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有用无用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6:31:28 体裁作文
关于有用无用的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作文:有用与无用

作文:有用于无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在我们的学习中,常常听到有用无用之争,无用的不学,有用的就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听到人们对人、事、物有用与无用之争。

那么,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呢?

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用处。”庄子说:“懂得没有用处方才能够跟他谈论有用。大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既然如此,那么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大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惠子说:“当然没有用处。”庄子说:“如此说来,没有用处的用处也就很明白了。”

庄子又说:“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请联系生活经历或自己体验认识,选择适当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构思点拨】

我们在判断有用时,往往从我们自身出发,比较单一而狭隘,相比之下,环绕有用的却是无边的大地——世界。无用之用往往是个看不见的存在,只有在缺席的情况下,才让人意识到它的作用。此时有用,彼时或许无用;此地有用,彼处可能无用。反之亦然。 我们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所谓无用之用,对中国人来说,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 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开始以为金钱可以实现现代化;后来发现金钱买不来现代化,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需要核心技术;现在我们又发现没有强大的文化底蕴,我们依然实现不了现代化。

【写作范文】

有用与无用

在这个快餐式时代,人们总会不自觉地问:“这有什么用呢?”当这句话成为口头禅的时候,一种可怕而怪诞的习惯就养成了:于我有用者,亲之;于我无用者,弃之。而且这样的舍弃被视为理所当然。

有用,简单说来,就是有使用价值,对人有利、有益。重视使用价值,能使事物发挥其最大的功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当所有人都对“有用”趋之若鹜的时候,“无用”就被冷落了,它只能退回世界的一隅,蜷缩着。

显然,无用,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它似乎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用“难逃被淘汰的厄运。君不见,多少古老的小巷被推倒,有用的宽敞马路要取代无用的窄窄的胡同。君不见,多少无用的哲学书被束之高阁,有用的经济类书刊长期热卖。这个时代追求速度,追求立竿见影,要有用之用。无用之用,只能眼看着时代的车轮飞速滚过,却无可奈何。

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它急躁、轻浮,它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只好迫不及待地投入“有用”的怀抱,与物质缠绵交织。

但是,有用与无用的标准又是如何划分呢?它在时间、空间上又有怎样的定义呢?于今世无用,那于后世呢?于此地无用,那于彼地呢?我们似乎无从知晓,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深究,因为我们都被无形的手推着快速往前走。无怪乎,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只想生活。”谋生有用,生活无用。所以现代人都少了仰望星空、闭目感受生活的惬意心情。 舍弃无用,其实就是舍弃生活本身。当讲求实用、追求经济效益的温州商人把法国一条古老街道的咖啡馆、快餐店都换成“服装一条街”的时候,法国人不满、抗议,要求“还我咖啡馆”。他们需要“无用”,需要生活,午后休闲的咖啡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法国人对无用的浪漫有着一份中国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认真与执着。

有用之用,是生活必需;无用之用,亦不可或缺。有用是一抹粉黛,有浓浓的胭脂香;无用是一杯清茶,有淡淡的人生味。

无用之用

庄子道: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相较于有用之用的物质性和利益性,无用之用则过于虚弱了。

人们从切身利益出发,以是否带来实际价值为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有用或无用。笔可以用来写字,自是有用之物,花,似乎只能悦目赏心,算得上是无用之物。中国老农认为养花是有钱人的玩意,是件奢侈事。他们没有看到花的无用之用:花作为一个大的概念范畴,关乎生物圈的稳定性,没有花,生物多样性将严重锐减。花虽不能带来物质上的直接利益,却一点点改变我们的心情,美化我们的生活。

可以说,无用之用在被人们忽视的角度散发着它们特殊的幽香,这些香气,丝丝缕缕,迷散人呼吸的空气中,真正地与人类相帖相依,也因此容易被忽视。

无用之用是透明的,看不见的,它们的价值只有在“假设不存在的情况下”方能体现。正如庄子对子所说的,大地对人类有用的部分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由此推之,大地是无用之用的,可若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部挖掉,直挖到黄泉,那么人类岂不成了孤岛,我们又该如何诗意地行走,自由地生活。人类生活的金字塔上,基座是无用之用,越往上有用之用愈加显著,人类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中一步一步向上走,也渐渐淡忘了那基座上的无用之用,并对之嗤之以鼻,却没有想过若基座不存在了,人岂不摔得粉身碎骨。

历史证明忽视无用之用就像一天天在积累着病毒,这些病毒终将毁掉人类一切华丽的美梦。长久以来,我们过于重视GDF的增长,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却忘了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围湖造田,砍树造屋,今天我们也尝到了相应的恶果,各种极端天气的爆发一天天加剧人们心里的恐惧。令人欣慰的是,中学课本上终于出现了生态系统的潜在价值,我们知道潜在价值在于其直接价值,即有用之用。

若有用之用是璀璨的宝石,无用之用就是蒙尘的珍珠,宝石的闪亮固然炫目,珍珠温润的内蕴才最贴近生活本身。

篇二:材料作文“有用与无用”写作指导与示例

材料作文“有用与无用”写作指导与示例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的人自认为在做有用的事,事实证明价值却不大;有的人喜欢做些无用的事,但留下的东西却让后人受用无穷。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1.关于审题

有的人自认为在做有用的事,事实证明却价值不大;有的人喜欢做些无用的事,但留下的东西却让后人受用无穷。这是一则有思辨色彩、富有哲理的材料。材料中“有用的事”和“无用的事”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有用的事”前面有“自认为”,后面有“价值不大”词语,可见“有用的事”并非真的有用,或者只能说是暂时有用,短期有效,从长远来看真是无用,或者是害人不浅的。“无用的事”前面有“喜欢”一词,后面有“留下的东西让人受用无穷”一句,可见“无用的事”并非无用,只是短时看不出来,或者暂时效果不太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对人生发展非常有利,是真正有用的东西。作者或命题者意在批评“做有用的事”的人,因为事实证明做有用的事,价值不大。同时肯定“做些无用的事”的人,因为能够“让后人受用无穷”。

