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3:25:23 字数作文
篇一:读《看见》有感
读《看见》有感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三毛
知道这本书,是在网上购物的时候偶然发现的,那时候书还没出版,在预售状态,匆匆下了订单,等着它的到来。我是想看的,看一个记者在十年来的采访,或是记录着自己十年来的荣誉。但读完它,却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更多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全书二十个章节就是二十个故事,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事件的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
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中,描述的是非典时期的故事。那年我16岁,还记得当时全国上下弥漫着一种恐慌的气氛。跟着柴静的文字,我再一次进入了那一年,感受着那令人煎熬的岁月,巨大的恐怖感笼罩着整个北京,不断倒下的医务
工作者,不断上升的死亡数字??在只有呼吸声音的病房里、那些无助空落的眼神??平凡的文字中间,没有过多的渲染感情的辞藻,却能轻易带我们进入那个沉闷的、带着死亡气氛的北京??
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很多她这十年来在央视工作、采访的新闻和事件片段,从非典、华南虎照事件,到汶川地震和药家鑫案,作为讲故事的人,为大家展现了那些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不为大家所知的动人细节,在写这些片段的时候,她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更不是在展示过去的荣耀和辉煌,恰相反,她一直在诉说着过去的错误和迷失,从刚开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说出:“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的柴静;到被工作和现实打击得一败涂地的柴静;再到激励自己,站起来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柴静;最后是延续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静。
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十年的成长路。阅读中的我,也在一直寻找着自己的影子,并不是我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虽然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同,但是我想,每一个个体,不管经历过什么,总会有相似的心迹。曾经的我,初入职场的青涩和倨傲,让我迷失了方向,在布满荆棘的这条路上,我开始慌乱、惶恐,青涩和倨傲渐行渐远。我开始害怕成长、抗拒成长,因为我知道成长之路没有哪一条是平顺的,我害怕我会迷失,害怕越走越远。压力下的自己,甚至想要放弃,我怕我承受不住。而书中,被打
击一败涂地的柴静,却不断地激励自己,一次次地放下包袱,告别过去,她开始走进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的声音,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
读过《看见》这本书,我看到了未来的我将要承受的东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长的艰难,也看到了破茧成蝶的痛苦。同时我也看到了她的成功,或者说是她一步一步蹒跚向前的足迹,又或者说是她不时回首反思的身影。这些都使我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解渴的甘泉,饱腹的美餐,从她身上我找到了一个能助我顺利通过成长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现实将要给我的挫折。虽然我并没有像柴静那样轰轰烈烈的成长过程,也无幸像柴静那样有那么多人为她点燃明灯。但是我要像她一样时刻保持一颗独立思考的内心,不从众不偏颇,不断地剖析自己,不断地正视自己的不足,摆脱任何人的影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永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其实,我知道很多人在走过了这么多路以后,会把自己包裹地越来越深,最终只留下了一个勉强适应社会标准的模糊的影子,糊涂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但是我的成长之路才刚刚开始,我,还有梦想。
中国梦,我的梦。
篇二:读《 》有感
读《华语情结》有感
初三(15)张蕙芃
语言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庞大最广博的艺术,华语无疑是最高大幽深的巨岳之一了。绵延数千年,承载着古往今来沉甸甸的文化瑰宝。然而余秋雨却在书中写道:欧洲文明的崛起使曾经极为脆响的话语变得稍稍有些嗫嚅。在国内国外有些地方,华语简直有点“虎落平阳”的景况了。
虎落平阳,的确如此,英语已经严重威胁到华语的地位。在中国,在中国的学校,语文这门学科正渐渐被淡忘,被忽视。学生们用大量的时间背英语单词,做英语阅读,而不是看古文,学写毛笔字。语文,被放于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因为它不像其他学科立见成效,它需要过程,需要时间,需要消除浮躁的情绪,静下心去阅读,去感受。
然而,社会充斥着戾气与躁动,在这个讲究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里,余秋雨发觉:文化原则暂时让位给了实用原则、经济原则。
暑假里,每周五晚我都准时坐在电视机前,只为了收看一档名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参赛选手,俱是像我一样的初中生。当主持人报出“蜥蜴”一词时,那位选手先是瞪圆了眼睛,继而绞尽脑汁地思考起来,抓耳挠扫,捶胸顿足之态令我震惊!“蜥蜴”,多么简单的词语,却不知从何落笔,难道华语正离我们远去吗?而这个词,在成人中的正确率竟只有60%!
我不禁要问一问,这是为什么?面对这样惨不忍睹的华语现状,我心中的华语情结颤动着,向我发出召唤,向我发出哀求。
社会发展,国际化已不可阻挡,然而国际化的代价,一定是牺牲华语,牺牲一座中华文化的巨峰吗?
