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看待事物的角度,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10 05:16:27 体裁作文
看待事物的角度,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写作文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

写作文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

例一、【中小学教育网 - 小升初指南】:

郊游结束后,老师在作文指导课上,亮出一个圆球问:“这球是什么颜色的?”丁丁站起身马上回答:“这球是白色的。”老师把球拿回讲台后面,不一会儿又亮出来问:“这回球是什么颜色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黑色的。”老师又把球拿回。然后,把丁丁叫起来问:“我刚才拿的是同一个球,你说是白色的,同学们说是黑色的,究竟是什么颜色呢?”丁丁目瞪口呆。

这时,老师笑着把圆球举起来,慢悠悠地转了一圈。没等老师问,同学们就喊起来:“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对了,这说明了什么呢?”老师把球放下接着说,“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是不同的。我们只有多角度去观察事物,才能全面了解事物。”

老师挂出一块儿小黑板,上面写着:

1.郁郁葱葱的茂林,环抱着翡翠般的玉镜。

2.水光一片,那明镜般的湖面周围镶嵌着绿绒。

3.船尾浪花跳着舞,岸边树木像卫兵接受着我们的检阅。

老师让丁丁读了一遍,然后说:“这次郊游,我从三个角度观察了同样的湖和树,看到的景物却不同。开始我站在湖边平视,树高湖低,树环绕着湖;后来我登上眺园亭居高临下俯视,只见绿色树冠,湖水汪洋;最后坐在船上远望,岸上树木围湖,列队而立。同样,我们在写作文时,如果能多角度去观察事物,写出的景物就不仅全面而且立体化了。丁丁听后,马上拿起笔,跃跃欲试,脸上露出了笑容.

例二、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之苏轼的一句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比如说你以一个好人的眼光去看一个人,就会觉得他一身都是优点,如果再加上一点自己的爱去看的话,那他简直就完美了;可是如果以坏人的我去看他,那你看到的就全是他的缺点,如果他是你仇恨的人,那么他简直就是个厌恶之极的人了。就看你站的角度了。

还有啊,半杯水。如果你是个悲观主义者,你看到的是只留下半杯水了,多可惜;可是如果是以乐观主义者的心态看的话,你看到的是还有半杯水,多叫人欣喜啊~~

就看你站的角度了~

例题3、我的一个小表弟看了武侠片,从家里二楼跳了下去,摔成骨折,惊觉自己没有轻功

角度1:傻,完全没有常识

角度2:不错的尝试,因为常识就是前人“跳楼”跳出的经验,常识或许有局限,你说呢

例题4、三、读《滥竽充数》后,如果要你写读后感,你会从哪些角度提炼出什么样的观点呢?

故事大意:齐宣王叫人给他吹竽,每次总是三百人一起吹。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也混在里头装模作样。缗王继位后,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自知不妙,只好逃之夭夭了。

虽说这故事很短,但内涵很丰富;读的角度不同,感悟就会不同:

1、先从南郭先生的角度看,可以看出:

A、有本事才能立足世界,或人要有真才实学;

B、无真才实学,岂能冒充内行;

C、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装模作样可笑又可悲;

D、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自欺欺人;

E、南郭先生逃之夭夭,是明智之举,或南郭先生自知之明精神可赞。

2、再从齐宣王和齐缗王的角度看,又可以看出:

A、从南郭先生的“留”与“逃”,看用人制度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南郭先生为什么能在齐宣王手下装模作样混饭吃,而在齐缗王手下逃之夭夭?表面上看,是两王的喜好不同所致,其实,是两人的用人制度不同或社会体制不同所致。南郭先生的“留”与“逃”实际上是两种用人制度和两种社会体制的产物。这不禁让人想起现今的社会:在吃大锅饭的年代,人们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在生产劳动这支庞大的乐队中,该有多少个“南郭先生”、“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祖国进入新时代,打破“铁饭碗”,砸碎“大锅饭”,各行各业实行责任承包,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多劳动者多得食,人们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们已经感到或正在感到生存的危机,有的弃“竽”而逃,有的持“竽”待逃。)

B、齐宣王大搞形式主义(滥竽充数三百人)该休,齐缗王改革求实可赞。 …………

3、最后从299位吹竽手的角度看,还可以看出:

