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增强民族凝聚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5:19:37 字数作文
增强民族凝聚力字数作文

篇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摘 要:民族凝聚力是维系多民族国家和社会各个阶层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这一精神纽带作用必须伴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注入新内容,否则这一精神纽带作用将逐步消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已成为当前我国必须面临的严峻挑战,而培育中华民族当代强大凝聚力,也已成为全民族上下一致的共识。 关键词:我国 民族凝聚力 增强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国各民族通过接触、交往、融合,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这个实体历尽磨难而不衰,屡遭侵略而不亡,究其根源在于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维系多民族国家和社会各个阶层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这一精神纽带作用必须伴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注入合乎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内容,否则这一精神纽带作用将逐步消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越演越烈的经济全球化浪潮,面对日益严峻的南海争端,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已成为当前我国必须面临的严峻挑战,而培育中华民族当代强大凝聚力,也

增强民族凝聚力

已成为全民族上下一致的共识。为此,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加强执政党建设,取信于民。 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推动着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

更新、升华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更新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升华的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稳定发展的保障、不断增强的新活力。

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心力,一直在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般的联系中得到充分显示。党的理论和实践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环节,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获得群众的衷心拥戴,也才可能团结凝聚广大群众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

业。一个民族有了坚强的政治核心,才能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实现民族的腾飞与振兴。

二、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增强民族精神凝聚。

思想文化对民族凝聚力的强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整合和行为规范作用。当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护我国自身的文化安全,保持我们文化的独特性,对维护我们这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的生存、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大力推进文化“帝国主义”,这已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对我们民族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面对这种文化霸权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文化安全。

当前,对我国来说,更应该从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大局出发作为文化的向导,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其精华,

弃其糟粕”,并为它赋予时代内涵,使当代文化同传统文化一样也能深深地影响、教化当代人民,以产生文化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要建设当代中华民族强势文化,这就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建设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确保我们民族这一社会组织的良好运行

和谐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代中国这一大的社会组织由于社会转型出现了许多失控、失范、失衡、失序等问题,这些已经对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构成了相当的危害。建设和谐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就成为了我们时代突出的课题。我们必须从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和谐社会的建立必将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有利和充分的条件,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提供民心支持和有力保证。同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又会大大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四、协调好各种利益群体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地表现为阶层关系的显著变迁。阶层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利益关系,围绕利益问题而存在和展开的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贫富差异

日益加大,国家工作人员中存在着腐败现象,加上价值观的多元化,民族精神在一部分人中正在失落。

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使他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人民的富裕之道,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五、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以观念的形态蕴藏在民族成员之中,存在于维护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荣、兴旺的事业中。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的重要政治保证,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为爱国统一战线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两者互为促进,互为前提。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范围空前扩大,在多种利益群体存在的今天,爱国统一战线具有的团结、协调、沟通的功能将更加突出。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必将极大地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六、全面建设三大文明,培育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自然的凝聚力、经济的凝聚力、政治的凝聚力以及文化的凝聚力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时不能单独建设某一方面,而必须多方面同时发展,以形成一个

结构动态平衡的当代民族凝聚力。

基于这种分析我们今天在构建当代民族凝聚力时,一定要做到自然凝聚力与社会凝聚力的协调发展。由于社会凝聚力在民族凝聚中作用更大,因此,要特别注重社会凝聚力内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凝聚力的协调发展、动态平衡。这就要求我们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文明一起抓,三大文明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协调运作的当代民族凝聚力,才能为当代民族凝聚力持续强劲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民族凝聚力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弘扬爱国主义,实现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强盛,对中国的前进、发展意义重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民族凝聚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民族凝聚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继往开来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 王江燕:《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 王雅文,刘秀军,孟德娜:《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j],党史纵横,2006年第12期

