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问佛陀人来自什么星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7:23:42 体裁作文
问佛陀人来自什么星球体裁作文

篇一:人类的始祖来自外星球

人类的始祖来自外星球?

发帖者:夜公子 | 发表时间 2013-08-08 10:30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达尔文在着名的《物种进化论》提出这样一个论点:一切物种都是在进化中求生存,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那么,为什么猴子并没有都变成人或与人接近?为什么世界上的人种分成了3种截然不同的外观肤色呢?

从体质人类学来看,白人与黑人很相似,而黄种人与他们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黄种人与自人或黑人的分化从很古远的时代就开始了。

据英国生物学家赫胥的发现表明,人与高级猿类之间有一个缺环,就是说,从高级猿向人过渡中缺少有力的证据。近代日本人类学家认为,在猿与人之间应该有一种“类猿人”的过渡阶段。

在6400万年前,曾在地球上大量繁殖、横行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可据考证,在同一时期的猿类却没有消失。这就令人产生一个疑问:是谁对恐龙斩尽杀绝,而对猿类则手下留情呢?答案似乎只有一个:有“人”要这么做。可这个“人”是谁呢?为什么要这样做?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有人认为,当年有一批外星人来地球考察,不幸的是,他们的宇航器损坏了,而无法再离开地球,他们便将能威胁他们生命的恐龙逐一杀掉,然后在多种动物身上作人工授精试验,并

对这些动物产下的后代进行观察、对比,直至选留出几种他们较为满意的后代再进行优化。黑种人是外星人与黑猩猩产生的后代;黄种人是外星人与猴子产生的后代;白种人是与一种高大白巨猿产生的后代。

在此基础上,便有了人类起源的“外星说”。

“外星说”即“人类的始祖来自外星球”,是一位来自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科学家马莱斯提出的新见解。他认为,大约在几亿年前,一批有着高度智慧和科技知识的外星人来到了地球。他们没携带充足设施来应付地球的地心吸引力,一时间无法走脱,所以便改变初衷,试图制造一种新的人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种新人种是由外星人跟地球猿人的结合而产生的。当时地球十分原始,最高等的生物只是猿人,也未发现火种。外星人选择具有高智力和精力充沛的雌性猿人作为对象,设法使她们受孕,结果便产生了今天的人类。

马莱斯提出了证明,他对最近在圣地亚哥发现的一个5万年前的头骨的研究结果表明,他的智慧远远高于今天的人类,从而推断,他就是当时来到地球的外星人之一。马莱斯认为目前惟一的问题是:找到他们来自哪个星球。他指出,安第斯山脉的巨型图案,有可能是外船降落地球的基地。

最后,马莱斯下结论说,现代人只是由外星高级生命和地球的猿类相结合而生的。无独有偶,中国特异功能大师张维禅先生也提出高级生命和地球上母猿相合生人的说法。当然,要在这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待于各学科专家的通力合作。这里联系神话中的“处女生殖”现象进行探讨。在各民族早期的英雄神话中,英雄或者圣人常常表现为处女所生,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中国古代神话来看,这方面的材料也不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如《太平御览》中保存有一种古老的传说,书中记载了禹的母亲“见流星贯昂,梦接意感”而后“吞神珠”生下了禹。关于黄帝的记载也是如此,《初学记》说,黄帝的母亲“见大雷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然后“感而孕”。诸如此类的神话记载,无不显示出古人一个重要的结论性观点,那就是先秦典籍《春秋公羊传》所说的:“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 19世纪末,英国着名的生物学家赫盲黎说过:“古代的传说,如果用现代严密的科学方法去检验,大多像梦一样平凡地消失了。但是奇怪的是:这种梦一样的传说,往往是一个半醒半睡的梦,预示着真实。”

德国语言学家史密特神父在研究中发现,在印、欧民族的宗教中,上神(天主)一词的语根是“照耀”的意思,而且《圣经》中“上帝”一词在古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更明确,它是“来自天空的人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上一页234下一页