A、(南郭先生不会吹竽,齐宣王不知道,难道那299个竽手不知道?他们为何不检举揭发南郭先生,难道不怕犯“欺君不报”之罪?这表明这些人没有斗争精神,都想相安无事,明哲保身。)人要有点斗争精神;

B、明哲难保身,斗争促发展

C、(再说,这299位竽手为何不帮助南郭先生学吹竽,以提高整体吹竽水准和演出质量?)帮助他人,促进自己;

D、个体的软弱会导致整体的崩溃。

透过以上实例的分析解读,我们可以结论于后:第一,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思考,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开阔我们的视野,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中洞察秋毫,在迷雾重重下豁然开朗。第二,要做到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思考,需要渊博的知识储备,以及常有的定式思维和敢于破格的异乎寻常的思维方法。

篇二:二 把握好材料作文诉立意角度

二 把握好材料作文诉立意角度

材料作文虽然立意的角度多样,但一旦角度不准,或者游离材料乱立角度,就有可能审题走偏,导致作文不符合要求。因此,把握好材料的角度很重要,而每一角度的获得,都必须从材料中来。

文中父亲对儿子们说:“你们都是正确的,因为你们每个人都只看到了这棵树一季的风景。”分析这句话中的“只”、“一季”,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回答虽然有肯定,但隐含着他对儿子只从某一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从全面的角度看问题的提醒,由此可以从“要多角度看问题”、“要全面看问题”进行立意。

材料中人物对话还表现出这样的特点: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季节不同,状态就不一样;时间改了,环境变了,我们所看到的就会完全不一样。从这一角度分析,可以从“要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或“对同一事物(对象)因时间的变化而应有不同的看法”进行立意。

除此之外,从四个儿子的回答都具有正确性这一角度考虑,可以从“对同一个对象允许有不同的看法”进行立意。从几个儿子为了强调自己所看到的真实情况而对他人的回答持否定态度的角度考虑,可以从“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以偏概全”进行立意。通过以上种种分析,获得正确的立意角度,就能保证所写作文不脱离材料,审题正确。

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季节不同,状态就不一样;时间改了,环境变了,我们所看到的就会完全不一样,因此“要多角度看问题”,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看待事物;“要全面的看待事物”,不能因为某一时期他的状态变了就全面否定该事物;事物具有多面性,所以我们要学会包容;“三儿子说,不是的,树上结满了果子,累累下垂,充满了生气和满足。”“小儿子不同意他们三人的说法。他说那棵树很丑,枯槁、扭曲。”,事物有时候会表现出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要学会辩证的看问题,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不可用一个季节的风景来评判一棵树或是一个人,关于一个人的内在实质是怎样的,

还有一个人生命的欢愉、喜乐、爱,只有在经历过所有季节之后,才能衡量。如果你在冬天的时候就放弃,你就会错过你生命中春天的盼望、夏天的美丽、秋天的收成。

不要让一个季节的痛苦毁掉其他季节的喜乐。不要因为一个痛苦的季节就对人生下结论,坚守忍耐渡过这段艰难,美好的日子将在不久之后来到。

他告诉儿子们不可用一个季节的风景来评判一棵树或一个人,关于一个人的内在实质是怎样的,还有一个人生命的欢愉、喜乐、爱,只有在经历过所有季节之后,才能衡量。

如果你在冬天的时候就放弃,你就会错过你生命中春天的盼望、夏天的美丽、秋天的收成。

不要让一个季节的痛苦毁掉其他季节的喜乐。

不要因为一个痛苦的季节就对人生下结论,坚守忍耐渡过这段艰难,美好的日子将在不久之后来到。

篇三:谈谈议论文的角度选择

谈谈议论文的角度选择

有一个小故事说,五十年代初,一位美国记者发现周总理写字用的是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便别有用心地问:“中国总理也用我们的派克钢笔?”周总理举起钢笔自豪地回答说:“这是朝鲜战场上一位志愿军战士从美国那儿缴获的战胜品,托人送给我的。”美国记者听了尴尬地笑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善于选择角度说话,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作文也一样,同一题目,同一题材,往往因为习作者所选角度不同,其论题、中心论点或主题思想大相径庭,文章的社会效果高低也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讲的是从不同角度观看庐山的效果差异很大,但对我们作文来讲,其道理也是相同的。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文章要新颖,也同此理。如何在相似或同一题材已“山穷水尽”中发现“柳暗花明”的亮点,这就是选择角度的问题。譬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通渠道”,可说言愁已达到了极点,然而李清照却从船的承载能力来写愁。她说:“只恐双舴艋舟,戴不动,许多愁。”不说愁似流水而说水难载愁,在险远之处又进一步。这仅难看出,文章立意高低与角度选择的关系是密切的,而中学生作文学会选准、选好角度,则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方法。下面仅就供材料写作议论文,谈谈选择角度立意的方法。