这种现象生活中普遍存在,联系生活,“有用的事”所指可以很多,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或利益;跟升官、发财、成名有关的事;追求急功近利、名利至上的实用主义;过分看重早教、购买学区房进名校、参加奥数培训班等短期教育行为;选择将来能够找到好工作、发财的专业,选择能考取公务员、有房有权有钱的职业;跟GDP有关的政府官员热衷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跟政绩有关的房地产开发、土地拍卖、仿古街区。与此相反的“无用的事”所指同样很多,崇尚心中的事业理想、精神生活;跟升官、发财、成名没关系的、能丰富情感、滋养精神的事;选择为民谋福利的民生工程以及尊重大自然的生态建设;淡泊名利、不求功利、本真地享受生活;选择不能发财的冷门专业甘之如饴,并且留下了值得称道的东西;注重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养成文明礼貌、品德高尚风气的学校教育;倡导学生读书、在读书中提升阅读素养、培养能力的做法;淡化物欲和名利的思想、亲近大自然、用文学净化心灵的举动;亲近文化名人、走进经典名著的读书活动;坚守民族气节、弘扬民族道德的行为;坚持理想的信念;保持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

2.关于立意

立意应该从材料出发,是对材料的发掘和提炼。考生应该准确诠释什么是所谓“有用的事”,什么是在有些人看来“无用的事”,然后要揭示“有用的事”只是暂时有用,短时有效,长远看实则无用,而且对人生或社会发展还有害的真相或本质,与此同时,还要分析“无用的事”实则包含着有用的道理,只是暂时看不出来,不明显罢了,从长远来看,从发展来看,从科学性看,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因为它是心灵世界的东西、精神层面的事情,事关人的思想性格品德的养成,事关人生发展的基本素质、能力要求、幸福追求。考生可以侧重一个方面,而兼顾另一方面,但要把道理说清楚,把“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这是审题的关键,也是评判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因素。

3.思路指导

“有用”和“无用”是本则材料的核心词,相反相成,不可分割。而从材料的倾向看,着意于强调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是有用的,所以写作的着力点主要在表现实际“有用”的“无用”。具体写作角度有:

①剖析认识实质。

频频出现“无用论”的实质是什么?是功利化的认识,是狭隘的思想,是肤浅的认知水平,是目标主义。

无目的的旅游最美,无目的的观影最美,无目的的交友最美,无目的的艺术创造最美…… ②分析二者关系。

首先,“有用”和“无用”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用”的完满。

其次,“有用”和“无用”会相互转化,“有用”会转化为“无用”,“无用”也会转化为“有用”。

此时有用,彼时或许无用;此地有用,彼处可能无用。

③列举现实病例。

在这个成功,金钱,权力,名位充斥的时代,“无用论”自然在很多人的心里勃勃生长,并表现为现实的行动。

个人层面,功利化认识,功利化做人,结果成为扁平人,甚或空心人;信誉不佳,美誉不足,交不到真朋友,不会有大格局。

政府层面,功利化发展,为了眼前的税收和产值,破环环境,高耗资源,不顾子孙后代。 教育方面,功利化教育,对就业无用的不学,结果就是创新能力不足,人文素养欠缺,人格发育不健全,很多成为问题孩子。

关于有用无用的作文

【作文例文】

有用与无用(70分)

风萧萧处,多少莘莘学子星夜兼程赴考场;温柔乡里,多少贪官污吏机关算尽赴名利;平凡城市,多少工作家庭拼命工作求生存;一国一家,多少人物大笔一挥便是发展图强。

倘将上述均归为“有用”之行列,试问岂不是过于草率?“急之国”的人们,可以为的是名利,但大多只为了生存。

当然,这绝不曾与“无用”相违背,因为“无用”并非简单的时间挥霍,更多只是精神诉求、心态平和。可以想见,提“贫家子弟”的人只是在混淆概

然而放眼大千世界,“有用”、“无用”已成为一对互不共生的矛盾,原因很简单,“有用”看不清“无用”的价值,“无用”也不明白“有用”的意义。于是一边高举儒家大旗,一路高歌猛进;一边却心浸老庄思想,躺在室外桃源。不过倒也奇怪,儒家华丽外衣里包裹的只是名利,而非急躁,与速度毫无关系。子曰:“欲速则不达。”心急气躁如何能求得名利?倒是黄老学说彻底无为,无为成为避世,自然无法成为主流价值观。

只能说,提出“无用”之人同样在混淆概念,心急与名利并无必然联系,甚至恰好相反,心急做的只能是无用功。

追本溯源,英国工业革命兴起速度之风,进而世界风行,传至中国亦不能例外。回想马克思﹒韦伯对工业革命的结论:生命本是一张由意义构成的丰富之网,而当下人们早就把这张网给撕破了。

换而言之,“有用”被撕成了“无用”,“无用”进化成为“有用”,甚至成为财富、声誉、地位的代名词。由是,二则本末倒置、南辕北辙、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

试举一例,一件艺术品究竟有用没用?对艺术家而言,“有用”因为这是自己的生存之道。于是急于求成、粗制滥造、推向市场,遇到一个心求“无用”的买家为粉饰自己本无知的修养,成为“有用”的门脸道具,于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恶性循环,艺术家生产出越看似“有用”的“无用”产品,消费者越买进装饰“无用”的“有用”之作,可谓一拍即合。

