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荔枝蜜教学设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0:39:43 体裁作文
荔枝蜜教学设计体裁作文

篇一:荔枝蜜教案

荔枝蜜 教案示例一

荔枝蜜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动的画面烘托迭宕的情思,从而表现出歌颂新生活及其创造者的中心思想。

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作用。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构思精巧的抒情散文,作者把他对社会主义新生活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记述和描写表现出来,借物寓理,融情于物。教学中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和表达上技巧宜给予充分注意,拟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

2.本文语言清新俊丽,感情浓郁,诗意盎然。教学中要训练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并能够背诵17—18自然段。

3.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小蜜蜂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及其变化原因。 教学过程

1.导入。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但是咏赞蜜蜂的文学作品也很不少。今天我们学习的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赋予蜜蜂本能的活动以人生重要的哲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本篇的精髓,也是作者高尚的心灵独白,学习时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板书:荔枝蜜 杨朔

2.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教学卡片、投影片均可)。

(1)给加黑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写法。

蜇了一下 啖 黑黝黝 蠕动 掐花 沸沸扬扬 倚着 不辞辛苦 疙瘩 提防 糟蹋 插秧 渺小 嘤嘤嗡嗡 酿造 朔

学生完成后明确。依次为:shì dàn yǒu rú qiā fèi yǐ cí gēda dī ta chā miǎo yīngwēng niàng shu?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黑的字。

黑黝黝 幻景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嘤嘤嗡嗡 沸沸扬扬 蠕蠕 稀罕 提防 渺小

高尚 小生灵

对以上词语的理解请参照有关资料和工具书,答案略。

3.教师范读课文。

4.让学生默读课文。默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对小蜜蜂的思想感情前后有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略。

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是:从总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到赞赏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是因事而发的。因为小时候被蜜蜂蜇过而不大喜欢蜜蜂。因为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树,喝到了香甜的荔枝蜜,才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因为参观了“养蜂大厦”,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却有限;从来不争,不计较什么,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夜不辞辛苦??),于是“不禁一颤”,发出了“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的由衷赞叹。因为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联想到香甜的荔枝蜜和勤劳的蜜蜂,认识到劳动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进而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以表达自己喜爱蜜蜂,热爱生活,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难看出,文章是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中心思想的。

板书: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线索

5.讨论:根据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大意。

(经过“教学过程4”的讨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把握不会感到有太多的困难,不必在此多用时间)。

讨论后明确:

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把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回忆小时被蜜蜂蜇引出不大喜欢蜜蜂;第二部分(2—5段)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想去看看蜜蜂;第三部分(6—17段)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赞赏蜜蜂;第四部分(18—19段)赞美劳动人民,表达了学习蜜蜂的愿望。

6.布置讨论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简要发言提纲,以备讨论时发言。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荔枝蜜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2)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4)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的结构,为什么标题却用“荔枝蜜”?这个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5)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中心的?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结构的特点和表现的中心。

教学过程

1.指定学生就第一课时中所学习的内容(如课文线索、各部分大意等)作出回答,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重点重复并写出板书。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予以纠正、鼓励或肯定、表扬。

3.就上节课所布置的思考题进行讨论。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荔枝蜜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从结构上看,这几者有个层层铺垫的关系。写荔枝树的茂密,想到吃荔枝果,然而还不到荔枝的成熟季节,于是喝了清香甘美的荔枝蜜;由荔枝蜜的甜香想到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辛勤。由蜜蜂的辛勤联系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又是引出后者的条件。写荔枝林、荔枝蜜,为写蜜蜂作铺垫,写蜜蜂又为写田野中正在劳动的农民作铺垫。

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层层铺垫,正是为赞美蜜蜂,赞美劳动人民勤劳。这样,不但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而且使得作者讴歌劳动人民的中心得以充分的表现。

板书: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2)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开头对蜜蜂不大喜欢,喝了荔枝蜜,看到了蜜蜂的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见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创造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

这样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感情变化的线索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讨论后明确要点:“渺小”是从蜜蜂是个小生灵,生命短暂来说的。“高尚”是指它勤劳无私的美德,它对人类的贡献来说的。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7段。

(5)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的结构,为什么标题却用“荔枝蜜”?这个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以“荔枝蜜”作标题,一是因为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才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即由荔枝蜜引出叙述的中心。二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香甜的荔枝蜜是蜜蜂辛勤

