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鲁迅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09:30 小学作文
篇一:纪念鲁迅征文
张祖仁初一时开始收藏鲁迅书籍还被中国《杂文报》聘为特约通讯员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收藏家,我的收藏不但涉猎很广,而且造诣颇深,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和收益。鲁迅收藏旧书、拓本、铜镜、版画、笺谱、篆刻、木刻作品、碑帖、造像、画砖,在中国收藏史上留下佳话,我的藏友我自幼敬仰鲁迅先生,以鲁迅为楷模,默默地搜索、研究、积累鲁迅文献书籍资料达2000多件,我对费尽心血收罗来的鲁迅书籍视为珍宝,特别是50多册民国版本的鲁迅书籍,更是我的心爱之物,轻易不示人,受鲁迅的影响,我也酷爱收藏铜镜达50多枚,我对铜镜研究颇深,见解非凡,福建福州《海峡都市报》曾以我收藏全国最小的铜镜作了一次专访报道,另我对古董钟、“红宝书”、紫砂壶的收藏也令人叹为观止,藏品丰富多彩。我收藏鲁迅文献书籍令人感动。从70年初刚上初一时开始收藏鲁迅书籍,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锲而不舍搜集鲁迅文献书籍,随着藏品的数量不断增加,我对学问的钻研也不断增加,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杂文,还被中国《杂文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倾注了30年的心血的鲁迅收藏研究,一些藏品弥足珍贵,如我收藏的70年代的鲁迅画像、碳笔画、瓷像等画面线条清晰,画工优美,巧妙构图,把鲁迅形象显得格外高大,灵巧的笔触,简明的色彩,可谓恰到好外,自成一家,直率地表达画者对鲁迅的无比崇敬和真挚感情。画工旁的书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笔峰独具特色。另我还收藏鲁迅坐在藤椅上的一尊塑像,黑白相间,古朴典雅,构图大胆,主次分明,衬托出鲁迅的形象和伟人的气质,将鲁迅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这几件收藏品是我收藏的得意之作。收藏鲁迅我最大感想是“鲁迅以我博大的胸怀将自己和最广大民众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血泪和情感融进社会最底层平民的生活,思想视角里,创作出一批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和命运的文学作品,塑了‘祥林嫂’‘孔乙已’‘阿Q’等一个个被压迫,被鞭挞的各阶层人物形象,鲁迅是世界文化巨人,是中华民族的精英、脊梁和民族瑰宝。我收藏鲁迅主要是研究鲁迅的平易近人的作风和鲁迅杂文的风采,把鲁迅文献书籍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食粮来收藏。从而开拓一种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和收藏价值。”为了收藏更多的旧版本鲁迅书籍,我向全国各地结交书友、藏友,用自己心爱的线装书精品和藏友交换鲁迅旧版本。我收藏藏品中的精品有《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已》、《二心集》、《两地书》、《海上述林》、《鲁迅语录》、《阿Q正传》、《祝福》、《伤逝》、《鲁迅书简》、《鲁迅全集》、《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花边文学》、《彷徨》等版本,图文并茂,古朴典雅,从中使我们领略到各种版本的书籍的艺术美,鲁迅早期翻译的外国小说《月界旅行》、《域外小说集》、《地底旅行》这些都是珍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我人生的座右铭,学习鲁迅坚忍不拔、战斗不息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平易近人的生活作风,严于要求自己,任劳任怨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作者:中国收藏家协会 福州二中张祖仁
邮编:350001
篇二:纪念鲁迅征文
纪念鲁迅征文
鲁迅精神永放光芒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收藏家,我的收藏不但涉猎很广,而且造诣颇深,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和收益。鲁迅收藏旧书、拓本、铜镜、版画、笺谱、篆刻、木刻作品、碑帖、造像、画砖,在中国收藏史上留下佳话,我的藏友我自幼敬仰鲁迅先生,以鲁迅为楷模,默默地搜索、研究、积累鲁迅文献书籍资料达2000多件,我对费尽心血收罗来的鲁迅书籍视为珍宝,特别是50多册民国版本的鲁迅书籍,更是我的心爱之物,轻易不示人,受鲁迅的影响,我也酷爱收藏铜镜达50多枚,我对铜镜研究颇深,见解非凡,福建福州《海峡都市报》曾以我收藏全国最小的铜镜作了一次专访报道,另我对古董钟、“红宝书”、紫砂壶的收藏也令人叹为观止,藏品丰富多彩。我收藏鲁迅文献书籍令人感动。从70年初刚上初一时开始收藏鲁迅书籍,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锲而不舍搜集鲁迅文献书籍,随着藏品的数量不断增加,我对学问的钻研也不断增加,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杂文,还被中国《杂文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倾注了30年的心血的鲁迅收藏研究,一些藏品弥足珍贵,如我收藏的70年代的鲁迅画像、碳笔画、瓷像等画面线条清晰,画工优美,巧妙构图,把鲁迅形象显得格外高大,灵巧的笔触,简明的色彩,可谓恰到好外,自成一家,直率地表达画者对鲁迅的无比崇敬和真挚感情。