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道而驰和南辕北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56:43 作文素材
篇一:南辕北辙阅读及答案
南辕北辙阅读及答案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以上故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为“南辕北辙”近义词;有的放矢为“南辕北辙”反义词。南辕北辙说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和实际情况。如果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会离目标越来越远。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一件事情前先树立正确的目标。
故事背景: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
季梁为了打动魏王,来了个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其实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就发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是为了让故事显得生动和真实,从而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在说服他人时,不妨也用这种说法,将一些故事、案例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就更容易打动人。
故事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卷皱)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路),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故事译文: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立刻半路折回,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去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这几样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字词解释:(1)季梁:魏国人。(2)中道:半路。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3)焦:皱褶。(4)申:通假字,同“伸”,拉直。(5)去:弹下(身上的尘土)。(6)大行(hang):大路,宽阔的道路。(7)方:正在,时间副词。(8)驾:车 。(9)之:去,到。(10)将:将要,副词。奚:何,疑问代词。奚为:即如何。(11)用:资用,指路费。(12)御者:车夫。(13)善:技术好,善于,擅长。(14)今王欲动成霸王:现在您的行为是想要建立称霸的王业。(15)举欲信于天下:做的事情是要在天下取得信义。举:举动,做事。(16)恃:仰仗。(17)广:扩大(土地)。(18)尊名:抬高声望。(19)数(shuo):屡次,引申为频繁。(20)“离王愈远耳” “王” wàng:称王,指成为天下的共主。(21)犹:如同。(22)今者:时间名词后用“者” ,表示停顿。(23)奚为:何为,做什么。(24)此数者:这几个条件。
阅读练习与答案:
一、故事理解:
1、《南辕北辙》出自于《》;
2、《南辕北辙》讲述的故事内容是( ), 寓意是( );
3、此寓言故事以后形成了一个成语是( ),与其意义相近的一个成语是( ),与其意义相反的一个成语是( );
4、此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二、字词积累:
5、反:通假字,同“ ”, 。申:通假字,同“ ”, 。
6、之: 。奚为: ;用: 。
大行: 。
7、尊名: ; 数: ,引申 ; 犹: ; 此数者: ;善: 。
8、方: ;广: ;王: 。
三、特殊读音:
9、大行:( );王之动愈数:( );而离王愈远耳( )。
四、翻译句子:
10、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 )
1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 )
1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 )
13、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 )
14、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 )
15、犹至楚而北行也 )
1、战国策·魏策四 2、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3、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有的放矢;
4、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和实际情况。如果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会离目标越来越远。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一件事情前先树立正确的目标。 5、同“返”,返回。同“伸”,拉直。 6、之:去,到。奚为:如何;用:资用,指路费。大行:大路,宽阔的道路。7、尊名:抬高声望数:屡次,引申为频繁;犹:如同;此数者:这几个条件。善:技术好,善于,擅长。8、方:正在;广:扩大(土地);王:称王,指成为天下的共主。 9、da4 hang2;yu4 shuo4;wang4。 10、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 11、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12、这几样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 13、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 14、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 15、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篇二:《南辕北辙》阅读及答案
《南辕北辙》阅读及答案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
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三、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翻译】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篇三:《南辕北辙》阅读答案及翻译
《南辕北辙》阅读答案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南辕北辙翻译: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 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三、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篇四:南辕北辙阅读答案
南辕北辙阅读答案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此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欲举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1,解释划线的词
①.我欲之楚( 想要 )
②.吾马良( 良好 )
2,翻译
①.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②.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3,成语南辕北辙 出自本文,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行动与目标要保持一致,否则只能背道而驰。
篇五: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与“背道而驰”
这两个成语都含有“彼此相反”的意思,但有区别,防止误用。
[病例]谁也不愿意再走单干的道路,因为这是一条死路,是和党的“组织起来”的方针南辕北辙的。
这句中的“南辕北辙”应改为“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的“南辕”是“车头朝南”,“北辙”是“车子走过的痕迹往北”。整个成语是“本想往南,而车却向北”的意思,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
1.舍此而求统一,无论出何花样,弄何玄虚,均为南辕北辙,实属未敢苟同。(《毛泽东选集》)
2.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根据实际情况来部署工作,工作才是踏实的,才能收到实效,否则,南辕北辙,主观同客观不一致,就谈不到“踏实”两字。
3.如果离开正确的轨道,人们的努力不但会“事倍功半”,而且会弄得“南辕北辙”。
4.倘若用我原来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原来的写作道路去写农民革命战争小说,必然是南辕北辙。(姚雪垠《李自成》)
例1行动是“制造分裂”而目的却是“求统一”,例2行动是违背发展规律、脱离实际情况来部署工作,目的是要“收到实效”。这些行动都是不能达到这些目的。例3例4也都有行动跟目的不一致的意思。
“南辕北辙”也作“南辕而北辙”。
5.这一层在以增进物质之生产力为目的而倡导私人资本主义的人是南辕而北辙。(《沫若文集》)
6,如果一方面盼望着有功于“世道人心”的文艺,而同时又不许文艺作品带着强心和清泻的药品,这?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煊谀显闭蓿浚ā睹┒芪募罚?/p>
“背道而驰”是“朝相反的方向跑”的意思,比喻彼此方向不同,目的相反。
7.这个宪政运动的方向,决不会依照顽固派所规定的路线走去,一定和他们的愿望背道而驰,它必然是依照人民所规定的路线走去的。(《毛泽东选集》)
8.他骇怕他一年来和党的路线背道而驰的自发行为,会第二次受到批判。(柳青《创业史》)
9.这与中国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韬奋文集》)
10.为什么自己明明是一心想按指示办事,结果反而跟党的精神背道而驰呢?