篇二:佛陀在佛经中讲述外星人的生命形态

佛陀在佛经中讲述外星人的生命形态

四大部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东胜身洲和北俱卢洲。 科学界共识:外星人确实存在

外星人是否存在,当今科学界已经有了共识:那就是有的。因为类似太阳的恒星仅我们银河系就有上千亿颗,而类似银河系的星系也已经发现了超过十亿个。在这种情况下,认为仅仅太阳系行星的地球有高级生命,是完全不成立的。关键只在于我们能否找到外星人并与他们交互。美国为此特意投入钜资,成立了“寻找地外智慧生命研究所”(SETI),专门寻找外星生命,只是目前还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发现。

千年来,最先发现壮观星系者是佛陀

事实上,在科学家们发现地外文明之前,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佛经了解地外文明。全知的人类大觉者释迦牟尼佛不但在两千六百多年前早已肯定了地外文明的存在,更详细描述了几类地外生命的形态及生活状况。

佛陀在《起世经》提及的小千世界相当于银河系,因为构成这小千世界的千日千月(编注:这里的千是数量词),佛陀是放在一起说的,并说这小千世界状如“周罗”(编注:梵文意译,我国古汉语意为盘起来的头发),即不但是圆盘状,还带螺旋,正是银河系的形状;而这千日千月均是指有生命的恒星系,细分之下,有“千阎浮提(南赡部洲,地球所在的位置)、西牛货洲、东胜身洲、北俱卢洲”(千阎浮提、西牛货洲、东胜身洲、北俱卢洲,是佛教传说中的四大部洲),和“八万小洲”,和现代科学家们估算的银河系中一万到一百万个有高级生命的恒星系数量相当接近。而这小千世界有很多个,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也即指宇宙间有大量类似银河的星系。

《大方广佛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中,就有对宇宙中各种星系形状的描述,如椭圆型,胎藏形,莲华形,普方型,江河型等。单单从流传下来的佛经,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很多外星人的具体状况。

上面的四大洲和八万小洲中,佛陀讲得较多的是“阎浮提(南赡部洲)、西牛货洲、东胜身洲和北俱卢洲”这四大洲,亦即四种类型的星球。 佛经中,关于四大洲的详细描述:

一、地形和脸形

阎浮提地形北宽南窄,人的脸也是上宽下窄(地球陆地的地表分布,是上宽下窄);西牛货洲的地形是形如半月,人面也形如半月;东胜身洲的大陆圆如满月,人面也圆圆的;北俱卢洲的大陆方方正正,人面也方方正正。我们地球世界就属于阎浮提这一类。

二、身高和衣服尺寸

阎浮提人身长三肘半,衣长七肘,衣服阔三肘半。西牛货洲人和东胜身洲人身量和衣服与阎浮提人相等。北俱卢洲人,身长七肘,衣长十四肘,上身和下身分别七肘。

三、自然寿命和有无疾病夭亡

阎浮提人自然寿命一百年,但有夭折的;西牛货洲人自然寿命两百年,也有夭折的;东胜身洲人自然寿命三百年,也有夭折的;北俱卢洲人自然寿命一千年,每个人都能享尽天年,没有夭折的。

北俱卢洲众生虽然寿命一千岁,没有中夭现象,所以不同于南阎浮提的有情众生,他们非常安逸快乐,因为贪图享乐而不受教化,所以圣人不到那里去说法度生,北俱卢洲的众生也无缘听到佛法。在我们的各大寺庙里都供有的韦驮菩萨,号称三洲感应,即是除去没有佛法的北俱卢洲。

四、经济生活中市场上交易的财物

阎浮提人在市场上交易的财物有钱宝、谷帛、动物、和人;西牛货洲人市场上交易的财物有牛羊、财宝;东胜身洲人市场上交易的财物有财帛、五谷、财宝;北俱卢洲人没有市场交易。