画工旁的书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笔峰独具特色。另我还收藏鲁迅坐在藤椅上的一尊塑像,黑白相间,古朴典雅,构图大胆,主次分明,衬托出鲁迅的形象和伟人的气质,将鲁迅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这几件收藏品是我收藏的得意之作。收藏鲁迅我最大感想是“鲁迅以我博大的胸怀将自己和最广大民众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血泪和情感融进社会最底层平民的生活,思想视角里,创作出一批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和命运的文学作品,塑了‘祥林嫂’‘孔乙已’‘阿Q’等一个个被压迫,被鞭挞的各阶层人物形象,鲁迅是世界文化巨人,是中华民族的精英、脊梁和民族瑰宝。我收藏鲁迅主要是研究鲁迅的平易近人的作风和鲁迅杂文的风采,把鲁迅文献书籍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食粮来收藏。从而开拓一种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和收藏价值。”为了收藏更多的旧版本鲁迅书籍,我向全国各地结交书友、藏友,用自己心爱的线装书精品和藏友交换鲁迅旧版本。我收藏藏品中的精品有《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已》、《二心集》、《两地书》、《海上述林》、《鲁迅语录》、《阿Q正传》、《祝福》、《伤逝》、《鲁迅书简》、《鲁迅全集》、《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花边文学》、《彷徨》等版本,图文并茂,古朴典雅,从中使我们领略到各种版本的书籍的艺术美,鲁迅早期翻译的外国小说《月界旅行》、《域外小说集》、《地底旅行》这些都是珍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我人生的座右铭,学习鲁迅坚忍不拔、战斗不息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平易近人的生活作风,严于要求自己,任劳任怨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作者:福建省收藏家协会 福州二中张祖仁
邮编:350001
篇三:怀念鲁迅的文章
二、非常喜欢鲁迅,他的作品有: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 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杂文集。 鲁迅文集选 《而已集》文选 《鲁迅传略》;《伪自由书》文选 《野草》 《朝花夕拾》《呐喊》;文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杂文集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白光》 《端
午节》 《风波》《故乡》《孔乙己》。1918年5
月发表首次用笔名“鲁迅”的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又发表了《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坟》文集《题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他妈的!”》《杂忆》《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在‘坟’后面》《藤野先生》《父亲的病》《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反驳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墓碣文》《“友邦惊诧”论》,鲁迅的自撰文《鲁迅自传》。三、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他的文章:《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坟》《孔乙己》《祝福》《论雷峰塔的倒掉》、《为了忘却的纪念》、《踢鬼的故事》等等,都记忆犹新。
篇四:纪念鲁迅
| 我的首页
繁体 简体
【原创】 傅雷的教育思想
傅雷的教育思想
上初中的时候,我非常痴迷小人书,迷到在课堂上也偷偷看,成绩每况愈下。父母恨铁不成钢,一次又一次打我,烧我的课外书,都没能打消我对课外书的迷恋。一天下午,母亲在锄地时,远远见我在放学路上边走边看小人书,抓起锄头冲过来,夹头夹脑朝我一顿狠打,我当时懵了,根本忘记了疼,只是木头人似的站着,任她打。打着打
着,母亲颓然坐倒在路边,像孩子一样伤心地哭起来。望着母亲那种无助绝望的样子,我觉得特别的难过与自责。回到家里,我将珍藏了好几年的课外书都拿出来塞进灶堂烧掉了。从那以后,我很久没有再看课外书。
填鸭式教育是那样单调枯燥,我每天麻木机械地上学做功课,感觉不到一点生活的乐趣,有时甚至还起了轻生的念头。大约过了半年,有一次路过县城书店,经不住诱惑,进去转了转,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傅雷家书》,抽出来翻了翻,就再也放不下了。我对前途的焦虑,对青春期的困惑,都在这位老人谆谆叮咛教诲中得到了解答和抚慰。这本书伴我度过了八十年代那段贫瘠的青春岁月,是傅雷先生,让我学会了自尊自立,让我懂得了怎样去生活、学习、做事,我的功课开始进步,而且又开始阅读课外书,不同的是,这以后的课外阅读有了更谨慎的节制和选择。因为《傅雷家书》,我陆续读了傅雷在书中提到的像《卓别林自传》、《粉墨春秋》以及他的一系列译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傅雷家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傅雷先生是翻译大家,他的译著风格独特,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然而,影响更大更广泛的应该是《傅雷家书》,这部书至今已多次再版,这大概是傅雷始料未及的,因为他当初写家信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会公开发表。
