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伯牙摔琴谢知音,插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0:26:59 小学作文
伯牙摔琴谢知音,插图小学作文

篇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读后感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读后感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一年前读得文章,至今印象深刻,一曲《高山流水》,吟诵千古佳话。未聆听此曲,已为伯牙子期知音之情而感动。相知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钟子期从一樵夫变成了隐士,也许,他觉得这样高雅绝妙的曲子,这样出身名贵的瑶琴,一个山野樵夫是无力领会,无法知晓的。但是知音不分贵贱,我想不管钟子期出身如何,伯牙都会视其为知音。子期并不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心中唯有家中白发苍苍的爹娘让他牵挂,他的孝心也着实难能可贵,也正为此,伯牙对子期更是另眼相待。

既为知音,信任为先。伯牙江边不见子期,他并没有怀疑他爽约失信,更不为此郁闷不满。他知子期为人至孝,不来相会,定是应了商弦中哀怨之音,家中定有人亡。这便是知音,心有灵犀,毫不相疑。

伯牙只料对了一半,但他万难料到,亡者并不是子期的父母,而是子期本人。每每读到这里,我的内心百感交集,不禁感慨天意弄人,为何子期如此短命,知己难求,子期之后,伯牙再也寻找不到如此知音。

虽然只是一面之缘,但就是因为子期听懂了他的曲子,伯牙便为之摔琴以祭,放弃高官厚碌,栖身山野,代其赡养高堂。此情此景,曾感动无数读者,而高山流水,被千古流传,也是必然了。

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就是少了这样至真至纯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即使是住在对十几年也不知道邻居姓什么名什么已不足为奇,当今社会会有几个人把自己一无保留地展现在朋友面前,又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拥有一个能够真正读懂自己的人。所以,才有了“人生难逢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感叹。

10文学C 倪渊茹

篇二: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

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

[内容摘要] 本文以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为切入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浅略分析,在更为大众化、民间化的话本中窥探中国传统的知音情结。本文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高山流水典故梗概;(二)话本情结分析;(三)何为知音;(四)小结。

关键词:知音 俞伯牙 钟子期 话本 文化

两千年以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世人所传颂,《列子·汤问》、《韩诗外传》、《淮南子》、《风俗通义》、《五知斋琴谱》、《大别山志》、《琴台纪略》、《说苑·尊贤》《荀子·劝学》、《淮南子·说山训》、《史记》、《韩非子》、《吕氏春秋》、《乐府解题》、《醒心琴谱》、《双琴书屋琴谱集成》、《以六正五之斋琴谱》、《五知斋琴谱》、《琴苑心传全编》、《杨抡伯牙心法》、《神奇秘谱》、《玉梧琴谱》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可谓是史不绝书。虽版本各有差异且在细节方面有所出入,但其中或多或少流露出来的中国传统文人“觅知音”的情怀可见一斑。

(一)高山流水典故梗概

俞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氏,出任晋国上大夫,善鼓琴作曲(经考证,“俞瑞”一说乃冯梦龙杜撰,而历史上确有伯牙其人。《荀子·劝学》曾记载:“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钟徽,字子期,楚国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相传其父是当时宫廷中的一位有名的乐师,精通乐理,擅长弹琴,对钟子期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此说法尚未经考证)。一日,俞伯牙奉晋主之命修聘于楚国,拜辞楚王后思念故国家乡的胜景,与随从一行乘坐两只大船游览楚地美景。八月十五月圆夜泊于山崖之下,醉心于雨后江月,琴兴大发掌琴奏乐。琴音悠悠间主弦促断,即偶遇听琴樵夫钟子期。俞伯牙欲试钟子期的才情,先志在泰山,奏《高山》;后志在流水,奏《流水》,钟子期每每得之,“辄穷其趣”并把曲中意象说得穷极通透。由是二人结为知音之交,约定来年仲秋五六日相见。到了约定之时,伯牙未见子期,心存疑惑亲自寻往,路遇钟子期之父,得知钟子期买书攻读,白天樵采负重,晚上苦心读书,导致心力交瘁,病重亡故。俞伯牙痛失知音,认为世间再无知己,于是断琴绝弦,奉养钟子期双亲。伯牙与子期情深义重,演绎千古佳话。 ②①