劳动的结晶;社会主义生活像荔枝蜜一样甜美,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是我国的劳动人民。

(6)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荔枝蜜香甜和蜜蜂无私奉献的赞美,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讴歌为它付出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并表达自己愿意成为一名为新生活献身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借物抒情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写荔枝蜜的甜美,令人想到生活的幸福,由“蜜”的甜美,想到它的酿造者——蜜蜂的辛勤,由蜜蜂想到“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最后写到自己也愿变成一只蜜蜂。这样,作者借对物的层层赞美,水到渠成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借物抒情是本文表现中心的一个基本方法。除此以外,还应注意到生动形象的语言所起的巨大作用。没有又浓又翠的青绿山水画,就引不出如同小山一样重叠起伏的幻景,也就很难表现出与“感情上疙疙瘩瘩”迥然相异的惊喜之情,而荔枝蜜的甜美也就很难产生对读者的巨大感染力。没有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笔触,就很难使读者和作者一道去分享生活的乐趣,很难使“生活都是甜的”这一点睛之笔不知不觉地渗入读者心田,并产生共鸣。至于写蜜蜂的繁忙令人肃然起敬,写蜜蜂的寿限扣人心弦,写水田农民的叠加画面使读者进入悠远清新的意境,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本文中心的表现也都是举足轻重的,应当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板书:

歌颂甜美的生活→歌颂生活的创造者→愿做生活的创造者——中心

(7)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8段。

(8)小结:

杨朔是一位有影响有成就的优秀散文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取题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散文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他的散文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具有艺术魅力。 观察事物是写作的基本功。“看、问、想”是观察的基本方法。如作者在参观养蜂场的过程中:看到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的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新生活呢。”又如,文中几次写“我就问道”,“我又问道,“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我不禁一颤(想到)等等。

篇二:荔枝蜜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学设计

(一).教学题目:《荔枝蜜》

(二).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三).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理解本文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

化过程为线索、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从而表现和突出中心的

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过程,以及作者对蜜蜂倾

注深情的原因,使学生加深对劳动人民的认识和感情,并且学

习文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启发、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

中积极表现、努力,面对困难不畏艰辛的精神。

能力目标: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

(五).教学重点:1.作者是怎样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

2.作者先是赞美蜜蜂,又如何转而赞美劳动人民的。

(六).教学难点:1.作者要赞美蜜蜂,赞美劳动人民,为什么要花大量文字描

写荔枝林、荔枝蜜?

2.作者是怎样逐渐从描写荔枝林过渡到赞美劳动人民的?

(七).教学方法:生字词讲解的方法:演示法,归纳法,实物法,

讲解课文的方法:朗读,复述,讲授,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九).教学时数:2课时

(十).教具准备:多媒体

(十一).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安定课堂秩序,问好,检查出勤——(2分钟)

二.课堂导入:(3分钟)

老师问:同学们,这间教室是大家平时上课的地点,每一个物件都应该很了解了,

那你们具体深入的思考过它们吗?对它们的认识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对。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件物品,只要我们时时深入思考,

你就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看到教室的多媒体、空调、桌凳、我想起了我父母那一代的学习条件是多么艰苦。看到现在的教室,宽敞明亮,我想到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播放幻灯片:一只蜜蜂)你们看这只蜜蜂,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杨朔在看到普通的蜜蜂时想到了什么?

三. 作者介绍:(3分钟)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山东蓬莱人。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

通讯和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

四.生字词的讲解:(10分钟)

掐 蜇 黝 啖 嘤 蠕 褐 酿 颤

环抱 幻景 蠕蠕 倚着 糟塌 黑黝黝 嘤嘤嗡嗡 疙疙瘩瘩 沸沸扬扬

1.翻到生字词那一页,老师先教读,学生跟着读,然后抽学生认读,最后学生齐读。

2.讲解词义:

掐:(动作演示)

蜇:(造句)蜜蜂蜇了我一下。

黝:黑。

啖:吃。

嘤:拟声词,嘤嘤嗡嗡,(造句)苍蝇发出的嘤嘤嗡嗡的声音很讨厌。 蠕:(造句)毛毛虫在蠕动着。动作很慢的样子。

褐:颜色词。(幻灯片展示颜色)

酿:(图片展示酿酒的动作)

颤:抖

环抱:(动作演示)

幻景:原本不存在的景物,只是产生了幻觉看到的。(举例)在沙漠中我们看到的海市蜃楼,就是幻景。

蠕蠕:慢慢地爬。

倚着:(演示)倚着墙壁,倚着讲桌??

