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禅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9:25:07 作文素材
禅的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禅家故事

求子杀子

有一们中年妇女,曾经养育了一个儿子,还想再生一子,苦于不知求子的方法。她问其他的女人:“谁有本领使我能再生养一个儿子?”

女人中有一位老妇人,回答她说:“我可以使你心想事成,再生一个儿子。但是,你必须去行祀天之礼。”

她见有希望,忙不迭地又问老妇人,“祀天之礼一定要行的,但以何物来做祀品呢?” 老女妇人不紧不慢地告诉她:“把你儿子杀死,取其血以祀天,肯定可以再生几个儿子。”

这位中年妇女信以为真,求子心切,准备杀死她的儿子来祀天。一位禅师知晓此事,忍不住嘲笑地说:“世界上也真还有这样的愚人,傻到这种地步,为了求生一子,为了一个未出生的儿子,而去杀死身旁活着的儿子。”

愚蠢的人就是这样,为了转瞬即逝的快乐,竟然作茧自缚,自投火坑。他们正在做着形形色色损人害已的事情,却又痴心地以为这是去往净土西天途径。

庄周梦蝶

小和尚向禅师请教快乐之事,禅师对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黄昏,庄周一个来到城外的草地上,他很久都没有这样放松了,他一直被迫在痛苦中生活,因为他必需强迫自己摒除杂念,因为只有那样他才能不去想别的事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私生活状态中。

他仰天躺在草地上,闻着青草和泥土的芳香,尽情地享受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变成了一只蝴蝶,身上色彩斑斓,在花丛中快乐地飞舞。上有蓝天白云,下有金色的土地,还有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柳絮,花儿争奇斗艳,湖水荡漾着阵阵涟漪??他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梦境中,完全忘记了自己。

突然,他醒了过来,完全不能区分现实和梦境。当他认识到这只是一个梦的时候,他说:“庄周还是庄周,蝴蝶还是蝴蝶。”

很长时间以后,他终于幡然醒悟:原来那舞动着绚丽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蝶儿就是他自己,然而现在他还是原来的庄周,和原来没有任何的变化,只不过现在,他的心态和原来不一样了。但就是享受那片刻的梦境,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禅师说:“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了庄周的心,这样的小事也能让他快乐,还有什么事能让他忧愁呢?”小和尚听完禅师的话,终于明白了快乐的道理。

点评:“快乐是灵魂的事情,一个人快乐与否,其关健取决于灵魂的内在态度。哲学家对于幸福的定义是,肉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

盲人的灯笼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我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碰我了。”

僧人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点评:“我们总是想要别人对自己好,而事实上,我们只有先对别人好,别人反过来就对自己好。我们希望这世界变的很美丽,社会很和谐,哪我们要向社会奉献自己,把自己的知识技术,一切创造发明,拿出来给所有需要的人共同利用,做一个对人民,对国家有用的人,我们要相信,整体的利益大于个体的利益,他人生存在地狱之中,我们谁也别想去天堂!我们是生存在同一个星球上,我们是一家人。”

自身宝藏

有一次,石屋禅师和一个偶遇的青年男子结伴同行,天黑了,那个男子邀请禅师去他们家过夜,对们说道:“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过夜,明日一早再行赶路?”

禅师向他道谢,与他一同来到了他家。半夜的时候,禅师听见有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了他的屋子里,禅师大喝一声:“谁!”

那人被吓得跪在地上,禅师揭去他脸上蒙着的黑布一看,原来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男子。

“怎么是你?哦,我知道了,原来你留我过夜是为了这个!我一个和尚能有多少钱!你要干就干大买卖!”

那男子说道:“原来是同道中人!你能教我怎么干大买卖吗?”他的态度是那么的恳切,那么虔诚。

禅师看他这们,对他说道:“可惜呀!你放着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不去学,却来做这样的小买卖。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你想要吗?”

“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

禅师突然紧紧抓住男子的衣襟,厉声喝道:“它就在你的怀里,你却不知道,身怀宝藏却自甘堕落,妄费了父母给你的身子!”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这个人从此改邪归正拜石屋和尚为师,后来居然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禅僧。

点评“当我们认为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失败算得了什么,大不了重头再来。我们可千万不要自甘堕落,信不信与你,天堂与地狱存在于一念之间。”

魔鬼与年轻人

云居禅师每天晚上都要去荒岛上的洞穴坐禅。有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便藏在他的必经之路上,等到禅师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禅师必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禅师任于年轻人扣住,静静地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去了。

第二天,他们几个一起到云居禅师那儿去,他们向禅师问道:“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

禅的故事

,有这回事吗?”

云禅师说:“没有的事!”

“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什么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呀!”

他紧接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

世事变幻,祸福无常,当你遇到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时,能否处变不惊,从容付呢?

点评“超脱生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千万生灵真正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佛学是能指导人超脱生死,但还要看他与佛有没有缘,以及他自己的根器,与决心如何。” 佛祖论美

从前,有个大财主,他有7个女儿,个个花容月貌,美艳无比。每当家里来了宾客,财主总要女儿叫出来展示一番。他最想听到的就是客人们的赞叹声,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有一天来了个客人,财主照样让他看自己的女儿,然后问他:“我的女儿美吗?” 那个人说:“这样吧,你将女儿披上盛装,去各地街上行走,如果每个人都说她们美,我就给你500两黄金,只要有一个人说不美,你就输给我500两黄金怎么样?” 财主动心了,于是欣然同意。

他带着女儿在各地游走,每个人都说他的女儿漂亮,眼看500两黄金就要到手了,财主又带他们来见佛祖,得意洋洋地问:“佛祖,你说我的女儿漂亮吗?”

佛祖不屑地答道:“不漂亮!”

