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徐志摩诗雪花的快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5:26:51 字数作文
徐志摩诗雪花的快乐字数作文

篇一:徐志摩《雪花的快乐》评析

徐志摩的快乐与忧愁

摘要:在中国新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徐志摩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诗歌、散文,小说甚至戏剧上都有自己的建树。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社的创始人之一,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尤为突出。他不仅是个浪漫的文人,也是个有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一生都向往与追逐着“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雪花的快乐》一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徐志摩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他就是那雪花,带着梦想在飞扬。

关键词:爱 美 自由 浪漫 形式美

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的整个生命便是一首好诗,而以35岁的英年“竟尔乘风归去”,徐志摩的确可以称作一首短诗1。徐志摩是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他所做的诗歌都透着一种清新之气,不仅在思想表达上真挚贴切,在诗歌的外在形式上也注重节奏和旋律的和谐。

《雪花的快乐》是徐志摩在新月社成立初期的作品,很贴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徐志摩的心情感与独特个性。徐志摩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林徽因与梁思成已经步入婚姻殿堂,徐志摩在无奈之中不得不想办法来排遣内心的感伤,他开始投入到中国新诗的发展中去,投入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事业中去,由于在英国的两年,徐志摩广泛涉猎各种名家名作,接触了各种思想流派,并且从中受到了很深的影响,所以徐志摩一直想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回国初期,徐志摩不仅要组织新月社的活动,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他更要从政治到人生到文艺的各个方面,全面张扬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方向2。这期间,徐志摩写了很多首表达内心理想和激情的诗篇。《雪花的快乐》便是其中之一。当时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3。作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徐志摩在《雪花的快乐》一诗中很好地表现了这三条原则。

《雪花的快乐》描写雪花快乐地飞舞于空中,最后与自己所钟情的朱砂梅融为一体的景象,以此比喻人对理想情感归宿的向往和追寻。为诗者呈现了一种水乳交融的情感,赞美了由此而产生的来自心灵深处的喜悦。首先是音乐美,“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这五句诗前两句压的是同样的a韵,后三句押的是ang 韵。全诗皆采用这样的押韵方式,读起来显得句式整齐,韵律清晰。在整首诗中,反复运用“飞扬”二字,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增强了气势,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其次是绘画美,全诗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氛围,读来使人眼前不由得展开了一幅雪花纷飞的画面:“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往处”“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色彩和谐,句子精巧,并且动静结合,如一幅清新的画卷。最后是建筑美,所谓建筑美是指诗句的排列给人以美感。在这首诗中,每节中的诗句长短一致,诗节之间有错落有致,形式上看起来比较干净。

篇二:为伊消得人憔悴 — 谈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与林徽因的《莲灯》二诗

为伊消得人憔悴 — 谈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与林徽因的《莲灯》二诗

廖钟庆

一、

在逻辑学中,一个假然命题 - “假如 - 则”(if??then),无非就是作为根据的前件与作为归结的后件之纯然地逻辑连结(purely logical connection of ground and consequece)。这种连结,是形式的、概念性的,可以完全无涉于实际存在与事象,更无时间历程。但是,在文学中,假如诗人在其诗歌里也使用到“假如”或“如果”的话,那么,他显然地是想凭籍着一种丰富的想象力,去抒发自己心灵中深邃的情怀与生命里深切的期待。英国浪漫派开山祖师华兹华斯在他的名诗《丁登寺》(Tintern Abbey)中便使用了四次“假如”去展现他那非凡的想象力。(注一)

深受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影响的近代中国浪漫派诗人徐志摩与林徽因两位,也许是仿效他们的偶像,也许只是纯粹巧合,他们也分别使用“假如”与“如果”写出了他们各自的著名诗篇,这就是《雪花的快乐》与《莲灯》二诗。《雪花的快乐》一诗,是徐志摩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里开卷的第一首诗,其实,这是他前期的诗歌中最好的一首诗,同时也是这本诗集里最好的一首诗。《莲灯》则是林徽因诗歌由前期转入中期的一个过渡期的作品,这段时间她只写了三首诗,那就是1932年夏天的《别丢掉》、七月半的《莲灯》与十月的《雨后天》。

《雪花的快乐》与《莲灯》分别以“假如”与“如果”来展开全诗,这显然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特点,然而诗人在这个“假如”与“如果”的背后究竟要表述的是怎样的一个心灵中深邃的情怀与生命里深切的期待呢?在我们诠释这两首诗之前,先让我们来欣赏这两首诗: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

飞扬,飞扬,飞扬, —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

飞扬,飞扬,飞扬, —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

消溶,消溶,消溶 —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写于1924年12月30日,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

《莲灯》

林徽因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枝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 —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

宛转它飘随命运的波涌

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

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 —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写于二十一年七月半香山(即1932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发表于1933年3月《新月》4卷6期

二、

《雪花的快乐》写作于1924年12月30日,1925年1月17日发表于《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它是一首五行节(Cinquain)的英国民谣体(English Ballad)体裁的抒情诗歌,韵脚为aabbb。英国诗人Dante Rossetti 的名诗Rose Mary便是使用这种体材的典型诗歌(注二),它的律格(metre)则是抑扬四步格(iambic tetrameter),诗很长,我们只选取开头的两小节去看看它的一些基本特色:

Rose Mary 1881

by Dante Rossetti

Part I.