糟蹋:损坏。

黑黝黝:非常黑,叠音词加强效果。

嘤嘤嗡嗡:同嘤嘤。

疙疙瘩瘩:比喻心里不舒服。

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扰。

荔枝蜜教学设计

五.学习课文:

生字词就讲到这里,有什么疑问或者不懂的地方,下课之后问老师,问同学,或者在我讲课文的时候提出来,我们一起巩固。

1.提问:(2分钟)

Q: 之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学生回答)

教师:总共是21个自然段。没有标好的或者标错的同学先标好段落。

2.老师朗读课文,要求:老师朗读的时候, 学生认真听,并给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10分钟)

教学设想:第五段是过渡段,学生可能不知道分在前面还是分在后面,所以要让学生注意该处,看与上文联系紧密还是与下文联系紧密。

第一段(1):回忆自己被蜇而不大喜欢蜜蜂。

第二段(2—5):荔枝树的茂盛,荔枝的鲜美,荔枝蜜的香甜,想去看看蜜蜂。

第三段(6—17):参观蜂场,赞美蜜蜂。

第四段(18—19):赞美劳动人民,表达了学习蜜蜂的愿望。

3.学生默读课文,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并思考问题:(8分钟)

Q:课文中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经历了哪些阶段?

教学设想:学生回答,首先是不大喜欢,之后想要去看看,最后赞美蜜蜂。 (学生往往忽略最后一段: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其实最后一段才是作者感情的一种升华。)

得出答案: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美——梦见变成蜜蜂

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5分钟)

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Q:文中的“往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说“往往”?

得出答案:“往往”的意思是常常,通常。“往往”说明了不是全部人都喜欢的,仍然有人不喜欢。去掉“往往”就不符合客观现实。

六.布置作业,准备下课:(2分钟)

复习生字词和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Q:为什么作者被蜇之后不是讨厌,只是不大喜欢?

Q:为什么作者不大喜欢蜜蜂?

Q:原谅蜜蜂后,作者对蜜蜂又是怎样的感觉?

附:板书设计

第一段(1):不大喜欢蜜蜂。

第二段(2—5):想去看看蜜蜂。

荔枝蜜第三段(6—17):赞美蜜蜂。

第四段(18—19):赞美劳动人民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堂:(3分钟)

组织教学,听写生字词,

二.回答第一课时布置的作业:(3分钟)

Q:为什么作者不大喜欢蜜蜂?

教学设想:学生回答,因为小时候作者被蜇过。

得出答案:(原文)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蜇了一下,

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Q:为什么作者被蜇之后不是讨厌,只是不大喜欢?

教学设想:学生回答,因为作者觉得蜜蜂蜇人,自己也要死,所以觉得蜜蜂可怜

就原谅了它。

得出答案:(原文)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

它才蜇;一蜇,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

蜜蜂可怜,原谅它了。

Q:原谅蜜蜂后,作者对蜜蜂又是怎样的感觉?

教学设想:学生回答,不舒服的感觉,疙疙瘩瘩的感情。

得出答案:(原文)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

不怎么舒服。

三.分段学习:(30分钟)

(1)指定学生朗读第二大段。思考问题:

Q:为什么第一段作者还“不大喜欢”蜜蜂,到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就“我

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教学设想:由于这部分文字较多,学生如果没有理清思路,答案就会五花

八门,很杂乱。这时可以引导学生一个自然段地学习。

得出答案:直接的原因是喝了香甜的荔枝蜜。吃蜜想蜂,动了情,因而想去看看。

默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Q:作者是如何写荔枝林的?为什么会这样?

教学设想:学生可能找不到,因为没有直接写荔枝林,而是写自己看到的幻景。 得出答案:作者把荔枝林写成"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因为到

达的时间是在晚上而且是阴天。这样写更能突出荔枝林的茂密。

浏览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Q:作者是怎样描写荔枝的鲜美的?

教学设想: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

全面)

得出答案:作者先叙述自己对荔枝的看法,用"也许",是可能而不肯定,语气婉

转,避免主观武断。其次引述苏东坡的词句作证明。最后写自己吃不

上荔枝的惋惜心情。其中"偏偏""等不及"等词语精妙地表达了这种惋

惜心情。

快速阅读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Q:文章用哪些方法来介结荔枝蜜?

