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大学生自杀现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7:15:32 字数作文
大学生自杀现象字数作文

篇一:大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

大学生自杀倾向及自杀原因调查报告

一、本次调查的目的及过程:

本次调查从选题到结论历时两个月。本次调查的课题是:大学生自杀原因及

自杀倾向。“大学生自杀问题”已经从个案演变成社会较普遍的现象,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自杀死亡是青少年的前三项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中国则是15~34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一原因,其中大学生自杀尤为突出。目前,大学生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一般人口的2~4倍,高于同龄非大学生年轻人,对大学生,这群高学历人群自杀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了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了。本课题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特别是对预防措施的研究,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力求降低现在在校大学生自杀的几率。我们着重于研究大学生自杀现象中的自杀倾向以及原因的问题。

“大学生自杀现象”问题不仅是心理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犯罪学的问题。罗森茨韦克就曾提出过人的三种不同的挫折反映模式:外罚性反应,内罚性反应,无罚性反应,其中,外罚性反应往往导致暴力犯罪,内罚性反应可能表现为自杀。既然大学生自杀现象牵涉这么多问题,而且又涉及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未来的国家中流砥柱,所以研究大学生自杀现象十分重要。研究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目的也要运用于现实,也就是找出各方面的原因,最终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放生,所以找出哪种类型的大学生倾向于自杀,以及探讨他们自杀的原因就是本次调查的重中之重了。

首先,小组成员进行文献研究与分析,运用相关理论和已经筛选出的文献资料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心理进行相关性的假设,为其后实证调查研究奠定方向性的基础,通过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其次,进行实证调查与初步分析。在操场、图书馆、食堂、教室等学生聚集地对于四川师范大学160位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的在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中,成长环境是农村、乡镇、城市的同学分别占39.7%,25%,35.3%,从地域的分布来说还是比较平均的,获得的数据比较可信。我们还采访了有多年心理辅导经验的,接触过不少具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的心理学专家。再次,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对调研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理论解读,分析每项调查,建立每项调查的关联性。对于联动分析之后所得的一致性、协调性数据进行归纳,并利用文献上的理论对其进行合理的阐释,对其分析后所得的不一致性、不协调性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合理的猜想。最后,在调研数据所得关于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现象尤其是自杀心理方面相关知识基础上尝试做出针对性的建议,以利于规避大学生的自杀现象。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问卷:

8070

6050403020100

对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关注程度(单位:%)

首先,我们对在校大学生对于大学生自杀现象关注程度做了一个调查,有75.9%调查者选择了“基本关注,看到了才会说”。这一结果表明他们对于这一现象的关注是被动的、处于被引起的状态,人们不会刻意地、主动地去了解有关大学生自杀的问题。“看到才会说”同时也表明并没有让外界达到高度警醒与重视的程度。

你眼中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多选 单位:%)

然后,我们进一步调查了在校大学生眼中认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旨在探求被调查的大学生在什么情况下会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来逃避或解决问题。调查中,排在前五的是:就业压力(69.2%),面对社会前途未卜的压力(66.7%),

离校后与大学恋人分合未卜的压力(41.7%),人际关系压力(39.2%),来自家庭压力(38.3%)。这些原因可以笼统地归纳为压力大,就业压力、分手压力、人际压力、家庭压力等等,可以说压力社会是造成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

是否曾有过自杀的冲动(单位:%)

在被问及是否有过自杀冲动时,选择“从没有”占65.4%,选择“很少有”占22.8%,选择“偶尔有”占9.4%,选择“经常有”占2.4%。我们试图将“经常有”和“偶尔有”的大学生归为具有自杀倾向者,那么该比例占到了11.8%,这不是一个令人乐观的数据,因为这意味着在100个大学生中就将近有12个人具有自杀倾向,至少自杀的想法会出现在他们脑子里。

80706050403020100

怎样看待大学生自杀(多选 单位:%)

接下来,我们询问了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自杀的认识及看法,71.7%的同学

觉得可惜叹惋, 50.8%的同学认为自杀是件很愚蠢的行为,44.1%的同学觉得同情可怜,16.6%的同学觉得出现这种现象应该谴责社会,15.8%的同学表示理解大学生自杀的行为,仅5.8%的同学对频繁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漠不关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面对当今社会上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频繁发生,更多的人是持可惜叹惋的态度,认为大学生自杀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并且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表现;仅有16.6%的同学认为大学生自杀的频繁发生应该谴责社会,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自杀,多数人抱以谴责大学生态度,没有从更多的方面去了解这一问题,也体现了对学校、社会、家庭甚至大学生自身对自杀现象关注度不高,未对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宣传教育。

对目前大学生活的满意程度(单位:%)