[3] 陈圣钢,曾国俊:《对民族和民族凝聚力的再认识及其启示》

篇二:专题三 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专题三、加强民族团结 增强民族凝聚力

热点专题纵览

1. 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民族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作为“长效热点”历来受到高考命题者的关注。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等。09年福建卷28题,09年天津卷10~11题,09年江苏卷5题,09年上海单科政治18题,09全国Ⅰ卷34题等都考查了我国的民族问题。

2. 2010年高考政治考试说明中增加了“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考点。有两条引线直接导致了党和政府对民族问题的格外重视——2008年年发生的拉萨“三?一四”事件和2009年的乌鲁木齐“七?五”事件。尽管两事件都有境外势力挑唆、策划的因素,但客观上共同形成了对中国民族团结的挑战,伤害了民族感情。因此加强民族团结 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必将成为高考关注的热点。关于民族地区的发展,则有可能结合具体事例从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重要性的角度进行考查。

热点分类解读

一、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解读材料、获取信息】

1. 乌鲁木齐市“7·5”事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7·5”事件,是由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境外策划煽动,境内组织实施,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目的就是要破坏新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形势,破坏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情谊,破坏新疆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最终是想把新疆从我们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7·5”事件严重践踏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严重损害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给各族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我们决不能容忍,各族干部群众坚决不答应。“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任何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分裂祖国的图谋不会得逞,是注定要失败的。

“7·5”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结束对意大利国事访问,于当地时间8日凌晨提前回国、连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判形势和部署工作;受中共中央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孟建柱等同志亲临新疆指导工作;以王乐泉同志为班长的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时采取果断措施,紧紧依靠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很快控制了乌鲁木齐的局势,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我们取得了反分裂斗争的又一重大胜利。但损失是惨重的,影响是恶劣的。历史经验再次告诉我们,各民族大团结是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分裂与动乱只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团结稳定是发展的生命线;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国家和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新疆的稳定,关系到全国的稳定。我们一定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坚决反对“三股势力”,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成果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全会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在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对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

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有效防范和坚决打击民族分裂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疆的发展与进步》和白皮书《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

2009年9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1日发表了《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内容主要包括:一、经济快速发展;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四、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五、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六、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009年9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表《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内容主要包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二、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三、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六、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七、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4. 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2009年9月29日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新形势下,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工作,大力促进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奋力开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不断形成实现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强大力量。

这次会议的任务是:表彰近年来各条战线上涌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营造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和经验,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向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学习,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胡锦涛指出,回首60年,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必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必须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必须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不动摇。60年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必须坚持一切从我国民族问题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胡锦涛强调,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我国每一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我国每一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每一个民族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只有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中华民族才能拥有强大民族凝聚力,才能不断创造历史伟业,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才能维护祖国统一安全,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胡锦涛就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出4点要求。第一,进一步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显著加快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进程,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二,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总结和发扬成功经验,探索和创新工作思路,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内涵、创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活动。第三,进一步动员全社会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第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领导,不断提高驾驭和解决新形势下民族问题能力,推进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问题切入、描述阐释】

【政治生活角度】

1. 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坚决反对外国势力对破坏新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境内外“三股势力”(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简称)?作为公民你应该怎么办?

(1) 领土和主权是构成国家的重要因素,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三股势力”破坏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必然受到包括少数民族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

(2) 同“三股势力”分裂势力的斗争是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国家长治久安职能的体现。

(3) 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面对“三股势力”,我们应该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同分裂国家的行为作斗争。

2.为什么说:“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国家和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历史和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

4.我国政府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应怎样行使自己的职能?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履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是政府在履行政治职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政府在履行文化职能;民族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则体现了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5.我国建立的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建立这一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建立这一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各少数民族人民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6. 党在解决民族问题和促进民族团结工作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解决民族问题和促进民族团结工作中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制定和完善民族政策和民族制度,实现对民族问题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7.现阶段我们如何加强民族团结?

