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凉山女孩悲情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7:21:09 字数作文
凉山女孩悲情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大凉山女孩“最悲伤作文”令人泪奔

近日,一篇名为《泪》的小学生作文在网上走红,文章的作者名叫木苦依五木(笔名柳彝),一个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小学四年级彝族小姑娘。读完真是令人潸然泪下,世间上的幸福大体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儿则各有各的不幸。

作文:“爸爸四年前死了。爸爸生前最疼我,妈妈就天天想办法给我做好吃的。可能妈妈也想他了吧。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那天,妈妈倒了,看看妈妈很难受,我哭了。我对妈妈说:“妈妈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支持你,吃了我做的饭,睡睡觉,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妈妈起不来,样子很难看。我赶紧叫打工刚回家的叔叔,把妈妈送到镇上。第三天早上,我去医院看妈妈,她还没有醒。我轻轻地给她洗手,她醒了。妈妈拉着我的手,叫我的小名:“妹妹,妈妈想回家。”我问:“为什么了?”“这里不舒服,还是家里舒服。”我把妈妈接回家,坐了一会儿,我就去给妈妈做饭。饭好了,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留下的泪水。”

昨晚,一位在大凉山支教的朋友分享了这篇四年级彝族女孩的作文,看完后心疼、心酸,情绪全无,整个人都不好了。

令我纠结、难过的不仅仅是这个名叫苦依五木的孤苦女孩的命运,还有大凉山,这片美丽却又贫穷的大山里,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命运。

我从大凉山回来已经快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来,每每一闭眼就看到孩子们黝黑的面孔、明亮的眼睛。那是世间最天真、最好奇、最真诚的眼神,也是最懵懂、最无知、最空虚的眼神。

端午节那天,我和几位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大桥乡中心校支教的年轻人一起来到尔其乡甲拉村,和在甲拉支教的两个小伙

子一起过端午节。

甲拉村小位于村子地势最高的地方,原本是一间废弃的土坯房,竖起一面国旗,便成了一所能容纳30多个孩子的小学。

我们抵达这里的时候,支教老师孙杰正在给孩子们补课。走进教室,30多双眼睛突然齐刷刷地回头望着我,那些眼睛在仅靠一盏白织灯照明的昏暗的教室里熠熠发光。

孙杰告诉我,甲拉村以前没有学校,孩子们想上学就得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尔其乡中心校去,然而山路险峻,雨季时更是泥泞非常,连马、羊等家畜都偶有跌落山崖摔死的情况发生,家长们便不愿让孩子冒险上学,“现在虽然有学校了,但是教室太小,村里还有一半的孩子仍然处于失学状态。”

甲拉地处偏僻,两位支教老师的生活颇为艰辛,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生活来源,平时靠老乡接济的土豆、青菜、面条为生。

“待下去的最大动力是老乡们的支持,”孙杰告诉我,“一次有个学生逃课,被他父亲揪着耳朵带回学校,当着我的面训那个孩子,‘老师教你认识那么多字,打死你都是可以的!’那时候我觉得,一切孤独、艰苦都值了。”

在随后去瓦古乡尼勒觉村的路上,经过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 我们一行人停下来在村子里找水喝,这时,一个把红领巾当成头饰系在额头上的小女孩欢笑着从家里跑了出来,看到我们后脸一红,把额头上的红领巾摘了下来,又仔细地系在了脖子上。

女孩名叫阿格以作,去年尼勒觉学校扩建翻新之后,她为了得到

读书的机会,每天往返于两小时山路之外的尼勒觉学校。她告诉我,红领巾是她最珍视的宝贝,村里的小伙伴们都羡慕她有一条红领巾。 我的那位在大凉山支教的朋友告诉我,虽然那里很多家长不重视教育,很多孩子在学校里调皮捣蛋,但是为了那些渴望学习,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他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今年春节前,他曾带了几个孩子回到老家山西,其中一个名叫额其尔布的男孩令我印象深刻。

额其尔布今年已经17岁,却刚刚开始读初一。因为父亲早逝,母亲身体不好,两个哥哥也已成家,他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读完三年级便辍学在家干农活。

然而随着成长,额其尔布听说了外出打工的乡亲们描述的外面的世界,也萌生了好好读书,将来走出大山的念头,去年不顾母亲反对,问一个叔叔借了500块钱,到大桥乡中心校报名上初中。

而跟着支教老师走出大山的这段时日里,看到了现代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飞机轮船,对比起自己家乡的贫穷落后,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然后回到家乡教书,让更多的族人能够改变自己放羊种地的命运。