里烦躁(单位:%)

现在经常会出现哪种情绪(多选 单位:%)

最后,我们通过直接询问以及做心理测试题间接得到了被调查大学生现在的心理状况,以及是否存在自杀倾向。对自己现在的大学生活,基本满意的占47.5%,有29.5%的人认为不满意,只有7.3%的人认为非常满意,还有19.7%的同学不知道自己到底满意不满意,选择了没感觉。虽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大学生活符合他们的要求,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接近三分之一的人不满意现在的生活。选择认为在现在生活中经常有郁闷、愁苦情绪的人有69.2%和50.8%,比经常有愉快情绪的人的比例还要稍高一点,而且被调查者中出现心里烦躁的频率也比较高,接近十分之一的人选择每两三天一次,更多的人选择一个月一到两次。这是不容忽视的,这样的对大学生活的不满、经常愁苦、烦躁是否会久而久之衍生出抑郁的情绪,从而导致自杀,不得而知,但是极有可能。

*不同地域解决问题问题的方法(单位:%)

454035302520151050

乡镇

城市

农村

*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的处理心里问题的方式(单位:%)

454035302520151050

篇二: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及预防的调研报告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通过仔细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与

大学生本身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能排除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对其的重要影响。从现有的

案例分析,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

心理疾病及精神障碍等。本文主要结合大量实证调查分析,探讨大学生自杀的规律性以及原

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自杀 原因 预防

前言:自杀是一种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的手段多种多样,

如跳楼、割脉、上吊、服毒等等。但其共同特征是这些手段具有极强的毁灭性。

自杀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与人类社会的伦理规则相违背,也与自然规则相违背。近年

来,我国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很容易

走上轻生的道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因此,分析大学生自杀原因,寻求解决大

学生自杀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要的意义。因此,该调研报告主要

研究分析大学生自杀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预防策略。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受教育的机会也越

来越多,各类大学也日益增多,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普遍。然而,大学生自杀现象也随之出

现并日趋增加。从心理的角度来讲,自杀就是心理危机最强烈的一种表现。由于大学生自身

心理素质不够好,害怕承担后果。从而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导致自杀现象成出不穷。从各

个大学生自杀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原因主要归结为三个:精神障碍、性格偏差和应激

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而引起的。虽然大学生正处在即

将走向社会和独立的阶段,但在一些方面还不是很成熟,特别在心理上。大学生的承受能力

还不是很好,所以容易选择自杀这种逃避现实的方法。

一、大学生自杀现象概述

从媒体报道来看,大学生自杀事件近年来不断攀升。中国大学生自杀的案例,从2002

年起就不停攀升。中国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2002年大学生自杀案是27起;2004年为68

①起;2005年为116起;2006年130起,发生自杀案件的中国大学超过100所。另据南京

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万,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

②从2007年至2010年的一些案例来看,大学生自杀的情况也触目惊心。如:2007年5月

14日,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科研楼一大二男生、院学生会副主席坠楼身亡;次日,即2007

年5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科技楼11楼一研三女生跳楼身亡,导师正是著名学者于丹;2007

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宜园3号学生宿舍北侧楼,一名女博士生跳楼身亡;同日,武

汉大学工学部17舍一国贸专业大四女生跳楼身亡;2008年6月29日南通大学大四一男生

跳楼自杀;2009年4月14日,中国传媒大学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先后从靠近北门的47号

宿舍楼(静思苑)13层坠楼身亡;2009年5月14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一男生跳楼自杀身亡;2010年4月16日,浙江工商大学一大四男生喝农药自杀;2010年6

③月11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一大三女生跳楼自杀??

从相关案例来看,大学生自杀有如下几个特点:

1、多发性。大学生自杀事件相当频繁,媒体报道不断出现。

2、季节性。大学生自杀呈现一定的季节性特点。从案例中可看出4、5、6月份是

大学生自杀的高峰季节。

3、原因多样性。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很多,如学习压力过大,就业压力过大,感

情遭遇挫折等。具体原因下文会有具体分析。

这些数据和案例都反应出了我国大学生自杀情况的严重性。因此,不由令人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大学生会选择轻视自己生命的行为,做出如此不负责任的决定?如何防止大学生走上极端道路?如何预防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现在每个人要去深思的问题,同时也更值得社会对此反思。

二、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多种多样,但这些原因大致可以两种:外部原因和内边原因。

(一)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是指除了大学生自身以外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主要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和情感压力等。

