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阿毛姑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8:22:17 作文素材
阿毛姑娘作文素材

篇一:对《阿毛姑娘》的解读 开题报告

南阳师范学院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说明:

1. 本报告必须由承担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任务的学生在接到“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之后、做毕业论文(设计)之前独

立撰写完成,并交指导教师审阅。

2. 每个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撰写本报告一份,作为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审查学生能否承担该毕业设计(论

文)课题任务的依据,并接受学校的抽查。

篇二:对阿毛姑娘的解读指导记录

南阳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

说明:本表由学生根据导师指导情况实时记录并作为档案材料保存。

篇三:中西方女性悲剧比较——以《阿毛姑娘》与《包法利夫人》为例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中西方女性悲剧形象比较——

以《阿毛姑娘》与《包法利夫人》为例

姓 名: 张成辉

学 号: 02110901010

教 学 院: 人文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2009级1班

指导教师: 冯玉珍副教授

完成时间: 2013年5月10日

毕节学院教务处制

中西方女性悲剧比较

——以《阿毛姑娘》与《包法利夫人》为例

作者姓名:张成辉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2009级1班 学号:02110901010 指导教师:冯玉珍

摘 要:阿毛姑娘和包法利夫人,虽然是生长在不同的时空当中的女性,但她们却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都经历了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都从一个纯洁、充满梦幻的少女沦为了向不合理的社会观念提出挑战的殉道者,她们的悲惨命运都是传统观念与现行的社会形态不能同步的结果。

关键词:阿毛姑娘;包法利夫人;女性;悲剧;社会转型

Chinese and western female tragedy

for example,a girl called ah mao and madame bovary

Candidate:Zhang Cheng-hui Major: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ent number:02110901010 Advisor:Feng Yu-zheng

Abstract: A Girl Called Ah Mao and Madame Bovary, although it is growing in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of the women, but they had similar life experiences, have experienced a drastic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from a pure girl, full of dreams became martyrs of challenge to the unreasonable social ideas, the tragic fate of the they are traditional ideas and the result of .

Keywords: A Girl Called Ah Mao ;Madame Bovary; women; tragedy; Social transformation.

目 录

一、《阿毛姑娘》与《包法利夫人》的创作背景 ............................ 1

二、 阿毛姑娘与包法利夫人经历简要回顾 ................................ 2

三、 阿毛和爱玛的形象比较 ............................................ 3

四、 造成阿毛和爱玛悲剧命运的原因 .................................... 5

五、 总结 ............................................................ 6

参考文献 ............................................................. 8

致 谢 ............................................................... 9

引言

几千年来,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被统治、被压迫的一个弱势群体,“中国妇女自从家庭制度成立,有了家庭的组织,便发生了许多道德上、法律上、习惯上的不平等待遇,从前的儒教圣贤,如孔子、孟子,无不极力提倡对女子的压迫和束缚,轻视女子、侮辱女子”[1]2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在历史的长河中男人一直扮演着占据绝对地位的角色,他们是整个家庭的支柱,肩上担负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因此女人被看成是男人的附属。这也使得在人类的意识形态中,女性的一生只能是服从自己的命运,当她们受到压迫时不能反抗,只能是去默默的承受,而能够改变她们命运的只能是她们的男人,这就注定了在社会的这个大背景中女人只能服从男人,正因如此,当在现实生活中要是有那个女人胆敢有自己的想法,要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寻她那潜意识的理想时,她必定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排挤和打压,必定会成为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殉道者,这也正是造就人类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女性的悲剧的主要原因。

在人类近代历史和中国近代历史上,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代,人的精神已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的世界决裂,正使旧的一切葬入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在”[2]26。人们的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女性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得到增强。她们意识到了自我价值应当得到实现,并且应当去追求自己潜意识中所期望的事物,这时她们必然会通过自身对原有社会意识的反抗,用她们的实际行动去挑战已存在了上千年的意识形态。在这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女性的不自觉的自我意识就必然会与原来的意识形态产生正面的交锋,而由于这种自我意识才刚刚产生,尚属于新兴的事物,它的力量相较于原有意识形态而言还比较弱小,这就导致了两者进行正面交锋时自我意识的必然失败,以及怀有自我意识思想的女性的悲剧命运。

无论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作家丁玲笔下的阿毛姑娘,还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她们都是社会转型时期遭到迫害的悲剧女性的代表。