财主非常不高兴,问道:“城里的人每个人都说她们漂亮,怎么就你一个人说不漂亮呢?”

佛祖回答说:“世人看的是面容,而我盾的是心灵,在我认为,身能不贪钱财,口能不说恶言,意能不起邪念,这样才是美!”

财主听了佛祖的话,灰溜溜地走了。当然,他也输了500两黄金。那个和他打赌的人正是佛祖的弟子,他知道佛祖是怎样看待美的,到佛祖这里来是他为财主安排的是最后一站。 心无外物

印度的三藏法师自神通,他来到慧禅师面前,与他验证。

慧忠谦抑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否属实?”

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悉数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国师心迹,一时罔然不知所措。

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极好!极好!可是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三藏迷惑。

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

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意志坚定的人

弟子问禅师:“师父,如何使身心清净?”

禅师说:“有个人听了算命先生的话,说他眉头泛光,当天就能变成富翁,于是他就直接走到别人的银楼里,当着别人的面伸手就拿柜子里的金银,被人抓住送进了衙门。县太爷问他:‘你怎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别人钱财?’那个人回答道:‘我只看到了钱,没有看到人呀!’”禅师紧接说道:“有禅心的人,眼睛里看到的只有尘埃!”

弟子又问:“怎样才能成佛?”

禅师厉声喝道:“你外出云游,在庙宇与从林之间奔走,可曾找到你们的安身之处?如果只会攀山涉水来来去去,那只是白白踏破草鞋,等着阎王爷向你收草鞋钱吧!”

弟子又问:“怎样才能成佛?”

光祚禅师抚掌大笑:“好!意志坚定的人,将踏破的草鞋扔掉,光着脚向前走,没有了任何束缚,也就没有了任何烦恼,不用为了草鞋破了磨脚担心,不用为了草鞋钱担心,意志不坚定的人,心里挂念太多,心都装满了,千门万户都不得封锁了,还安什么身、立什么命!” 弟子望了望自己的草鞋,灵光一闪,顿悟了。

两个争强好斗者

天刚破晓,朱友峰居土兴冲冲地抱着一束鲜花及供果,赶到大佛寺想参加寺院的早课,谁知才一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朱友峰撞个满怀,将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道:“你看!你这么粗莽,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怎么给我一个交待?”

这个叫李南山的人,非常不满地说道:“撞翻已经撞翻,顶我说一声对不起就够了,你干嘛那么凶?”

朱友峰非常生气道:“你这是什么态度?自己错了还要怪人!”接着,彼此咒骂,互相指责的声音就此起彼落。

广圄禅师正好从此经过,就将两人带到一旁,问明原委,开示道:“莽撞的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加紧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地承认自己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广圄禅师说后接着又说道:“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太多了,如:在社会上如何与亲族、朋友取得协调;在教养上,如何与师长们取得沟通;在经济上,如何量入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健康上,如何使身体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如此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为了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值得吗?”

李南山先说道:“禅师!我错了,实在太冒失了!”说着便转身向朱友峰道:“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朱友峰也由衷地说道:“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为点小事就发脾气,实在太幼稚了!”

广圄禅师的一话,终于感动了这两位争强好斗之人。

点评,不要让一些小事情影响我们一天的好心情。学一学佛家弟子吧,当我们失去一些物质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权且当作是向社会捐款了,是做了一次布施的行为。

四个老婆

有一天,释迦牟尼给他的几个弟子讲了个故事: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既伶俐又可爱,陪在他身边,像影子一样跟随他;第二个老婆是他从外地抢来的,她格外美丽,让人羡慕;第三个老婆,整天打理他的日常琐事,让他不用为生活操心;第四个老婆是最忙的,但是他不知道她整天都在忙什么,他几乎忘记子她的存在。

商人要出远门了,旅途十分辛苦,所以他要选一个老婆陪伴自己。

第一个老婆说:“我才不陪你呢,你自己去吧!”第二个老婆说:“是你把我抢来的,我又不是情愿嫁给你的,我也不去!”第三个老婆说:“我不能忍受路途的风餐露宿之苦,所以我最多送你到城郊!”第四个老婆说:“无论你到了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因为你是我的主人。”商人感叹:“到了关键时刻还是我的第四个老婆好!”于是他就带着第四老婆开始了他的长途跋涉。

释迦牟尼说:“你们明白了吗?这四个老婆就是你们自己!”

第一个老婆指的是肉体,人死后肉体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金钱,许多人为了金钱辛劳了一辈子,死后却不能将它带走,无非是水中捞月;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生前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开的;第四个老婆是指个人的天性,你可以不在乎它,但是它会永远在乎你,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它永远不会背叛你,它永远跟随你。

有与无

道树禅师在道土的“道观”旁边建了一所寺院,道土难以容忍这个佛寺,总想着要除去这个眼中钉,于是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扰乱寺里的僧众,其实那只不过是幻象而已。他呼风唤雨雨,让电闪雷鸣;让夜晚不再来;让白天的时候天上挂着繁星。种种奇怪的现象把不少年轻的和尚都被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不为所动,一直坚持在那里住了10多年。最后,道土黔驴技穷了,他所有的法术都已经用过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所动。道土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沮丧地去别处寻找身之地了。

有人问道树禅师:“道土的法术那么高强,你是怎么战胜他的呢?难道你有比他更强的法术吗?”