《傅雷家书》能有这广泛的影响,不是偶然的。它不光是傅雷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格的展示,也是傅雷自成体系教育思想的实践记录。傅雷学贯中西,其教育思想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比如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突出对爱国情操民族观念的灌输,身教重于言教以及在日常洒扫应对中点滴感悟教化等等。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他在致牛恩德的信中说:“受教育决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吸收,融化,贯通;具体表现出来,是对人生、艺术、真理、学问、一切,时时刻刻有不有的观点和反应;再进一步便是把这些观点和反应反映在实际生活上,做人处世的作风上。”
也有人说,傅聪的成功是一个特例,傅雷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合其
它人,对此,傅雷自己有过评价,在给成家和的信中,他谈到:“你提到我们的教导,老实说,一大半还是他的天赋。我给他的教育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太严太苛求,自己脾气坏,对他“身教”的榜样很不好:这是近十年来我一想起就为之内疚的一点。可是孩子另有一套说法替我辟解,说要是他从小没受过如此严格的教育,他对人生,对痛苦的滋味决不会体味得这么深这么早,而他对音乐的理解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远远超过他的年龄。平心静气,拿事实来说,他今天的路,没有一条不是我替他开辟的,但毕竟是他自己走下去而走得不无成绩的。例如中国哲学,诗词,绘画,我的确给了他熏陶的机会,可是材料很少;能够从很少的材料中领悟整个民族文化的要点和特色,那都是靠他自己,——尤其是靠天赋,他本身的努力除了音乐以外,在别的方面也并不多,甚至很不够,但终究能抓住精神,当然是天赋帮他的忙,我们不能侥天之功以为己有。”
事实上,傅雷先生通过多年的观察思考,对教育有他独到系统的见解。在致成家榴的一封信中,他专门谈了教育问题:
“读八月二十五信,觉得我和你的教育主张颇有差别。第一,我认为教育当以人格为主,知识其次。孩子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学问欠缺一些没有关系。第二,民族观念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只有真正的民族主义者才是真有骨气的人,而不是狭隘的国家主义者或沙文主义者,也不会变做盲目崇外主义者。只有真正懂得,而且能欣赏、热爱本国传统的道德、人生观、文化、艺术的特点,才能真正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而弃其糟粕。第三,求学的目的应该是“化”,而不是死吞知识,变成字典或书架。我最讨厌有些专家,除了他本身学科以外,一窍不通,更谈不到阔大的胸襟,高远的理想。也有科学家在实际生活中毫不科学;也有文学家艺术家骨子里俗不可耐。这都是读书不化,知识是知识,我是我,两不相关之故。第四,在具体的学习方面,我一向不大重视学校的分数,分数同真正的成绩往往不一致。学校的高材生,年年名列前茅,在社会上混了一二年而默默无闻的人,不知有多少!反之,真正杰出之士倒在求学时期平平常常,并不出色。为什
么?因为得高分的多半是死读书的机械头脑,而有独立思考的人常常不肯,也不屑随波逐流,在一般的标准上与人争长短。总之,求知主要是认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上下古今的历史和千百年人类累积下来的经验,以及物质的空间;主观世界是指自我的精神领域和内心活动。这两种认识的基础都在于养成一个客观冷静的头脑、严密的逻辑、敏锐的感觉和正确的判断。再从大处远处看,青年时代仅仅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智、愚、贤、不肖的程度还有待以后的发展。年轻时绝顶聪明的,不一定将来就成大器,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年轻时不大出色的,也不一定一辈子没出息,所谓“大器晚成“的例子多的是。所以便是孩子念完了中学大学,做了几年事,不论成绩如何,也不能以成败去衡量,一时的利害得失如何能断定一生呢?你读过卓别林的自传没有?以他十九岁前的情形(包括他的家世、教育、才具)来说,谁敢预言他是二十世界最了不起的艺术家之一呢?因为来信提到咪咪的考试成绩,不知不觉引起我许多感想,也是我几十年来经常思索的结果,写出来给老友做一个参考。
今天的李云迪、郎郎在国际钢琴大赛中取得的成绩排名超过当年的傅聪,这并不能表明傅雷的教育方法与理念就过时了。
恰恰相反,李云迪、郎郎的成绩只能说明中国现在的音乐教育基础与大环境同五六十年代相比已有了长足发展,不可同日而语。就是说在乐手在天赋的发挥上后来居上并不奇怪。但要实现从演奏家到艺术家的跨越,除了按傅雷探索实践的方向走,似乎没有别的选择,这也正是傅雷教育思想具有恒久价值之所在。这一点对当今无数受功利驱使,拿孩子当试验品,朝李云迪、郎郎成功目标奋进的父母们,无疑有着很强指路作用。何止是艺术教育,我们整个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如果能参照借鉴傅雷的教育思想,也许能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之路。
