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扶起跌倒的良知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15:29 作文素材
扶起跌倒的良知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作文素材:跌倒的道德良知能同时被扶起吗

作文素材:跌倒的道德良知能同时被扶起吗

高考作文

2014-05-18 1112

跌倒的道德良知能同时被扶起吗

事件回放:今年1月1日,深圳罗湖区两名高三学生在路边看到一位老奶奶跌倒,老人满脸是血,路人都不敢上去搀扶。他俩扶起老人,将老人送进医院并垫付医药费。12日,深圳市多个机构联合召开表彰大会,两位学生各获得了1万元的奖励并被授予“助人为乐阳光好少年”的荣誉称号。对这一重奖行为,网上议论纷纷,我们该如何评价呢?

花儿朵朵: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南京“彭宇案”: 2006年11月20日,彭宇在公共汽车站好心将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扶起来,并送其去医院检查,不想受伤的老太太及家人竟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被拒绝后,老人向鼓楼区法院起诉,要求彭宇赔偿各项损失13万多元。法院一审以“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为由,判决彭宇赔偿原告45876元;最终该案和解,彭宇付出的代价是承担10%的责任,赔偿1万余元,“教训”可谓十分惨痛。而自“彭宇案”后,类似的救人反被咬一口的事件还发生了好几起,现在许多人都不敢出手救人了。在这种背景之下,两位少年毫不迟疑地站出来,将老人送到医院看病,实属难得。

青山:是啊,就在这件事之前,在深圳,同样是78岁的老人跌倒20分钟却无人搀扶,最终不治身亡。相比之下,这两名救人的中学生很了不起。 小灰兔:我觉得,这重奖,不仅是对两位中学生行为本身的褒扬,也是对此前众多“不扶”现象以及“彭宇案”判决背后失落的社会良知的一种矫正和救赎。

春天里:近年来,媒体先后多次报道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担心被牵连无人出手相助的消息,还有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做好事反被当事人认定是肇事者,并吃了官司。这些事件在人们心里留下了阴影。出现这种情况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没有形成崇尚见义勇为的良好风气,在弘扬这种精神方面做得不够。假如我们的社会“一边倒”地支持这种见义勇为、扶危济困行为,还会出现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事情吗?

因此,我要说,深圳此次重奖两位勇敢扶起跌倒老人并将其送往医院的少年,具有积极的榜样意义。一方面,这是在旗帜鲜明地鼓励这种见义勇为行为,弘扬正气;另一方面,越是社会上出现一些消极、负面的现象,我们的政府、见义勇为基金会以及媒体,就越要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的精神,否则我们社会的正义、正气不走在前头,就会让歪风邪气抢占“上风”,造成冷漠情绪、消极情绪的扩大和蔓延。

开心果:我的想法与楼上各位不一样,两位学生勇于救人,值得嘉奖。不过,给予每人1万元的奖励慰问金,我看未必可取。重奖见义勇为,不等于重发奖金。授予见义勇为者荣誉称号,召开大会公开表彰奖励,号召民众向其学习,甚至还可以提高表彰奖励的档次,这些也是重奖。如果只把重发奖金视为

重奖,奖金发得越多奖励就越大,会使见义勇为走上物质轨道,这样的重奖没有止境,其负面影响也会伴随而来。

远方的雁:我觉得,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回顾这起中学生“扶老”事件,不难发现,其“扶老”过程本身,与当年的“彭宇案”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救人者好心扶起不慎跌倒的老人并主动送医院救治。而区别在于,被救老人及其家属对救人者行为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彭宇案中,被救的徐老太及家人一口咬定是救人者彭宇撞了人,该案法官事后也认为,彭宇主动救人并送老人去医院,不合常理;而在深圳扶老事件中,被救的黄奶奶及其家人对两位同学非常感激。

这实际上是说,两位中学生“扶老”救人行为的最终被认定,是具有某种偶然性的——首先是建立在被救者及其家人认同的基础上。试想,如果黄奶奶和家人也和彭宇案中的徐老太及家人一样反咬一口,该事件最终会是什么结局?当地有关部门还能迅速认定其为“见义勇为”并给予重奖吗?