︶-/︶ - / ︶-/︶-

“Mary mine that art Mary's Rose a

Come in to me from the garden-close. a

The sun sinks fast with the rising dew, b

And we marked not how the faint moon grew; b

But the hidden stars are calling you. b

“Tall Rose Mary, come to my side,

And read the stars if you'd be a bride.

In hours whose need was not your own,

While you were a young maid yet ungrown,

You've read the stars in the Beryl-stone.

对照《雪花的快乐》与Rose Mary二诗,发现徐诗在格律上与Rose Mary一诗是相符顺的,只是在metre上没有依循抑扬四步格的机械性,这是由于中文不是拼音文字的关系,所以徐志摩是依照中文的特性,让每一诗行经由中文的音顿、意顿去贴近抑扬四步格的音步(feet)。《雪花的快乐》在五行节与韵脚方面则完全严格地遵从英国民谣体的基本要旨。

掌握《雪花的快乐》的形式方面的特点后,我们便可以顺利地进入此诗的内容方面之探究。《雪花的快乐》是一首以思念与期待为主题的抒情诗歌。诗歌主述人通过化身为雪花的想象,去展现内心的思念与期待,以及表述此思念与期待之充分实现而带来的愉悦。全诗通过化身为雪花的“我”与诗中女主角的“她”这主客对偶性(Subject-Object Duality)去展开,但是,这主客对偶性只是暂时的,最终必彻底地消融而冥合为一,也就是说,由这终极的主客合一去贞定住快乐之为快乐的实义,换句话说就是:离开了这主客合一,则所谓的快乐势必完全落空!诗人徐志摩正是通过这四小节的五行节的英国民谣体去步步展现这主客合一的可能性,以及经由这可能性的充分实现去彰显出雪花的快乐之真实意旨。让我们更详尽地作进一步的剖释。

诗的第一节描述雪花在半空中翩翩地、潇洒地飞扬,但是,雪花在空际中的飞扬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诗歌主述人点出了两个重点,这就是:“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与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诗的第二节进一步描述雪花所认清了的方向显然是在地面上,但是,虽然是在地面上,它却不在“冷寞的幽谷”,也不在“凄清的山麓”,更不在“荒街”,雪花已认清了自己的方向,所以他不会迷失方向,并且他继续飞扬,直至抵达他的目的地为止。究竟哪儿是雪花的目的地呢?

诗的第三节终于点出了娟娟地飞舞着的雪花愿意停驻的地方 – “清幽的住处”,在这清幽的住处的“花园”里,雪花会守候着一位“身上有朱砂梅清香”的女主角到来探望。思念的人儿会前来相会吗?她能来的话,可多让人期待啊!但是,问题却是:他们是否相约好了?身上有朱砂梅清香的女主角真的会前来探望吗?假如她只是说说而已,你也当真吗?她真的不来了,那么你会觉得受骗了吗?

诗的第四节描述那身上有朱砂梅清香的她终于出现了,她的温存,让诗歌主述人完全迷醉于梦的轻波中,她前来这清幽住处的花园探望了,于是,雪花便凭借着这盈盈的身轻,紧紧地沾在她的衣襟上,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并且彻底地消溶在她柔波似的心胸中而与她融为一体。诗歌以感叹号终结 –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这意味着什么?是加强语气去宣示雪花的快乐吗?还是感叹于这只不过就是诗人自己主观的想象?

三、

《莲灯》是诗人林徽因于1932年七月半(西历8月16日)在香山养病时所写的一首诗,距离徐志摩在1931年11月19日飞机意外遇难差不多九个月。事实上,林徽因开始写诗于1931年初,这一整年她一口气共写了九首好诗。但是,自从徐志摩逝世后,她似乎丧失了创作诗歌的意愿,就我所知,从1931年秋天到1932年夏天,她只写了《别丢掉》与《莲灯》两首诗而已,这两首诗写出来后,也没有发表,《莲灯》要到翌年3月才发表于《新月》4卷6期,而《别丢掉》则更晚发表,一直压着,终于在1936年才呈现于世人之前!这让我深切体悟到,真正的诗歌毕竟是属于非常个人的,同时也是非常内在的,也就是说,是诗人内心深处的语言,尽管诗歌本身所表达的感情是普世的、具普遍性的。

