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多难兴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28:58 体裁作文
多难兴邦体裁作文

篇一:多难兴邦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的崛起之机

【内容摘要】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袭击中国,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震后,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安置点的帐篷教室里,面对一个个惊魂未定、泪痕未干的孩子们,着力地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多难兴邦。此情此景强烈地触动了我,让我在大悲大痛之中进行了反思,从反思中看到了希望!这也让我想起来了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想起来的百余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多难兴邦的历史!

关键词:

中国 近代史 多难兴邦 民族精神

“多难兴邦”乃中国古训,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一个科学总结,蕴涵着历史 的辩证法。:“多难兴邦”源自《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意思是,有些遭遇劫难的国家政权巩固,疆土拓展;有些未遭劫难的国家却政权不守,疆土丢失。现在,人们这样解释其内涵: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辉煌历史的伟大民族,也是一个几千年多灾多难的苦难民族。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迫使每个中华儿女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新中国把这首诞生于抗日战争血与火考验中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就体现了“多难兴邦”的历史道义和中国精神。单单日本军国主义者就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几千万生命的牺牲。但是,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面对灾难,没有被赶尽杀绝,也没有被打得趴在地上起不来,从此彻底认输,停止战斗,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他们从地上站起来,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擦干净身上的血迹,又拿起枪战斗了。和平建设时期同样需要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正是因为中华民族从古以来在灾难中养成了这种精神,今天我们一直在发扬这种精神,不向困难低头,不同挫折妥协,不在任何灾难面前屈服,所以,我们才有今天繁荣兴旺的局面和光辉灿烂的明天。可以说,“多难兴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是一个铁的规律,一个人类社会的辩证规律,一个人的实践的辩证规律。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经历的灾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原因,一是自 然的原因。拿近代历史来说,社会方面的灾难,主要是指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掠夺、欺压、凌辱,把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变得极端的贫困和落后,直至拖向亡国灭种的边缘。自然方面的灾难,主要是指频繁发生且破坏严重的水旱风雪震疫等灾害。这两方面的灾难,都对我国经济政治造成很大损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摧残,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造成巨大的障碍。就自然灾害方面,有人说,一部二十四史,几乎同时也是一部中国灾荒史,这话并不过分。邓拓先生曾经指出,我国自有文献记载以来的四千余年间,“几乎无年不灾,也几乎无年不荒”。且不说水旱灾害,就以地震灾害而言,自夏代有文字可考的公元前1831 年起,至1963 年,我国发生的4.75 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就有3180 次。清代8 级以上的地震共发生8 次。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110 年间,发生7 级以上的地震64 次。每次大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也极为严重。以光绪初年(1876—1879 年)被称为“丁戊奇荒”的华北大旱灾来说,因饥饿及疫病而罹难的即达1000 万人。面对着社会的和自然的双重灾难,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压倒,从来没有被屈服,而是坚定、无畏地挺起民族的脊梁,经过艰苦奋斗,无数次地战胜横暴相加的灾祸,始终昂首行进在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江泽民同志1998 年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具有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光荣传统,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是

任何困难、任何风险都压不垮的。”“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段话也鲜明地揭示出了“多难兴邦”的深刻内涵。

特别是 18 世纪以后,中国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经济和社会发展远远 落后于西方,乃至在鸦片战争以后,沦落到落后挨打的地步,逐渐成为资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经受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化。人祸天灾交相袭来。中华民族没有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屈服,而是自强不息,奋起自救,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救国运动,组成代表新的社会阶级的政党,引进并且吸收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政治学说,进而产生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再次面对多难,再次在多难中奋起,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面临困难的时候,周恩来总理也多次用“多难兴邦”的话来鼓励干部和群众克服困难,勇敢前进。恩格斯说过一句非常深刻和耐人寻味的话:“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多难”不仅是考验,而且是锻炼;百折不挠,“多难兴邦”,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逻辑。就中华民族来说,诚然是“多难兴邦”,但对“多难兴邦”不能作绝对理解,不能