回到大凉山的额其尔布成为了学校纪律的“守护者”,他会严厉制止一切妨碍老师上课的行为,也会耐心劝阻喝酒、逃课、打架等不良行为。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是他以一个男子汉的担当,努力地追赶学习进度,最近这次期末考试,他所在的班级一跃成为年级第一,他的成绩也名列前茅。

可以说,大凉山的贫穷,并不仅仅贫穷在物资匮乏,更贫穷在观念落后。

在大桥中心校里,有一个颇受公益组织关注的“爱心学校”,收容了本乡500多个像苦依五木一样的孤儿。

凉山彝人热情豪迈,能歌善舞,却也沾染着吸毒、酗酒、斗殴等恶习,当地基础医疗服务极度薄弱,而彝人历史上又没有寻医问药的习俗,生病了就找“毕摩”(彝人宗教里的祭祀),种种原因造成大量孩子生活在破碎的家庭中—甚至从小就失去了家庭的关怀。

爱心学校里的孩子们还算是不幸者中的幸运儿,至少他们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大家庭,而在更广的范围里,还有千千万万个彝族孤儿,只能像苦依五木一样,在泪水中思念父母。

从大凉山回来后,我一直在思索,能够为那些孩子们多做些什么?

孩子们需要支教老师吗?当然需要,但是支教老师往往只会待一到二个学期,他们走了以后怎么办?

孩子们需要物资捐赠吗?当然需要,可是物资往往只能送到有限的、交通较为顺畅的地区,那些更偏远、更需要帮助的地方怎么办? 我不愿再看到苦依五木们的泪水,也不愿再看到额其尔布们的艰辛,可是现实面前,我们能做的,真的很有限。

我那位支教老师朋友曾对我说:“人这一辈子,又能有多少机会,可以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运?我没能力帮助所有人,但至少,能做一点是一点,能帮一个是一个,我们教过的孩子,可能以后还是考不上大

篇二:写出最悲伤作文12岁凉山女孩

写出“最悲伤作文”12岁凉山女孩:我不怕

发布者: 理论_119 | 发布时间: 2015-8-5 09:38| 查看数: 1747|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360se6/User Data/temp/123225667.jpg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360se6/User Data/temp/123225667.jpg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360se6/User Data/temp/123225667.jpg

木苦依伍木与两个弟弟

木苦依伍木与两个弟弟生火做饭

“这是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这两天,一篇大凉山小学生作文,引起众多网友关注,包括人民网、新华网等众多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关注和报道。写这篇作文的孩子是谁?这些令人感动的朴实文字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8月4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找到了写作这篇作文的女孩—今年12岁的木苦依伍木,她是凉山州宝石小学四年级学生,性格腼腆、爱画画。2010年、2014年,父母相继因病离世后,木苦依伍木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上学时,还要将两个年幼的弟弟一起带到学校方便照顾。目前,当地一家慈善基金会已将她的两个弟弟接到了西昌的爱心小学读书。在电话中,木苦依伍木表现得十分坚强,她说:“我不怕!”

“爸爸四年前就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病也没好……饭好了,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留下的泪水。”这两天,一篇名为《泪》的大凉山小学生作文走红网络。字里行间,那些令人看后非常感动的朴实文字,引起全国网友的关注。

华西都市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拍下这篇作文并发到网上的,是凉山一家慈善基金会负责人黄红斌。8月4日下午,在西昌的办公室,黄红斌说,在宝石小学有6名支教老师,今年7月8日,他到宝石小学看望支教老师时,无意中发现了这篇作文《泪》。当时,老师将学生们写得好的作文,贴到墙上展览。7月11日,他将这篇作文以图片的形式,发到了微博上。

支教志愿者徐辉向华西都市报记者介绍说,写这篇《泪》的,是宝石小学四年级女生木苦依伍木,今年12岁。今年6月20日,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道命题作文,木苦依伍木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令人感动的文字。

政府每月补贴600元 让她安心学习

徐辉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木苦依伍木的遭遇,确实令人心酸。2010年,她的父亲因病去世。去年,母亲也因心脏病去世了。家中经济比较困难,住在简陋的水泥砖房里。大姐、二哥在外打工,她还有两个弟弟,一个10岁一个5岁,而年迈的爷爷、奶奶还要照顾同为孤儿的堂妹。

支教志愿者王兆鑫说,木苦依伍木比较腼腆,有些害羞,很乐观,身上穿的衣服裤子都洗得很干净。她的语言组织能力很好,还很喜欢画画。学习也很刻苦,成绩在班上算中等偏上。

黄红斌说,木苦依伍木是孤儿,当地政府每月补贴她和弟弟600元。为了让木苦依伍木安心读书,7月19日,基金会将她的两个小弟弟接到了西昌的爱心小学,提供免费住宿和学习,今后当地政府和基金会也会持续对她进行帮助。

面对困难 她说:“我不怕!”