1、学习压力

由于国家实行的义务教育政策,几乎所有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在孩子的初学阶段,就已经有了很激烈的竞争。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从小就将孩子送到各补习班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使得孩子没有了玩耍的时间,让他们的童年没有了欢乐和自由。因此,只知道机械的学习,不断地做练习。把超越他人,考上重点大学当成了最终目标,于是天天埋头于书本,只为了金榜提名那一刻。想着进入大学就有了休息和放松的时间。所以在此之前,拼命的努力学习,为了父母的期望同是为了自己能好好放松。当他们如愿以偿的进入了大学,以为可以有时间休息的时侯。大学里存在的一些硬性指标,如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和一些学校对于课程补考的严格的要求。是一些大学生无法忍受过于繁重的学业压力,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2、生活压力

由于我国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一些家庭为了背负子女的学费,使全家生活陷入困境。一般来说,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经济来源都依靠于父母,在生活上会比较拮据。因此,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打工、家教、促销、获取奖学金等手段获得一些微薄的收入,但这些对整个大学期间的开销来说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一些来自山区和农村的大学生来说,很艰难的忍受着沉重的生活压力。由于一些大学生无法忍受这些压力,又不想给父母带来更大的负担,于是起了轻生的念头,走上绝路。

3、就业压力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越办越好。各类大学招越来越多,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大学生已经不在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大学生毕业后必须到人才市场寻找就业机会,接受企业的苛刻条件。从当前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当大。由于社会就业岗位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压力,从而出现轻生的念头。

4、情感压力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早恋对于大学生已经不是新鲜的事。但是大学生的人生观、恋爱观还不是很成熟,大学生情侣之间的感情变数很大,关系并不稳定。由于大学生在恋爱的观念、态度以及方法上存在误区,一旦陷入了恋爱的困境,很容易产生心理冲突,甚至出现自杀现象。

(二)内部原因

除了存在的外部原因,大学生自杀还与其自身的一些因素有关。这些属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心理承受能力弱

由于大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这是造成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当上文中论述的大学生自杀的外部原因与心理承受能力弱这一因素相结合,就会使大学生压力过大,产生了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甚至会让大学生有了

轻生的念头,选择自杀的道路。

2、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

心理疾病、精神障碍是造成患者自杀的重要原因。这些的表现有多种多样,如:抑郁、自卑、孤僻、焦虑、烦躁、消极等等,都有可能诱发自杀行为。由于我国长期一段时间只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情况,忽略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因此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还会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

3、人际关系受挫

由于大学生年纪轻,求知欲强,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着迫切需求,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但是就人际关系本身来讲也是一门学问。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在人际交往中很难处理好与他人的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挫折很容易使大学生陷入懊恼和沮丧的情绪中,从而引起一些不好的后果。

三、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过程分析

自杀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无论何种原因都是在心理机制的推波助澜下才能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一般来讲,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受制于其心理。

自杀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有些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了逃避现实,会把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例如,在调查到的案例中,有些大学生因为不能通过学校的各种等级考试而自感压力过大,生活毫无意义,便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作为解脱。还有些大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自感对不起父母和亲友,在强烈的自责心理驱使下采取自杀的行为。还有些大学生把自杀作为了报复的手段,从而使有关的人感到不安、内疚和后悔。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会让自杀者陷入生和死的矛盾冲突中,难以作出决定。此时,自杀者经常会有意无意的谈论起与自杀有关的话题,暗示自杀,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都是自杀者为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帮助而发出的信号。如果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自杀者就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念头。这也是预防和救助自杀行为的心理基础。

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自杀者从困扰中解脱出来,情绪会有所好转,抑郁减轻,恢复平静,不在谈论或暗示自杀。周围人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因此放松了警惕。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目的很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扰。

四、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对策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杀有着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造成了许多大学生选择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美国自杀协会主席希尼亚帕佛认为:“防止自杀最好的办法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应当更广泛地注意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 杀的发生??。”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自杀者在自杀前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明显的异常行为,如独处,沉默寡言,生活规律紊乱,情绪极度低落等等。从国外的一些研究来看,美国心理学家格罗布等人的有关研究,确认了青年期个体潜在自杀征兆的30条线索,其中70%的人表现出抑郁现象,包括绝望、悲哀和冷漠,还表现出某些行为上的迹象,包括进食和睡眠等。因此,积极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并且同时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认为要预防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学校教育应采取的对策主要有如下几点:

1、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我们认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所致。因此,大学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切不可忽略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目前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已经有所重视,

但并没有真正的为大学生提供必要地心理辅导。所以,我国高校应当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积极改善大学校园的环境和氛围

乐观、积极向上的大学环境氛围对于防止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悲观的、消极的、颓废的环境都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造成不良影响。我国80年代年轻诗人海子卧轨自杀给很多青年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且他的诗歌比较颓废,对死亡有一种崇拜,也极易对青年产生误导。因此,只有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才能使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3、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现在许多高校都设置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热线等,这些都可持续、稳定地帮助大学生摆脱各种心理困扰,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即使恢复心理平衡。以防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把极端危害降到最低值。

