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南狮北狮的区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0:35:37 体裁作文
南狮北狮的区别体裁作文

篇一:南狮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学校:广东顺德大良本原小学

姓名:曾小仪

一、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

2、 学科:美术

3、 课时:1课时

4、 学生课前准备:

A、自己自由选择绘画工具(如白纸、浅色卡纸、彩笔、水粉颜料、蜡笔等)。

B、课前布置回家查找南狮的资料:可以是照片、剪报的图片、上网查找打印下来的图片或有关南狮文化的资料。

5、老师课前准备:课件、实物小南狮头、学生作品三张。

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校本教材《美的星空——民间艺术课程》中的《南狮》 内容分析:在我校校本教材《美的星空——民间艺术课程》中,有一个单元专门介绍佛山本土特色文化。如南狮、龙舟、锣鼓柜、龙舟说唱、佛山剪纸等。旨在通过这些教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瑰宝,爱上她们!并成为这些瑰宝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人。本课设置了三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是区分南狮与北狮的不同;二是了解南狮文化,包括起源、特点、装饰;三是通过观看舞狮视频、图片感受舞狮的喜庆、热闹场面,创作一幅舞狮的画。

学情分析:“舞狮”这个词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见过舞狮的同学是不多的,因为现在只有在盛大的庆典活动才有舞狮,不比七八十年代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有龙狮拜节。所以学生对这个

课题应该会很感兴趣,尤其是看到真的狮头会更加激发他们对“舞狮”的喜爱及表达的欲望。在绘画方面,我布置他们准备的绘画材料在以前的教学中都能熟练应用;材料应用不成问题。在狮子的造型方面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课前让他们查找资料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也还为了加深学生对狮子造型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南狮的认识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乡土文化的情感。

2、尝试用丰富的色彩表达喜庆、热闹的舞狮场面。

3、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拘泥于狮子的本真造型。

四、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南狮的造型表达及对舞狮场面的感受

五、应用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情境体验法、激励评价法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同学们的兴趣很浓,课堂配合很好。通过看“(实物狮头)

篇二:广东狮与北方狮的区别-舞狮论文

广东狮与北方狮的区别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南狮北狮的区别)

内容摘要:舞狮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从古到今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青睐,更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各地,传承中华深厚的文化内涵,博得外国人的尊重和喜爱。但是由于南北环境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造成了两种不同的舞狮技艺。所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期的地理环境差异造成南北方人极大的性格差异,又所谓“物似人形”,因此广东狮与北方狮同人一样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广东狮威武生动,斗志斗勇;北方狮则高贵庄重,逼真灵活,各有千秋。本文重点论述广东狮与北方狮的区别。

关键词:起源 广东狮 北方狮 区别 原因

一.狮的崇拜和舞狮的起源

虽然狮子并非产于我国,它的故乡远在西亚和非洲,这种动物外形雄壮,威武有力,早有“百兽之王”的美誉,人们往往把它作为权利、威严的象征。狮子作为“森林之王”,拥有绝对的神勇和权威,让人类折服和敬仰,进而演变成对狮子的膜拜,象对待神灵一样。因此狮子,从很久以来就在中国民间被视为“祥瑞之兽”,老百姓希望以狮子它那“百兽之王”威武、勇猛的形象,来驱魔避邪,祈求和平安宁,得到狮子的庇佑。这个体现在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民间老百姓,只要家族有钱,我们都可以看到门口都会建有左右两头石狮子。可见人们对狮子的膜拜程度非一般,而且相信狮子会保护人们的。由于人们对狮子的膜拜,可是真正的狮子并不存在,所以人们就想到用人来扮演狮子一角,外加一个狮头和一个狮身,经过适当的装饰就变得象真的狮子一样,这就是原始的舞狮。随着时间的推移,舞狮的人数逐渐增多形成一个个团体,技术动作也越发精炼成为一种技艺。随着历史潮流的向前发展,人们并没有把它遗忘,反而做得越来越好,将此发扬光大,每年举行舞狮竞赛以加强南北交流。舞狮,成为我国民间传统的习俗活动,每逢春节或其他的一些喜庆活动,在锣鼓鞭炮声中,群狮狂舞欢跃,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热闹气氛。同时,也是对所有人和事物的祝福。舞狮,古时曾被称为“太平乐”,据唐书《音乐志》记载:“太平乐,后周武帝时造,亦曰‘五方狮子舞’,缀毛为狮,人居其中,象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状。”①不仅描述了太平乐的来历和舞狮为喜庆之举,而且更追溯了舞狮在唐朝前的历史。②舞狮盛行于南北朝,先在军营中,以后逐步流