例7至例10的“背道而驰”前面都有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如例7的“和??愿望”,例8的“和??路线”、例9的“跟??精神”。
从以上的用例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有“彼此相反”的意思,但“南辕北辙”所指的“彼此”限于行动(措施)和愿望(目的)。“背道而驰”所指的“彼此”要广泛得多。也就是说,“南辕北辙”是就两种不同的事物说的,这是意义上的差别。“背道而驰”一般用作谓语,而且前边往往有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作状语;“南辕北辙”则不受此限,这是用法上的差别。
“熟视无睹”“视若无睹”与“视而不见”
这三个成语都有“看是看了,却好象没有看见一样”的意思,都指对某种现象不关心,不过问,用法也基本相同,因此很多时候能相互替换,但有差别。
“熟视无睹”中的“熟视”是“看惯”;“无睹”是“不曾看见”。整个成语形容对客观事物漫不经心,虽然看了又看,还跟没有看见一样,多用作谓语,而且前边往往有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
1.如果我们身为中国共产党员,却对于中国问题熟视无睹,只能记诵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的结论和个别的原理,那末,我们在理论战线上的成绩就未免太坏了。(《毛泽东选集》)
2.他们对于中国人民的辉煌成就熟视无睹,却抱着猎奇夺异的古怪心情,挖空心思来找寻缺点。
3.这一点倘若不彻底地弄个明白,无异把自己的眼睛掩闭着,对全局的现实熟视无睹,结果是一个“局部”又一个“局部”地被宰割掉,一直往死路上跑。(《韬奋文集》)
4.对这些幕后的人,陈腐的事,我们不能取粉饰现实的态度,熟视无睹。(老舍《福星集》)
例1至例3都用作谓语,例4跟“能”构成合成谓语,例1例2前边有介词结构“对于??”作状语,,例3例4前边有介词结构“对??”作状语,这四例中的“熟视无睹”换作“视若无睹”“视而不见”也都说得通。
“视若无睹”是“看着象没有看见一样”的意思,指对事物不关心,不过问,多用作谓语,而且前边往往有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作状语。
5.他们主张回到一般情况泊方面去,拒绝了解任何的特殊情况,拒绝红军血战史的经验,轻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力量,对敌人采用的反动的新原则视若无睹。(《毛泽东选集》)
6.在我们的革命队伍里,有少数干部对大好的形势和群众的热情视若无睹。
7.人群中有激愤不平形于颜色的;有对这些现象视若无睹,只忍耐地等着对他们的释放的。(杨沫《青春之歌》)
8.为了保卫大武汉,《新华日报》曾出过一整张的专刊,向当局开具详细的的条陈,有必要时并请调八路军南下,然而当局却充耳不闻,视若无睹。(《沫若选集》)
例5例6例8都用作谓语,例7跟“的”构成“的”字结构,作“有”的宾语,例5至例7前边都有介词结构“对??”作状语,例8没用介词结构作状语,但如果有必要,也可在“却充耳不闻,视若无睹”前边加“对??”。这四例中的“视若无睹”换作“熟视无睹”或“视而不见”也说得通。
“视而不见”是“睁着眼睛看,却没有看见”的意思,指不重视或不注意,多用作谓语,而且前边往往有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作状语。
9.他们虽然没有主张对敌人实行片面的宽大,但是对实行片面宽大的事实却视而不见。
10.我们对于任何浪费现象都不能视而不见,不加过问。
11.我们对任何“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作风,必须开展斗争,而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12.她想闭眼又怕撞到什么,睁大眼睛也看不清什么,眼前的一切景色简直是视而不见,只有杨晓冬这一形象萦绕在脑子里。(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例9用作谓语,例10例11跟“能”构成合成谓语,例12跟“是”构成合成谓语,例9至例11跟11前边都有表示对象的的介词结构作状语,除例12外,其余三例中的“视而不见”换作“熟视无睹”“视若无睹”也说得通。
从以上用例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三个成语都有“看是看见了,但好象没有看见一样”的意思,都形容不重视或不注意;一般都用作谓语,而且前边都有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对??”“对于??”,或者能加上介词结构“对??”“对于??”。这是这三个成语相同的方面,但有不同的方面:
①“熟视无睹”“视若无睹”偏重在“不关心,不重视”,“视而不见”偏重在“不注意,不留心”。
②“视若无睹”结构比较松懈,所“视”的对象可以不用介词结构“对??”“对于??”表示,而插入“视”和“若无睹”之间,把“视若无睹”扩展成“视??若无睹”。
13.顾无数以反共为第一任务之人,放弃抗战工作,人民起而抗日,则多方压迫制止,此放弃民族主义也;官吏不给予人民以丝毫民主权利,此放弃民权主义也;视人民之痛苦若无睹,此放弃民生主义也。(《毛泽东选集》) 例13用作主语,“熟视无睹”和“视而不见”都没有这种用法。 ③“视而不见”经常跟“听而不闻”连用。
14.反动记者好象都是白痴,对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大会,他们仿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有丝毫感觉和反应。(冯至《马铃薯甲虫和蜜桔》
15他们对我们国民取得的巨大成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却抓住个别的,暂时的缺点加以夸张,大肆攻击。
跟 “听而不闻”连用的“视而不见”一般不能换作“熟视无睹”“视若无睹”。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