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渔歌子古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07:48 体裁作文
渔歌子古诗体裁作文

篇一:23 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出来,默写生字。

2、能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并书面描述出来。

3、通过品诗句扩展阅读,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怀。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背诵这首古诗词,能默写。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趣,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词,作者张志和。(板书:张志和)你们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学生猜测)

师: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16岁,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官,并且赐名张志和。(课件出示)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名张龟龄? (学生猜测)

师:父亲希望他像乌龟一样长寿。我们今天要学习他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渔歌子)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词,叫《江南春》。词和诗不一样,词是长短句。《渔歌子》表示这样的固定格式,文人再把词填进去。

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忆江南、渔歌子。看到这个词牌名会想到什么?(渔人、 唱歌等)

二、读词,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词。师: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至少读3遍,读得字正腔圆。(学生自由读文)

2、指名读词。

3、学习生字。

师:你们看,这首词里漏了几个字。

西()山前白()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清箬(),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学生写生字3遍。提示写“鹭”字漂亮的诀窍。上面小一些,宽一些。

课件出示:多音字“塞”

三、品诗,想象画面

1、说画面。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诗词中有画,画中有诗词。张志和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拿起笔,把它画出来。(学生动笔画圈)

师:诗中画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圈画有关词语。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词语展开想象)

预设:(课件出示①:展示一组图片——山前白鹭、桃花流水图)

西塞山:在云雾的笼罩下,朦朦胧胧。或者是西塞山郁郁葱葱,如同披上了巨大的风衣。

白鹭:一群洁白的鹭鸶鸟展翅飞翔在蓝天。

桃花:桃花张开了粉红色的笑脸,远远看去,如同彩霞一片。

流水:湖水清澈见底,如同碧绿的翡翠。

斜风细雨:风轻轻地吹着,雨儿编织着细丝飘飘洒洒。

鳜鱼肥:鳜鱼在水里欢快畅游,有时还扑腾跳出水面欣赏美丽的景象。

师:意境中感悟“不须归”——读“斜风细雨不须归”,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预设: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品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板书:悠然自得)

2、写画面。(配上音乐)

你们说得真好。抓住了词中的一个景象展开想象。从你们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们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提高一些要求,用心写下一行或者两行诗句中的画面。

3、一人读自己写的画面情景,其他同学附和着读词的内容。

预设: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鳜鱼悠闲地游来游去,好自在啊!——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四、拓展,品诗情

1、体会诗情。

师:这么美的景色,张志和当然不想回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他的哥哥张松龄,担心他被雨淋坏了。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来了.(课件出示,老师范读;再配乐和画面范读)

《和答弟志和于赋歌》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学生自由读两遍)

师:会读不是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狂风暴雨且须还)

师扮演哥哥,学生扮演弟弟整待对读,整句对读,

“且须还”与“不须归”对读。

师:因何不归?(出示:张志和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做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师:张志和根本就不是钓鱼的,他钓鱼不放鱼饵,你们说他是来干什么的?(板书:悠闲自在)

师: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钓来清闲、适逸。哥哥干脆给他修了几间茅草房,周围花竹掩映,环境优美,让他在那里沿溪垂钓。他太爱这样的生活了,他还想让自己在这里成为长生不老的仙人呢。让我们再来诵读。

2、指名读背(根据板书背词).

五、延伸,再积累

渔歌子古诗

1、延展积累。

师:这首词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很多诗人都向往这样的悠闲风光,都希望像他那样寻求仙境,诗人徐俯来寻找张志和了!(音乐,)

《鹧鸪天》徐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也来了:

《浣溪沙》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人黄庭坚来了:

《鹧鸪天》黄庭坚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若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张志和当年垂钓的地方(出示照片),那里就是现在浙江省湖州。那美丽的山光水色令人流连忘返。我们也去看看。(学生再读全诗)

