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九一八事变作文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6 05:21:54 体裁作文
九一八事变作文简介体裁作文

篇一:关于九一八事变作文范文精选800字

篇二:关于九一八事变的作文1

关于九一八事变的作文:九一八事变演讲稿

历史老人孤零零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当年的硝烟弥漫化作了今天的静默无言,他的臂膀依然坚强地背负着飞驶的火车,他的眼眸一直饱含着未干的血泪……

9月18日,这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大规模武装进攻,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在此后的14年中过着饱受凌辱的亡国奴生活。然而,对一个民族最严重的摧残不是摧残他的肉体,而是摧残他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惟一的根与魂。

今天,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能否清醒地坚守自己的文化家园?

三尺讲台是我们平凡而狭小的岗位,三尺讲台却是我们文化战场最广阔最坚定的阵地。我,就是这个阵地上又一位新的战士!毕业典礼上的那一幕,至今还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举起握紧的左拳庄严宣誓:“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言到此时,泪水夺眶而出。是对母校的眷恋,是对恩师的感激,是对同窗的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奋斗终身”就意味着一辈子吗?是的,就是一辈子!我很幸运,这一辈子的起点是在这里,在育才这片热土上!这里有我钦佩的前辈、师长,这里有优良的光荣传统,这里有一种朴实而伟大的精神,叫做奉献!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为人师的我尝到了苦头。身边的同事都把疲倦藏在微笑的背后,我还有什么理由说累呢?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上讲台的我尝到的甜头。夜深人静,一盏台灯,一个闹钟,一支钢笔……可是,孩子的一次漂亮作业,家长的一个感激电话就会让我精神百倍,困意全无。这就是一个新教师最真实,最朴素,最舒

九一八事变作文简介

心的快乐!

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没有哪一个岗位能像教育这样聚集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期待;没有哪一个工作能像教育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更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教育事业这样清醒地坚守着文化家园。

又到“九一八”,再谈血泪史。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精神催我们前行。历史老人依旧在前行,我们依旧需要努力,只是为了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是充实的人生!没有哪一个岗位能像教育这样聚集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期待;没有哪一个工作能像教育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更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教育事业这样清醒地坚守着文化家园。

又到“九一八”,再谈血泪史。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精神催我们前行。历史老人依旧在前行,我们依旧需要努力,只是为了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篇三: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

变、盛京事变、满洲事变、柳条湖事变等,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日本军队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事变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矛盾激化,而日本军部主战派地位上升,国会和内阁总理大臣权力下降,导致日本全面侵华。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9月18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视为国耻日。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大

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篇四: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1931年9月18日傍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占领长春、吉林等地。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1],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同时,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随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2]

当晚11时许[3],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

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从1929年起,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三省先后秘密组织了三次“参谋旅行”,侦察情况,制定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作战方案。1931年6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制定“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大纲”,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7月,陆军参谋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调运至沈阳,对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月,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国师团长会议上叫嚷:满蒙问题只有用武力解决。随后进一步做了发动此次战争的各种准备。在完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周密准备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张学良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民族大义和各爱国党派、人士的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 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4]

东北地方当局和国民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据说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此即所谓“铣电”,但这封电报的真实性至今无法证实,张学良晚年否认有此电。)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十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张学良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自发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顶峰,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

国民政府

1.外交努力

9月19日,中国驻国际联盟的全权代表施肇基向国联报告事件,请国联主持公道; 9月19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正廷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出严重抗议;9月21日,施肇基正式向国联提出申诉;

9月23日,中国政府就此事照会美国政府,希望对方「深切关怀」。

九一八事件发生当夜,蒋介石正在去江西南昌的船上,19日才由上海报纸得知事变发生,但是尚不明了情况。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下午2时返回南京,即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蒋氏同意19日中央常务会议之处置意见,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会议决定:“(一)外交方面,加设特种外交委员会,为对日决策研议机关;(二)军事方面,抽调部队北上助防,并将讨粤和剿共计划,悉行停缓;(三)政治方面,推派蔡元培、张继、陈铭枢三人赴广东,呼吁统一团结,抵御外侮;(四)民众方面,由国民政府与中央党部分别发布告全国同胞书,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