8月4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支教老师蒋燕,电话采访了木苦依伍木。小女孩还不是很清楚什么是网络,也不知道网上有很多网友在关心她。

在电话中,木苦依伍木用普通话告诉记者,母亲去世后,奶奶还要照顾堂妹,最小的弟弟没人管,她上学就带着弟弟一起去学校,她上课,弟弟也跟着在课堂上听,“弟弟也很听话,在课堂上也不哭。”

下午放学后,她一个人上山割猪草,然后再回家煮饭。“家中养了一头猪,很大。”木苦依伍木说,晚上,奶奶不在家中住,她带着两个弟弟,3个人住在一间屋子里。现在,弟弟们到西昌了,晚上家中只有她和堂妹一起住。记者问,晚上你怕不怕?她回答说:“我们家有狗,我不怕!以后我都不会害怕!”这个听起来异常坚决的回答,记者忍不住流泪。

支教老师将一些木苦依伍木的画,带回了西昌。其中一张7月24日完成的画上,一名穿着红色裙子、扎着马尾的小女孩,站在一棵树下,头顶的太阳,正露出笑脸。

篇三:四川大凉山女孩写悲情作文揭落后贫穷现状(2015.8.4)

四川大凉山女孩写悲情作文揭落后贫穷现状

苦依五木

作文

这一定是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

一个多月前,新华社记者范敏达曾深入大凉山,近距离接触了许多如苦依五木般的孩子,他用图文的形式,记录下了“不幸中依然保持纯真、贫穷中依然渴望学习”的孩子群像。

今天,推荐一篇小学作文,一篇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文章的作者名叫苦依五木(笔名柳彝),一个来自大凉山的小学四年级彝族小姑娘。

一个多月前,新华社记者范敏达曾深入大凉山,近距离接触了许多如苦依五木般的孩子,他用图文的形式,记录下了“不幸中依然保持纯真、贫穷中依然渴望学习”的孩子群像。

大凉山归来

昨晚,一位在大凉山支教的朋友分享了这篇四年级彝族女孩的作文,看完后心疼、心酸,情绪全无,整个人都不好了。

令我纠结、难过的不仅仅是这个名叫苦依五木的孤苦女孩的命运,还有大凉山,这片美丽却又贫穷的大山里,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命运。

我从大凉山回来已经快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来,每每一闭眼就看到孩子们黝黑的面孔、明亮的眼睛。那是世间最天真、最好奇、最真诚的眼神,也是最懵懂、最无知、最空虚的眼神。

端午节那天,我和几位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大桥乡中心校支教的年轻人一起来到尔其乡甲拉村,和在甲拉支教的两个小伙子一起过端午节。

甲拉村小位于村子地势最高的地方,原本是一间废弃的土坯房,竖起一面国旗,便成了一所能容纳30多个孩子的小学。

我们抵达这里的时候,支教老师孙杰正在给孩子们补课。走进教室,30多双眼睛突然齐刷刷地回头望着我,那些眼睛在仅靠一盏白织灯照明的昏暗的教室里熠熠发光。

孙杰告诉我,甲拉村以前没有学校,孩子们想上学就得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尔其乡中心校去,然而山路险峻,雨季时更是泥泞非常,连马、羊等家畜都偶有跌落山崖摔死的情况发生,家长们便不愿让孩子冒险上学,“现在虽然有学校了,但是教室太小,村里还有一半的孩子仍然处于失学状态。”

甲拉地处偏僻,两位支教老师的生活颇为艰辛,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生活来源,平时靠老乡接济的土豆、青菜、面条为生。

“待下去的最大动力是老乡们的支持,”孙杰告诉我,“一次有个学生逃课,被他父亲揪着耳朵带回学校,当着我的面训那个孩子,‘老师教你认识那么多字,打死你都是可以的!’那时候我觉得,一切孤独、艰苦都值了。”

在随后去瓦古乡尼勒觉村的路上,经过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

我们一行人停下来在村子里找水喝,这时,一个把红领巾当成头饰系在额头上的小女孩欢笑着从家里跑了出来,看到我们后脸一红,把额头上的红领巾摘了下来,又仔细地系在了脖子上。