(二)话本情节分析

在话本《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人的知音情怀。冯梦龙如此说道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所渴求的,无非是意趣相投的知己。这种交情无关身份与利益,无关权势与目的,是精神上的平等与互助。

有学者质疑,伯牙和子期,一个是身份高贵侍奉帝王的上大夫,一个是地位卑微出没于③

山野之间的樵夫,这两人有太大的差距,太多的不同,怎么可能结成生死之交?诚然,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记载中,俞伯牙初遇钟子期的时候,仍是带有士大夫的桀骜不驯的。当

④他听到一个樵夫居然敢妄称“听琴”二字时,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

⑤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我们不妨设想,假设钟子期

真的就此作罢转身离去,恐怕我们就无法感受到高山流水的情谊了。偏偏钟子期是个倔强的

⑥汉子,非但不走,还毅然答道:“大人出言谬矣!”这一声“谬矣”揭开了两人结识的帷

幕。伯牙见他出言不俗,询问钟子期乐理知识,钟子期对答如流:“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其词云??”由此看来,传说钟子期之父是乐师,其子深谙乐理的说法也并非无稽之谈,一个山野樵夫,能够精通乐韵,可见

⑧⑨⑩此人定非凡夫俗子。伯牙请子期“登舟细讲”,钟子期“不慌不忙”“长揖不跪”,俞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伯牙摔琴谢知音,插图)

伯牙身处于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对此是有所不满的,“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甚至“伯牙全无客礼,

12把嘴向樵夫一努”,其中怠慢之意读者皆可领会。哪知钟子期正是个不卑不亢的君子,“那

13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读到这里,人们也许会认为两人身份地位悬殊,难有交集。

恰恰伯牙心存疑虑,决定试他一试,属意于高山,拨琴一弄,子期随即赞道:“美哉洋洋乎,

14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而后属意于流水,子期再次称赞:“美哉汤汤乎,志在流

15水!”短短两句,却正中伯牙肺腑。这时俞伯牙的态度产生了360度大转变,“伯牙大惊,

16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两人倾心交谈,“子期宠辱无

1718惊,伯牙愈加爱重。”最终俞伯牙道出:“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这时,俞伯牙

已把钟子期视为知音了。

从俞伯牙初遇钟子期“微有嗔怪之意”到二人离别时叹道:“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

20迟,相别何太早!”我们可以获得一种认识:真正的知音,是不会拘泥于身份地位的悬殊

的。

又有人提出,俞伯牙并不了解钟子期,不知道子期的志向,并不是子期的知音。我认为这种说法,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是可以找到例证加以质疑的。当船夫禀告俞伯牙可以开船离开时,钟子期说道:“承大人下问。小子若讲话絮烦,恐担误顺风行舟。”可见钟子期对仕途之事还是有所上心的,至少对俞伯牙归程迟缓有可能导致的后果有所上心。又见“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

22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钟子

期对这番话并没有明确辩驳,我们可以大胆猜想,钟子期心中或许还是对成名出仕有所期盼的。再见俞伯牙偶遇钟父时钟父所描述的“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讲论之间,意气相

23投??吾儿买书攻读,老拙无才,不曾禁止。”伯牙子期之交,若是意趣不相投,为何钟

24子期何必偏偏“违心”地“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诵读辛勤”呢?另外,钟子期死后“乞葬

25于马安山江边。与晋大夫俞伯牙有约,欲践前言耳。”也可以表明,钟子期是十分珍视与

俞伯牙的情谊的。

从“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们可以体会到:真正的生死之交,必是知心交心,意趣相投的。