道树禅师说:“他们的法术是很强,我没有什么能胜他的,我也没有什么能胜他的法术,只有‘无’字能让我战胜他们。”

那个人又问:“人都说佛法无边,‘无’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道树禅师说:“他们的法术尽管厉害,厉害就证明他们有,有就必定有尽头,有尽头就有量,有量就有边;我没有任何法术,无就是无限,无限则无尽,无尽则无量,无量则无边;我以不变应万变,‘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无’的威力是没有边际的。无,就是没有,没有则是无法战胜,无法战胜则立于常胜之境地。世上最厉害的武器就是“无”!点评,我们要对禅师所说的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个无指的是虚空,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

没时间老

大智是佛光禅师的门下弟子,他在外参学了20年,有一天他终于回来了,刚一到寺院,马上就去见佛光禅师,向他诉说这20年来的心得,以便能得到佛光禅师的指点。佛光禅师非常耐心地听他倾诉,眼神中充满了了爱怜之情。

之后,大智问佛光禅师:“禅师,这20年来,您一直在忙些什么呢?”

佛光禅师道:“我每天讲学、说法、写经,我感觉每一天都很美好,每一天都很充实,很快乐。”

大智说:“禅师,您这样太劳累了,要多注意休息呀,要多照顾您的身体,要不然您会老的。”

佛光禅师说道:“我没有时间觉得老呀!白天,我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开示,讲说佛法,回到禅堂还要批阅学僧书信,除此之外还要定经。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我哪里有时间觉得老呢?世人有的还年轻,但心力衰退,他就觉得老了;有的年寿已高,但心力旺盛,仍感到精神饱满,老当益壮。”

清晨,佛光禅师禅房中传来一阵阵诵经的木鱼声,大智被禅师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感染了,耳边又传来禅师的话,“没有时间老”!这种面对生活的态度实在是令人敬佩! 人在世,短短几十年,只要生活充实了,哪里有时间想到“老”这样的事呢? 拥有平常心

有个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有。”

“是什么呢?”

慧海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

慧海答:“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相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

篇二:禅的故事

禅学的领悟与深思:禅的故事

作者:保罗·李普士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神话一O一则”叙述中国和日本禅师历时五百余年的实地经验,这一O一则故事充满睿智隽趣,不但发人深思,而且极堪玩味。◎第二部分,“无门关”是有关禅师学者发悟的有关公案,文献原由中国一位禅宗大师于一二二八年编辑而成。◎第三部分,“十牛图”约完成于十二世纪,原用中文写成,阐述发悟的历程,足以启发读者对禅学的领悟与深思。◎第四部分,“中道”系一部古代梵文手稿的抄本,该文所提示的古老教法,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很可能是禅学的始源。

禅话一O一则

一、 一杯茶

二、 泥中之宝

三、 就是这样吗?

四、 服从

五、 公开地爱

六、 缺乏兹爱

七、 临终通知

八、 大波先生 九、 月亮伦不去 一O、 最后遗偈 一一、 春蓟的故事 一二、 快乐的中国人 一三、 一尊佛

一四、 泥泞路上

一五、 松云和他的母亲

一六、 离佛不远

一七、 不吝指教

一八、 一个寓言

一九、 第一义谛

二、 母亲的爱

二一、 只手之声

二二、 心热如火

二三、 慧春之逝

二四、 诵经超度

二五、 再参三天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一八六八——一九一二年)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中,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愚堂是他那一时代的国师,但他常云游四方,做个托钵僧人。某次,他前往当时幕府的政治文化中心——江户时,经过一个叫竹中的村落。当时天色已暗,且下大雨,他浑身都已淋湿,他的草鞋也已破烂不堪了。在村旁的一个农家门前,他发现四、五双草鞋挂在窗口,决定买双干的,好替换湿的。

卖草鞋给他的那个妇人,看他身上湿得厉害,便请他在家中过夜。愚堂非常感谢的接受了。于是他进入屋内,在家堂前面诵了一部佛经;然后,在他接见那位妇人的老母和几个孩子之时,他发现这家人的神情都很忧郁,于是便问了原因。

“我的丈夫是个赌徒,经常喝得醉醺醺的,”这家的家庭主妇答道。“碰巧他赌赢了,他就酗酒骂人。如果他赌输了,他就向别人借钱。有时候,当他喝得烂醉时,他连家也不回了。我该怎么办呢?”

“我愿帮助他,”愚堂说道,“这里有些钱,拿去买些好酒跟下酒的菜来。然后你去休息,我要在堂前打坐。”

时至更深这家的家主人带着一身酒气返回吼道:“喂,太太,我回家了!有没有东西给我吃?”

“我有东西给你吃,”愚堂答道,“我不巧在途中遇到了大雨,承你太太好心要我在这里过夜,因此,我特地买了一些酒跟鱼作为回报,你不妨好好享用一番。”

这位家主人听了非常高兴,当下就喝了那酒,不久就醉倒在地上呼呼入睡了,而愚堂则在他的旁边打坐参禅。

到了次日清晨,这位家主人一觉醒来,已把昨夜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你是什么人?哪里来的?”他问仍在静坐着的愚堂。

“我是京都的愚堂,此行要到江户去,”这位禅师答道。

这位家主人听了愚堂的大名,内心感到非常惭愧,忙不迭地连连向这位国师爷道歉。

愚堂微微笑了一下。“世间的一切起灭无常,”他解释说。“人生苦短,如果你长此下去,只管喝酒赌博,你不但没有时间完成任何别的事情,而且还要拖累你的家人。”

这位家主人听了,良知突发,如梦初醒。“你说得很对,”他答道。“我真不知该怎样报答你这番不可思议的开导才好,让我替你拿东西送你一程吧!”