教学设想:先说它的稀罕物儿,再写蜜蜂多,且忙着酿蜜,然后写吃荔枝蜜的好

处,最后写荔枝蜜的味儿美。

得出答案:文章先写蜜蜂采花粉的繁忙,次写荔枝蜜的特点,最后从闻到、吃到、

想到等各个方面写蜜好香甜。

总结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荔枝树的茂盛,荔枝的鲜美,荔枝蜜的香甜。 思考问题:

Q:作者写蜜蜂,为什么要写荔枝树,荔枝,荔枝蜜?

教学设想:学生回答,因为荔枝蜜是由蜜蜂酿制的。

得出答案: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酿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

的鲜美,是为写荔枝蜜的香甜作渲染,为吃荔枝蜜铺垫。写荔枝蜜的

甜香,才联想到蜜蜂,"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着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引出了下文。

(2)分角色朗读第三大段,要求划出描写蜜蜂的词语和句子,以所见、所闻、所想体会作者的思路。

词语和句子:①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 ②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每块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细长。

③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

④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

辞辛苦??

⑤一只蜜蜂能活多久???蜂王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能活六个月。 ⑥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数,自己就悄悄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 ⑦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思考问题:

Q:这些句子描写了蜜蜂的哪些特点?

教学设想:多,寿命短,高尚。

得出答案:①②写了蜜蜂的多,热闹。②写了蜂王的外形:颜色是黑褐色,身量

细长。③写蜜蜂忙碌,吃得少。④写了蜜蜂不惜辛苦的劳作,却不计

较。⑤写蜜蜂寿命很短。⑥写蜜蜂懂事。⑦蜜蜂很高尚。

Q:在作者和老梁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蜜蜂什么样的品质?

教学设想:(原文)不争,不计较,不辞辛苦,高尚。

得出答案:(总结)通过三问三答,突出蜜蜂勤奋不息的习性和舍身忘我、无私

奉献的精神。

设计意图:虽然蜜蜂寿命十分短暂,但是它仍然用它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成

果。这既是蜜蜂生命的奇迹,也是蜜蜂精神只所在。

Q:作者和老梁对话之后,作者想到了什么?

得出答案: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

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

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Q:“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句话怎么理解?

得出答案:"渺小"是从蜜蜂的体形而言的,"高尚"是从它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

品德而言的,因而,它们看似矛盾,实则有机统一,在反差强烈的对

比中,赞美了蜜蜂的美德。

熟练并有感情地朗读第十七自然段,读出作者对密封的赞美之情,课后背诵。

(3)齐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回答问题:

Q:作者是如何由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的?这种联想合理吗?

得出答案: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当作者为蜜蜂的可

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他又把视线"望"向远方,看到了"立在水田里,

辛勤地分秧插秧"的农民,这样自然地由蜂写到了人。这种联想是非

常合理的。因为人和蜂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即辛勤劳动,无私奉献,"为自己,为别人",酿造生活的蜜,他们都具有相同的崇高美好的品

德。

设计意图:以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突出表现他们舍己为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

神。

Q:第十八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这一段可不可以删掉?

得出答案:作者主要是赞美劳动人民的伟大。不可以删掉,因为:如果将第18

自然段去掉,从语意上看,前后可以连贯,但文章意境大不一样。因

为在这一节中作者由蜜蜂联想到人,感情也由赞美蜜蜂到赞扬像蜜蜂

一样辛勤劳动的劳动人民。这样画龙点睛,意境开阔升华,深化了主

题。行文至此,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意图已很明显。如无第

18自然段,则仅仅为赞扬蜜蜂的一般散文了。

设计意图:作者从赞美蜜蜂到赞美劳动人民,是将蜜蜂人格化。原来作者写蜜蜂,

其实也是在写劳动人民。劳动人民的品质在蜜蜂身上得到表现,蜜蜂

篇三:荔枝蜜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安定课堂秩序,问好,检查出勤——(2分钟)

二.课堂导入:(3分钟)

老师问:同学们,这间教室是大家平时上课的地点,每一个物件都应该很了解了,

那你们具体深入的思考过它们吗?对它们的认识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对。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件物品,只要我们时时深入思考,

你就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看到教室的多媒体、空调、桌凳、我想起了我父母那一代的学习条件是多么艰苦。看到现在的教室,宽敞明亮,我想到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播放幻灯片:一只蜜蜂)你们看这只蜜蜂,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杨朔在看到普通的蜜蜂时想到了什么?