《莲灯》是一首英诗里英雄诗体对句诗歌(Heroic Couplet)。Couplet是二行节诗歌,而Heroic Couplet盛行于英国18世纪(注二),像Pope, Dr. Johnson, Goldsmith,Crabbe等诗人都擅长于写此种体裁的诗歌。Heroic Couplet的特色是把很多押韵二行节(Rhymed couplets)继续连立成为一篇诗或一诗节(stanza),律格(metre)通常都是抑扬五步格(iambic pantametre),韵脚是aa,bb,cc,dd,ee,ff......。Goldsmith应该是写这种体材的英国诗人当中写得最平易而优雅的一位,我们就拿他的著名的The Deserted Village来看看这种体裁的特点:

︶ -/︶ -/︶ -/︶-/︶ -

Sweet smiling village, loveliest of the lawn, a

Thy sports are fled, and all thy charms withdrawn; a

Amidst thy bowers the tyrant's hand is seen, b

And Desolation saddens all thy green b

One only master grasps the whole domain, c

And half a tillage stints thy smiling plain. c

No more thy glassy brook reflects the day, d

But, choked with sedges, works its weedy way; d

Along thy glades, a solitary guest, e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徐志摩诗雪花的快乐)

The hollow-sounding bittern guards its nest; e

Amidst thy desert walks the lapwing flies, f

And tires their echoes with unvaried cries f

Sunk are thy bowers in shapeless ruin all, g

And the long grass o'ertops the mouldering wall g

And, trembling, shrinking from the spoiler's hand, h

Far, far away thy children leave the land. h

- Goldsmith :The Deserted Village, ST. ii. 1770

对照《莲灯》与The Deserted Village二诗,发现林诗在格律上与The Deserted Village一诗是相符顺的,只是在metre上没有依循抑扬五步格的机械性,这也是因为深悉中文与西方语文毕竟具有完全不同的特性,所以她也是使用中文的音顿、意顿去贴近抑扬五步格的音步,至于在二行节与韵脚方面则完全严格地依循英诗Heroic Couplet的基本要求。此外,二行节诗有所谓封闭的二行节(closed couplet)与开放的二行节(open couplet)之区别,那就是二行节诗的第二行行末假如有终止符号的话,则称为closed couplet。相反地,假如在语法结构上或思想上没完结,而需连结下一个couplet去的,则称为open couplet。《莲灯》一诗显然是一首open couplet,终止符号(这里是句号)定在第四、第八、第十二和第十六行行末,并且在思想上也是每四行便是一个小完结,也就是说,每四行是一小节。所以,我们可以把《莲灯》这八个二行节诗分成四小节去探讨其内容。

掌握了《莲灯》一诗的形式方面的特点后,让我们进而探究这一首诗的内容方面的要点。首先,《莲灯》是一首歌咏“人生是梦”的抒情诗歌,它的主题则在阐述人生处在一个如过客般飘忽的途程中,就算是短暂的生命,如果能像莲灯一样点燃自己,奉献出自己的光芒,那么,即使是梦的人生也必将是美丽的。让我们进一步看一看诗歌主述人在这四小节诗歌中如何展开其深邃的诗意。

诗的第一节描述诗人通过想象,把心化身为莲花,那么,莲蓬便变成了烛台,在这正中央擎举起一根点亮了的蜡烛,烛光荧荧,只有那么一点子亮。但是,诗人绝对骄傲地让这荧荧烛光的光芒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点燃自己,照亮他人,是不是这就应该是生命的真实意义与人生的终极理想之所在?假如一个人,他的理想是自觉地有所承担、并且他也戮力地朝此理想步步迈进的话,那么,我确信,这生命应该是痛苦的,但同时也是严肃的。假如生命的真实意义与人生的终极理想能获得充分的实现的话,是不是这过程的本身就深具意义?在茫昧黑暗的众生世界里,是不是荧荧一点子亮的烛光也属罕见?那么,发自心灵深处的光辉是否就弥足珍贵?

诗的第二节描述心灵化身为莲花而点燃起的莲灯,哪怕只是个人的莲灯,哪怕它只是荧荧微弱的一剪光,甚至连自己崎岖的人生道路的前前后后也照不见,但是,诗人认为,你既然来走这一趟的人生道路,那么,你必须坚持,继续散发出自己的光辉,向前迈进,不气馁,不退却,更不要离群索居去做一个自了汉,要在人间世找寻志同道合者,一起来奋斗,所以要贴近群众,紧紧依附着在人海的浪涛中,哪怕是载浮载沉,仍然要散发出自身的光亮,仍然要紧守着自己的理想。这样一来,莲灯在这一起一伏的浪涛中,或明或暗,别人的了解或不了解又有什么重要呢?这岂不是悟者同悟而迷者自迷的道理吗?在这短暂的人生道上,只求尽己而已矣!自身的光亮、自己的理想,是属于个人的,是个人内心的秘奥,而人生的职责,不就是散发自身的光亮与实践自己的理想吗?人生道上,可能常常都是独来独往的,是非常孤单寂寞的,但是,是不是你只要自觉地点燃自己,充尽地实践自己的理想,在未来的世代中,就必会有继起的生命将会点燃起同样的莲灯?假如是的话,那么其明与暗,是不是正好与你内心的秘奥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而前后辉映?

