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叛逆心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22:06 字数作文
叛逆心理字数作文

篇一:青少年叛逆-青少年叛逆心理

一、青春期的特点

通常把十一二至十三四岁称为少年期,十四五至十七八岁称为青年初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合称为青春期,即初中和高中阶段。

青春期的到来,对于中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以下几种最为普遍:

渴望孤独 早在婴儿期,婴儿就希望与别人在一起,个体的这种欲望在小学阶段的“伙伴年龄”达到了顶峰。到了青春期,情况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春期的学生不再和同伴玩,而从群体中退缩出来,离群退出时,常会发生与朋友争吵,以及友谊破裂的事。他们常单独地在房间里打发时间,有时候会突然的很不想参加家庭的活动,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十一二岁。

反抗心理 青春期与父母冲突最厉害的时期在十二三岁。 第一反抗期,三岁左右,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做,别人帮忙就生气,这是自主性发展的缘故。

第二反抗期,常与父母发生争吵、冲突,这种冲突有时候会导致纠纷而使中学生情绪不好,心情黯淡,甚至引发离家出走的念头。学生反抗父母的情绪有时会表现得非常强烈,他们的口头禅是“啰嗦”、“少管闲事”或用力关门,致使父母担心或生气。

独立自主 青春期代表着自主性的独立发展,也称为“自我觉醒的时期”。自主性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动,由于这时是自我的萌芽时期,处于青春期的个人思想还未成熟,无法顾及到对方,所

以表现出来不考虑别人的想法与心情的特点。

年龄小的孩子看不到父母就不安,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从心理上开始脱离父母亲,这叫做“精神上的断乳”,任何人在此时,都会逐渐脱离家庭而独立,去寻求自己的生活。

友谊交往 逐渐克服团伙的交往方式;朋友关系在中学生活中日益重要;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二、逆反心理

它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其实质是突出主体( 自我) 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的不遵从。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与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

三、叛逆心理的成因

1主观方面:

心理受挫 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性,总希望教师、同学重视、赏识。长期得不到这种满足,心理受挫,就可能发牢骚、闹情绪,甚至而用“非常” 方式需求关注。

好奇性驱使 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性,总想解开他们的“神秘面纱”。探个究竟,看个明白,亲身体验一下,往往事情越有阻挡,对学生就越有诱惑力。

性格因素 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任性,常以自我为中心,爱耍小脾气,听不进不同意见,拒绝有意帮助、自控能力较差。

2客观方面

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对子女性格、行为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认为,父母对于子女过分溺爱或过于专制,可能使孩子产生任性、反抗和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教师态度 教师教学缺乏民主意识,对学生缺乏爱心 、耐心,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挖苦、讽刺、体罚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性,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班风不良 有叛逆心理的学生相互感染,进取目标受挫。

四、叛逆心理的表现

1、否定性 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否定。

2、评判性 评判学校和老师,评判老师的教学和行为。由于对学校部分老师的不认同和抵制,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与相关科目学习出现滑坡现象;评判社会对社会负面现象不接受和不理解。

3、对抗性 对父母十分冷淡,关系距离加大。认为父母的管教不符合自己的现实生活标准,实施消极抵制、明显对抗;不接受倾向明显,甚至公开敌对;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偏偏不作,或者反其道而行之。

4、冷漠性 对抗造成与父母关系恶化,对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行为产生厌恶和反感产生关系情感的冷漠现象和行为上的违拗性。面对父母伤心的眼泪不能使他们动情。

5、阶段性 青少年的叛逆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主要体现在心理认知能力和生物性适应能力增加阶段;心理认知能力上升,评判能力和世界观开始形成。他们不在盲从权威,对权威的代表,教师、家长开始置疑,叛逆行为表现开始;世界观的初步形成表现为对自我评判结果的维护,维护判断就是维护自我,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尊心的表现。叛逆常常在青少年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出现。

五、叛逆心理的教育对策

心理疏导法 疏导的关键就是与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 创设一种情境,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受压抑乃至反抗的情感原因, 把不满情绪全部发泄出来, 以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和内心平衡。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一要抓住逆反的“症结”所在,在“疙瘩”处设法使招,

