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7:16:08 字数作文
篇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出自《论语》一书。这句话如果用现代汉语来翻译的话,意思是:“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因为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对所有事情一知半解,不懂装懂。”
为什么我偏偏对《论语》的这一句印象这么深刻呢?原因是这句话对我的学习和对以后的生活都很有帮助。其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不仅使我深刻体会到思考和学习要同时相辅相成的重要性,还发现对自己将来的学习过程和将来的生活都有重要的启发。在我升上初一后,我发现现在不但学习环境改变了、科目增多了、老师们的教学方式都不同了,而且为了要迎合老师的教学方法,连自己的学习方法都不得不改变。我们更要学会学习,擅于思考。 就拿我们班的某一同学来举个例子。他在小学的时候基础就不太牢固,再加上刚进入初中阶段,因为不擅于思考,学习方法不对,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所以每次测验成绩都不理想,由此看来,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的作用很重要。我们要擅于向这方面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样学习才能有所进步,有所收益。 快来读读《论语》吧,它将能让你终身受用!
广州市南海中学 初一(2)班 陈嘉森 22号
篇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赏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赏析:
“思”,思考;“罔”读wǎng,意思为迷惑;“殆”读dài,有害。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篇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解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拼音: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sī ér bù xué zé dài.学:学习。 而:表转折,但是。 思:思考。 罔:迷惑。 殆:疑惑。 句子解释: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迷惑而无所得); 殆:有害(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而:却(但是)。【译1】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译2】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罔和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学而不思是指只读书学习知识而不懂自己去主动判断,这样对于学到的纷乱繁杂的知识不去主动判断就会陷入迷惑当中;思而不学是指自己独自闭门思考,而不懂去向外界、书本中学习基本的知识,陷入盲人摸象的困惑和危险中。相信有过读书、思考经历的人都有此体会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是有害的。
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
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拖累,从而,就会被书本表面迷惑而百思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 ,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使对其更加迷茫。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拓展—— 学与思相结合 ★
只重于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导致疲乏及危险。专靠学习、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断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蒙蔽及限制。前人的思想固然有很多是珍贵正确的,但也可能有一些不正确的,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尚未有解答的,因此如果受到前人的思想的蒙蔽及限制,就难免陷入迷惑之中了。相反地,有许多问题前人已有解答,然而他们在解答的过程中,曾误入歧途,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正确的解答。如果专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则有可能像前人一样误入歧途,导致虚掷精力的危险。说明学习与思考结合的重要性。 启示:思考与学习要一同进行,二者缺一不可,否则要误入岐途。
篇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学习而不思考、不把所学的理论通过比较、分析、判断和理解并将其化为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知识,那么理论将仅仅是些空泛的、肤浅的概念。也就是说,“学而不思”的结果是我们没有真正吃透和掌握所学的理论或定律的本质和精髓,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就拿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社会变革来说,中国历尽李鸿章、曾国藩等为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社会改良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君主立宪运动。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三民主义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通过从“黄花岗起义”到“武昌起义”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英勇起义,最终推翻了满清封建帝国,1912年建立了共和制国家。 同一时期在文化思想界掀起了一场提倡使用白话文和以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为口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深刻改变了知识界和青年学子的面貌,吸引他们对中国前途和命运思考。但是,当时人们只是学了西方民主共和制的皮毛、两院制政府架构和民主选举制度。当时的中国社会从上到下对“三权分立”和宪政精神为基石的西方民主共和思想体系还缺乏全面深入认识和全民共识。对“德先生”、赛先生”的思考并未被广泛传递给普罗大众,而专制和独裁思想却在军阀和统治集团中依然盛行,这从后来发生的张勋辫子军复辟,宋教仁被刺,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北洋政府中曹锟贿选等等与民主宪政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的一幕幕闹剧中可见一斑。因此,以当时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来说,要实现自由、民主和富强这样的目标还相当遥远。
“思而不学”就会有危险,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苦思冥想出来的东西经常是错误的,有时甚至是与事实完全相反的。主观臆造的理论或观点常常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如果将这样的
理论或定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岂不危险?