华语,这美妙的声音,从孔子庄子那里说出来,从李白杜甫嘴里哼出来,响在塞北沙场,响在江湖草泽,它,也应当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如果,我们不能人人都成为国学大师,那么,请怀着谦卑与敬畏的心态仰望华语这座伟大的山岳,在认真的学习与虔诚的膜拜中,唤醒如眷恋生母一般的华语情结。
篇三:读《雷雨》有感
读《雷雨》有感
刚读曹禺先生的《雷雨》时,那种气氛的渲染和人物的描写是很让人感到压抑的。于是,刚读过这个剧本的序幕我就不愿再读下去了。整整一个星期,心里竟老是挂念着,忍不住继续读完了。
巴金曾说:《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因而,我就以一种读文章的态度读了这个剧本。读过之后,心里是很难过的。为这个悲剧的主人公感到难过,也为剧中那些无辜受难的人儿感到难过。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假如当初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可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切??
想起了蘩漪,《雷雨》中被爱情伤得最体无完肤的女子,曹禺先生在序中这样评价蘩漪:“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着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因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 蘩漪不是个平凡的女子,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她是孤独的,却也是让人怜悯的。
其实在《雷雨》中,最让人同情和感到不忍的,我想应该是四凤和周冲。他们两个同样的单纯,清澈。对未来和爱情充满了热情和憧憬。四凤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却又逆来顺受,听从别人对自己的命运的安排。而周冲似乎比四凤更加无辜,我觉得他从头到脚都是无辜的,他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最后连死也是无端的,但是,周冲的出现,毕竟给灰暗的故事色调增添了一抹亮色。 雷雨过后,我们不得不为这两个年轻的生命叹惋!
读过《雷雨》,之前的那种压抑已全无,而且真真切切地为这个悲剧故事扼腕叹息!
篇四: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
人生,好像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叫嚣着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时而又平静死板,似乎星球毁灭也打不破它的安宁。也许有时,平静的海面下却暗暗蕴藏了凶猛的海啸;也许有时,狂暴的风雨却预示着和平的讯息……
在这个世界上,我生存了十几年了,现在我常常思考,人生是什么呢?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呢?或许,读《人生》可以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村教书,教师职位被别人挤掉,在痛苦之后,善良的刘巧珍用她那甜蜜的爱情抚慰了高加林的伤痛。就这样,两人的恋情一直持续着,直到有一天,高加林通过走后门到县城参加了工作,因为奢侈生活带来的虚荣心,他抛弃了不识字的刘巧珍却和家境富裕的高中同学黄亚萍恋爱。遭受到失恋的打击后的巧珍和一个老实的庄稼人马栓结了婚,与此同时,高加林和黄亚萍正处于一种罗曼蒂克式的热恋之中。终于,高加林走后门参加工作被揭发,回到了农村,他和黄亚萍的恋情也随之不欢而散??高加林只是在花花世界逛了一圈,但是他又绕回了黄土地,但是他失去了亲爱的刘巧珍,他走错了事业和个人生活的岔道口。
人生是一条路,漫长的路上布满了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
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就拿贪官文强来说,迷恋于华丽的装饰,奢侈的家具,豪华的轿车??结果债台高筑,身陷囹圄,草草了却了一生,在这条路上他走错了这步,他毁灭了自已,也毁灭了他人;还有我身边的父母,他们年少时就是因为没有好好学习,到头来后悔不已,走错了一步的影响是多么大啊!难道我们不应该把握人生,走好每一个岔道口吗?