这是当时的情况。现在随着文明,阎浮提人基本上已经消灭了人的交易;西牛货洲人畜牧业比较发达,东胜身洲人则偏重农业,北俱卢洲人的科技和社会都很发达,很像是一个高度科技文明的社会,貌似物质丰富到已经没有私人物品的概念。

五、情爱婚姻

这方面阎浮提、西牛货洲、东胜身洲三者类似,都有男女婚嫁之法。北俱卢洲人则已经没有“我的住所”这种概念了,当然也就没有男女婚嫁的概念了。男人若是对女人心生爱意,即观视于她,女人知道对方之情后,如果愿意就来相伴,两人一起到棵树下。

如果这个女人与男子是母姨姐妹之类的近亲,则树枝保持原样不下垂,且树叶萎黄枯落,不出覆蓋,不出花果,也不为他们出床和被盖卧具;如果不是母姨姐妹之类的近亲,树枝就低垂伸出覆蓋,树叶茂密,花果鲜荣,并且为两人生出百千种床和被盖卧具,两人便在树下随意的享受欢娱。

依照我们现代人的观念猜想,北俱卢洲人的树,很可能是一种高度人工智能的设备,所以能够分析男女的基因、属性,以判断两人是否为不适合婚配的

近亲。佛陀还讲了北俱卢洲很多种树,随北俱卢洲人的意愿,可以产生种种的器物。

六、食物

西牛货洲人、东胜身洲人与阎浮提人类似,都是吃饭食菜蔬鱼肉等。北俱卢洲人不耕种,但自然而有成熟的粳米供他们食用,这是他们福报所感召的。 在阎浮提(南赡部洲)、西牛货洲、东胜身洲、北俱卢洲四大洲中,北俱卢洲有诸多与其他三洲不同之处。佛陀在《起世经》中,详细讲述了北俱卢洲人的情况。

佛陀在几千多年前,就已经发现壮观而美丽的星系了。

佛陀于《起世经》云:

一、吃饭情况

“诸比丘,郁单越人,发绀青色,长齐八指,人皆一类,一形一色,无别形色可知其异。诸比丘,郁单越人,悉有衣服,无有裸形及半露者,亲疏平等无所适莫。齿皆齐密,不缺不疏,美妙净洁,色白如珂,鲜明可爱。诸比丘,郁单越人,若有饑渴须饮食时,便自收取,不耕不种,自然粳米,清净鲜白,无有糠糩。取已盛置敦持果中,复取火珠,置敦持下。众生福力,火珠应时,忽然出焰,饮食熟已,焰还自灭。彼人得饭欲食之时,施设器物,就座而坐。尔时若有四方人来,欲共同食,即为诸人具设饭食,饭终不尽,乃至食人,坐食未竟,所设之饭器常盈满,彼人食此无有糠糩自然粳米成熟饭时,清净香美,众味备具,不须羹臛。其饭形色,犹若诸天苏陀之味,又如华丛洁白鲜明。彼人食已,身分充盈无减无缺,湛然不改无老无变。是食乃至资益彼人,色力安辩无不具足。”

上述提及吃饭情况中所言的自动出火装置,显然是高科技的产物。

二、情爱生活

“诸比丘,郁单越人若于女人生染著时,随心所爱,回目观视,彼女知情即来随逐,其人将行至于树下。所将之女,若是此人母姨姊妹亲戚类者,树枝如本不为下垂,其叶应时萎黄枯落,不相覆苫,不出华果,亦不为出床敷卧具。若非母姨姊妹等者,树即低枝垂条覆荫,柯叶郁茂,华果鲜荣,亦为彼人出百千种床敷卧具,便共相将入于树下,随意所为欢娱受乐。”

三、养育情况

“诸比丘,郁单越人住于母胎,唯经七日,至第八日即便产生。其母产讫,随所生子若男若女,皆将置于四衢道中,舍之而去。于彼道上东西南北行人往来,见此男女心生怜念,为养育故,各以手指内其口中,于彼指端,自然流出上妙甘乳,饮彼男女,令得全活。如是饮乳,经于七日,彼诸男女还自成就一色类身,与彼旧人形量无异。男还逐男,女还逐女,各依伴侣相随而去。”