26211911⑦

(三)何为知音

我们说俞钟乃典型的知音之交,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音”一词已不再局限于友情,还泛化为恩情、爱情。知音文化既是音乐文化,更是情感文化。知心重情和诚信是这一文化的灵魂。

(1)知遇之恩

豫让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28 荆轲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对于那些出身于民间,淡泊名利,注重气节,崇尚义气,身怀胆识与武艺的侠客们来说,知遇之恩即为知音之情,必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带着孤勇和一腔的热忱视死如归。

(2)忠贞爱情

“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艳淑女处兰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

29缘交颈为鸳鸯,相颉颃兮共遨翔。”一曲《凤求凰》让人们想起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的爱情佳话。司马才子奏琴示爱,卓家千金芳心暗许,两人私奔携手共创幸福生活。且问,世上有情人互为知音的又有几人?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102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成婚,这一对志趣相投的知心爱侣赏心乐事在于学问方面的共同研究,生活高雅而富有情调,两人携手度过了的二十九年美满生活,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志同道合的夫妇。

“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廿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这是小凤仙吊蔡锷的挽联,民国奇女子小凤仙与蔡将军相知却无法相守的遗憾让后人叹惋。 313027

(四)小结

许多学者认为,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史不绝书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这种高妙的境界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万物圆融”“物我两忘”是相一致的。知音难觅,壮志难酬似乎成了中国文人志士心中萦绕千年却难以排解的郁结。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唐·孟浩然);“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唐·贯休);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唐·贾岛);“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宋·文天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宋·辛弃疾)??有太多太多的文人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扼腕叹息,他们将历史的苇草揉碎、吞咽,即便肝肠寸断,却依旧噙着泪延续对知音的思求。他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理解,更是精神上的支持和同行。

所以说俞伯牙是幸运的,他遇到了钟子期。这种知音的相遇,使得鼓琴听琴不在仅停留在技艺层次上,而是进入了更高一层的倾诉和理解的精神境界。

正是蕴含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背后的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编织绵延不断的传统知音情结。

知音——知心达意之人。

觅知音——中国文人的宿命情结。

知音文化是中国绵延千年的议题,其间蕴含着更多,更广,更深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延伸,在此,我谨就《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一话本作品,发表自己对知音情结的浅薄见解,若有错误之处,请指正。

① 《荀子》,潘嘉卓译注,广州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8页

②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③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④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⑤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⑥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⑦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⑧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⑨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⑩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1《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2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3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4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5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6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7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8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9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0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1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2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3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4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5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6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7 《江湖侠义》,刘平、赵良宇等著,齐鲁书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32页 28 《江湖侠义》,刘平、赵良宇等著,齐鲁书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45页 29 《十大才子》,孟庆文、张桐主编,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月第二版,第九页 30 《中国十大词人作品选》,鸿柏昭选注,花城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417页 31《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伎》,舒畅 、左书谔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321——322页

篇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课题: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本小说的形式特点。

2、认识课文的结构,理解文章的内容

3、对小说所表现的封建士大夫的交游观念有所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小说的形式特点。

2、认识课文的结构,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具:录音机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预习提示。

1.掌握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桑梓( ) 兰桡( ) 徵 ( ) 忖度( )

(2)解释下列词语。

修聘 赍志 嗔怪 酬酢桑梓 僭谈 忖度 汤汤 爽信

2.阅读思考。

(1)这篇话本小说为什?开始先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用一首绝句诗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

(2)俞伯牙是怎样逐渐引钟子期为知音的?

(3)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会在他墓前摔琴绝弦?

二、检查预习。

三、导入新课。

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听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在评价学生感受的基础上指出:这首古琴曲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四、指导自读。

1.指名让学生简介作者作品。

明确:本文选自《警世通言》。

冯梦龙,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长洲(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编纂宋元及明代话本小说为“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还曾搜集整理大量民歌和戏曲作品。

2.讨论解决预习提示中的思考题。

(1)这篇话本小说为什么一开始先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用首绝句诗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

讨论、分析:开头讲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主要用于引出下文,是话本小说“人话、

正文、结语”中的“人话”部分。用一首绝句诗开头和结尾,可以起到吸引读者和点明题旨的作用。

(2)俞伯牙是怎样逐渐引钟子期为知音的?