传到民间。③舞狮是一种模拟狮子的舞蹈,舞狮的动作和狮头狮身的制作,各地因风俗不同而各有差异。大致来看,我国的舞狮分“北狮”和“南狮”,也可以说北方狮和广东狮。

二.广东狮与北方狮的区别

1. 狮形造型设计

广东狮亦可称为南狮,也叫醒狮,分为佛山和鹤山两大派。[1]广东狮造型较为威猛,而且动作大,需具有南拳功夫,才能将狮舞得活灵活现。例如爱国英雄――佛山黄飞鸿,就是一个舞南狮的高手。广东狮狮头主要用竹子扎编而成,工序严谨而繁杂,制作要求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而且牙齿能隐能露。[2]只有这样的狮头才能在舞动时凸显狮子的“生猛”④和威严,除此之外还用一些其他动物的毛来作为狮子的眉毛、耳朵周边的毛、下颚胡须,使狮子更为逼真好看。狮的颜色通常有金黄、白、红、黑等,色彩艳丽多样。舞狮者要求下身裤子穿着与狮身同色同料,二人舞一头狮,露出的四条腿就充当狮子的四肢。广东狮主要有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狮头以戏曲脸谱作鉴,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跟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3]文狮表现为温驯而和善;武狮表现为勇猛而刚烈;少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由此可见南狮在造型上极度夸张浪漫,威武雄壮,美丽活泼,形神兼备。 北方狮简称为北狮,北狮流行于中原、华北、华东和中南等广大地区。首先,北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似,连狮身颜色是传统的黄、黑、红,比较单调,不够丰富多彩。但这也是它的一大特点,就是从狮子的造型设计上看,较南狮逼真实在。其次北狮狮头一般是木雕,与真正的狮头无异,而南狮的狮头上是有一只角的,有人说像年兽多一点。北狮的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头狮)下身需着和狮被同样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靴,舞时全身披狮皮遮盖,只露出双脚,这是和南狮的要求基本一致的。北方舞狮不但有雌、雄之分,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⑤这种分法很细,遵循狮子动物本身,比广东狮的分类多了雌狮和成狮两种,可以说它的细分补充了狮子造型设计上的单调。北狮在造型上是高贵庄重,逼真灵活,好玩成性的。

2. 舞狮的动作技巧

广东狮的舞狮动作技巧很多,分别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4]舞狮者透过不同的步法,配合双手控制狮头动作把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种神态抽象地表现出来,所以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套路表演方式,其中以“采青”最为常见。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生猛”⑥的意思。“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 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 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狮子,与北狮的引舞者不尽相同,因为南狮一般是单独舞狮表演的,没有驯化狮子的含意。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犹如“画龙点睛”的寓意一样。

