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一本书引发的战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20:28 体裁作文
一本书引发的战争体裁作文

篇一:一个女人引发的十年战争

一个女人引发的十年战争

海伦(古希腊文:?λ?νη, Helénē,英语:Helen of Troy),希腊古典美的化身,是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美女之佼佼者。宙斯与勒达之女。 家庭:

?

?

? 父亲:(Zeus) 养父:(Tyndareus) 母亲:(Leda)

?

?

? 哥哥:(Castor)/ 姐姐:(Clytemnestra) 丈夫:

身世:

海伦,天神宙斯与斯巴达王廷达瑞俄斯之妻勒达所生之私生女。由于宙斯变身天鹅与勒达调情,导致勒达生下两个鹅蛋。其中之一是海伦的哥哥卡斯托耳与波吕丢刻斯,第二个鹅蛋就是海伦。由于是偷情所生,据说海伦的一生皆受诅咒,颠沛流离于不同的英雄身畔。

忒修斯劫夺事件

据说著名英雄忒修斯是第一个对海伦出手之人。忒修斯虽然已经年老,但仍出外抢劫妇女。其时海伦尚年幼,住在生母勒达之夫廷达瑞俄斯的宫廷之中。忒修斯在前往斯巴达抢劫妇女的途中看见年幼的海伦在阿耳忒弥斯神殿内起舞,惊为天人,遂将她劫往阿耳卡狄亚的特格阿。

此后忒修斯起意劫夺冥王哈得斯之妻,失败,遭囚禁。这期间海伦的兄长卡斯托耳和波吕丢刻斯攻破城池,救出海伦。

关于海伦的年龄

关于海伦被劫夺时的年龄,比较难以估计。忒修斯劫夺海伦后,被囚禁在冥府一段时间,将他救出的是赫拉克勒斯。当时赫拉克勒斯正在完成欧律斯透斯所交给的第十二项任务,正当壮年。此后他又经历过多年历险,并曾攻破特洛伊城,当时普里阿摩斯仍是少年。赫拉克勒斯、忒修斯皆死亡、他们的子女成年并成为特洛伊英雄、普里阿摩斯年老之后,特洛伊战争方才发生,海伦大约在这时才被帕里斯拐走。如果这样计算,海伦的年龄很可能比大多数特洛伊英雄要老上一辈。

婚姻与求婚者的盟誓

海伦成年后,求婚者不绝如缕,几乎涵盖了全希腊所有王国的年轻才俊。养父廷达瑞俄斯无法决定最后的人选,因为不论选择哪位英雄,他都难逃其他竞争者的群起围攻。此时奥德修斯提议抽签,“由宙斯(即老泰山)决定海伦的归宿”;并且事先由在场的所有英雄举行盟誓,约定一旦中签者因为海伦而陷入麻烦,在场之人一律有义务发兵援助。

这是特洛伊战争前夕,希腊方能如此迅速地集结兵力的原因之一。

抽签的结果,是迈锡尼王子莫奈劳斯中签。由于莫奈劳斯的长兄阿伽门农即位成为迈锡尼王,莫奈劳斯遂入赘斯巴达,并在廷达瑞俄斯死后成为斯巴达王。 帕里斯

当初,赫拉克勒斯攻陷特洛伊城,杀尽国王拉俄墨冬全家,只留下公主赫西俄涅,将其嫁予好友——萨拉弥斯国王忒拉蒙为妻。此二人便是大埃阿斯的父母。在赫西俄涅的请求下,另一位王族少年作为奴隶之身得以偷生,此人在赎身后回到特洛伊,便是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 帕里斯是普里阿摩斯的儿子之一。由于普里阿摩斯想念仍旧身在撒拉弥斯的姐姐赫西俄涅,帕里斯便组织一支使团(一说军队)前去要人。途径斯巴达,恰逢斯巴达王莫奈劳斯外出,由王后海伦负责招待帕里斯一行。 帕里斯在金苹果事件中,曾得爱情女神阿芙萝黛蒂保证可以娶最美的女人为妻。借助爱情女神的力量,帕里斯对海伦具备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得以成功将海伦拐带出斯巴达,并煽动士兵将王城扫荡一空。