一、多方位考察。写作前对所给材料进行多方位考察,分析不同的角度能说明哪些道理,从而选准、选好有利于自己写作的角度进行立意。有这样一则材料:

庄稼获得了大丰收。河水说:“这是我的功劳!”堤岸对河水说:“没有我,你就变成了水害啦;”田地说:“我看还是农夫的功劳。”农夫沉默不语。对这则材料,可分析出三个角度:

角度一,庄稼获得了大丰收,是河水、堤岸、田地、农夫共同

创造出的成绩,不能全归功于某一个体,便可以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去立意了。

角度二,堤岸的话,初看觉得非常傲慢,但仔细一想,确实有道理,就可以约束的重要性去立意,可以拟题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角度三,河水由农夫引灌,堤岸由农夫修筑,田地由农夫垦殖耗耙,庄稼由农夫种耘管收,他却沉默不语。这就可以从农夫这个主导因素去立意,拟出题目《老黄牛精神赞》,《指挥员与战士的关系小议》等。

二、比较筛选。一般来说,一个材料只有一个主旨、一个中心,我们可以选择不同角度去立意,但总有个基本的角度。只有从这个基本角度出发,才不会背高材料主旨,写出合符文意的文章。例如:

一位工人遇见一辆飞驰的大卡车颠簸中摔下的一捆针织品,工人将针织品送往派出秘,派出所托电视台播了一周时间的招领启事,可是一个月也无人问津。根据这则材料写议论文的角度是比较多的,可以写工人“拾金不昧”;也可以批语驾驶员不注重安全,缺少责任感;也可以写失主听任产品丢失。但一分析材料的主旨就会发现,前两者都不属材料核心内容,唯有从后者去立意才准确。

三、逆向探源。有些材料从已知内容,明里角度不好立意,或者内容缺乏科学性,带有片面性。这时我们就得剖析它的内在原因,由果溯因,逆向探源,弄清因果,找到主旨所在,选择正确角度。例如:

有一个和尚同友人登楼观景。友人问:“江上的船有多少?”和尚闭目答道:“有两条,一条装着名,一条装着利。”和尚所答似乎非所问,但从和尚的话看,他是借把船分为两类而实指社会上的人只可分为“为名为利”两类,显然以偏概全。那么,和尚为什么这样武断地下结论呢?原来他是以佛门为净土和“人世乃污浊”的观念来看待人世的,当然是偏见,或许这个和尚入空门前正是一个追求名逐利之人,只因不得意而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故认识人世

格外偏狭;或因佛家思想影响太深而出现了心理变态,唯有从这个角度去立意才是准确的。可拟题目《看待事物不可心理失衡》,《不可主观臆断》,《不可以偏概全》。至于写“名利辩”固然也有意义,但角度不准确。

四、横向探求。有些材料意在言外,从正面难以找准角度,如果横向探求,作相关联想,就能找到正确的角度。例如:

德国总理科尔有一次宴请朋友,快吃完的时候,他发现盘子里有些汤水,便用面包擦了一下。他吃完面包后发现盘子里仍有些汤水,就毫不犹豫地拿起盘子,用舌头舔起来??

从正里看这则材料,的确不可思议,一个世界富国、大国的总理竟在有新闻媒体的宴会上舔盘子,是不拘小节出洋相,还是有什么政治目的?材料没提供这方面的信息,我们就得作横向联想:老百姓饭末舔盘子是节约,节约是人类的传统美德;科尔身为总理还时现平民作风,难能可贵,这种不浪费的好习惯、好品德值得称赞。再联想到当今世界资源日趋匮乏,穷国和穷人甚多;联想到我们这个刚解决了温饱的人口大国的惊人浪费、大量公款消费和吃喝,就有意义了,从这个角度去命题立意就好写了。