1931年9月23日,国民政府《告全国同胞书》“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诰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然为维持吾国家之独立,政府已有最后之决心,为自卫之准备,决不辜负国民之期望。”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采取了忍痛含愤,诉诸国联,弥合分裂,准备抵抗的方针。这一方针虽然不仅没有对日军侵占东北立予抵抗的内容,并且还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但是,它与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是有区别的。其关键在于“准备抵抗”。此点固为1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采取的方针及其后下令锦州抵抗的史实所证实,同时亦为事变之初,蒋介石指示对日军可能在国民政府直辖部队及其守卫地区发动进攻,应进行自卫的方针,以及开始考虑准备全国抗战之史实所证实。

事变爆发之初,1931年9月21日,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南昌行营参谋长熊式辉自南昌向蒋介石转报驻烟台海军刘珍年师长哿辰电:“闻日本于巧晚进攻辽宁,皓晚将省垣完全占领,军警尽被缴械。又,日军舰一艘开来烟港,海军有今日续来登岸消息。除饬严加戒备,究应如何态度,乞示方针。”22日,蒋介石批复:“烟台刘师长勋鉴:日军侵略,已提出国联。此时我国应上下一致,严守纪委确定步骤,勿为日人借口。故先劝告民人,守秩序,遵公法,勿作轨外行动,以待国际公理与国内之团结。如果敌海军登岸,则我方划出一地严阵固守,以待中央之命令。此时须忍耐、坚定、镇静,谨守之。 中正养午。”

1931年9月22日,熊式辉自龙华向蒋介石呈报请示:“淞沪为通商巨埠,日舰驻舶甚多,交涉万一不能迅速解决,日方扩大行动,对我要塞、兵工厂及重要机关施行威胁袭击时,我陆海军究如何行动?”23日,蒋介石批示:“应正当防范。如日军越轨行动,我军应以武装自卫可也。”同日,蒋介石致电军政部长何应钦,指示对日方略:我应采取正当防范。如日军有越轨行动,我应以武装自卫。军政部长何应钦亦于同日发布《告诫全国军人书》,指出:我同胞一方面应服从政府之指导,静候国际公道之解决,一方面,尤应恪守军人之天职,妥筹实力自卫之准备。

9月25日1931年,蒋介石致电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我军应在潍县多加兵力,以防日军出青岛或烟台,侵入济南。我军决在潍县附近与之抗战。全部计划容另颁发。”

1931年10月3日,蒋介石开始考虑全国备战计划,决定“以西北为政府之第二根据地,而以洛阳与西安为陪都”。

1931年10月6日,蒋介石电示上海市长张群:“日本军队如果在华界挑衅,我军应规定一防御线,集中配备,俟其进攻,即行抵抗,希与天翼(熊式辉)兄妥商决定。据参加当天特种外交委员会的邵元冲记载:“关于日本近日军舰来长江之应付,决定令淞沪军警长官严为防御,必要时取自卫行动。又,对于日军侵犯首都时,亦决定坚持不屈,以期抵抗。”

11月,日军进攻黑龙江省时,黑龙江省代理省主席马占山公开通电率部抵抗,张学良也电示马占山“死守”“勿退”。至11月中旬,马占山报告日军攻击江省,希望向国联报告,请求制止,蒋介石电告马:对江省抗战,“已急催张副司令派队援助”。

1931年11月14日,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大会通过决议“严令各省文武官吏若遇外侮入侵,应做正当防卫,严守疆土,与城存亡,不得放弃职守”。会上还作出了蒋介石率兵北上抗日的决定(后因国民党内部矛盾,蒋氏北上未成,后又被逼下野)。

黑省沦陷后,1931年底,日军继续进逼锦州。1931年12月25日和1931年12月30日,国民政府两次电令张学良“对于日本攻锦州应尽力之所及,积极抵抗”、“惟日军攻锦紧急,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但是均为张学良拒绝,张擅自率各部于1月2日撤出锦州。日军随即占领锦州及绥中一带,实现了对东三省的完全占领。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张学良与国民政府的对日方针明显有别。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中央处理九一八事变的方针,并非如过去一些著述所说,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不抵抗”政策。虽然国民政府没有下令东北军抵抗(国民政府实际上无法直接指挥东北军),但是对于上海、南昌、山东等南京政府直辖地方的官员,均作出必要时要“自卫”、“抵抗”的指示。正因为蒋介石与国民政府对九一八事变的处理有着准备抵抗的内容,尽管国民政府对于日本侵略者在上海的寻衅已竭力忍让,但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发起武装进攻后,中国军队(首先是十九路军)终于奋起抵抗。九一八事变时,中央政府无法驾驭而由张学良一手掌握的东北军实行不抵抗方针。然而,就在四个月后,国民政府直接掌控的军队在上海对日本侵略军作了英勇的抵抗。除第十九路军外,蒋介石让何应钦调动京沪在线的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合组为第五军开赴上海参战。国民政府开始实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方针。这显然是与张学良“不抵抗主义”有重大区别的。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

不抵抗政策

1992年张学良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承认:“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我承认那时判断错误。我下令不抵抗是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过,蒋介石在9.18事变中下不抵抗命令,也是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透露出来的。孰真孰假?要理解事件真相,还要看更多的事实。

张学良绝对听从蒋和南京政府的命令吗?