一、《阿毛姑娘》与《包法利夫人》的创作背景

《阿毛姑娘》是丁玲于1927-1928年间写成的中篇小说,也是她创作生涯中第一个创作时期的作品。在丁玲的创作道路上,极大地收到了左翼联盟作家的影响,尤其鲁迅对她的影响极为深刻,对此她也曾说过“鲁迅先生说他吃的是草,

篇四:女性解放之路

女性解放之路

——从《阿毛姑娘》看丁玲二三十年代的女性写作

内容摘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丁玲高举女性解放的大旗,成为女性解放领头羊,对女性解放作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不仅继承着五四以来个性解放的传统,更多的是将这种个性解放推进到女性解放,并且在这方面做了深刻的探索。本文试图从《阿毛姑娘》入手,结合时代背景,探索丁玲在二三十年代对女性解放之路的认识。作者让阿毛这个朴实的农村姑娘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原本单纯的阿毛出嫁后,处于城乡交界地带,她有机会看到城市的诱惑,她经受了从服饰等商品的诱惑到浪漫情调的诱惑,从物质的吸引到精神的吸引。最后,《阿毛姑娘》是以悲剧结束,在无奈和凄凉中阐释女性解放之路的艰辛,本文试图从阿毛幻想实现的主观可能性和客观条件方面分析其悲剧的原因,不论阿毛本身的主观选择还是现实条件注定逃脱不了男权文化圈定了的陷阱和模式。

关键词:

个性解放 女性解放 男权文化 幻想 现实

丁玲,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临澧县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丁玲四岁丧父,跟随寡母在常德长大。 1928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9年出版了《自杀日记》,1930年出版了《一个女人》。她的这些小说,“充满了对社会的卑视和个人的孤独的灵魂的倔强”,比较深刻地表现了“五四”以来新女性的精神苦闷和要求解放的精神。《在黑暗中》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之作,写了“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典型显示了她的艺术天才。莎菲的苦闷,是“五四”后获得个性解放的激进女青年,在革命低潮中陷入彷徨无主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批判,更为重要的是丁玲由于幼年丧父使她比较容易站在女性的立场上,用女性的眼光观察世界,描述世界,她描述的女性形象丰满,真切感人。她在这一时期高举女性解放的大旗,成为女性主义的领头羊。以悲悯的情怀和悲剧意识观照女性解放之路,其早期的《梦柯》,《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都反映了女人个性解放的坎坷和必然的悲剧情结。尤其是《阿毛姑娘》更让人体验到一种无奈和凄凉。

一 阿毛的悲剧

读了《阿毛姑娘》,总有一种凄凉的感觉,两个漂亮女人的死和一个华贵少妇弹奏的委婉凄恻的乐音时常萦绕于心头。阿毛这样一个朴实漂亮勤劳的村姑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步步走向死亡,本该是年轻漂亮充满活力的生命却如此早谢。故事结局是阿毛吞食火柴头自杀身亡,让我们更感其可悲的不是阿毛身体的死亡,而是其未来和幻想的死亡,也就是住在她左边山坡上“苍白脸色的姑娘”的死和住在右边的美少妇所奏出的哀音。如果说在《沙飞女士的日记》中丁玲写一个女性追求灵与肉统一的爱情而不得的悲剧,那么在该篇中则写了一个女性追求灵与肉统一的“幸福”生活而幻灭的悲剧。

阿毛,一个漂亮朴实勤劳的村姑,与老爹相依为命,从小就生在那荒僻的山谷,长在那依旧保存原始时代朴质拙野。性格自然憨厚朴实,保留了生命天然的一面,这一切在她出嫁前后的场景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当阿毛老爹说“哈,明天便归我自己来烧了”时,某种感情沉重的压住阿毛的心了,于是阿毛又哭起来,她不忍离开父亲,不敢亲近陌生的生活。阿毛对自己出嫁的简陋也并无任何挑剔。出嫁的感觉是“他只被许多人拿来玩弄着,调笑着,象另外一种人类。对于她丈夫有力的拥抱和鲁莽的接吻,她指坚决地把身子扭在一边,无声的啜泣。”这时的阿毛多像一头不谙世事的小鹿,质朴、单纯、天然。