流云:问得好!要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单靠个别人的努力以及物质重奖,其实是不够的——我们既需要救人者的道德之善,也需要被救者的道德之善,我们更需要坚实可靠的制度之善。比如,便捷、保障充分的医疗保险制度、真正能够“救死扶伤”的医院管理制度、完备的养老制度等等。如果不是因为医保制度还不够完善,并且人们忌惮高收费乱收费,何至于那么多老人会选择反诬救人者?

水晶心:道德虽然崇高可敬,但它是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上的——除了每一个人的道德实践之外,更有赖大量具体而微的制度来支撑、滋养、引导——以制度的力量降低行善做好人的风险,抬高为恶做坏人的成本,唯其如此,包括“扶老”在内的美德,才真正可能蔚然成风。

小眼睛: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要为深圳的这种做法叫好!匡扶社会风气,当先救赎社会道德;救赎社会道德,需要教育强力催化和舆论强力倡导,更亟待社会各方面强力激励。

中国龙:是的,深圳的这次重奖,显然是在弘扬一种正气,树立一个风标,宣扬一种精神,营造一个氛围,唤起一种情怀。我认为,既然有了万元奖励扶救老人少年这样匡扶道德的魄力勇气,道德生态的春天还会远吗? ……

主持人:大家的发言真精彩!不管怎么说,我们应该对深圳的这种做法给点掌声。至少,它让我们从正面认识到,扶起跌倒的道德,并不是难事,是每个人可以做、应该做的事情。这不仅需要我们围观,更需要每一个人积极地参与。(XY888 )

篇二:作文:良知

坚守心底那最后一片净土

——良知

孟子有云:“人性本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儒家经典提倡的理念中,所谓“君子”是坚定不移地保持本性的人,而“小人”则是很容易丢失本性的人;教育家陶行之有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成为非作恶愈大。”如果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那么良知便是道德的根本,每个人都要坚守良知;“在人的一生中,比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赢得尊重,而赢得尊重的关键,在于坚守良知!”北大校长陈吉宁说,良知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社会道德的底线。陈吉宁对学生说,坚守良知是你们走上社会的第一个考验,也是终身的考验。这足以说明我们坚守良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坚守良知,就是要自信自强,就是要在各种欲望诱惑面前断然的拒绝。苏武牧羊19年,吞毡啮雪、历尽艰辛,拒绝敌人的威逼利诱,终成千古佳话。文天祥在元军伯颜面前不畏诱降、宁死不屈,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就了其民族英雄之气概。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决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面对美国的强权势力,他始终保持着一个真正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情操。

坚守良知,就是要贫贱不能移,就是要敢在事实面前伸张正义。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

前,他面对的是600万犹太人的亡灵,他是“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此后,德国历任总统和总理赫尔佐克、约翰内斯、科尔、谢尔等人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尾山宏:一位70岁的日本老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在他的身上,人们看到了跨越国家和民族的正义力量,这力量启示着人们,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人们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惟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

坚守良知,就是要威武不能屈,就是要敢于在恶势力面前岿然不动。1927年4月6日,李大钊等人在苏联大使馆驻地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李大钊忍受竹签插手指等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布鲁诺不畏火刑,坚定不屈地同教会、神学作斗争,面对教会势力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还要大得多。”布鲁诺为世界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是什么让他们顶着如此巨大的压力,也要孤注一掷呢?只因为那心底中的一抹良知。因为有良知,许衡才说出:“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的著名名言;因为有良知,陶渊明才不为富贵所淫,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因有良知,李白怒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此他游遍祖国大好河山,写下了众多不朽的诗篇。

然而,在利欲熏心、物欲横流的现代化社会,人类的本性、良知或许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全球变暖、教师道德沦丧等一系列问题,“一再触碰社会良知的底线”。为什么呢?因为人类懂得了太多的大道理,如何创新,如何走向成功,如何创造财富,以至于在一切行为都趋于物质化、功利化的潮流中,那片原属于良知的心灵乐土,也显得微不足道、黯然失色。