五、打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大学生自杀现象

大学生命教育是指大学采取相关措施,向大学生传播有关生命的知识,如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宝贵等,并且要求大学生珍爱生命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以生命为核心,围绕生命展开,要求大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可以使他们认识“最珍贵的宝贝只能是生命,必须把这个简单的事实作为一切的出发点。”④这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十分必要。但这种教育被所有阶段的学校及教育机构忽视。因此,想要解决大学生自杀问题,较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大学生命教育。我国台湾地区在早些年就蓬勃开展起来了,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因此,我国大陆的大学教育也应当尽快制定相关课程,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其重要性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促进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2、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3、杜绝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

结语:通过一些数据和案例对我国当前大学生自杀现象作了一些深入了解,具体分析了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并提出来一些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方法。本文认为,我国大学生自杀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诸多因素的结合,造成了一些大学生选择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多伤害和遗憾。因此,如何预防大学生自杀对于社会、家庭、学校来说是一道难题。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大学生自杀现象是十分严峻的,只有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法,才能杜绝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频繁发生。

参考文献: ① 韩永红。中国大学生的黑的5月[N].联合早报,2007-05-25

陆晓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5):38

京华杂谈—起飞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周边交友圈—Powered by Discuz! ② ③

④ [日]池田大作著。人生寄语——池田大作著箴言录[M].程郁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1992:134

附录A:关于大学生自杀问题的问卷调查

本问卷共发放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23份。主要发放的对象以我们身边的同学为主。

一、客观题

1、请问你的性别是

A.男 B.女

2、请问你的年级是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你对大学生自杀的新闻是否关注?

A.不关注,一般不看 B.还可以,如果看到会关心一下 C.很关注,经常浏览新闻并与他人讨论

4、你认为大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哪些? (多选)

A.学习压力 B.竞争压力 C.经济压力 D.情感压力 E.就业压力 F. 人际关系 G.心理问题 H.其他

5、你认为大学生自杀事件反映了什么问题?

A.心理承受能力 B.逃避责任 C.社会对青年人的期望过高 D.死亡意思淡薄

6、你现在的学习环境如何?

A.很不错,和老师同学关系很好 B.还可以,生活学习还算正常 C.就这样,一般般

D.学校环境太差,感觉没前途

7、遇到困难,压力很大。你会用何种方式纾解压力?(多选)

A.找人倾诉 B.上网(写博客、网游) C.运动发泄 D.大吃一顿 E.找没人的地方大声叫喊 F.大哭一通 G.找心理医生咨询 H.其他方式

8、当你有心理问题是,是否会寻求心理咨询

A.第一时间去咨询 B.一般不会去 C.绝不会去 D.如果压力很大会去

9、你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哪些情绪?(多选)

A.充满希望 B.很愉快 C.郁闷 D.有敌对情绪 E.焦虑 F.抑郁 D.其他

10、你是否动过自杀念头?

篇三:大学生自杀现象研究

大学生自杀现象研究

作者:任爽

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7期

摘 要:目前,我国社会整合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生活安居乐业,但在该环境下,仍有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出现。其中,自杀现象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已成为自杀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学大师涂尔干曾对自杀现象研究,写成《自杀论》一书,该书将自杀行为与社会事实相结合,提出三种自杀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或反常型自杀三种。将大学生自杀现象与涂尔干的《自杀论》相结合,探讨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类型。 关键词: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杀论》;自杀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054-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自杀现象近年来被广泛关注。从理论研究上看,精神病学、心理学等学科对大学生自杀这一现象进行过学术研究,仅在中国期刊网就有八千多篇文章。从社会事实上看,较多的新闻报道及各高校设立的心理健康中心也凸显了这一现象的亟待解决性,从每年的各种新闻报道中不难发现,大学生自杀现象层出不穷,或因恋爱问题,或因就业问题,或因人际问题等,由于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因此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社会这一背景。更多的事实证明,近些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作为一种亟待解决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中占据着很大分量。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速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在大学生身上得到印证:就业难、心理脆弱、自身心理发展不健全等,当大学生面对一些问题却又无从解决、无从发泄时,就会促使他们选择极端的表达方式:抑郁、孤僻甚至是自杀。全国每年大学生自杀人数占据全国总自杀人数的25%,从这个数据也不难看出,自杀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逃避社会生活的一种极端方式。上述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我国的大学生自杀现象正在不断恶化。