然而,正是这出嫁把阿毛安置到了城乡交叉的地方,使她从单纯的小鹿一变而成为好用思虑的少女了。城市的诱惑首先源于商品,美丽的布匹抓住了阿毛的心,她埋怨小儿“引诱她去欲望,而又不能给她满足。”出于对物质生活的希翼,她勤劳的去生活,希望的一件长袍。其次,城市的诱惑还源于来旅游的香客丰裕的物质生活,在这容易沾染富贵的西湖边上居住,使她有机会亲眼看到富贵与豪华,她第一次看到一对夫妇上山来给她的印象:“那穿皮领的美人儿,正被写在一个穿有皮领的美男人臂膀间,两任并着头慢慢朝山上走。??他们是那样华贵,连眼角也没有望到她那一边,只是那样慢慢的含着笑一步一步,两种皮鞋和这向往山上踱。不知那男的说了句什么话,女的就笑了,小的那样大方,那样清脆。柔嫩的声音夹在鸟语中,夹在溪水中,响彻了这山坳,连路旁枯萎的小草都笼罩着春的光辉。笑完了,又把两手去互相抚弄那双玲珑的小手套。于是这手套,在阿毛看来就成了一种类似敬神的无上的珍品。阿毛一直送着那后影登了山后,才怅怅的回转头来。”[1]这里面不仅有阿毛对物质(皮领、手套)的艳羡,而且有她对富贵优雅的生活的倾慕:鸳鸯式的爱恋,漂亮女士的举手投足,更确切的说是这种情调吸引了她,在阿毛眼里幸福该是物质上丰裕,精神上和谐,虽然他只看到了享受层面。

另一个促使阿毛充满幻想的因素是住在做边山坡上的一个脸色苍白的年轻姑娘,她常常斜倒在一个世界上最和善美貌男人的臂膀里,趿着一双嫣红拖鞋,在碎石铺的曲折小径里,铿铿锵锵的漫步??。两人总是那样细细柔柔的谈谈讲讲,然后又拥着,悠悠闲闲得走回去,并且每天她和他都并坐在一张大藤椅里,同樊一本书,或和着高低音共唱一首诗歌。??其实,那女人比阿毛更难过,因为它的肺病很重了。不过在阿毛看来,即使那病可以致死她,也是幸福。可见对幸福幻想的追求达到忽视生命的阶段。

造成阿毛命运悲剧的不仅有其自身对上述两个美少妇艳羡而产生的幻想,而且有促成的现实条件。其一是三姐出嫁,三姐嫁给了一个国民革命军中的军爷做小,尽管最初大嫂、阿招嫂议论中又鄙视三姐的微词,但三姐再回来,穿着一件闪光的肉红色长袍,一双雕花皮鞋,虽然不是高跟,但走路的姿势也随着好看多了。特别是连髻子也剪去,光溜溜的短发,贴在头上,垂在鬓旁,那意气,比什么都变得使人惊诧。对此阿毛的态度是:她把三姐的骄矜,看得很自然,并且想,如若她有三姐的那些好衣服穿,那她的气概,将也会变成三姐那样了。这件事影响了他对人生的看法,因为她好用心思,而发现了钱的作用,譬如三姐近来很享福,不就是因为丈夫有钱的缘故吗?从前还能把这不平归之与天,觉得生来如此,把命运看为天定,还可以消极的压制住那欲望。然而现在阿毛不信命了。现在她把女人的一生,好和歹一概认为系之与丈夫。假设三姐不给军爷去做小,而嫁到她生长的那山谷去,那三姐还能较近些什么呢?再譬如自己不是嫁给种田的小

二,那总也不至于像这样为逛山的太太们所不睬,连三姐也瞧不起的穷人了。

其二是国立艺术院的教授想聘阿毛去做模特,这不仅促成阿毛梦幻破灭而且促成阿毛身体受到摧残以至于死亡。阿毛幻想走出去是第一步,然后享受“幸福”生活,包括灵的也包括肉的。阿毛从小生活在荒僻山村既没有接受传统教育也没有接受现代教育,自然认为乐意去就积极表态,这是天然的,但是这受到传统观念很深的婆婆、公公、丈夫的阻挠,而且给予强了的肉体惩罚。