坚持“无用”的艺术家就算作品真成了无用,大概也会用心将其成为“有用”。灵感孕育激情、汇聚洒脱,泼墨写意,正如品茗一般,三月不知肉味,倘若遇一知己子期,纵是一生潦倒也无复何求。

见高更情愿放弃城市生活与野人同吃同住,梭罗身由心往,居瓦尔登湖畔。

伴随实用主义的大厦将倾,恐怕人们才会明白“有用”引人前行,而“无用”才是生命的归宿啊。

有用与无用 (66)

生于“急之国”的我们从甚至未出生起就被功名所困,忙碌的生活更是使我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额色彩单调而乏味。我想说,“缓缓你不停奔跑的脚步吧,让蜗牛牵引你去花园走走。”

现代人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于是我们只成了一个个匆匆过客,而不知道生活终究为了什么。这样的社会风气不仅应追究于个人,更应整个社会反省。在学术界,清华大学为了校庆而特意将“著名校友”的照片拼制成“二校门”的形状,至顶的都是政界名流,依照级别逐个而下,而更多的学者、专家则不见其影。这便是现今高校的缩影。如同一个小小官场,有言道:“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作为

中国学术界的先锋都如此弃大师于不顾,以功名定义成就,那又如何指望社会有个积极的风气。因此,大学们应更重视学术为“有用”,给正在下坠的灵魂们一个有力的托举。

无用与有用并非绝对的。所谓厚积薄发正是这个道理。乔布斯读大学时几乎花光了养父母的积蓄,但是贫穷并未阻挡他作出正确的选择:放弃父母期许的大学学位,选择退学。事实证明他是对的。退学后他学习的他所喜爱的美术字体看似无用,但他运用到了之后电脑开发的过程,微软也借鉴与此。乔布斯当初的选择也只是出于精神需求,但日后这成为了他成功路上的一把钥匙。智者的才能就体现在他们目光远大,而不是一时求成。

有人说,贫穷的人只有靠夜以继日的苦读才能与富人喝上一杯咖啡,鼓励他们做无用之事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秤界定什么是成功。“喝咖啡”在我看来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努力、奋斗,不只是为了获得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充实内心,修身养性。而真正能填补人精神空虚的正是看似无用的精神食粮。想起钱钟书的《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多少人在垂涎于富人们的财富,而富人们更容易领悟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只有灵魂跟上脚步,生活才有意义。

上蹿下跳,四处叫嚣的那是内心空虚的人,升官成名又有何用?智者的人生如同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他们懂得真正有用的不是如那氤氲般缱绻般飘散的名利,而是留在杯中的甘甜。

有用与无用(65分)

记忆中,“有用”与“无用”的论述应该是道家学说的一个亮点。那般的朴素辩证法与后来所谓的一些玄学上的释义其实大多共通。之于我个人而言,我选择以“有用”为始态,以“无用”为终态。生发于“有用”,回归于“无用”。

有些人说得不错,那些贫困出身的子弟,正式夜以继日地努力做了“有用”之事,才能获得与不同出身的人同等的地位。这也许过于现实,但也正是现实应该教会我们的——奋斗拼搏追求“有用”之道。

人的一生姑且不谈出生与死亡,单是过程就足以精彩,点缀其中的“繁星”便是无数的理想与目标,这样的目标无论是大是小,使得其所安贫乐道,抑或是孙文所道“天下为公”,周恩来所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都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将其付诸实现。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王选院士、陈景润教授为了看似“无用”的1+1做大量时间的研究;可以想象海明威用铅笔写作时的样子,一遍遍擦去重复修改的身影;能够体会到钱钟书专心致志做学问完全不为外界所干扰的静心。这便是“有用”。褪去追名逐利、升官发财的俗套本质是对理想目标至高无上的信仰和追求,值得喝彩。

既然如此,何为“无用”,它的意义又是什么,也许就是抽象的“让脚步暂停等灵魂跟上,以平和的心境迎接新境界”,或者说,回归生命的本真色彩,掷弃浮华与喧嚣,叶落归根。

也许有人会疑惑不解,为什么像巴菲特、比尔·盖茨一样的名人会选择早早地推出那个给自己带来无限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圈子。道理其实很简单,他们经历过了,享受过了“有用”,最终悟出了“无用”的真谛。正如乔布斯所言:“过程就是奖励”。是时候让自己放下一切,让心态归于平静,去做些平日没有机会完成的事吧。抽出时间读一本好书;和家人聚会;带上相机去公园捕捉瞬间的美丽;回望人生一笔一画勾去“清单”上的项目,然后会心一笑。我想这些就是人生的大道了吧。

“有用”和“无用”并不应该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反之它们应该是两个连续的有交集的过程:我们要先奋斗,先经历“有用”,再逐渐实现过渡,经历“无用”。从另一方面来讲,“有用”的过程促进了“无用”的体悟,越是沧海桑田的心就越能感知淡然和平静的可贵;与此同时,在“有用”的实践中也不能忘记适时地让自己置身于“无用”之中,让身体与心灵平衡地完成契合,再全身心投入新一轮的追逐中。这便是螺旋式上升,起点谓“有用”,终点谓“无用”。

反观当下,有太多的“拜金者”和“安提戈涅”,他们还未曾看透。不过,我想,这也许便是生命的魅力:纯粹干净,不露锋芒。相信,他们最终会理解,有用和无用其实早就贯穿在生命中间。

有用与无用(63分)

何谓有用?我问苏格拉底,他说,思考人的无知;我问白松礼们,他们说骑人力车为孩子们赚读书的钱;我问街上埋头疾走的人,他说,工作,赚钱。

何谓无用?我问南山下的种豆士,他说为功名所累;我问“慢之国”的人,他说,整体拼命工作;我问“急之国”的人,他说,蜗牛一般的生活。

我想,有用和无用本就是在特定的时刻才有各自的标准。有用之事可以因为无人享受而终化成一堆泡影,而无用之事有时即使平淡却可以让灵魂奔得更快。

有用的事,一般是指可以获得可见利益的事情。它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处理人与物质的关系,让我们享受各种物质带来的便利,如同高铁上那串代表时速的数字可以轻而易举地在无数致于做有用事的工程师的努力下创造一个又一个记录。又如同浦江两岸的现代化建筑,一个又一个迫不及待得向世界宣告着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怎能离开有用的事?可,有用真的让我们全身心都快乐,都奔向幸福了吗?

