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香港百年沧桑的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14 11:12:09 单元作文
香港百年沧桑的历史单元作文

篇一:香港报刊发展及研究述评

香港报刊发展及研究述评

周佳荣

一、香港报业发展概况

香港是世界上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百多年来中文报刊的发展尤有可观,在中国以至全球华文出版史上担当着重要角色,对中西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着实贡献良多。林友兰着《香港报业发展史》(台北:世界书局,1977年)是这方面的先驱著作,包括〈香港报业发展史略〉、〈近代中文报业先驱黄胜〉、〈一份百年前的华字日报〉、〈成舍我先生与香港报业〉、〈香港标题战〉、〈香港的出版法与新闻自由〉、〈香港中文报业的现况及展望〉七篇及附录〈近五年来香港新闻与传播事业〉一文;李家园着《香港报业杂谈》(香港:三联书店,1989年)收录有关香港报坛旧事见闻的文章二十六篇,并复印了若干报纸原件,虽然不是系统性的著作,但保留了不少珍贵材料。林友兰和李家园的著作,奠下香港报业史研究的基础。此外,钟紫主编《香港报业春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及陈昌凤着《香港报业纵横》(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等亦可供参考。

李谷城着《香港报业百年沧桑》(香港:明报出版社,2000年)是探讨香港报业发展的一本论集,内容包括:(一)导论──香港报业史研究的几个基本概念;(二)「西风东渐」与澳门早期的葡文刊物;(三)香港割让与早期的中英文刊物;(四)洪仁玕、王韬、康有为与香港报业;

(五)孙中山、香港《中国日报》与辛亥革命;(六)抗战时期香港报业的生与死;(七)半个世纪来香港报刊创办概况评介;(八)香港报刊政治评论的回顾与展望;(九)香港媒介在两岸关系中的桥梁作用;(十)香港媒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李谷城的另一新着《香港中文报业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则概述1950年代以前香港的中文报业,亦分十章:第一章〈绪论〉,介绍香港报业史的分期及研究成果等基本问题;第二章〈古代香港的报业基因与西报东传〉及第三章〈香港割让之前的岭南报刊〉,就鸦片战争前的报界作宏观式的说明;第四章〈香港割让初期的主要英文报刊〉及第五章〈香港早期的中文报业〉,分别就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英文报刊加以探讨;第六章〈康有为与维新时期港澳的政论报刊〉及第七章〈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香港的革命报刊〉,阐述维新、革命两派人士在港的办

报活动;民国时期内地与香港关系密切,第八章〈民初至抗战前的香港报业〉和第九章〈抗战时期的香港报业〉有重点的论析;最后第十章〈抗战胜利后的香港报业〉,交代了国共两党在香港的新闻宣传活动和本地中间派报刊的政治分化。美中不足之处,是本书没有介绍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香港报业的发展。

百多年来在香港出版的报刊为数颇多,本港各大专院校的图书馆都有不少收藏,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历史最久,收藏较丰;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收藏,可起互补作用。但总的来说,仍然不够全面和完整,到外地的机构搜求,往往有意外收获。近年香港中央图书馆在这方面较为留意,编有一册《香港报刊及文献缩微数据介绍》供读者取阅,从中可以得悉馆藏情况,颇便参考。不过一般图书馆都集中于收藏较重要的主流报刊,种类大同小异,缺漏的情况十分严重,令人婉惜。

二、早期香港报刊寻踪

1842年起,西方人士在香港相继出版了一些英文报刊。中文报刊的发展则始于1853年,首先出现的是《遐迩贯珍》月刊,在华人社会中,这也是鸦片战争后第一种中文报刊。每期印三千册,还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地销售和赠阅。内容多为专题论说,包括天文、历史、科学、医学、宗教、商务等;并设有「近事杂报」栏,记载香港和中外大事。定期为中国人提供世界新知和国际消息,在当时的香港以至全中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松浦章、内田庆市、沈国威编着《遐迩贯珍之研究》(吹田:关西大学出版社,2004年)除专论外,还附有原刊影印及索引。

1858年香港出现了一种名为《香港船头货价纸》的中文双日刊,逢星期二、四、六发行,内容以船期、货物价格和商业行情为主。1861年,日本人翻印该报,改名《香港新闻》,又译成日文《香港新闻纸》。《香港船头货价纸》后来改组成为《香港中外新报》(日刊),二十世纪前期曾一度易名《香港华商总会报》;1925年改成《华侨日报》继续出版,在日军侵占香港「三年零八个月」期间亦不曾中断,至1995年停刊,前后达七十年之久。如果从1858年算起,则有一百三十八年。

《德臣西报》于1871年起逢周六附

香港百年沧桑的历史

有中文版,名为《中外新闻七日报》;1872年改成《香港华字日报》(双日刊),1873年再改为日刊。1919年起自立门户,成为重要的中文日报;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华字日报》自动停刊。前后七十七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之一。

1874年王韬及黄胜创办《循环日报》,开近代中国政论报纸的先河。1878年起提早在前一晚派送报纸,可说是最早的中文晚刊。1904年将报纸分成庄谐两部,字句加圈点。日占时期曾合并为《东亚晚报》,战后一度以原名复刊。《循环日报》在中国近代史上备受重视,该报在香港本地亦很有影响力。卓南生着《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增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对《香港中外新报》等几种报刊作了考证和分析,在中国报业史研究上贡献甚大。《循环日报六十周年纪念特刊》(香港:循环日报,1932年)载录甚丰,是一册很珍贵的文献资料。