二 悲剧反思

阿毛是不幸的,弗洛伊德说:“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

(并且使令人不满意的现实好转。”[2]阿毛命运悲剧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

使她自身性格造成的。第二是传统的文化秩序使然。

就第一点来看,阿毛本身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爱慕虚荣、耽于幻想,将自身幸福寄托于他人。他看到的是有钱人的外在表现,雍容华贵的服装,优雅的气派和浪漫的情调,艳羡那些华美女人,羡慕三姐的“享福”。但与幻想的他却认为女人的一生,好和歹一概系之于丈夫。他虽然也是女人,但他看轻女人,同时他就把一切女人的造化之功加之于男子。所以阿毛总是那样想“假设他(小二)也正是属于哪一流穿洋服、拿手棍的人就好了。”越是这样,她就越幻想,对那穿着阔气、气概轩昂地加以无限崇敬,对他们的结伴女人,则是嫉妒,或拿来和自己比,看是否应不应该有两种不相等的命运,慢慢的,她就在幻梦里越陷越深。现实和幻想的脱节使她不再心甘情愿的去劳动,越来越懒。刚开始养蚕时,阿毛从清早起来到睡觉,都是阿毛在那里换桑叶。她把所有希望都建筑在小二身上,但是慢慢地她觉得这希望比梦还渺茫。小二爷也更给她鼓不起希望。失去了凭籍,一切就都灰心了,鸡蛋不是桑叶不换。显然,生活在梦里的人不愿管现实生活里的事。然而,她的梦幻是漂浮在云迹的衣饰、钱、享受,不是一种全面的人生,也不是真实的人生,而是众人所说的“彼岸”人生。

就其第二点来看,阿毛从一个天然荒凉的山谷,嫁到一个西湖边的葛岭,一个勤劳起家的陆家,本来应该是十足的幸福,但这是城乡交叉的地带,可以见到城市的奢华,可以见到风流倜傥的香客和他们臂腕里的美人,这打开了阿毛欲望的闸门,给阿毛的白日梦,提供了温床。但是,这里仍然是稳固的旧文明的社会秩序,既然嫁于陆小二为妻,便理应受公婆、丈夫的监管。与小二的简单的少有情调的婚姻使阿毛幻想破灭,但还得依从人家的调理,做女模特不成,并且遭受来自婆婆和丈夫体罚,这在彼时彼地是理所当然的公理。

阿毛的悲剧和自己最初给自己的定位密切相关,耽于幻想的阿毛,出于对衣饰的艳羡,物质享受的崇拜而假象自己就是那美丽的女香客,让梦想和现实的裂痕越来越大,而自己的现实条件又不允许,他没有《梦柯》里梦柯那种相对的自由,最重要的是她没有对人生追求的正确态度,她看不起女人,把一切女人的造化之功,加之于男子;男子的好和歹,是否富有是男子自己创造的,二女人则把一生的命运系之于男子。这一观点,就今天看来仍有人同意或信仰。不少农村进城的 打工妹,被城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充满诱惑的霓虹灯所打动而释放开想象的欲望,她们恐怕有不少走上了象梦柯一样的路,而更有一些是被理想和现实的错位弄得不知所措,象阿毛一样。

阿毛死了,死在幻想和现实的夹缝之中,住在左边山坡上的女人,脸色苍白娇美,在阿毛看来是所谓最幸福的女人的死暗示了阿毛幻想的死,住在右边的右邻,阿毛所艳羡的少妇,深夜在弦上弹出了高亢、激越又非常委婉凄恻的声音。又进一步去阐明,无论阿毛,左边的娇美女人,右边的少妇的“幸福是不久的,终被死所骗去,现在她仿佛又以为根本就无所谓幸福了,幸福只在别人看去或羡慕或嫉妒,而自身是始终也不能尝这甘味。死前阿毛终于发现了这一真理,人总是在彼岸的世界里才有幸福可言,此岸的世界却难以觅得。如果说,左边娇美女人的死是阿毛理想的破灭,精神上的死亡,那么活着的阿毛只能把形如槁木的活尸带走以追求”幸福“,她选择吞食火柴头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 解放之路