丹麦人说,走太快了,歇一歇,让灵魂跟上脚步。无用,绝不是在高福利政策下催生出的“垃圾”,相反,那些慰籍心灵,滋孕精神的事,正在让很多人觉醒,当一个城市的精神强大了,它才是真正的活出了有用。轮椅上的作家,史铁生,他的身体以无法愉悦他了,可他还有思想。他时而俯瞰自己,时而和自己并坐,时而又站着远远大饿。他在探索生命的价值,做着对拯救他身体看似无用的事。他用平和的心态迎接生命一个又一个的鬼门关。无用的事带给我们的是内在的利益,教我们将野心减速,教我们喝茶聊天品生活,教我们找回自我,而不至于迷失在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墙间。

有用和无用之间其实连一层薄沙都没有。无论是对于天生不愁物质的人来说,还是对于那些一心追求物质的“贫家子弟”来说,如今他们定义的有用的确可以让生活更富裕,可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便成了无用。这两者从来没有明显的区分,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有用和无用,那是随时间、阅历,生活而变的事。

现在的我们离不开做更多有用的事,这是时代的决定。可作为个人,我更愿做些无用的事,为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庇护所,让它不至于被“急”缠绕,让它更坚强的支撑我去做有用的事。

让你感觉活得踏实,是有用的事;让你感觉活得幸福,那便是无用的事。

有用与无用(62分)

俄罗斯的化学实验室,每年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用原子对撞机“打”出一个新原子,如是一年年,元素周期表已经被填满,这是个伟大的科学创举。有人质问:“有用吗?”

有用吗?这个问题好像很难回答。好像没什么用,不是吗?但是把目光放回几百年前,当孟德尔在教堂后院记录豌豆的性状时,当拉瓦锡在实验室里分离出氧气时,他们不会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多么的“有用”,许多人也不知道,直到二人被世人分别冠以“生物之父”与“化学之父”。

目光转向当下,有用与无用却好像很“容易”区分了:升官、发财、成名才是有用,追随自己的精神情感成了无用。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世的一些“名人”或许“不废江河万古流”,而精神与科学的伟人才是“浪花淘尽”的英雄。

就像革命的代名词,切·格瓦拉,他的死,被当时人认为是革命之消亡,但事实是,他与革命并没有消亡,相反地,他随着革命永生了。我们从不批判一个人追求现世的荣耀,因为理想,热血这是特属于青年人的事物。一个中年人,他追求精神灵魂,他极有可能在生活上是不幸福的,但一个青年人,正应该追求“无用”,做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一个青年人,如果过早地追求“有用”,他从精神上可能也是不幸福的。如果没有一群追求理想,有热血的年轻人,那么一个国家的未来是堪忧的。

BBC有一套纪录片《人类星球》,那些志同道合的摄影家们深入不毛之地,探寻在极地,草原,丛林,沙漠的人类生活,其展现的镜头中的人们,无一不是生活在我们所未知的世界,在城市的扩张下,这些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或将消失,这也增加了它的宝贵。那些为拍一个镜头可以守候数周的摄影家们,他们实非为了名与利,而是纯朴的热爱和人文关怀。

这个世界并不框定我们去做有用或无用之事,每个人也许都认为自己做的是有用的。但是有一些“无用”是我们可以去随心追逐的,越来越多的大学中充满“无用”的灵魂,这也是一种保护,当社会的触角伸向一个个充满理想的大脑,另一个声音告诉我们:“跟着心走。”因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有用与无用

在这个快餐式时代,人们总会不自觉地问:“这有什么用呢?”当这句话成为口头禅的时候,一种可怕而怪诞的习惯就养成了:于我有用者,亲之;于我无用者,弃之。而且这样的舍弃被视为理所当然。

有用,简单说来,就是有使用价值,对人有利、有益。重视使用价值,能使事物发挥其最大的功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当所有人都对“有用”趋之若鹜的时候,“无用”就被冷落了,它只能退回世界的一隅,蜷缩着。

显然,无用,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它似乎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用“难逃被淘汰的厄运。君不见,多少古老的小巷被推倒,有用的宽敞马路要取代无用的窄窄的胡同。君不见,多少无用的哲学书被束之高阁,有用的经济类书刊长期热卖。这个时代追求速度,追求立竿见影,要有用之用。无用之用,只能眼看着时代的车轮飞速滚过,却无可奈何。

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它急躁、轻浮,它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只好迫不及待地投入“有用”的怀抱,与物质缠绵交织。

但是,有用与无用的标准又是如何划分呢?它在时间、空间上又有怎样的定义呢?于今世无用,那于后世呢?于此地无用,那于彼地呢?我们似乎无从知晓,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深究,因为我们都被无形的手推着快速往前走。无怪乎,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只想生活。”谋生有用,生活无用。所以现代人都少了仰望星空、闭目感受生活的惬意心情。

舍弃无用,其实就是舍弃生活本身。当讲求实用、追求经济效益的温州商人把法国一条古老街道的咖啡馆、快餐店都换成“服装一条街”的时候,法国人不满、抗议,要求“还我咖啡馆”。他们需要“无用”,需要生活,午后休闲的咖啡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法国人对无用的浪漫有着一份中国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认真与执着。

