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汶川地震的哲学思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1:22:47 体裁作文
汶川地震的哲学思考体裁作文

篇一:对512汶川地震的哲学思考

对512汶川地震的哲学思考

-----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开展的救灾行动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7月2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197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18209人。抢险救灾人员已累计解救和转移1485697人。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451人(不包括灾区病员人数),已出院90846人,仍有2946人住院,其中四川转外省市伤员仍住院1533人,共救治伤病员3207947人次。 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四川最严重,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失的2.9%。国家统计局将损失指标分三类,第一类是人员伤亡问题,第二类是财产损失问题,第三类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在财产损失中,房屋的损失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这三类是损失比例比较大的,70%以上的损失是由这三方面造成的。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此次地震的破坏性之强。据称几乎整个东南亚和整个东亚地区都有震感。“主要是因为汶川地震错动时间特别长,比唐山地震还长,这就是为什么唐山地震虽然死亡人数多,但是实际上灾害造成的影响不如汶川地震大。”因为汶川灾情分布比较广。

面对灾难的突然降临,世人陷入了惊恐和悲痛。但是,救援行动也在第一时间开展!没什么比生命更宝贵!于是,一场追赶时间与拯救生命的无声战争打响了。

成都军区迅速派出三架直升机紧急赶赴汶川现场救援。四川省军区派出的300名官兵正前往救灾一线。

5月12日20:02 空军两架伊尔76军用运输机从北京南苑机场起飞,运送国家地震救援队175人飞往灾区。

20:00 武警四川总队阿坝支队向汶川灾区出发。 22:00 运送中国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的两架伊尔76型军用运输机先后抵达成都。

深夜 第三军医大学紧急抽调联合应急医疗队于赶赴四川灾区。医疗队于13日凌晨到达四川德阳灾区一线后,迅即开展救灾工作。

……

救援行动,一波接一波。

据统计,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为止)总计594.68亿元,实际到账款物总计594.08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268.80亿元。

国际社会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真诚同情和慰问,并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援助。截至2008年7月18日为止,外交部及中国各驻外使领馆、团共收到外国政府、团体和个人等捐资17.11亿元人民币。其中,外国政府、国际和地区组织捐资7.70亿元人民币;外国驻华外交机构和人员捐资199.25万元人民币;外国民间团体、企业、各界人士以及华侨华人、海外留学生和中资机构等捐资9.39亿元人民币。

同时,在灾后重建方面,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2008年5月22日,民政部下发紧急通知,确定由北京等21个

汶川地震的哲学思考

省份分别对口支持四川省的一个重灾县,通知要求,各地对口支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提供受灾群众的临时住所、解决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协助灾区恢复重建、协助灾区恢复和发展经济,提供经济合作、技术指导等。

从巨大的灾难发生后到政府所全力展开的救援行动,再到灾后重建,从物质救济到精神慰藉,都在体现出科学面对自然灾害的理性。

只有认识到,灾害是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才能以正确的眼光,正确的态度去处理事情。

这次汶川地震,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政府是如何科学地、主动地、积极地面对灾难,又如何合理地在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下运用哲学思维去在灾难中克服困难。

要树立创新意识。这次抗震救灾报导,我们的电视媒体空前的透明,全程直播,体现了我们的电视媒体的创新精神。这是一次难得的实践,希望以后能发扬光大。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国也第一次允许外国的救援队参与救援活动,也体现了创新的意识在加强。

篇二:汶川地震思考

关于汶川地震的思考

摘要 汶川地震给广大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举国哀悼,神州悲痛。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生命安全,不让汶川地震惨象重演,我们必须搞好危房普查,狠抓科学规划,创新监督机制,确保重建质量,重树政府形象。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危房普查 科学规划 监督机制 重建质量 政府形象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灾区的一切立即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都是眼泪。一场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众多消息中有一条却让人感到了一种意外和一丝欣慰,地处震中的北川县曲山镇海光村刘汉希望小学却屹立不倒,不仅成了灾区废墟中的震撼人心的罕见建筑奇景,也使这所学校的五百多名师生在如此强烈地震中得以幸免于难。