(一)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阿毛姑娘

在传统的中国,是一个从来不把人当人看待的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秩序,三纲五常伦理束缚着人的精神和肉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存天理,灭人欲。妇女地位更是低下,在家从父,无父从兄,出嫁从夫,无夫从子。这在很多文学作品里都能看到,《窦娥冤》里的窦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的杜十娘,《祝福》里的祥林嫂,一遍遍重复着女性的悲歌。二十世纪初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快速发展的阶段,从传统到现代经历的深刻的变化。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量翻译作品携带着新思想渗入中国现代文学之中。民主自由观念逐渐在人们心中扎根,个性解放在文学作品里异常鲜明,这一时期为后来的文学家提供了新思路。社会环境为丁玲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丁玲就是沿着个性解放之路探索,并且是走的更远的一位。此外,不容忽视的是丁玲的家庭条件,她四岁丧父,对丁玲来说是不幸,也是福音,父亲没有了,父权制下对女性的压制、歧视、虐杀的概率大大降低,她的个性和心理欲求受到较少的钳制,并得到较为自由的绽放。的确,当时深闺大院里的小姐们把外在强制性规定内化为自我的价值取向,并心安理得地成为男性的“力比多”投射的对象。相比之下“她真是幸运的多,健康的多,也热烈的多。”[3]早年丁玲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她以为无政府主义的含义就是反家庭主义的女权主义,其主张是使每个妇女摆脱家庭关系并置身革命的外部世界中。这是颠覆世界既有秩序的大动作,这需要投入者坚毅果敢的人格力量以及一生的奋斗。瞿秋白曾评价她说“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可见她在追求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执着。歌德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4] 丁玲很执着的在这条道路上艰难探索着,寻找着??

(二)男权解构与重读

极力诉说阿毛的悲剧,探索着女性解放之路,这里边阿毛的幻想未必不是丁玲的幻想。就是这一幻想,用女人的心理思维,这是颠覆男权,并进行叛逆思维的开始。因此仅仅把《阿毛姑娘》看作是一篇个人的悲剧是不够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悲剧,是大多数女人的悲剧,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丁玲内心深处价值取向的体现。这在第二章第二节里有所暗示,当阿毛洗衣服时,看见那美少妇,这时,其他女人也“尖着声音向上回报”。说明其他女人和阿毛在心理反应上是一样的。阿毛暗思,“那不是什么稀奇东西,也许成百成千的在她们那个社会里就同阿毛所在的社会,有不少象阿毛、象三姐的人。”女人没有选择或没有权力选择自己的道路,把自己的造化之功加之于男子,命运系指于男子就决定了她们

寻找幸福的艰难,即使她们嫁给“军爷”或嫁给“穿洋服,那手棍”的人,也摆脱不了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 “女性一直是男人的奢侈品,是画家的模特,诗人的缪斯,是精神的慰籍,替男人生儿育女,使他们的文秘和助手。” [5]作者深知女性解放的艰难,无论是未经开化的女性还是知识女性都一律在抗争中走向失败,阿毛用年轻的生命殉了幻想之道,梦柯用堕落换得物质丰裕精神空虚的明星生活,莎菲在追求灵肉统一的爱而不得的情况下选择了“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这都反应了颠覆男权和女性解放的艰难,但是不管阿毛、雪珂还是莎菲的结局如何,这里面都藏着丁玲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隐含了丁玲在这方面的可贵尝试。《阿毛姑娘》较早地体现了丁玲站在女性立场上,用女性的眼光来看世界,用颠覆男权话语的语言描述世界。当然她也看到了这过程不但有解构的艰难,而且有重建的艰难,这来自社会,来自男人,也来自女人本身。

(二)社会解放和女性解放

虽然“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个性解放”和“自由追求”的观念异常鲜明。但其精神意向和行动实践,话语能指和所指的背离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而言则是对于传统文化先在性角色派定的无意识的因循与认同,让其社会主体的意向性追求难以实现。张爱玲认为:“女人如镶在屏风上的鸟,死也死在屏风上。” [6]在这一点上,丁玲有难能可贵的超越,如果说张爱玲描述的女性世界给人是苍凉和无奈的话,那么丁玲给人的是幻想和挣扎。丁玲没有像第一代女作家那样没能走出女性文学的狭小格局而使创作陷入停滞,也没像某些作家那样服从于政治指归而丧失主体性。她一直把女性解放和社会解放作为追求,在两者间寻找平衡。丁玲在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是非常明显的:梦柯应验了《娜拉出走以后》的结局,要么堕落,要么回家。她成了所谓“天香国色”和“闭月羞花”的女明星,但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依然是别人“以希望从她身上,得到各人所以捧的欲望的满足,或只想在这种欲望中的一点浅薄的快意吧。”的受动者,有钱男人的玩物而已。莎菲女士的结局自然也让人无奈和遗憾。阿毛是最让人痛心,她的梦只是在幻想阶段就被扼杀了。她们的悲剧并不仅仅是性格悲剧、个人悲剧也社会悲剧,更是文化悲剧。是社会杀死了她们害苦了她们,是大家都认同的文化限制了她们。单就阿毛而言,无论从社会所给的条件,还是从个人地认识能力都决定了阿毛走自杀之路的必然,实际上,她自己的选择也无非是男权文化圈定了的陷阱和模式,享受男人的财富做男人的陪衬和他者。也就是说,丁玲想告诉我们的是女性解放不仅社会条件不允许,而且生活在旧环境里的女人也不具有真正自我解放的能力。女性解放和社会解放融合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会不会导致社会解放淹没女权解放,这也是困扰丁玲的问题,但是丁玲在这方面的探索,却使她成为女性解放这条路上走的最远的人,并且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女性意识的形成以及后来女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1、《丁玲选集》第二卷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8:96