有用之用,是生活必需;无用之用,亦不可或缺。有用是一抹粉黛,有浓浓的胭脂香;无用是一杯清茶,有淡淡的人生味。

无用还是无处用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或许此刻你手中的铝罐,明天会是我家的铝窗。很多人都以为某些事物毫无用处,其实只是不知道于何处发挥它们的作用。

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世间万物,它们的作用便不同。电影《新少林寺》中方丈问净能:“一块金子与一块泥土,谁的作用大?”净能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一块金子。”方丈回应:“给你一颗种子呢?”我们往往过于肯定一样事物的性质,却忽视了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便能清楚事物的作用,产生“蝴蝶效应”的神奇效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一定场合与条件下,无用之物能够有处可用。所以,不要轻易放弃星火之光,我们往往不知道前方是否有丛草,为英雄用武提供一席之地。

因而,对于无处用的事物,我们应该善于发掘它的作用条件。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这是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产生的积累效应。我们若忽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便不能运用好无处用的事物的积累效应。另外,在平时生活中注重观察,我们能发现很多由渺小事物产生的作用。比如,奥斯特因为发现磁针在电流旁有微弱偏转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如果不相信电流产生的这种微弱作用,那次偶然就可能只归因于风或振动了。整体的功能,也是许多细小的部分组成的。一颗独立的螺丝毫无作用,但在航天飞船上便决定了成败。了解细小部分的用处很关键,善于发掘,它便将闪光。

我们需要肯定事物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将赋予微渺的无用事物以巨大作用。我们可能因为没信心而不相信,从而忽视了事物的价值。事物有他们发挥作用之处,但同时也必须有人相信并作出尝试。万物皆有用处,是客观事实,而人的主观作用,则是客观事实得以发生的前提。给自己一点信心,相信手中那抔泥土。

无用还是无处用,将决定你对世界的眼光。

万物皆为所用

假如拥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气魄,那么哪里还有有用与无用之分呢?有用抑或无用,取决于视野、心境、魄力。

视野如由经纬线编织成大网的人视万物为有用,而那些井底之蛙只能“枪榆枋而止”,将无用之用埋在井底。目光狭窄的人只看到眼前蝇利,便死死抱住,将一切外物拒之千里。对于他们而言,有用无用的区别在于眼前与距离外,又或是当下与将来。视野辽远如陶潜,若那五斗米当真为有用,那折腰便是为了饱腹,那今后纵使肚子饱了,而腰却怕是再挺不起

篇三:有用与无用(学生作文)

有用与无用

说到底,我们其实很难区分何者有用,何者无用。只是一些知识所带来的增益显而易见,而另一些学问阅历所带来的影响隐于表面、作用于深远,而容易被忽视(1)。

所谓无用当真一无是处?那些与升官成名没关系的事,难道不曾给我们的生命刻下深深的纹路?莫言小时候因为长得不好看而被歧视,种种压力之下,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七八岁的孩子到田野里放牧,很早就跟大自然打成一片。母亲曾认为他话多有毛病,换作我们看当时的他,多半也会说:这野小子不上学就顾着平时和别人抢点“闲书”看,哪能有什么出息?但事实上他成功了,颁奖典礼上他说:“与其他科学奖项相比,文学奖没有那么多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这种“无用”的文学,却真正发自内心、能打动人,能得到如今人们的赞赏如潮。

那么就有些人会说:放弃没用的学问而抓紧有用的,有一段时间可是有识之士大声嫉呼的,因为既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为什么不转而投向有用之事呢?然而我们知道当年鲁迅先生正是放弃了“有用”的采矿、医学而改投“无用”文学的,可谁能说这份无用不是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3)?

过于讲求实用,过于强调非此即彼会格式化人们的思维、放缓人类追寻的脚步。当莱特兄弟研究飞机的时候,许多人都讥笑他们是异想天开,当时甚至有句俗语说:“上帝如果有意让人飞,早就使他们长出翅膀。”但是莱特兄弟毫不理会,坚持做着别人认为是徒劳无功的事清,终于发明了飞机。莫言也曾经半调侃半认真地说:因为我读书比较少,所以我的想象力发达,如果我读上三十年的书成了硕士、博士,可能想象力要大打折扣。

然而人们往往不懂得“无”中能生“有”的道理。一个年轻业务员整天奔波在大街小巷推销产品,他读书时的理想是做编辑,觉得自己所学的都做了无用功。那天下午,拜访完客户在一个广场休息,他见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拿着一米多长的毛笔蘸着水写字,字迹不一会就随着水的蒸发消失了。他对老人说,这么好的字真可惜没用了,写在纸上多好啊,估计得卖好多钱呢。“每天出来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还能练练毛笔字,怎么是无用功呢?”老人笑呵呵地对他说,“年轻人,无用也有大用啊,可不应计较霎那间的后退或者弯折呀。

(5)(4)(2)”

是啊,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出过的力,流下的汗,滴下的血,真的从来没有白费过。看似无用,也许不能及时得到回报,可是,它磨练了你的毅力,充实了你的生活,丰富了你的人生,难道说这不是无用之大用吗?爱好写作的业务员后来就在奔波中积累了很多写作素材。因为不错的文笔,他被公司调到办公室做文字工作。再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波折,他最终进入了一家报社做编辑,实现了他最初的梦想(6)。

生活中,急功近利的人太多了。当然,谁不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当我们的努力得不到收获时,不必怨天尤人,无须丧失进取心。请相信,这世上有一种无用叫有用,它将会给我们以后的人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它将会使我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来越充满花明晴光。

(7)