所谓张学良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的说法,其前提为,将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间的关系单纯地视作一般的地方与中央、下级与上级的关系,前者是绝对听从后者的指示命令的。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事实上,国民政府1928年完成北伐,东北易帜后,中国只实现形式上的统一,实质上中央政府的号令并不能畅行于全国,一些地方军政势力拥兵自重、自成体系、各行其是的情况还延续了相当一段时间。而东北当局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亦为如此,甚至表现出更明显的独立性。

东北易帜前的谈判中,南京就满足了东北保持相当独立性的一些条件。如张学良自称:“余之愿与国民政府妥协者,盖欲完成中国统一,实行分治合作,以实现东三省经济和平政策故也。”[10]他所要求于中央政府者即是与中央“分治合作”。名义上东三省官员由中央任免,实际上决定权操于东北当局之手,中央只是补行任免手续而已。

外交方面,总的说权力归于中央政府,但东北亦有自行外交活动的情况。中东路事件后,张学良就派代表蔡运升赴伯力与苏联谈判并订立《伯力议定书》(但报告国民政府后未予批准)。1930年底,张学良出席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时与蒋介石商定,东北外交完全归中央办理,而在内部决征询张学良之意见。[11]

军事上,原奉军改称东北军由张学良统率,南京政府不能调动其一兵一卒。东北军拥有沈阳兵工厂和军事学校,装备训练自成一体,并有航空队、海军,实力强大。东北军内甚至自诩较中央军“占很大优势”。张晚年回忆说:东北易帜之初,“我们奉天军拥有30万兵力,有海军,还有飞机。蒋介石的军队不过20万,没有海军和飞机。所以从数字上看,我们占很大优势。”[12]1930年中原大战时,阎锡山、冯玉祥和蒋介石双方都竭力拉拢张加入自己一

方。张则坐山观虎斗,直到中央军打下济南胜败已分,才命东北军入关,不费力气就取得华北晋冀察绥四省,加关外四省共八省地盘,远超过南京政府直辖的五省。由此可见张学良东北军之独立性及其在国内军政大局中之地位非同寻常。

财政经济方面,东北亦自成体系,东北军政费用自收自支。因东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东北财政比较宽裕。曾任辽宁省财政局长的张振鹭证实:东北既不向中央财政部解款,中央也不接济东北财政。[13]东北军取得华北的地盘后,成立河北财政特派员公署,将国税收入拨付副司令行营军需处。[14]

东北地方当局对国民政府中央相当大程度的独立性,自然决定了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非同于一般的地方长官、军队将领与国家政府首领、军事统帅的关系。东北易帜后,蒋与张表面上是上下级、正副手之关系,而实质上他们是各自独立的军政集团首领间的平行盟友关系。蒋有什么指示,往往要与张商量,征询其同意。张对中央政府的命令有时服从,有时不服从。九一八事变后,蒋和中央政府多次请张学良到南京研商方策或出席会议,多数情况下张借口身体状况、公务繁忙不肯赴南京。12月间,日军进攻锦州,国民政府蒋介石、宋子文和外交部长顾维钧多次命令或劝导张学良,不能从辽西撤兵,要进行抵抗,但张不听,还是自行撤兵。张学良不是凡中央政府指示他都执行的。试想,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如果张学良执意抵抗,中央政府即使不同意也阻止不了他抵抗;相反,中央政府命令他抵抗,他却不服从不抵抗,防守锦州问题即是如此。

张学良不抵抗仅是因为误判吗?

在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落下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但是为张辩护的人却主观地认为,张学良的不抵抗行为,主要是“源自国民政府的一贯执行不抵抗政策,使他错误判断日军目的”,认为若其知日军并非“寻事”,而是要吞并东北,作为东北少帅,他不至于会将东北拱手让给日本。张学良1990年接受日本国营电视台采访时,也表示他当时认为“战争不合乎日本政府的利益,日本政府应会约束关东军”。但是,我们分析一下,就知道这种说法是不尽符合事实的。如果说九一八事变之初的时候张学良不抵抗是误判,那还能说得通;可1931年12月日军开始挺进辽西、进攻锦州的时候,日本吞并东北的意图已昭然若揭,而且蒋介石、孙科、顾维钧也都命令或劝说张学良在锦州地区抵抗,张学良这时依旧不抵抗,这是“误判”还能解释得了的吗?