三. 作者介绍:(3分钟)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山东蓬莱人。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

四.生字词的讲解:(10分钟)

1.翻到生字词那一页,老师先教读,学生跟着读,然后抽学生认读,最后学生齐读。

2.讲解词义:

掐:(动作演示)

蜇:(造句)蜜蜂蜇了我一下。

黝:黑。

啖:吃。

嘤:拟声词,嘤嘤嗡嗡,(造句)苍蝇发出的嘤嘤嗡嗡的声音很讨厌。

蠕:(造句)毛毛虫在蠕动着。动作很慢的样子。

褐:颜色词。(幻灯片展示颜色)

酿:(图片展示酿酒的动作)

颤:抖

环抱:(动作演示)

幻景:原本不存在的景物,只是产生了幻觉看到的。(举例)在沙漠中我们看到的海市蜃楼,就是幻景。

蠕蠕:慢慢地爬。

倚着:(演示)倚着墙壁,倚着讲桌??

糟蹋:损坏。

黑黝黝:非常黑,叠音词加强效果。

嘤嘤嗡嗡:同嘤嘤。

疙疙瘩瘩:比喻心里不舒服。

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扰。

五.学习课文:

生字词就讲到这里,有什么疑问或者不懂的地方,下课之后问老师,问同学,或者在我讲课文的时候提出来,我们一起巩固。

1.提问:(2分钟)

Q: 之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学生回答)

教师:总共是21个自然段。没有标好的或者标错的同学先标好段落。

2.老师朗读课文,要求:老师朗读的时候, 学生认真听,并给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10分钟)

教学设想:第五段是过渡段,学生可能不知道分在前面还是分在后面,所以要让学生注意该处,看与上文联系紧密还是与下文联系紧密。

第一段(1):回忆自己被蜇而不大喜欢蜜蜂。

第二段(2—5):荔枝树的茂盛,荔枝的鲜美,荔枝蜜的香甜,想去看看蜜蜂。

第三段(6—17):参观蜂场,赞美蜜蜂。

第四段(18—19):赞美劳动人民,表达了学习蜜蜂的愿望。

3.学生默读课文,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并思考问题:(8分钟)

Q:课文中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经历了哪些阶段?

教学设想:学生回答,首先是不大喜欢,之后想要去看看,最后赞美蜜蜂。 (学生往往忽略最后一段: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其实最后一段才是作者感情的一种升华。)

得出答案: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美——梦见变成蜜蜂

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5分钟)

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Q:文中的“往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说“往往”?

得出答案:“往往”的意思是常常,通常。“往往”说明了不是全部人都喜欢的,仍然有人不喜欢。去掉“往往”就不符合客观现实。

六.布置作业,准备下课:(2分钟)

复习生字词和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Q:为什么作者被蜇之后不是讨厌,只是不大喜欢?

Q:为什么作者不大喜欢蜜蜂?

Q:原谅蜜蜂后,作者对蜜蜂又是怎样的感觉?

附:板书设计

第一段(1):不大喜欢蜜蜂。

第二段(2—5):想去看看蜜蜂。

荔枝蜜第三段(6—17):赞美蜜蜂。

第四段(18—19):赞美劳动人民

篇四:荔枝蜜教学设计

<<荔枝蜜>>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动的画面烘托跌宕的情思,从而表现出歌颂新生活及其创造者的中心思想。

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但是咏赞蜜蜂的文学作品也很不少。今天我们学习的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赋予蜜蜂本能的活动以人生重要的哲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本篇的精髓,也是作者高尚的心灵独白,学习时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板书:荔枝蜜 杨朔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教学卡片、投影片均可)。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写法。

蜇了一下 啖 黑黝黝 蠕动 掐花 沸沸扬扬 倚着 不辞辛苦

疙瘩 提防 糟蹋 插秧 渺小 嘤嘤嗡嗡 酿造 朔

学生完成后明确。依次为:zh= d n y u r qi f i y c g dB d tB ch mi o y ng w ng ni ng shu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的字。

黑黝黝 幻景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嘤嘤嗡嗡 沸沸扬扬 蠕动 稀罕 提防 渺小

高尚 小生灵

对以上词语的理解请参照有关资料和工具书,答案略。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让学生默读课文。默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对小蜜蜂的思想感情前后有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略。