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提出的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坚决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当前,妨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因素主要是极少数在国际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支持下进行民族分裂活动和恐怖活动,因此,要坚持民族团结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每个公民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坚决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和恐怖活动。

8.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的关系是怎样的?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就不会实现共同繁荣。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最终会影响民族团结的巩固和民族平等的全面实现。

9. 有人认为,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能搞好民族团结。怎样正确认识这一观点的?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许多少数民族全民族信教,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因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成为我国正确理解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政策。实行这一政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民族区城自治是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共同发展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团结的物质条件。因此,要搞好民族团结还必须全面贸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原则,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与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于进行斗争。该观点是不全面的。

【文化生活角度】

为什么要繁荣发展民族文化?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民族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切实保障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的文化权益,使各族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充分释放,使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以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塑造我们精神的家园。

【生活与哲学角度】

1.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唯物论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情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极大地调动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建设热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国家整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整体在矛盾统一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强大了,民族自治地方将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了,国家整体将更加强大。

3.为什么要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

(2)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是科学的价值观,它对社会实践的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树立民族团结的价值观才能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和民

族利益。

4.分裂祸乱为什么必定会失败?

(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团结稳定是时代潮流,符合社会规律,有益于人民。分裂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违背社会规律,注定会失败。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尊重事物存在的客观联系,分裂势力妄图割断新疆与祖国的联系,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团结稳定符合人民的利益,广大人民同分裂势力作斗争,分裂势力是不可能得逞的。

二、珍爱民族团结 共建和谐家园

【解读材料、获取信息】

1.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中,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矗立的五十六根“民族团结柱”, 据广场相关责任人介绍,每根“民族团结柱”高约13米,重26吨,56根总重能达到1456吨。民族柱间距为5.91米,填补了人民大会堂

与国家博物馆中间的间隔,突破了以往天安门广

场庆典活动的平面布局。柱子上面刻画着身着各

民族节日服装的人物形象,每个柱子代表着一个

民族的着装。金碧辉煌的柱子在阳光下熠熠生

辉, 民族团结柱分为柱头、柱身、柱础三个部

分。柱头和柱础采用了人民大会堂东侧门柱的图

案元素,寓意56个民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

人,建设民主政治、共同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

柱身部分载歌载舞和吉祥的图案表达出56个民族,共同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心情和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祝福。国庆游行方阵中由五十六个民族的青年组成的游行方阵,国庆前后举行的盛大的民族歌舞演出,邀请民族人士登上天安门观礼。

2. 国务院扶贫办印发2009-2010东西扶贫协作工作指导意见

2009年3月,国务院扶贫办印发2009-2010东西扶贫协作工作指导意见指出:东部发达省市与西部贫困地区结对开展扶贫协作,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做出的一项制度性安排,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大局。东西扶贫协作是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做好2009-2010年东西扶贫协作工作,对于顺利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目标,科学谋划下一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前我国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开展东西扶贫协作,既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需要,也是东部地区继续发展的需要,还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

2009-2010年东西扶贫协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中心任务和总体部署,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工作体系,规范工作机制,科学扶贫协作,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培植贫困地区主导产业作为重点,集中力量帮助“三个确保”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帮助特殊连片贫困地区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瓶颈制约问题,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面临的一些突出困难问题,努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

十年来,东部15个省市和西部11个省区市相继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东部向西部无偿捐资44.4亿元,援建学校2462所,安排劳务输出150万人,人才培训34万人次;西部获得劳务收入82.7亿元,引进科技实用技术1351项。其中:上海~云南结对县26个,每年省

篇三:加强四个高度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加强四个高度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进入21世纪,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对于新疆来说,除了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条件艰苦以外,区情和周边环境复杂,国际敌对势力和境内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对新疆渗透破坏猖獗,更是十分尖锐的问题。因此,必须明确新疆领导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就是提高我们党在新疆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从而确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新疆居民和领导干部队伍的多民族特点,要达到上述战略目标,就必须 注重对新疆各民族的领导人才强化“四个高度认同”的教育。“四个高 度认同”即是: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

从国内外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来看对新疆领导人才强化“四个高度认同”教育的重要性