这是生下孩子的养育。孩子在母胎中只经七日,生下来的孩子就放在街道中央,街上南来北往的人看到后都可喂养小孩,七天之后小孩就长大了。

四、面对寿终及处理尸骸、污秽之情况

北俱卢洲人寿命一千岁不增不减,显然是没有疾病的。“郁单越人(北俱卢洲人)命行终尽舍寿之时,无有一人忧恋悲哭,唯共舆置四衢道中,舍之而去。诸比丘,郁单越人中有如是法,若有众生,寿命尽时,即有一鸟,名忧承伽摩(隋言高逝),从大山中疾飞而至,衔死人发,将其尸骸,掷置余方洲渚之上。何以故?郁单越人业行清净,乐净洁故,乐意喜故,不令风吹臭秽之气来至其所。诸比丘,郁单越人大小便利将下之时,为彼人故地即开裂,便利毕已地合如故。何以故?郁单越洲人乐净洁故,乐意喜故。”

除了这些生活型态上的描述之外,佛陀还对北俱卢洲人的来源作了说明。如果有人行十善业,并发愿:命终之后往生北俱卢洲,并得寿命千年不增不减。以此因缘,所以往生到北俱卢洲。

由于北俱卢洲的众生全是修十善业,不造恶业,所以命终之后都会上生到天界。

总而言之,具有无限神通与无边智慧的佛陀,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向我们说出宇宙中有外星人存在的大觉圣者,并在经典中详细描述了外星人的生命形态。我们亦由此可知,宇宙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是非常多的,地球仅仅是其中之一。

篇三:问佛陀情为何物

问佛陀情为何物——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演讲

〖 2012年2月23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辞:

今天,索达吉堪布本来是要到厦门大学哲学系演讲,但堪布这次来厦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所以我们也邀请他顺便到嘉庚学院作一场演讲。通过这场演讲,大家能近距离地接触佛教的修行者,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缘,用佛教的术语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福报。 所谓“堪布”,就是“法师”的意思,这个称呼体现了他宗教家的身份,表明他是一位藏传佛教的大师。 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索达吉堪布。中国有这样的传统,在介绍一个人的时候,一般要从立言、立功、立德三方面谈起:索达吉堪布是喇荣五明佛学院的

主管堪布,在立言方面,他著作等身,总字数超过一千万;立功方面,他对显宗的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以及密宗的大幻化网、大圆满等都有很高造诣;立德方面,他不仅是一位学者,而且是一位了不起的修行者。 今天的演讲题目是“问佛陀情为何物”。佛教对内心非常重视,所以,堪布对“情”一定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堪布—— 能在这里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我感到很高兴!今天的话题比较特别,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你们会有一种不同的感觉。刚才我在教室门口,就听到有同学在议论:?‘问佛陀情为何物’,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下面,我以一个佛教出家人的身份,和大家作个简单交流,希望对各位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一、现代人面临的感情问题

在座各位都是年轻人,对世间的爱情应该说比较执著。我去过不少学校,发现许多老师和学生都是如此,他们把爱情看作人生的根本大事。为什么如此重视呢?原因有许多,最主要是受环境影响。各位都清楚,在如今这个时代,网络、电影、电视所播放的内容中,许多都和爱情密切相关,在这些渲染的影响下,许多人就对爱情特别耽著。

在此,我希望大家用智慧观察:人们经常赞美、追求的所谓爱情,真的有那么美好,让人如此沉迷吗?你们都是大学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希望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思考清楚,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很可能遇到这方面的痛苦。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执著爱情。拿藏地来讲,许多在家人虽然对感情比较执著,但并不像西方人和汉族人那样,把不少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感情上。按藏地的传统,人们不认为爱情是人生的支柱;在古代的汉地,也没有将爱情视为人生的全部,德行、才华、艺术才是人们最青睐的。