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简析

1,认为中日国力悬殊,中国无对日作战实力。1928年10月,张学良对东北大学学生说,他曾到日本考察,看到群机狂飞、多艇跃水的浩大场面,认为日本的一切军备都优于我们,要求学生们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张学良内心深处始终认为,在对日问题上中国无任何实力可言。7月6日,张致东北政务委员会的电文充分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赔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与周旋。”可见当时张学良的头脑中笼罩着严重的恐日情绪。

2,对局势的误判,包括对日本国内局势的误判和对国联的依赖。因与日本接触甚多,张学良了解日本国内军方与政府、外务省在对华问题上有分歧,日本政府和外交人员反对军方一味动用武力的方式。而且事变之初,9月19日,日本内阁确定了“不扩大”方针,24日,日本政府发表的声明中虽污蔑柳条湖事件为中方所为,但也表示将把日军“大体撤回并集结

篇五: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

1931年的9月18日,炮声轰隆,炸毁了南满铁路,炸开了沈阳城。这一炸,在中国人心里烙上了一道永恒的伤疤。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起点。81年前的今天,日本关东军制造沈阳事变,拉开了其漫长侵华战争的序幕,国人痛失东北,三千万父老,数千里江山,沦陷于异族的铁蹄之下。“九一八”,就此成为国人的“国耻日”。 八十一年前的九月十八日,国耻、国殇、国悲、国壮、国警、国魂都聚焦在这一天,请记住,“九一八”这一天,历史永不磨灭。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实现国家富强繁荣,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北京市企业家汪宏坤表示,要把自己的企业经营好,用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来支持国家对主权的维护。历史告诉我们,团结一心才能克敌制胜。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进行全面武装侵略

“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帝国主义强行驻扎在我国东北的“关东军”,按照预定的阴谋,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炸毁,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当即向沈阳进攻,6小时后,将沈阳全城占领,酿成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8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事变始末:日军酝酿“九·一八”事变由来已久

81年前,当蓄谋已久的日军向我东北军发起偷袭时,中国部队却在酣睡。由于执行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军袭击我驻军、残害我同胞时,东北军参谋长竟含泪下达了这样的命令:“不抵抗,即使勒令缴械,占领营房,均可听其自便。”

日本侵占东北蓄谋已久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富国强兵的旗帜下,改革军制,扩军备战,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之路。1890年12月6日,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议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宣称:“盖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本有二途:第一曰守护主权线,第二曰保卫利益线。其中所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域也;所谓利益线,曰与主权线之安危密切有关之区域也。……欲维持一国之独立,唯独守主权线,决非充分,亦必然保护其利益线。”同时,山县有朋宣称:日本利益线之焦点,在于朝鲜和满洲。此后,为实现其既定侵略目标,日本不惜“以国运相赌”,先后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

从“皇姑屯事件”到“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12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当时,在东北有不少日本间谍,但事先对此事却毫无察觉。

从1929到1931年夏,关东军参谋部先后四次以“参谋旅行团”的名义在东北各地系统搜集情报,拟定各种计划方案。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也积极为侵略东北做准备。

“中村事件”

1931年6月26日,日本间谍中村震太郎大尉率领的间谍组一行四人被东北军屯垦三团捕获,随即于次日由屯垦三团团长关玉衡下令处决。间谍组携带物品,除留重要文件资料上报外,一律焚烧灭迹,投入洮儿河内。但是,一个不易被察觉的细小失误,却成为了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以日本军官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7名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以爆炸声为信号,早已磨刀霍霍的日军迅速向东北军精锐第七旅驻地北大营发起了进攻。而此时,北大营中驻守的中国部队正在酣睡。

当时,东北军的总人数有30万左右。除参加中原大战随张学良进关的11万余人外,留守东北的尚有20余万人,另有公安、警察部队若干。而日本关东军此时在东北的兵力只有1万余人。由于执行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在兵力上占优势的东北军将士对突如其来的进攻毫无戒备,致使日军偷袭得逞。

9月19日晨6时30分,经过5个多小时的战斗,日军占领了沈阳城。

日军在占领沈阳后,一路沿南满铁路、安奉路疾进,一举占领了安东、营口、凤凰城等地。19日下午5时30分,驻长春日军占领全城;22日,吉林沦陷。在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东北大部国土相继沦陷敌手。几千万东北同胞由此开始了14年亡国奴生活。