“那就谢谢了,”愚堂同意道。

他俩上路了。走了大约三里的光景,愚堂叫他返回。“再送五里吧,”他向愚堂请求道。于是他俩又继续前进。

“现在你可以回去了,”愚堂提示道。

“再送十里吧,”他答道。

他俩继续走了十里的路。

“现在回去吧,”愚堂说道。

“我要追随你一辈子了,”他宣布说。

不少现代日本禅师,都由一位著名的禅师一脉相传而来,而这个著名的禅师就是愚堂的衣钵继承者——那个一去不返的浪子——无难禅师。

白隐禅师一向受到邻居的称颂,说他是位生活纯洁的圣者。

有一对夫妇,在他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个漂亮的女儿。不意间,两夫妇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了起来。

这事使她的父母颇为震怒,免不得要追问来由。她起初不肯招认那人是谁,但经一再苦逼之后,她终于说出了“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只有一句答话:“就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就被送给了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介意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舍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一切用品。

事隔一年之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再也忍不下去了。她终于向她的父母吐露了真情: 孩子的亲生之父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无话可说,他只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

盘珪大师说禅时,不但有学禅的人谛听,就是各阶层,乃至其他各宗的人,也都欣然受教。他说法既不引经据典,亦不沉迷于学术的讨论;他的话是从心中直接说出,而直接诉之于听者之心。

他的听众愈来愈多,结果激怒了日莲宗的一位法师,原来,这位法师的信徒都跑到盘珪这儿来听禅了。这位法师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心里很不服气,因此决定到盘珪的寺院找他辩论,以便一决雌雄。

“嗨,禅师!”他叫道。“等一会儿,尊敬你的人自会敬服你的话,但一个像我这样的人就不服你。你能使我服从你吗?”

“到我旁边来,我可做给你看。”盘珪答道。

这位法师昂然推开大众,走向前去。

“到我左边来。”盘珪微笑着说道。

法师走到了他的左边。

“嗯,不对,”盘珪说道,“你到右边来,我们也许可以好谈一些。走到这边来。”

法师傲然地向前跨了一步,走到了他的右边。

“你看,”盘珪说道,“你已在服从我了,因此我想你是一位非常随和的人。现在,坐下来听法吧!”

二十名和尚和一个名叫慧春的尼姑,一起在某位禅师会下习禅。

慧春生得非常漂亮,虽然剃了头发,穿上了朴素的法衣,仍然颇有姿色。有几名和尚暗恋着她,其中的一个还写了一封情书给她,要求来一次私下的约会。慧春没有理会。

第二天,禅师上堂对众说法,说罢之后,慧春起立对着写信给她的和尚说道:“如果你真的那样爱我,现在就来拥抱我嘛!”

在中国,从前有位老太婆,建了一座茅庵,供养一位和尚修行二十年,常令一名二八佳人送饭服侍。最后,她终于想试试这个和尚的修行工夫究竟怎样了。

一天,她教那个女子抱住这个和尚问道:“正这么时如何?”女子奉教而行,和尚却用诗偈答道:“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女子回来,将情形回报后,老太婆听了生气地说道:“想想看,我白白养了他二十年时光!他对你的需要理也不理,他对你的情况顺也不问。他虽不必表示热情,但至少也得表示同情!”(译按: 据《指月录》载,此节直接引语只有“我二十年供养只得个俗汉!”数字)遂将这和尚赶走,放了一把火,把茅庵烧了。

坦山临终时写了六十张明信片令侍者寄出,然后安详而逝。

那六十张明信片上所写的文字是:

拙者即刻临终,特此通知。

坦山于七月二十七日

在日本的明治初期,有一位著名的摔角(相扑)家,名叫大波。

大波不但体格强壮,且精于摔角之道。在私下较量时,即连他的老师也不是他的对手;但在公开表演时,他却腼腆得连他的徒弟也可将之打败。

大波觉得他应该去求教一位禅师,当时的游方禅者白隐恰好在附近的一座小庙中歇脚,于是他便前去叩见,说出了他的问题。

“你的名字叫大波,”这位禅师指示说,“那么,今晚就在这儿庙中过夜吧。想象你就是那种巨大的波涛,已非一个怯场的摔角手,而是那横扫一切、吞噬一切的狂涛巨浪。你只要如此做去,不久就会成为全国最伟大的摔角家了。”

篇三:禅的故事

禅的故事

这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小书,常年来一直放在身边,随手翻阅。书中的故事都极有趣,并不深刻,但往往能启人心智。如果,在困惑时,在烦恼中,阅读几则小故事,便可以让我心地豁然开朗。尽管不能“开佛之知见”,但也能够多少让我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来。那一刻,我会说“啊,世事原来不过好此!”

“平常心”,这是佛教禅宗教人的法则。其实,禅,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如诗曰: 处处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但见梅花开,春在枝头已十分!

《一杯茶》

有一天,有位大学的教授前来向南隐禅师(日本明治时代的高僧)问禅,南隐禅师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客人的杯中,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禅师呀,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呀,就象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已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自已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感言:

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脑子里充满了无谓的看法和想法,而那些是无用的,甚至是虚妄的呀。在佛教看来,心不能空,则不能明,而只有“空”方能见性。

南隐正是以这样一个平常的动作,以图打消客人的妄想和所执,引他进入空明的境界。但不知道那个教授有没有领悟禅师的开示?而我们读着的人,是否在一瞬间已然心地空明了呢?

《公开地爱》

二十名和尚与一个叫做慧春的尼姑,一起在一位禅师的会下习禅。

慧春生得非常漂亮,尽管剃了头发,穿上了朴素的法衣,仍然颇有姿色。有几名和尚暗恋着她,其中的一个还写了一封情书给她,要求她来一次私下的约会。慧春没有理会。 第二天,禅师上堂对众说法,说罢之后,慧春起立对着那个写信给她的和尚说道:“如果你真的那样爱我,现在就来拥抱我嘛!”