诗的第三节描述莲灯随水漂流,光一闪花一朵,是如此地孤单寂寞,如独航的一叶轻舸驶出江河,命运的波涌究竟会是如何,它只是宛转地飘随。它会被波涛打灭它的亮光吗?甚至我们可以问:它会沉没吗?这恐怕不是莲灯所能掌控的,莲灯所能掌控的就是继续散发出自身的光亮,静候阵阵的风,向着更远更远的地方推送。

诗的最后一节描述莲灯飘向江河海的途程是如此地飘忽,如此地不确定,甚至是如此的短暂,它不会停泊在港湾里码头旁,它只像宇宙中的过客一般地匆匆,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使命,点燃了自己,散发出了光亮,这是不是就是生命之为生命最可贵的地方?这个短暂飘忽的人生途程上,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人生既然如梦,是不是谈论与探讨生命的意义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但是,诗歌主述人却认为即使短暂如寄的匆匆过客也必须活出生命的真实意义来。是不是生命的真实意义并不在于向外在去追寻?是不是生命本身除了自己赋予自己意义外便一切探究生命意义的努力都终将是徒劳而完全挂搭不上?那么,莲灯存在的真实意义岂不正在点燃自己与散发出光亮?莲灯这一剪光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是不是也正好让自己更清楚认识到生的玲珑与死的从容?自觉地清晰地认识清楚自己一期生命的使命的人是不是即使是如梦的人生也必将是一个美丽美丽的梦?

四、

《雪花的快乐》一诗写作的时间最容易让人误以为诗中的“她”指的是陆小曼,可惜这只是一种未经严密论证的想当然耳的看法罢了。首先,我们一起来检查诗中的一些特别用语。其中之一是“方向”,诗中一共使用了三次,此即:“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与“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徐志摩在发表于1926年5月的名诗《偶然》里也说:“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发表于1928年3月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诗的标题就标示“方向”这一用语,并且一再重复使用,贯穿全诗。有趣的是,林徽因在1931年4月的著名二行节诗《那一晚》也在使用“方向”这一用语,她说:“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林徽因中期的诗作《风筝》里的“但是不,你别错看了错看了它的力量,天地间认得方向!”与《你来了》一诗里的“阳光投多少个方向,谁管?你,我如同画里人掉回头,便就不见!”以及她的著名秋诗《红叶里的信念》里的“那寻不着的梦中路线, —仍依恋指不出方向的一边!”林徽因后期的诗作《病中杂诗九首?小诗二》里也说:“黑夜天空上只一片渺茫;整宇宙星斗那里闪亮,远距离光明如无边海面,是每小粒晶莹,给了你方向。”我们要问:为什么他们在诗里一再提到了“方向”?林徽因《那一晚》中的“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明显地是在回应徐诗《偶然》中的“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那么,究竟是谁放弃了原先约定好了的方向?这方向指向的目的地究竟又在何处?确然无疑地,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一诗所揭示出雪花的“方向”是在“地面上”,在“清幽的住处”的“花园里”,而林徽因在《那一晚》却宣示“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射一个满弦。”究竟这“花园”的实质意旨为何?为什么林徽因非要前往这“花园”里去探望、甚至还要射一个满弦?事实上,徐林诗作中所说的“花”与“种花”指的就是诗歌与诗歌的创作,“花园”指的就是诗的国度。我在《徐志摩〈再别康桥〉试释》一文中,曾细心地分析过徐志摩在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大学回国前所写的《再会吧康桥》里的诗句:“设如我星明有福,素愿竟酬,则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实现年来梦境缠绵的销魂踪迹,散香柔韵节,增媚河上风流;”并且,我也在文中把诗中的意旨归纳出了徐志摩与林徽因当年在拜伦潭前的盟约不外两点:一、创作诗歌,二、落实爱情。(注三)林徽因在1931年4月发表的《那一晚》一诗中的最后一节更印证了我的分析与陈述,她说:“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那便是我静侯着你的赞赏。那一天你要看到凌乱的花影,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林徽因在诗中宣示,关于第一点创作诗歌,她一定会守约,至于关于第二点落实爱情,她就不奉陪了,抱歉,她最多只能“私闯入当年的边境”而已!意思明白不过。