讨论、分析:可结合课后练习二来体会。

俞伯牙是晋国上大夫,钟子期是楚国的一个樵夫。因而俞伯牙先以为钟子期。‘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对他不屑一顾。及至见他出言不俗,便“回嗔作喜”; 见钟子期“对答如流”,便对他客客气气;见钟子期见闻广博,便“大喜”;见钟于期能道出自己的心事,便“大惊”,施宾主之礼,并进一步引为知音,结为兄弟。

(3)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会在他墓前摔琴绝弦?

讨论、分析:俞伯牙认为“子期不在对谁弹”、“欲觅知音难上难”。他认为,钟子期去世了,自己弹琴再没有知音欣赏,琴、弦已经没有保留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俞伯牙对钟子期推举之至、对全中的去世悲痛之深。

五、课堂练习。

复述课文内容,要求简明扼要,字数300字左右。

六、布置作业。自拟题目,写一篇读后感。

阅读思考。

(1)这篇话本小说为什?开始先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用一首绝句诗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

(2)俞伯牙是怎样逐渐引钟子期为知音的?

(3)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会在他墓前摔琴绝弦?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篇四: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謝知

俞伯牙是楚國人,但

一次,晉君派他出使音》馮夢龍 在晉國做大官。有楚國,他也樂得回鄉走走。船行到漢陽江口,正遇中秋之夜,偶然來了一場風雨,船隻好泊在山崖之下。不久風雨過了,雲散了,一輪明月當空,俞伯牙對著這景色,忽然想彈一彈琴。他彈琴很鄭重,先叫童子擺好囊,焚香爐,他情緒飽滿之際,才開囊取琴,彈出一曲,曲猶未終,忽然琴弦斷了一根。他認為必是有人偷聽,或者來了刺客。叫人上岸去搜查。果尋一人,那人說是樵夫,卻又說在此“聽琴”,俞伯牙覺得是個笑話。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稱”聽琴”二字!此言未知真偽,我也不計較了。左右的,叫他去罷。” 誰知那個樵夫卻很有水準,一句話反駁得很尖銳而有力:“……大人若欺負山野中沒有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崖下也不該有撫琴之客了。”這智慧的答語驚動了俞伯牙,於是把那人請上船來。這人就是鐘子期。他上得船來,不行跪拜之禮,不卑不亢。這種態度令俞伯牙很不痛快。俞伯牙面對著這個樵夫,一時不知怎樣對付才好,便先考一考他對音樂到底懂得多少。不料鐘子期把琴的來源與構造原理,說得頭頭是道,他態度才有些改變了。再進一步,考考他“聽琴”的能力:鐘子期完全說出了俞伯牙的心思,“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使他大驚,推琴而起,連呼“失敬失敬”。重新與樵夫行了賓主之禮,以平等的態度對待鐘子期了。因為這樣的知音人實在很難得,這一夜,兩個知音人,談到了天亮,十分投機。還結拜了兄弟。俞伯牙年二十八,鐘子期二十七,

俞伯牙做了哥哥。故事中的俞伯牙,發現鐘子期是他的“知音”之後,不但放棄了地位不同的優越感,與他長談到天亮,結拜為兄弟,而且在一年之後,又去探望他。誰知鐘子期在這一年中,因得他的贈金,買了好些書,日間采樵,夜間苦讀,“心力耗廢,染成怯疾,數月之間,已亡故了。”俞伯牙聽了,“五內崩裂,淚如湧泉,大叫一聲,傍山崖跌倒,昏絕於地。”隨後在鐘子期墓前撫琴為吊,一曲終了,把琴摔碎。還決定辭官不做了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 伯牙絕弦

《呂

秋·本

味》:

牙鼓

鐘子氏“伯琴,期

之。

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

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

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關於伯牙鼓琴,鐘期知音的故事,史書多有

記載,如《列子·湯問》、《說苑·尊

賢》等,文字略有不同。《荀子·勸

學》和《淮南子·說山訓》還記

有“伯牙鼓琴,駟馬仰秣”的事。

俞伯牙,中國古代著名的音樂

家,相傳生於春秋時代。他善於

彈琴,荀子認為他高超的琴藝乃

“積學而成”。據《樂府解題》:伯

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

後隨成連至東海蓬萊山,聞海水

澎湃,群鳥悲號之聲,心有所感,

乃援琴而歌。從此琴藝大進。琴

曲《水仙操》1即為伯牙當時所

作。古曲《高山流水》相傳也是

他的作品。伯牙和鐘子期是一對

好朋友。伯牙喜歡彈琴,而鐘子

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兩人經

在一起研究音樂,切磋琴藝。伯牙

說成連先生的琴藝十分高明,便想

拜師學藝;鐘子期全力支持他。於

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

找到成連先生隱居的山中,虛心求

教。三年過去了,伯牙的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還未能得心應手地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達到創作新樂曲的高度境界。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他說:“伯牙,我的琴藝你已學得差不多了,我再也無法教你什麼了。我有一位老師,住在東海。我就帶你去向他請教,幫助你完成學業吧!”於是,師徒兩人駕著一葉扁舟,乘風破浪來到東海蓬萊山。成連先生讓伯牙上了岸,要他自己去拜老師,便駕舟逕自回去了。島上荒無人煙,伯牙一個人登上了岸,面對著四顧茫茫的浩瀚大海,傾1常聽去是迢 汉唐以来流传着伯牙学琴的故事:老师成连为使伯牙能够更好的体会琴曲的精神,于是带他到东海边,让他独自一人去领略海水汹涌、山林寂静的大自然的气氛。伯牙在这个环境里刻苦练琴,终于学成。并作了《水仙》一曲。 至于目前流传的《水仙》,很多琴家并不认为它是表现上述题材,而是表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因而名之为《秋塞吟》。

聽澎湃的濤聲,啁啾的鳥語,不由心潮起伏,湧起了創作激情。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弦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就在這時,成連先生又

撐船回來,出現在伯牙

面前,向他表示祝賀。

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

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

師。成連先生聽了伯牙

的彈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拜別成連先生,回到家鄉,鐘子期前來為他接風。伯牙彈起了《高山流水》。彈到“高山”章節時,鐘子期聽了,讚歎道:“你彈得太好了!簡直就像巍峨的太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彈到“流水”的樂章時,鐘子期如癡如醉,擊節稱快:“妙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不久,鐘子期因病不幸去世。伯牙抱著琴來到他的靈前,《高山流水》一曲送別朋友,伯牙悲痛欲絕,再也找不到知音了,於是,便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相知。(王安石《伯牙》詩) ”

2000年來,以“伯牙教琴、伯牙琴、伯牙弦、牙弦、伯牙曲、流水琴、高山流水、流水高山、高山深水、水深山峨、流水、鐘期聽、鐘期耳、鐘期、子期、賞音、知音”等化典的詩文不可勝數,皆寫琴或琴曲的高妙,以及聽盡其趣;亦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心心相印。“伯牙絕弦”則喻指知己喪亡後,棄絕某種專長愛好,以示悼念,泛指悼