感言:

读着这篇故事,忍不住心里有了想笑的感觉。因为,在一般世俗人们的心里,和尚对一个年轻漂亮的尼姑示爱,而且还写情书,简直是有背于佛法的呀,甚至是“妄情”。嘿嘿。 但是,哪怕就是出了家的修行之人,仍然是一个有血有肉,更是有情的人呀。就象佛教称的那样“一切皆有情”!当然,这个情可以是男女之间的情,但更是通过人情而表达的一种“大情”,所谓“大爱”而已。

和尚有了恋情写了情书,当然是一种“私情”“私心”,是有杂念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慧春,却是体现了一种“人情”之可爱。对呀,要是爱我,你现在就来拥抱我,这是多么勇敢的表达,更是对情的一种深刻然而却十分温暖的关照呢。

我相信,在禅师说法的那一刻,慧春这个美丽善良并且聪慧的女人,悟到了人生的真正的大爱!就是佛说的“大爱无情”!其实,在她起身对那个和尚说话的时候,我也相信,那个和尚至少有了一种惭愧,因为他懂了自身的“私心杂念”是可笑的了。

这也就是“公开地爱”的可爱之处!

《缺乏慈爱》

从前有一个老太婆,建了一座茅庵,供养了一位和尚在此修行了二十年,常令一名二八

佳人送饭服侍。最后,老太婆终于想试试这个和尚的修行工夫究竟怎样了。

有一天,她叫那个女子抱住这个和尚问道:“正么时如何(这个时候应当怎样呢)?” 女子奉教而行,和尚却用诗偈答道:“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女子回来,将情形回报后,老太婆听了生气地说道:“想想看,我白白供养了他二十年时光!他对你的需要理也不理,他对你的情况问也不问,哪怕他不必表示热情,但至少也得表示同情吧!”(按:据《指月录》载,此节直接引语只有“我二十年供养只得个俗汉!” 于是,老太婆就将这个和尚赶走了,放了一把火,把茅草庵也烧了。

感言:

佛教最讲慈悲之情,它是一种透彻内心的对人生的深絷之情。

佛以慈悲的眼光看待众生,于是,众生的心里才有了无限的温柔。

记得有一个故事里说,佛对于别人来说,是万能的;可是,佛对他自身来说,却是万万不能的!

这话尽管有些不敬佛的意思,但是它却实实在在道出了佛就是人的本质,那就也是告诉我们每个人说,人性是无伪的。因为,我相信,在这个世上,没有了人,就没有了佛! 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一个“情“字的两难境地,那就是“多一分则为欲,少一分则为枯”。正如那个老太婆说的“哪怕你没有热情,你也得表示你的同情呀”。

那个和尚只知道修行,只知道修不净观,只知道不近女色,但是,他其实是愚蠢的人,没有理解修行的真实的含义,那就是慈爱和怜悯,这也就是所谓的“同情”,因为别人的需要,是你所能给予的,何乐而不为呢?要是照这个和尚的如此修行,想必最后真的只是“枯木倚寒岩”了,这样的人,连人情都不知,还能指望他修成正果吗?难怪老太婆一把火烧了茅庵,赶走了他呀。因为,他不懂得那最真实的人性——佛性!

《一尊佛》

在明治时代的东京,住着两位性情相对的导师:一位是真言宗的上师云升,谨守佛戒,丝毫不犯。不但从不饮酒,而且有过午不食的习惯。

另一位是禅宗的坦山和尚,身为帝国大学的哲学教授,却从不遵守戒规;要吃便吃,想睡就睡,而且不分早晚。

有一天,云升造访坦山,后者正在喝酒。身为佛教徒,照理应该是滴酒不沾的。 “哎,兄弟,”坦山迎道,“要不要来上一杯?”

“我从来不喝酒!”云升严肃地叫道。

“连酒都不喝的人不是人!”坦山说道。

“你因为我不沉湎于毒液而故意骂我不是人!”云升气愤地叫道。“那么请问,我不是人,是什么呢?”

“是一尊佛,”坦山回答道。

感言:

我们听多了很多表面上信仰宗教的人说“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之类的话,其实,那只不过是为自已的世俗的爱好找一个借口而已。但是,任何的宗教,都有它的一系列的法规和戒律的,修行之人必得照此遵守,这是宗教得以存在的方式。至今在有些地方仍然有“苦行”一说。佛主还没有悟道之前,就是通过苦行的方式来体证自我和人生万法的,但是他失败了。因为,他懂得了苦行只能是律身,而不能够修心。

自古禅宗讲究“直悟心源”,修行的方式其实也十分简单,那就是“通过对空的参悟而体认到万事万物的幻灭缘起”,“通过对万有之境的认识和了解,去领悟真空的意义”。所以才有“万法不空”和“万法皆空”的相对说法。

戒律和法规都是外在的,关键在于修行人的内心,他是想做“佛”,还是想做“人”?我们并不能否定云升的个人修行和认知方式,因为,他是以严格的信仰为标准的,是以“修成佛

果”为最高的目的的。但是,我仍然喜欢坦山,因为,他更象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个聪明的人,是个可爱的人。他和云升的对话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情有趣的修行人的行象。

禅宗教人的法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平常心”,所谓当吃则吃,当睡则睡。就象有人问赵州大和尚“什么是佛法?”赵州问那个人“你吃饭了吗?”那人回答“吃过了”,于是,赵州答他“去洗碗”。就是这样的方式,开导了那个人的心智,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平常心”,该做什么做什么去,问“什么是佛法?”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只有当你做为一个人的存在的时候,你才能去体证心中佛的境界。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直接。

所以,坦山是以人的方式,用他的智慧之心,早已悟到了禅的真谛,那就是“真情而不伪”,否则,只能是一尊佛,而不是人了。

《松云和他的母亲》

松云是曹洞宗的一位禅师。他的父亲在他学生时代撒手辞世,而将他留下照顾他的老母。 松云每到禅堂打坐,总是带着他的母亲同行。由于有她为伴,他每参访禅院时,也就无法与其他僧人同住。因此,他每到一处,就在寺院旁边搭一间小屋,就近照顾母亲。他平常为人抄写经偈,藉此赚些生活之资。