北方狮的舞狮动作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搔痒、倒立等,也有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等技巧动作。 [5]北狮的“摆阵”(即摆青)和“破阵”(即采青)十分惊险,显示出奇、难、险特色。北狮还以训狮为主题,通过引狮员对双狮进行驯服,期间狮子与引狮员的对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调皮捣蛋和不理不睬直至被征服。[6]北狮在舞姿上,主要表演狮子的善良与灵巧,翻滚跳跃,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齐合一,加上京钹、京锣、京鼓等乐器的合奏,按乐声起舞,引舞者持球翻腾滚动,表现出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狮起舞,而舞狮头者除跟随持球武士各种动作而配合演出各种舞姿外,还必须给舞狮尾者以充份默契,而舞狮尾者亦必须留意狮头动向,头动则尾亦动,头定则尾亦定,跳跃翻滚,紧密跟随,使能头尾舞姿调协,融成一体,可以说,北狮是一种重“技”的舞法。

3.造成区别的原因

我认为造成广东狮与北方狮的不同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这个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强烈的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因为南北方气候不同,地理形势也就不同,长期以往就会造成南北人的性格差异。广东人生长在山清水秀之地,性格自

然飘逸秀气而浪漫夸张,喜欢新鲜、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北方人常面对干旱广阔的土地和高大的山脉,性格自然粗犷豪爽而实在,什么都讲真挚和实在。这种差异影响了南北方对舞狮表演的诠释。第二,广东人的体格和北方人相比偏小,体重较轻,所以广东人比较灵活轻巧,特别是拳头功夫,在表现狮子的表情神态和在跳跃和高空动作方面做得比北狮好;但体格健壮同时腿上功夫厉害的北方人,舞起狮来更显高贵庄重和威严,在双狮或多狮表演上比广东狮好。

四.结论

综上所述,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积淀,不仅是娱乐体育活动,还是中华民族向往美好事物的象征。广东狮的造型、动作内容多与北方狮不同,广东狮威猛夸张而意境深远,北方狮则庄重逼真而趣味多样。它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把中国的舞狮文化深入发展创新,发扬光大。

注释:

①②③ 出自胡小明、虞重千主编《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99页

④意思是生动,有生气

⑤摘自新浪网

⑥意思为生意兴隆

参考文献:

[1][2][6]出自胡小明、虞重千主编《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01页

[3][4]出自夏雪《落寞的南狮》(J)中国期刊网2007年1月

[5]出自何建东《舞龙舞狮在高校开展的价值与展望》(J)湖州师范学报中国期刊网2007年2月

篇三:舞狮浅谈

舞狮浅谈

笔名:海角的孤星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在中国各地普遍存在舞狮的习俗。舞狮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舞狮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舞狮作生动描写。按地域分(以南方和北方之分)现存舞狮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其中,南狮舞动时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而舞狮又可以分为两类:文狮、武狮。文狮子一般是戏耍性的,擅长表演各种风趣逗人的动作,比如:挠痒痒、舔毛、抓耳挠腮、打滚、跳跃、戏球等等,动作细腻诙谐,富有情趣。武狮子则重技巧和武功的运用,如腾、闪、跃、扑、登高、走梅花桩等高难动作,表现狮子的威武性格,其在南师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舞狮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在古代便影响东亚和东南亚,随着近现代中国人移民外国舞狮也随之传遍世界。舞狮是在表演者的锣鼓声下(其中南狮乐器的组合是:一鼓一锣两镲),穿戴着用纸和竹编制而成的狮头的表演者随着敲鼓人的节奏而有规律的舞动狮头,作出模仿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古人认为舞狮可以驱赶不干净的东西,即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年伊始、开张庆典、重大赛会等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而敲鼓的节

奏、乐声在不同的地方具有较大的差异,但南方大概都是三星鼓和七星鼓的敲法为主,二者也经常被混合巧妙的应用。其中,三星鼓短促有力,七星鼓连而不断,二者的巧妙结合可以敲出不同的奏响。狮头的舞法在不同地方也是不同的,舞法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并且有的地方会有“大头佛”这样的陪衬,有的则没有。舞狮作为我国民间的一项优良传统其也正遭受着我国现代化的考验,随着城市的发展,舞狮更多的是在农村得到了比较好的传承而在城市则很少有作为一种习俗去传承下去,更多的是一些武馆去继承。