特洛伊战争

《伊利亚特》讲述的是古希腊人和古特洛亚人之间的一场历时十年的战争。战争的起因和过程是这的:特洛亚是位于小亚细亚半岛上的一个城市国家。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小儿子帕里斯渡海出游,这一日就来到波斯。波斯的国王叫默奈劳斯,默奈劳斯热情地接待了帕里斯。一日默奈劳斯外出,王后海伦接见了帕里斯。海伦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帕里斯顿时不能自己。帕里斯也是一个英俊的王子,海伦对他也一时情迷,于是两人做了不合道德的事。后来,帕里斯要走了,他也把海伦抢到了海船上,海伦的态度非常暧昧,一方面她不愿背叛丈夫,一方面她又舍不得帕里斯,所以对于帕里斯抢她这一件事,她也是半推半就。默奈斯回来以后,发现妻子不见了,一打听,敢情是让自己的上宾帕里斯王子给拐跑了,默奈劳斯这个气呀!只气得暴跳如雷。他马上向希腊各邦各派求援,很快,一支征讨特洛亚的联军组成了!联军的统帅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加门农,联军的主将就是著名的大英雄阿喀琉斯,联军的参谋就是著名的奥得修斯(设计木马计的那个人。)。他们建造了坚固的海船,大军浩浩荡荡渡海来到特洛亚城下。特洛亚方面的主将就是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英勇善战的赫克托耳,也就是帕里斯的亲哥哥。双方开战,一打就是十年,十年当中,战争犬牙交错,残酷异常!就在战争的第十年上,希腊联军方面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险些使联军全军覆没。大统

帅阿加门农抢了本该属于阿喀琉斯的战礼,阿喀琉斯大怒,退出了战争。这个战礼呢就是一个姑娘,她太阳神的祭祀的女儿,这位老祭祀想要赎自己的女儿,可是阿加门农不同意,老人伤心地回到特洛亚,向太阳神祈祷,太阳神决定惩罚希腊人。神的偏向、阿喀琉斯的退出加上旷日持久的战争,希腊士兵思乡心切,使得希腊人斗志低靡。在这种情况下,特洛亚大英雄赫克托耳,身显士卒,率领特洛亚大军奋勇杀敌,联军大败,一直退到了海边,躲进海船里,几乎放弃战争。特洛亚人洋洋得意,要不是又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使阿喀琉重返战场,特洛亚人真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事情是这样的:在希腊大军连连后退的时候,阿加门农多次派人请阿喀琉斯重返战场,并且向阿喀琉斯承认了错误,给阿喀琉斯开出了很高优惠条件,但是阿喀琉就是不出战。最终阿喀琉斯的一个朋友偷了他的战甲,上战场大战特洛亚人,结果被赫克托耳打死了。阿喀琉斯因朋友的死而痛不欲生,他终于提枪上马,重返战场!胜利的砝码马上偏向了希腊联军。特洛亚人节节败退。为了尽快结束战争,阿喀琉斯要和赫克托耳进行一场决斗。赫克托耳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应战。两个啸吼战场的大英雄开始了决定战争命运的一场比拼。最终在神的帮助下,阿喀琉斯打死了赫克托耳(说到这里,我的心情很不平静,因为我喜爱赫克托耳胜过阿喀琉斯)。得意忘形的阿喀琉斯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面,在战场上狂奔!后来,阿喀琉斯在攻城时,被特洛亚人射死。特洛亚人心惶惶,城门紧闭,再也不敢应战,于是奥得修斯才设计了一个木马计,骗开城门,希腊联军长驱直入,毁灭了特洛亚城。历时十年的特洛亚战争宣告结束!

