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武汉金银湖未来规划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30:40 字数作文
武汉金银湖未来规划字数作文

篇一:武汉市金银湖地区规划

武汉市金银湖地区规划

武汉市金银湖地区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简介

一、规划区位置范围

金银湖北部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塔径公路,东面和东北面以府河为界,西至张柏路,金银湖以北。北部片区用地总面积约14.9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6.6万人。

二、规划依据

《吴家山金银湖地区用地整合规划》和国家、省、市相关技术规范、规定。

三、规划目标

充分利用本区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以及已有的建设条件,构筑一个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备的旅游休闲设施,成熟的商业布局,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的区域。

四、规划结构

整个北部片区形成“一纵、两横、五组团”的规划结构。“一纵”指连接金银湖和规划区北部府河的河道,此河道将规划区分成两部分。“两横”主要指规划区内横向的两条主干道——环湖路和环湖中路,这“两横”将规划区内的“一纵”、“五组团”有机的联系起来。“五组团”指两个居住组团、两个工业组团和一个旅游休闲组团。

五、规划内容

详见《金银湖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武汉市环金银湖地区绿地景观规划简介

一、规划区位置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环金银湖周边用地及河叉用地,总用地面积为11.69平方公里。

二、规划依据

《吴家山金银湖地区用地整合规划》和国家、省、市相关技术规范、规定。

三、规划目标

打造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东湖、黄鹤楼齐名的集城市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纬度生态景观区。

金银湖未来的发展目标为:国家名胜,三镇明珠,亲和之区,钩沉之地。

四、规划结构

金银湖滨水地区的整体景观框架结构由一个核心景观区、五个主题景观区、五条湖汊景观渗透带、两条交通环线;两条城市景观轴线构成。各景区应按照本规划所确定的功能定位进行开发建设。

五、规划内容

详见《环金银湖地区绿地景观规划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篇二:星岛花城项目营销策划之市场篇暨金银湖片区市场调研分析汇总报告

谨呈:武汉新恒基臵业有限公司

星 岛 花 城 项 目 营 销 策 划 之 市 场 篇

金银湖片区市场调研分析汇总报告

豪斯机构武汉分公司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武汉金银湖未来规划)

2005年4月

前 言

针对贵司于金银湖区域星岛花城(暂定名)项目的开发,在我司已提交市场报告和规划报告的基础上,力图为即将开展服务的项目营销工作,提供完整的营销素材。围绕该地块所处市场环境,通过客观、理性的综合分析,为星岛花城(暂定名)项目的营销工作,提供市场研判意见。

报告的主要任务:

1、

2、

3、

围绕前述三个核心问题,我们对贵司星岛花城(暂定名)项目的市场环境逐项分类予以分析、阐述。

武汉市的经济环境、建设环境、投资环境、房地产市场及发展趋势 东西湖区域经济环境、建设环境、投资环境、房地产市场及发展趋势 金银湖区域规划环境、房地产市场及发展趋势,典型房地产楼盘现状及发展趋势

豪斯机构武汉分公司

2005年4月

目 录

第一部分————————————(武汉)

一、武汉城市概况

二、武汉房地产概述

三、武汉房地产前景趋势

第二部分————————————(东西湖)

一、 东西湖区域概况

二、 东西湖房地产概述

三、 东西湖房地产前景趋势

豪斯机构武汉分公司

2005年4月

第三部分————————————(金银湖)

一、 金银湖区域概况

二、 金银湖房地产概述

三、 金银湖房地产前景趋势

第四部分————————————(金银湖典型房地产项目)

一、 区域项目综合分析

二、 金银湖区域配套及客户特征分析

三、 区域典型项目分析

结语

报告后续说明。

豪斯机构武汉分公司

2005年4月

第一部分

一、武汉城市概况

1、武汉城市地理人文

武汉位于中国湖北省地域的中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属副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武汉历史悠久,考古发掘100余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明末清初时期,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江城”美誉,为中国腹地一座多功能的综合型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武汉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通称武汉三镇,汉口是武汉最繁华最热闹的商业区,也是华中地区商品集散的中心;武昌是武汉高等学府集中的文化区,是武汉现代城市文化的体现;汉阳则是市政府重点发展的开发区,凸现着武汉的未来。