“认同”是属于人的心理层次的感情和认识,又称“归属感”。这是人心问题,是人思想认识的深层次问题,因而也是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四个高度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基础,也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民族凝聚力主要是由“认同感”和“亲和力”构成,没有认同感,

是不可能有凝聚力的。

“冷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当作他们的主要敌手,运用各种方式对中国实行“西化”“分化”战略,而新疆恰恰是他们对我国搞“分化”的重点,抵制“分化”、反对民族分裂的任务历史地落在新疆各级领导班子的肩上。我们认为,强化“四个高度认同”,是解决新疆民族关系问题、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新疆长期稳定与发展的重要的治本之策。

新疆在“四个高度认同”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鼓吹的“三个我们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构成了新疆一系列民族分裂活动的思想基础。时至今日,其流毒仍然存在。在我们干部队伍、人民群众中,还存在着国家观念淡漠,单一民族意识强烈,对中国———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不足,甚至缺乏认同、不认同的情况,作为执政党来说,对这些问题之危害性的任何忽视或轻视都会犯严重的错误。

不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领导人才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都是最关键的。在多民族国家、领导层在国家认同问题上产生危机、出现分裂,必然导致国家分裂或解体,前南斯拉夫的分裂和原苏联的解体就是最好的例证。

另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分裂(分离)运动,都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道路认同出现危机,进而认同破裂最终演变形成了。俄罗斯的车臣、斯里兰卡的泰米尔、土耳其和伊拉克的库

尔德、西班牙的巴斯克、加拿大的魁北克、英国的北爱尔兰以及菲律宾、印尼的分裂活动等等。这一场场国破家亡、民族仇杀、人民离散的悲剧,就如同一面面历史和现实的镜子,告诫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对新疆领导人才强化“四个高度认同”的教育,以筑起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的钢铁长城。

强化“四个高度认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的历史任务

开展强化“四个高度认同”的教育,在内容上要做到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包括中国历史与新疆历史教育、国情区情教育、政治理论(含民族理论、国家理论、政治学理论)教育、法制教育、前途教育等。其中,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史、文化史、宗教史)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要通过历史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关新疆历史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达到“认同”。大量事实表明,对新疆历史问题的认同,是达到“四个高度认同”的重要基础。教育活动要有一定的载体,要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的形式。教育要加强针对性,强调实效性,教育可以分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来进行。要努力挖掘和充分利用“四个高度认同”的教育资源。要经常研究分析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人施教,有的放矢。

强化“四个高度认同”教育,要求真务实,认认真真地开展起来,并且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以求真正地取得实效,真正地解决人们思想认识和心理感情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我们还要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来达到强化“四个高度认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包括新疆在内的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发展,东部和内地省市与边疆少数民族省区结成的对口支援关系,大大增强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人员交流交往。尤其当少数民族地区遭受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时,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国家领导人的视察、看望、慰问,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充分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中华民族的同胞之情,手足之谊。这种无比的亲和力,促进了认同感的提升。这一切使得各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凝聚力大大增强。这方面的事例非常之多,应该组织人员加以总结整理,并作为强化“四个高度认同”的活教材。 强化“四个高度认同”是一个细致的、长期的过程。实践证明,解决人的心理上的、深层次的思想认同问题,感情归属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反复。我们要通过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教育引导和建设惠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来达到强化新疆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四个高度认同”。

篇四:浅析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浅析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摘要: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本文认为,从二者的构成要素上看,国家凝聚力的外延比民族凝聚力要多;从作用方式上看,国家凝聚力主要是政治认同,民族凝聚力则主要是文化认同;从相互关系上看,民族凝聚力是基础,国家凝聚力是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互动互促。 关键词:国家凝聚力;民族凝聚力;

旧的由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是“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与社会中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它的凝聚力是很有限的。只有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有强大的国家凝聚力,但同我们国家率领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产生的凝聚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民族凝聚力是以民族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利益,所以,民族凝聚力是带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