《伊利亚特》的头一句是“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希腊联军大将阿喀琉斯性烈如火,他有两次愤怒的表现。史诗写道,战争已经打了九年零十个月,还是胜负难测,这时希腊联军因瘟疫发生内讧。瘟疫是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拒绝归还一个女俘所引起的,因为这个女俘是太阳神阿波罗祭司的女儿,阿波罗的祭司请求阿伽门农归还他的女儿受到拒绝,就祈求阿波罗惩罚希腊联军。这场瘟疫蔓延下去就会使希腊联军不可收拾,因此阿喀琉斯要求阿伽门农把这个女俘归还,免得瘟疫继续蔓延。阿伽门农在很不情愿的情况下归还了这个女俘,却不公正地夺走了原来分配给阿喀琉斯的另一个女俘,作为他自己损失的补偿,阿喀琉斯在愤怒之下拒绝参战。在希腊联军中,只有阿喀琉斯才是赫克托尔的对手,因此他拒绝参战就必然引起希腊联军的失利。希腊联军在此情况下抵御不了特洛亚军队的反攻,只好退而固守海滨的战船,在那里构筑了防守性的壁垒。阿伽门农这时后悔自己对阿喀琉斯不公,只好派奥德修和另一位希腊将领去向他求和。可是他愤怒未消,坚决不答应回到战争。阿喀琉斯只是在特洛亚军队已经突破希腊联军

篇二:关于成绩的作文:一张成绩单引发的战争

关于成绩的作文:一张成绩单引发的战争

关于成绩的作文:一张成绩单引发的战争

叮铃铃~~~,随着一声声铃响,我们的期末考试终于落下了帷幕。

我春光满面的走出考场,一位同学走过来问我:“你不担心吗?”“怕什么!不就是一次考试吗?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的心情可谓是“晴空万里”。

趁考试单还没发,我在家里放开胆子玩了起来,猴子摇身一变变成了老虎,在家里逞开了威风。可驴子穿了豹皮总会被揭穿,这不,成绩单发下来了,“晴空万里”的我立刻变成了“乌云密布”的我。

我最有把握的数学居然没有过90分,这对我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令人震惊。命运总是躲在你的身后戏弄你,你最有信心的,反而是你最差的。你最没有把握的,却往往是优异的。

妈妈知道后,并没有狂风大作,我心中窃喜,妈妈没有动怒,我算是逃过一劫。可没曾想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妈妈虽是一脸的沉默,但谁知一场“麻雀战”已悄悄拉开序幕。第二天早晨,吃早饭的时候,我有点太随意,妈妈冷不丁的用我的成绩来提醒我,我很畏惧。接下来的几天,妈妈总会在我疏忽大意的时候,见缝插针的用成绩来扎我一下,虽不如狂风暴雨般猛烈,但足以让人饭吃不饱,觉睡不好。让各路妈咪大侠望尘莫及。

此时的我就像一个被颠的乒乓球一样,上下颠簸,忐忑不已。像在狂风中的小树,摇摇欲坠。像一只听到枪声的兔子,担惊受怕。像一株小草即将要被除走一样,绝望不已。像项羽犹豫再三,不肯过江东,无颜见江东父老。

要是有一天我们再也不考试该多好啊!那样我们就会脱离学海战争,所有的家庭都没有了“战争”,都回归到了欢声笑语中。

篇三:石油战争读后感

《石油战争》读后感

A CENTURY OF WAR,一个世纪的战争,这是我所阅读的《石油战争》这本书的英文书名,作者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当然我也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才认识他的。本书全面阐述了构成世界霸权的基础力量,揭示了石油、美元轮动席卷全球财富的秘密,描绘了世界地缘政治斗争的生动场景。这是一本关于战争、经济、石油(资源)与政治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可以说是残酷的世界。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也是世界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 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简单的说就是将地理与政治相结合,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式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本以为该书应该是全篇向读者揭示石油资源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但是即使我粗略阅读至本书三分之一处仍没有发现有过多的介绍石油资源以及其重要性,大部分都是对上世纪初英帝国战略的描述,石油只是其中一个重要资源,可以这么说,仅用石油资源战略来理解一个大国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是不正确的,较为牵强的。但是另一方面,就如书中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一段话令人深思:即“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住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世界。”

现代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包括石油资源的。石油主要是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

