种洗脑,流行可以告诉你,它未必是好的,但是你必须要从众,我们往往有一个概念的混同,认为流行就是时尚,但其实时尚有的时候,是少数人的一种趣味,而流行有时候就象流感一样,它只标志着一种数量,并不代表品质上的高级。

在今天的这个时代,也许比庄子的时代,也许更需要这样的火眼金睛,更需要内视反省,更需要摆脱外在的标准。——于丹《〈庄子〉心得》

⑨冬天到了,一只刺猬冻得瑟瑟发抖。

路过的小野猪见了,说:“你既然感觉到冷,为什么不去和小白兔为伴呢?你两个挤在一个窝里,互相靠着对方,身体很快就会暖和起来。”

“谢谢你的关怀,亲爱的小野猪先生。可是如果那样,我身上那些坚硬的刺,就会刺伤小白兔,那样,我就失去了它的友情。我宁可挨冻,也不可能去伤害自己的朋友。”

小刺猬的一番话告诉我们一番道理,作人应善于认清自我,只有善于认清自我,把握自我,征服自我,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谊。

在生活中,认识别人很容易,但要清楚地认清自己,却很难很难。特别是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并懂得如何去规避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认识自己是一种智慧,被人认识是一种幸福。

然而年轻的我们,棱角分明的性格造就了我们极度的自我膨胀或自我萎缩,年轻的浮躁与喧嚣的尘世似乎格格不入,于是,生活中的我们往往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殊不知,如果能够比较客观的认识自我,会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以及社交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自我膨胀的我们,要学会公示自我,既使自己的思想、感受与行为自我和他人充分掌握的,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要学会反躬自省,察纳雅言,以识别自我盲点,并且经常与他人进行交流,以了解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并与自我感知进行比较和验证,在实践中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方法,从而使自己不断得到进步,这样才能会正确地认清自我。

[文题设计]

阅读杨孟芳的一首小诗,以诗歌的主旨为话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写一篇文章。

手杖

那天,我告别家乡,

送给母亲一根手杖,

它支撑起母亲的生活,

寄托着我无限希望。

它弯着头向母亲鞠躬致敬,

哦,那是我留给母亲的形象;

它直着身子“笃笃”地走路,

哦,那声音立刻传到我耳旁!

[ 思路点拔 ]

这一类型的话题作文,有赖于对诗歌材料本身的解读。冷静品读,仔细体味,悟出诗的意蕴,把握诗的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心。揣摩这首诗,我们会发现,诗人是借助“手杖”这一意象,以简练的笔墨,从正面对亲情作了详尽的描绘,使人感受到亲情的长存。如果仅是理解为写的是母亲或母子之情,则未免肤浅了一些。

本话题较适合选择记叙文、散文等文体来写。既可结合自身经历,讲述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体现亲情的感人故事;也可采用片断组合的方式,选取生活中充满亲情的片断,加上鲜明的小标题,阐述亲情的真谛。行文方面,要避免通篇单调平淡的叙述或描写,要恰当地融入议论和抒情;要善于捕捉典型、生动的细节,用细节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用细节传达感人肺腑的真情。也可写成议论文,结合古今中外典型的体现“亲情”的事例,阐述“亲情”力量的伟大。还可以假借古人的事例,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来写,如把孟郊的《游

子吟》改写成故事,或虚构“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和祖母”的故事等,也是符合题意且较新颖的。 佳作展台1 那一道紫痕(55分)

拥挤的楼道,嘈杂的人声,我不自觉地蹙紧了眉头。母亲说:“把箱子给我吧。”拎着大包小包的母亲把手伸了过来,我们继续向二楼挤去。天气不是很热,但母亲额头上却早已沁出了细细的汗珠,几缕头发微乱地贴在额上。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不很美丽,对我也并不亲近,而且总是十分严厉的,有时近乎苛刻,所以我总是依赖着父亲。我每每对父亲问起母亲是否真的爱我时,父亲总是笑而不答。