把它理解成多难之后无条件地会出现兴邦的局面,多难而邦不兴,甚至多难亡邦也是完全可能的。古罗马帝国的覆亡、玛雅文明的消失都是明显的例证。“多难兴邦”并不是无条件的,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多难也是会亡邦的。“多难兴邦”不是与人无关的自然规律,而是有人参与其中的社会规律,人的状况如何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我认为至少有两个条件:一是人民已经初步形成不屈不挠,绝不屈服的坚强无畏精神;二是灾难来时,人民能够团结一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不怕牺牲去争取胜利。有了这两个条件,“多难兴邦”就一定能实现。还应该看到,“多难兴邦”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形成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焕发出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这次地震,动员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十分巨大,这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做到。特别是我国经过30 年的改革发展,制度建设成就很大。在较完善的制度条件下,监督得力,过程透明,使财物能够及时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政府的快速救助,也极大地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通过对“多难兴邦”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其一,在国家、社会发展、前进的过程中,有困难是客观存在,但在困难面前,不 能动员和依靠群众,缩手缩脚,畏手畏脚,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拿不出战胜困难的办法,就会被困难击倒。“多难”不可控制,“兴邦”则在我们的努力,重点是“兴”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面对困难,百折不挠,就是有这个“兴”字。这是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其二,要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要有防范突发事件的精神准备、物质准备和制度准备。今天的中国,成就很大,困难很多,但国情复杂,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地虽大,自然环境并不理想;物虽博,人口众多,平均下来,往往不及世界平均数。我们的发展中,天然地存在着许多已知的、未知的困难。这些困难,有些是天灾造成的,有些是人祸造成的,有些是天灾人祸互相作用的。面对危机和突发事件,要有政治措施,要有经济措施,要有法制措施,要有人文关怀的准备,要有适当的物质储备;要把人的权利、人的安全、人的福祉、人的发展放在首位。要取得进一步战胜困难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以防患于未然。在处理发展问题上,要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大项目的设计和资金的投放,要考虑自然环境的承担能力。

其三,在应对灾难面前,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但不拒绝外援。我们已经取得了战胜自然灾

害的国际合作经验。这样的经验很值得总结。

“多难兴邦”还预示着一幅劫后重建的无限美好家园的图景。在这里单单“兴邦”两个字能够预示的图景当然是很抽象的,灾后重建的“美好”起码有三个层次:一是与从前一样 好,二是比从前更好,三是比无灾建设的更好还要好。灾后重建比无灾建设的更好还要好,可能吗?完全可能,因为这正是“多难兴邦”不同于一般的“兴邦”的地方。“多难”不仅是考验,而且是锻炼;不仅证明人民经得起打击,而且使人民在抗震救灾中变得更纯粹了,更高尚了,更聪明了,更能干了,更成熟了。这样的人民重建家园当然能够把家园建设得比更好还要好。百折不挠,“多难兴邦”,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逻辑,她是这样走过来的,也将这样走下去!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会在灾难中挺立,会在灾难中迸发出同样超强的力量。这超强的力量,形成于摒弃前嫌,万众一心地迎击灾难的过程中。“多难兴邦”的价值

就在这里。朝“多难兴邦”方向着力,危机也是改善社会关系、提升政府威信的机遇。在不可抗拒、难以预防的巨大灾难面前,任何个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任何个人都会本能地意识到,只有淡化和平状态下积累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众志成城迎击灾难,才能战胜灾难。由此,社会各个阶层的民心聚集起来。当政府主动迎击灾难,国家机器高速运转,不仅能够体现出政府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高度负责,使民心和民力得以有效地凝聚和发挥,将灾难降低到最低程度,而且能够很好地化解人们对过去政府一些工作和政策的埋怨,重塑威望。按照危机攻关的原理,这是危机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点,抓住这个机会点,常态下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解决的难题,都可能迎刃而解。一些重特大灾难,当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创的同时,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力量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一些新的有利因素。政府的智慧将表现在紧紧抓住在灾难中聚集起来的民心、民力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空前和谐的契机,定格为灾后重建、灾后发展的崭新起点,将灾难所承受的损失和付出的巨大代价转化为重建和发展的力量。