武汉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千年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市星罗棋布100多处湖泊,数十座山峰蜿蜒其间,山水资源丰富,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市花梅花,市树杉树,广泛分布于市内,形成“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楚风韵味。

豪斯机构武汉分公司

2005年4月

篇三: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本规划是武汉市第7轮总体规划,上一轮是1996-2020。由市规划院完成,2004年就开始编制了,这个版本也不算是最终版本,毕竟发展形势太快,比如轨道交通又重新修编了。最终版本应由市人大通过,再报国务院通过。

文中的黑体字是强制性规划。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4)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5)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绿化等重要的生态资源,建立空间管制体系,构建科学安全的生态格局。

(6)突出滨江滨湖特色,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彰显武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鲜明个性和文化魅力。

(7)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8)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协调近远期发展要求,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

三、规划的依据、期限与范围

4.总体规划修编的基本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建设部《关于同意开展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建规函(2004)154号)

(4)《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2003年)

(5)《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

(6)《武汉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04年)

(7)《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纲要》(2006年3月经建设部审查通过)

(8)《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5.总体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2050年。近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6.总体规划的范围为武汉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即武汉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

第一章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一、城市性质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

二、城市发展目标

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将武汉建设成为经济是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先进、社会就业充分、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进而为建设国际性城市奠定基础。

经济发展目标是:坚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并举,增强交通、流通优势,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发展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社会发展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武汉。

城市建设目标是: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的交通与基础设施体系,普遍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建设宜居城市;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体系,成为对资本和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创业城市;保护“江、湖、山、田”的自然生态格局,构成合理的生态框架,建成山青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建设高品质的文化城市。

三、城市规模

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加强对人口机械增长的管理和引导。预测到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在118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在991.2万人左右,城镇化率约84%;到2010年,市域常住人口9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45.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约75%。到2020年,主城区常住人口为502万人,2010年为440万人。

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到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控

制在103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04平方米:到201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795平方公里以内。

到2020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为89.6平方米。到2010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90平方公里以内。

第二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按照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原则,合理分布市域人口和劳动生产力,优化配置市域发展资源,严格控制主城用地,积极促进新城发展,强化建设一批重点城镇,形成以主城为核心,新城为重点,中心镇和一般镇为基础,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的多层次、网络状城镇体系。

以长江、汉水及318国道、武黄公路、汉十高速公路等为主要城镇发展轴,点轴式布局各级城镇,构筑武汉市四级城镇体系。第一级为主城;第二级为吴家山、蔡甸、常福、纱帽、纸坊、豹澥、北湖、阳逻、盘龙、邾城、前川等11个新城;第三级为新沟、侏儒、永安、大集、湘口、乌龙泉、安山、长轩岭、姚集、祁家湾、六指、汪集、仓埠、双柳、旧街等15个中心镇;第四级为花山、柏泉、索河、邓南、山坡、木兰、辛冲等29个一般镇。 完善市域各级城镇的功能结构,提高整体功能水平。

主城区是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集中体现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服务职能,要严格控制发展规模,着力优化提升现代服务功能,集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综合实力,在带动整个市域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起着枢纽和组织作用。 新城是城市空间拓展的重点区域,依托对外交通走廊组群式发展,重点布局工业、居住、对外交通、仓储等功能,承担疏散主城区人口、转移区域农业人口的职能,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综合配套完善的功能新区。

依托主城和新城,联动发展薛峰、军山、走马岭、金银湖、黄金口、横店、武湖、黄家湖、青菱、郑店、金口、流芳、五里界等13个新城组团。

中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基础环节,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约发展、综合配套”的原则,有重点地培育一批中心服务型、交通枢纽型等特色小城镇。其中,中心镇是所在地区辐射力较强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基地。一般镇是所辖区域城乡社会、经济中心,为城乡物资集散的重要环节。

二、市域建设限制分区

综合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工程地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因素,在市域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实行分区控制、分级管理,保护市域生态环境。

(1)禁建区包括河湖湿地、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地面塌陷沉降区、地下矿藏分布区、地下文物埋藏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区、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城市楔形绿地的绿线控制范围等。禁建区是武汉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地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