篇四:有用、无用作文导引

高中作文“有用无用”写作导引

【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惠子为一棵木瘤盘结、大而无用的树发愁时,庄子告诉他说,把它种在广漠无边的旷野上,你可以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悠哉乐哉。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我们这个时代,为了有用,人们都急于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转换为可以兑现的价值,追求利益最大化,市场占有率成为衡量有没有用、成不成功的主要标准。功利主义、普遍的金钱焦虑正渗透社会的各个角落……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以“有用无用”为话题,结合你所见、所闻、所读,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话题延伸】

1.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气质,大学用了四年光阴,在给每一个学生塑造着合并同类项的精神气质。几乎所有的复旦人,都喜欢对复旦学生的这句评价:“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据说此语最早出自一个2000届毕业生在校园BBS上的留言:“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边走路边唱歌的女生的话,那她八成是复旦的,因为只有复旦才能培养出这么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自由而无用,这中间有几分调侃,也有几分不动声色的自得,很是巧妙地诠释了复旦学生对于复旦的理解和对自身气质的总结。

2.2010年,袁涛以湖北省高考第88名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2012年12月29日,没走任何退学程序,袁涛在发表日志《再见,“自由而无用”的复旦》后,单方面选择“退学”。

【相关文章】

1.要想"有用"应多些"无用"之思

江曾培

近日,在2012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王安忆作了题为“教育的意义”的发言,提出了一个“有用与无用”的问题,她建议同学们“不要尽去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

“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读书学习,要“学以致用”,自然要重视“有用”的东西,但也不能急功近利,只讲“现实主义”,不讲“浪漫主义”,人还有精神上的诉求,需要空灵和超脱,因而也要像《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样,重视“无用之用”。

问题是对今天的青年学子来说,是不是应当“多想些无用的价值”,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复旦一位教师表示,“有用”能让学生踏上社会后,吃饱肚子,获得经济独立。而社会发展,也非“有用”不能维持。他不忧虑学生无远大理想,倒担心他们过早地向往“无用”境界,忽视基本功。当今时代,未缺“无用”之思,实乏“有用”之才。

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可惜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学生读书成才,自然不能忽视学习“有用”的东西,以便“踏上社会后,能吃饱肚子,获得经济独立”,乃至过上富裕的生活。然而,人不同于动物,不是活着就是一切,不是只关心有助于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殖的“有用”东西。人是万物之灵,“生命本是一张由意义构成的丰富之网”,需要大量对“吃饱肚子”虽然“无用”,但却富有“意义”能充实灵魂的东西。人要在“务实”中生存,更要在“务虚”中提升。那些能使精神升腾的东西,虽说对“吃饱肚子”无用,但却常常较“有用”的东西高贵。比如猪羊的肉可食,无疑是“有用”的东西,而龙凤是幻想的产物,对人的实际生活是“无用”的,可是,龙凤的地位却远远高于猪羊,“无用”所以胜于“有用”,在于龙凤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吻合人们的精神企求。再如,梅有子也有花,梅子是水果,可食,而梅花则无实用,只能供人欣赏。可是,历来人们赞咏的,多是梅花,而非梅子。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名句,在对美的欣赏中,借物抒情,赞美了人应有高雅品格和幽逸情趣,有力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

需求。这样,梅花、梅诗,也就成了“无用之用”。年轻学子的成长。是生存技能的成长,更是良好精神的成长,是需要“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的。

同时,重视“无用”的价值,还在于要破破当前危害特大的急功近利心态。不能什么事情都要求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应当“风光长宜放眼量”。人类史上不少的重大发现发明,开始多被视为“无用”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始初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随后,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大用”。当下,社会上迷漫着急躁浮躁之风,做什么事恨不得都能“一口吃成胖子”,这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技教育界难于造就突出拔尖人才,遂有“钱学森之问”。解读这一“问”,自然会涉及多方面原因,不过,内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求“有用”,不容“无用”。要培养出突出的“有用”人才,需要宁静致远,潜心研究,“无用而大用”。时下所以缺少“有用之才”,并非“无用”之思太多,相反,而是“无用”之思太少。基于此,我以为,提出“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是有积极意义的。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余仁杰

2000多年前,《庄子》(《南华经》)中有一句名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这句话对于描述科技领域中看似无用的基础研究,可谓中肯之至。

诺贝尔奖的3个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高基础科学奖。历年各获奖项目,正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者。

就以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言——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这里很值得一提的是得主之一的日本科学家现年80岁的下村修,当年他对水母很感兴趣,孜孜地进行观察研究。他于1962年从一种水母中发现了荧光蛋白,当时有人认为研究水母、荧光蛋白有什么用?因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的研究成果不受重视、不受肯定、没有资源??但他矢志不渝。

后来马丁·沙尔菲接下来继续研究,进而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本身就能发光;而钱永健在研究改造绿色荧光蛋白中取得多项成果。如今,绿色荧光蛋白“已经成为现代生物科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它的帮助下,研究人员能够看到以前所不能见的新世界,包括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传播方式等。 下村修于1928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现为退休教授。尽管他已被誉为生物发光研究第一人,然而他却多年没有实验室,在普林斯顿大学约翰森实验室做了近20年博士后,没有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绿色荧光蛋白后来带来了相当收益,但他没有得到,甘于寂寞??

反观我们自己,似乎重视基础科研不够,却过于重名利,有的科研人员热衷于争“院士”、当官,不甘寂寞??真值得好好反省啊!