另一份主张维新变法的报刊,是1879年创办的《维新日报》,以报导中法越南战争消息而扬名,至二十世纪初改称《国民新报》。维新派的报纸,还有《香港通报》、《岭海报》、《商报》等。1900年出现的《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份革命刊物,该报与主张保皇、立宪的维新派报刊展开笔战,两方争持激烈。二十世纪初年的革命派报刊,还有《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香港少年报》等。这些报刊虽普遍为中国报业史以至思想文化史研究者所注意,深入的探讨仍付阙如。

三、香港报业盛极一时

1921年出版的《香江晚报》,是香港第一份正式的晚报。《华侨日报》亦联营过晚刊《南中报》,至战后而有《华侨晚报》。1925年创办的《工商日报》,在1930年另出《工商晚报》。后来《工商日报》、《工商晚报》和该社社长另出的《天光报》,日销合共十五万份,当时香港人口只有八十余万,可见其风行程度。1938年《星岛日报》创办后,又出《星岛晚报》。战后各种晚报相继复刊,并有《新晚报》等加入竞争;1997年《星岛晚报》和《新晚报》停办,至此结束了香港的晚报时代。

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香港被日军占领,所有报刊都被监管,经历了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多种报刊相继恢复,计有《华商报》、《大公报》、《文汇报》、《星岛日报》、《工商日报》、《华侨日报》等,大致可以分为右派报纸、左派报纸和非党派报纸三类。1959年创刊的《明报》,较受知识人士注意;1969年创办的《东方日报》,则走大众化路线。《信报》和《经济日报》,以报导财经新闻为主。1995年《苹果日报》创刊,在报界带来了巨大冲击,导致一些报纸停刊,另一些则重组版面。其后由于经济低迷,大小报刊的竞争更加激烈。

《华商报史话》(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香港报业五十年:星岛日报金禧报庆特刊》(香港:星岛日报,1988年)、《星岛日报创刊六十周年纪念特刊》(香港:星岛日报,1998年)、《明报走过40年:迈向新世纪》(香港:明报报业有限公司,1999年)、《香港报业50载印记:香港报业公会金禧纪念特刊》(香港:明报报业有限公司,2004年)等,是研究香港报纸的参考文献;其他相关著作还有:1. 张圭阳着《香港中文报纸组织运作内容》(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8年);

2. 施清彬着《香港报纸商业战》(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1994年);

3. 李少南、梁伟贤编《香港传播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1994年);4. 郑贞铭编着《香港大众传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兼论香港新闻自由》(台北:中华港澳之友协会,1999年);5. 陈世光着《香港大众传播产业概论》(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6. 马松柏着《香港报坛回忆录》(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7. 杨正彦着《香港办报札记》(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05年)等。报纸中保存了大量史料,可供不同方面研究之用,黄少仪着《广告?文化?生活:香港报纸广告1945-1970》(香港:乐文书店,1999年),便是具体的例子。回顾十九世纪以来华人社会的报业发展,香港报业可谓别树一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是盛极一时,几份大报都先后发行海外版,读者遍及世界各地。

四、现时香港报刊状况

现时香港的主要报刊,走大众化路线的《东方日报》、《苹果日报》、《太阳报》销量较多,《明报》、《经济日报》、《信报》等较受文教界和财经界注重,《星岛日报》、《新报》、《成报》各有其读者群,《大公报》、《文汇报》、《香港商报》刊载与中国内地有关的报导而各有其重要性。《明报月刊》、《信报财经月刊》兼具专业和综合性质,已奠定其鲜明形象;《亚洲周刊》以区内时事评论为主,《明报周刊》之类多属文娱性质。大众瞩目的综合性娱乐杂志如《壹周刊》、《东周刊》等等,不胜枚举。此外还有专门类别的刊物,包括文艺、军事、旅游各个方面。

日报数量不如往昔,又有免费的《都市日报》在地铁站供乘客取阅;近期还有《头条日报》和《am730》加入竞争,战况激烈。上述三种是日报,逢星期一至星期五出版;接着是免费周刊的战场,继《快线周报》之后又有《metropop》(都市流行)。大众刊物充斥报摊,但争相以低俗内容取悦读者;幸而专业性质的小众刊物日渐抬头,弥补综合性、教育性刊物缺乏的局面。今日大家关心的问题是:传媒道德标准和新闻专业操守如何维持?报导和评论怎样才可客观持平?如何提高年青一代的阅报兴趣?于此,我们必须指出:报刊是塑造现代都市文化内涵的重要元素之一,文教界实在不宜掉以轻心。

长久以来,香港与邻近地区的报业发展一直有连带关系和相互影响,方积根、王光明编着《港澳新闻事业概观》(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钟大年主编《香港内地传媒比较》(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章新新主编《港澳台海外华文传媒名录》(香港: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2005年)等提供了一些参考线索。如果想对香港报界有更多认识,就要注意新近发表的一些论文了。

表1 香港现时出版中文日报名录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