(2)限建区包括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保护区、蓄滞洪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森林公园、绿化隔离地区、市级公益林区、机场噪声控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限建区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应尽可能避让。在确保自然生态安全的情况下,预留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发展空间。

(3)适建区是禁建区、限建区以外适宜城镇开发建设,但尚未建设的地区。适建

区是城镇发展的优先选择地区,应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4)已建区是现有的城镇建成区。已建区以结构调整、功能优化为主,完善基础 设施,提升城市环境,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现代化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转变、村湾向农村新社区转变,不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繁荣、农业发达、农民富裕。

18.按照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居民点建设:在城镇建成区内,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改造、综合配套的原则,逐步实施“城中村”改造;在规划城镇发展区内,实施农村居民点社区化建设:在农业生产区内,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适当进行布点调整,有重点地推动中心村建设;在生态保护区和风景区内,鼓励和推动农村居民点的整体外迁或适度归并。

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通过农村土地整理、撤村并点和闲置宅基地的复垦,促进农村居民点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中心村人口规模一般不小于1000人,基层村一般不小于300人。中心村、基层村用地规模按人均90—120平方米控制。

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民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通路、通水、通电、通信息,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工程,逐步建立雨污分流系统,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工作,有效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大力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强防洪、排涝、防治滑坡等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提高农田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村生产条件。以防治水土污染和水土流失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村湾道路绿化,大力发展村湾经济林,建设农田林网,发展绿色产业墓地,实施村、宅、路、水四旁绿化。

四、市域农业布局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在黄陂中部、新洲中部、东西湖中西部、蔡甸西南部、汉南大部分地区,建设武汉的基础农业发展区。规划至2020年全市农用地总面积为5489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195平方[(即479万亩)。

突出发展都市农业,以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为原则,集约化利用与保护相结合,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效率,扩大园地、林地、渔业用地的规模,适当增加畜禽祠养地、设施农业用地。以生态农业、籽种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等高效农业为主,建设武湖生态农业园、洪北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东西湖西南部现代设施农业区、汉南绿色食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走马岭农产品加工园、双柳都市农业园等现代生态农业区;以流芳、纸坊、郑店、五里界、安山一带的苗木花卉、观赏盆景和茶果经济林生产,以及洪山、九峰、花山等地的洪山菜薹开发、大桥地区的休闲渔业以及玉贤、索河等地的园艺农业为主,建设集生产、科研、加工、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园艺和观光旅游农业区;在外环高速公路以外地区,以东西湖、黄陂、蔡甸、汉南的奶牛养殖,江夏、黄陂、汉南的生猪养殖,以及新洲、江夏、蔡甸的家禽养殖为主,建设集约化畜禽养殖区;以梁子湖、汤逊湖、牛山湖、鲁湖等湖泊以及辛安渡、东山农场的水产养殖为主,采用生态养殖方式,建设集水产养殖、苗种繁育、科技示范、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名特水产养殖区;建设都市林业发展区,形成江夏、蔡甸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带,以新洲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产业带,以东、西湖、汉南为主的高效经济林产业带,黄陂森林旅游产业带和蔡甸-洪山观光休闲林业产业带。

五、市域旅游规划

市域旅游发展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突出保护的同时,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在主城构建以观光游览和商务会展为主的核心旅游区,在郊区构建以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为主的环城游憩带。

主城区重点建设以黄鹤楼为中心的两江四岸大滨江旅游区和以东湖风景区为核心的大东湖旅游区。远城区重点建设木兰生态旅游区、武汉水乡旅游城、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中山舰文化旅游区等重点旅游景区。合理利用天兴洲、柏泉、鲁湖、沿江防护林带地独特旅游资源,发展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水上观光娱乐等。

依托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民族博物馆等,发展科教旅游:重点完善归元寺、长春观、古德寺、宝通禅寺等宗教旅游设施,发展宗教旅游:建设中山舰文化旅游区、首义文化旅游区,完善农讲所、“八七”会址、“二七”纪念馆、八路军办事处、新四军军部等革命传统教育旅游;开发马术、高尔夫、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完善东湖海洋世界、鸟语林、武汉动物园等主题公园旅游;利用汉正街、江汉路、吉庆街、沪部巷等武汉特色商贸、名店,开发商业购物及饮食文化等特色旅游。

