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烧宝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2:21:31 字数作文
烧宝塔字数作文

篇一:关于中秋节作文:家乡烧宝塔

关于中秋节作文:家乡烧宝塔

“月月光,照四方??”我坐在床上,捧着《民间歌谣》低吟着。在中秋节时,吟唱这首歌谣,我别有一种心境。“姐!”妹妹从门外跑进来,“表伯从台湾回来了,晚上要和我们一起烧宝塔呢!”

“烧宝塔?”我从床上蹦下来,静静地在记忆深处搜寻那幅最美的图画: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月亮,月儿依在树枝上,静静地看着一群群孩子在大街上,围着一个个烧得通红的宝塔,唱着,跳着,笑着,还不时把花生壳扔进宝塔里,听那“哔哔剥剥”的声音??那便是童年的我和我的伙伴儿们,在中秋夜烧宝塔。今天表伯邀我们一起烧宝塔,怕也回忆起了他的童年吧! 家乡,每逢中秋,每家小孩儿都四处找砖头堆宝塔。宝塔有四个五岁的我那么高。白天走在大街上,不时可以看到堆在街旁的宝塔,那是孩子们奔波几天的功劳。好不容易到了晚上,月亮还没有出来,我们就往宝塔里塞木柴、刨花,迫不及待地点燃起来,嘴里不停地叫着:

月亮月亮快出来,我们都快没了柴。

月亮月亮快出来,看你的小兔白不白。

大伙儿你一句我--句编着顺口溜,硬是把月亮给叫了出来;又叫“月月光,照四方??”把平时外婆教的歌谣全嚷出来--宝塔烧得更旺了。

每逢月正当中,隔壁的四阿婆总楼着她的小孙子,坐在门槛上看我们烧宝塔,给我们讲故事:每年八月十五,月亮总是又圆又大,黄黄的像姐姐烙的饼,天狗特别爱吃这时候的月亮,想趁着月亮睡觉时咬上一口。于是人们烧起宝塔。把天狗吓走,把月亮叫醒,天狗就不敢打月亮的歪主意了。四阿婆说着,一边用手指点着小孙孙的鼻子,教他说:

月月光,照四方,照着刘家姐姐洗衣裳??

“姐,快出来,别发楞了。”妹妹在门外叫我,“表伯歇都没歇,等我们出去堆塔呢。”“哎!”我应了一声,赶忙往外跑。

表伯吃力地把最后一块砖垒上塔顶,我扶着他脚下的凳子提醒他:“小心啊,伯伯!”表伯也真是,都老大年龄,踩那么高的凳子,还不让我们小孩儿插手。“不打紧。”他拍拍手,小心地踩着凳子下来,眯起眼睛打量着自己的“杰作”,然后拉过5岁的小侄女:“律律,过来比比,这塔可有两个你那么高哩。记得我小时,烧的可是纸塔哟!那时候,每到中秋,爷爷就叫人扎一个9层高的塔,塔下还有一个状元,这叫状元拜塔。”“什么叫‘状元拜塔'呀?”侄女好奇地问。表伯慈爱地拍拍她的头,回头问我:“你知道关于烧塔的传说吗?”

“知道,怎么不知道呢?”我闭上眼睛,想着四阿婆,把四阿婆讲的故事重复了一遍。表伯摇摇头:“这是一种说法,还有另一种说法。记得白蛇娘娘吗?她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不得脱身,她的儿子发愤读书,后来考中了状元。为了告知生母,状元郎在八月十五晚上,来到塔前祭母。因为他的跪拜,那雷峰塔‘轰'的倒下,白蛇娘娘得以脱身与儿子团聚。后人为了纪念白蛇娘娘与她儿子的团聚,也为了让天下分离的人早团圆,便在八月十五晚上烧宝塔。”表伯讲着,慢慢站起来,立在塔前,凝视着塔中的熊熊火光,良久无语。

“伯伯,你还要回台湾吗?”“嗯”“还会回来吗?”“会的,一定会的,月亮终究是圆的呀!”表伯回头看看我,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袋,蹲下身,小心地从塔中捧起一把带着余热的灰烬,放进袋里,然后缓缓地站起身来,双手捧着布袋,抬头望着明月。在明朗的月光下,我看见他的眼中有一个晶莹的东西闪动并滴落。这时远方传来一首极熟悉的歌谣:

月月光,照四方??

