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模仿荷塘月色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22:15 体裁作文
模仿荷塘月色的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荷塘月色作文

学《荷塘月色》 悟写景方式

刘杰

学习《荷塘月色》,学生首先能注意到写景描写。学生们说这篇文章的写景很美,读懂的读出些门道,读不懂的也感觉很有情调。我们语文中一篇文章可讲的、可学的太多了,许多东西既非重点,又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我们大讲特讲的实际效果往往寥寥。而我们如能就写景有所开掘,让学生对此有所得,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最有感觉的第四、第五段为例学一学写景,可以是一个有效教学的选择。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模仿荷塘月色的作文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首先我们应学习一般性的写景方法:

1, 注意写景的顺序。这儿有从远到近和从上到下的顺序

2,学习从多个感觉角度写景。让学生知道本文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个感觉角度来写。可以在自我的作文实践中应用。

但是学生感觉知道这些和不知道这些对提高写景能力的作用总是不大,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感染力寥寥,仅仅写出了眼前的实物,自己对自己也不满意,别人看更是感觉索然无味。这时显然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告诉学生写景是怎么回事。

写景或者说景物描写是由现实之物加上修饰性词句再加上想象之景三部分组成的。现实之物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怎么样”或“某处有某物”,是对眼前景物的写实性描写, 它构成景物的主线或者说是框架。我们学生写出的往往就是这些东西。但是如果在你写作中仅仅注意到现实之物,而没有想象之景,这样的文章肯定是不成功的。因为现实之景往往是平面的,其中美的含量很低。想象之景是作者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或其他生命积淀努力将他感悟到的美呈现在你的面前,这样的描写越深入、越有个人特色就越有生命力。正是因为每个人的储备不同,所以才有了文章品质的高低、情调的浓淡、境界的深浅的差异。

例如《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如若将修饰性词句和想象之景删除,必然会改写成下面的样子:

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叶子中间,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颤动,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挨着,这便宛然有了波痕。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雾浮起在荷塘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的灌木,落下黑影;杨柳的影子,却又落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1

单纯删掉想象之景,会改写成下面的样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影子,却又落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这样一来,文章平板面目全非

再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去掉括号里的修饰语和想象之景,辄毫无可读之处。

而文章的出彩全靠进一步的想象之景的开掘。没有想象之景的描写不能称之为描写,那样的文章是一种简单劳动的产物。我们必须戒绝这样的景物描写,而努力开掘想象之景,让自己的文章上台阶。

开掘想象之景首先就是调动情感,写出情感。你把你此时面对此景产生的美感或厌恶感强化后写出来。

其次就是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等储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来完成。比如叶子像舞女的裙,荷花喻为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再次要有自己的特色,写出自己的个性。文章就是自己,写出自我,写出属于自己的独有的东西。当你描写的时候你会写出你眼中的所见,也许其他人都没这么看,你运用了自己的人生积累,也许只有你觉得它像你笔下的比方。这些都不要管,因为这就是你的情感,你的世界。

学生习作片段:

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几乎所有的树木都落光了叶子,只剩枝干,直指天空。如此干净,如此笔直,如此坚硬,夹带了几分苍凉宿命的味道。微风拂过,头顶那缕缕的浮云轻轻抹过树梢,静静地飘过天空。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给人一种不可靠感,带些许的不安。(张敏)

大雪过后,我最喜欢的就是欣赏草原的景色。漫步草原,放眼望去,远处的山丘与天之间被一条白线相接着。此时此刻,站在草原上的我心怀梦想,畅想未来。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比赛,远处的天山相接的那条白线就如终点线,让人神往又激动,因此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像草原上的马儿一样马不停蹄地跑着直到冲向终点。远处的大青山头顶一顶白帽,就如我们成功后所得到的那顶“皇冠”一样。(张海银)

天暗了,漆黑一片。树叶沙沙得响着,有一声没一声地鸣着。落叶落地,枯黄,无法言语的悲凄,忍受着痛苦。月不是很圆,半开半闭,散出一缕缕柔光。我消受不起,它只能牵动一丝心灵的颤抖。明天的太阳离这儿还很遥远,我只能继续在夜里摸索。(尹立) 2