刘巧珍,善良的女子,她淳朴,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她有一颗像金子般的心,她的善良之心让每一个人赞叹,她对爱情的执着让每一个人感动,她在失恋后的振作和坚强让每一个人敬佩??用刘巧珍的精神品质去踏踏实实的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我想着是这每一个人都需要的。
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抑或物极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不过分软弱,终于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无奈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觊觎着更多。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却不注意自己的丰满,这样,即使很富足了都不会快乐,而且往往到头来,追求的东西到不了手,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
还有热心善良的老光棍德顺老汉,他用自己的一片爱心感化别人,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教导别人,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德顺老
汉将他的毕生都献给了黄土地,先给了他爱的人们。珍惜并奉献,感恩并回报,这也是打开人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一生的成功就在于我们在岔道口面前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向,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
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要珍惜,
献。把握人生才能享受人生。
自己拥有的也要奉
篇五: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活着一词承载了多少情感、力量和意义呢?活着是生命的持续状态还是生命的进行时,或者说是灵魂永恒的追寻。
看完《活着》,却无法叙说“活着”。 因为发现很难去说,在这么沉重的话题面前,似乎每一句话都显得苍白而无力,每一声叹息都显得那么的无奈;然而,活着,是我们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是进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直至那一天,我们在神的台前接受审判,而从那一天起,我们将在永恒的国度中活着。活着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没有永恒的价值,愚昧地活着;没有了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着;没有永恒的期待,艰辛地活着。有些人也只看到了另一部分,于是没有脚下的道路,漂浮地活着;没有现实的根基,空想主义地活着;没有真理的指引,被动地活着。
可是当我们听着福贵将自己的故事经历细细道来,感觉着他活着的状态慢慢变化: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妻子的艰辛,无视现实的责任;为赌博而输掉了所有家产;风云突变后,挣扎地活着,情感上体会为父为夫角色的重担,战场上经历生存的残酷抗争,生活中面临活着的底线挑战;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泪无述,无牵无挂,也无欲无求。我们会默然发现,活着仅仅是一个词,仅仅是一种状态,悲惨抑或凄凉、苦难抑或无奈,无法展现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都让我们无法深入触及。 《活着》这部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变成了到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一个游混于社会的阔
少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进行了匠心独运的安排。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无情和残酷,生活的残酷,更让福贵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亲人的离去,生活的疾苦??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真是让读者哭干了眼泪。
作品的结尾:“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有着海一样深沉的意境,当这样一位老者的一生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突然就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变得那样渺小,微不足道。福贵用这样一句话回顾自己的一生: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看着身边所爱的人一个一个相继离开:令人胆颤的医院,
带走了最亲挚爱的亲友,小外孙又这样悲惨地离开了??福贵所发出的感叹是那样得苍白、无力,却又是那样得撕心裂肺!
我不得不感叹余华真是一个冷酷的作者,不动声色地用他冰冷的笔调让我们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他丝毫没有犹疑,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惊觉原来命运竟是这样作弄人。每看几页,都有眼睛湿润的感觉,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从文学角度说,《活着》可以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因为这一部小说,绝不是仅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它还客观地反映某种现实,并通过作家自己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其间虽有夸张,但不失真实;虽有描写,但不失质朴;虽然写实,但不乏可读性。
可以这样说,读余华的《活着》是一种精神的震撼。当身边的人一个个远去,主人公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尽管这一路太过平庸,这生活如此艰辛,总在埋头活着,这使我想起了多年前听到的一句话“活
着,像狗一样地活着”。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对自己无疑是一种打击,自己仍旧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而我们亦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或许,这是读完这部小说最切实的感触
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福贵老人正坐在田埂上看着老牛,平和地说:“福贵啊,你陪伴了我这么多,我真舍不
得你啊!”老牛低下了头,福贵闭上了眼,安然的睡去了。他面带着笑容,是多么的平静和踏实。他这一睡就再也没醒了。福贵是一个历尽艰辛仍活得坚韧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苦难无时无刻不陪伴着他,他福贵过,败落过。赌博气死了父亲,被抓壮丁时死了母亲,大跃进时死了儿子,文革时死了女儿,随后又死了女婿、外孙。到老时寂然一身,只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给了你取名“福贵”,对着老牛喊“家珍、有庆、凤霞、二喜和苦根”(福贵的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和外孙)。其中的辛酸让多少人为指挥泪。福贵的一生是遍体鳞伤的,是满含泪水的,但他依然活得顽强、乐观、善良,依然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他知道活着不容易,但他却忍受着生命赋予的责任,体味着生命生命的坚韧与苦涩、美丽与创伤。
苦难让福贵伤心难过,但同时他又感到非常踏实,他为全家人送了葬,为自己准备了十元钱,留给死后埋掉他的人,他只求和家人埋在一起。读到这里,我再次哭了,我已记不清自己为福贵一家掉了多少眼泪,深深地被他一家所感动着。有时想想,生命还真是让苦难与
美丽并存。厄运总是惦念着福贵,但幸福也总是眷顾着他。他有着幸福的家庭,有着不离不弃的妻子家珍,聪明懂事的女儿凤霞和儿子有庆,还有着孝顺的女婿二喜和可爱的外孙苦根。在美丽与悲怆中,悲怆将美丽肢解得支离破碎,而福贵确以坚韧的态度微笑着对待生命。
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从文学角度说,《活着》可以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因为这一部小说,绝不是仅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它还客观地反映某种现实,并通过作家自己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其间虽有夸张,但不失真实;虽有描写,但不失质朴;虽然写实,但不乏可读性。
可以这样说,读余华的《活着》是一种精神的震撼。当身边的人一个个远去,主人公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尽管这一路太过平庸,这生活如此艰辛,总在埋头活着,这使我想起了多年前听到的一句话“活着,像狗一样地活着”。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对自己无疑是一种打击,自己仍旧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而我们亦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或许,这是读完这部小说最切实的感触。
比起福贵,或许我们该有所反思,在泪水的背后,我们该学点什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