篇二:猜谜

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18] 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18]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18]

篇三:年节、气象和习俗民谚

年节、气象和习俗民谚

◎ 叶伟强

啊!新年快年,心肝烦燥,想做的事,多过牛毛。搞卫生、洗被席、买新衣、购新帽、舂米粉、做年糕??忙了几日,心疲力竭,一觉醒来,大年初一。东边咚咚响,西边嘭嘭声,龙狮喜相会,全城闹起来。恭喜发财,利市逗来,如意吉祥,好话成堆。这些话语,在街上或公共场合,可以听到。忽然,童声入耳好悠扬,句句听来让你想,蹦跳追逐随口出,孩提想象够夸张。如:

年初一,逗大吉,讲吉祥,祝安康。

年初二,逗利是,积起来,急所需。

年初三,逗只柑,敬父母,当作参。

年初四,逗本书,增知识,懂道理。

年初五,逗猪肚,煲白果,解心火。

年初六,逗块肉,蒸来食,干劲足。

年初七,人生日,搞庆祝,全家福。

正月某日立春:立春食只蛋,全年无灾难,阿妈真系好,唔食佢唠叨。 正月初九燃支香,诚心谢神表心肠;天庭神明情绪紧,等待玉帝拿印章。玉帝熟练把印开,各路神仙聚扰来,聆听玉帝好主意,保佑全年无大灾。

新年一过闹元宵,摆起花灯踩高跷,游园猜谜烧宝塔,喜食糖圆荡千秋。 闹完元宵伯公诞,忙里忙外冇时间;供奉神明许心愿,婆心公道宅室安。伯公开了口,新坟快去扫(祭拜),错过赦日期,想拜拜无到。水滴伯公衣,百日水淋漓,筹备防洪料,应对“大水”时。二月二,伯公会,出钱物,食桌菜。

二月十九观音诞,普渡慈航心里欢,救苦救难解民困,观音身上闪金环。 正月二十“补天穿”,蒸糍蒸 拜神明,祝愿老天睁开眼,救苦救难在人间。炼石补天穿,心坚事会成;老叟移山事,感动众神仙。正月二十补天穿,穷苦人家捡麦串,磨来面粉做糕点,全家围食心喜欢。

清明前一日,就系“寒食节”;家家不起火,冷食解心结(纪念介之推)。此节留传千多年,如今废弃在天边;想起当年重耳(后为晋文公)事,一时懊恨在心田。 清明桂柳在门边,鬼怪见到不敢前,风吹柳叶影摇动,吓得鬼怪遁天边。清明时节

雨纷纷,行人络绎去扫坟,虔诚拜祭先人墓,教育儿孙孝为先。三月扫墓为春祭,八月扫墓曰秋祭,不论春祭或秋祭,虔诚恭敬系前题。春秋二祭了不起,鼓乐齐鸣震天地,拜祭完毕烧炮竹,捡到“丁肉”笑嘻嘻。冇食清明 ,棉被唔好卷,若然不听话,冷到钻禾秆。

三月三,北帝诞,敬上香,保安康。三月三,黄瓜会,博罗县,闹全城。归善县,百姓忙,去探亲,带“手信”。宾客会,品梅菜,尝酥糖,食桌菜。博罗“水糍”好出名,惠州糖饼(糖果、饼食)也不差,作为“手信”互敬送,皆大欢喜笑哈哈。

四月八,洗挂笪,食面条,图发达。四月八,桃好咬,蒸糍 ,敬喜萨,该日是佛诞。

五月五日端午节,龙舟竞渡想屈原;当年抱石沉江底,爱国忧民名留芳。端午门前挂艾草,孩童身上戴香包,下江去洗龙舟水,食了裹粽食菜肴。

六月六,晒衣服,蒸水 ,驳腊竹。六月六,天气焗,换被帐,常沐浴。六月六,早粮熟,洗净缸,装米粟。

六月十九日,观音去取道;南海很热闹,鱼虾都浮头。

七月七,乞巧节,挑夕水,洗花水。七月七,拜仙女,求乞巧,许心愿。

七月十四盂兰节, 鸡(鸭)拜神求大吉,“水饭”撒在家门口,鬼魅远去安宅吉。七月十四系鬼节,家家户户挂艾结,壁邪驱鬼一扫净,福禄进门宅大吉。

八月初三灶君诞,糖饼清茶拜灶君,祈福炊烟长久盛,饮食平安寿延年。咕咕孤,咕咕孤,八月初三猪肉炆香芋,茶酒饼食拜神明,点烛燃香许心愿。

八月十五竖中秋,寄人篱下冇风流,立志做人忍着过,出头笑对眼斜瞅。八月十五是中秋,思前想后忆故旧;手提礼品去探访,相聚笑谈话不休。八月十五系中秋,摘来爽甜沙田柚,香蕉月饼伴茶食,神仙看到口水流。