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化肥、塑料和沥青等的原料。假如有一天世界上的石油突然消失了,那我们的汽车就无法行驶,飞机无法飞行,没有沥青马路,没有机械润滑油,没有化妆品,没有塑料产品,哦不,从理论上说我甚至无法打出这一行字。整个世界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会毁灭,这绝非危言耸听。据相关报告,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约为60%,在和平时期这一数据可能也许只是看看而已,一旦发生战争,我国的石油运输线路将被掐断封锁,只需几周时间,我国大部分军事设备将无法使用。一旦中国龙无法动弹,那我相信不管是“鬼子”、“猴子”还是“阿三”这些跳梁小丑都会出来兴风作浪的。说到这里,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中国石油人身上沉沉的重担,不能学习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至少也可以为中华崛起而挖油吧。

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线,之前的世界是英国的世界。作为一个地理上的小国,英国无法像它的继承者美国一样对世界进行直接的统治,所以在很多时候不得不运用所谓“均势”的战略,在其他大国之间刻意制造对立和平衡,从而维持自己的利益。这一策略类似于我国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政策。这一“均势”政策被英国成功运用了几百年,这才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威名。特别是在1815年打败拿破仑之后,达到鼎盛时期,全世界大约4~5亿人,大约是全球人口约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德国这一后起帝国主义国家为首的利益集团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这一情况也可以理解为英国“均势”战略的一次不成功实践。虽然一战以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为结束,但是英国的全世界霸主地位已然不保。果然,仅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德国卷土重来,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希特勒的上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完全可以理解为英国军事战略的

一次失败的实践。之所以失败,可以说是希特勒的能力和德国的发展超出了英帝国的预计,终于造成了养虎为患的后果。张伯伦政府还继续施行绥靖政策,还以为在利用德国对抗其他欧洲强哥,反而被德国所利用。于是便发生了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及伦敦连续数月的轰炸,损失惨重。二战之后英国彻底失去霸主地位,转而成为美国主导的世界,英国就只能躲在美国背后,作为一个帮凶享受一点昔日的荣耀。

而作为世界霸主继承者的美国则比上一任英国聪明得多:运用经济上的统治力,美国成功在战后建立了美元的霸权;运用政治和军事上的统治力,美国成功掌握了世界石油命脉,建立了石油霸权。依靠着美元和石油的坚实基础,霸权得以在全世界进一步展开。只要触犯了美帝国的利益,无一例外要被制裁乃至消灭,苏联、伊拉克、南斯拉夫、阿富汗。但与传统霸主崇尚武力不同的是,美国这一现代霸主拥有多种武器,无论是货币、石油还是文化侵略,都是它的致命武器,而不见硝烟的武器,其威力不亚于甚至更甚于最先进的飞机和坦克。以石油资源为例,美国只需要利用帮凶封锁封锁航线,或暗地支援一下石油产地的革命武装,或抬高石油价格等方法,一旦使用得当,其威力也可与金融战相媲美。举一个例子,美苏本来是两个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就因为石油是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美国资本集团才能利用其发达的资本市场来操控世界石油价格。因为苏联是产油国,美国就利用他们操控的世界资本市场商品价格,压制国际石油的价格,使当时的国际油价一直被压制着维持在远远低于苏联当时的生产石油的成本价下面。也就是说苏联生产越多的石油,其亏损就越大。美国就利用石油武器逼垮了苏联幼稚而死板的金融市场,从一个方面遏制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在上个世纪几十年世界内,美国多次利用这一招数击败对手,越发尝到了石油武器的甜头。于是美

国在利用石油武器的同时,在全世界各大石油产出地插上星条旗,增加自己手中的武器数量,越发的方便其进行石油资源控制,遏制下一个对手---中国的成长。

对美国来说,中国的发展总是会对美国产生威胁的。中国的崛起将不可避免的会挤占美国人的资源。假如世界有100份石油,以前都是美国人独占大半,突然出现一个石油消费大国---中国来争夺石油资源,这在美国看来本来就是不可饶恕的。美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呢?不是一个与它在全世界争夺资源、抢占市场的中国,而是一个每生产一台9000块的苹果手机而只赚25块钱的中国,一个为美国提供廉价商品的中国,一个为美国提供各种稀奇珍贵资源的中国。但让世界霸主美国担忧的是,这一世界代工厂已经厌倦了作为廉价产品输出地的生活,正在向着美国最不愿看到的方向前进着,也许只需几十年的发展就会站出来挑战它甚至击败它。如果是20世纪之前英国的话,肯定会联合日本、印度、俄罗斯等中