使学生想得通并愿意接受教育;二要切中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的“脉搏”, 给予科学合理的疏导,使学生认识到教师了解自己、关心自己、重视自己。唯有此, 他们才能改进自己的不足, 与教师默契配合。

心态契机法 学生心态是指在外部刺激和主客体作用下, 学生对外部刺激和自身状况所表现出的心理反映状态。它明显表现为某种情绪和心理倾向, 反应出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气质、性格及其心理变化的态势。教育者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心态变化, 特别是对消极心态要把握诱因, 在掌握实情的基础上利用适当时机, 即在学生希望进步、愿意解决矛盾情况下晓之以理, 促其感悟, 使消极心态转化为积极心态, 将逆反心理消除在萌芽状态。

改变氛围法 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 使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感受到气氛的和谐、师生关系的融洽、集体的温暖, 进而自觉融入和谐的氛围中。教学中, 若因为教师教学方法死、课堂气氛沉闷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程序, 改变教学方法, 机智地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 重新鼓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 逐渐淡化和消除逆反心理, 从而有效地学习。

分类指导法 即要根据学生不同知识能力水平、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及需求给予不同对待, 使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和区别性。对于不同原因导致的不同类型的逆反心理, 教师要对症下药, 区别对待, 这样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才能落到实处。

篇二:家长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和行为(1)

家长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和行为

家长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孩子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 不接受老师的教导、 常与老师顶嘴、和老师 对着干等现象。个别学生明知自己做错了事,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劝告,不但听不进,反而反感、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 二,在家,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

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一方面是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期,一方面是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指责、劝告,给这些学生带来的感觉是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甚至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因此,他们也不愿意理解和尊重别人,甚至会做出过激行为。当然,过激行为的发生,不仅仅是外界的刺激这一方面因素所能引起的,还有学生本身的心理健康程度,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关注。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与别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就有了不同的行为方式。 家长该选择合理的沟通方式,和孩子一起度过解决青春期困惑。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岁至15,16岁,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育的转折期,也是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学生有逆反心理是正常现象。我们的家长需要多一些耐心。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说:教育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所以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的知识应该提前有更多的学习和认识,以便做到防患于未然。当你的孩子青春期悄悄来临的时候,那时你还能坦然面的孩子的叛逆,欣喜面对孩子的叛逆,以免遇到问题不知所措,影响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

一正确认识青春期

a.青春期特点

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发展非常复杂,充满矛盾,又称为“困难期”,“危险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

不平衡,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复杂及这些矛盾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剧变化。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身体的急速成长,性机能的快速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也就是成人感。具有成人感,便以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属于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环境和周围成人平等相待;有了成人感便要求与成人相应的社会地位,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与尊重。由于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幼稚的童年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实际上是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处于半成熟,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这是发展中的矛盾,是人生必经的矛盾冲突,这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3.心理闭锁性和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青春期儿童出现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主要是不向成人袒露,这是因为成人感和独立自主意识所致。另外的原因是这时的少年儿童认为成

人不理解他们,而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又增加其闭锁性的程度。但是,与此同时,少年儿童的诸多苦恼又使他们倍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并得到他人的理解。这种开放胸怀的愿望促使他们很愿意向同龄人推心置腹。其实他们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向自己认为可信赖的成人谈吐心声。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青春期儿童通常表现成人式的果敢和能干。如获得成功或良好成绩,就会享受超越一般的优越感与成就感。如果遇到失利或者失败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这两种情况体验常常交替出现,一时激情满怀,一时低沉沮丧。

b青春期叛逆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期,既属于儿童,也属于成人,身体发育和思维能力几乎和成年人一样,但在经济和情感上还需依赖父母,同时又渴望独立。青少年是“边缘人”,意味着青少年想要回避成年人的责任时,言行举止往往就像是一个儿童。有时候他们提出成年人的权利要求时,又像是成年人。

青春期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帮助他们找到“我是谁”的答案。青少年的叛逆行为,也是他们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当然,这并不代表鼓励青少年用暴力和激烈的言辞与父母相处,而是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渴望被尊重的心理。帮助青少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给出建议而不代替他们决定,帮助他们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而不是给予家长认为重要的东西。