女孩名叫阿格以作,去年尼勒觉学校扩建翻新之后,她为了得到读书的机会,每天往返于两小时山路之外的尼勒觉学校。她告诉我,红领巾是她最珍视的宝贝,村里的小伙伴们都羡慕她有一条红领巾。

我的那位在大凉山支教的朋友告诉我,虽然那里很多家长不重视教育,很多孩子在学校里调皮捣蛋,但是为了那些渴望学习,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他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今年春节前,他曾带了几个孩子回到老家山西,其中一个名叫额其尔布的男孩令我印象深刻。

额其尔布今年已经17岁,却刚刚开始读初一。因为父亲早逝,母亲身体不好,两个哥哥也已成家,他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读完三年级便辍学在家干农活。

然而随着成长,额其尔布听说了外出打工的乡亲们描述的外面的世界,也萌生了好好读书,将来走出大山的念头,去年不顾母亲反对,问一个叔叔借了500块钱,到大桥乡中心校报名上初中。

而跟着支教老师走出大山的这段时日里,看到了现代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飞机轮船,对比起自己家乡的贫穷落后,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然后回到家乡教书,让更多的族人能够改变自己放羊种地的命运。

回到大凉山的额其尔布成为了学校纪律的“守护者”,他会严厉制止一切妨碍老师上课的行为,也会耐心劝阻喝酒、逃课、打架等不良行为。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是他以一个

男子汉的担当,努力地追赶学习进度,最近这次期末考试,他所在的班级一跃成为年级第一,他的成绩也名列前茅。

可以说,大凉山的贫穷,并不仅仅贫穷在物资匮乏,更贫穷在观念落后。

在大桥中心校里,有一个颇受公益组织关注的“爱心学校”,收容了本乡500多个像苦依五木一样的孤儿。

凉山彝人热情豪迈,能歌善舞,却也沾染着吸毒、酗酒、斗殴等恶习,当地基础医疗服务极度薄弱,而彝人历史上又没有寻医问药的习俗,生病了就找“毕摩”(彝人宗教里的祭祀),种种原因造成大量孩子生活在破碎的家庭中——甚至从小就失去了家庭的关怀。

爱心学校里的孩子们还算是不幸者中的幸运儿,至少他们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大家庭,而在更广的范围里,还有千千万万个彝族孤儿,只能像苦依五木一样,在泪水中思念父母。

从大凉山回来后,我一直在思索,能够为那些孩子们多做些什么?

孩子们需要支教老师吗?当然需要,但是支教老师往往只会待一到二个学期,他们走了以后怎么办?

孩子们需要物资捐赠吗?当然需要,可是物资往往只能送到有限的、交通较为顺畅的地区,那些更偏远、更需要帮助的地方怎么办?

我不愿再看到苦依五木们的泪水,也不愿再看到额其尔布们的艰辛,可是现实面前,我们能做的,真的很有限。

我那位支教老师朋友曾对我说:“人这一辈子,又能有多少机会,可以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运?我没能力帮助所有人,但至少,能做一点是一点,能帮一个是一个,我们教过的孩子,可能以后还是考不上大学,但他们会知道教育很重要,他们将来有了孩子,就会敦促孩子好好念书,他们的孩子就有可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是啊,莫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也许无法亲自走进大山,但是多一份关注,多一丝善意,改变凉山儿童命运的力量就会更大一分。

篇四:大凉山女孩的泪水是深刻警醒

大凉山女孩的泪水是深刻警醒

刘洪波

这两天,一篇名为《泪》的大凉山小学生作文,让无数人读后泪奔。

“爸爸四年前就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饭好了,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流下的泪水。”

这些朴实文字,写出了一个小女孩的悲伤。在父母相继死后,这名叫苦依五木的小女孩,用稚嫩的肩膀挑起照顾两个弟弟的生活重担。在谈到这些生活困难时,她给出的答案,叫“我不怕”。这三个字,说出了她的理智,这又是多么令人无语,又动容! 我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评价这个小女孩的悲伤与理智,人心在经历被击穿的疼痛之后,有时觉得任何文字都无法去缓释这种痛感,甚至,还觉得那些庸常的抒情与谴责,不仅是可悲的文字应景,甚至是情感亵渎。是的,我认为,大凉山女孩写出的,不只是“最悲伤作文”,更是一个时代最难读懂也必须破解的深刻课题。