在商业领域中,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坚守良知,那么像三鹿奶粉、地沟油等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地出现,最终不仅仅是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严重的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形象;在环保领域中,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坚守良知,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那么像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的环境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在文化娱乐领域中,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坚守良知,那么那些名人就会做丧失人格、败坏道德的事情等。

永不沉睡的良心,不断地鞭怠着人们。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而现在,我们还没有到“沦亡”的时候,我们要找回那缺失了的良知。坚守良知,就是坚守希望,坚守社会的底线;坚守良知,就是让我们心中常存一分善良和宽恕;坚守良知,就是造物主赋

扶起跌倒的良知作文

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要抛弃。

所以说,现代人应该多学学古代先哲的处世、治世知道,尤其是我国的儒家、道家和墨家的优秀理念,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人类,我们更应该坚守住我们心底的那一方净土,守候住我们那缺失了的精神家园!

篇三:良知话题作文

良知,就是天赋的道德观念。王阳明所指的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孟子·尽心》:“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谢灵运《游南亭》:“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基本解释

1、“致良知”作为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意义:

第一层意义: [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理念。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与俱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人俱有,是道的本体。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即可。月牙山人说:“五脏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内在生理环境,善与恶只不过是五脏健康与否的体现。”

第二层意义:良知直指良识,叫做精一,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文化,出自先王遗训“惟精惟一”。道德是素质中的内在修养,专业技术是素质中的质量,惟精惟一是技术学习和做事的质量要求,是人生的成功哲学。月牙山人说:“人贵精专,成于勤乐,功于经世致用。”

第三层意义:“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实现善与精一,知行合一。月牙山人说:“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学而无用,无以为功。

首先,大路方法写,就是写写什么是良知,良知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如何来培养我们的良知(比如加强传统教育啊,加强法律之类的)

可以谈谈我们中国5000年历史,良知其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一开始的儒家认为男女之间不能有肌肤之亲。嫂子掉进河里,你不能伸手去救。但这显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良知。所以什么是良知,良知的定义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那么我们现代社会应该去除哪些不好的"古代良知",又有哪些“古代良知”应该得到弘扬的,甚至有没有一些被我们遗忘的良知应该重新拾起来的。从这个角度也许能写出点新意。

范 文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愚以为,人性良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曰“知耻”。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

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的长时期中,耻也都列为孝悌忠义廉耻八德之一。 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二曰“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西方古代格言说:“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所谓愧则有悔,愧则有疚,悔疚则伤及神明,内心的安宁从此遭到破坏,整日处于恐惧之中,这惩罚并不算轻。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四个大字:问心无愧?

三曰“知恩”。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文革”破四旧,破除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一些人也因之丧失了良知。国画大师齐白石有个弟子叫娄师白,从小在齐先生身边长大,后来批判白石老人,他就改了名字叫娄批白。一“师”一“批”,良知何存?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又改丢了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人的私欲刺激人的创劲和干劲的结果,使社会良知大面积坍塌。湖南娄底市中心医院,不愿参与医疗腐败、为患者节约每一分钱的医生胡卫民在医院被孤立得呆不下去,而被100多名职工举报的医院负责人却因为医院赚钱“业绩突出”,被当地政府委以重任。这是官场潜规则挑战社会良知的典型例证。

良知也许与生俱来,但保持良知要靠自觉磨练。归来吧,良知!

谈良知

孔子云:男女不可有肌肤之亲,那就是,一位女子落水,你却不能伸手去救。否则,违背了当时的“礼数”和“道德”。但是,不伸手,你的良心会不会受到谴

责?当时有人一定会说:“很正常,不救是应该的。”我就想问问,一个生命和区区的“礼数”哪个比较重要!