青少年开始更关注同伴的交往和对自己的评价,这代表他们正在发展情感的自主性。青春期成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孩子和父母情感纽带松弛。可以说青春期最痛苦的心理上的完成,就是脱离父母的权威,通过撤回对父母的感情,并把感情转向同伴来实现这个过程。而在成年期,人会转向自己的伴侣而彻底完成与父母的分离,成为情感独立的人。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不那么依赖父母了。如果有的父母鼓励过度依赖,补偿自己孩子时代的遗憾,或者婚姻不愉快的父母试图从孩子身上

获得情感的满足,情感上过于依赖孩子,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情感独立,甚至影响到成年期寻找伴侣和正常的婚姻生活。

所以,我们该充分认识到青春期叛逆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作为家长,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尊重孩子能有效地传递家长的意见,帮助孩子把握成长的方向。

二纠正孩子不良叛逆行为的基本策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免不了有时骂人、打架、不完成作业、不遵守纪律等不良行为。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父母应采取什么基本策略呢?

1 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根据青春期的第三大特点,心理闭锁性和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我们知道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上盼望独立,但又很想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其实他们的内心还是很脆弱的,所以需要借助父母的力量来强大自己的内心。因此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积极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只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丰富的智慧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更融洽地相处。还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允许并积极邀请他们参与家庭的管理。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长,由他们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

2用“赞扬”杜绝“破窗”

中学生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与那些优秀的孩子相比,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心和教育。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泰戈尔说:“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的人知道怎样打击。”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让他们真正感觉到父母在关心他、帮助他,

永远不会放弃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促使其转变。

要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破窗户理论”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科学家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和车窗都打开,另一辆则封闭如常,保持原样不动。三天后,打开车窗的汽车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则完好无损。科学家又在剩下的车窗上打了一个小洞,只有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全部丢失。这表明,人们往往认为坏的东西让它再坏一些也无妨。而对于完美的东西则会主动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 学生的心灵好比是车,是否完好无损,就看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维护的技巧了。表扬、赞美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更能使孩子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坚持正面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孩子非打即骂,往往毫无效果,甚至更糟。首先应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讲道理等使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鼓励他改正。

3教育措施一致。家庭教育孩子切忌一个管、一个护;一个严、一个宽。那样会被孩子钻空子,使家长失去威信,以致根本无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意见统一,配合默契,有不同看法可过后再说。

篇三:中学生叛逆心理辅导个案

中学生叛逆心理辅导个案

个人爱好 重引导忌粗暴干涉

个案:小邢读初中时,非常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父母则简单禁止他“玩电脑”,一味要求他放学回家必做多少作业、多少遍练习,引起了小邢的不满,既然家长在家不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就有意不用功,让成绩一落千丈,明知这样做不对,小邢依然我行我素,他甚至喜欢看到父母不舒服、干着急的样子。升初三后,面临中招考试,在老师真诚得体的开导下,小邢才逐渐放弃了叛逆,恢复常态考上了市重点高中,并在高一第二学期和同学合作搞电脑软件获得了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专家点评:叛逆心理在青少年身上是全方位地表现出来的。比如表现在学习方面,若是父母把个人意愿强加给孩子时,他们不仅不会按照父母的吩咐去做,还会采取报复手段,故意不学习。

个案中小邢家长这样处理显然不妥,孩子对现代科技的爱好和探索,家长应予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不能以一成不变、简单粗暴干涉的方式来约束孩子,应该突破传统教育的固定模式,家庭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父母应该在平时多留意社会的发展和孩子的想法,注意与孩子沟通,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后也多向老师求教,双方配合合理引导,使

孩子个人爱好与他长远的人生目标衔接上,从而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新奇打扮 刺激父母

个案:某高中学生小陈,染了一头黄头发,黄头发中间又夹染几撮红头发,还喜欢穿新奇的服装,他晓得这些为父母及老师所无法接受,但每当看到父母或长辈瞧见自己这般摸样时的表情和表现出来的嗤之以鼻,他就洋洋得意,犹如自己打了胜仗一样。