据报道,这所由汉龙集团出资,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希望小学,当时的造价每平方米仅400元,就比当地公立小学的投资要低,据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防震措施。为什么这样一所希望小学的校舍在这次巨大地震灾难中没有倒塌,可能还要由有关方面进行专门考证才能确定。不过有一点人们可以坚信,那就是这所希望小学的校舍肯定不是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

地震灾害已经令举国震惊,神州悲痛,只是千万不要再让这天灾掩盖了以往那些损人利己的“人祸”,更不能让地震成为“豆腐渣”

工程逃避责任的借口。但愿在汶川大地震剧烈晃动后,能抖擞掉中国大地上那些浮夸造假的“豆腐渣”,抖擞掉障眼迷目的飘浮尘埃,更好地显露出中华民族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钢铁脊梁”。 从刘汉希望小学那震不倒的校舍上,人们不仅看到了捐资方的责任和认真,看到了承建方的良心和诚信,同时也看到了只要有了这样的认真和诚信,人类对抗天灾的信心将变得更足,对抗天灾的能力将变得更强。

心在痛,泪在流,痛定思痛,我们应该在汶川地震中深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普查公共建筑,确保生命安全

首先,锁定范围,突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地震等大灾多发区认真开展一次公共建筑安全隐患普查,普查重点应放在学校、医院、商场、宾馆和党政机关办公楼等人群集聚多、时间长、频率高的新老建筑。

其次,除危务尽,以人为本。通过组织专家普查,鉴定抗灾等级,该拆的坚决拆除新建,该维修的彻底修善,该加固的全面加固,做到除危务尽,不留隐患,真正把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人民生命财产最大安全。

第三,依法问责,严肃查处。针对地震中造成重大伤亡的建筑,进行重点调查评估,属于结构、设计、施工或监理责任的,要依法问责,严肃查处。对于像震不垮的“刘汉希望小学”那样的建筑,应对其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及个人要重奖鼓励。

二、搞好科学规划,提高抗震强度

灾后重建恢复家园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上连党中央国务院,下至千千万万灾区群众。在重建家园恢复建设中,最根本的就是要搞好科学规划,提高抗震强度,不留规划设计安全隐患。 首先,要进行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它既是科学定律,也是这场劫难给人们的启示。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的新建。规划建设涉及灾区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产业恢复是灾后重建中的重要内容,规划不仅要考虑最大限度地防灾减灾,还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资源。无论是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等等,一切规划所担负的,不仅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希望,还有那些幸存者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其次,要提升抗震强度。看到汶川地震中倒塌校舍下受难学童的照片,不禁泪眼模糊、心如刀绞。这些花季的幼小生命、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这无情的天灾面前竟这样夭折、凋谢了。

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目前的建筑物抗震标准有待提高,尤其是校舍一类的建筑质量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此强烈呼吁:建设部、教育部和有关部门应吸取这次灾难的教训和警示,尽快制定新的各级学校校舍的建筑抗灾强度国家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各类建筑中最高等级的。相关部门和机构,应该针对灾害发生的新特点、新情况,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破除旧规范,建立新标准,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在设计上要有前瞻性和科学性,把学校

建成最坚固的建筑,特别是在抗地震、抗台风、抗冰雪等灾害时,真正达到大灾不垮,中灾可修,小灾无损。

三、加强重建监督,确保建设质量

随着抗震救灾进入灾后重建阶段,人们对地震的巨大悲痛以及由此带来的关注热情的逐步淡化,对生命的关注将日益被经济利益和精神追求所取代。据报道,截止2008年7月2日12:00,捐款总额达554.58亿元人民币,实际收到总额549.00亿元,已经投入使用548.62亿元。这笔不断增加的巨款的使用,已向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挑战,高法颁发了震慑潜在犯罪分子和预防其他犯罪的文件;中纪委、监察部、审计署等部委组成救灾资金物资监督小组,加强监管,确保廉洁,并在执行已有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形势和任务,做到需要什么制度就制定什么制度,成熟一个就公布一个;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第十五次会议指出:切实加强对捐赠款物的管理,在分配中要做到公开、公平与公正,要推选群众代表参与监察,坚决杜绝优亲厚友,审计部门要定期公布监督审计结果,向社会公众交一笔明白账。