五、抽筋求同。有些材料是由一组性质不同而有相关之处的材料材料组成,也就要用抽筋法,去其皮肉,保留筋络,寻找到共同的角度进行立意。例如:

作家丁玲,十年浩劫的折磨使她患上了严惩的腰疼病,不能伏案写作。但她不某心于文学生命的终结,自己做了一块特殊的“写作板”:一块二尺见方的木板,凿上四个眼儿,系上两条带子,套在双肩上,在上面写出了一篇篇优美的散文。

杨荫榆目镇压“女师大”学潮失败后,先后执教于苏州女师、苏州东吴大学。在日寇攻陷苏州时痛骂惨无人道的侵略者,于1938年1月1日被日寇杀害。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总书记,后来被解职后生活贫困,病魔缠身,却拒绝国民党的收买,毅然靠零售香烟维持生活。

丁玲是著名革命作家,晚年仍顽强斗病魔,坚持笔耕,奉献余热,这种“春蚕”“烛炬”精神崇高而伟大。杨荫榆是反动之后而悔过自新,晚年有节,骂寇遇害,有民族气节,晚霞红亮。陈独秀犯严重错误之后,晚年窘迫而能忍受清贫,不媚敌求荣,节堂 不失,精神品质可贵。三个材料都讲的是人物的晚年,这就是立意的大角度。我们可论“晚节犹可贵”而评议当今一些人不重晚节,最终身败名裂。也可讲“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说明一个人不管曾经怎样,只要后来变好了,有节操、有贡献,同样光彩照人;反之躺在功劳簿上居功自骄,就会黯然失色。如果去讲“春蚕”“烛炬”精神和奉献余热就只有丁玲能说得上,如果去讲“保持”操节,对杨荫榆就统摄不进去。因此,异中求同时,一定要选择共有的角度。

六、求异探胜。求异探胜,就是反其道而用之,选择新颖别致的角度。请看下列材料。

一次,东坡游山去一座道观歇息,主持老道士见他衣冠素朴,就说:“坐!”对道童喊:“茶!”在交谈中,道士发现来人谈吐不凡,就请进厢房,说:“请坐!”又吩咐道童:“敬茶!”后来老道士知道来人是大学士苏东坡,急忙请进客厅,说:“请上座!”大声吩咐道童:“敬香茶!”对这则材料,如果从批评老道士去立意,说他“只重衣冠不重人”,是“势利小人”,虽无可厚非,但缺乏新意。如果我们细心体会老道士不断变换待额的心理和态度,就会发现他是爷慕人才的,尤其是杰出人才。他不断升级的礼遇都是因为苏东坡的才气所致。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立意,选择老道士重人才,更重杰出人才,既不背离题旨,又有新意。

总之,选择角度的方法还很多,对同一材料还可以用几种方法去共同选择。作文要得心应手,写出新意,就得注意选准选好角度。当然也不能强扭角度。有个材料说:某工厂遭了洪水灾害,办公室秘书写了个材料,题目是《由于洪火灾害,我厂八月减产百分之五十》,厂长认为角度不对,叫重写,秘书后来改题目为《虽然洪水灾害,我厂八月仍达到计划百分之五十》,得到了厂长首肯。这种不顾

事实,强扭角度,混淆视听,是不可取的。

写作角度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复杂的,各种文体的写作都有如何选择角度的问题,而供材料作文,常常要求自选角度,足见选择角度写作文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把选择角度作为重点。当然这也是个难点,需要我们充分重视和探索,指导学生从实践中去认识和把握。

篇四:谈谈议论文的角度选择

谈谈议论文的角度选择

有一个小故事说,五十年代初,一位美国记者发现周总理写字用的是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便别有用心地问:“中国总理也用我们的派克钢笔?”周总理举起钢笔自豪地回答说:“这是朝鲜战场上一位志愿军战士从美国那儿缴获的战胜品,托人送给我的。”美国记者听了尴尬地笑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善于选择角度说话,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作文也一样,同一题目,同一题材,往往因为习作者所选角度不同,其论题、中心论点或主题思想大相径庭,文章的社会效果高低也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讲的是从不同角度观看庐山的效果差异很大,但对我们作文来讲,其道理也是相同的。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文章要新颖,也同此理。如何在相似或同一题材已“山穷水尽”中发现“柳暗花明”的亮点,这就是选择角度的问题。譬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通渠道”,可说言愁已达到了极点,然而李清照却从船的承载能力来写愁。她说:“只恐双舴艋舟,戴不动,许多愁。”不说愁似流水而说水难载愁,在险远之处又进一步。这仅难看出,文章立意高低与角度选择的关系是密切的,而中学生作文学会选准、选好角度,则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方法。下面仅就供材料写作议论文,谈谈选择角度立意的方法。