《雪花的快乐》一诗除了上述的两个特别用语外,还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清楚地指出诗里的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朱砂梅是一种观赏用的梅花,究竟谁有朱砂梅的清香?陆小曼吗?很可惜,我们完全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但是,我们却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林徽因非常喜欢花,尤其是梅花!我们除了知道林徽因在1936年北平的家中种植了一棵观赏用的梅花之外(在屋子里面!),她还在1936年2月发表过一篇散文,题目就叫作《蛛丝和梅花》,讲的就是家中种植的那一棵梅花。此外,1944年她在抗战时期住在四川李庄时还写过一首诗,诗名叫做《对残枝》,诗上说:“梅花你这些残了后的枝条,是你无法诉说的哀愁!”最特别的一点是,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随伺泰戈尔左右而当他的翻译的人就是徐志摩与林徽因。当时的报刊如此形容他们三人:“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而留着长髯、穿着长袍的泰戈尔是“松”,徐志摩是“竹”,林徽因是“梅”,当时传为美谈。准此,正如我在《谁是人间的四月天》与《谈林徽因的〈笑〉与〈深笑〉二诗》两篇文章中均已指出那个一笑起来唇边就有梨涡出现的人是林徽因,而不是陆小曼!很抱歉,身上会有朱砂梅的清香的人也是

篇三:《雪花的快乐》文字的介绍

康桥情结 :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康桥。正值风华正茂,青春唤发的他,在这里接受了文学洗礼。“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因为,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娓娓的康河波光潋滟神思恍惚中沉淀了多少文学孕思。他说:在康桥之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正是其鼓舞人们上进的一个方面,也正体现了“五四”精神。他在康桥的自然风景中大彻大悟:“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由于自取的。”“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离一天。”“为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我们的?病根?就有缓和的希望。”因此是因为康桥的自然之美以及作者失落在这里的梦幻,对自然、生命、生活的热爱,而使之对康桥难舍难分。在康桥这里充满了浪漫诗人所需要的古老、宁静、恍惚的氛围,更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怎能不凝固为诗人解不开的“康桥情结”呢?更何况离开康桥后生活情感决非如康桥的宁静,而整日奔波乃竟为了生计,更增加诗人对康桥幻梦的不断追寻。这也许就是“康桥情结”永伴始终之由吧!

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我所知道的康桥》)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中心思想和主题:

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把他对爱与美的追求作了升华,既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包含着反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体解放的积极因素,热烈而清新,真挚而自然,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结构:

。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

“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

韵律:

音乐美:

如诗人运用反复的手法连用三个“飞扬”就不乏轻快的韵律。

绘画美:

不仅那“清幽的住处”、恬静的“花园”等构建出了一幅幽雅秀丽的画面,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亦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

用词:

如最后三节中的“她”可以象征诗人的“心上人”,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向往的理想追求。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造出了一个优美的意境,显示了他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意象:

雪花在半空中“翩翩”的“潇洒”,“娟娟的飞舞”,直奔向“清幽的住处”,会见“花园”里的“她”,直到溶入“她柔波似的心胸”。

雪花为意象:

以那潇洒飞扬的雪花为意象,“她”是诗人想象中的情人,更是升华了的神圣的爱情,巧妙地传达了诗人执着追求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他是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

实际上,诗人是穿越现实去获取内心的清白、坚守理想的高贵。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着。

修辞:

“她”巧妙地传达了诗人执着追求美,追求自由的志向。他充分享受着他的自由、快乐。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那个她,心胸如柔波万丈的湖水,平静而又淡淡,是作者的理想情人,理想世界。她,更是现代美学的幻影,是恬静柔美的女神,在作者的心目中,就算是为她而死也在所不惜。

鉴赏:

此诗写于1924年12月30日。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诗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如果把徐诗中《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以下简称《雪花》、《康桥》、《风》)放在一起,它们正好从这样的角度展示了诗人写作的连续、希望与理想追寻的深入。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比较,因为这三首名篇风格之一致,内在韵脉之清晰,很易令人想到茅盾的一句话:“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首诗!”(茅盾《徐志摩论》)徐诗中表现理想和希望感情最为激烈、思想最为激进的诗篇当推《婴儿》。然而,最真实传达“一个曾经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志摩自序)诗人心路历程的诗作,却是上述三首。在现代主义阶段,象征不仅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诗人朝向一生信仰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纷繁的文学世界,其中曲折的足迹读者往往需追随及终点方恍然大悟。胡适之在《追忆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新月》四卷一期《志摩纪念号》)