专家点评:叛逆心理还明显地表现在青少年的穿着打扮上。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不遗余力地追求个性,让自己变得很另类。青少年喜欢“跟风”,追求时尚,表现个性,但缺乏对事物全面综合评价的辨识能力,他们不一定了解时尚的东西对他们而言不一定是好的东西,有些青少年群体所追随的东西,往往是标新立异,突出自我,却反潮流,对自我形象不利。这就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从小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意识,给孩子设立人生的界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是自己应该追求的人生方向。

心灵创伤 以爱弥合

个案:某高中学生小郑,父母关系破裂了,小郑跟了父亲。他原本品行兼优,由于父亲与插足的第三者结婚,让孩子心灵蒙受创伤。没有妈妈的日子,小郑无法接受,于是故意和父亲作对,父亲不让他做的他偏要做,吸烟、喝酒、赌博样样都会,还交上了社会上的不良朋友,且处处“整治”父亲和继母,为的是不想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专家点评:对于处在破裂家庭的青少年,更要注意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心态。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必须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由于这些孩子一般精神比较紧张,而感情承受能力比较脆弱,他们比其他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叛逆心理。因此这些孩子的监护人更要时刻关心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更多的爱,用爱来融化与孩子的隔阂和创伤,而作为继母,可能需要付出更多;此外,离异的双方在分别与孩子相处之时不要对孩子发泄怨恨的情绪,尽量维护对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并且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分开是大人的事,大家虽然在不同的地方,都是爱孩子的,避免在孩子心中埋下苦毒的种子,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人格。

帮助孩子“心理断乳”

个案:一位家长苦恼地诉说,自己的孩子过了这个暑假就念初三了。不知怎么回事,假期里,她每天不是写作业就是自己闷头上网玩游戏、聊天,对家长不理不睬。最过分的是,前两天他和爱人想跟女儿好好沟通一下,谁知没说几句话,女儿就顶撞说:“我就是不知好歹,不

可理喻。”还在自己的房间门上用电脑打了几个字“请勿打扰”贴在上面,气得自己无话可说。

专家点评:中学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了独立的倾向。这阶段的孩子情感起伏大、变化大并难于驾驭。他们有了喜怒哀乐,不但不愿向父母吐露,还要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父母处置不当,如对孩子的表现刨根问底,或是漠不关心就会增强他们的反抗情绪。作为父母应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当孩子的知心朋友,争取成为他们倾吐心事的对象和安慰者。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心理断乳期”。

叛逆心理成因

专家指出,青少年之所以产生叛逆心理,第一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随着这个年龄段自身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给他们的心态造成了冲击,他们面对自身的变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第二,青少年心理状态呈现青春期心理的特殊性,他们觉得这个时候的他们已经像个成年人,因此在面对问题时他们常常呈现一种幼稚的独立性,并未成熟的他们会处在反抗期内。

专家还谈到,由于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加之社会、媒体的冲击,促使青少年对许多东西产生兴趣,他们便要通过表现个性、追逐潮流来满足自我意识和好奇心;另外,社会和家庭的传统教育的一些

弊端,阻碍了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成了叛逆心理产生的源头;此外,青少年如今面临的各种压力,比如集体压力、学习压力以及生活中的无聊情绪等,也是叛逆心理产生的“沃土”。

倾心交流 应对挑战

青少年这种叛逆心理的出现打乱了正常的家庭秩序,也给自己制造了成长中的烦忧。家长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

专家说,首先要尽早了解青少年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认识到他们出现的这些变化不是什么大问题,坦然地去接受这种变化,学会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场上和他们倾心交谈,通过对话达成共识;其次,要找出他们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然后像上述案例所提到的那样,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再次,在出现比较激烈的叛逆心理时,学会心平气和地去开导他们,也可以适当地请教心理专家,用理解的心态逐步解决问题。

趁早管教孩子青春期不叛逆!