当他为母亲买鱼时,就有人耻笑他,因为和尚是不该吃晕食的。但松云毫不介意。倒是他的母亲见他被人讥笑,心里很是难过。最后,她终于对松云说:“我想我可以当尼姑的。我也可以食素。”她做了尼姑,就和松云一起学佛。

松云喜爱音乐,精于竖琴,他的母亲也会弹奏。母子俩常在月明之夜共同演奏。

一天夜里,一位年轻的姑娘打从他们的住处经过,听到了他们的音乐,深为感动,便邀请他明晚到她那里去演奏。他如约而去。数天之后,他在街上遇见了那位姑娘,向她表示谢意。别人因此都笑他,因为他去的地方正是一个妓女的住处。

一天, 松云应邀到远方一个寺庙中说法。事经数月返回,才知道他的母亲已经过逝。 朋友们由于不知到哪儿去找他,所以就只好迳自进行丧葬事宜。

松云走上前去,用手杖敲敲棺木说:“母亲,孩儿回来了。”

“孩子,看到你回来我很高兴,”他替他的母亲答道。

“是啊,我也很高兴呢,”松云应道。接着,他对着众人说道:“丧礼已毕,可以安葬了。” 松云暮年自知临终时至。一天清晨,他召集弟子,宣称他于中午辞别。他在他母亲与老师的遗像前焚香礼拜,然后写出一首偈子:

人间逆旅,五十六年。

雨过天睛,一轮圆月。

他的门人聚在他的周围,为他诵经祷告,而他就在这当中安详而逝。

感言:

一个“透”字!

一个“淡”字!

一个“明”字!

一个“痴”字!

好一个松云!

《第一义谛》

大凡到过京都黄蘗寺的游人,都曾见到“第一义谛”四个大字横在它的小门之上,而爱好书法艺术的游客,都会将之当做一件杰作加以看待,查其来历,系出于洪川之手,作于距今两百多年前(?)

洪川大师将此四字写在纸上,复由雕工放大,刻于木板上面。在他写此四字之间,他的一名坦率的门人不知道为他磨了多少墨汁,但是也对他的字作了不少的批评。

“这幅写得不好,”洪川写了第一幅后,他批评道。

“这一幅呢?”

“不佳。比前一幅还差,”这位弟子说道。

洪川耐着性子一连写了八十四幅“第一义谛”,仍然是得不到这位弟子的赞许。

最后,在他这位弟子走出去片刻之间,他心想,“这下我可以避开他那锐利的眼光了。” 于是,他在心无所羁的情况下,自自在在地挥就了“第一义谛”四个大字。

他的弟子回来看了说道:“神品!”

感言:

看这一篇故事,我不仅为洪川大师的执著精神所感动,也更为他的弟子的直言不讳而高 兴。有这样的老师是弟子的福气,有这样的弟子,更是老师的骄傲呢。

但是透过这篇小小的故事,我们却真的感受到了一种“禅”的意味,那就是“静心”。 在道家那儿有所谓“静斋”一词,在禅家这儿便是“禅定”一意。禅定是对人我万物的一种观照,一种思虑,一种静修,从而得到身心皆空的境界。

然而,不管什么人,他总是要做一定的事情的,那么,什么样的心境做什么样的事,就成了一种修为。洪川写字,便是想表达出他心中对“第一义谛”的感悟,通过书法来表现他的修为之境,因为“字如其人”呀。但是他在一双带着考量的眼光下,却怎么也不能集中心思去写好这四个大字,因为,他有了“旁顾”,一颗心不能“空”下来,无法“静”下来。而一旦他的弟子走开后,他却真的放下了身心,心无旁顾地一挥而就,完成了“第一义谛”的的表达,不管是艺术上的,还是心境上的,他的表现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状态。

弟子说的“神品”,不仅仅是对老师书法造诣的称赞,更是从老师的书法艺术中,感受到了禅的意境,所谓“第一义谛”!

其实,神品,并不神,它只是一种心境开启时的豁然,一种人生感悟后的畅达。所以我认为,禅的境界是艺术的境界,而艺术的境界,也是禅的境界,人生何不如此呢? 自由自在,心无所羁!

《一个寓言》

佛陀在一部经中说了如下一则寓言:

一个人在荒野经过,遇到了一头老虎,于是他拼命逃跑,但是那老虎却紧追不舍。他跑到一处悬崖绝壁之上,以两手攀住一根野藤,让全身悬在半空中摇荡。他抬头仰望,只见那头老虎向他怒吼,向下看去,又见远远的下方有另一头老虎正张着血盆大口在等着他。这使他胆战心惊,颤抖不已,而他只有一条枯藤可以系攀。

就在此时,又有一只白鼠和一只黑鼠,正一点一点地啃蚀着那条枯藤。但他忽然见附近有粒鲜美的草莓,于是他以一手攀藤,以另一只手去采草莓,他将草莓送入了口中,尝了一下,说“味道好美呀!”

感言:

记得在《五灯汇元》里读过相近的一条禅宗语录,意思是有一个师父问弟子,当一个人在悬崖绝壁之上,不能上下,只有含在嘴里的一棵枯藤的时候,这个人将怎样告诉人们什么是佛主西来意?有的弟子说开口回答便是,师父说一开口,那人就会掉下山涯送了命。而不开口,又怎能回答佛主西来意?