外形与舞法异同的南狮和北狮。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而狮身披金黄、橙、红色毛。舞狮者的衣服、裤子、鞋都会披上毛。一般来说二人舞一头狮子,但若是小北狮则是一人。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主要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甚至利用台凳、踩球、摇摇板等道具。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而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都是二人舞一头(即一个狮头一个狮尾)。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其中“桃园三狮”、 上金狮、花面狮、青狮较为多见,而因狮头的造型各异其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也不同,比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等;狮头的眼帘、耳朵、嘴皆可动,狮头

上还有一只角,早年狮角甚至以铁制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即斗狮。醒狮也会配备狮裤??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拿起狮头耍舞,有时另一人会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打瞌睡”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采不同的青其采青的顺序、舞法不同,青的寓意也不同,但“采青”时都具戏剧性和故事性。其外,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在南狮中,新狮头在舞狮之前都需要经过“点睛”,一般是由年长者用朱砂在狮的眼睛、耳朵和前额上点涂,并用一条红绳绑在狮角,有的也会在狮头耳朵的两旁写上自己醒狮会的标称,如××溪等,“点睛”寓意给予狮头生命,是象征着好运的开始。舞醒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俗称镲),狮的舞动要与鼓声互相配合。传统上,在舞醒狮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大头佛”会在醒狮舞动的不同时候做出不同的动作。而醒狮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宝、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追尾、斗狮等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

当中“采青”最为常见。 “采青”在现在的意头是“生猛”,兴旺生气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或青绿的植物枝条。舞狮上门的时候,屋主会把生菜及利是(红包)一起绑起来悬挂在门口侧并上香祭祀,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主人家致意,最后放鞭炮,鞭炮放完后狮子会左右中拜三拜以表谢意。在表演时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翻滚、上膝、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醒狮在不同的地方、场合其舞动的时间长短、难度和舞法都会有区别。其中,在祖堂、宗庙舞狮时其舞动的样式是最丰富、最繁杂,时间也是最长的。

舞狮作为我国民间较为广泛的优秀传统,也是当今传播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我们应当充实其内涵,丰富地展现它,让舞狮文化传承发扬。

篇四:舞狮

舞狮

舞狮运动是东方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形成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积淀的标志。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

多年的历史。舞狮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狮子舞在旧时称"太平乐";在豫北当地人俗语称:“玩狮”,至今在新乡、焦作、安阳等地一直流传。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舞狮起源众说不一。神话传说是以前山中出现狮子, 吃掉村庄内的村民,后来村民学会武功, 格毙狮子,村民模仿狮子的形态而成为舞狮;亦有神话版本说是如来佛把狮子引走, 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亦有传说有村民以纸紥狮子及锣鼓驱走年兽,演化成为舞狮。

生动活泼,盖其举狮、走马、采青等均须要一流的武术技巧,始能将狮子的形象生动活泼地表演出来,故此臂力、腰马等极为重要。在武术界中不论是南派或是北派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故狮子亦有分南北派狮之分,彼此造形各异,而舞技亦各有不同。。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将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狮,顾名思义,是盛行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之一种舞狮技术。中国舞狮,以"北狮"起源得最早。相传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献舞娱乐。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武帝龙心大悦,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北狮与南狮的构造形状和起舞等技术都有显著的不同,北狮和南狮都是多姿多彩而富有舞蹈性质民间技术,北狮比较著名的有安徽之青狮,河北保定双狮。 而现时我们对于北狮就是以安徽青狮为蓝本。北狮舞法的基本动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滚等,配合柔顺、活泼、灵巧、神采、愉快、轻盈的步法,把狮子舞得惟妙惟肖。其眼睛、嘴巴、耳朵会开动,此种技术重于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 以武士(即所谓主人)之敏捷矫健之身段相配合,来表现狮子的雄健勇猛,也生动地刻画出武士之机智及风趣,予人一种美好振奋的享受。北狮的舞姿,主要在表演的善良与灵巧,翻滚跳跃,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齐合一,加上充京钹、京锣、京鼓等音乐节拍,按乐声起舞,引舞者持球翻腾滚,表现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狮起舞,而舞狮头者除跟随持球舞各种动作而配合演出各种舞姿外,还必须给舞狮尾者以充分默契,而舞狮尾者亦必须留意狮头动向,头动则尾亦动,头定则尾亦定,跳跃翻滚,紧密跟随,俾能头尾舞姿协调,融成一体,方上乘舞技。 北狮造型与真狮酷肖,不若南狮庞大,头部亦没有南狮五彩缤纷装饰,纯粹是兽毛颜色,惟其顶部加一独角以示不同平凡的兽类。全身以缨毛作狮皮,甚至表演者所着之裤子与鞋都和真狮子腿部毛色一样,因而舞动起来就是一头惟妙惟肖的活动狮子,予人有真实的感觉.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