大学生作为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高学历、宽视野、思维敏捷等特征,理应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然而,就目前来看,大学生这一群体却出现很多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面对这些还没有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就选择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大学生,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是什么导致他们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从社会学家杜尔凯姆的《自杀论》的角度来分析,自杀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种族、遗传、自然等非社会因素导致的,而是由社会因素导致的,因为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个人现象。

我们通常认为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涂尔干的《自杀论》将自杀定义为“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作自杀[1]11。自杀未遂其实也称之为这种意义上的行动,但是这种行为并没有引起死亡,并且在死亡之前就停止了。

涂尔干在《自杀论》中,结合社会原因把自杀划分为三种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或反常型自杀。同时指出无论社会整合还是社会规范,他们遏制自杀倾向的作用只有在相对的范围内才能实现,一旦超出该范围,无论是社会整合过度还是不足,都会引发自杀率上升。涂尔干对自杀现象进行研究,得出了完整的自杀理论。

一、大学生自杀的几种类型

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很多,诸如成绩不理想、就业难、压力大等。这些自杀理由容易让人们想到当代大学生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扭曲的生活态度以及学校责任感的缺失等。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探究大学生群体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涂尔干的《自杀论》从种族、遗传、自然因素等非社会因素出发研究自杀现象,并没有证明这些非社会因素与自杀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反而有力地说明了社会因素才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因素。从表面看来,自杀者选择自杀只是表明了主体本身的性格,但究其深层次原因会发现自杀行为是由于背后的某种社会状态造成的。涂尔干的研究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社会这一整体对大学生自杀这一社会现象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涂尔干首先反驳了各种以非社会因素解释自杀现象的理论,从而通过间接证明的途径确立了以社会事实解释自杀现象的基本原则。然后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现象中那些基本要素影响着群体的自杀率,即寻找决定自杀率的直接原因。他认为,利己型自杀是由于群体的整合程度不足、人们缺少归属感造成的;而利他型自杀则是由于社会的整合程度相对较高,人们归属感较强,当群体或社会需要个人付出代价的时候,就会造成利他型自杀行为的上升。社会道德规范一旦松弛,则会使人们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这种不满足的状态长期伴随着人们就会让人们觉得生活丧失了目的和意义,目的和意义一旦丧失,生命也就无可留恋,这样就容易引起失范或反常状态,失范或反常状态引起的自杀我们称之为失范或反常型自杀。

(一)利己主义自杀行为

利己主义不仅是自杀的一个辅助因素,而是引起自杀的原因[1]159。当社会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往往会意志消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心理指导,大部分人会陷入困境,大学生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生缺乏与别人沟通的能力,遇到困难时就会将困难看成是与他人无关的私事,因此他不指望得到群体的帮助,也正因为这样,很多人容易陷入抑郁甚至绝望,当进一步思想混沌时,自杀便成了寻求解脱的方式。大学生在遭遇困难的时候不能很好地向学校和社会寻求帮助,忽略了学校和社会能提供的支持与帮助,从而迫使自己与学校和社会脱离,与社会相联系的纽带松弛,个人屈服于微小的环境及社会的弱小冲突,认为只有自杀才是解脱自己的唯一的、最好的选择,这是典型的利己型自杀行为。

由于前几年的大学生扩招,使得现如今大学生数量较多,工作岗位有限,社会生活压力较大,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要求,因此由于这些社会环境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会陷入孤独和忧郁状态。长期的忧郁状态表现为他不愿意摆脱个人的圈子。这种状态如果长期伴随着他,而他本身又不愿意脱离这种生活,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潜在的自杀行为实施者。与之相伴随的是,由于他脱离社会、脱离了他身边的一切,思考和内心的想法成了他日常生活的全部活动,他意识不到周边的一切,只能意识到他自身,把自身当成唯一的全部的思考对象,同时把自我观察

和自我分析当作他的主要任务。这种状态迫使他与外界慢慢断了联系,久而久之他与外界之间的鸿沟会越来越大,从而使他本身更脱离社会。一个人一旦变成这样,他的所有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利己主义的,他只关心他自己的孤独与忧郁。当自身思考无法进行,自身又与外界进一步脱离,感到孤独,无法从外界中获得帮助,从而会选择自杀行为,这种行为是典型的利己型自杀行为。