研究建议,父母要让小孩不惹上麻烦,最好是在孩子中学时牢牢地看好他们。

篇四:青少年叛逆心理分析

让他往东他往西,让他打狗他撵鸡

—关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解析

胡振汉

菏泽学院 教育科学系

摘要:论文全面分析了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在其心理发展中产生的关于逆反心理的探究,全面综合的分析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通过这些研究和解决方法,可以纠正青少年产生的心理问题,使青少年更加健康的成长,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保持健康的心态,更加充分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问题 逆反 解决 健康

逆反心理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概念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管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通过概念可以得出,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机制,过程。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抵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里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反心理倾向。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对正面宣传做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个特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的全盘否认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程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

的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加长都希望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的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的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其实,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临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置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展,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人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家庭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于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容忍的态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于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

(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的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的所谓“差生”,没有明显过错或根本没有错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是不对的,但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四)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 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级集体中,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时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中取得一定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诱发因素

逆反心理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一般的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容易诱发逆反心理:

(一)强烈的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

(二)企图标新立异。青少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的自我肯定的满足感。青年人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的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因此他往往表现的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三)特异生活经历。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与世无争,而偶然的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变,变得粗暴,多疑,怪癖。

这种在特定条件下,其言行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了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影响,经常性的左右他的一举一动,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

五.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湮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在多数情况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

六.青少年逆反心理克服方法

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克服逆反心理

(一)认识提高文化素质,广闻博见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一个对生活有着广博见识的人,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采用一种科学,宽容的思维方式,广闻博见能使我们避免固执和偏激,而逆反心理则使我们在最终认识真理之前走了许多弯路,当我们醒悟过来往往太迟了。

(二)想象。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们缺乏对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方法就已足够,但是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无限的可能性。

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心理状态,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自我训练。

七.青少年逆反心理防治具体对策

(一)要重视复杂的心理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让青少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是让他们置身社会,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二)青少年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己。这须提高自我教育,就是要求青少年要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三)要改善教育机制。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要掌握好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与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要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杜绝出现“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情况发生。教育者要爱护和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方式对待青少年。

(四)要实现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青少年中逆反心理的产生,责任不能完全归于他们,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实现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对于克服和防止青少年逆反心理大有裨益。

篇五: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 杨型会(410005)

【摘要】本文结合班里两起典型的学生叛逆现象,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全年级1034名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问卷调查和SPSS12.0数据处理、百分比数据处理,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找到引起学生叛逆的原因,尤其是学生叛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并寻找到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叛逆期的对策。

【关键词】高一学生 调查 叛逆心理 对策

第一次家长会上我班有两位家长给我反映了一件很不正常的事情:一位家长则反映他的小孩(学生甲)自小学五年级开始就不再和父亲讲话,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在他的材料里把父亲比做“日本鬼子”,初中期间,虽经班主任出面协调,但未收到任何效果;另一位家长反映他的小孩(学生乙)自初二开始就不和父亲讲话,至今也有近两年时间。后来又有家长陆续反映小孩在家学习期间,房门紧闭,不准父母进入,在家也很少与父母交流,父母对小孩的学习情况基本不清楚。对于这些情况,我也尝试进行干预,不断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但明显地感觉到收效甚微。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感觉高中学生的叛逆还不是个别现象,于是蒙生了调查研究的念头。

一、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及意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自编“中学生心理情况调查表”和“中学生心理情况家庭调查表”各一份,每一份调查表由针对性很强的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三部分组成。通过有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找到引起学生叛逆的原因,尤其是学生叛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2、研究对象:长沙市一中高一新生18个班所有学生及学生家长。

3、统计分析过程:本次调查共发出学生调查表和家庭调查表各1034份,实际回收842份,占81.59%。 统计时判断题采用计分的方法,凡答案符合叛逆倾向的计1分,不符合的计0分,然后统计每一份表格12道判断题的总得分作为数据分析的依据,而数据分析采取学生表与家庭表一一对应的形式使用SPSS12.0处理,由于回收表格有一部分学生表与家庭不能一一对应,予以舍去,因而用于数据分析的有效表格568份,只占实际回收的67.46%。选择题的选项统计分学生表和家庭表分开统计,并通过计算所选选项百分比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二、SPSS12.0处理数据分析及结论