偶尔向窗外一望那几棵高大的杨柳不胜寒风的欺凌,纷纷落下枯黄的叶,让我感受生命的短暂与柔弱,明年春天它还会焕发生机,重新绽放生命的蓬勃,而我呢?花开花落,轮回千年,而我呢?寒风伴着阵阵大雪,冻结了杨柳的枝叉那坪上的草也早已枯萎了,一切都在沉默中等待,等待明年的大爆发,等待明年火一般燃烧的绿,而我呢?(刘卓)

十月,秋风渐起,叶子开始瑟瑟发抖,等待亲吻土地,归于永恒的那一刻。夏日虚浮的繁华终掩饰不住秋叶衰败的事实。月光越发清淡,留给地面的是如霜一般的冷光。

抬头望望明月,十月的天空奇怪而深邃,月光有时被一阵又一阵的云潮覆盖。月光忽明忽暗地泻下,映出一道道尘柱。月光冷冷的如白霜,却与黄昏的路灯搅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泥浆。我行走在泥浆中,步履维艰。(关晓榕)

家乡的沙棘林在秋天更美。此时,右玉的四周一片苍凉裹着黄沙的风开始咆哮,沙棘是一道天然的墙壁,它死死地抱住黄土,站稳脚跟,不被风吹倒,像热爱土地的老农。从远处看是黑压压的一片又一片,手拉手,抱成团,上阵父子兵一般和风沙死战。到近里一看,那橘黄色的果实,一串又一串,如璀璨的焰火,别有一番风致。(耿景辉)

树木没有了往常的生气,树叶都耷拉了下来,像一个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把头低低的垂着,等待老师的教训。小草也好不到哪去,再也不像以往那样把腰挺得直直的的样子,颜色倒是比以前更深了,但那种绿色给人一种冰凉的感觉,让人从心底产生一种凉意。渐渐地草丛中泛起斑斑点点的黄色,而且在不断地扩大、扩大,如同宣纸般,只要滴上一点彩水就会慢慢地渗透,扩大它所染色的范围。(相艾青)

阳光如碎汞般欢快地洒下。规划整齐的校舍像一曲悠扬绵长的琴曲,令人感觉安逸。同学们的脸上散发着青春 的味道,他们的笑容仿佛幻成一个个五彩的泡沫,升入苍邃的天空,定格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这不是生机盎然的春季,萧杀的秋季在校园里也会略显妩媚调皮。在这里笑声会湮没一切阴霾;在这里,“少年不识愁滋味”;在这里,我神圣的市一中!(杨磊)

冬日里的阳光,让人觉得暖暖的,那么的柔和,那么温暖,尤其是那午后的阳光,那懒懒的一束光照在身上,心里暖暖的。那些照射在身上的光芒,将整个人笼罩在光晕中,一阵阵暖意在不经意间流入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冬啊,请你慢慢地走,将忙碌的脚步放慢些,再慢些,让我细细品味这独有的安逸与温柔。(张小滢)

3

篇二:荷塘月色作文

荷塘月色作文

荷塘月色作文(一)

姥姥家的院子后面有一个美丽的荷塘。它是我童年时的好朋友。

荷塘的东面飘满了荷叶,硕大的荷叶绿绿油油的,嫩嫩的,荷叶的下面藏着莲藕,大大的荷叶可以把我整个儿地包进去。

荷塘是月牙形的,小时候我经常跳进去游泳,每当我在荷塘游泳时,姥姥总是在池边喊:“哟!我们的小元元跳到月亮上去啦!月亮上好玩吗?你看见嫦娥了吗?你看见可爱的小白兔了吗?”姥姥虽然是在逗我,但每次都能把我哄乐,我水下稍稍睁开一点眼睛,我在浅水的地方来回地游着,总想找到嫦娥和玉兔,因为那时我很喜欢有关嫦娥的神话>故事,尤其喜欢嫦娥怀中的玉兔,每晚我都逼着姥姥给我讲“小白兔”的故事,姥姥一听便能明白是嫦娥的故事,我对这故事百听不厌。

我当时坚信荷塘中有嫦娥和玉兔,只是在深一点的水里,可那里我不能去,因为姥姥不让去,但我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向深水进发。