(二)利他主义自杀行为

“利他主义的自杀”是由于社会的整合程度过高,个人会为了某一群体或社会的利益而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利他主义自杀表现为,某个群体或者社会的整合程度过高,某一种思想充斥着人们的思维并且人们充分相信甚至崇拜该思想,群体或社会中的个人在这种价值面前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所以会选择自杀来维护它。当今大学生的自杀行为一部分可以归结为利他主义的自杀行为。虽然现如今经济政治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对于很多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尤其是家境贫寒的学生来说,上大学无疑是一件既欢喜又苦恼的事情,上大学的花费等成为一种巨大的压力,虽然助学贷款能解决一部分,但是进入学校后同学之间有明显的贫富差距、不同的生活观念和消费理念等原因都会刺激着这些条件特殊的大学生,因此有一部分学生无法满足自己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又不想因为自己一个人拖累整个家庭,心中感到无助,最终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因此,部分学生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就解决了家里的困难,因而选择了自杀这样一条不归路。当大学生感觉到自己在面对家庭这一小群体或者社会,自杀是最好的减轻家庭负担的出路时,自己一个人的自杀能换来家庭和社会的解放,当这种利他主义的思想强烈的充斥着他的思想时,就很容易选择自杀。

(三)失范或反常的自杀行为

涂尔干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以不同的强度引起个人对他的感情和活动的客体,它还是调节个人感情和活动的一种力量”。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调整、集体秩序发生改变时,不管是由于良好的发展还是意外的灾难,社会人的感情和社会整体活动的和谐稳定性都会受到冲击,无论是欲望得到了满足还是欲望实际没有被满足,人都容易选择自杀。

大学生自杀行为其中一部分可以归结为失范或反常的自杀行为。大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希望自己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建设中去。但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部分学生在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时,迷失了自己本应有的良好坦诚的心境,无法承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因此,当他们实际得到的并没有满足他们的预期欲望时,他们容易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正如《自杀论》中提到的:工业危机或者金融危机时很多人选择自杀不是因为危机给他们带来了贫困,因为在繁荣时期也曾出现过同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这些危机打乱了原有的集体秩序。对原有的相对平衡的集体秩序的破坏,即使由此可能产生更大的富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引起自杀现象。从该角度可以理解大学生自杀现象出现一定量的增加这一情况。

二、如何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出现

涂尔干在充分论证了自己的假设的情况下,他认为,自杀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逃避社会现实的行为,同时也是逃避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我们更应该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制止自杀者的自杀行为。涂尔干认为,要解决自杀率不断上升的问题,就要根据现实情况,开辟不同的社会方式来对人们进行约束和引导。

社会和学校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学校应和社会、家庭等各方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建立从社会上的心理健康机构到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干预机制,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一旦发现大学生有倾向自杀行为时,积极干预并遏制自杀现象的发生。

涂尔干的《自杀论》认为,科学不是邪恶的根源,相反,它是消除邪恶的手段,是我们所掌握的唯一手段。社会本能一旦衰退,智慧就是我们剩下的唯一指导,我们应该借助智慧来恢复某种意识。当社会提供某种信仰时,大学生应主动进行反省,也只有进行自我反省才能引导自身的生活,应将所学的知识和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去。用所学的知识引导自己避免自杀行为。 同时,在学校中要大力提倡建立各种学生社团或学生组织。因为在现代社会,人们理性的回归,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个性,实现自身价值,从而使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但是,这样的状况却令人们失去了集体意识和归属感,极端的自由主义最终导向人们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迷茫状态。而在群体之中,大学生可以感受到群体的温暖,能在群体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以此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使大学生找到其自身的个人价值,也能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找到生活的意义。其次,从学校管理者角度来说,应该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大学生在多元社会中寻找落脚点。同时,在学校中,可请教育名家开展珍爱生命等相关讲座,充分发挥教育名家的影响力,为青年一代树立积极、正面的学习榜样,从而在社会中树立有益于青年人进步的价值观。此外,各种宣传手段也应该运用于缓解大学生自杀问题中去,使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自杀问题予以重视,通过媒体、网络等平台宣扬珍爱生命的积极生活观念。调节社会的整合程度,使大学生在社会整合相对平衡的状态下,更能快速地适应社会中的平衡感,并充分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及生存能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要树立乐观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自己用正确的方式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自杀等极端方式来消极逃避问题。

参考文献:

[1]埃米尔.涂尔干.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上官木子.中国人自杀现象的本土特点[J].社会学研究,1995(2).

[3]林大永.从涂尔干“自杀论”透视研究生的自杀现[J].科技信息,2011(1).

[4]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华夏出版社,2000.

[5]成杰芳.自杀论视阈下构建高校生命教育模式[J].教育理论研究,2012(2).