二、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对感情并不排斥,佛教是包容感情的。现在有些人认为:佛教是绝情的,一旦走上出家之路,就要抛弃家人和一切,这种行为太残忍了!许多人都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出家人的?无情?。但实际上,佛教并不是这样。说实在的,佛教所谓的绝情,只是细致、到位地描述了世间人执著的感情;佛教所谓的出家,也不是把所有感情都抛之脑后。只不过许多人本身不了解佛教,再加上当前个别影视媒体刻意丑化,没有将佛法的本义展现在世人面前,才导致了人们对佛教的误解。 大家应该明白,世人拼命追求的爱情,它的?保质期?并不长,一旦过期以后,就没有新鲜感了。对于这种虚幻不实的感情,佛教有许多精辟的描述,如:一切爱欲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它是众生非理执著引起的……如果你们有机会深入学习佛法,就会对这些道理有所领悟。

佛陀的传记中记载,2500多年以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选择了出家生活。当然,出家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亲人,佛陀暂

时辞亲割爱,是觉悟人生的一种途径。除了佛陀,历史上还有许多出家人,从表面上看,这些人远离了家庭和亲人,但这并不是没有良心,而是对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大爱。

其实,不只是佛教徒才远离感情。现在社会上有些成功的企业家、领导、明星,也都选择独身,这样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为什么他们不结婚呢?就是想一心一意搞事业,若是有了家庭的束缚,做很多事就没有自由了。

我在这里不是宣扬佛教,只是希望各位正面了解佛教。只要是真理,不管在哪里都会发光,不可能因某些人的误解就被舍弃。因此,对于佛教的看破感情,大家要有正确的认识。

在世间人的定义中,?情?就是同生同死、互相缠缚,正如一首歌中所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然而,如果问佛陀?情?是什么,答案就不同了。 首先,在世俗层面,佛陀也承认感情。在《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善生经》、《法句经》中,对于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许多相关的教言。所以,并不是学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学佛都要断绝感情。 随后,佛陀又会讲,感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当自己执著一个人时,暂时有一些快乐,不过,这种执著终会带来痛苦。

有些人可能不这样想,他们觉得爱情是美好的,怎么会带来痛苦呢?如果没有品尝过爱情的滋味,有这种想法当然很正常;但若是有过感情经历的过来人,对个中的酸甜苦辣,应该会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曾经,一个没结婚的人和一个已结婚的人谈论爱情,没结婚的人极力赞美爱情,他说:?爱情是多情的海洋,是迷人的画卷,是动听的歌曲。古希腊有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国王,他用象牙精心雕塑了一个少女。由于这个‘少女’太美了,国王深深地爱上了她,天天在‘少女’面前祈求,并且拥抱她、亲吻她。后来,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真情打动,将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跟皮格马利翁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篇四:佛陀讲人类起源

1.人类的起源

《起世经》最后一品是《最胜品》,又称《天地成品》,精彩的描述了人类的由来。

佛教认为,人类最初是从光音天来的。因他们一念贪心起,品尝了地球上的“地肥”,身体中地大的成分增加,因贪吃过甚,结果身体沉重得无法飞翔,只好在地球上居住下来,即成为人类的祖先,这就是佛教中关于人类的起源。

在《世纪经》中,佛陀首先说明光音天上的生命状况:

“诸比丘,世间转已,如是成时,诸众生等,多得生于光音天上,是诸众生,生彼天时,身心欢愉,喜悦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胜色,年寿长远,安乐而往。”

接着说明地球形成之后,空无一物,光音天人开始下凡到地球的状况: “诸比丘,尔时世间转坏已成,空无有物,诸梵宫中,未有众生。光音天上,福业尽者,乃复下生梵宫殿中,不从胎生,忽然化出,此初梵天名娑诃波帝。”

娑诃波帝即为“世界主”,意为地球第一人,他不是从母胎降生,而是因缘聚合,变化而降生。尔后下凡到地球的光音天人更多了:

“尔时,复有诸余众生,福寿尽者,从光音天,舍身命已,安于此生,身形端正,喜悦住持,以为饮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腾空而行,身色最胜,即于其间,长久住持,彼诸众生于是住时。无有男女,无有良贱,唯有此名,名曰众生众生也。”

这些降生地球的天人,身材高大,相貌端正,身体焕发出自然夺目的光明,不须吃食即能维持生命,其生命的能源来自自生的喜悦。因有神通力,他们不需要宇宙飞船就能自在飞行,并且寿命长久。这些从天而降的人,没有男女性别的差异,也没有种族、贵贱、贫富之分,人人平等,名为众生。当时的社会,犹如后世所寻求、企盼的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

不过,好景不长。不久,地球上长出“地肥”,从此改变了早期地球人的一切:

“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譬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如是如是。复于后时,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渐如钻酪,成就生酥,有如是等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犹如上蜜。”

“尔时众生其中忽有性贪嗜者,作如是念:我今亦可以指取此,试复尝之,令我得知,此是何物?”

“时彼众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深齐一节,沾取地味,吮而尝之,尝已意喜。如是一沾一吮,乃至再三,即生贪者,次以手抄,渐渐手掬,后遂多掬,恣意食之。”

“时彼众生,如是抄掬,恣意食时,复有无量其余诸人,见彼众生如是食噉,亦即相学,竞取而食。”

“诸比丘,彼诸众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渐渐涩恶,皮肤变厚,颜色暗浊,形貌致异,无复光明,亦更不能飞腾虚空,以地肥故,神通灭没。”

以上引述描写地球形成之初,尚无生物,最早的地球生命是从光音天下来的,当时他们有神通,可是当吃了地上的物质之后,便整个改变,神通消失,变成难看的原始地球人。天人本来具有的与神沟通的能力,后因食用地肥之故,此能力渐渐消失,成为不能飞腾虚空的上古原始地球人。

在《天地成品》最后,也就是《起世经》最后,佛陀用很大篇幅细说地球人演化的经过:

“诸比丘,劫初众生,食地味时,多所资益,久住于世。而彼诸人,若多食者,颜色即劣;若少食者,光明便胜……地味便没,续生地皮,色味具足……彼诸众生,皆共聚集……食于地皮,亦久住世,多食色粗,少食形胜……地皮复没,便生林蔓,形色成就,香味具足……割

之汁流,犹如淳蜜……林蔓已没,有粳米出,不耕不种,自然而生,无芒无桧,米粒清净,香味具足。”

以上详述地球表面的变化,以及地球人吃食的演化。但在吃了粳米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地球人知“爱欲”。

这种与西方《圣经》中描述亚当、夏娃吃了苹果之后,知男女之别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彼时众生,食是米已,身分即有脂髓、皮肉、筋骨、浓血、泉脉、流皮,及男女根相貌彰显,根相既生,染心即起,以有染故,数相视瞻,既数相看,遂生爱欲,以爱欲故,便于屏处,行非梵行不净欲法(男女之欲)。”

这一段很详细的点出食用粳米之前及之后的差异。在食粳米之前,甚至食地味之前,从光音天来的生命,可以飞翔在地球上空,那是上古人类仍具有超能力的时代,而且生命的能量场仍较高。之后地球人随年代随饮食而退化,到吃了粳米之后,进入了有男女之别的时代,身体更有了皮肉筋骨,退化到只能行走地面上。更麻烦的是,犹如夏娃与亚当受蛇的影响吃了“果”一样,进食后,光音天人不仅有了男女不同的身体,并且有了男女情欲。他们彼此观看后,便有人心生爱欲,并到屏静无人处,行男女之欲。由此产生了人类的最大堕落。