一、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的来源

国家凝聚力,主要来源国家实行的政治,采取的政策;来自国家人员的宗旨、作风和科学地管理。孔子曾言:“为证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中国古代强汉盛唐,就是汉唐统治者登台后实行了一定德政收到的效果。有的王朝实行政治尚好,但政治方针不对,也损失了国家的凝聚力。我国1949年解放后,实行惠民政策,干部清廉,热心为人民服务,当时国家凝聚力之强是举世无双的,随着统购统销、合作化、公社化、“大跃进”、“文革”,使国家凝聚力损失殆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正像胡锦涛所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民族凝聚力哪里来呢?马克思说:“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有了共同利益就会有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目标,但这个共同利益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是受制于经济因素,为经济发展所决定。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所以,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是由该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来决定的。

二、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方式

民族凝集力一般是通过民族共同心理、民族共同意识以及自觉民族精神这类观念形态体现出对民族的认同,其作用方式主要是文化认同。“民族的共同心理特质(包括共同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民族感情等)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及其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层面。它们是由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之中形成的种族的生理体质特征,以及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和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种族心理气质特征所构成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也就是多,由特定的地缘关系、血缘关系和文化模式所形成的民族心理特质,是民族凝聚力最基本的层面。”民族共同心理作用于民族性格、民族气质、民族情感,并由此形成民族文化上的认同倾向和归宿感。这种民族共同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也是在共同生活中逐渐同化的。

与民族凝聚力有别的是,国家凝聚力主要是通过主权意识、国家观念以及政治权力服务意识这类观念形态的东西体现出对国家的认同,其作用方式主要是政治认同。主权意识,主要是指领土意识。领土,首先是供人民居住生活的一片天地,人民对这片土地依赖,被这片土地吸引,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观念,是指国民能充分认识到国家的领土、经济、文化、政治权力等所有的资源与财富都是属于全体国民的,全体国民应该很好地维护它,建设它。值得强调的是,在国家本体的三要素中,领土、人民是相对稳定的,变数最大的是政权,关键的要素是政权的运行。因而,讲国家凝聚力,最关键的是要将政治权力的服务意识。

三、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的相互关系

总的来说,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是相辅相成、互促互动的。

首先,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基础。国家是由民族构成的,民族是国家的主体,是基础。作为主体的民族,如果其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个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组员成员都向心于民族整体且之间具有亲和力,那么,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就强了。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是一对属种关系的概念,民族凝聚力的构成成分被国家凝聚力的构成成分所包含。一般情况下,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表现。

其次,国家凝聚力是民族凝聚力的保障。国家是民族的居住地、承载地,民族是居住在国家版图内的社会群体,其生存与生活要以国家为依托,其凝聚力的增强也要以国家国家为依托。没有国家凝聚力,民族凝聚力也难以实现。即使有

的民族其成员可能散居于若干国家,其民族凝聚力的涉及面比国家凝聚力要大,其力量的体现大多还在其所在国家的框架内,也要受制于其所在国家。

再则,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互动互促。一方面,因为民族凝聚力中的“两力”包含于国家凝聚力中的“人民向心力”,所以,民族个体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及民族个体之间的亲和力的强弱,势必影响着其所在国家凝聚力的强弱。另一方面,国家政权亲和力是保障性条件,其强弱势必制约着居住在该国内的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弱。只不过,当国家是作为保护民族发展的工具时,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是互促的;反之,则会出现矛盾甚至背离。因而。我们必须将增强国家凝聚力与增强本国的民族凝聚力一致起来。

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途径

当今时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尤其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对世界各民族的冲击,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要求,面对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的态势,如何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壮大经济实力,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经济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其中经济实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它是每个民族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的最基本的支撑点。一个民族如果经济实力雄厚,它在国际社会中就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就能赢得让别人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从而大大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之,经济实力不强、物质基础不雄厚,民族凝聚力也会大受影响。由此看来,要想增强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想方设法把国家经济实力搞上去。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必将进一步增强。