经过拥挤的楼道,我们终于到了宿舍。母亲喘着粗气,眼神有些黯淡。我在宿舍里找到了自己的床铺,喊母亲过来,帮母亲把箱子放在床上。不经意间,我看见了母亲那双汗湿的手——手心有一道深深的紫痕——分明是行李绳子勒下的印记。我的心猛地颤了一下:这就是我一直怀疑对我是否有真爱的母亲吗?这道紫痕刺痛了我的眼,我觉得有股涩涩的液体在眼中滚动着。“怎么了?”耳边突然传来母亲的询问。这句我一直认为很冷血的话,此时从母亲的口中说出,竟让我感到特别温馨。我强忍住泪水,微笑着和母亲一起整理床铺。

不一会儿,其他家长和同学也都来了。母亲还在不停地忙碌着,我仔细打量着我亲爱的母亲,觉得她今天特别的美丽。直到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母亲的爱,和其他母亲一样,我的母亲也强烈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只是她爱得太深沉而不善表达罢了。如果没有那一道紫色的勒痕,我也许不会发现母亲那深藏的爱。我想起了一首歌: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初次看见你时,我的眼睛流下幸福的泪滴!母亲,原来你的爱竟是如此美丽!

母亲要走了,我附在她的耳边轻声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母亲竟然像个小女生一样红了脸,很不自然地向我道了别。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落寞得让人心酸,却又使我感到很幸福。

【评分依据】 文章以描写母亲帮“我”拎行李开篇,重点叙述了母亲手上那道紫色的勒痕令“我”心灵震颤的经过,最后“我”从母亲手上那道紫色的勒痕中发现了“爱”的因子,感受到了崇高而深沉的母爱。构思精巧,细节描写生动真实,心理描写细致真切,议论抒情真挚感人。

佳作展台2 好好爱他们(54分)

十二岁那一年,我突然想到有一天爸爸妈妈会永远地离我而去,于是便泪流满面。但我仍悄悄安慰自己:别怕,那一天还很遥远,很遥远……

可日子就像东去的江水,细密的鱼尾纹已悄悄地爬上了妈妈的眼角,恼人的白发也渐渐地代替了爸爸的黑发。我想,这就是衰老吧!然后,然后就是……我不敢想了,心从来没那么痛过!

在家的时候,我洗衣、做饭、整理家务,我发自心底地想尽量地帮爸爸妈妈做些事。我不要爸爸、妈妈因为劳累那么容易就老去,我要他们年轻、健康!

我是一个脆弱的孩子,我不知道当有一天我回到家看不到爸爸、妈妈的笑颜时,我会不会疯掉!有爸爸、妈妈伴着、护着、疼着、爱着的孩子,才是幸福的孩子;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即使已成家立业,我的内心也一定会很孤独。

寒冷的冬夜,和爸爸、妈妈挤坐在暖暖的炕头上,谈论着家里的琐事或只是默默地做着各自的事,那时我便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一种永恒的感觉。我傻傻地笑了,爸爸、妈妈也望着我疼爱地笑了。那一刻,我感觉冬天不冷了!

爸爸、妈妈和我之间是不避生死问题的,爸爸常对妈妈说:“我走时你把一块方巾分成两半,你一半我一半,来世我们好再做一家人。”我问爸爸:“把你们的方巾分给我一个小角好不好,来世我好再做你们的女儿。”爸爸紧紧地拥着我说:“好!”那时,我就像得到了多么珍贵的宝贝似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

虽然爸爸、妈妈很平凡,可我就是爱他们。我觉得在这个世上,做儿女的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我们能做的只是好好爱他们。这份爱不需太多,有他们爱你的百分之一就足够了。我常常对自己说:好好享受与回报吧!在这个世上最疼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

【评分依据】 本文围绕自己一次看似不合情理的设想展开,通过具体而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对父母深深的爱,可谓另辟蹊径,构思巧妙。文章虽没有较具体的事件描写,而“挤坐炕头”“谈论生死”犹如

特写镜头,表现出女儿与父母之间的浓浓亲情。语言质朴,但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挚的情感,让人读后沉浸在亲情的氛围中。

佳作展台3 我相信你 (52分)