岭南醒狮,又名南狮,以各种高难度动作著称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中国南狮在广东,广东南狮源自佛山南海西樵(黄飞鸿故里)。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佛山南狮有如佛山咏春拳一样,有“狮王之王”之美誉。佛山的传统“三星”“七星”狮,技艺精湛,神、形、态美,是难得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

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分为「刘备狮」取三国演义中之刘备为名,可知其狮之特点乃为黄面、白眉、白长须,脑后绘有三枚金钱。表示资格老、慈祥、和善,泽被苍生、仁义及皇家贵气;。第二种则为「关公狮」其识别是红面、黑眉、黑长须、紫角青鼻、脑后绘有双金钱,,表示忠义、

其型面黑、黑短须、黑眉、青鼻、拆角、烂耳、红眼、口多獠牙两枝,脑后绘有单金钱。代表霸气、勇猛,故一般张飞狮只有在比赛或者踢馆挑战时才用,故亦称之为斗狮。一般喜庆之事还是红黄为常见者。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跟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舞狮技巧:特别注重马步之运用,前后两人配合着而作出狮子的自然跑行步。步法合理运用得当则有“静如灵猫似鼠出穴,动如猛虎擒羊利落”的特点。南狮的舞法与配合技巧亦特别讲究。南狮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寳、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南狮的基本动作就是舞狮头,配合舞狮尾的“首尾相应”缺一不可。南狮的各种技巧难度,创新动作借助器械和音乐,表达了山、岭、岩、谷、溪、涧、水、桥、洞等意境;诠释了喜、怒、衰、乐、动、静、惊、疑、吼、寻、盼、等神情;展现了翻、滚、卧、闪、腾、扑、跃、戏、跳等动作,在或动或静中,雕塑了狮的优美神情,展现了狮的精气神韵。南狮表演时的形象表现,要将狮子出洞时的慵懒动作;探洞时的多疑性格;登山时的昂首阔步;过桥时瞧见水中倒影时的骤然愤怒;戏水时的欢呼情绪;采食灵芝时的思疑贪馋;吞食时的回味;呕吐时的颓丧;月夜吐球时的谨慎;戏球时的乐趣等等,种种形态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真可谓细致入微。南狮以神情为基础,同武术相结合,摆脱具体形态的局限,它以塑造一个夸张、浪漫的狮子为艺术形象。寓意着平地、高山、断崖、瀑布,以盼、望、惊、喜等各种神态,以狮形猫步的不同步形、步伐及奔腾跳跃,回旋翻转等高难动作,最后达到采青的目的。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 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 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 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 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

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传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舞狮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舞狮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舞狮分为两类:文狮、武狮。文狮子一般是戏耍性的。擅长表演各种风趣喜人的动作,比如:挠痒痒、舔毛、抓耳挠腮、打滚、跳跃、戏球等等。武狮子则重在耍弄技巧。最普通的是踩球、采青、过跷跷板,难的甚至要做武功性的表演,比如走梅花桩这样的高难动作。希望这项民间艺术活动能够长久的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她的魅力。