(二)健全制度机制,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政治基础。政治因素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条件,当一种进步的、成熟的政治力量在政治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它所产生的凝聚力的力度是十分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正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形式,同时也创造了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当前,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就必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冲击。在当前条件下,积极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长治久安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政治保证。

(三)高扬核心价值,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此,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念和信心;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坚持不懈地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引导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倡导和谐文化,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础。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

此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和中心环节,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要着眼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善于总结和发现各方面先进典型,特别是来自普通群众、平凡之中见伟大的典型,广泛开展向道德楷模学习活动,让全体社会成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对待问题、处理矛盾,努力在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风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取得实效。

(五)建设精神家园,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依归,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亲和力。中华文化的崇尚统一、追求和谐、注重道德、张扬自强高尚人格、讲求厚德载物气度、主张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优秀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悠久历史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要积极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广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

(六)加强政党建设,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领导基础。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应该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一个民族有了坚强的政治核心,才能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全民族的根

篇五: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研究报告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

研究报告

系别: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 专业:自动化 班级:B110411

组长:孙华忠(B11041118) 组员:朱永鑫(B11041121) 常林飞(B11041119) 张 旭(B11041116) 王明超(B11041117) 韦昌导(B11041122)

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什么是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概念: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2、民族精神的表现: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

3、民族精神的特征:

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制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史上,既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形成独具魅力的民族精神,而这种民族精神又引导、推动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脊梁”。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统一的民族。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长久以来的民族向力。这种互补关系使得各民族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在这种客观条件之下又产生了团结统一的主观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指导之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所以,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让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光耀新世纪。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中国是一个自古以来就爱好和平的美好形象。当然,中国是具有爱好和平的悠久传统,这是应该发扬的,但这只是传统的一个方面。事实上,中历史上称为盛世的朝代,都有平,哪会有广袤千里的辽阔国土?1954年12月1日,缅甸总理吴努就提到中国在元朝和清朝跟缅甸打过两次仗的事。毛泽东对此还说:这两次战争,都是中国人不对,中国侵略了你们。”中国要想顺利崛起就必须正视周边国家的感受,和平解决一切问题。中华民族历来反对封建主义压近、反对侵略与奴役,赞成平等的交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正在满怀信心地为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勤劳勇敢的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沃壤。中华民族是世界上诞生最早、开化最早的民族之一。在条件恶劣的原始社会,怎么生存和怎么发展,是时刻摆在原始先民们面前的一个尖锐的问题,愚公移山、

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真实反映了我们祖先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统一的民族。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长久以来的民族向心力。这种互补关系使得各民族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在这种客观条件之下又产生了结统一的主观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指导之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所以,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让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光耀新世纪。

二、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内部的一种强劲有力的、持续不断的向心力,是在基本目标一致前提下的一种团结奋斗的力量。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发有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的表现

国家至上、民族团结的大一统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灵之中,形成了民族凝聚力量的最深层心理基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国家统一为乐,以山河破碎为忧。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成为凝聚全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先秦,大一统思想就被儒法两家所重视,后经秦汉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实践,逐渐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定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推动并决定了中华民族始终如一的统一发展和进步。

在历史典籍《战国策》中,就出现了“爱国”一词。东汉时,荀悦的《汉记》中就有“爱国如家”的说法。国荣我荣、国辱我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创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日益巩固和凝结成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道德责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整体至上的集体主义精神,促成了中华民族趋于群体团结的凝聚倾向。中华民族精神以崇尚群体、鄙薄个人主义而著称于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国家社稷为重,以民生民瘼为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许多古代名言,都是对群体价值取向的最好诠释。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更进一步弘扬。人们普遍认同:把社会的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基础上,要把社会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正是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了团结和谐、互帮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产生了关心集体和国家的强大凝聚力量,形成了个人、家庭、国家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中华情结。

中华民族具有尊重传统的“本根”精神,始终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具有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不曾具备的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悠久历史,其文化传统博大精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