篇二:从中国近代史看“多难兴邦”

从中国近代史看“多难兴邦”

【内容摘要】多难兴邦,乃中国古训。它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蕴含着历史的辩证法。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灾祸,但从来没有被灾难压垮,始终生生不息,繁衍发展。这是因为她有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龙的精神,有着在艰难困苦面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优良传统。这种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像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如民族血脉,世代传承。 关键词:近代史 多难兴邦 战争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袭击中国,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震后,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安置点的帐篷教室里,面对一个个惊魂未定、泪痕未干的孩子们,着力地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并勉励同学们:“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此情此景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在大悲大痛之中进行了反思,从反思中看到了希望,这也让我想起来了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想起来了百余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多难兴邦的历史。

一、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

100多年来,近代的中国可谓是饱经沧桑,历经变革。从清朝晚期到中华民国,再到国民政府,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妄自尊大。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威胁下,迫使清政府分别和他们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1856年,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定了《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者]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1883年底,法军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清军齐心杀敌,击溃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中越军民抗法战争的辉煌胜利,迫使法国内阁倒台。但是,清政府急忙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定条约,同意在中越边界开辟通商,中国任用法国人修筑铁路等条件。从此,法国的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19世纪末,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德、日、意、奥等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在孙中山的倡议下,1905年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一些成员,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革命军英勇奋斗,所向披靡,迅速占领武昌城。革命党人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这是我国社会的一大转变,

一大进步!这次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为以后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前举行示威游行。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7月15日,汪精卫为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而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落网”的口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此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1931年9月18日,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不到半年,东三省完全沦陷,从此拉开了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序幕。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人民都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到这一悲壮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伟大胜利。

二、多难兴邦,中华自强

“多难兴邦”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四年》。原文是“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这句话是从朴素辩证法的角度对灾难的影响作出的判断,说明一个国家多灾多难,或能拓展疆土,而无难无虞,或可丧失国邦。实际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多难并不必然兴邦,多难既能兴邦,也可衰邦,甚至可以毁邦。是兴邦还是衰邦,关键不取决于灾难本身,而是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们在灾难面前是不是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是强大还是弱小,这个民族是不是具有敢于同灾难抗争、勇于战胜灾难、夺取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是她能够战胜千难万险傲然挺立一直到今天,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能够历经五千多年的风雨而不曾中断。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靠着这种强大精神力量的有力支撑和强力推动,我们才能够在数不清的灾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不沉沦,历尽艰险不退缩,屡遭磨难不自弃,而且是愈挫愈奋、屡创弥坚,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胜利的得来很不容易,一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但同时又是一个敢于面对灾难,永不言败的伟大民族。从重重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正是在“多难兴邦”信念的支撑下,奋发图强,走向辉煌。历经灾难的洗礼,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更旺;历经灾难的洗礼,我们的“补弱”能力更强。历经灾难的洗礼,我们的忧患意识更浓。历经灾难的洗礼,我们更懂得珍惜和感恩。一条路,经历多少沧桑;一扇窗,迎来一片阳光;一声呼唤,拯救多少生命;一盏烛光,点亮无限希望。多难兴邦,倒下的是断壁;风雨坚强,筑起的是长城!多难兴邦,滴下的是泪水;风雨坚强,挺起的是脊梁!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

历史画卷。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起,以过人的努力,超常的毅力,去发奋汲取文化知识;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去勇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长大后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1)、《中国近代史纲要》

(2)、中国近代史研究—陶继波,2010.05.24.

(3)、人民日报—1989.5.27

(4)、多难兴邦,让我们记住中国近代史—新浪博客.2008.5.27

(5)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培训论坛.2012.10.30 (6)2006年09月07日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的体会 刘云山

篇三:你如何理解“多难兴邦”?