第三章都市发展区规划

一、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

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对空间资源进行统一、高效管理,实现集约式发展,在市域范围内界定都市发展区。都市发展区是城市功能的主要集聚区和城市空间的重点拓展区,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原则,统筹布局城市产业、居住、交通、生态、游憩等主要功能,统一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有序的城镇化集中发展区域。都市发展区以外坏高速公路附近的乡、镇行政边界为基本界线,东到阳逻、双柳、左岭、豹澥,西至走马岭、蔡甸城关镇、常福,北抵天河、横店、三里,南达纱帽、金口、郑店和五里界,总用地面积3261平方公里。规划至2020年都市发展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90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88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03平方米。

利用江河湖泊的自然格局和生态绿楔的隔离作用,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在都市发展区构建轴向延展、组团布局的城镇空间,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

主城区是都市发展区的核心,以调整优化为主,重点培育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集中发展金融商贸、行政管理、科教文化、信息咨询、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中心。依托区域性交通干道和轨道交通组成的复合型交通走廊,由主城区向外沿阳逻、豹懈、纸坊、常福、汉水、盘龙等方向构筑六条城市空间发展轴。整合新城和与之联动发展的新城组团,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南、西部和北部等六大新城组群。各新城组群是武汉城镇化的重点发展区,承接主城区疏解的人口和功能,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按照设施共享、分级配套、服务便捷的原则,建设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主城区的滨江核心地段聚集大型区域性的公共服务职能,形成城市主中心,在主城区适当的重要地段和各新城组群建设城市副中心和组群中心,对主中心起支撑和疏解作用。在各城市组团建设组团中心,形成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二、东部新城组群

篇四:武汉制定未来15年规划 定位为中国中部中心城市

武汉制定未来15年规划 定位为中国中部中心城市

定位为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

时光飞驰:看15年后的大武汉??

核心提示

昨日,武汉市政府通过《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这是对10年前制定的《武汉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全面更新和修改。新的“蓝图”展示了武汉的全新未来。新“蓝图”将随后上报国务院,待批准后实施。

规则将武汉定位为: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

城市“摊”大

主城外延至沌口庙山武钢

周边建11座新城14个中心镇

据预测,2010年,武汉市常住人口约995万,其中城镇人口约745万;到2020年,武汉市常住人口约11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990万人。

2020年,武汉市将形成一个主域;崛起11个新城,建设14个中心镇和30个一般镇。 11个将崛起的新城是:吴家山、蔡甸、常福、纱帽、纸坊、豹懈、北湖、阳逻、盘龙、邾城、前川。这些地方将重点布局工业、居住、对外交通、仓储等功能,成为承担主城疏散人口、转移农业人口的职能。

武汉主城区以三环线以内地区为主,包括局部外延的沌口、庙山和武钢地区,总面积为680平方公里。

主城区规划为中央活动区和15个城市综合组团。中央活动区范围:北到黄浦大街、徐东大街,南到雄楚大街、墨水湖北路,西至十升路、京广铁路,集中建设滨江活动区、王家墩商务中心区、汉口中心商业区、环沙湖公共服务中心区和中北路商务办公区。 旧城焕新

“成片规划分类改造渐次推进”

保护9大历史地段4片旧城风貌区

旧城区是指1980年前武汉三镇的城市建成区,主要位于二环线以内和堤角、古田、关山、青山等地区,面积共177平方公里。其中滨江活动区的范围内主要是1950年代以前的

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

旧城更新将”保护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改善旧城的公共服务和居住条件,开辟绿化空间,增加停车和道路设施,实施功能置换和环境整治,疏解人口密度,焕发旧城活力。

旧城更新将“成片规划、分类改造、渐次推进”。大多数房屋状况良好的旧城,将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活动空间;对危房比例超过50%,房屋破旧的区域,将成片拆除重建。 此外,保护9大历史地段——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一元路片、首义片、农讲所片、昙华林片、洪山片、青山“红房子”片;保护4片旧城风貌区: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汉正街传统商贸风貌区、汉阳旧城风貌区、武昌旧城风貌区。 厂居分离