后来,我拥有了一副自己的泳镜,这样,潜水方便多了。一天夜里,姥姥不知为什么不在家,我终于有机会向深水进军了,我穿着泳裤,拿着泳镜,在这个无人的夏夜向荷塘走去,来到荷塘边,我被荷塘的迷人>景色惊呆了:

晴朗的夜空中挂着一个明亮的,弯弯的月牙,放出皎洁的月光,与地上荷塘的月牙相照应。平日里美丽的荷塘这时变得更加美丽,水面的波纹在月光的照耀下把荷塘装点得碧波荡漾,更中美丽。荷叶上的青蛙仍然“呱呱”地叫着,湖水凉凉的,让正在游泳的我打了个寒颤,我带着游镜在深水处潜着水,在一次换气中我偶然发现荷叶上有一朵荷花正要绽开,我马上游到了岸边,来到了那朵荷花旁,荷花一点点地变大,一会儿,荷花就完全绽开了,飘来了一股淡淡的清香,我正聚精会神地看着那大大的,黄色的花蕊,忽然一只蜻蜓飞来,落在荷花的花蕊上,荷花、蜻蜓在月光的照耀下十分和诣统一,浑然一体。大自然的造化让人感叹。

我爱这美丽神话般的菏塘,它是我童年的挚友。

荷塘月色作文(二)

今年的中秋夜,我是在河北省的白洋淀度过的。

宁静的夜晚,纺织娘的歌声始终在耳畔回响,漫步在岸边,白天争奇斗艳,姿态万千的荷花早已隐没在月色中,微风迎面拂过,从中夹杂着荷花的清香。此时的荷塘脱下了白天喧闹的外衣,恢复了夜的宁静。

划着小舟,我们荡漾在平静的湖面上,抬眼望去,皎洁的月亮挂在黑色的天幕中,向四周挥洒着幽幽的月光,为荷塘中的的荷花,荷叶披上了一件银披风。一阵微风拂过,明月周围立刻蒙上了一层薄雾,好似一位绝色美女戴着洁白的面纱。此时,嫦娥仙子也正在深情凝视着人间,那温柔的月光是否正是仙子凝视人间的眼神吗?

湖面上映出了月亮的影子,仿佛伸手可得离我们那样近,可是,当我小心翼翼地将手伸入湖中时,那月影散了,碎成了千万块,只感到不甘心,再试——一次次尝试,都是眼睁睁地望着刚才还完好无损而现在却是破碎成一块又一块的,随着微波一点一点的散开,向四周慢慢扩散,扩散,然后再组成一个新的影子。湖面上,被月光映的那么洁白。

累了,我仰卧在小舟上,凝视着月亮——洁白的月光仍被>孤独的仙子向人间挥洒着,当年,词人苏轼是否观赏的这轮明月也如今这么明亮,这么显得凄凉吗?——是的,他望着空中明亮的那轮婵娟,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弟弟,才写出了那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朗诵着这首词,心里想象着苏轼当年月下独自一人饮酒,思念亲人的孤独,那是一种境遇。

我把脚伸入湖中,湖水凉凉的,不时会觉得脚背有点痒——唔,那是淘气的小鱼在我的脚上吹泡泡呢!银白的湖面上,不时有只小鱼吹着泡泡,好奇的将头探出水面——它们或许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将它们的水下家园照的如此明亮吧!

上了岸,我凝望着月亮,风起了,荷花香味不时地扑在我的脸上,风儿啐乱了柳枝,将湖面上的月影弄碎,将云吹到了月亮的一旁,遮住了月亮的半个脸,云雾隐隐约约地围绕在月亮四周——应该是哪位仙子在天上游玩,不小心飘落在月儿的旁边吧!

夜深了。

荷塘月色作文(三)

夏天的西湖可美了!一池的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荷花羞红了脸,还有的刚从梦中醒来。晚上的西湖就更美了,不信你看!