2、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篇二:古诗写意——渔歌子

古诗写意——渔歌子

古诗写意——渔歌子

章校中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唐·张志和

这是一幅诗写的水墨画:一青西塞山,深远着画的背景;一条溪河水,情深着留白的长江;一场小小雨,飘逸着江南的风韵;两点白鹭飞,擦亮了诗人的眸子。

春汛江南,溪河涨高,桃花正红,鳜鱼长肥。微风拂过,一瓣娇嫩鲜艳的桃花,悠然飘落溪河,砸在一条厚实的鳜鱼背上,惊起腾跃,一闪肥美的倩影,一声好大的水响。

蒙蒙薄雾,朦胧画意。但是,有一叶小舟从眼前伸出明朗。但见一个老渔翁坐在船头,头戴箬笠,身着蓑衣,正在专心致志地整理若有若无的钓丝。

小雨如丝,把渔父的箬笠清洗出青色的高远,把渔父的蓑衣擦拭出翠绿的雅致;微风似手,把渔父的髯须轻抚出逍遥的悠闲,把渔父的嘴唇牵拉出自在的笑意。

其实,他的钩子是直的,他的线上是没有饵的。因为,他不钓一蓑风雨,也不钓一鱼肥美,而是在钓诗意人生,那白鹭飞翔的自由自在,那山青桃红的自然生活。

江南雨,青色的雨,绿色的雨,被风的灵手,穿引织就出一方清新的世界。鱼跃溪河,抚髯沉静;斜风细雨,情融柔和;乐而不归,情志平淡。

篇三:教案:古诗 渔歌子

篇四:23、古诗词渔歌子

主备人:导 学 预 案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 主讲人:

篇五:古诗教学《渔歌子》

1课前准备:介绍自己的名字以及取名的含义。

刚才我们聊了一些和名字有关系的话题,那么下面,老师写一个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吗?师板书:张志和

问:不知道没有关系的,做个更有意思的游戏,猜一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 释: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课件出示)。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1.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起去领略他那个年代的生活画面。板书:渔歌子。齐读

2.问:‘渔歌子’是题目吗?”

‘渔歌子’其实是词牌名,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者提示,虽然这首诗写的就是‘渔歌子’,就是渔父打鱼时唱的歌,不过它不是题目,是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课件:渔歌子五首)请同学们看看,是否发现了渔歌子的规律,

“渔歌子”是词牌名,内容可以与打渔全无关系。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目标一:读:

1、初读。

①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②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③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读。(是否读通读准字音)

(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⒉再读课文

①要读出诗中写的内容,写的味道。请生读,点评。

②你们觉得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来?请几个同学回答。

这是一幅美丽的画,画中有一个人,是不是?所以你在读的时候,既要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还要能想象出一个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带有怎样的性格呢?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③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每个人都试一试。

④大家再一起试试。(柔和、舒缓)

⑤修改建议:“读古诗和读其他文章不同,要把节奏读出来,声调要稍稍拉长一些。”师范:语调自然,节奏平缓,

⑥请大家试着再读一遍,喜欢的同学还可以摇头晃脑地读。

⑦评:恩,味道出来了。等理解了这首诗,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呢!

目标二:理解诗意

1、请生译,增补。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懂的诗中字的意思。

2、把诗齐读一遍,把刚才这位同学翻译的意思带进诗里。

三、细读体悟。

㈠“解”诗,细读景物

1、请大家看前两句。大屏幕上出现的前两行诗句中(“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这些景物用黄色字体被清晰地标示出来。)一起轻轻地读。问:“我为什么把这些字都变成了黄色的呢?”

“那么西塞山前又有怎样的风景呢?”

(西塞山前,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

2、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景物大家没有说出来呢,请同学们去找找。 “斜风、细雨”。这样,西塞山前这幅美妙的图画就全了。

3、春色图(这是国画名家白雪石的山水)

看着这幅图,感受一下——

[复踏]

青山、白鹭、粉桃、碧水,足以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水墨画,读—— 振翅的白鹭,更给这一幅静静的画面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生趣。读—— 清亮的流水中,山跃动起来,生机无限,读——

山间,坡底,满是一片儿一片儿如红云般的桃花,绚丽无比,读——

问:

西塞山前,是怎样的桃花?

西塞山前,又是怎样的流水?

⑴问题:“你看,西塞山前应该有梨花,有杏花,可是却为什么要写“桃花”?”

①解释:“桃花流水”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多用来形容春日美景。比如,李白的这首《山中问答》。自己读一读。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那不是人间啊,那是——” (世外桃源啊)

因此‘桃花流水’意味着‘世外桃源’,这在暗示着你这西塞山前是一个什么?(世外桃源!)