但在当时而言,行男女之欲的仅是一部分人,而许多人由于天人的高尚清净的习气尚存,还不能接受这种堕落行为,不仅纷纷指责这些偷

吃禁果的“先驱者”。这时行欲之人(男)心生惭愧,便得“波帝”之名,“波帝”是堕落之义,堕即成丈夫、夫主。

其后,同行欲者之妇人送饭食来,以共进食,而诸波帝(丈夫)以堕于诸恶法之故,羞恼不快,见彼妇人,即言:“汝有堕也!汝有堕也!”遂立名为“婆梨耶”。婆梨耶,乃“饭食”之意,即是“妇”之意。这时,人类第一次产生了“夫妻”称谓。

如《起世经卷第十》云:“诸余众生,未行此者,见已告言:咄!汝众生所作甚恶,云何如此?时彼众生,即生惭愧,堕在不善诸恶法中。便得如是波帝(丈夫)名字。时彼众生,以堕如是诸恶法故。同行欲者(行欲之女人)将饭食来,共饷遗之。语彼女言:汝有堕也!汝有堕也!因此,立名为婆梨耶(妇)。”

尚未行男女之欲的优秀人类,为阻止此类行为发生,决定将堕落男女驱赶出击,被驱赶者开始试图返回,但均被拒绝。后来,被驱赶者便干脆建立了家庭,人类的婚姻家庭和私有制由此产生。

如同经云:“先旧下生诸胜人等,见于世间夫妻事出,心生恶贱,左手捉取,右手推之,令离其处。时彼夫妻,或复二月,或复三月,去已还来。即以杖木土块、瓦石而打掷之,作如是言:汝善隐藏!汝善隐藏!是故今者诸女嫁时,或掷诸花,或掷金银衣服罗阇(罗阇梵语即是熬稻谷为花者)。作如是咒愿之言:愿汝新妇,安隐快乐。诸比丘:如是次第,往昔众人,用之为恶,今时诸人亦如是作,用之为好。

篇五:佛陀是中国人的一位老祖父

佛陀是中国人的一位老祖父

江苏双凤寺佛像

释祖与中国人的隔代亲

中国伦理文化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叫“隔代亲”。地,无论南北,家,不分贫富,祖父母辈的老人对于第三代人的疼爱,似乎都要比对儿女辈即第二代人的态度,来得温和亲切慈祥得多,“子孙绕膝”、“含饴弄孙”是中国人天伦之乐中最为温馨美满的一种境界,换个角度说,儿子心目中的严父,在孙子眼中完全可能换了个人——是须发如霜、快乐慈祥、有求必应、最疼自己的爷爷(或姥爷)。

对于相当一些中国人来说,释迦牟尼可能正是这样一位慈爱的“祖父”,在这位老人家与中国人之间,

有隔,有不隔。

释祖与中国人的三层之隔

首先,佛教本来不是中国之物,是在古印度起源、发展了好几百年并通过西域等等中介,慢慢才传进汉地的。从血脉传承上来说,中国人就不好算作伟大佛陀的“嫡子”,因为这时空上就“隔”了一辈。

释迦牟尼所创之教,与我们中国人应该说还有第二层之隔,这便是以儒家为首的中国固有文化。不错,佛教诚然是早就“中国化”了,但这个“中国化”是有因缘、有条件的。佛教真正称得上“中国化”、“化中国”的那个时段,也就是隋唐及其前后不过几百年时间,更早的就不说了——佛教初传汉地可完全是戴了汉地“黄老之道”及“民间祭祀”之类的面具,才“获准”登台的。这晚近的,比如说宋明以下,大家现在都承认宋明理学是占了意识形态的主流,“独尊儒术”的一统天下自然要将佛教排斥到“边缘化”的位置上了。想当年,南北朝隋唐数百年中,佛教和中国人打成一片的局面,至此不复旧观,孔子孔圣人成了咱们中国人的“严父”,旁边还陪着孟子、朱子等等“严叔”,这些个“严父”及严叔近一千年来曾时时“管束”着我们中国人。至于佛陀老祖父,对不起,宋明以下,中国人总的来说是越来越陌生和淡忘了,虽然这绝不