让我们来看下,古今中外的人们,满口说的礼仪道德是什么吧!镜头倒退到诸子百家的年代。

胶片开始缓慢的转动,孔子正带领着他的弟子们大论他的礼仪道德!一个荒唐的思想,却是从这位孔大圣人的口中而出——“男女不可有肌肤之亲”孔子儒家的思想,就好比“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就是由于孔子的这个所谓的“礼仪”,让中华流出了多少惨淡故事。祝英台女扮男装,为什么的是什么,是去为汲取中华的精髓!为什么她不能穿着女装,就是因为孔子的所谓的“礼仪道德”禁锢的她的思想。

对,那是古代,让我们来看一下2009年的今天。胶片继续的转动,“救命,救命!”寂静的河边发出的叫喊声!一分钟的时间,一个黑影纵身跳了下去!

但水波很大,紧接着十几位大学生拉着手,坚强的组成了一条人链!一位二位三位??,他们咬紧牙关,站在生与死的“交界处”。一个个,如雕像一般,站在那河浪上。那死神的河浪拍打着他们的身躯,冲击着他们坚强但又脆弱的灵魂!为的只是两个幼小的生命。而组成的伟大的“人梯精神”。

篇四: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二语文 面对老人摔倒,你扶不扶?作文素材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二语文 面对老人摔倒,你扶不扶?作文

素材 "

尊老爱幼本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老人的摔倒,本该立即上前搀扶,然而如今面对这种情况,多数人选择视而不见,少部分则会注意一旁是否有监控,如果有则会上前搀扶,没有便会依旧视而不见??面对这冰冷的一幕幕,莫说路人的心是冰冷的,就连倒在地上无助的老人心里也冰冷的。是什么让这个社会开始了对生命的漠视?是什么让这个社会开始了对人性的缺失?这个社会在无声地流泪,而我们的良心,却在冰冻中默默地滴血??

不是不扶,是不敢扶啊!

太多太多的好心人遇到了太多太多的“碰瓷”的,以至于他们迫不得已将自己那颗火热却伤痕累累的心冰冻起来,也许只有那样他们才不会再受伤。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点,不管是“碰瓷”的还是好心人,有一天他们终会老去,终会需要人帮助,需要人搀扶,然而按照社会这样发展下去,他们还能指望哪位陌生人敢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社会的某些角落是冰冷的,可人心是火热的啊!如若每人心中都燃起那把热情的火,就算是冬天

也是温暖的啊!也许的确还会出现那些出卖良心的社会渣滓来祸害社会,可这

终将是少数。我们有良心、良知的人不能因为有少数社会败类就不去做扶危济因、温暖他人的好事。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弘扬社会正气、铲除不正之风。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多点关心,多点信任、多点监督;少点邪念,少点欺骗,少点冷漠,这样每个人的心才会感觉到温暖,才能燃起心中那团热情之火,再以燎原之势,焐热整个社会,让所有的贪婪、自私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还社会一片洁净的蓝天。在这片洁净的蓝天下,还会有好心人被诬赖、被索赔的事情出现吗?即使偶尔出现,法律应还他们清白,公众应赠他以崇高!扶起跌倒者,褒扬扶人者,焐热受伤后变得冰冷的心。因为只有他们的心是热的,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温暖,你才能感受到对方的温暖,只有相互依偎,相互取暖,才能相互点燃对方的热情之火,才能点燃社会的热情之火??这样,这个如今被视为社会重大问题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评语:“扶不扶”的焦虑随着作者透辟的阐述涣然冰释。文章开门见山提出问题,逐层深入分析问题,最后水到渠成解决问题,亮出观点:扶起跌倒的老人,还社会洁净蓝天;焐热好人,温暖他人,相互取暖,和谐社会,缔造美好社会公序良俗。

——宋蓉评 “扶不扶老人”被搬上春晚舞台后,引起公众热议。面对摔倒的老人,人们都会犹豫:要不要伸出援手?因此造成道德上的焦虑。然而反过来,人们若是能够利用智慧维护自己,便也不会有道德焦虑了。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老人,尊敬老人,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这是我们作为年轻公民应该做到的。这是一种道德观,从某种程度上说,这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品格好坏。同时,又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可是当道德遇上现实问题时,又该如何应对呢?这就需要我们的智慧了。