一、多方位考察。写作前对所给材料进行多方位考察,分析不同的角度能说明哪些道理,从而选准、选好有利于自己写作的角度进行立意。有这样一则材料:

庄稼获得了大丰收。河水说:“这是我的功劳!”堤岸对河水说:“没有我,你就变成了水害啦;”田地说:“我看还是农夫的功劳。”农夫沉默不语。对这则材料,可分析出三个角度:

角度一,庄稼获得了大丰收,是河水、堤岸、田地、农夫共同

创造出的成绩,不能全归功于某一个体,便可以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去立意了。

角度二,堤岸的话,初看觉得非常傲慢,但仔细一想,确实有道理,就可以约束的重要性去立意,可以拟题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角度三,河水由农夫引灌,堤岸由农夫修筑,田地由农夫垦殖耗耙,庄稼由农夫种耘管收,他却沉默不语。这就可以从农夫这个主导因素去立意,拟出题目《老黄牛精神赞》,《指挥员与战士的关系小议》等。

二、比较筛选。一般来说,一个材料只有一个主旨、一个中心,我们可以选择不同角度去立意,但总有个基本的角度。只有从这个基本角度出发,才不会背高材料主旨,写出合符文意的文章。例如:

一位工人遇见一辆飞驰的大卡车颠簸中摔下的一捆针织品,工人将针织品送往派出秘,派出所托电视台播了一周时间的招领启事,可是一个月也无人问津。根据这则材料写议论文的角度是比较多的,可以写工人“拾金不昧”;也可以批语驾驶员不注重安全,缺少责任感;也可以写失主听任产品丢失。但一分析材料的主旨就会发现,前两者都不属材料核心内容,唯有从后者去立意才准确。

三、逆向探源。有些材料从已知内容,明里角度不好立意,或者内容缺乏科学性,带有片面性。这时我们就得剖析它的内在原因,由果溯因,逆向探源,弄清因果,找到主旨所在,选择正确角度。例如:

有一个和尚同友人登楼观景。友人问:“江上的船有多少?”和尚闭目答道:“有两条,一条装着名,一条装着利。”和尚所答似乎非所问,但从和尚的话看,他是借把船分为两类而实指社会上的人只可分为“为名为利”两类,显然以偏概全。那么,和尚为什么这样武断地下结论呢?原来他是以佛门为净土和“人世乃污浊”的观念来看待人世的,当然是偏见,或许这个和尚入空门前正是一个追求名逐利之人,只因不得意而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故认识人世

格外偏狭;或因佛家思想影响太深而出现了心理变态,唯有从这个角度去立意才是准确的。可拟题目《看待事物不可心理失衡》,《不可主观臆断》,《不可以偏概全》。至于写“名利辩”固然也有意义,但角度不准确。

四、横向探求。有些材料意在言外,从正面难以找准角度,如果横向探求,作相关联想,就能找到正确的角度。例如:

德国总理科尔有一次宴请朋友,快吃完的时候,他发现盘子里有些汤水,便用面包擦了一下。他吃完面包后发现盘子里仍有些汤水,就毫不犹豫地拿起盘子,用舌头舔起来??

从正里看这则材料,的确不可思议,一个世界富国、大国的总理竟在有新闻媒体的宴会上舔盘子,是不拘小节出洋相,还是有什么政治目的?材料没提供这方面的信息,我们就得作横向联想:老百姓饭末舔盘子是节约,节约是人类的传统美德;科尔身为总理还时现平民作风,难能可贵,这种不浪费的好习惯、好品德值得称赞。再联想到当今世界资源日趋匮乏,穷国和穷人甚多;联想到我们这个刚解决了温饱的人口大国的惊人浪费、大量公款消费和吃喝,就有意义了,从这个角度去命题立意就好写了。