[6]王琦.大学生自杀的社会病因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7]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篇四:课题: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研究

课题: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研究

研究目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断言:“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压力越大。”作为现代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因内心承载的压力而引发的一幕幕惨剧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各级高等教育院校的不断重演的悲剧——自杀现象,唤起了我们的疑惑:自杀现象与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是否有关联,倘若有,是怎样的联系?能否定论自杀现象在名牌高校、高学历人群中更为普遍?或者自杀现象在男女生、贫富生、文理生等不同角色中有否差异或关联?进而深度探讨大学生自杀原因,呼吁社会根据自杀现象的差异性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珍爱生命。

研究方向:1.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的自杀现象的比较 2.大学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自杀现象的比较 3.男女生、贫富生、文理生自杀现象的比较等

研究对象(样本构成):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重庆科技职业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商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

调查方式: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初步抽样调查,样本数量为200人;以访谈形式与心理咨询师交流进行进一步分析;利用网络、期刊杂志等方式搜集关于大学生自杀的各方面数据等。

调查成果展示:心理访谈稿 数据分析 小论文

小组成员及分工:武葳 07300150096(负责调查问卷的制作、统计调查数据和数据分析)

袁盼 07300150091(负责课题提纲整理、心理访谈及撰写访谈稿、整

体内容及成果审核)

樊静 07300260080(负责搜集往年自杀相关资料、最后成果汇总的小

论文、制作课题光盘)

(另:我们三人都有发放调查问卷及回收的工作)

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共发放180份问卷,回收11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4份。 问卷共设计28道题目,18道单项选择题,8道多项选择题,2道填空题。

由于问卷发放的范围有限,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的一二年级学生,导致此次的调查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以下为问卷样本以及详细的数据统计,统计数据主要采用图表形式。

注:由于问卷对象的局限性,只收集到7%的专科学历,93%的本科学历的数据。硕士和博士的选项落空。其中,86.5%的同学在大学一年级,9.6%的同学在大学二年级,3.8%的同学在大学三年级。

以下为具体的分析情况:

此次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为104,男生45人,女生59人(下图中1-男生,2-女生)

制作人 武葳07300150096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如下图

蓝色区域代表17岁;红色区域代表18岁;黄色区域代表19岁;绿色区域代表20岁;紫色区域代表21岁;粉红色区域代表22岁。

被调查人所属院校分类:

注:1--高职高专 2-普通本科 3-重点本科 4-名牌院校

调查对象的家庭情况为,19%的同学父母离异,81%的同学家庭完整;家庭贫困的人数占6% ,一般的人数占84% ,较富裕的为6% ,没有收集到富裕的数据(由于未能给出评判家庭状况的具体收入数据,出现了断层现象);65%的同学是独生子女,其余35%不是独生子女。在非独生子女的同学之中,10%的同学家中有2个孩子,58%的同学家中有3个孩子,32%的同学家中有4个孩子。 调查对象家庭分布情况:

注:1代表农村;2代表城镇;3代表中小城市;4代表大城市

所调查对象中,农村占23% ,城镇占28% ,中小城市占 24% ,大城市占 25%。

每月消费情况:

所调查对象中,34人的月消费在[100,500](元)内,44人在(500,800](元),15人在(800,1000]内,11人的月消费大于1000元。

考虑到不同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这一数据的统计只能大致体现大学生们的生活水平。 所调查对象中,32%的同学(即33人)在中小学阶段面对过朋友或同学自杀的现实,其中13人(占33人中的39%)对生命的看法因此受到了影响,大多数人(85%)通过悲剧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生命只有一次,不可以轻易放弃”,但其余15%的同学认为“是否选择死亡是个人的自由”。

在问及“是否同意名校的大学生面对更多的压力,更易产生心理偏差”时,39.4%的同学选择了“同意”,60.6%的同学选择了“不同意”。

其中“同意”的在选择“同意理由”(可多选)一项时,39.4%(共计41人)同学中,78.0%的同学选择了A项,即“就读于名牌院校,竞争压力大,易产生自卑、抑郁等人格障碍,导致惨象发生”;39.0%的同学选择了B项,“父母对孩子基于过高期望,施加更多压力给孩子”;7%的同学选择了C项,“很可能是因为重点大学生的基因中带有特殊的遗传信息,以及环境因子的作用”;2.4%的同学选择D项,“其他”,给出理由是:“好孩子们大多从小就心理变态。”

在不同意上述观点的60.6%同学中(共计63人),26.7%的同学选择的理由是,“重点与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都是青年人,情绪处于不稳定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普遍现象”;34.9%的同学选择了B项,“同是大学生,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普通院校的大学生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29.7%的同学选择了C项,“是否走向轻生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性格”;15.9%的同学选择了D项,“是否走向轻生与事件的突发性及当时的环境有关”;4.8%的同学选择了“其他”,并列举了观点:“重点学校的学生也并不全是书呆子,能进重点院校就一定有能

力,有能成为精英的潜力,一般不会轻易放弃生命。”