意味着中国人在精神上真地就“长大成人”了。

佛陀及佛教跟中国人还有第三层之隔,这也是真正难以逾越之“隔”——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实用理性”。所谓“实用理性”绝非简单的否定之辞,其中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复杂,从积极者言,汉民族这样一个农耕民族,其对待社会与自然,不可能不是十二分审慎和理性的,兴水利、筑长城尤其是统一国家,不理性,行吗?从消极者言,物极必反,“不语怪力乱神”的圣人哲训,在不可解脱的矛盾压抑之后,就完全可能演而为另一个极端——遍地都是“怪力乱神”,就好比在“此处严禁乱倒垃圾”的严肃警告牌四周,全是乱倒的垃圾一样。对佛教而言,无论是孔圣人一统天下,还是“怪力乱神”遍地泛滥如汉末、明末、清末,这两种局面的结果都一样,因为在这两种局面之下,投射到中国人心目的“佛教观”都不过是一句话——“佛教有什么用?”

中国人大量常用语汇都来自于佛陀老祖父

对呀!佛教算干什么的?用“实用理性”来衡量,佛教真是于“实际”(此乃佛教发明之辞)太没用处。“实用理性”泛滥一至于此,令我们目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之种种“浩劫”。顺便说一句,“浩劫”这个词,连同某些充满优越感之士斥佛教为“迷信”的“迷信”

那个词,都源于佛教的警世之语。如果佛陀老祖父一旦跟我们计较起类似的大量常用语汇的专利发明权,那么,我们中国人有可能说不出完整的话来。

佛教有什么用?佛教的视点很可能是悲怆(非悲观)而无用的,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在当下人类利令智昏又张惶失措时,显示出它的无用之大用——我以为,佛陀与今天的我们丝毫不隔就正是缘于此种奇妙转换。

听佛陀老祖父的故事,你对感动吗?

这就说到了“不隔”——佛陀之于人类社会历史、自然有何益处等等,这种大视野大场面的哲学演讲,还是留待高人大士去做吧,我想说的是:其实,佛陀,佛陀之教,对你我他,对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都很亲切,很温暖甚至很温馨,佛陀实在就像我们的业已逝去多年的老祖父:他在我们的脑海里淡去已久,可只要一想起童年在他怀抱,在他膝上,你可能立时就会热泪长流??

“暮鼓晨钟,惊醒世途名利客”、“笑世上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世事皆穷,积善无非图结果;人生浮草,修行一步即为根。”我以为,中国汉地佛寺中那些雅俗(僧俗)共赏、广为流传的楹联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其中的精品堪与诗经楚辞唐诗

问佛陀人来自什么星球

宋词等等一起构成中国人的精神要件。而所有这些佛教名联名句,无不渊源于“如是我闻”的佛陀说教啊!

有几个中国人,没有打小听过妈妈或奶奶“讲故事”?那故事的开头语又有几个不是“从前啊,有一个??”这种开场白呢?但是,可能很少有人愿意用心体味那些著名佛经共同的开宗明义之语——“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这其实正是一种最典型不过的讲述老祖父故事之视角、口吻。倒是那个民间笑话从某种俗而又俗的角度学会了这个口气:“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

每一次“如是我闻,一时佛祖?”,都是在把我们带回到两千多年前那个老祖宗——佛陀跟前。

至于您是不是愿意跟着回去,心中是不是充满了感动和心甘情愿,其实并不取决于您对后面所讲述的佛经有何认识,而往往首先取决于您在世俗生活中的遭际和体会。

我个人的经验当然无法为其他任何人作代言,但我相信,如果您在红尘中曾真诚付出,曾用心体会,那么您也就会同样用心体味“如果我闻”,会在瞬间飞越像严父一样严厉和复杂的生活,给自己一个机会,回到那个“佛在”的地方,就像你的童年少年时代:啊,放暑假啦!离开严厉的忙碌的父母,奔往慈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