五、抽筋求同。有些材料是由一组性质不同而有相关之处的材料材料组成,也就要用抽筋法,去其皮肉,保留筋络,寻找到共同的角度进行立意。例如:

作家丁玲,十年浩劫的折磨使她患上了严惩的腰疼病,不能伏案写作。但她不某心于文学生命的终结,自己做了一块特殊的“写作板”:一块二尺见方的木板,凿上四个眼儿,系上两条带子,套在双肩上,在上面写出了一篇篇优美的散文。

杨荫榆目镇压“女师大”学潮失败后,先后执教于苏州女师、苏州东吴大学。在日寇攻陷苏州时痛骂惨无人道的侵略者,于1938年1月1日被日寇杀害。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总书记,后来被解职后生活贫困,病魔缠身,却拒绝国民党的收买,毅然靠零售香烟维持生活。

丁玲是著名革命作家,晚年仍顽强斗病魔,坚持笔耕,奉献余热,这种“春蚕”“烛炬”精神崇高而伟大。杨荫榆是反动之后而悔过自新,晚年有节,骂寇遇害,有民族气节,晚霞红亮。陈独秀犯严重错误之后,晚年窘迫而能忍受清贫,不媚敌求荣,节堂 不失,精神品质可贵。三个材料都讲的是人物的晚年,这就是立意的大角度。我们可论“晚节犹可贵”而评议当今一些人不重晚节,最终身败名裂。也可讲“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说明一个人不管曾经怎样,只要后来变好了,有节操、有贡献,同样光彩照人;反之躺在功劳簿上居功自骄,就会黯然失色。如果去讲“春蚕”“烛炬”精神和奉献余热就只有丁玲能说得上,如果(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看待事物的角度,作文)去讲“保持”操节,对杨荫榆就统摄不进去。因此,异中求同时,一定要选择共有的角度。

六、求异探胜。求异探胜,就是反其道而用之,选择新颖别致的角度。请看下列材料。

一次,东坡游山去一座道观歇息,主持老道士见他衣冠素朴,就说:“坐!”对道童喊:“茶!”在交谈中,道士发现来人谈吐不凡,就请进厢房,说:“请坐!”又吩咐道童:“敬茶!”后来老道士知道来人是大学士苏东坡,急忙请进客厅,说:“请上座!”大声吩咐道童:“敬香茶!”对这则材料,如果从批评老道士去立意,说他“只重衣冠不重人”,是“势利小人”,虽无可厚非,但缺乏新意。如果我们细心体会老道士不断变换待额的心理和态度,就会发现他是爷慕人才的,尤其是杰出人才。他不断升级的礼遇都是因为苏东坡的才气所致。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立意,选择老道士重人才,更重杰出人才,既不背离题旨,又有新意。

总之,选择角度的方法还很多,对同一材料还可以用几种方法去共同选择。作文要得心应手,写出新意,就得注意选准选好角度。当然也不能强扭角度。有个材料说:某工厂遭了洪水灾害,办公室秘书写了个材料,题目是《由于洪火灾害,我厂八月减产百分之五十》,厂长认为角度不对,叫重写,秘书后来改题目为《虽然洪水灾害,我厂八月仍达到计划百分之五十》,得到了厂长首肯。这种不顾

事实,强扭角度,混淆视听,是不可取的。

写作角度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复杂的,各种文体的写作都有如何选择角度的问题,而供材料作文,常常要求自选角度,足见选择角度写作文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把选择角度作为重点。当然这也是个难点,需要我们充分重视和探索,指导学生从实践中去认识和把握。

篇五:全面看问题作文

一个硬币有两个面

郑板桥的书法,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单个字体看歪歪斜斜,整体看错落有致,这让我们看到了事物都(有时)有两面性。

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目的建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曾经领导解放军击退敌人,也领导过红军进行长征,更领导着中国人民去他所一条救国救民的新道路。这一切都是积极的。他推动着历史前进,是新中国成立的伟大领导人。但是他也曾有过失误,而且他的错误更导致了中国发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他使国民一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的过失,却无法扼杀他的功劳。他依然是国民心中伟大的英雄。毛泽东的得与过,警醒着后人,要更全面地分析局势,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中国加入WTO,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开放,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只有与时并进,吸收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才能是中国摆脱过去贫穷落后的局面,使中国挤身国际前列。但面对发达国家对我们的冲击。我们就应该积极迎接,不断增值自我,充实自我,让我们创造中国的繁荣景象,使中国的到发展而强大。中