过去的“小悦悦事件”已然让社会为之心寒,正当人们为社会上道德缺失不禁唏嘘时,“扶老人”又让人们不禁纠结起来,想要行善然而却被老人反咬一口,背上骂名,严重

的可能有物质上的负担。这岂能不让人犹豫?去年,有一位年轻人救了一名摔倒的老人,好在年轻人请朋友帮助摄下当时的情况,在老人诬告他时拿出证据维护了自己的权益。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可以运用身边的可用于记录的证据,用我们的智慧和道德,来维护我们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孟子说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思是不忍心看到别人受苦,要秉持一颗同情心。所以,当我们看到路上有摔倒老人时,我们要有一颗同情心与道德约束来处理这个问题,同时要善于利用智慧来维护我们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当你面对摔倒的老人,亦或是其他情况需要伸出援助之手,然而却又有可能伤害到自己权益时,你的智慧,会让你的道德不再感到焦虑。同时,社会应该给老人更多思想道德上的教育,在中国这个老龄化的社会,老人是一个大群体,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关爱。

由此,我们可以学会用法律用智慧作为你行善的法宝,用正当的手段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当我们道德面临挑战时,智慧行善,让你的道德不再焦虑。

评语:人生之路,本应“爱在左,情在右”,而错综复杂的社会,却让这条“行善”之路如此磕绊,如此崎岖,所以才让“性本善”的人心如此纠结如此焦虑。

本文不是回避现实,而是正视矛盾,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进行苍白说教,而是冷静提出“智慧行善,道德不再焦虑”,既行善又维护行善者的合法权益,才有真正持续的“社会和庇和安定。”

思考问题的方法是辨证的,周密的,所以语言是直捷的而非偏激的,这就是议论文的灵魂所在。 ——宋蓉评

篇五:张渔:扶起“跌倒”的良知,刻不容缓

张渔:扶起“跌倒”的良知,刻不容缓

2011年10月17日 08:14

10月13 日下午5 时30 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现在小悦悦在广州军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接近脑死亡,随时都有生命危险。(10月16日 羊城晚报)

面对一位小女孩倒在血泊中,面对一个小生命的垂死挣扎,十几个经过的路人如同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对此竟然没有丝毫反应,最后还是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妈妈。如此“见死不救”的场景,严重刺痛了公众敏感的道德神经,也让我们这个社会蒙羞。

从江苏司机“殷红彬案”、天津“许云鹤案”、南京“彭宇案”中,扶还是不扶跌倒者或者受伤者,的确成了一个问题。毋庸讳言,不少人或轻或重地患上了“彭宇案”后遗症,“彭宇案”正在日益严重地成为一些人见死不救、冷漠怯懦的“通行证”。

仔细看看我们周围,见死不救、冷漠怯弱的人还不少。有人在街上与劫匪搏斗,没人挺身相助,没人报警,看热闹的人倒是不少;有人不幸落水了,上百人站在岸上观看而无人搭救;有人出车祸倒在血泊中,无人救助,任其鲜红的血液悲怆地流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镜头每天都在上演。

提起“见死不救”我们很容易想到“见义勇为”,因为它们是一对反义词。“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见死不救”事件屡屡发生表明,我们的传统美德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社会公众的道德良知也在社会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跌倒?了。

虽然,动辄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别人指手画脚不可取,但是,每个公民都有在危险情况下伸出援手的义务。然而,在一个重经济发展而轻精神文明发展的社会,仅靠道德约束,又有几个人能够履行这种义务呢?因此,有必要将这种义务提到法律层面上来。

一个社会要想良性、健康的发展,必须要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决不能坐视道德滑坡而不管。不管是为了他人还是为了自己,随同小悦悦一起被车轮碾压而跌倒的道德,都必须尽快扶起来,刻不容缓,否则,我们早晚有一天会跌倒。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