莫言为什么说“文学是无用”的

■袁跃兴

近日,我国著名作家莫言赴瑞典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在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莫言发表了获奖感言,他说:“在庄严的殿堂里领取这样一个巨大的奖项,很像一个童话,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要感谢这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是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成世界的文学,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我想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在这个感言里,莫言所说的“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我想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这个对文学的看法引起了很多评论家和作家的兴趣,纷纷解读对这个文学观点内涵的感受和理解。

现在,对一些人来说,对待文学却已是习惯于功利化、实用化、金钱化的态度,认为文学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期望文学能够赚钱,能帮助自己买下房子、车子和名牌手表,期望文学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成为股市大户、炒楼金主以及豪华会所里的VIP,而刚刚进入2012年作家富豪榜的作家因为文学写作、网络文学写作带来的几千万的财富收益,恐怕更让一些人相信文学不是“无用”的。

但是,莫言又为什么说文学是无用的呢?这首先让我想到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在《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中谈论文学时的一段话:萨特曾经说过“对于饥饿的人们来说,文学能顶什么用呢?”自那以来,对于文学在现代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便展开了各种争论。这个问题如果换成“科学研究对于饥饿的人们来说,能顶什么用呢?”答案就很明确了。如果特意把科学研究的目的看作是使饥饿的人裹腹,或将其研究活动仅局限在完成这一值得称道的现实目的,结果科学研究被固定在这样的小圈子里,就会成为无用的东西,对饥饿的人反而或许起不了任何作用。因为,束缚在这样有限的目的中,科学在完成重要的新发现方面,都会碰到障碍。科学研究在将其自身作为目的来追求时,也就是不带任何功利的意图,只是为了满足求知的好奇心的时候,才会有种种新发现。这种有关科学的反论的真实性也照样适用于文学。

汤因比与池田大作这样谈论文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看待文学不能带有任何功利性的意图,不能是抱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否则文学就“被固定在这样的小圈子里”,“束缚在这样有限的目的中”,这样,文学就真的变成了“无用的东西”。

当有人问博尔赫斯:“文学有什么用处啊?”他很生气,认为这是个愚蠢的问题,便回答说:“没有人会问:金丝雀的叫声或者日落的彩霞有什么用处!”的确,既然这些美好的事物在眼前,由于有了它们,生活才不那么丑恶、不那么凄惨了,哪怕只是一瞬间,如果非要寻找实用性的理由,那是不是心灵太粗鄙了呢?尽管如此,与鸟儿的啼叫或者晚霞不同,一首诗歌、一部长篇小说不是简简单单地出现在那里,不是偶然出现在那里,也不是自然造化的结果,它们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引自略萨的《文学与人生》)

所以,我理解莫言所说“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就是不能狭隘地功利主义地看待文学,不能以直接的实用目的对待文学,不能把文学变成一种纯粹职业上的能力和工艺技巧。应该说,这样的看法,是符合文学的本质规律是精神属性的这一根本特征的。

所以,说到底,文学是一种心灵之学,不是一种谋生之术;是人的一种修养,不是一种职业。文学是人类文明结构当中最高端的部分。最高端的部分不一定是有用的,但却又具有最多的用处,是最滋育人的灵魂的。我们还是来用著名作家韩少功的话来说吧:只要人类还存续,只要人类还需要精神的星空和地平线,文学就肯定广有作为和大有作为——因为每个人都不会满足于动物性的吃喝拉撒,哪怕是恶棍和混蛋也常有心中柔软的一角,忍不住会在金钱之外寻找点什么。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呼吸从容、目光清澈、神情舒展、容貌亲切的瞬间,在心灵与心灵相互靠近之际,永恒的文学就悄悄到场了。人类的文学宝库中所蕴藏的感动与美妙,就会成为出现在眼前的新生之门?? 有用与无用

说到底,我们其实很难区分何者有用,何者无用。只是一些知识所带来的增益显而易见,而另一些学问阅历所带来的影响隐于表面、作用于深远,而容易被忽视(1)。

所谓无用当真一无是处?那些与升官成名没关系的事,难道不曾给我们的生命刻下深深的纹路?莫言小时候因为长得不好看而被歧视,种种压力之下,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七八岁的孩子到田野里放牧,很早就跟大自然打成一片。母亲曾认为他话多有毛病,换作我们看当时的他,多半也会说:这野小子不上学就顾着平时和别人抢点“闲书”看,哪能有什么出息?但事实上他成功了,颁奖典礼上他说:“与其他科学奖项相比,文学奖没有那么多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这种“无用”的文学,

却真正发自内心、能打动人,能得到如今人们的赞赏如潮(2)。

那么就有些人会说:放弃没用的学问而抓紧有用的,有一段时间可是有识之士大声嫉呼的,因为既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为什么不转而投向有用之事呢?然而我们知道当年鲁迅先生正是放弃了“有用”的采矿、医学而改投“无用”文学的,可谁能说这份无用不是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3)?

过于讲求实用,过于强调非此即彼会格式化人们的思维、放缓人类追寻的脚步。当莱特兄弟研究飞机的时候,许多人都讥笑他们是异想天开,当时甚至有句俗语说:“上帝如果有意让人飞,早就使他们长出翅膀。”但是莱特兄弟毫不理会,坚持做着别人认为是徒劳无功的事清,终于发明了飞机。莫言也曾经半调侃半认真地说:因为我读书比较少,所以我的想象力发达,如果我读上三十年的书成了硕士、博士,可能想象力要大打折扣(4)。

然而人们往往不懂得“无”中能生“有”的道理。一个年轻业务员整天奔波在大街小巷推销产品,他读书时的理想是做编辑,觉得自己所学的都做了无用功。那天下午,拜访完客户在一个广场休息,他见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拿着一米多长的毛笔蘸着水写字,字迹不一会就随着水的蒸发消失了。他对老人说,这么好的字真可惜没用了,写在纸上多好啊,估计得卖好多钱呢。“每天出来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还能练练毛笔字,怎么是无用功呢?”老人笑呵呵地对他说,“年轻人,无用也有大用啊,可不应计较霎那间的后退或者弯折呀。(5)”

是啊,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出过的力,流下的汗,滴下的血,真的从来没有白费过。看似无用,也许不能及时得到回报,可是,它磨练了你的毅力,充实了你的生活,丰富了你的人生,难道说这不是无用之大用吗?爱好写作的业务员后来就在奔波中积累了很多写作素材。因为不错的文笔,他被公司调到办公室做文字工作。再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波折,他最终进入了一家报社做编辑,实现了他最初的梦想(6)。 生活中,急功近利的人太多了。当然,谁不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当我们的努力得不到收获时,不必怨天尤人,无须丧失进取心。请相信,这世上有一种无用叫有用,它将会给我们以后的人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它将会使我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来越充满花明晴光(7)。

==============================教师点评==============================

你好!很高兴点评你的作文!