国加入WTO而带来的机遇,伴随着对国内企业的打击和挑战,而我们就应该更积极地迎接困难,并牢牢地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世事万物都像硬币一样,有两个相互对立的面。即使我们不能一次看到硬币的两面,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翻转来看。

机遇和挫折,失败和成功。往往都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就算形势不利,我们也要相信自己,用实力去扭转局面,努力创造双赢。

即使秦始皇“焚书坑儒”,修建阿房宫,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事迹依然使他名垂千古;即使董仲舒提出“三刚五常”,但他使儒学确立主流的思想地位,他依然受到后世人的赞誉;即使唐太宗为夺权位不择手段,但他为唐人建立了一个繁荣的社会,依然受到万人景仰。

每一个中肯的评论,无不是在全面考察和分析之后作出的。这教导我们,看事物要运用辩证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事物,乃至社会,客观是公正评价的明灯。

愿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去明辨这个世界。

凡事都从多面看

同样的一个杯子放在桌面,里面只有半杯水。有的人看到着的这一杯,心里很高兴,因为他想幸好还有这半杯水。可有的人看到了,却闷闷不乐,因为他在想着为什么只剩下了半杯水。

区区的半杯水能引发不同角度的思考,但是两者都是仅从一个方面去看待事物。例如有些人只是看到麻雀的爱闲言碎语。但亦有人看到麻雀能深入群众,做事勤奋努力。不过,两种评语都仅是从麻雀的好的方面或坏的方面去观察、分析麻雀,没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去了解麻雀的本质。

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甚至多面性,不能单凭一个角度地断章取义。好像对人的评价一样,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都闪耀着自己的光彩,也不可能永远都灰蒙蒙一片。

刘邦,对于项羽来讲,他只是一个贪生怕死的市井之徒。他没有任何过人之才,他没有萧何般的足智多谋,韩信般的雄韬伟略。若仅凭这些评价刘邦,那么谁也不相信他建立起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汉朝。多方面去分析他,他虽然是一个为了逃命而多次抛弃子女一个独自狂奔的自私汉,但他亦有胜人的优

点,他知才善用,使许多想韩信一样不能施展自己才华的人在他那处得以大展拳脚。他能懂如何相信别人,使陈平这个“反复无常”的人也死心塌地为他东奔西跑。他懂得安定人心,他对自己平时最痛恨的雍齿亦授予官位。安定了那些为人战死沙场而暂时不能加位进爵的臣民急躁之心。

所以看人或看物,都应该多方面去分析。又好像邓小平在文革过后,对毛泽东的评价是“七分功,三分过。”他看到的是毛泽东的领导人民摆脱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在压迫,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从此焕然一新。他亦看到了毛主席受到“四人帮”反动派的煽动而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这一个使中国的情势陷入混乱状态的极大错误。

从邓小平爷爷对毛主席的评价学习到,我们不可以像对麻雀的分析那样过度片面,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看事物应该要“一分为二”,不可以只看到片面,要学会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

全面看问题

鸟类王国里,一样的苍鹰、麻雀、喜鹊、乌鸦,两个考察组却得出了不一样的考察结果。第一组里看到的全是它们的缺点,相反,第二组看到的全是它们

的优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完美的东西,也不存在最糟糕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全面看问题,客观看待别人的优点与缺点。

所谓全面看问题,就是要辩证地去观察每个人与每件事。如果一个人只会看到别人的缺点,每天都在饭里挑骨头,那么他生活地不会快乐,因为在他的人生之画里只存在污点;如果一个人只会看到别人的优点,每天只会去称赞别人,那么他也生活得太敷衍了,因为在他的人生之画里只存在明亮的颜色。一张只收藏亮色,缺乏完整色彩的人生之画是不完美的。 全面地看问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事物。从前,有一个盲人,他想知道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于是,他伸出手去摸大象。第一次,盲人的手摸到了大象的腿,他就认为大象是圆柱形的;第二次,盲人的手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又认为大象是又尖又硬的,如此类推,盲人摸了大象好多次,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最终,他还是没搞清楚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故事道理很简单,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我们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何不睁开它,去看清楚眼前的每件事呢?要想更好地了解一件事情,必须全面去看问题。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