篇五:舞狮

1. 现据初略考证,比较可靠的说法是:舞狮起源( c)时期,盛行于南北朝。

A .元朝 B .明朝 C.三国

2. 关于舞狮的起源,民间流传种种传说,如传说( a)等等。

A.“年”兽食青 B.狮的“九似”说 C.舞狮降雨

3.按制狮质料上分,有毛狮,(b )狮两种。

A.水狮 B.布狮 C.铁狮

4.按地域和流派分,有南狮和(c )两种。

A.毛狮 B.双狮 C.北狮

5.舞狮颜色一般多为( b)、红、黑三种,俗称刘、关、张。

A.绿 B.黄 C.白

6.湖南祁东狮是北狮和南狮的结合体,其种类有文狮、武狮和(c )三种。

A.斗狮 B.戏狮 C.地狮

7.土狮是土王的(a )。

A.哈巴狗 B.虎豹 C.豺狼

8.佛山狮以颜色而言,又可分为(c )和黑白狮两种。

A.红绿狮 B.红黑狮 C.七彩狮

9.唐代宫廷的舞黄狮子,就是分五方,五行,五色而进行舞动的,黄狮子居五方中的(c )方。

A.南 B.东 C.中

10 。南狮采青多分为地青,(c),水青,阵地青等。

A .八卦青 B .龙凤程祥青 C .高青

11 。北狮竞赛均为( )的平整场地。

A. 14 m * 7m B . 20m * 18m C . 20m * 20m

12. 平地或高台上肩属于( )难度动作。

A.B B.A C.C

13 梅花桩上肩属于( )难度动作。

A.A B.B。 C.C

14. 梅花桩上站肩,狮尾单足立(5 S 以上)属( )级难度动作。

A.C B.A C.B

15. 梅花桩上站肩,狮头,狮尾双单是属( )级难度动作。

A.C B.A C.B

16. 飞跃(上下桩,台)等,按上肩属( )级难度动作。

A.A B.C C.B

17. 平台或高台上腿,属( )级难度动作。

A.B B.C C.A

18. 平地上腿,单足起立属( )级难度动作。

A.A B.B C.C

19. 桩上上腿,狮子单足起立属( )级难度动作。

A.A B.B C.C

20. 桩上上腿,狮头,狮尾双单是( )级难度动作。

A.C B.A C.B

21. 桩上跳跃,站位上腿属( )级难度动作。

A.A B.B C.C

22. 连环飞跃属( )级难度动作。

23. 连环飞跃过障碍属( )级难度动作。

A.C B.A C.B

24. 狮绕越高台角属( )级难度动作。

A.A B.B C.C

25. 飞跃(上下桩、台)等接上腿属( )级难度动作。

A.C B.A C.B

26. 在2 . 5 m 以上两器材间飞跃属( )级难度动作。

A.C B.A C.B

27. 三桩或四桩上环回走动,头,尾互调属( )级难度动作。

A.B B.A C.C

28. 单桩或双桩上环回走动,头尾互调属( )级难度动作。

A.B B.A C.C

29. 梅花桩上做180度抽头转身属( )级难度动作。

A.A B.B C.C

30. 梅花桩上做180度抽头转身,上肩或上腿属( )级难度动作。

A.B B.A C.C

31. 高台,梅花桩上挂腰旋转360度属( )级难度动作。

A.A B.C C.B

32. 狮上坛子、引狮员上狮身旋转360度属( )级难度动作。

A.C B.B C.A

33. 平地翻滚属( )级难度动作。

A.A B.B C.C

34. 双狮互滚属( )级难度动作。

A.B B.A C.C

35. 平地侧头飞滚属( )级难度动作。

A.A B.B C.C

36. 高台,梅花桩上跳下平台属( )级难度动作。

A.A B.C C.B

37. 高台,梅花桩上侧翻下平地属( )级难度动作。

A.A B.B C.C

38. 引狮员后(侧)空翻坐狮身属( )级难度动作。

A.C B.B C.A

39. 平地矮倒立属( )级难度动作。