其次,灾后安置和重建正是最需要各类志愿者的时候,应该全面开放和鼓励各种类型的民间志愿组织和专业ngo参与安置和重建的全过程,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接收大量款项的政府性质的慈善机构以及各级政府,更应该邀请国际上先进的慈善、公益组织和专业ngo,以及有公信力的审计机构,全程参与和监督,并接受媒体和公众监督,随时向社会公众公布安置和重建过程及资金来

源和使用等情况。

第三,各级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民间公益、慈善资金以及专业ngo直接投入灾区重建工作。地方政府在国际国内力量的支持下,负责总体规划和部分政府项目,学校、医院等众多公益项目都应该向民间开放。应该改革以往民间捐赠学校、医院也应该先把款项打入政府账户的做法,改变监理模式:对于民间和国际国内慈善机构十分热衷的捐赠学校、医院等,应该允许捐赠者自行监督施工,政府不负责款项监督,而只负责工程规划、设计和监理、验收。让民间的爱心毫无障碍地涌动、奔流,且更有信心和恒心;对于政府直接投资的项目,则应该反过来邀请民间公益组织、慈善机构及其他有强烈公益心的热心人士全程参与监督和监理。与此同时,从制度上制定鼓励ngo发展的法律法规,逐渐摸索出政府与民间公益组织互为补充、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

第四,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对于从“豆腐渣工程”中牟取暴利的责任者,震灾发生后临危逃遁或者侵吞救灾物资和款项的官员,在给予法律严惩之后,应当及时通过媒体等公之于众,同时在今后各地建立的地震纪念馆中永久展示其劣迹,以启迪后人,警示来者。 (作者系中共盐津县委党校讲师)

篇三:汶川大地震的哲学思考

汶川大地震的哲学思考(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震发生后,由于实际灾情比想像中还严重,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从灾区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救人为主,从全国各地调出大量的救援人员进行抢工作。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句话就是这次抗震救灾的最好写照,也是对这个哲理的最好注释。

3、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从这次地震我们可以看出,地震导致8万人(这数字是我估计的)遇难,几千亿人民币的损失,还有现在的堰塞湖也是它引起的,等等,都说明了联系的普遍性。

4、矛盾的观点:

(1)矛盾具有普遍,要求我们要正视矛盾,敢于揭露矛盾,并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地震发生,我们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快速研究救援工作和马上开展救援工作。由于没有回避问题,并高效率地进行抢救工作,救灾工作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

(2)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地震是一种大灾难,但通过这次地震,中国人的团结精神空前提高,全国上下一条心,捐钱,捐血,做志愿者,抢救伤员等等,表现出令全世界感到震惊的凝聚力。正如胡主席会见吴伯雄时所说:“这次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但是也使我们全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比较严重,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人员制定了相应的救援方案,与时间抢生命,力争在72小时的黄金时间里抢救最多的生命。

(4)抓主要矛盾。在地震发生后72小时的时间,一切都以抢救人的性命为首要任务。在72小时之后,主要任务转为灾后防疫,不仅体现了抓主要矛盾,而且也体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创新意识:这次抗震救灾报导,我们的电视媒体空前的透明,全程直播,体现了我们的电视媒体的创新精神。这是一次难得的实践,希望以后能发扬光大。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国也第一次允许外国的救援队参与救援活动,也体现了创新的意识在加强。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次抗震救灾,一切以人为本,从救灾开始温总理的“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以百陪的努力”,到后来的安置灾民的灾后生活,我们都可以看到以人为本的精神。

7、价值观和人的价值:这次地震涌现了许许多多让我们感动的英雄人物,这里面有母亲,有父亲,有军人,有警察,有老师,有领导,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他们无时无该不让我们感动。他们之所以能做出这样让我们感动的事,是因为他们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他们的行为,也实现了他们人生的价值。