一朵粉红色的荷花有十几瓣,瓣瓣都都白里透着红,就像小朋友的脸一样讨人喜爱!一根根小丝整整齐齐得排在花瓣旁。花瓣中间是一个没有成熟的小莲盆,瞧,小莲盆还穿着“漂亮”的“小草裙”呢!突然,下起了蒙蒙的细雨,这时,荷叶就更引人注目了。那緑油油荷叶挨挨挤挤,你挤着我,我挤着你,直挤得泪汪汪地。挤的声音刚开始是隐隐约约的,诺有诺无,慢慢的就大了后来挤的声音越来越响,仿佛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样。一阵微风吹来,缕缕淡淡柔柔的清香扑面而来,全身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毛孔都感到舒适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緑的大圆盘,盛着一颗颗“珍珠”,这些“珍珠”像调皮的孩子在荷叶上翻跟斗。

杭州西湖的美景真是让我难以忘怀!

篇三:试论作文教学中的模仿与创新

试论作文教学中的模仿与创新

五河一中 王莉莉

作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由表达、完美表达的能力。在学生初步具备用书面语言表达事件、陈述思想的前提下,采取模仿的方法,即对成功作品的仿写,是较快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而在模仿的同时注意到创新,即从“仿”中写出“新”意来,则是促使习作者真正形成自己写作能力的必要的,同时也是重要的策略。

一、模仿

模仿,说白了,就是“照葫芦画瓢”,这几乎是每一门技艺的初始之路,但各行有各行的规矩,写作训练中的模仿又有它独特的方式,本文在这个问题上想强调的是一种可以称之为“移情”的方式,以此来达到对成功之作的成功模仿。这里所说的“移情”,是指习作者与成功之作的作者之间的相互移情。在这个过程中,习作者通过成功之作本身先走向作者,再走回自身,让自己练习出用作者之笔写作自己的文章的能力,具体经过下面两个过程:

第一,习作者向作品写作者的移情。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带着模仿目的的习作者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把自己想象是该文章的作者,以作者的身分重历当时的足迹和心迹,想象

文中的字字句句均是从自己的笔下写出。这是一个令习作者一时之间几乎难以置信的奇特过程,作者虽然不能真的想象自己会写出这样优美得如同音乐一般的文句,但仍然会获得与以往仅作为读者时外在地阅读文章时完全不同的感受,并且能明确地觉察出自己的文笔的不足与差距,这也正是这一步骤的真正意图所在。同时,除了在课堂由老师指导精选名篇名段进行这样的移入训练外,学生们还可以在课外、在大量的阅读中让自己进行类似的训练。比如学生在报纸上刊登的较好的习作,或者是同学中好的作文,这些作品距离学生本身较近,“移人”及“带回”相对更容易一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花时间去引导学生增强感受力,这将有助于学生们课余时间的自行训练。

第二,让作品作者进入习作者的移情。上一步是读的过程,这一步则是写的过程。针对要模仿的篇目,教师布置相应的作文题。比如仿《荷塘月色》的篇目,可列下如《校园秋景》、《城市的春天》或者《雨中观荷》、《校园的早晨》等适合情景交融的作文题目。这时,则要求学生假想作者进驻自己的位置,拿起自己手中的笔。这样,在选好的、自己熟悉的场景面前,怀着自己这样的情绪感受,作者这时会怎么选择,怎么写出,写出怎样的文句。如果说前面的训练像演员去说角色的话,此刻则是让演员用角色的方式来说自己的话。不同是的,作为演员这样做一般是行不通的,而作为作者却从此中可以找到表达之路,虽然这条路还不完全适合自己的脚,但对其前进无疑是有

帮助的。在这个过程中,习作者会惊异地发现可以放弃自己原来那些常常不被认可的表达方式,可以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待事情,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这个过程虽然不免生硬,却是个巨大的进步。

二、创新

写作训练显然不能仅停留在模仿的阶段,而在此基础上创新,即在模仿的基础上发挥自己所特有的新东西、新内容、新感受、新形式、新视角,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好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主要是启发工作。当学生重新从别的作品、作者回到自己,这时,常规的观察方式、表达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可以熟练运用的技术,学生要做的是如何运用它们写出自己的文章。他们把视线重新投向生活、景物、事件、情感,从中发现可供写作、值得写出的东西,教师即需要指导他们放开思路,从而不断地有所发现。下面谈谈启发的途径:

(一)改换视角,从自身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走出原先的模仿圈套,重新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眼去看、去想。这时可以仍用原来模仿过的作品,让学生重新走回自己,面对作品所展现的事物的原型。仍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师要让学生忘记朱自清,也忘记情景交融的那片美伦美奂的月色荷塘,而用自己的经验去想一下,在有月光的夜晚,如果自己走到户外,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带着什么样

的心情,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这时可以在写作前首先进行些课堂讨论,那么在年龄、时代完全不同的学生们的描绘中,一定会出现全然不同于朱自清的月色、夜景、情怀,那个特定时代、特定身份所形成的优美而幽静、惘怅而伤怀的情调都会随之而去,接着出现的将是今天的青少年的月色、夜晚。从范文《荷塘月色》出发,又弃去原来文中的自我和情绪的束缚,而输入自己的真实经验、心情、感受,最后写成月夜记景之类作文。这样就从模仿中走出,初步完成了一篇来自于范文却又完全属于自己的新作文。

(二)发散思维,多角度地看待同一问题,从而写出新意 有一本书的书名叫《早起的虫子》,起源于谚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作者却问:“早起的虫子呢?”作者追述这个问题的提及始于幼年时,父亲以此谚语催其早起,而孩子以反问来回答。作者成年后以此为文章的题目,并将提出的问题转换,将矛盾中心从食者的勤劳转到被食者的机智,同时新的问题的提出又为对方留下思考的空间:作为虫子该不该早起,早起的虫子是为了逃避鸟儿还是为了寻找更小的虫子?任何生物都是作为觅食的鸟和被食虫子的双重身份,各自又该怎样安排自己?这个问题本身又有着许多的机趣,这个例子也可以是一个发散型思维的典型。以此思维方式去观察事物,从所有熟悉的、常知的事例中解放出来,创新的可能性即被无限地展开了。比如校园)是一道极普通的作文题,教师以此为例,从写人记事上,可

以分为校园的老师,校园的学生,校园的工人;从写景抒情上,可以分为春天的校园,夏雨中的校园,秋风中的校园,冬雪中的校园,以及校园的早晨,校园的新貌,校园的变迁等等,形成众多的主题,使学生面对一个作文题,总可以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从而写出最属于自己的好文章。

篇四:《荷塘月色》读后感

读《荷塘月色》有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许多多有名的散文,但是,让我记忆颇深的还是《荷塘月色》。

这篇文章的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曾写过许多有名的文章,比如我非常喜欢的《匆匆》,《春》《背影》等,而从这文章中的晚上荷塘边皎洁的月色可以看出作者渴望追求美好的生活,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扎”的心迹。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幽僻的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阴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淡淡的月光下显得不再令人害怕。爱热闹、爱群居——当然是想和人民一起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爱冷静、爱独处“白色恐怖”,当然在这种“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园”。从文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我仿佛又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篇五:荷塘月色读后感

荷塘月色读后感

前几周,我读过一篇文章,它的名字叫《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写得很美,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对荷花、叶子以及月色的描写,以人心旷神怡,久久不能忘掉。每次,我读完以后,觉得好像学到了什么人也不知道的知识。每读一遍,都是那么爱不释手,仿佛手里捧着金子似的。

然而,除了写景写的美,我更加赞赏的是对荷花品格的描写。荷花出淤泥而不然,我们人不也要拥有这品格吗?

《荷塘月色》是一篇很优雅的散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写的。写的是朱自清先生夜晚出来散步,走到了荷塘边,欣赏荷花、叶子和月色。之后,又想到了写荷诗。

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家里穷,于是就去做杂货店的勤俭工。在店里客人很多的时候,华罗庚却能安心验算数学。

再比如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那么穷的地区都能好好学习。这些精神不都值得我们学习吗?

再看看现在的我们,一等教室里很吵闹的时候,就找借口不好好读书。时间是我们的 ,不抓紧时间学习,将来怎么报答父母和祖国呢?那些不抓紧时间学习的同学,为什么不能学习贫困地区的孩子,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认真学习呢?

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学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这样,将来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繁荣昌盛。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