2、[奥]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M].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4:44.

篇五:试论丁玲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

试论丁玲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 要]:作为五四运动的响应者和一位出色的时代女性,丁玲对男女平等和女权独立运动有着近乎疯狂地执着,所以她的作品中不乏站在时代前沿的女性形象,她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也随着她的成长经历更加丰富饱满。本文结合丁玲自身的成长经历对其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进行了分析,旨在更深刻地理解丁玲笔下的时代女性和丁玲。

[关键词]:丁玲;小说;时代女性

纵观丁玲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成长过程,我粗浅的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而把这三个阶段连接起来就会淋漓极致的把不同时代女性人物形象表现出来。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丁玲作品中女性的形象也在不断成长,同时,丁玲笔下的不断成长的女性形象也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丁玲自己和她同时代的文学创作者。

一、三个阶段的“时代女性”书写

(一)早期沉闷痛苦的女性形象。

丁玲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阿毛姑娘》、《梦珂》和《沙菲女士的日记》等。丁玲借助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讲述旧时代女性追求爱情、独立人格和理想的无奈凄苦结局。体现了丁玲早期作品对压迫禁锢女性的旧社会的控诉,和对广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女性的同情。

丁玲早期的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是无奈凄苦的,这与时代也十分的吻合, 1927年,五四运动刚刚告一个段落,丁玲就发表了处女作《梦珂》,虽然只是一个短篇小说,却奠定了丁玲早期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无奈、凄苦,《梦珂》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梦珂,虽然家道中落却接受了新时代五四思想的冲击,对自由的新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爱慕。但是她发现,封建思想已经侵蚀了整个社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她在这“肉感的社会里面”挣扎,碰的头破血流,夜深人静时凄凉的无法形容1。而《莎菲女士的日记》更是继梦珂之后又一典型,这部小说以“五

四 ”结束时期为背景,塑造了一个痛苦的女性,这时候,作者笔下的时代女性

形象是卑微的、痛苦的、缺乏自主性,两篇小说都是五四之后大多数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文化大动荡的年代,新思想的涌入冲击着旧思想,不少新时代女性想摆脱封建束缚,却始终摆脱不掉,迷茫和痛苦成了最大的主旋律。丁玲正是看到了中国这种女性心理转变的细微的变化,用大胆的女性艺术和敏锐的文学感觉不留余地的将社会女性浓缩在莎菲的身上,莎菲倔强的个性、反叛精神以及悲剧结构都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所可能得到的悲惨下场,更反映了知识少女在时代的引领下既充满着追求又有着不安2。

丁玲作为时代发展的参与者和年轻的知识女性,在五四运动来临时,年仅15岁的她已经用自己的眼睛从一个独特的视觉用心将一切感知,因为五四运动也在她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23岁的丁玲通过《梦珂》的悲惨经历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主角的复杂心理写下了自己在那个时期的心理写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在变化,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在变化,二十世纪20年代末期,左翼文学运动之风兴起,中国现代文学陷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新时代,丁玲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创作了《阿毛姑娘》,这个故事凝聚了她对中国社会的深切认识,对黑暗腐朽的保守制度进行了分析。阿毛姑娘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城乡交界处的女孩受到外面的诱惑而心理失衡最后自杀而亡的故事,这时候丁玲笔下的阿毛不再像梦菲那样沉闷,被称为人性的东西也已经渐渐丧失,人性异化、灵魂无所依托,这已经成为这时代女性最鲜明的特征。 丁玲早期的作品没有批判女性的意味,有的只是对中国女性出路的担忧和对悲惨女性的同情,年轻的丁玲将自己的经历与小说人物相结合,更显的有理有据。