一本书引发的战争

国周边国家来牵制中国,不管是武力威慑还是经济制裁。但美国不同,它只需要提高石油价格便另中国如鲠在喉。中国想要发展便离不开石油,而且自身供给不足,非常依赖进口石油。那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石油价格竟从8美元/桶涨到了100多美元/桶。理所当然,石油价格疯狂上涨是因为有人为在操纵价格,与供需矛盾无关。这是主要针对中国的一次经济战争,这与中国把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中国正在兴建的大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美国资本集团目的就是要消耗掉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慢慢的将中国的外汇储备消耗在石油中。

因此,在当今世界,中国若要崛起,必然离不开石油,则不可避免的会与控制大量石油资源的美国相碰撞,若爆发石油战争,则须我辈石油人挺身而出,为过做贡献。加强自我修养,提升石油钻采科技水平,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篇四:我的第一本书1

课时教案

- 1 -

- 2 -

- 3 -

- 4 -

- 5 -

篇五:我的第一本书 解析

原文欣赏

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他笑着说:“课本有什么好写的?”我向他解释说:“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我常常好奇地翻看,不过我不认字,只认画。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那些杂志里面,夹着我们全家人的“鞋样子”和花花绿绿的窗花。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得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难不住我,我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他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老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砍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躬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居然把两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父亲这次回家给我带回一个书包,还买了石板石笔。临到开学时,父亲跟我妈妈商量,觉得我们村里的书房不是个念书的地方,父亲让我随他到崔家庄小学念书。我把这本完整的不同寻常的课本带了去。到崔家庄之后,才知道除了《国语》之外,本来还应该有《算术》和《常识》,因为“弄不成”弄不到这两本书,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都跟着我。课本上的第一个字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经把狗调教好了,当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当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弄不成”在教室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他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很长,而且沙哑。我提醒我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他就在窗外叫了起来。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老师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书。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后来老师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

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那位朋友再来我这里时,一定请他看看这篇小文。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父与子》:卜劳恩的著名漫画作品。

大革命: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的国民革命运动。

《语丝》:现代著名文学周刊。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

《北新》:现代综合性刊物。上海北新书局编辑发行,1926年8月创刊,初为周刊,后改为半月刊。

《新月》:现代著名文学月刊。由现代文学社团新月社成员创办,创办于1928年,1933年6月停刊。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写起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在第1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又似乎有点儿玄妙,这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与红薯一样,在上个世纪初偏远的乡村,“都是稀奇东西”。它引发“我常常好奇地翻看”,因为不识字而只能认画,但仍然感到“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的一部分吧,虽然作者没有明说。这些书,尽管也许给作者带来了好奇、快乐和梦幻,但那毕竟“是父亲的,不属于我”。接下来,文章正式落到“我的第一本书”的叙述上。

从第3~8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上小学的第一个学期,“我”考了第二名,照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祖母告知父亲,全班才三个学生,而第三名却是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的二黄毛。这引起了父亲对我成绩的怀疑,于是要“我”拿书来考“我”,可“我”拿来的是“一团纸”,是拦腰截断的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半本书。当父亲问明那半本书的去处之后,只是叹了一口气,并继续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要“我”拿回那分给同学乔元贞的半本书,并为我们俩“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接下来(第10段),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去了,由此“我”才知道,本应该还有别的书,而“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如果说,前面写的是“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那么,这一段则进一步交代了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通常,文章到此可以收尾了,但是,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进而写出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文章最后呼应开头,表达了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但是,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

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 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开头] 第一部分(第1-2段):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引出本文话题。

[主体] 第二部分(第3-13段):写“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结局] 第三部分(第14段):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2)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反映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3)写作特点

结构严谨,作者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

二、问题研究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

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练习说明

一、给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还有人与狗之间的默契和情趣。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二、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