是的,徐志摩用了许多文字来抵抗现实世界的重荷、复杂,在现实世界的摧毁面前,他最终保持的却是“雪花的快乐”、“康桥的梦”及“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的无限惆怅。如果说现代诗的本质就是诗人穿越现实去获取内心清白、坚守理想高贵(传统诗是建筑于理想尚未破裂的古典主义时代的。),那么,我们不难理解人们对于《雪花》、《康桥》和《风》的偏爱。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步入“假如”建筑的世界,人们往往不仅受到美的沐浴,还要萌发美的守护。简单地理解纯诗,“象牙塔”这个词仍不过时,只是我们需有宽容的气度。《康桥》便是《雪花》之后徐诗又一首杰出的纯诗。在大自然的美色、人类的精神之乡前,我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守护之情完全是诗意情怀。而这又是与《雪花》中灵魂的选择完全相承。只当追求和守护的梦幻终被现实的锐利刺破之时,《风》才最后敞开了“不知道”的真相以及“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的无限留恋和惆怅。 因此我们说,《雪花》、《康桥》和《风》之成为徐志摩诗风的代表作,不仅是表面语言风格的一致,更重要的是内在灵魂气韵的相吸相连。茅盾在三十年代即说:“我觉得新诗人中间的志摩最可以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们研究。”(《徐志摩论》《雪花的快乐》是徐志摩诗第一集《志摩的诗》首篇。诗人自己这样的编排决非随意。顺着《雪花》→《康桥》→《风》的顺序,我们可以看到纯诗能够抵达的境界,也可以感悟纯诗的极限。如是,对徐志摩的全景观或许有另一个视角吧!

篇四:徐志摩诗——精选十首

徐志摩诗集—精选十篇

1.《雪花的快乐》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2,《沙扬娜拉一首》

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1927年四月作

3,《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

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

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

容不得恋爱,容不得恋爱!

披散你的满头发,

赤露你的一双脚;

跟着我来,我的恋爱,

抛弃这个世界

殉我们的恋爱!

我拉着你的手,

爱,你跟着我走;

听凭荆棘把我的脚心刺透,

听凭冰雹劈破我们的头,

你跟着我走,

我拉着你的手,

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

跟着我来,

我的恋爱!

人间已经掉落在我们的后背,

看呀,这不是白茫茫的大海?

白茫茫的大海,

白茫茫的大海,

无边的自由,我与你的恋爱!

顺着我的指头看,

那天边一小星的蓝——

那是一座岛,岛上有青草,

鲜花,美丽的走兽与飞鸟;

快上着轻快的小艇,

走到那理想的天庭——

恋爱,欢欣,自由——

辞别了人间,永远!

4,《我有一个恋爱》

我有一个恋爱

我有一个恋爱;——

我爱天上的明星;

我爱他们的晶莹:

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

在冷峭的暮冬的黄昏,

在寂寞的灰色的清晨,

在海上,在风雨后的山顶——

永远有一颗明星,万颗的明星!

5,《偶然》 山涧边小草花的知心, 高楼上小孩童的欢欣, 旅行人的灯亮与南针;——万万里外闪烁的精灵! 我有一个破碎的魂灵, 像一堆破碎的水晶, 散布在荒野的枯草里—— 饱啜你一瞬瞬的殷勤。 人生的冰激与柔情, 我也曾尝味,我也曾容忍; 有事阶砌下蟋蟀的秋吟, 引起我心伤,逼迫我泪零。 我袒露我的坦白的胸襟, 献爱与一天的明星; 任凭人生是幻是真, 地球存在或是消泯—— 天空中永远有不昧的明星!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年三月作 1925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1926年5月作

6,《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生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船篙,

向青草更青处慢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年11月作

7,《“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徊。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的光辉。

篇五:教案3 风吹与雪花的快乐

2014全国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真题集锦 建筑工程经济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建筑工程法规 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雪花的快乐(对比赏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飞扬,飞扬,飞扬,——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看到这个题目《雪花的快乐》,同学们想到了些什么呢?徐志摩为什么要给我们

讲这一朵雪花的快乐呢?一朵雪花她真的有快乐有悲伤吗?这个“快乐”实质上是指谁的快乐?什么样的快乐呢?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来听一段朗诵。

听完这首诗,你们对老师以上的问题有的自己的答案吗?初读有什么感受?用自己简短的话语说说。(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并引导学生想到雪花是作者自喻)

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

文章哪些地方表现出雪花是快乐的? (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

结合《风》这首诗歌的“三美”说一说这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结构美。

音乐美:如诗人运用反复地手法连用三个“飞扬”就不乏轻快的韵律。 绘画美:不仅那“清幽的住处”、恬静的“花园”等构建出了一幅优雅秀丽的画面,重复出现“飞扬、飞扬、飞扬”亦织出了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

结构美:结合全诗,第一节兴起,出现物象“雪花“;第二节承接“雪花”出现了“我”,“我”在寻找方向;第三节从“雪花”“我”转向“她”,“她”就是“我”的方向;第四节,闭合全诗,“雪花”、“我”融入了“她”的心胸,之后“雪花”、“我”、“她”全部消失,只剩下诗人的单纯信仰与执著精神。全诗四节,节节相连,一层深入一层,拥有“起承转合”古典文章结构的顿挫回环之美,在结构与形式上有很强烈的建筑美的特征。

这首诗分为四节。在这首诗的第一节中,一开始诗人把自己抽空为一朵雪花。“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雪花,晶莹、纯洁、轻盈、灵动,这是抒情主人公自己。诗人漫步于满天飞舞的雪地中,为雪花的美和快乐所触动。