你如何理解“多难兴邦”?

解析:名言警句类,考核的是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主线为解释+意义+联系实际

参考答案:多难兴邦,国家民族处于多灾多难的非常时期,在一定条件下,往往会激励人民发奋图强,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战胜困难,因而使国家强盛起来。

多难兴邦是对国人的鼓舞。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经理了太多的不幸和苦难—冰雪灾害、火车脱轨、汶川地震等等,然而,灾难不仅是灾难,也是一笔特殊的精神财富。当灾难无可避免时,我们迎难而上,守望相助,灾难在折磨我们的同时,教给我们平时难以学到的东西。

多难兴邦也是我们政府的责任,在灾难、国难面前,作为公家公职人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恪尽职守,想人民之所想,及人民之所急,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国家建设、为民服务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困难,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点睛:5月23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四川绵阳市区内设立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看望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他在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勉励师生们。需要谨记的是,温家宝总理写下“多难兴邦”首先是写给学生和教师的深切寄语。作为国家公职人员,我们应该体会总理的良苦用心。在念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时,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为“兴邦”打下坚实的支撑。

- 1 -

篇四:多难兴邦

多难兴邦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新春伊始,一场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3月14日,“藏独”势力策动西藏拉萨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紧接着,北京奥运火炬在西方几国传递过程中遭遇暴力冲击和破坏;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数万生灵罹难??这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究竟意味着什么?

目睹着这些天在电视机和电脑屏幕前无数双被泪水泡肿的眼睛,体验着中华大地春潮般涌动的至真大爱,感受着被磨难唤起并空前地凝聚起来的高涨激昂的民心民气,倾听着5月19日天安门广场为地震遇难者默哀后人群中爆发出的“中国加油!”的响彻长空的呐喊,我们领悟到的启示只有一个:多难兴邦!

多难兴邦,乃中国古训。 它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蕴含着历史的辩证法。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灾祸,但从来没有被灾难压垮,始终生生不息,繁衍发展。这是因为她有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着在艰难困苦面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优良传统。这种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像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如民族血脉,世代传承。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集聚起更加巨大的能量,支撑着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惊涛骇浪,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性进步。毋庸置疑,我们今天也一定能够战胜特大地震灾难,重建被毁损的家园。

多难兴邦,是因为我们有坚强不屈的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有着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品格,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震古烁今的中华文明,曾经创造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大灾大难只会使我们的人民愈挫愈奋。这些日子里,始终有一种感慨在人们心头震颤:我们的人民太好了!在地震巨灾面前,受灾群众表现出的惊人的坚韧、顽强,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华人空前的捐款赈灾热潮,全国各地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志愿者行动,献血站、献血车前长龙般的自愿献血者队伍,全社会万众一心、守望相助的同胞亲情,全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巨大凝聚力,感天动地,令世界动容。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救灾现场充满激情地宣示的那样:“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就连外国网民也在CNN网站上感叹:“没有抢劫,没有抱怨,只有在毁灭性灾难发生之时人与人的互助”,“你能在世界别的地方找到这样的13亿人吗?”

多难兴邦,是因为我们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和人民政府。震灾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并迅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中国最高领导层在第一时间作出的决策部署,使全国人民在面对巨大灾难时有了主心骨,抗震救灾有了指挥中枢。地震发生仅两小时,温家宝总理便飞赴灾区,亲自担任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多难兴邦)总指挥,几乎走遍四川所有重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人民生命高于一切”,是抗震救灾的主旋律;3天的全国哀悼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人设立的国家哀悼仪式。胡锦涛总书记在救灾现场鼓舞人心的铿锵话语,温家宝总理面对受灾群众眼含热泪的殷殷深情,激动着、感动着海内外无数的人们。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指出,中国总理在救灾现场面对受灾群众、救援部队和全国人民所讲的那些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语言,“不是形式,不是套话,而是执政者坚持的信念”;“中国式总理,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