A.B B.A C.C

40. 平地中、高倒立属( )级难度动作。

A.B B.A C.C

41. 高台,梅花桩上倒立属( )级难度动作。

A.B B.A C.C

42. 平地叼球属( )级难度动作。

A.A B.B C.C

43. 平地接抛球属( )级难度动作。

A.A B.B C.C

44. 高台,梅花桩接抛球(距离3 m 以上)属( )级难度动作。

45. 双狮各种结合造型属( )级难度动作。

A.B B.A C.C

46. 双狮互跃属( )级难度动作。

A.B B.A C.C

47. 双狮重叠,引狮员在狮身上倒立造型属( )级难度动作。

A.B B.A C.C

48. 双狮侧(前)翻下高台(梅花桩)属( )级难度动作。

A.B B.A C.C

49. 引狮员翻、腾、滚、跃属()级难度动作。

A . B B . C C . A

50. 引狮员踏器材上罐花等属()级难度动作。

A . B B . C C . A

51. 国际龙狮协会总部设在()。

A. 中国香港 B. 中国 C. 马来西亚

52. 舞狮竞赛场地从地面量起,至少有() m 无障碍空间。

A . 10 B . 6 C . 8

53. 舞狮比赛场地要求地面平整、清洁,场地边线宽() m 。

A . 0.1 B . 0.2 C . 0.05

54. 舞狮比赛场地边线周围至少有() m 无障碍空间。

A . 1.5 B . 1 C . 3

55. 舞狮层塔的高度不超过() m 。

A . 2.5 B . 3.5 C . 3

56. 梅花桩五个立桩最低为() m 。

A . 1 B . . 0.8 C . 0.5

57. 梅花桩五个立桩最高为() m 。

A . 1.5 B . 1.6 C . 1.8

58. 梅花桩上圆盘面直径不超过() m (含保护圈垫)。

A . 0.5 B . 0.35 C . .0.38

59. 舞狮比赛中允许()人进场保护。

A . .5 B . 2 4 C . 2 5

60. 舞狮中引球直径不少于() m 。

A . 0.3 B . 0.2 C . 0.25

61. 舞狮比赛套路时间为() min 。

A . 8 10 B . 8 15 C . 10 15

62. 舞狮比赛布置器材时间不超过() min 。

A . 15 B . .10 C . .8

63. 运动员在赛前() min 参加检录。

A.60 B .30 C .15

64. 运动员检录超过() min 视为弃权。

A . 10 B . 15 C . 8

65. 每支运动队人员限定为()人

A . 15 B . 12 C . .16

66. 每支运动队运动员为()人

67. 裁判组设评分裁判()人,值班裁判 1 人。

A . 5 9 B . 5 10 C . 3 5

68. 舞狮比赛,竞赛类型为单向赛()。

A .淘汰赛 B .循环赛 C .全能赛

69 . . 舞狮比赛允许()人进场保护。

A . 5 B . 6 C . 2 4

70. 舞狮比赛中 A 级动作分值为()。

A . 0.1 B . 0.15 C . 0.05

71. 舞狮比赛中 B 级动作分值为()。

A . 0.5 B . 0.3 C . 0.2

72. 舞狮比赛中 C 级动作分值为()。

A . 0.5 B . 0.3 C . 0.2

73. 舞狮自选套路评分标准满分为()。

A . 10 B . .12 C . 100

74. 舞狮自选套路中形神表现分值为()。

A.5 B .3 C .7

75.. 舞狮自选套路难度动作分值为()。

A.2 B .5 C .3

76. 自选套路 C 级难度动作不少于()个。

A.8 B .10 C .5