请注意看我的批注,好的地方再接再厉,不足之处努力改进。

各个方面的点评请看下方表格。这里就谈下本文的主旨和结构。

本文主旨不太明确,原因是观点多了些。议论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明确集中角度小的观点。就本文而言,我建议你围绕“过于讲求实用会格式化人们的思维,我们应发现无用中的大用,即想象力、创造力”,这个观点很明确,很新颖,值得写!

文章长,就是因为观点多。文章的结构也不可避免的有些杂。如果你的观点明确集中了,那么从“分析现象、指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这几个角度入手组织结构,就会比较合理。

“素材推荐”中,是关于“有用无用”与“创造力”的相关资料,供你借鉴。

请思考我的建议,并作出较大的修改。

希望我的评点能对你有所帮助。期待再次看到你的作文。加油~

篇五:“有用与无用”作文讲评

别突出的,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也,科举得中是人才,落第则不是人才,为帝王所用的是人才,流落人间者就不是人才。《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愿仕途经济,那就是“无材补天”;写出冠绝中外旷世奇文的蒲松龄,不能拿着《聊斋志异》去评职称。一部封建史,因为人才观的狭隘单一,埋葬了多少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当今社会在人才观上已有大大的改进,但依然显得十分的狭隘。

人是如此,物、事亦然。所幸的是我们渐渐改变我们的观点,对于物,我们说,世上无废物,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对于事,我们说,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没有无用之事,明代万户想坐火药飞天,看起来是个荒唐事,却载入了人类科学史册。

2、材料的思想启示。我们在判断有用时,往往从我们自身出发,比较单一而狭隘,相比之下,环绕有用的却是无边的大地——世界。无用之用往往是个看不见的存在,只有在缺席的情况下,才让人意识到它的作用。如果就此进一步思考,有用之用仿佛使用价值,无用之用则是价值。我们习惯从使用价值角度判断一切,由此往往遮蔽价值,我们的价值观是残缺而不完整的。

我们可以从时空两个角度考察这一问题。此时有用,彼时或许无用;此地有用,彼处可能无用。反之亦然。

我们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所谓无用之用,对中国人来说,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人文学科中的哲学、神学(宗教)、

历史、文学、艺术这些养心的东西,它们丰富我们的生活,涵养我们的人格。它们给我们提供人生意义,提供精神支撑,它们使我们情感有所寄托,灵魂有所皈依,精神有了归宿。我们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做“安身立命”,有用之用可以安身,无用之用可以立命。我们看到在古代人类的脸部表情是宁静的,步伐是舒缓的,眼睛是澄澈的,因为他们心中或有一个上帝,或者有一个天理。而现代人为物质主义所裹挟,焦虑、浮躁、忧郁、茫然,他们被哲学家称为“空心人”。

二、写作角度

1、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

2、全文可围绕“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

三、写作材料

1、赛珍珠的《中国之美》中提到的农夫对养花和对天空晚霞的淡漠态度。

2、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废墟上老妇人手捧玫瑰花的身影,震撼了战胜国苏联士兵的心。

3、毛泽东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4、我们也曾看到这样一帧经典的影像画面:二次大战中,斯大林在破国灭都的危急关头,在雪花飞扬的红场阅兵式上发表演讲:“??再也没有那个民族像我们这样值得自傲,敌人想消

灭斯拉夫民族,想消灭我们这个有过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柴科夫斯基的民族??”斯大林就是这样去号召红军,号召人民上前线的。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决不可能说我们是曹雪芹、李白、杜甫的后代,让我们上前线去杀敌吧???

5、“经济可以使人富裕,但是只有艺术才能带来尊严。”(余秋雨语)

6、莫斯科众多街道与建筑物是用伟大作家艺术家的名字命名的。例如有普希金广场,所以艺术家与城市一起嵌入生活,并流芳百世!莫斯科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名城。难道不是吗?

萨拉托夫市中心广场以杰出的作家、思想家和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的名字命名。白俄罗斯斯科里纳大街原名列宁大街,白独立后改用白著名作家和诗人弗兰齐斯克?斯科里纳名字命名;哈佛大学是以学者、大学创办者和建校费用主要捐献者约翰?哈佛的名字命名的;全钢结构重达1万吨,高320米,建于1889年的大铁塔是以法国建筑师埃菲尔的名字命名的。我们众多文学艺术家,他们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在北京,在上海,在那些繁华地段,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位大诗人、大作家的塑像,也很难见到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广场、街道或建筑物。

欧美或德国的一座城市中分别会有十几家乃至几十家音乐

厅、歌剧院、美术馆;美国有总高93米的自由女神雕像;丹麦有美人鱼雕塑。

7、不管哪个民族,文化在就不会亡国灭种,文化在就希望在。

8、文化在其本质上显示了人类最广阔的境界,提供着生活所依据的传统,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现世,解除“当代”所施加的无意识的束缚;需要从人的“最崇高的潜力”和“不朽的创造力”出发来看待人。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