篇五: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氏人,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顺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待公事办完后,伯牙张着风帆,乘着大船,准备返回晋国。不到一天,就到了汉阳江口。那时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忽然遇到狂风暴雨,船只不能前进,只得停靠在山崖之下。没等多久,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的月亮越发明亮。伯牙在船舱中,一个人感到有些无聊,于是就叫童子在炉内焚香,准备抚琴一操,以遣情怀。等童子把香焚好、琴摆好,伯牙开始调弦转轸,弹出一曲。曲犹未终,指下“刮刺”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感到吃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船住所在什么地方?”船头回答:“就停在山脚下,虽然有些草树,但没有人家。”伯牙说:“是荒山了。若是在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琴声,所以琴声忽变,弦即会断。这荒山野岭的,哪里会有听琴之人?哦,说不定有仇家差来的刺客!”然后叫上左右:“到处去检查一番吧!”这时,岸边传来话音:“船中大人,不必见疑。小人并非强盗之流,只不过是一樵夫。因为打柴回去晚了,又遇上狂风暴雨,就躲在山崖下。突然听到您优雅的琴声,所以停下来听听。”伯牙大笑说:“山中打柴的,也敢称‘听琴’二字!左右,让他走吧!”那人就是不走,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的话可不对哦,岂不闻‘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会有抚琴之客了。”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走出舱门,笑道:“崖上的君子,既是听琴,可知我刚才所弹何曲?”那人说:“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刚才大人弹的是孔仲尼叹颜回。伯牙听了,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请到舱中小憩!”樵夫被引进舱中坐下。伯牙问了他很多音律之理,他都对答如流。伯牙犹恐他是记问之学,又继续试他,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当时孔仲尼鼓琴于室中,颜回自外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仲尼说:‘我刚见猫追捕老鼠,想它成功,又怕它失败,所以有贪杀之意表现出来!’才知道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假如我抚曲一首,你能听出我的心思吗?”樵夫说:“大人试抚弄一首,小子猜度。若猜不着,大人不得见罪。”伯牙将断弦重新整,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语,又凝神一会,将琴再抚,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这两句话,说中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字子期,家住离这不远的马安山集贤村。”当晚,伯牙与子期结为兄弟。当年,他二人才二十七、八岁。伯牙欲邀子期随行至晋国求取功名。子期因家有年迈的父母,不忍马上离开他们而远行。伯牙说:“也好,等我处理完一些事后,明年的八月十五我亲自来接你和伯父伯母!”第二天早上,伯牙告别子期,乘船驶向晋国。

伯牙立于大船,一路江山之胜,无心观览,只想着知音之人。

光阴似箭,不觉春去夏来,伯牙心怀子期,无日忘之。想着中秋将至,奏过晋王,给假还乡,晋主依允。伯牙收拾行装,从水路而行。到达马安山不远的岸边,正值八月十五晚。伯牙操琴抚曲,心想子期闻之,必来相见。伯牙开囊,调弦转轸,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之声。伯牙停琴不操大声说道:“不好,吾弟必遭忧在家。若非父丧,必是母亡。他为人至孝,事有轻重,宁失信于我,不肯失礼于亲,所以不来。来日天时,我亲自上集贤村探望。”

第二天天一亮,伯牙带上随从向集贤村出发,在一岔路口,碰见一个老者迎面走来,忙上前问路。伯牙起身整衣,向前施礼。那老者不慌不忙,将手上的竹篮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说:“先生有何见教?”伯牙说:“请问去集贤村走哪条路?”老者说:“集贤村上上下下的人我无一不认识,请问你找谁?”伯牙详细地说明了来由。老者听完后,一双昏花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说:“先生别家可去,若说钟家庄,不必去了。”伯牙惊问:“这是为何?”老者放声大哭道:“子期就是我儿啊??去年八月十五采樵归晚,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回家后,每天不但早出晚归坚持打柴,还利用早晚功书,由于劳累过度,染了风寒,医治无效,不久前已离开人世了??”看见伯父泣不成声的样子,伯牙感到一阵心痛,无法抑制,抱上瑶琴,直奔钟家庄,在伯父的引领下来到子期弟的坟前,抚起了凄切哀伤的乐曲,村民们赶来观看,一个个莫名其妙,偷偷发笑,以为伯牙神智出问题了。伯牙茫然不知为何,问伯父是何因。伯父说:“村民们听不懂你在弹什么啊!”伯相说:“原来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曲?”钟公说:“老夫幼年也颇习。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懂久矣。”伯牙将即兴之曲解释给伯父听之。伯牙诵云:“亿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钟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