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生的“大跃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新中国顺利实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定下的各项目标。国民经济从新中国成立时的百废待兴到初步建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工农业体系,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当时的中央政府对经济运作规律和人口政策等方面的认识与驾驭能力是不完整、不清晰的和有缺陷的。但是,当前苏联提出要实现电气化和现代化后,我国也马上提出要搞大跃进,要搞现代化,要在短时期内赶“英”超“美”。在钢铁、电力、煤炭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指标。并表示:如若不然,就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就应该开除我们的球籍等等,诸如此类非理性和不成熟的观点。而现实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底子薄,体系不完整,甚至是结构不平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当初提那么高的发展目标无疑是在拔苗助长,其结果必然是国民经济严重衰退。
由此可见,对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过程。不能仅凭一二次成功,就自以为什么都掌握了,不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和汲取经验和教训,不在实践中检验所使用理论的正确与否,那么犯错误的日子就会很近。学习、思考和实践是三位一体的系统,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这就是思与学的辩证关系。
篇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作者:邹小玲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年第05期
【内容摘要】高中阶段的整理课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主为主、合作为辅的学习形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梳理反思、对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培养自觉、自主、自立的学习者为目的的课程。它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中十分必要,且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整理课 自主反思 必要可行
一、整理课的内涵
高中阶段的整理课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主为主、合作为辅的学习形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梳理反思、对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培养自觉、自主、自立的学习者为目的的课程。
“以自主为主、合作为辅”,即要求高中生在整理课上必须以独立思考为主,学会自主梳理反思、归纳总结。在发现问题不能解决时,可以选择生生合作,或者向老师寻求帮助。“自觉、自主、自立”,是指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懂得学习决策,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学习活动中,只知学习具体知识而不知变通。在高中阶段,整理课应该和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作文讲评课等一样,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有时间、有计划、有目标。
二、高中语文为什么开设整理课
在高中阶段开设整理课,这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新课程改革和高中语文课程特点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可见,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以生为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有学习的自主性,它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先决条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突出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此外,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上对语文学习的能力要求也一直是六个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语文是一门语言应用学科,学生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活动和自主实践,所学的知识就只能停留在识记理解等简单的能力层面上,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可见,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构建符合现实需要、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模式。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整理课,其本质就是反思性整理,它注重学生自主
梳理知识,归纳学习策略和方法,旨在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系统,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
二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需要。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课堂上“注入式”教学局面并未根本改观。而这样的教学并不一定带来高效。比如在高二教授《史记选读》中一篇较长的文言文《高祖本纪》,若逐字逐句地讲,一周都讲不完,而最终结果是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效果可想而知。表面上老师把知识点都讲到了,但是学生能会多少,不会的又有多少,谁都说不清。事实上,高二学生经过多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不必耗时低效、面面俱到地讲。而是老师有侧重点地选讲,教给他们一些方法,如文言实词推断法,然后在整理课上,让他们利用所学方法去猜读文章,自主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点。在学生独立思考却不能解决时,再给予帮助,或生生交流,或老师见机引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高中语文课堂绝不能因怕冷场而追求热闹,用轰轰烈烈的讨论取代安安安静的思考。只有这样,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可贵。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姚斯和W.伊泽尔提出的接受美学,核心思想就是从受众出发,一部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作品;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学习同样如此,老师“注入式”教,学生“被动式”学,只会培养一批批不懂得把所教所学内化为自己所得,不懂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机器。知识的学习在我们通常理解的传授和接受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的中间环节——知识的个人内化,知识学习的过程应该从传授到内化,再到接受。而整理课就是体现知识的个人内化,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能满足打造高效课堂的需要。
三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十根手指尚有长短,更何况每个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各有差异的鲜活的学生。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性。整理课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型不同,它更侧重于学生自主学,这样就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弥补不足。课堂“吃撑了”的有时间慢慢咀嚼消化,课堂上“没吃饱”的可以自我加餐。总之,整理课就是把真正的学习权交给孩子,让他们承担真正的学习责任,去除教师急功近利的焦躁,为学生的差异发展提供空间,学会“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
三、高中语文怎么样开设整理课
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增长,对自我分析要求提高,这样有利于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索,是青少年的天性。此外,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策略,所以,在高中阶段开设自主整理课是完全可行的。
第一,要明确高中语文整理课不是放羊式的自习课,也不是重复新课学习习题的练习课,更不是解决课堂尾巴的扫尾课。它必须有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引导,必须有详实的整理课的安排计划,必须有整理课之后的针对性的反馈练习,只有这样,整理课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要明确上好整理课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是循序渐进。我们首先要逐步教会学生整理的方法,明白该整理什么,怎么整理,消除“伪整理”的现象。比如必修一到必修五有不同的教学专题,每个专题有不同的板块,每个板块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专题的人文内涵,同时还提出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所以在指导学生整理时,就必须设计不同的整理目标,梳理反思不同的方法策略。其次,对学生整理方法的指导要遵循从扶到放的过程。如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复习散文句段作用这一考点时,我先示范整理了做过的散文习题中不同内容的开头段,如开头进行自然环境描写,开头引用名言歌谣等等,梳理了题干中不同的提问要点,强化审题意识,并且归纳了开头句段常见的作用。然后,让学生结合已做习题自主分类整理散文中间段、结尾段、引用或插入段的作用,最后全班交流展示,效果很好。
第三,语文整理课的时间安排,不拘一格。比如每节课不必讲满45分钟,可以在最后5分钟留给学生自主整理消化,让课堂“留白”;比如每天最后一节课留下15分钟时间对一天的知识进行梳理,“问今天”;还可以实行周整理,月整理。但是不管如何安排,我们必须把整理的意识时刻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古至今,反思一直是增进学业、修养的重要手段。而整理课的核心手段恰恰是反思。如果高中语文仍旧把知识传授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而不去反思我们的教学习惯,不去培养学生的自主梳理反思、总结归纳的能力,那么,语文将失去其本色,教育将失去其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