1、描述统计

学生叛逆

家长专制

Valid N (listwis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N 568 568 568 Minimum 0 0 Maximum 11 12 Mean 3.74 3.26 Std. Deviation 2.113 2.230 有效数据为568份,学生叛逆心理最大值为11,均值为3.74,远小于6(总分的一半)。这表明我校高一学生整体上叛逆心理属于一个较低水平。分数大于5.5(中数)的学生有115名,占有效数据的20.2%,即有20.2%的学生叛逆心理大于中数,是一个较小的需要关注的群体。学生叛逆心理的标准差为2.113,

值较小,表明学生的叛逆程度整体一致,未分化。

家长专制最大值为12,均值为3.26,同样远小于6(总分的一半)。这表明整体上家长的专制程度也属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分数大于6(中数)的家长为57名,占有效数据的10.0%,即有10.0%的家庭管理缺乏民主,过于专制,是一个需要改进的群体。家长专制程度的标准差为2.230,值较小,表明家长在此方面整体一致,也未分化。

2、皮尔逊相关 Correlations

皮尔逊相关系数又称简单相关系数,它描述了两个定距变量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根据本次我校高一学生叛逆心理与家长专制程度的数据,研究者进行了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如下表所示。

**

结果表示,中学生叛逆心理与其家长专制程度相关系数为0.305,相关极其显著,即可以说明,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家长的专制程度成正比,当学生的叛逆心理越强,其家长的专制性越强。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家长的专制和其子女的叛逆成因果关系。

为了验证学生叛逆心理与其家长专制程度具有因果关系,笔者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其中,我们以家长的专制程度作为自变量,其子女的叛逆心理为因变量。

3、线性回归

Variables Entered/Removed(b)

a b Dependent Variable: 学生叛逆

Model Summary

方差分析表 ANOVA(b)

Sum of

Model

1

Regression Residual Squares 234.948 2296.488 df 1 566 Mean Square F Sig. .000(a)

234.948 57.906(**) 4.057

Total 2531.437 567 a Predictors: (Constant), 家长专制 b Dependent Variable: 学生叛逆 系数 Coefficients(a)

由上表我们可以发现F值远远大于F(0.05/2)=3.86,因此,回归模型是显著的,即学生叛逆心理与其家长专制程度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回归方程是:Y=2.799X+0.289,Y为学生叛逆值,X为家长专制程度。当知道家长的专制程度时,我们可以通过此方程来预测其子女的叛逆水平。

三、高中学生产生叛逆的原因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和“断乳期”,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因而出现叛逆现象。在调查中,有55.03%学生认为叛逆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也有36.8%的学生认为是“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叛逆心理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状态,是高中学生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不过,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并有可能成为学校管理的重大安全隐患。

就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根据学生调查表的选择题统计数据,有高达52.81%的学生认为“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恰当家庭教育”;有高达16.1%的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家长的态度” 是“打骂”或“责备、讽刺、挖苦”;有高达62.59%的学生认为“做错事后,最反感的事情” 是“被家长挖苦、讽刺”。根据家长调查表的选择题统计数据,有8.63%的家长在“小孩犯错时(如偷看课外书、沉迷于游戏、成绩不理想等)”时采取挖苦讽刺、打骂、体罚或迁就的方式;在问及家长与小孩的关系时,只有67.45%的认为是“亲近的家长加朋友关系”,还有27.7%的认为仅仅是“亲近的父(母)子关系”,更有4.86%的认为“等同于仇人一样”;当问及“平时与小孩的交流方式”时,“正式找他(她)谈话”占16.55%,“批评”占3.96%。结合判断题的SPSS12.0数据处理结果,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

2、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调查表明:也有13.93%的学生认为“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恰当的学习教育”,有7.84%的学生认为“做错事后,最反感的事情” 是“被老师批评”。学校教育及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若采用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学生原有的心理障碍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火上浇油,还会产生新的心理障碍。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成绩要么直线下降,要么起伏不定。

3、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调查发现,有6.19%的学生认为“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恰当的媒体渲染”,这比例虽然不高,但有高达53.52%的学生 “喜欢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大众媒体的影响

可见一斑。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学生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学生的内容,而被青少年学生负面地接受了。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有意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一些时尚新奇文化现象如:“朋客”、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如目前热播的一些韩国电影电视片及日本的一些动画片,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个人英雄主义。