(二)中期开始觉醒的女性形象。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韦护》、《母亲》等等。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顺从时代发展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所觉醒的女性形象,像丽嘉和于曼贞的形象都比丁玲早期作品人物苦闷无奈的形象有了一定的成长,她们开始觉醒,与旧的社会制度抗争,开始试着争取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大胆的追求真爱。

1929年,丁玲25岁的时候以翟秋白与王剑虹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创作了并发表了《韦护》,讲述的是新时代背景下的知识青年在革命大业和爱情之间艰苦抉择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虽然在很长的激烈斗争之后,美丽的爱情、温柔的梦幻和希望都破灭了,但是曾经有过的一种刻苦和前进又让人看见了前途希望,

在革命和爱情间,爱情做了牺牲,女性做了牺牲品。随后丁玲以亲身母亲为原型。撰写了《母亲》,于曼贞的人物形象和莎菲的人物形象不同,她是出身封建大家庭的好妻子好母亲,在娘家当姑娘的时候她只知道吟诗作画,后来到了婆家也从不问田地里面的事儿。她的丈夫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却吃不了任何的苦。本来她的一生都将会这样平平淡淡得走过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使她那安逸的生活不再继续。丈夫的去世,家境惨淡,身负一身的债,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这时的她便陷入了极度悲伤之中,经过痛苦与绝望的搏斗,死灰般的心又重新点燃了起来,她决定把儿女扶养长大,好好地过活下去。她决心告别以前的尊贵奢侈生活,重新来过,学会适应一个农妇的生活。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于曼贞要作这样的决心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更加改变曼贞思想性格的是她回到武陵娘家,为了把裹小的脚放大,她挪动着一双小脚在操场跑步,但她总是赶不上别人,有人劝她不要勉强了,但她不能停止。慢慢的于曼贞开始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的榜样,她的朋友多了起来。她开始试着关心国家大事,不愿孩子们成为亡国奴。虽然她不是什么叱吒风云的大人物,也不是像秋瑾那样的伟大女英雄,但她却是一位聪颖和坚韧并存的平凡的母亲。莎菲们的心境是飘忽不定的,但是于曼贞的心境却是清澈而坚定的,莎菲们多耽于幻想和那些浪漫的情调,而于曼贞则是富有吃苦精神的女性,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争取自己的独立人格。这是在当时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女性争取独立人格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里程碑3。

这部作品以辛亥革命作为背景,那个时代是辛亥革命的准备期,五四思想日益高涨, “民权”和“共和”的呼声此起彼伏,女性有了自己的女学堂,可以接受新的文化,再也不是足不出户的女性,可以说时代的发展和维新思想的崛起,为许多女性的新生活提供了契机,她们看到了凭自己的力量也可以过一种新生活的希望,。丁玲透过人物命运将一个旧世界的崩塌和新世纪的到来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这部小说的背景时代比莎菲还要早,但是在女性形象塑造上,曼贞却比莎菲更为积极进取,她没有被逆境困住,而是勇敢的寻找新的生活道路和新的希望,这样的女性形象朝气,代表了从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重围中闯出来的勇敢之心。这两篇小说在丁玲的笔下有了自主意识,以真人真事作为背景使得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更为饱满真实,极具感染力,它反映了知识女性最初的面影,也是丁玲所写的女性中的一个过渡人物,经过初期小说的锻炼和左翼文学革命的影响,丁玲对这两篇小说无论是在人物的塑造还是在遣词造句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时代

女性和知识女性追求独立人格不断在文中得到影射,发人深省。

(三)后期投身于革命的女性形象。

丁玲后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跟其自身经历有有着很深的关联,1933年丁玲被捕,被软禁在南京长达3年,脱离苦海后在特殊的历史使其又多次遭受到“左”路线的迫害,在监狱里又呆了5年,伴随着苦难的经历,她不断在变坚强,思想也不断的在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丁玲后期塑造的时代女性大多已经是精神上得到升华,投身于革命大潮的形象。