打造五大产业聚集区

主城建设高楼及居民区

城市二环线以内,严格限制工业企业,除保留少部分非扰民的小型工业点和工业地段外,逐步搬迁改造其它工业企业。城市三环以外为工业重点发展区,将有成片的大型产业园,聚集发展大型工业集群。

武汉将形成五大产业聚集区。即以青山、阳逻地区为主体的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聚集区;以沌口地区为主体的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以关山地区为主体的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以吴家山地区为基础的食品产业聚集区;适当保留江岸堤角、江汉、桥口汉正街、汉阳黄金口、武昌白沙洲、武昌杨园、青山工人村、洪山左岭等都市工业园。

到2020年,武汉市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达到28.7平方米/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提高到35平方米/人,达到小康社会居住标准。

主城区内鼓励高层、低密度、高绿地率的住宅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控制零星建房。继续推进后湖、南湖、古田、东湖等大型居住区建设,新建四新、白沙、十升等大型居住新区,完善站北、关山、青山等居住区的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

在新城集中建设盘龙、汤逊湖、豹懈、流芳、吴家山、金银湖等大型居住新区和蔡甸、阳逻、常福等中型居住区。

公共交通

轨道交通覆盖主城

增建多座过江大桥

2020年,实现市域外围城镇至主城区出行时间不超过40分钟,都市发展区内95%以上

的居民出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

主城区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比例大于35%,其中轨道及快速公共交通承担公交总客运量的比例不低于30%。预测至2020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90--250辆,都市发展区居民出行总量达到2500万人次。

注重解决过江交通问题,在正在兴建青岛路隧道、天兴洲长江大桥的基础上,新建二七桥,马鹦桥、杨泗港3条过长江通道,在主城南部预留沌口至武昌黄家湖地区的过长江通道。在已建的晴川桥、江汉桥、月湖桥、知音桥、长丰桥的基础上,建成古田桥、龙阳桥2座过汉江桥梁。

建成13条高速路、13条骨架性城市主干路组成的“双快”干线路。快速路与所有相交干道均应采用立交,主干路与主干路、主干路与次干路可适当考虑立交,平交路口原则上应进行交通渠化。

轨道交通线网覆盖主城、连接外围天河机场、阳逻、吴家山、蔡甸、常福、纸坊等地。 文教体卫

黄家湖汤逊湖成“大学城”

沌口和豹澥建综合体育中心

增加博览设施:在四新地区建设集博览、会议、旅游于一体的国际博览城,核心用地规模175公顷。在王家墩布局商务会展中心,在豹(三点水+解)建设科技会展中心。在喻家山、后官湖、金银湖、丰荷山等地区选址建设大型会议中心。

文化设施:建设东湖、月湖、首义、南岸咀、沙湖、汉口等6处大型文化艺术区和四新、杨春湖、关山等9处中型文化中心。

体育设施:新建、扩建塔子湖、沌口、盘龙、豹懈、汤逊湖、黄家湖、武钢等7处大型体育中心。其中汤逊湖体育中心为水上运动中心,沌口和豹懈体育中心为综合性体育中心,周围预留运动员村。进一步改造和扩充现有的洪山体育馆、新华体育场、武汉体育馆、二妃山体育中心、姑嫂树训练基地、江汉二桥体育基地等大型体育设施。

医疗卫生设施:在流芳、阳逻、四新、后湖各建一所三级综合医院;在南部新城组群、西部新城组群和化工新城各新建一所二级综合医院。增建汉口、汉阳、武昌急救分站,增建汉阳、武昌血液中心分站,结合山水自然环境,规划后官湖,严西湖等大型休疗养基地。 教育设施:在黄家湖、汤逊湖地区,建设武汉新的大学园区,用地规模20-25平方公里。以东湖开发区、武汉开发区、吴家山为重点,布局大中型职业教育设施或特殊教育学校,在主城区分散布局小型职业教育设施及继续教育基地。

新建市级备灾中心,搬迁汉口殡仪馆、青山殡仪馆,在城市外围生态绿楔范围内选址建设六处墓园,总规模为160公顷。

山水园林

“500米见绿,1000米见园,2000米见水”