九月九日系重阳,登高辟灾往前望,困难辛苦总会过,幸福人生万代长。九月重阳放纸鸢,一阵风来一阵高,登山想起前人事,披荆斩棘学舜尧。重阳秋祭两相宜,登高扫墓在一起,传承习俗莫间断,事业艰辛理应知。

九月十九日,观音得道归,热烈来庆祝,慰谢共辛劳。

十月初一牛生日,洗净牛栏让牛歇,煮粥加糖给牛食,全日不役就这日。

十月朝,逆糍热烧烧,生菜包着牛只食,慰其驶役报辛劳。十月朝,逆糍热烧烧,煎堆夹着慢慢食,引得神仙口水流。

十一月某日系冬至,赶快添衣换棉被,门窗缝隙修补好,过个暖冬睡好觉。过冬节(冬至那天为过冬),食三牲(鲜鱼、猪肉和鸡),尝粉裹,食只柑。

过了冬来年快到,“尾牙”(注)过后就乱年,年糕油角香喷喷,洗扫房舍贴对联。重要一事易忘记,送接灶君履职时,上天凑好事,下地保平安。食过丰盛团圆饭,合家老少坐倾谈,“守岁”守到年午夜,炮竹一响过新年(注:旧社会每月初二、十六为做

牙日,即加点菜。尾牙即十二月十六日,那个牙称尾牙)。

年节如此,气象亦然。你听:天文地理,不可不知;知多智广,处事不输。如:早望东南,晚看西北,一望一测,十拿九得。又如:早出日头(太阳)无系天,后生有钱无系钱,天钱变幻只一阵,厚道做人总向前。暖冬混年,禾米满田,洗净箩筐,储粮过年。立秋无雨甚担忧,禾田龟裂热浪稠,晚糙欠收碗难捧,快种瓜菜补欠收。还有: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抓紧时间做点事,空谈无益害死人。

冬在初,有冷也无多;冬在中,冷到鼻孔嗡;冬在尾,冷到牛冚被。

大寒无冻,冷到芒种,手脚爆裂,死忍疼痛。北风咕咕利如刀,吹脱阿哥面砵无,老弟番门牙较紧,阿爹出门两肩高。

小寒大寒,赶狗唔出门;天寒地冻,冷到手脚都睡。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风吹禾穗棒(不结实),老穷样样空。

夏至狗,刮净毛,糖姜酒,炆起胶。夏至狗,黄豆煲,烧酒 ,解千愁。

乌蠹愁,令人忧,打“斗四”(委员制,摘食)食到饱。

南风习习周身凉,洗净身体去上床,放下蚊帐冚好被,一觉醒来大无光。

夏无善北,善北江河塞,去哪都用船,一望一片白。夏无善北,善北江河塞,洪水突然来,去那都无得。

一日西风三日水,三日西风晒死鬼,有水作物很茂盛,无水作物会凋零。

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时间差距好大,足足个把小时。

小暑小割,大暑大割,有种有割,冇种冇割。

回南天,菜值钱,叶菜贵,买鱼鲜。回南天,总想眠,湿冷倦,似病身。

马庄水,急出尿,水北水,慢慢廖(来)。二八乱穿衣,有人打赤膊,有人着单衣,还有呀,居然身拔棉被。最好笑的,山渣仔,佢话淡水沙梨。

立秋落一点,高低有得捡,粮多六畜旺,农民心不慌。立秋无雨甚担忧,烈日如烧身出油;若再干旱无雨落,呢糙五谷定失收。

头阳水,二阳风,三阳冇水早收冬。头阳有水阳阳有,头阳冇水早收冬;有水冇水不一样,风调雨顺定丰收。

随着时日的推移,社会习俗的改变,一些习俗,有的已消失,有的还在沿用,有的正在兴起,留存在民间的谚语,也一样更新换代。笔者花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搜集、整理了这些,但因年岁所限,很不全面,望有兴趣的同仁,加以补充、完善,实在切盼。

作者简介

叶伟强,男,惠州市惠阳区人,1926年10月出生,高中文化,原惠州市小学校长、中学副校长,现任惠城区政协《惠城文史》研究员。

篇四:一些中秋佳节的习俗,你知道多少?

传统活动:祭月、赏月、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

烧宝塔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篇五: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而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但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1.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发展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

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节日别称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3.风俗习惯

传统活动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7]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

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8]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7] [10]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11]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国外习俗

朝鲜半岛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