其实还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原理可以分析,几乎全本书的原理都可以用下来,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哆嗦了。

还是有网友要逼我把其他哲理说出来,那我只好再分析两个: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通过这次地震,大家认识到许多求生的技巧,比如说地震时要躲在墙角,受困时要保持体力,饿太久了连自己的小便都得喝等等,这些做法都有利保住自己的性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9、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这次地震,大家更懂得珍惜生命,更懂得珍惜身边的的人,珍惜一切拥有的东西,也让我们更认识到我们祖国的人民是多么可爱,更爱这个国家。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发生的变化。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篇四:汶川大地震思考

地震的思考

写在前面的话:

当我开始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眼前的数字是32477……

原本鲜活的生命就在地动山摇之后,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遭受了惨痛的灾难,无论是1月份的雪灾,还是刚刚发生的地震,吞噬了许多无辜的生命,更加刺痛了每一颗中华儿女的赤诚的心。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张成巨大的网,让我们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无限悲伤。

总有种感情值得期待,总有种诚实永不褪色,总有种珍惜细水流长。从雨里眺望南方,隔山越海无处不在的是悲伤的目光泪流满面的脸庞。这种感觉叫做遍体鳞伤。

当许多年后我们用手指划过记忆的水面,指尖的涟漪都会在诉说刻骨铭心的痛。但是面对伤痛,我们会用尽力气团结在一起,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国的年轻人,我们有同一个家,面对抉择我们选择坚强,面对向左还是向右的困惑,我们决定向前。

五月的天,书写着残忍,但我们身边尽是铿锵动人的温暖……

感动中国

在这次赈灾救援中,有太多太多的事迹一次次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为了纪念,为了不忘,我愿意整理并为大家呈现出来。

掩埋不了的爱

母爱篇——

(一).

母亲已死,3个月的孩子压在她身下,手机留下了: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2008.05.16 19:13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那死亡

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身体,被压得变了形的身躯下,一个赢弱的婴儿正在天然安睡,毫发无伤。而裹婴儿的小被子里,塞着一部手机,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死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泪落满襟……

(二)

5月13日下午,都江堰河边的一处坍塌的民宅,数十人奋力挖掘,一个令人震惊的场面出现在眼前:

一名年轻的母亲双手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里,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没有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的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沾满灰尘的双乳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两位遇难母亲的故事,它让数人落泪。

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它给了我们前行动力量。

爱情篇——

(一)

“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是你的女人。”

“宝贝,我很想你,我们结婚吧!”在北京的女孩5月12日收到了男友的最后一条短信,发送时间15:07。是时,汶川大地震刚刚发生39分钟,男友就在汶川。

此后,男友杳无音信。

她发了疯一样打回去,忙音,无人接听,对方不在服务区内。很快,她知道了,那里地震了,是大震。

接下来的几天里,她一步不离在屏幕前方关注着四川传来的每个信息。1.2万,1.9万,5万……这些恐怖的黑数字里面有他的影子吗?

她坚信他一定是最勇敢的那一个,“在最后一刻一直在想我,向我求婚…” “亲爱的,如果还有下辈子……我一定还是你的女人。”

(二)

“请你坚持下去,做我美丽的新娘。”

“亲爱的,没有我在身边,你一定很害怕吧。别担心,我会找到你的,你一定一定要坚持下去,做我美丽的新娘……”

他说,女友是汶川人,二人一起在重庆一家餐馆工作。4年前,他们成为恋人,准备在今年6月牵手走上红地毯。

“地震发生前,我女友正在汶川老家筹备我们的婚礼。我因为工作忙提前一天回了重庆,没想到刚离家就地震了……什么方法都用过了,还是联系不上女友。我该怎么办……”

他已经请假,准备回汶川去,走前在“许愿墙“上表明心迹。

地震后,彼此觉得都很重要,劫后余生,很多情侣手拉手走向婚姻登记处。

快餐文化时代,“爱情“成为经典奢侈品,但今天我们发现,还有什么,能比生死之约更令人神往。有多少机会,能够体会海誓山盟的力量。这唯一一次决心,请让我在这个时候擦亮:她(他),就是我的新娘(郎)!