42.3%的同学(共计44人)选择“同意高年级的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更易轻生”,57.7%的同学持相反观点。在“同意理由”项中(此项可多选),32.8%的同学认为“高年级的大学生看待问题更加深刻,易看透人生,走向极端”, 88.6%的同学选择B项,“高年级的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多且比较集中,来自于各方的压力比较大”,15.9%的同学认为“高年级的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更多,易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在选择“ 不同意的理由”(此题可多选)时,67.7%的同学中(共计60人),26.7%的同学选择A项,“高年级的大学生应当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 53.3%的同学选择B项,“是否选择轻生更多的取决于个人的性格,而并非学历高低”, 25.0%的同学选择“是否走向轻生与事件的突发性及当时的环境有关”, 2.3%的同学选择“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不分年龄”。

96.2%的同学对生命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深刻,3.8%的同学则并非如此。 谈到现阶段对生命的理解,92.3%的同学赞成“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3.8%的同学倾向于“生无可恋,死亡是一种解脱”,1.9%的同学觉得无所谓,对生命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1.9%的同学给出自己的观点:“既然活着就要活出点意义。”

在情绪调节方式的选择方面,只有6.7%的同学在情绪低落时会想到去做心理咨询,57.7%的同学选择向朋友或亲人倾诉,而60.6%的同学则选择自己消化,13.5%的同学选择其他方式。

在上述多种调节方式中,有20.2%的同学认为心理咨询的效果较好,69.3%的同学认为向朋友或家人倾诉效果会比较突出,33.7%的同学认为自己恢复会比较好,4.8%的同学选择其他方式。

对频繁出现的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看法:

1.逃避现实,不负责任的表现;2. .自主做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无可厚非;3. 面对

篇五: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调查问卷

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调查问卷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事件屡屡发生。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储备的重要来源,面临就业压力、家庭经济等社会现实等,这些都困扰着大学生。但究竟为何,使身为天之骄子的他们选择了放弃如花的生命? 现就这一社会问题,讨论大学生自杀原因及其解决办法。(注:除题目注明为多选外,其余为单选题)

1.您的性别: ( )

A.男 B.女 A.满意,和想象中的一样 B.不满意,和理想中的差距很大 C.基本满意 D.没感觉 A.很满意,家庭和睦温馨 B.还可以,只是偶尔有争吵 C.很一般,生活很平淡 D.不大好,家里时常有争吵 E.很不好,家里不和睦或是不完整 A.内向 B.外向 C.混合性格 A.郁闷,抑郁 B.焦虑不安 C.敌对情绪 D.愉悦 E.乐观向上 A.非常健康 B.基本健康 C.有一点心理疾病 D.不健康,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A.自己默默不语,闷在心里 B.找朋友或同学发泄 2.你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满意吗? 3.你认为自己的家庭生活如何? 4.你的性格是 5.在你现在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下列哪种情绪? [多选题] 6.你认为你的心理状况健康吗? 7.当你意识到自己长时间心情压抑时,心理有偏差时会怎样做? [多选题]

C.向父母或师长倾诉 D.自我调节,如写日志 、唱K、运动

E.主动进行心理咨询 F.自暴自弃 A.从来没有 B.偶尔有过 C.经常有 A.有,而且经常发生 B.有,但很少 C.没有,从来没有发生过 A.认真倾听,尽最大努力帮其走出困境 B.有心无力 C.恐惧,害怕,尽可能避开他 D.嘲笑,打击,讽刺 A.同情可怜 B.鄙视 C.批判 8.你是否有过自杀的念头? 9.你身边有没有发生过学生自杀的事件? 10.如果你发现你身边有同学是属于自杀的高危人群,你会怎样对待他? 11.你对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的态度

D.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 E.漠不关心,人有选择生死的权利

12.你认为造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哪些? [多选题]

A.疾病 B.学习压力(如来自家庭、学校等方面)

C.家庭问题(如父母关系不好) D.恋爱问题 E.经济问题 F.心理问题 G.就业问题(如就业难) H.人际关系(如没有朋友倾诉)

13.你认为大学生自杀反映什么问题? [多选题]

A.缺乏社会责任感 B.不能真正理解“死”究竟意味着什么

C.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差 D.缺少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 E.反映了社会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机制残酷,学生压力大 A.应该 B.不应该 C.视情况而定 A.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园活动 14.发生在大学里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你觉得学校应该负责任吗? 15.你认为应如何更好地预防大学生的自杀? [多选题]

B.学校多开展“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应变挫折的能力,不定期组织心理测试

C.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D.多邀请专家来大学开心理讲座 E.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协调好人际关系 A.有 B.没有 C.正在建立或者完善之中 A.是 B.不是 16.你所读的大学是否有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17.你认为向心理咨询中心这类地方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18.你去过心理咨询室几次?

A.0次 B.1次 C.2次 D.其它________

19.你认为一学期多长时间做心理调查?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其它________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