诗人的感官是非常敏锐的,“我”站在雪天中,看着空中飞舞的雪花,它们从天而降,四散飞扬,舞蹈得多么快乐,我被雪花的这种喜悦所感染,我也要做一朵雪花,与他们一起飞扬。我是“翩翩的”在空中“潇洒”,这种飞扬,拥有庄子“逍遥游”的自由自在、自然无碍,这不仅是神与物游,诗人随着雪花一起飞,

也是诗人抽象灵魂的舞蹈姿态。

接着诗的第一节写到,我在空中“飞扬,飞扬,飞扬”,我有着我飞扬的方向,“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方向?在这里看似雪花有它的方向,就在地面上。可是,雪花在空中飞舞的方向各不相同。于是说雪花有方向在地面上,这就如同说人生的终点是死亡一样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在此或许应该这么解释,诗人漫步在雪天中,脚印留在雪地上,诗人很“潇洒”,想往哪走就往哪走,反正走的方向就在地面,应该是这种意思。其实写雪花在半空中“潇洒”,也就说出雪花此时是自由自在的,雪花在空中飞舞的方向千条万条,暗示此时雪花(也就是诗人)

的方向还未确定。

全诗第一节的第一句话“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中潇洒”,仅这一句话,以明显显示出诗人徐志摩的诗风特征与人生信仰。雪花,它轻盈、灵动、飘逸、潇洒,这四个词也正好是徐志摩诗的基本风格。胡适在《追忆志摩》中说,志摩的单纯信仰可以概括为三个词:爱、自由、美。雪花漫舞,是个多么纯美的情景;雪花是“潇洒”的在空中飞舞,是多么自由自在的元素;我对雪花,是多么的爱:这样,诗人徐志摩单纯信仰的三个内容,在诗的第一句话都已包含。““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中潇洒”这句话,写的是多么轻灵,而又

多么具有灵魂的深度。

这首诗的第二节承接第一节内容,继续写雪花的飞舞与方向。前面已说过,说“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雪花最终落在地面上,如同说生命的终点是死亡,有方向,其实是没有方向。其实,雪花的方向不在“地面”,而在飞舞的过程中,在飞舞中才有方向。也就是说,人生不应过于看重结果,而是应该注重生命过程中的细节体验,这里隐含着诗人徐志摩这样的一个人生哲学。诗的第一节没有方向,处于迷茫状态,在第二节诗人找到了方向。不去“冷寞的幽谷”、“凄清的山麓”、“荒街”,这是雪花(诗人)选择方向的一个过程。这三个地方代表三种心境:寂寞,凄凉,惆怅。诗人在这里说“不去”,不是说诗人以前没有过上述三种心境,这里是说,诗人漫步于雪花飞舞中,沾染上雪花快乐的那种心情,此刻,就暂时从现实的樊篱中解脱出来,与雪花一同快乐,抛弃以往的忧愁与烦闷。然后这首诗的第二节结尾“你看,我有我的方向”,这里点明,诗人经过选

择,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在诗的第三节发生了“转”,第三节不再只写“雪花”与“我”,而是出现了很重要的“她”,

“她”便是诗人的方向。第三节一开始写雪花“娟娟的”在空中飞舞,“娟娟”本是常用于形容人的一个词,现在用来形容雪花,此时雪花拥有了更多人化的特征。那为何雪花变得如此“娟娟”,如此温柔呢?接着往下

看,“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呵,原来是因为她。

诗成功之处的一部分在于塑造了一个“她”的形象,“她”是一个十分经典的现代美学意象。如何这样说?你看,第三节中,诗中有过如同《诗经》中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样对“她” 进行一点正面描写了吗?诗中说过她身姿如何,相貌如何,穿着如何,体态神貌如何了吗?没有,而诗人写雪花因她变得“娟娟”温柔,她有着“清幽的住处”。诗中写她有“朱砂梅的清香”,用嗅觉与通感,将“她”的美

描写得登峰造极。诗人没有对“她”进行一点正面描写,而是仅用侧面描写,剪取侧影,借助读者的想象,来成功塑造了“她”的形象,而她的美,却深深印在读者的心中。这是高超的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方式,一般诗人很难望其项背。 那么,她是谁呢?她与诗人什么关系?为什么诗人要“等着她”?她有“清幽的住处”,“朱砂梅的清香”,她是一个清雅脱俗的古典美女吗?在第三节

中,诗人没有交代,她是如此之神秘而美。

诗人在第四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四节是全诗的最后一节,也是“合起”的那一节。第四节一开始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此时我又变成一朵雪花,粘住了她的衣襟,这里呼应第一节的第一句话“假如我是一朵雪花”。可是,为什么说,“身轻”才能粘住她的衣襟的?“身重”不是能粘得更牢固一些吗?这里包含着诗人这样一种哲学思考:只有放下现实的种种负荷,身心变得轻盈,变得自由潇洒,才能靠近她,贴住她的衣襟,才能达到自己的信仰追求。在这里看出,“她”不只是一个人,她是爱,是美,是自由,是