不过,这个女孩在纸面的悲伤,在人面的理智,倒是让我想到布罗茨基和他的《悲伤与理智》。

在我的心中,被关押、审判、流放、驱逐过的布罗茨基,就是像神一样值得供着的伟大作家。最近,他的《悲伤与理智》在中国出版,也让很多人从中读到他的生活姿态,他的美学与艺术,还有他的价值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

布罗茨基写的那篇《悲伤与理智》,是在评论诗人弗罗斯特的《家葬》一诗。我读过那首长诗,现在,大凉山女孩的命运,也让其中这样的诗行带给我更为强烈的情感冲击:

是的,自从有人因病要亡,

他就是孤独的了,而且死后会更孤独。

朋友们伪装跟随到坟地,

人入土之前,他们的心早飞了,

想着快点回到那活人中间,

去做他们认为是合适的事。

啊邪恶的世道。如果我能改变它

就不会如此悲伤。哦,就不会,不会!

这真是能让人读得心酸心碎心绞的诗。当然,布罗茨基的点评更有艺术,更加深刻,他这样说,“这首非常个性化的诗中想要探求的究竟是什么呢?我想,他所探求的就是悲伤与理智,这两者尽管互为毒药,但却是语言最有效的燃料,或者如果你们同意的话,它们是永不褪色的诗歌墨水。”

现在,我觉得,大凉山女孩写的作文,说的话语,包含的悲伤和理智,就像弗罗斯特的《家葬》诗歌一样,都是永不褪色的。甚至,我还认为,大凉山女孩子写的作文,比起诗歌来说,虽然谈不上什么写作艺术,没有多少意象哲思,但是,她以平实直白写出的生活真实,完全可以超过任何艺术真实能够带来的情感冲击。特别是,她以一个幼小的坚强的站立的身影,向这个世界展示了一个无比巨大的阴影,对这个时代来说,就更有现实意义。

我一直崇拜布罗茨基,他有太多的文字,让我在感伤中沉思,感受到那种向无生命者求爱,得不到任何的回应,是多么的残酷与绝望。这个伟大的作家,一生都在与生活巨大的阴影相处与搏斗。不得不说,过去我的这种崇拜与感动,更多的是停留在文字本身,是让我把目光投向历史深处。但是,大凉山女孩不同,她现在的悲伤与理智,带给我心灵的震颤,是缘于现实,是源于真实,由此产生的情感和力量,更加深刻与强大。

大凉山女孩流淌的,不是一个人的泪水,而是一个时代巨大的阴影。她那一句“我不怕”,更应是一种敦促,一种警醒,没有什么国家使命,比将孩子带出恐怖地带更加重要。

篇五:“最悲伤作文”火遍网络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背景链接】

“爸爸四年前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我去给妈妈做饭,饭做好,我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2015年7月,一篇四川大凉山小姑娘苦依五木写的作文传遍网络。这篇字字泣泪的作文,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也被网民称作是“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最悲伤作文”呈现的,是大凉山地区普遍贫穷最冰冷的剖面。它揭示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对个体救济的乏力,值得警醒。

【综合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凉山州各县陆续被列为贫困县开始,各级政府对凉山州的扶贫政策就一直未曾停止。屈指算来,凉山扶贫已有27年历史,2001年它还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扶贫地区。其间,各类专项扶贫资金等不断,也有不少政策倾斜。这些措施,缓解了当地贫困状况。但从“最悲伤作文”及凉山随处可见的贫困现象看,大凉山扶贫之路还很漫长。

新形势下的扶贫,加大扶贫投入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对贫困人口的查漏补缺、精确“制导”,在此基础上,根据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扶贫。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摆脱以往旧式扶贫的弊端。大凉山扶贫多年,其山区贫穷局面却依旧不改,也被认为跟之前粗糙的扶贫模式有关:大水漫灌式扶贫下,扶贫未必能跟个体之需形成对接,相反被认为“肥了西昌,瘦了山区”。在此背景下,只有改变这种扶贫策略,实现“精准滴灌”、因需施援,才能帮助到最需要的人。

【具体措施】

一是精准扶贫要瞄准扶贫对象。要自上而下从“贫困区域—贫困村—贫困户”逐步细化扶贫对象,划分层次、各负其责,各相关部门瞄准扶贫对象,集中力量做好“极贫户”的扶贫工作,并建立贫困对象档案管理制度,为后续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精准扶贫要规范扶贫资金。

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充分惠及扶贫对象,防范扶贫资金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滞留沉淀和监管弱化等问题出现。提高扶贫资金的精准度,让扶贫资金直接与扶

凉山女孩悲情作文

贫对象直接发生作用,避免扶贫资金在层级分割的行政部门不断下移过程中被挪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