1941年初,丁玲着手写《我在霞村的时候》,这部作品引自周扬编的《解放区短篇创作选》。作者赋予了故事主人公少女贞贞一个鲜活的形象,她逃离了封建家长包办婚姻的黑暗牢笼,但是却未能挣脱日寇的魔爪,被日本人禽兽般的凌辱和蹂躏。虽然如此,她仍然坚毅不拔地呐喊着“我总得找活路,还要活得有意思”。贞贞反对封建包办婚姻,自己跑到山下的教堂里当起了修女,但是意外却发生了,她被扫荡的日本鬼子掳去,遭受蹂躏,被迫成为了日军的营妓。当她经历了地狱般的磨难回到村子里的时候,村里的人都歧视她。但她独自忍辱负重,偷偷的给村里的游击队送出情报,使我军游击队成功的打击敌人。后来,又因为游击队要她去收集重要的情报,她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复兴,自觉地作出了无法比拟的牺牲,但村里封建落后的人们仍嫌弃他看不起她,使她那饱受伤害的心灵再次遭到了无情的打击,但她却能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坚持,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这是一个旧社会女人创造的奇迹 。这是千百年来忍气吞声的封建女性开始觉醒的表现,她们不甘心被封建思想压抑,被摧残,在过去的死亡线上徘徊之后,开始了新的成长,特殊题材的选择和作者对于主人公的深切同情,塑造的时代女性形象高大无比,相比之前的作品,此时作者塑造的女性形象已经超越自我,不再在自己的世界里浑浑噩噩地徘徊,而是将自我价值升华到为革命事业奋斗上4。

而小说《在医院中》也是丁玲后期觉醒女性形象塑造成功的典型,故事里女主人公陆萍是个只有二十岁的女孩子,抗大毕业之后,她不愿当妇产科医生,但她仍然服从了组织上的求分配。去到一个物质条件极简陋的边区小医院,虽然每天都会遇到了一些不称心的事,但几声初生婴儿的啼哭,却总能使她立刻振奋起来。事实上,她对自己的工作是非常有感情的,也是充满憧憬及希望的。从她一

开始投入工作中去,就付出自己的真心,她没有计较艰苦的工作条件,也没有计较产科医生这样的身份地位,而是认真地做好各种琐碎却又重要的医护工作,她的身上表现出了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严肃认真的革命责任感。但现实情况是医院各方面条件极差,肮脏、无序、设备不完善、病人营养跟不上,工作人员忙而不均,甚至流言风起。这样的环境,对她这样一个大孩子,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她可以随波逐流进而独善其身,但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拿出共产主义者改造世界的勇气,积极去推动医院改革,尽管她是幼稚、脆弱的,但事她忠于职守,热爱工作 、积极热情,尽其所能地改善医院的工作,表现了十分难能可贵的革命奉献精神。但是陆萍与周围的人有着一定的矛盾,医院里的一些人,有的只会骂很粗鲁的话,有的只对自己缝制的鞋面或房东的零食感兴趣。陆萍踏踏实实地工作,既不想脱离艰苦客观环境,也不像达到某种个人目的,只是在许可的情况下,全力地救护病人。从一个现代青年女性来说,陆萍具有积极的工作热情、可贵的革命朝气,医学技术和科学知识,是当时的革命青年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可是她又背负着旧时代的遗骸,为了追求新的生活中而艰难地探索。陆萍和贞贞都充满着革命的开拓精神,跟莎菲、梦珂相比,他们既能投入到时代浪潮中去,又能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个性,既善于与封建落后习俗礼教作斗争,又善于团结群众来一起参加革命,这不仅是女性成长的可喜成果,也是文学家丁玲以不懈的艺术追求,与时俱进的较为完美体现。丁玲后期的作品受革命潮流和自身经历的影响颇深,所以塑造的女性形象常常会出现自身经历的影子,也可以说,这时候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最初的意识觉醒到中间的实际反抗,再到最后撇开自身投身革命大流完成了女性冲破封建社会变化的全过程,因而她的作品实际上也是女性随时代成长的史诗。

二、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丁玲自身的改变。

丁玲的一生像一个永不放弃的斗士,虽然在前进的旅途中充满了坎坷无奈,但她从不向命运低头。她在漫长的人生中经历了五四时期、辛亥革命时期、解放时期。接受五四思想,走出思想闭塞的故乡,孤身闯荡北平。然而,大都市的繁华却没有带给她的心灵一丝一毫的慰藉。当女性思想刚刚觉醒的时代,又饱受反革命的摧残。投身革命却与翻身的工农格格不入。她的作品随着她人生历程的不断翻新,笔下的人物形象也不断的成长,生活给了她的作品以立足点,而她的作品又无形的影响着她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她的作品总是真诚的讲述,从不屈服于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