诗人的追求,是诗人单纯信仰的化身。

我“沾住了她的衣襟”,然后呢?我不满足于这外表的“沾住”,我还要走进她的心中。于是我“消融,消融,消融”,融在了她的心中,住在了她的灵魂深处。而这“消融”,以诗人的变为无为代价,这是一种牺牲的精神。诗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单纯信仰,宁可为之耗尽生命,即使诗人知道雪花的终点是地面,单纯信仰追求的结果可能是走向灭亡,而诗人在追求的过程中依旧高唱着“雪花的

快乐”,享受着追求过程中的快乐,这是怎样一种旷达、执著的精神?! 结合全诗,从结构内容上对此诗做简单分析。第一节兴起,出现物象“雪花“;第二节承接“雪花”出现了“我”,“我”在寻找方向;第三节从“雪花”“我”转向“她”,“她”就是“我”的方向;第四节,闭合全诗,“雪花”、“我”融入了“她”的心胸,之后“雪花”、“我”、“她”全部消失,只剩下诗人的单纯信仰与执著精神。全诗四节,节节相连,一层深入一层,拥有“起承转合”古典文章结构的顿挫回环之美,在结构与形式上有很强烈的建筑美

的特征。

这首诗著名之处还在于它经典的意象,以及由此所开拓出来的审美意境。漫步在雪花飞舞

的天地之间,看着那“翩翩的”、“娟娟的”雪花在眼前来回穿梭,漫天舞蹈。它们晶莹、纯洁,“飞扬,飞扬,飞扬”,在空中划过一条条的弧线,他们是美的精灵、爱的化身,让人产生喜悦之情。白茫茫的世界里出现一株朱砂梅,树干盘扎,枝头翘起,上面卧点点红梅,暗香浮动,映衬着白色的地

面与空中飞舞的雪花,这是多么浪漫而唯美的意境啊。

白皑皑的世界里雪花飞舞着,没有人,只有两行脚印,一枝香气弥漫的朱砂梅。漫天飞舞的雪花,诗人用现代动态照片来绘;朱砂梅与雪地,诗人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留白与写意的方法来绘。二者结合,这该是一幅怎样美妙的图画!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徐志摩对新月派“三美”原则中“绘画美”深入而灵性的把握。 再对这首诗的诗思做个简单梳理。全诗按“雪花”与“她”的关系可以抽出

这么一条脉络:

雪花在空中没有方向的飞舞——找到向着她的方向——等着她来探望——

沾住她的衣襟——贴近她的心胸——消融在她心胸

能否这么说?雪花找到她消融进她心胸的过程,恰好是诗人义无反顾追求自己单纯信仰,灵魂一层深入一层的过程?因为“假如我是一朵雪花”,“雪花”

“我”,“雪花”便是诗人自己;“她”是爱,是美,是自由,“她”便是诗

人的单纯信仰。

诗人追求单纯信仰的过程,是异常艰难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单靠努力,有恒心就能做得到。这个过程,需要耐得着寂寞、冷清,又要不流于惆怅颓废;需要在俗世的繁华与精神的纯洁中做出艰难的选择,抵得住现实的诱惑;需要长时间的等待,长时间的伫足思考,苦思冥想;它还需要诗人培养自己的灵魂,甩掉现实的重荷,达到什么都放得下的那种“轻”;甚至它需要,把自己变为无,为之

而耗尽生命。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定与执著?

这首诗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从全诗章节来看,运用中国文章传统“起承转合”的方式;而具体到每一节中的每一句,有多用带虚词“的”现代白话文句式。在修辞上,即运用传统通感以及《诗经》重叠复沓、反复的传统修辞方法,又有现代式比喻、拟人的新奇之妙,比如“柔波似的心胸”。在意象上,即有“山麓”“荒街”“花园”这些偏向于现代的意向,又有“幽谷”“朱砂梅”这些偏向于古典的意向。诗中很难能可贵的是,保留下了一些传统古典的作诗方法。尤其是诗中对“幽谷”“朱砂梅”这些古典意象的保留,现在的诗人作的诗许多空洞无物,甚至不能称得上诗,很大原因是他们作的诗没有意象,诗人徐志摩这首 诗,对他们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启示。

诗人徐志摩《雪花的快乐》,是诗人徐志摩轻灵、飘逸、潇洒、跑野马式诗风的经典代表,诗中也全面显示出诗人“爱,美,自由”的人生追求与单纯信仰。这首诗在深入灵魂的方面鲜有诗人能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达到现代诗炉火纯青

登峰造极的地步,它代表着中国现代诗歌所能到达的一个高度。 最后引用茅盾先生的一句来结束全篇,“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首诗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