师生篇——

用身体当水泥板,孩子获救老师牺牲。

汶川地震发生后,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而此时,80多位孩子正在午睡……

“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孩子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正因为有了像瞿老师一样的平凡人,才让更多的孩子得救。

军人篇——

战士十指刨土,含泪抬出父嫂遗体。

从5月12日到15日,3天,对武警成都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张秋红来说,像是一个世纪。这个14年兵龄的铁铮铮汉子,率队解救都江堰一废墟中的幸存者,而他的父亲和嫂子就埋在这片废墟中。

虎目噙泪,十指掘土,战友帮助张秋红将父亲和嫂子从废墟中刨出时,他已经没有了眼泪,颤抖的身影依旧站在废墟的顶部,指挥救援……

时代楷模

国难当头,总理的表情就是人民的自信。

——5月14日东方早报社评 肩负抗震救灾总指挥的温家宝总理,从灾情突发后的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我们看到总理席不暇暖,倾力部署抗灾,言辞谆谆,叮嘱再三;我们读到总理忧心如焚的表情;我们体会总理悲痛而急切的心情;我们听到总理沙哑而坚定的声音:“人命关天,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

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每一个字都在感动中国。

一.总理和赶往灾区的登机部队领导讲话

“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二.“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总理在电话里大喊,说完摔了电话。随行人员说,头一次看到老头子这么厉害。在抢救现场,年过花甲的温总理,已然哭得不成样子。

三.面对安置在绵阳九州体育馆的孤儿

“别哭,政府会管你们的!管你们生活,管你们的学习,要好好的活下去!”

四.看到广场上摆放的遇难者的遗体,温家宝心情十分沉重,他说

“我给遗体三鞠躬。”

温总理在四川灾区第一线指导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他穿行于泥水,水泥碎块和瓦砾堆之间。爬上破损的建筑,满含眼泪的安抚流泪的孩子……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人们难以忘怀。在灾区的日子里,温总理说了多少话,流了多少泪,我们不知道,我们只有深深的感动和揪心的牵挂。

看,总理的头发都白了!多难兴邦,就让这遒劲的四个大字永远铭刻在你我心底。我们最最可爱的总理!

零碎的哽咽

“为了和灾难搏斗,我们开始展开第二次长征。”

——南京军区的一名解放军战士说 “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

——北川县民政局局长失去15位亲人坚持抗震 “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最可爱的人最感人

“叔叔,我不慌张,你先救他们吧。”

——懂事小孩一句话让援救人员热泪盈眶 “她只是听战友叫我的名字,她就记住了,还不停地叫我于叔叔,我就是死也要把她救出来。”

——援救战士于明华

……

……

祈福在中国

抗震救灾,我们众志成城;

暴雪肆虐,我们守望相助;

西藏事件,我们改变世界;

扰乱圣火,我们传递价值;

胶济撞车,我们彼此扶携;

阜阳疫情,我们冷静以对。

今天,全国各地都在捐款捐物,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很多人都在网上通过msn,QQ相互招呼,相互鼓励邀约捐款,大家见面就谈赈灾,救灾的事情,很关心灾区。股民中甚至出现了爱国就不要抛股票的说法。

人类总是从苦难中成长,中国人更是不怕灾难。中华民族在一场场灾难面前精诚团结,万众一心,用智慧,信心和勇气,越发斗志昂扬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越发文明,富强,民主。天佑中华,多难兴邦!

为灾区同胞祈福,为深受灾难但一直昂首面对明天的祖国祝福!

外面的声音

“无怪乎他们将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你能在世界别的地方找到这样的13亿人么?”

——CNN报道引外国网友热议

没错,中国人民的团结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迎接奥运的中国,中国的同情心,慷慨和爱,因为地震,因为信息公开,在西方得到一次难得的,集中的展现,其实无需多余言语,因为中国人此次的表现和西方对我们的肯定已经做了最好的证明。

英雄的中国人民,这次,我愿意心甘情愿地大声呐喊!