这个故事里的人,真的是十分的狼狈呢,眼看着就要送了命,他却看到了鲜美的草莓而忘记了死亡近在眼前。我相信,在现实生活里也许不会有这样巧的事,但是出于一则寓言故事,佛陀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要学会“忘情”,而不要执著于事。而人生最大的“忘情”,不过是忘记了生命的危在旦夕。但是,我相信,在那样的忘情一刻,那个人是进入了人生的最高的境界——无我,无他了。

只是,我们不必死板地去看待这样的事情中的寓含的意义,佛陀只不过向我们做了一番

开示,将我们的心领向一个无我而清静安然并且是快乐的境界中去,让我们懂得了,和世间的美好相比,死亡,真的就不算什么了,何况其它?

《自家宝藏》

大珠慧海禅师,初参马祖。

马祖问他:“从何处来?”

师云:“越州大云寺来。”

“来此拟须何事?”

“来求佛法。”

“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

“阿哪个是慧海自家宝藏?”

“即今问我者是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师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悟后经常对他的朋友说:“打开你的自家宝藏,自在运用!”

感言:

这是一个十分经典的禅宗语录,对话的双方都是一代禅家宗师。

佛教徒在初参佛谛时,都会云游四方,参禅问师,以求开悟。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马祖大师开示人的方法,简单,明了,直入人心,让人在反省中了豁然开朗。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明镜本无台,何处染尘埃?

所以,佛法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一种正信,而不是什么“事物”,那么,除了识得本心之外,更有何处能求得呢?

当然,慧海禅师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聪明的人,他在当下就识得了“自家宝藏”,懂得了“心即佛,佛即心”的道理,知觉了“心外无佛,佛在本心”的妙意。

那么对我们一般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自家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所以,我们所欠的只是等待着“打开我们的自家宝藏”,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丰富的世界呀。

《无水无月》

千代能尼师在园觉佛光大师会下学禅,久久不能获得参悟的结果。

一个月明之夜,千代以一个旧桶提水,偶因桶箍破裂而桶底脱落,豁然获得了大自在。于是,作了一偈,以记其事:

扶持旧桶,桶底忽脱。

桶里无水,水中无月!

感言:

宋明时候的儒家,修学的方法有时候也和参禅相近,记得曾有句诗是这样说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他的意思是说,天理只有一个,而人心感受到的理,却有各样的不同。就如水中之月,一千条江中便能印出一千个月来。

但和禅家之悟来说,似乎儒家的“格物致知”便又隔了一层,不过,理数不同,悟道也不一样罢了。因为,儒家教人要格出一个“天理”来,而佛家是要人悟得一个“无”字来。一个是“理在心中”一个是“心外无法”,一个是“从无入有”,一个是“从有观无”。

故事中,桶中本来有水,偶然打破了桶,那么便是无桶,也无水了,而那个月更是“了无踪迹”。正是在这儿,千代悟到了“第一义谛”,那就是“无”!

好一个豁然开朗呀!

篇四:禅的故事

【禅的故事】所谓一生

一个年轻人虽然有正当职业,但他面对都市里纷纷乱乱的物欲生活,感觉自己的生活枯燥无味,心里一直闷闷不乐。 这天,他去找一位据说有法术的高僧释疑解惑。

他向高僧施礼后,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我想摆脱这种枯燥的生活,请您帮我。”

高僧:“好吧,先谈谈你的理想。”

年轻人:“拥有一个很大的公司,招收上千名职员为我工作。” 高僧:“然后呢?”

年轻人:“赚很多很多的钱。”

高僧:“然后呢?”

年轻人:“依山傍水盖一座世上最豪华的别墅。”

高僧:“好吧,一切你想要的都可以得到。你得到了一切你想要的,你希望每天怎样过呢?”年轻人面对这个问题,一时不知怎样作答,沉默了。高僧说:“你可以回去了,想明白的时候再来找我。”

两天以后,年轻人兴冲冲地跑来,累得气喘吁吁,来不及施礼,便心急如焚地向高僧回答了两天前的问题:“我希望实现理想后,每天无忧无虑地在我家门前清澈的小河里游泳,因为我太喜欢游泳了,只要能让我每天游泳,我就能感到快乐。而且,而且……”年轻人脸上泛起了羞涩暖昧的笑,“那儿有好多好多身材好看的女人可以看,还可以……” “只是想在那儿游泳吗?”

“是。”

“每天?”

“是。”

“不反悔?”

“是。”

话音刚落,他发现周围一切都变了,皮肤冰凉冰凉,有一些水草在身下缓缓摇摆,有一些鱼在他面前很傲慢地游过。原来,他自己也变成了鱼。岸边,果然有一群天仙似的少女在洗澡。他游啊游,游啊游,慢慢地,慢慢地,他忘掉了悲伤,忘掉了身世……

一百年以后,一个在岸边思考人生的人突然发现一个很

奇怪的现象:一条小鱼正逆水而行,它奋力挣扎的姿态很可怜。见到有人在关注它,它就向他游过来。开口说话: “您好,请问这儿离黄河还有多远?”

“黄河?”那人惊叫,“至少还有一百里。”

小鱼叹了口气,很郁闷地继续向前游,那人问小鱼:“你为什么要逆水而行?你要去黄河干什么?”

小鱼回答:“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做了一百年的鱼,每天这样在水里游来游去,实在枯燥。我想你们人间多美好啊,生活绚丽多姿。我就去拜访一个老和尚,和尚说:‘你要想做人,必须得自己奋斗。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努力向黄河的源头进发,如果你能游进黄河,你可以做一个没有正当职业的人;如果你能游到黄河的源头,你可以做一个有正当职业的人。’我想,人必须有了正当职业才不会枯燥,所以我一定要游到黄河的源头。”

那人摇了摇头,长叹道:“子非人,焉知人世。和你一样,人都在试图摆脱枯燥的现状,去寻找所谓幸福的源头,追求所谓生活的结果。岂料,惟一不枯燥的是努力从一个枯燥到另一个枯燥的过程。”

2015年7月15日

综合部

篇五:几个禅的小故事

几个禅的小故事,关于我们个人修养的!!!