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是:从总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赞赏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是因事而发的。因为小时候被蜜蜂蜇过而不大喜欢蜜蜂。因为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树,喝到了香甜的荔枝蜜,才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因为参观了“养蜂大厦”,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却有限;从来不争,不计较什么,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夜不辞辛苦??),于是“不禁一颤”,发出了“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的由衷赞叹。因为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联想到香甜的荔枝蜜和勤劳的蜜蜂,认识到劳动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进而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以表达自己喜爱蜜蜂,热爱生活,要向劳动人

民学习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难看出,文章是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中心思想的。

板书: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线索

(五)讨论:根据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大意。 讨论后明确:

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把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回忆小时被蜜蜂蜇引出不大喜欢蜜蜂;第二部分(2~5段):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想去看看蜜蜂;第三部分(6~17段):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赞赏蜜蜂,“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第四部分(18~19段):赞美劳动人民,表达了学习蜜蜂的愿望。

(六)布置讨论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简要发言提纲,以备讨论时发言。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荔枝蜜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2.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4.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为什么标题却用“荔枝蜜”?这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5.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中心的?

(七)就上面所布置的思考题进行讨论。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荔枝蜜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从结构上看,这几者有个层层铺垫的关系。写荔枝树的茂密,想到吃荔枝果,然而还不到荔枝的成熟季节,于是喝了清香甘美的荔枝蜜;由荔枝蜜的甜香想到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辛勤。由蜜蜂的辛勤联系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又是引出后者的条件。写荔枝林、荔枝蜜,为写蜜蜂作铺垫,写蜜蜂又为写田野中正在劳动的农民作铺垫。

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层层铺垫,正是为赞美蜜蜂,赞美劳动人民的勤劳。这样,不但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而且使得作者讴歌劳动人民的中心得以充分的表现。

板书: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2. 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开头对蜜蜂不大喜欢,喝了荔枝蜜,看到了蜜蜂的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见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创造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

这样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感情变化的线索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讨论后明确要点:“渺小”是从蜜蜂是个小生灵,生命短暂来说的。“高尚”是指它勤无私的美德,它对人类的贡献来说的。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7段。

5.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为什么标题却用“荔枝蜜”?这个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以“荔枝蜜”作标题,一是因为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才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即由荔枝蜜引出叙述的中心。二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香甜的荔枝蜜是蜜蜂辛勤劳动的结晶;社会主义生活像荔枝蜜一样甜美,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是我国的劳动人民。

6.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荔枝蜜香甜和蜜蜂无私奉献的赞美,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讴歌为它付出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并表达自己愿意成为一名为新生

活献身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借物抒情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写荔枝蜜的甜美,令人想到生活的幸福,由“蜜”的甜美,想到它的酿造者——蜜蜂的辛勤,由蜜蜂想到“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最后写到自己也愿变成一只蜜蜂。这样,作者借对物的层层赞美,水到渠成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借物抒情是本文表现中心的一个基本方法。除此以外,还应注意到生动形象的语言所起的巨大作用。没有又浓又翠的青山绿水画,就引不出如同小山一样重叠起伏的幻景,也就很难表现出与“感情上疙疙瘩瘩”迥然相异的惊喜之情,而荔枝蜜的甜美也就很难产生对读者的巨大感染力。没有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笔触,就很难使读者和作者一道去分享生活的乐趣,很难使“生活都是甜的”这一点睛之笔不知不觉地渗入读者心田,并产生共鸣。至于写蜜蜂的繁忙令人肃然起敬,写蜜蜂的寿限扣人心弦,写水田农民的叠加画面使读者进入悠远清新的意境,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本文中心的表现也都是举足轻重的,应当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板书:

歌颂甜美的生活→歌颂生活的创造者→愿做生活的创造者→中心

7.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8段。

8.小结。

杨朔是一位有影响有成就的优秀散文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散文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他的散文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具有艺术魅力。

观察事物是写作的基本功。“看、问、想”是观察的基本方法。如作者在参观养蜂场的过程中:看到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的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新生活呢”。又如,文中几次写“我就问道”,“我又问道,“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我不禁一颤”(想到)等等。

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9.布置作业。

对周围某一事物认真观察之后,写一篇观察随笔,观察时注意反复思索,引发出一点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字数为500左右即可。

【板书设计】

荔 枝 蜜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

(感情变化)→线索

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 ↓ ↓

歌颂新生活→歌颂创造者→愿做创造者

(借物抒情)——中心

篇五:荔枝蜜教学设计

1

2

3

4

5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