带着理解,再把这两行诗读一遍。

⑵问:为什么是白鹭飞?难道燕子不飞吗?麻雀不飞吗?”

(课件:白鹭)

①“不仅漂亮,白鹭的飞给你一个怎样的感觉呢?”

“纯洁、悠闲、舒适、舒展、自由,不像一些小鸟,飞的时候唧唧喳喳吵个不停。白鹭飞的时候不急促,缓悠悠地,翅膀在空中缓缓张开,你想象一下这白鹭在空中飞翔的样子。”

②音乐,闭眼想象。(一只白鹭,正舒展双翅,优雅地向上飞翔,羽毛展开,如春天的云朵一样雪白、松软。)

这个理解再带进去,再读一遍前两行诗句:

⑶问:为什么要把‘鳜鱼’写进去呢?”

预设:鳜鱼好吃

评:是啊,就这么简单,它写出了诗人的快乐,我想吃我就吃呗。好,把这种快乐再带进诗中读一读,这样,既要读出优美,还要读出肥美,比较困难,你试一试。

⑷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诗人描绘了西塞山前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画,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问: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

评:一幅美丽、迷人、春意盎然、令人如痴如醉、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那到底是怎样的一幅风景画呢?等我们学完全诗再来说吧。

㈡细读诗眼,体味情语。

1、过度:前两句虽然把画写得很美,但是它只能算是背景。后两句也在画画,画面中还出现了一个主景“人物”,这个人在画中,就像“画龙点睛”一样重要。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画中人”是怎样的吧!学生齐读诗歌的后两行。

“这画中的人物是谁?”

“诗人。”“渔人”

“这诗人是怎样的呢?”仔细观察他的穿戴。

问:“为什么‘箬笠’和‘蓑衣’是‘青色’的呢?”

①或许是刚做的,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刚做出来,就钓鱼去啦!

②或许是周围的春色使他们染绿了。(如何引导)

问:“他为何不须归呢?”请两个生说。

①“诗中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来看这两句诗。”干老师让同学们把后

两行再读一遍。

用这个句式再说一遍:

因为( ),所以( )也不须归。(因为他戴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所以即使遇到了斜风细雨,也不须归。)

②小提示:在细雨绵绵的天气条件下,由于气压低.水中缺氧.鱼儿多浮在水面.因而正适合于垂钓 。细雨鱼儿出——杜甫(水槛遣心》

读一读,谁还能用这个句式在说一遍?

(因为斜风细雨时,鱼儿浮在水面,这好适合垂钓,所以斜风细雨不须归。)

③ “一边是西塞山前的美好风景,像世外桃源一样,那么跟此相对的地方是什么呢?”学生茫然不知。

诗句“不须归”的“归”旁边写下“滚滚红尘”四个字。再问大家:“对于诗人张志和来说,他愿意归到‘滚滚红尘’里去吗?”

“是啊,西塞山前这么好,他的生命都跟这美好的风景融为一体了,我不就是这白鹭鸟吗?多悠闲啊。” “所以他不愿归啊,这里多自由,多悠闲啊。”

④请同学们把全诗再读一遍,这次要读出“不愿归”的感情来了。 (复踏)

你看,我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所以——读

你看,斜风细雨吗,适合垂钓,所以——读

你看,西塞上,多么自由、多么悠闲的人间仙境。所以——读

四、体悟升华,对比阅读。

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呢?”

评:一个聪明的渔父,在出行前就戴上了雨具,说明他知道要下雨了

这是一个悠闲自得的渔父。

一个向往自由生活的渔父。

问:现在,你认为这画中人物是谁?

㈠对比阅读,表现人物性格

1、师:张志和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动情地写下了渔歌子。他的哥哥,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自由读。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对唱

师:会读不是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你怎么知道? (狂风暴雨且须还。)

师: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暴雨且须还。

师:狂风暴雨且须还。

师:且须还。

师:为何不归?

师:你作为渔者钓到了什么?

评:好一个钓到了美景,钓到了逍遥,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境才会创作这 样的千古绝唱。

㈡、内容拓展

1、讲述

张志和《渔歌子》在当时就受到读者们欢迎,大词人苏轼、黄庭坚都曾用它填入其它词调。据《全宋词》所考定,苏轼用的是《浣溪沙》:

2、指名读

2、凸现价值

两首词都是对“张志和”自由闲适田园生活再现。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