77. 自选套路每少一个 C 级难度动作扣()分。

A.0.5 B. 0.2 C .0.3

78. 自选套路形态动作不少于()个。

A.10 B .8 C .15

79. 自选套路每少一个形态动作扣()分。

A.0.2 B. 0.1 C .0.3

80. 自选套路狮乐配合分值为()。

A.1 B .2 C .3

81. 自选套路中步形、步法的分值为()。

A.1 B .2 C .3

82. 自选套路中步形、步法不少于()种。

A.8 B .5 C .10

83. 自选套路每少一种步形、步法扣()分。

A.0.05 B. 0.1 C .0.2

84. 套路编排,器材设计,狮形,服饰,礼仪分值为()。

A.1 B .2 C .3

85. 首届中国大学生龙狮锦标赛于()年举行。

A.2001 B .2003 C .2005

86. 中国大学生龙狮协会设在()。

A. 北京 B. 上海 C. 湖南

87. 中国大学生龙狮协会设在()。

A. 北京体育大学 B. 中南大学 C. 上海体育大学

88. 舞狮比赛每出现一次大跌应扣()分。

A.0.5 B. 0.3 C .1

89. 狮头、狮尾俱跌于桩上、桌上或地上每次应扣()分。

A. 0.5 B. 1 C . 0.3

90. 狮头、狮尾离体,一方跌落于桩上、桌上或地上,每次应扣()分。

A. 0.5 B. 0.3 C . 1

91. 每出现一次中跌每次应扣()分。 (A)

A. 0.5 B. 0.3 C . 0.2

92. 狮头、狮尾其中一方跌于桩上、桌上或地上、每次应扣()分。

A. 0.5 B. 0.3 C . 0.2

93. 引狮员跌于桩上、桌上或地上,每次应扣( )分。

A. 0.3 B. 0.2 C. 0.5

94. 北狮比赛中,每出现一次小跌每次应扣()分。

A. 0.1 B. 0.3 C. 0.2

95. 在器械上或出现滑足、失足,每次应扣()分。

A. 0.1 B. 0.2 C. 0.3

96. 竞赛中出现失衡、附加支撑,每次应扣()分。

A. 0.3 B. 0.2 C. 0.1

97. 上器材时器材损坏或倒下,每次应扣()分。

A. 0.1 B. 0.3 C. 0.2

98. 舞狮比赛中每出现一次失误应扣( )分。

A. 0.1 B. 0.2 C. 0.3

99. 狮头、狮尾上单腿不协调、不自然、滑足,每次应扣()分。

A. 0.05 B. 0.1 C. 0.2

100. 狮与狮、引狮员与狮之间配合不协调每次应扣()分。

A. 0.1 B. 0.3 C. 0.2

101. 狮头狮尾非规定相撞,应扣 ( ) 分。

A. 0.05 B. 0.1 C. 0.2

102. 狮饰、服饰(包括狮头配件、舞狮服饰、鞋、头饰、腰饰等)脱落扣()分。

A. 0.05 B. 0.1 C. 0.2

103. 乐器跌落于地上,每次应扣()分。

A. 0.05 B. 0.2 C. 0.1

104. 进场、退场、队员列队礼仪不整齐,每次扣( )分。

A. 0.05 B. 0.03 C. 0.1

105. 参赛人员超过或不足, 1 人扣()分。

A. 0.2 B. 0.3 C. 0.5

106. 桩、台高度,桩上圆盘直径于规定不等,每项扣()分。

A. 0.1 B. 0.3 C. 0.5

107. 保护人员超过 4 名,扣()分。

A. 0.1 B. 0.5 C. 0.3

108. 保护人员触及狮、器材或提示,每次扣()分。

A. 0.2 B. 0.5 C. 0.3

109. 因时间不足或超出规定时间 1 秒至 15 秒扣( )分。

A. 0.05 B. 0.1 C. 0.2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