在去年的那个酷热的夏季,在一个热得让人心里发慌的夜晚,我终于还是听到了一个足以让我的心冻成冰块的消息……

不知自己是怎么回到屋里躺在床上的,只记得母亲与哥哥的叹气声一直在我耳边萦绕:“差得也太多了,十分八分的再补一年还可能,可这……这一下子……”尽管他们没有把不愿让我复读的想法明摆出来,可我并不傻。当时心灰意冷的我也知道,自己即使再复读一年,希望也很渺茫,母亲与哥哥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还有,如果我再复读一年的话,就意味着父亲还要继续在外打一年的工,受一年的罪。父亲老了,我不忍心让父亲为不争气的我继续过那种一天只吃两顿饭的生活……

脸上湿糊糊的,是泪水。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彻夜难眠竟是因为落榜。复读?辍学?我一夜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我究竟应该选择哪个?而我一向最信任的父亲现在还在外打工。我知道每次在我举棋不定的时候,只有父亲才能帮我开启这把锁。

几天之后,我日夜想念的父亲终于打来了电话。我知道平时从来舍不得花钱打电话的父亲这次是为了什么……“娃,考上了吗?”父亲一句话便把我几天来藏在心里的泪水逼了出来。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我答应过,我不会让父亲失望的,可现在……父亲似乎听到了电话这头的哭泣声,父亲无语,我也无语,沉默的半分钟似乎比一个世纪还要漫长。透过一根电话线,我已经看到了千里之外的父亲凝结在脸上的失望,还有夹杂着泥水的汗滴溅落到地上的无奈。不知是什么惊醒了父亲,父亲最终没有忘记安慰我:“娃,不要紧,爹不怪你,咱再来一年!爹还没有忘记你立志考大学的话……娃,别忘了,爹什么时候都相信你……”父亲又说了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但父亲的那句“我相信你”却永远定格在我的心里。 是的,父亲相信我,那我还惧怕什么呢?为了圆自己心中的梦,更为了父亲的那份期盼与信任,于是我最终选择了复读。

想起父亲的那句“我相信你”,我又无怨无悔地踏上了跋涉的征程,就像刘欢在歌中所唱的:为了我至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期待的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评分依据】 本文以“父亲”电话中的一句话作为题目,看似平淡,而实际上却包含了“父爱”深沉的内涵。“父亲”虽然没有正面出场,但我们却感受到了一位憨厚淳朴而又对女儿挚爱的“父亲”形象。文章写自己落榜的内心感受及家人的反应,目的在于为写“父亲”的出场蓄势,起到凸显主旨的作用,可见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巧。语言平实,尤其是“父亲”电话中的语言描写,用语不多,但极富特色,较好地展现了人物个性,流露出浓浓的父爱深情。

【牛刀小试】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有一首诗写道:有朝一日\我们会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野果\街市华灯明灭\长桥人头攒动\我们在密密的人流中寻觅\只为捡拾曾经留下的脚印\一如当年捡起挤掉的鞋子。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点津】这则材料是一首现代散文诗,读起来简单易懂,但其意象却颇具象征性。“脚印”并非仅仅指脚在地上踩踏出的痕迹,更是指人生历程。“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野果”,是用童年时代“捡拾野果”这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指代整个的青少年时代,这句诗的意思是回顾青少年时代的人生历程;与此相对应,下一句“街市华灯明灭,长桥人头攒动,我们在密密的人流中寻觅,只为捡拾曾经留下的脚印,一如当年捡起挤掉的鞋子”,意思是回顾中老年时代为生活为事业而忙忙碌碌的人生历程。“有朝一日”说的是将来,即等到总有一天我们老了的时候。

整首诗的字面意思是:当我们老了的时候,总有一天会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如果认识到这一层,还只能算是看懂了一半,因为它留给我们思索的言外之意尚未发掘出来:我们应该把握今天,把握人生中的每一天,让生命实现价值,让人生充实而有意义,这样,我们才不会“老大徒伤悲”。

写这篇作文,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审题失误。有的同学没有理解“脚印”的象征意义,以留在沙滩或沙漠上的脚印为线索编一个故事;有的同学没有注意到“有朝一日”,现在就开始回顾自己走过的坎坎坷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