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青藏高原上的一株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19:25 字数作文
青藏高原上的一株柳字数作文

篇一:《青藏高原一株柳》引起我的遐想

《青藏高原一株柳》引起我的遐想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先让学生高度参与。说、写、

练是参与,唱、演、做是参与,“愤悱”而后启发更是参与。参与

之功效是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经历,使其在经历中习得知

识、获得能力、悟得真谛;在经历中掌握方法、归纳规律、体验情

感。笔者参加江阴、昆山、常熟三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听了孙敏亚老师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后感触颇深。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画面,在朗读中感悟积累,在对话中建构提升;

紧扣文本关键处,深挖拓展,着眼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真正为学

生搭建了语言实践的平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1 构建画面,感悟积累

【片段1 】

师:在平原极其平常的柳树,而在青海高原为什么变得如此神奇?

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青海高原,自由读第3~4自然段,

边读边想像,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那青海高原辽阔平坦,

一望无际。

生2: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

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赫红色的起伏的原地,一株柳树挺拔在那里,

显得非常苍茫。

师:看着青海高原那一景色,让我也感到那是个荒凉的地方,不

仅是你,我们的心头也有一丝丝伤感。那里没有一丝生机,死气沉

沉,却看到了唯一的一株柳树。

生3:在青海高原上一片苍茫,一阵寒风吹过,令人寒颤颤的,

目力所及,根本看不到其他任何一棵树。那株柳树是唯一的生机。

生4:读了这段文字,我的眼前仿佛呈现了这样的画面:广阔的

青海高原,寸草不生,深邃的蓝天上有凝滞的云团,仿佛偶尔看到

有几只小鸟飞过。是那株柳树给这里带来了福音,它与那里的环境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真好!你不仅会读还会说。是啊!壮士离去不归夕,这是怎

样的悲壮!怎样的苍凉!想看看青海高原吗?这一就是你想像中的

青海高原。(多媒体出示四幅图)看了画画,再读读文字,你们又

想到了什么?这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1:那是个天苍苍、野茫茫的地方,只有尘土、沙石??

生2:那里只有苍凉贫瘠的土地。

生3:那里是个广袤无限、寸草不生的地方,让人心头弥漫着悲

壮和苍凉。

生4:那里的环境十分恶劣,是个缺水的地方。

师:??边读边想像就能把书读好、读透。

感悟文本形象、品味文本语言是进行有效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

一,也是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的根本所在。而“构建情境画面”感悟

语言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构建情境画面,是先让

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而后潜心阅读,从而能有

效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概括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

力,更好地感悟积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永远是阅读教

学最重要、最基本的环节,孙老师在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直接面

对文本,充分读书,构建画面,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如第一次朗读,让学生带着问题交流眼前出现的画面情境,学生的

交流实际是一些文本语言的运用。接着媒体演示画面,再引导学生

触摸文字,交流内心的想法。实际是对文本语言的再次感悟积累。

这一举措的目的是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中间穿插了语言的实

践。在这个过程中,孙老师营造了一个有利于激发阅读主体情绪的

“场”,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去和文本对话,主动地去读、

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感知于心,

以心化言,实现了自我超越,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在学生对

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理解语句所蕴涵的内在神韵后,教师及时给予

恰当的点拨,给以实践环境,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运用一

些语言,达到了真正的感悟积累。试想,课堂上如果时时处处坚持

进行这样的“语言实践”,难道还会怕学生的言语不丰富吗?

2 紧扣拓展,着眼能力

【片段2】

师: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出示两幅图

片:家乡的一株柳;青海高原的一株柳)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

了一片绿荫。从“九十九”和“一”两个数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命运十分坎坷。它遇到的困难

很多,它生存下来的希望只有一点点,但它在一点点的希望中成就

了绿荫。

生2:我体会到它的超乎想像的毅力和韧劲,这株柳树生存下来

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但是它还是生存下来了。

生3:我体会到就是它旺盛的生命力造就了这个奇迹。

师:回头再看那株柳树,想想它经历的一切,你想对那株柳树说

些什么?

生1: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啊,是你教会了我怎样面对困难,是

你教会了我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生2:我想对这株柳树说,你的成长经历了重重困难,你的成功

是对恶劣环境的挑战成功。有句话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

花香自苦寒来。”这些高原风雪、干旱、寒冷等重重困难,锻炼出

了你健康的身体,也茁壮成长了你的身心,使你成为如此坚强的一

棵栋梁之材。

师:此时此刻,在你们的面前它仅仅是一株柳树吗?它让你又想

到了什么?

师:在课题旁写下你最深的感受。

上述片段中,孙老师巧妙设计了三处说话练习:一是—一回头再

看那株柳树,想想它的经历,你想对它说一些什么?二是——此时,

它仅仅是一株柳树吗?它让你又想到了什么?三是——在课题旁

写下你最深的感受。借用课文这一载体,设计的三处说话练习就是

给学生搭建了语言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青海高原上那么大、

那么绿的一株柳树是靠自己全部的身心之力,靠超乎想像的毅力和

韧劲,造就了奇迹。同时,也让他们由这一柳树联想到生活中的一

些强者,深深懂得: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

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像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青藏高原上的一株柳)

生命就会产生奇迹。这样的实践,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净化了学生

的心灵。学生用他们充满灵性、充满情感的想像,顺利完成了知识、

技能的迁移。相信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学生铺设这种语言实践

的大道,定会有令人惊叹的成果。

语文教学要源于文本、超越文本。因此,教师要不断开发、充分

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凭借

丰富的资源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

这样,才能真正走上实施有效语文教学的大道!