哲理故事:易碎的瓷瓶

任何一个寺院都会有自己的清规戒律,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些小和尚屡屡犯戒。定一法师所在的这个禅院也是如此,他决定有机会对这些小和尚予以教诲。

这一天,刚刚做完日常佛事,僧侣们正要走出禅房时,老方丈定一法师扬手碰落了供台上的一个瓷瓶,摔了个粉碎。众弟子一下愣在那里,不知方丈的这一举动,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所致。

定一法师见这些和尚都在以那种探询式的眼光看着自己,便语气凝重地说道:“非常可惜吧?一坏泥土,不知经历了多少工序,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煅烧,才超脱成珍贵的瓷瓶,被我们摆上了神圣的供桌,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它千百年都不会损坏的,甚至可以永远流传下去。可是,扬手之间,它就坠落于地,一文不值了。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尤其是我们敛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号,悟出个境界,不是件容易事!你若不珍惜、不自律,堕落起来与瓷瓶无异!”一时间,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默默无语。

小和尚中有些人忽然有所顿悟,于是合掌跪地,深表忏悔。

「智慧小语」

从打江山到烧瓷瓶,从修身养性到立世扬名,无论是成就一番大业,还是拥有一件珍品;无论是道德品质,还是荣誉名声??无不如老方丈列举的瓷瓶一样,永存还是损毁,都取决于长久的珍惜或扬弃的瞬间。

有时,我们所应放弃的东西,往往是那些看似珍贵的东西,有时,我们所应保留的道德、品质或良心,往往是不被人注意的那些细节或机缘。

每个人都应睁开慧眼,再次对自己的良心做一次考问。

哲理故事:小和尚打架

有个寺院的小沙弥,在化缘的时候与一个农妇发生了争吵,最后两个人互相撕扯起来,结果两个人都把对方的脸给抓破了。后来寺院的其他和尚赶来,把他们劝开,并把受伤的小沙弥送回寺院。

老法师了解情况后,对小沙弥一句教训的话也没有,就张罗着在供品里为那个农妇寻找布匹,并亲自带着小沙弥去给农妇赔礼道歉、送布匹。

这样一来,那个农妇也变得知情达理了,她还在老法师面前说这个事情都怪自己,不该和来化缘的小沙弥争吵直至动手。

从农妇家回来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老法师一个没注意,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小沙弥扶起法师后,狠狠地朝那块石头踢了几脚。老法师对小沙弥说:“石头本来就在原地,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踩上它的,一点儿也不能怪它啊,这次磕绊是自找的,我理应向石头道歉的??”

小沙弥愣了一阵,终于领悟了法师的开导,自责而歉疚地说:“对不起,师父,是我错了,今后我一定注重个人的修养,学会尊重他人,感化他人,尽量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智慧小语」

人生旅途中,大部分的泥泞坎坷都是自己踩上去的。工作和生活中的磕绊挫折,也多是由自己各式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多数时候,不是社会找了我们的麻烦,而是我们找了社会的麻烦。

我们更应在自身方面找原因,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提高自己对社会的那份责任感,以一颗真诚的心去享受生活、热情工作。并在人际关系产生症结之时,多做自我批评,多为别人着想。

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顺畅。

哲理故事:一村菊香

一日,禅师从野外采回一颗菊花,便把它种在禅院里。到了第三年的秋天,整个禅院都长满了菊花,简直成了菊花园。花香怡人,从山下的村子都能闻到香味。

于是,村民们便上山来欣赏菊花,他们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啊!”并且向禅师要求采几棵花回去种在自己的庭院里。在得到禅师的同意后,他们就立刻动手挖花根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如此没经过多长时间,禅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的院子里显得是那样的寂寞,以至于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后,对着禅师感叹道:“真可惜,原本应该是香味满院的。”

禅师笑了,继而说道:“这样更好啊!三年后可是一村菊香。”

弟子听完也看着禅师笑了,笑容是那样的灿烂。

【智慧小语】

我们应该学会把美好事物与人共享,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幸福。只有大家都拥有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不要总为自己着想。殊不知,在看到别人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的,自己也会深深地感觉到,原来与人分享幸福比自己独占幸福更幸福。

哲理故事:买土地的农民

有人对“世上什么最可怕”这个问题十分不解,于是,他带着这份困惑去请教定远禅师。

禅师听后,轻声地以“欲望”作答,随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农民想花1000块钱买地,他从一个地方的卖主那里得知,只要交上1000块钱,在一天内(从日出到日落)用步子所圈出的地全都归买主,但最终必须回到起点。

不难预测,那个农民将会以一日的辛苦来换取最宽广的土地。于是,第二日太阳一露地平线,他就出发了,一路向前疾走,一分钟也没有停下。在回头已经

看不见出发点的地方才想到拐弯。因为他的全力以赴,不知不觉间,就看太阳快要下山了,但他已经离起点很远了,不得不走斜路向起点赶去。可太阳马上就要落到地平线下面了,由于他的力气已经耗尽,在离起点两步远的地方,他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不过,他倒下的时候双手刚好触到了起点的那条线,于是他也就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那片“宽广”的土地。

「智慧小语」

人们往往无法逾越欲望这条鸿沟,甚至会因为过强的欲望而毁灭了自己。人心难满,贪欲无止境,人们就这样在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这也正是人性的最大缺憾。

一个人要想贪占天下所有的东西,灾难就要来了。做人必须要想透,人生一定要顿悟。物欲是没有止境的,一不小心会断送人的性命;轻一些的,会让你一生得不到快乐。

因此,遇事一定要想得开,放得下,活得轻松,过得自在。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