以长江、汉水及蛇山、洪山、九峰等东西向山系为“十字”型山水生态轴;以三环线防护绿地为纽带,串联严西湖、大小长山、汤逊湖、后官湖、金银湖、天兴洲等自然山水资源。 规划控制道观河--大东湖、木兰山--武湖、府湖、长河--后宫湖、鲁湖--青菱湖、梁子湖--汤逊湖等6片放射状楔形生态绿地,建立联系城市内外的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并深入主城区核心,以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将6大生态绿楔向主城区内延伸,建设江岸西站、汉西、龙阳湖、白沙洲、南湖、东湖等6个大型公园、风景区和防护绿化聚集区。强化长江、汉水天然通风廊道的作用,结合道路系统建设,控制通往两江的垂直性通道。控制通往墨水湖、南湖、沙湖及汉口五湖公园周边的开放空间和低密度带。

到2020年,武汉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8平方米,实现“500米见绿,1000米见园,2000米见水”目标。

篇五:金银湖项目规划、建筑、景观

浅谈金银湖项目规划、建筑、景观

【摘 要】随着经济的腾飞式发展,人们消费水平提升得越来越快,这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建筑的迅速发展。当代城市建筑作为城市的对外形象表现,其建筑设计也侧面反映出城市的文化特质。本文介绍了金银湖项目规划、建筑、景观设计。

【关键词】居住规划;建筑;景观设计1 工程概括

“金银湖项目”由武汉新恒基置业有限公司筹建开发,位于武汉新城区的三大开发板块之一--汉口的东西湖片区、金银湖东畔。基地北面接壤590米宽的城市绿化带与金山大道,东临金南二路,南临张公堤二环线,西况面为碧波浩渺的银湖,西北面为水域开阔的金湖。基地周边景观资源丰富,道路交通便捷,市政设施齐全,是开发人居小区的理想之地。整个地块呈不规则长条形,南窄北宽,地势平缓。规划总用地面积为451亩,设计总建筑面积为54万平方米(不含地下)。总体规划要求:容积率小于1.8,建筑密度小于25%,绿化率大于35%,建筑高度小于60米。建筑退红线要求,北退金山大道道中大于75米,东退金南二路道边大于5米,西退银湖湖边大于25米。

整个项目分三期开发,第二期设计范围包括:1组团9﹟楼,2组团,6组团(联体别墅),9组团。建筑(地上)总面积为169740㎡,其中1组团9号楼和2组团约50960㎡;6组团约9680㎡;9组团109100㎡。各组团面积,视具体设计情况可作少量相互调整,以达到总面积平衡。2组团即本次详细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总建

筑面积为58548㎡(含地下)。由三栋板式小高层与高层住宅组成,总用地面积为60421.14㎡,地上建筑面积为48050㎡,地下建筑面积为10498㎡;其中1#楼为18层板式高层,地上建筑面积为22475㎡,2#楼为11层板式小高层,地上建筑面积为4602㎡,3#楼为11层板式小高层结合18层点式高层地上建筑面积为15973㎡。 2 设计依据

甲方提供的用地红线图和规划设计要点;

甲方提供的详细方案设计任务书和各阶段修改意见;

甲方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甲方提供的场地地形标高、周边道路状况以及有关的市政管网资料;

《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东规条字[2003]104号);

《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3)》(武汉市人民政府令第143号);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版);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版); 《城市居民区规划设计规范》

3 总平面设计

一期规划布局延续并提升了总体规划的设计理念与规划特色,从“景观共享”、“围合组团”、“人车分流”、“生态环境”与“休闲空间”来营造一种富有诗意的栖息风情。

3.1 松散自由灵动

以优雅弯曲的路网为结构,将2组团用地自然的围合出组团中心,三栋板式高层住宅,造型自由伸展,浑成统一,面向湖景敞开,将湖光山色引入组团视野,同时高低错落,彼此相扣,演绎出一种自由浪漫的闲适氛围。