篇二:15 青藏高原一株柳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15 青藏高原一株柳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规范书写本课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艰

苦卓绝”、“起死回生”、“不可思议”“望而生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听写课文最

后一个自然段。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

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

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结合本文特点和六年

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制定以上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

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

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了解学生掌握

生字、新词情况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

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的重点词句。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

生读懂课文,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边读边想象的方式,并充分利用多

媒体以及学生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踊跃交流探讨、引导

学生进入文章情境,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

命力。

3.结合课后题4,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课题是“青藏高原一株柳”,

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4.通过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领悟作者的人生慨叹。

1

5.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

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

1.《青藏高原一株柳》教学多媒体课件。

2.教师多读一些与柳树有关的文章,以便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

1.完成预习单(见附件),按照已掌握的预习方法提前预习好课文。

2.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课文。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

2.在古典诗歌中的柳树形象可谓“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今天我们就要学

习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出示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学生读题目。

3.板书课题,学生质疑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株柳”做题目?

(相机介绍:青海高原位于世界屋脊东部,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平均海

拔三千米以上,在高原上常年是冻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

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几度,??)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设计理念:通过质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既培养学生了善于

动脑的好习惯,继而鼓励学生大胆地、自觉地去读书。)

2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比较长,词语丰富,要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

来读一读谁来?)

(1)出示字词:

(2)读词语( 点名读 齐读)

(3)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

请提出来。(认真预习,是学好课文的一个关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读书中,相机指导学生真正把书读正确,读流利。只有读通了,读熟了,

才能进行阅读理解。因为会读书对学生来说是要培养的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2.指名读课文。思考:青海高原有一株什么样的柳树呢?

[预设:神奇、给人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顽强的、唯一??]

板书:神奇 顽强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一齐读,读出神奇 , 二齐读,读到心里。)

(这一环节既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把握全

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走近青海高原一株柳

1.如此高寒而又缺水的恶劣环境下,却长着这么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

常的柳树。这株柳树长得怎么样呢?咱们拿起笔,去课文里画一画它的样子,写

一写自己的想法。

3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从感受高原环境出发,把体会高原生活环境的残酷作

为学习的基点,组织学生的阅读,利于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提高阅读的质量。体

会到这株高原柳的强大生命力。)

2.学生交流后,出示幻灯: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

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

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

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

命颜色的锻铸。

3.理解关键词语。

两合抱粗:同桌演示,没有同桌的请找家长。

百十余平方米:请家长估量一下教室的面积。

生铁铁锭:幻灯出示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粗实而坚硬。

苍郁、深沉:联系生活实际来谈感受。

锻铸:从偏旁理解字义,再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形容。学生答后,教师总结:

难怪作者要说,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大的强大感召。

(设计理念:通过理解关键词语,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让学生充分感

受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4.请学生练习朗读,读好柳树的外形。

师:你能把这株柳树的外形读好吗?读出它的感召力来。学生个别读,齐读。

5.面对这样一株柳树,你有什么感叹?学生自由说后,师引导:作者一眼

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发出了这样一声感叹:(出示带“哦”句。)

你能说说,作者此时此刻,到底在想什么吗?

句式训练:哦, 。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哦”的读音。

6.你读懂了作者的心,就更能读好作者所表达的这句话了。

幻灯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

海高原上。

你知道,这句话里的“畏”是什么意思吗?(对,就是敬畏。这么一株神奇

的柳树,怎能不令人望而生畏呢?让我们一起读出自己的敬畏之心。)学生齐读。

4

5

篇三:15、青藏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自学质疑

1、朗读课文,文中的这一株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

括) 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它画出来,还可以

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家乡灞河的柳树和青海高原一株柳之间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写灞河

的柳树?

3、读了课文,你懂了什么?不理解的又是什么呢?

二、交流展示、汇报成果

1、说说文中的这一株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

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读了这些语句,有什么感

受。

2、家乡灞河的柳树和青海高原一株柳之间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写灞河的

柳树?

三、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一)品读1、2自然段

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

1、第一自然段的“平常”与第二自然段的“神奇”是否矛盾了?为什么?

2、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朗读好这两节中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展示交流

1、指名说说自己的看法。(突出“神奇”)

2、有感情地朗读。

(二)品读3—9自然段

学习引导

仔细读读课文3—9自然段,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

神奇,把它画出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

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

苍凉。

1、读读这些词语:“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你能感受到什么?

2、“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让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句?

3、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

树,给你什么感觉?

4、作者的这种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请你试着读一读,好吗?

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

景?

这是一方怎样的风景呢?