系统分类: 教育 个人分类: 默认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本文版权归作者和新华网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上一篇:先生 能安息了么
下一篇:面对日本,我们怎么办
评论(0) | 阅读(124) | 推荐(0) | 圈子 | 打印 | 举报 2007-05-21 19:23
引用此文
你可以使用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
http://aaafxss.home.news.cn/blog/a/010100009105002D7DC050FF.html
此文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个人主页:
评论内容: 复制链接
篇五:作文素材——鲁迅专题
走近鲁迅专题
一、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据说有一个日本人发表他自己对中国的一点看法,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蒋介石,半个是毛泽东。”毛泽东听冯雪峰说完这段话后哈哈大笑,然后沉思着说:“这个日本人还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林语堂: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 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 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二、 鲁迅求学、读书。
(1)、求学:
1904年9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成绩在142人中排68名。1906年3月、4月间因深感改造国民性的必要退学,弃医从文。
1906年 六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独逸语学校研究文艺,搞翻译,跟章太炎先生学习《说文解字》等,与周作人编《域外小说集》两册,在东京和上海销售。因周作人在立都大学未毕业就跟羽太信子结婚,羽太家又很贫穷,为了贴补家里和二弟的费用,鲁迅回国工作。
鲁迅的买书和藏书
根据《鲁迅日记》逐年统计,24年间鲁迅总共收入12万多银圆,约合今人民币480万元。而其中耗资1万3千多银圆用来购置图书1万多册(幅),价值约合今人民币52万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耗资5千多银圆(合今人民币2万多元)专门用来买书。别人赠送的图书还不计在内。而且后十年所用书款,更多于前期。(笔者注:1912年一块银圆的实际购买力,约合今日人民币50多元;1926年一块银圆合今40多元;1936年一块银圆合今35元以上。这还是一个较为保守的比例。有些经济学家提供的数值比这更高。本文采用一块银圆平均合今人民币40元的估算值。)
从1912年5月(鲁迅31岁)初到北京教育部工作,至1936年10月(鲁迅55岁)在上海病逝,这24个年头中,鲁迅收入的平均11.1%专门用来购置图书。可见读书、购书、写书、教书,是鲁迅一生始终不渝的最强烈最持久的嗜好。
图书,是鲁迅最珍惜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的不朽著作如《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参考了数量惊人的古籍文献,大半出于他精心搜集的藏书。他还利用藏书和借书编辑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他为了翻译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预先购置了大量参考书籍,甚至委托朋友们从欧洲、日本购买外文原版。??纵观《鲁迅日记》24年的书帐,详细记载了他平生购置并保藏的9千6百多册书籍和6千9百多张古文物拓片,共1万6千5百件图书。
三、鲁迅的老师
在鲁迅先生众多的“先生”之中,他写过的,自认为对他影响很大的有三位:
第一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
《三味书屋》中提到鲁迅的老师寿镜吾,他是浙江绍兴覆盆桥人,学生都尊称他为寿老先生。这个“老”不但指年龄大,还包括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意思。 寿老先生于1929年7月30日以82岁高龄谢世。
第二位:《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严九郎先生。
藤野先生介绍:日本福井县人,出生于一医生家庭。1904年7月(鲁迅从仙台医专前几个月)升为教授。曾担任解剖学、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等课程。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工作认真负责,对弱国学生无民族偏见,对鲁迅很关怀,受到鲁迅的尊敬。
第三位:《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先生。
四、鲁迅弃医从文
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
五、鲁迅先生的几个特点
1、勤奋博学
夜吃辣椒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第一学期结束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鲁迅没有把奖章作为自我炫耀的标牌,却跑到鼓楼街把它卖了,用卖掉的钱买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和一大串红辣椒。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那里没有吃辣椒之好,独鲁迅有辣椒之嗜?