我的思考

似乎发生于昨日的汶川大地震,在带给你我无尽的震痛与悲伤之余,或许还可以牵发我们理性深刻的人生思考。

生于80后的我们,社会经济,消费水平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扭曲所导致的个人精神信仰的迷失: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普遍寻找不到可以信任,有归属感的群体,物质上的充裕,精神上的缺失。

就是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抗震救援运动,激发了我们大学生爱国运动的狂潮。他们在抗震救灾中表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它不能用爱国两个字简单替代,它是激情在理性的指引下幻化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感,更是心智在激情的动员下去拥抱,去解析,去重新界定,去认真确认这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感。

抗震救援重建是缓慢的,在此期间我们这一代青年人需要的是一份日后的反省,审视内心,静察社会,我们到底应该在哪里安放自我?在物质生活的压迫下,在精神生活的虚弱之中,我们青年人要去建设属于自己的集体信念。走出迷茫,追寻定位。

2008年5月

篇五: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心理学思考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心理学思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地震,震级为7.8级。这场灾难令国人震惊,同时也让世界震惊。全国上下都在忙于抢救还有生还希望的受灾的人们。大批的医疗人员也开始进驻灾区。

那么这场灾难所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如何的呢?

一、 突发性灾难事件

突发性灾难事件指的是灾难往往是突然发生的,顷刻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这类突发事件需要有及时的应对策略,包括社会救援系统和心理社会干预系统,尽可能减少伤亡和心理社会后患。

二、 灾难发生后心理社会干预的重要性

灾难对受灾人群的心理社会影响是复杂和沉重的,如果不加以及时处理,会带来长期和不良的后果。灾难应激应该理解为对灾难事件的正常反应。多数研究指出,灾难事件发生时是进行危机干预的最佳时刻。 在灾难发生时,大多数人不会变得无能为力,只不过短期内处于不能应付和心理失衡状态,通过心理社会干预使他们增强信心和应对能力,就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心身健康水平,预防突发性灾难所导致的心身障碍的发生。

三、 哪些人群需要心理社会干预?

第一级:直接被卷入大规模灾难者。幸存者需要及时的心理社会援助。 第二级:与一级受灾者有密切的个人和家庭联系,可能遭受严重的悲

哀和内疚反应者。幸存者需要心理社会工作队的援助,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

第三者、从事救援或搜寻的工作者,帮助进行重建或康复工作的成员和志愿者。

第四级、受影响区域以外的社区成员,他们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他们可能隶属某些组织,这些组织对灾难的可能原因负有一定责任。 第五级、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第六级、不同人群的混合,在家中等候消息的与第三级受灾者(但处境安全)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如救援或搜寻工作者的家属。

四、 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心理社会干预的常用方法

目前运用较多的突发事件应激晤谈技术(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CISD)

进行CISD时每组人数以8人左右为宜,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组织,全程过程约2-3个小时,分6个步骤。分别由导入期、事实期、感受器、症状期、辅导期和再入期组成。其中感受器是当事人情绪最强烈的阶段,不仅要说出在应激事件中最初及最突出的想法,由事件引发的想法的改变;还要表达出情绪,帮助参加者识别事件中的强烈情绪,并指出情绪反应是对非常情境的正常反应。在这个阶段,相当多的参加者都会哭泣。要特别注意参加者暴露出的内疚、自责等感受。要及时地给予关怀。此阶段情绪的识别与讨论是创伤愈合的重要环节。

五、 地震引起的社会心理冲击的特征:

地震引起的社会心理冲击的根本原因是破坏性地震本身。包括外伤和内伤。外伤是一种硬冲击,客观上破坏严重,构成客观原因。内伤是一种软冲击,主观上的心理创伤,包括恐惧感、孤独感、失落感,构成主观原因。

从心理特征来说,包括需求层次的降低、需要内容的一致化、潜在要求的明显化、自我意识的双向变异和离轨意念的萌动。其中离轨意念的萌动又分为弱化表现(依赖性增强、自信心减弱、自控能力降低)和强化表现(责任感升华、离轨欲望萌动)