1、反复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用“﹋﹋”画出相关的语句品读。

2、从第5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的

树阴”、“粗实而坚硬”、“绿得苍郁,绿得深沉”理解)

(3)这段话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吗?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

一个奇迹。

1、你怎样理解“绝”字?

2、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造就了怎样的一个奇迹?这奇迹的背后又隐藏着多

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呢?(从第6、7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细细品味)

3、带着你的理解来说一说:

①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

②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③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④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

⑤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

⑥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

⑦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

4、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6、7自然段吧!

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却相差何远?

1、家乡灞河边柳树的生活道路和命运是怎样的?

2、家乡的柳树让你想到了哪些写柳的诗句?

3、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柳树?

4、带着你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第8节吧!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

绿阴。

1、联系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联系生活实际,你又得到怎样的启示?(结合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文章来

谈)

3、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

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 站在这株柳树的面前,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 ),他(她)就像青

海高原这株柳( )。

(二)展示交流

1、在刚才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交流你对有关句子的品读,说说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师注意引导和点拨)

3、同桌相互朗读课文,读出你对课文的感悟。

四、矫正反馈、迁移运用

学习手册第三、四题。

五、总结提升

1、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在写作上的收获是什么?

2、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神奇 形状 枝干

叶子

篇四:《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苏教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3.体会咏物明理、侧面描写的好处,并在学习中尝试应用。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体会咏物明理、侧面描写的好处,并在学习中尝试应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命就像大自然中的天籁,令人敬畏。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走进青海高原,跟随作者陈忠实一起欣赏一株具有特殊生命力的柳树吧。(出示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导学案)

1.同桌互查词语认读

锻铸 虐杀 摧毁 吟诵 韧劲 艰苦卓绝

深邃 凝滞 萌发 一茬 畏怯

2.小组抽查课文朗读(5、7自然段)

3.教师抽查课文朗读

4.了解文意

课文主要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 )的柳树,经过( ),( ),却仍然( )在青海高原上。

三、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

导入:这株柳树究竟“神奇”在哪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多角度地认识它。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株柳树很神奇?

方法指导:

①画出文中相关的词句,简单写体会。

②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2.合作探究

四、师生研讨

师:你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这株柳树很神奇?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看法。(学生的汇报无固定顺序,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1.汇报3——4自然段

①学生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感悟高原柳的神奇。

②课件出示“青海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更直观地感悟。

小结:这就是青海高原。这里的原野——(广袤无垠),这里的山峰——(青石嶙峋),这里的蓝天是——(深邃的),这里的云团是——(凝滞的),来到这里,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我的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这里看不到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所以,当我在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一眼瞅见这株大柳树时——(不由得“哦”了一声。)

是啊,在如此贫瘠荒凉的高原,居然能有这么一株柳树,真是——【板书:神奇】!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学生朗读。

2.汇报第5自然段

①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生铁铁锭、粗实、苍郁”等重点词句,体会高原柳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独特姿态,感悟高原柳的神奇在于强大的生命力。

(指导朗读,读出这株柳树的强大生命力。)

小结: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这株柳树居然能长得这么——(粗实),这么——(坚硬),它的叶子居然能长得——(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3.汇报6、7自然段

①根据作者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感悟高原柳的神奇在于顽强的生命力。

重点词句:

A. 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B. 熬

C. 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D.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多种形式地读这几句话,读出它的神奇。)

教师随机补充:

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有的地方夏秋两个季节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在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滴水成冰,那儿的土被称为冻土。 干旱和寒冷决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然而,这株柳树就是在这样干旱,这样寒冷的环境下熬过了一年又一年,这让作者不得不说——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4.汇报第8自然段

①学生谈感受。

②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用家乡灞河边的柳的衬托、比较,更加突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小结:这株柳树却没有抱怨??(引读两遍)。

五、作业

推荐阅读:《白杨礼赞》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篇五:六年级语文上册 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一练(无答案) 苏教版

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ù lì lín xún níng zhì cuī huǐ cüng liáng jiün kǔ zhuó ju? ( )( ) ( )( ) ( ) ( )

mí màn duán zhú yì zhì n?a shü guǎng mào wú yín y núo dūo zī ( ) ( )( )( )( ) ( )

二、 区别组词

伫( )覆( )嶙( )邃( )裹( )

贮( )履( )鳞( )隧( )袤( )

锭( )侵( )催( )怯( )铸( )

淀( )浸( )摧( )劫( )涛( )

三、填空

《青海高原一株柳》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还了解像高原柳树一样的人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句中“神奇”是因为:这株柳树挺立在高原之上,并形成了一方壮丽的风景,它生命力及其顽强,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望而生畏”是因为柳树不抱怨、不畏怯,坚持抗争,顽强生存使作者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能创造奇迹。

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却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目的是以家乡灞河边的柳柳来衬托、对比青海高原的这株,更加突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你积累了哪些有关“柳”的诗句,请写出两句:

四、请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一段话。

秋天的早晨,当你来到我们学校的时候,就会看到美丽的鲜花和诱人的香味。有桂花,月季花,菊花和桃花等,它开得最美。操场上空,五星红旗迎风飘荡;教室里,窗明儿静,同学们大声地阅读着课文。我们的校园真美丽、漂亮啊!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