非也。原来,鲁迅是用此物解困的。以后鲁迅每读书至夜深人静、天寒人困之时,就摘下一只辣椒来,分成几截,放进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嘘唏不已,只觉周身发暖,睡意顿消,于是捧书再读。
2、 关心青少年。
有一次,先生请几位朋友来家里吃饭。大家都边谈边吃,突然先生的儿子海婴突然说有碗菜坏了,客人们吃着没觉得味道有什么不对,只觉得是小孩子乱讲,没加理会。先生听了海婴的话后,马上将儿子吃剩下的那一筷子菜挟起来尝了尝,对大家说味道确实坏了。柳亚子听到这事儿,特地将它写进他的《我的儿童教育观》一文,文中这样评道:“你想,除了鲁迅先生,谁还能有这种尊崇儿童,爱护儿童的伟大呢?”可见先生对儿童的教育不是理论上说说就算了的,而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具体做到。
3、谦虚谨慎
鲁迅曾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
4、毛泽东称赞他的三种精神:
六、学过的鲁迅作品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同样,也表现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无趣。
2《社戏》
以"社戏"为线索,回忆了美好的童年往事,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任命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主要讲鲁迅童年在家乡的趣事和家乡的民俗风情,反映了鲁迅对故乡的热爱,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篇文章,反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 4《故乡》
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
5、《风波》
小说描写了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展示出当时农村的真正面貌,揭示了封建帝制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统治之下,愚昧落后,缺乏民主主义觉悟。刻画了七斤、七斤嫂、赵七爷、八一嫂、九斤老太的形象。
《自嘲》诗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意思是形容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象牛一样
俯首听命。
《自题小像》 寄意寒星茎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弃医从文”确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 标,其源概出于“我以我血荐轩辕”所表露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七、作文片段
1、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一个伟大的灵魂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停止思考,永远闭上了眼睛。然而——七十多年过去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时常出现在人们眼前,人们无时无刻不沐浴在他思想的光辉里,无时无刻不会感受到他的存在。
他一生战斗不息,以笔为枪,不倦的向旧势力发出挑战;他伏首甘为孺子牛,对青年人总是无私的呵护。人们诵读他的着作时时常感到惊悚,因为在作品里人物的身上经常发现自己的影子。它象皮鞭一样考问着人们的良知,“仿佛要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教人惭愧,催人自新。
诗人臧克家赞美他“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广大的人民心里,他代表了民族魂!
2、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有无数的人因鲁迅的文章而彻底醒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依然拿起笔,坚定不移的写着,即使前方有无数的暴风雨,他也会说: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
3、(请摘抄《详解》九下第五单元提示):
八、结束语:
走近鲁迅,我们会慢慢理解:他的家族是怎样从小康堕入困顿的;了解他的亲情和爱情。 走近鲁迅,我们看到了:先生是一个多么勤奋刻苦的求学者。
走近鲁迅,我们受到有益的教育:他对恩师有着怎样的感恩和怀念。
走近鲁迅,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原来鲁迅先生是如此生动,如此丰富,如此多面的普通人。 走近鲁迅,我们从他的交际中真切的感到:他的确是一位爱憎分明的文学大师。 走近鲁迅,我们会再一次拜读先生的作品,重新感受其作品的博大精深。
走近鲁迅,我们就走进了一个精神和文化的殿堂!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