4、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

本次调查,在设计“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选项时,笔者有意识地安排一个“其他”选项,没想到竟有高达27. 2%的学生选择这一选项,仔细分析,除了生理因素等原因外,同辈群体的影响应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是因为,在众多同辈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他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若同辈群体中出现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学生心理也产生不良影响。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学生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高一学生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又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四、对策分析

通过对调查表中问答题的归类总结、综合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生理现象,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让他们能够顺利度过叛逆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实只要家长、老师全心全意,能平和地与学生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高中学生一时的叛逆心理是很快消失的。

(一)作为中学生,应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调节自己、发展自己

1.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和舆论宣传带来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必然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和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影响,作为高中学生,不能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要置身社会,把对自己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修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尤其是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合作意识和荣辱观念,展现自我价值,以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

2.要学会换位思考,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要经常思考,假如我是父母,我该怎么做?假若没(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叛逆心理)有了父母,我会怎么样?有了换位思考,就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家长、老师以及他人言语行为的真实动机,发现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原来都是善意的,是好心、好意,也就不会在乎言语态度如何了;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并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另外,要主动与他们接触,向他们请教,这样就多了一份沟通,多了一份理解,自然也就不会叛逆了。

3.要认识到叛逆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大惊小怪,顺其自然,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如果出现要及时反省自己,冷静对待,及时调整心态、控制情绪。“想他人对自己的关爱,不能让爱我的人伤心。”与此同时,要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意识,不依靠他人,不受外来力量控制和支配,这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4.要培养多向思维。叛逆心理的产生往往是由于青少年缺乏多渠道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思想一旦被叛逆心理所控制,视野就变得狭隘,思想仅仅是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只要你冷静下来分析整个事端,就会发现你所强烈反对的意见也许并非真理,但"对着干"起码说明你的思维和对方一样狭隘。

因此,对总是怀有叛逆心理的高中学生来说,努力培养发散思维,从多方面考虑,理智多于情感,就会有助于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二)作为家长,应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尊重友好的家庭氛围

小孩叛逆甚至与父母对抗的矛盾焦点在于小孩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即小孩已具有成人意识但不具备成熟的心理条件,父母之注重小孩半成熟的一面,而忽视了子女成人感这一发展事实。因此,父母应该正视的现实是,到了这个时候,已不能再把子女作为支配的对象,子女也不再依从于父母,而成为独立的自我了。基于此:

1、家长应该避免以下4种错误的教育方式:(1)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2)哄骗、利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3)讽刺、挖苦。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4)溺爱、迁就。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以上错误的教育方式会引发许多家庭矛盾、严重冲突,乃至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等事件的发生。

2.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放下架子,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自主要求和决定,给予他们应有的自由,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并有一颗更宽广、更包容的爱心,决不能专制独裁。调查表明,90.5%的学生都希望家长、老师采用平等、民主或鼓励、表扬或尊重、友好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学生犯错误时,家长要给予理解,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吸取经验教训;要耐心教育他们, 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悔过;不要给他们太多的责备,他们毕竟还是学生。 同时,要充分尊重他们所需要的隐私权,不要偷看他们的日记、手机信息,遇事多同他们商量,甚至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倾听他们的意见。

3.提倡和悦友好父母子女关系。父母应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尊重他们的思想、自尊和个性。及时与他们加强沟通、交流思想、吐露心声、耐心教育,态度要温和,并以朋友的关系从生理阶段的特点入手,进入他们的内心,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他们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4.对于已经出现的叛逆现象,要冷静处理,不要采取过激手段,多找共同话题,通过轻松方式,引导小孩正确地分析、判断身边的人和事,努力缓解小孩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与此同时,要正确衡量小孩在学习、生活中的定位,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就会无形地给小孩心理上造成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小孩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作为老师,应有一颗宽容的爱心,要懂得理解和爱护学生

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叛逆心理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处理得法,它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若引导、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甚至是误入歧途、倾覆沉沦。基于此:

1.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因为他们容易情绪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什么时候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对待问题情绪化,甚至总是与他人唱反调。要引导他们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采纳别人好的建议,要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走死胡同,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不要将叛逆学生视为异类,用爱去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