3.2 凸显社区中心

根据总体规划要求,用地的西北角和西南角面对整个社区的大片绿地,因此1#3#高层底层西端局部架空,形成绿色“可呼吸空间”,敞然且十分空透,加强中心花园的视觉穿透效果。同时2#高层减小建筑长度,对湖景进行退让,让组团入口庭院出现半围合之势,中央设台地式的地库花园构成整个组团最精美的共享空间。

3.3 强化邻里空间

为了增加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组团布置较为围合,用半私密的内庭空间建立熟悉的邻里关系。基本上,所有的住宅均同时具有良好的朝向与靓丽的景观。

3.4 “尊重自然”的生态系统

所谓生态,其实就是万物和谐共处的一种理想生存状态。生态左右了我们的心态,并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生命价值。树形绿化体系:绿化布局沿社区中部的主干道由北向南,由中央向两侧自由伸展,是一种仿树结构的自然绿化环境。亦即:以中央绿化为树干,以组团绿化为枝叶,由中央向组团自然渗透、延伸并扩散,有机生长、枝繁叶茂,在人居环境中注入了“绿色养生”的生态智慧。 网状水体组织:对用地内的原有水渠加以疏导和整理,使水体与

住宅或环绕或相邻,形成既整体又内敛的网状水系,在人居环境中凸显了“曲水流觞”的生态文化。

3.5 “以人为本”的交通网络

本规划采用完全意义上的人车分流体系,人走绿化空间,车行外围空间,从而确保了行人的安全与司机的便利。绿色停车场:分散式的地面停车采用植草砖铺面,下沉于场地标高1.2m,顶部罩以花架廊雨棚,以与周边的绿化环境相融合。花园式地库停车:当驾车一族越来越成为居住主体时,应关注他们对交通环境的冀求。花园式的地库设计,其下沉的庭园空间,既解决了地下停车的自然通风采光,又能有效地利用绿化吸收废气、释放氧气,达到空气调节,舒缓心境的作用。

4 建筑设计

4.1 入口公建区

由入口会所与九班幼儿园组成,其高低错落、造型完整的形象,构成整个社区的第一道风景线。

入口会所沿社区主入口中轴线对称布局,并将主入口围成一个尺度开阔的休闲广场。会所地上高三层,地下一层,有景观开阔的绿色中庭、豪华旋转楼梯以及悬挑在水面上的塔式楼梯间,内设文化、康体、娱乐等休闲项目。

风情街铺高二层,沿景观游泳池环形展开,有沐风吧岛架在碧波涟漪的水面上,营造出浓郁的休闲气息。

九班幼儿园高三层,同时又邻近社区次入口,环境相对独立,既

可兼顾区内、区外生源的双向使用,又可形成次入口的对景效果。

4.2 高层公寓区

由1~8栋的板楼及9~11栋的塔楼组成,板楼除个别东单元为十五~十六层外,其余均为十~十一层的小高层住宅,塔楼均为十八层的点式高层住宅。小高层住宅每单元设有一部电梯与开敞楼梯间,高层住宅每单元设有二部电梯与封闭楼梯间,其中一部为消防电梯兼客梯。考虑到景观“唯一性”与市场“稀缺性”原则,东、西单位均设计为大户型,5、6栋设计为带北向观景电梯和入户花园,4、7、8栋设计为带北向冷餐花园的情景住宅。在户型布局上,考虑到武汉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采用大开间平面设计,南北通透、方正实用。除东、西单位外,客厅与主要卧室均布置在南向,辅助房间及?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允揖贾迷诒毕颉8骺占洳捎萌魃杓朴氪┨梅缱橹鞴δ芊糠峙浜侠恚卜智⒖头狗痔康ノ痪枞牖赜氪⑽锟占洌舷蚩吞湟?.8m深的休闲阳台,北向厨房配以

1.2m深的服务阳台。户型景观的均好性,户型空间的整合性,户型用房的可调性是本设计的显著亮点。

4.3 联排别墅区

由十一幢二~三层、前庭后院式的水景洋房组成,以189m2、211m2,主力户型。结合无敌全湖景与天然杉木林的环境”典藏性”,沿银湖一侧设计二幢东西向的顶级纯水岸别墅,彰显“开门见湖”、“玉树临风”的尊贵闲逸生活。

4.3 建筑风格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