从行为特征来说,包括亲合力增强(亲合联系的选择性降低、亲合目的单极化、亲合需求的相互性)、行为的趋同性倾向(行为目的趋同、行为动力的趋同、行为表现特征的趋同例如盲目避震)、从众行为和异常行为(即离轨行为,包括超级越轨、违规离轨如谣传、情绪性离轨如丧失生活信心、大吃大喝)

由地震引起的社会心理冲击,具有冲击强度大,冲击时间长,冲击范围广的特点。它不仅在地震发生时,在震中区对地震灾害起了放大作用,由这种冲击造成的人们心理创伤将在相当范围、相当长时间内保存下来,其衰减有明显的迟缓现象,只要外界一有某种刺激,这种冲击形成的心理创伤就有可能造成新的甚至是“无震”的地震灾害。

六、 地震引起心理反应的部分效应

1. 恐震效应。

一次大的灾难性地震,不仅夺走了许多无辜生命,给不少家庭和整个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使人们对地震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在人们的

心灵深处蒙上一层阴影。特别是唐山大地震,瞬息之间使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夷为平地,40余万人非死即残,7000多家庭断门绝烟,在人们的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创伤。在这种潜在心理的作用下,加上人们在遇到危险时本能地想要逃离危险的条件反射,使人们在遇到大地强烈摇晃时失去平静的心情,思维产生混乱,即使某些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由于受周围紧张气氛的影响和从众心理的驱使,心理上也难于保持平静,加上本能的生理、安全需要为目标,导致一时自我失控的行为动机,引起不恰当的避震行为,如盲目外逃、跳楼等,还有不少心血管病者因受到惊吓而致死。这种现象称为恐震效应。由于这类效应,地震发生后,灾害就大大放大了。

2. 谣言的形成和传播效应

一次有一定影响的地震发生后,往往会出现地震谣言或误传事件,而且会在相当大范围,相当长时间内流传,这种效应称为地震引起社会心理冲击的谣传效应。这种效应往往形成“无震”的地震灾害,其破坏之严重,不可等闲视之。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大半个中国的居民受到地震的惊恐,恐震心理严重。稍微年长的人都记忆犹新。

3. 抢购效应

这种效应也是上述效应的直接结果,往往给市场带来很大冲击,形成某些商品脱销和人为的市场紧张,而反过来又加剧了上两种效应,使人们心理更为紧张。

4. 破坏效应

地震发生后,社会控制机关削弱(特大地震后甚至解体),社会的权

威性、威慑性降低;人际制约放松,社会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力降低;由自我意识弱化带来的人们自我控制的放松甚至瓦解,造成离轨意念的萌动而发生越轨行为成为震后的破坏效应。

总之,地震引起的社会心理冲击造成的效应方方面面,具有一定规模,不过上述几种效应不能绝然分割,经常混在一起,同时出现,互为因果,互相激活,彼此联系在一起。

七、 心理创伤度

心理创伤度是一种综合残留,是灾害在人们的心理上留下来创伤的衡量程度,它包括认知、情绪反应、行为意向等各方面的心理创伤。心理学把个人所处的情境和真实的感觉定义为“心理创伤事实”;个人评价自己在地震中所经历的事实所产生的认识与感觉,定义为“自我创伤感”。

和地震烈度表一样,我们可以把心理创伤的程度用心理创伤度表来表示。我们把地震袭击后人的认知、情绪反应和行为意向作为心理创伤度的三项主要指标,根据情况,我们划分为四度:

一度:无明显心理创伤。在认知方面,对地震消息无明显了解欲望,持无所谓或根本不想知道的态度。在情绪上没有任何害怕的反应,对地震事件表现得无所谓也不担心。在行为上表现出平静、镇定,没有应急行动。

二度:有稍明显的心理创伤。在认知方面,对地震消息有一定兴趣,大部分人认为过几天知道也行,只有少数人想立刻知道。在情绪反应上不太害怕,在态度倾向上对地震事件不太担心,但也有人有些紧张,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