多难兴邦,是因为我们有一支中流砥柱般的英雄的人民军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地震巨灾面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坚决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号令,坚决贯彻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决策部署,把灾情当命令,视时间为生命,从祖国四面八方驰援

抗震救灾第一线,哪里最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危险就冲向哪里,哪里最艰苦就战斗在哪里,表现出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发扬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是抗震救灾的主力军、突击队。他们用行动再一次证明,他们无愧于人民子弟兵的光荣称号,不愧为伟大祖国的坚强柱石,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功勋。 多难兴邦,是因为我们有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应急体制机制,在应对一次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面对这次特大地震灾难,中央要求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再一次展现出来。从中央各部门到灾区各级党委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各项救援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全国各地救援队伍源源不断赶赴灾区,救灾所需各种物资迅速向灾区调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互助协作机制高效运转。党和政府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特有政治优势。而这些,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很难效仿的。

多难兴邦,还因为灾难是一所大学校。自然灾害让我们付出生命的代价,灾难也使我们学到许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一个善于从灾难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民族,必将变得更加坚强、更加不可战胜;她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自己的进步中获得补偿。 2008年的这段日子,13亿中国人心潮激荡,有太多的人流下太多的眼泪,这些眼泪无人可以“操纵”,完全发自心底。这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一切,蕴含着异常丰富的内容,值得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去深入地研究,也值得关注中国的国际观察家们正视和思考。我国地震灾情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慰问并积极提供援助。在这场灾难面前,国际社会同中国站在一起。对此,我们深怀感激之情。但是,也有极个别居心叵测的人借灾难“唱衰”中国,他们的冷漠、偏见和愚昧令人震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意志,使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多难的中国绝不会被压垮,我们的祖国必将在灾难中更加坚强地奋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五:谈谈你对“多难兴邦”的理解

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的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这四个打字,谈谈你对“多难兴邦”的理解

2008年,可谓中国经受重大考验之年。

短短几个月,甚为罕见的南方雨雪冰冻天气、破坏性极大的汶川大地震等灾害接踵而至,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西方敌对势力的反华喧嚣也来势汹汹。然而,面对这些“天灾人祸”,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励志图强,坚韧不拔、奋起抗争,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史册上书写出夺目的篇章,也让我们再次体味了“多难兴邦”的深刻含意。

综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自然灾害,我们经受了太多的内忧外患,但是中华民族从未屈服,从未低头,从未被苦难和灾祸所压垮,始终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强盛,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总结历史,我们的先辈得出了“多难兴邦”的结论。

灾难,能够凝聚人心,催生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的强大合力。“天灾人祸”,难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发展,甚至给我们带来深重的苦难。然而,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这样的传统,越是灾难降临,人民就愈加团结,斗志就愈加昂扬,大家同舟共济、百折不挠、勇闯难关。在这方面,江西人民既有亲身感受,也有出色表现。今年年初,赣鄱大地深受雨雪冰冻之害,得到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如今,江西人民同样慷慨解囊、尽其所能,帮助汶川地震灾区人民抗震救灾。这样的传统,正是我们实现崛起新跨越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力量。 灾难,是特殊的教科书,可以使人们总结经验和教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管是抗击罕见的“天灾”,还是迎战突发的“人祸”,人们都可从中学到大量平时学不到的东西,使决策更加完善,措施更加周全,工作更加扎实。江西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但也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水灾、旱灾频仍,地震灾害也曾发生。在历次抗灾救灾斗争中,我们学会了许多,进步了许多,变得更为自信和坚强。这段日子在中国发生的一切,也如内容丰富的教材,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必然能使我们受益匪浅,将科学发展、富民兴赣的步伐迈得更加稳健而有力。 “多难兴邦”,这一充满辩证法的哲理我们应当铭记于心。如此,面临“天灾人祸”,就能做到处变不惊、万众一心、勇迎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