从1929年起,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三省先后秘密组织了四次“参谋旅行”,侦察情况,制定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作战方案。1931年5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制定“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大纲”,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7月,陆军参谋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调运至沈阳,对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月,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国师团长会议上叫嚷:满蒙问题只有用武力解决。随后进一步做了发动此次战争的各种准备。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时间: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

地点:东北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

起因:日军迅速向东北军精锐第七旅驻地北大营发起了进攻。而此时,北大营中驻守的中国部队正在酣睡。由于执行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

政策,导致在兵力上占优势的东北军将士对

突如其来的进攻毫无戒备,致使日军偷袭得逞。只经过5个多小时的战斗,日军占领了沈阳城。

后续:日军在占领沈阳后,一路沿南满铁路、安奉路疾进,一举占领了安东、营口、凤凰城等地。19日下午5时30分,驻长春日军占领全城;22日,吉林沦陷。在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东北大部国土相继沦陷敌手。几千万东北同胞由此开始了14年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不战而退 国耻勿忘

1931年的9月18日,炮声轰隆,炸毁了南满铁路,炸开了沈阳城。这一炸,在中国人心里烙上了一道永恒的伤疤。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起点。81年前的今天,日本关东军制造沈阳事变,拉开了其漫长侵华战争的序幕,国人痛失东北,三千万父老,数千里江山,沦陷于异族的铁蹄之下。“九一八”,就此成为国人的“国耻日”。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和损失,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血鉴。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随着沈阳北郊柳条湖传出爆破南满铁道的一声巨响,夜幕下日本关东军由重炮掩护倾巢而出,突然发动了占领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对世界而言,日军此举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对日本帝国来说,这次冒险行动使其迈上了走向全面侵略战争并自我毁灭之路;对中国而言,如此惨痛的国耻唤起了空前的觉醒,从此迈出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步。

【“九一八事变”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日中甲午战争后,日本已傲慢地不再把中国看成竞争对手,日本那些野心极大的政要们确定了首先征服满蒙、再征服中国和世界的计划,已经做好了全面战争的准备。然而,“九一八”

之后,白山黑水间的人民武装抗日的烈火却始终在熊熊燃烧;待其再把侵略战火扩大

到全中国,更是在中国全民族抗战中深陷泥潭不可自拔;当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便又为自己加套上了一副绞索。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只是暂时得逞,从长远看,它引来的却是最终的全面崩溃和彻底失败。

【中国需要法定“国耻日”警醒国人】

把9月18日作为国耻日,并以法律的形势固定下来,同时还要对这天的纪念活动作出详细的规定,譬如,对为讨“就要发”口彩而举行庆典活动的商家或个人依法作出惩罚和问责,各个城市在这天举行类似鸣响警报之类的活动,等等,只有这样,我们这个民族才会更加奋勇前行。

九一八谁之过:蒋介石张学良 谁该对国耻负责?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制造“九一八”事件,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面对这一突发事变,中国的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东北地方的最高长官张学良,他们作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和决策?不抵抗主义如何出笼?多年以来,一直流传着是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下令不抵抗,张是代人受过的说法,张到底有没有为蒋背黑锅?张下令不抵抗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一、不抵抗主义出笼——判断失误导致应对失误

面对日本的武装进攻,东北地方当局毫无思想准备。张学良自己晚年谈及“九一八”,多次强调:“东北那么大的事情,我没把日本的情形看明白……我就没想到日本敢那么样来……”张学良将其失误归结为一点:判断失误,没有看清形势,没有看明白日本人的真正用心。“九一八”事变绝非偶然。发动事变前,日本人进行了长期的准备,而要进行战争的准备,就不可能不露一点蛛丝马迹。但张学良却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让不抵抗主义政策出了笼。

二、不抵抗主义谁之过——张学良是替蒋介石背黑锅?

面对日寇的入侵,东北地方当局实行了不抵抗主义。这种做法立即受到国人的指责和痛骂,张学良也因此被骂为“不抵抗将军”。但多年以来,一直流传着是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下令不抵抗,张是代人受过的说法。81年前,当蓄谋已久的日军向我东北军发起偷袭时,中国部队却在酣睡。由于执行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军袭击我驻军、残害我同胞时,东北军参谋长竟含泪下达了这样的命令:“不抵抗,即使勒令缴械,占领营房,均可听其自便。”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