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意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19:23 小学作文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意外小学作文

篇一:小学数学课堂因“意外”而生成精彩

小学数学课堂因“意外”而生成精彩

作者:罗小宜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45期

摘要: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很多意外,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它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意外与惊喜。本文着重从下面三方面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精彩意外并加以利用:一、创设宽松环境,萌发意外生成;二、捕捉“意外”资源,及时调整思路;三、张扬学生个性,演绎“意外”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意外;生成精彩

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就是说,理想的课堂需要超越预先设定的教学流程,需要把握真实丰富的现场生成。的确,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很多意外,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它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意外与惊喜,也常让我们与遗憾相遇,我曾因为面对许多意外没有把握住,或者错过利用意外而遗憾,更因为常与“意外”相遇,创造的火花在意外中汇成的精彩而欣喜。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确立“生成”的意识,捕捉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机出现的生成性主题,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因“意外”而变得无限精彩!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精彩意外并加以利用呢?

一、创设宽松环境,萌发意外生成

如果想要孩子能够轻松自在地表现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松友善的环境,鼓励学生思考,使学生感到他们的意见、观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宽松的氛围要靠师生共同来创造,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领悟数学,欣赏数学。当学生享受着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时,这种积极的情感会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的思想家。由此我想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要学会见机行事,更要创设一个充分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相互尊重、充满自信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这样的教学会大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的“意外”生成。

二、捕捉“意外”资源,及时调整思路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生成的课堂常常与“意外”相伴,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捕捉“意外”,变“意外”为有效生成的生长点,激发学生“原生态”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三、张扬学生个性,演绎“意外”精彩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因而产生的想法也不一样。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用同一种模式生产出“同一型号的产品”,而是培养出具有不同个性,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使得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要做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教学中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鼓励每一个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不错过每一个意外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配合学生,用适当的方法巧妙地激活学生的元认知,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去解决问题,使他们在思考中张扬了个性,演绎出精彩。

总之,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意外”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合理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并在每一节数学课上都能捕捉到“意外”,生成无限精彩!

篇二: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处理“意外”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处理“意外”

作者:邓俊洪 王红朋

来源:《学园》2014年第36期

小学数学新课标规定,要构建积极、开放的对话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学生在提出自己想法的同时,往往会使课堂偏离教师预设好的轨道。如何处理课堂中的“意外”,让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课堂任务有秩序地展开呢?

一 把预设性的课堂变为生成性的课堂

要想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把以教师为主的数学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虽然在新课标的号召下,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和互动,但部分教师仍然离不开预设课堂的误区。真正的教育艺术并不在于精心的备课和完美的课堂预设,而在于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中的一些“意外”,打造一个生动、活泼的生成性课堂。

尤其是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思维更加开阔、创新,在课堂中往往会引发许多奇思妙想,很多时候会让教师都自愧不如。教师在一堂动态展开的数学课堂中,要善于牵好自己手中的那根主导线,以引导者的身份,用教学内容这根主线把握好课堂节奏,把学生的力量集中到教学内容中。实践证明,具备优秀生成性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师,其学生往往更加聪明,思维更加开放、活跃。

二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处理“意外”夯实基础

生成性数学课堂是跟随课堂的展开而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不可能预设好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但课前的准备环节却是影响一堂生成性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和基础。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环节,一方面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数学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能运用自如。

1.了解学生,为因材施教打好基础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阶段,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中针对不同个性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2.充分备课,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不了解教学内容,就无法对教材运用自如,更不可能安排好课堂。此外,教师应根据教材进行适当预设,为课堂设置主线和秩序,针对课堂中的“意外”进行灵活处理。

3.建设对话式课堂,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要充分改变过去以师为尊的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一些数学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方法,教师再从中引导、推理出公式定理等。

三 在“意外”事件的处理中实现教学相长

学生的思维有时甚至比教师更具开阔性、灵活性,许多奇思妙想会给教师带来启发。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不要急于感到羞愧,要大方承认自己的不足,毕竟教师不是百科全书。教师应谦虚地吸取学生的想法,用学生的智慧促进自己的成长。

比如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曾遇到这种情况:“游乐园里有游客X人,期间离开8人,后又进去10人,这时游乐园里还有几人?”本以为此这道题目很简单,学生会很快得出标准答案(X+2)。但同学们却彼此存在不同意见,并得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是根据列方程式的方法,得出X-8+10=(X+2)人;有的学生则想出更简单的解题方法,进游乐园10人,离开8人,比原来多了2人,不用列方程式就能得出答案(X+2)人;有的学生则认为应该算上游乐园的售票员,实际是(X+3)人。

可见学生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凭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观察,总能发现一些教师或成人都忽略的问题,并从新的角度给教师许多启发,从而让课堂充满了活力,也让教师的思维更加开阔、灵活。因此,教师在应对“意外”事件中,一定要做好倾听工作,对学生的解题角度切不可盲目以标准答案给予否定,要呵护学生的热情和创新。

四 在对“意外”的筛选、过滤中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课堂不再同于以往单向、封闭、静态的课堂教学过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使课堂更具开放性、动态性,这种对话交流过程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更加难以预设。加之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他们在课堂中往往有许多出其不意的“鬼点子”,有时会带给教师灵感,有时却会打乱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些“意外”,一方面是课堂中“未曾预设的精彩”,另一方面确是教师的“尴尬”和“意外”。

因此,“意外”事件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机智应变、灵活处理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双慧眼,能筛选出对教学具有推动作用的闪光点,让“意外”经过教师的妙手加工,不仅变成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还变成维护教学秩序、推动课堂进行的素材。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意识,更要从积极应对学生的“意外”事件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彰显教师对学生的重视,课堂对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自身对数学的热爱和虔诚。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锻炼自己灵活应变的能力,抓住“意外”这一契机,给予学生有效的思维点拨,只有这样才能既拓展学生的思维又激发课堂的活力。 〔责任编辑:林劲〕

篇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意外事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意外事件”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

课堂上自主发展,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1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

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

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

习也就成了负担。”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联系生活实

际,设置各种问题情境,撩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

欲,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培养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还应该培养他们在学习中大胆地探索和批评精神。如在教学“年、

月、日”一课时,我创设故事情境导入:亮亮今年12岁,已经过

了12个生日。爸爸今年37岁,却只过了9个生日。亮亮问爸爸:

“您过的生日为什么比我还要少呢?”问题一出,学生也都说不知

道,一直摇头。这时,我抓住时机,问道:“你想知道这里面的秘

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知识。”这样的导入方法,学生

就觉得好奇,激发了浓厚的兴趣,能主动学习,并构成了学生的认

知冲突,易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

2 提供自主探索的时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数学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

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新的时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关键。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那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只是

一句空活。传统课堂中的“满堂灌"、“满堂问”,使学生的创新思

维受到诸多限制,因而学生变得盲从依附。教师的活动占时多,学

生自主学习时间少。整个教学过程都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甚至教学

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学生应该怎样回答,都要和教师预先设定的

一模一样。这样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地接受,还能有些什么呢?

如果在课堂中,教师充分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

被赋予更多的自主和权利,能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立思考,我

们的课堂就可以释放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

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就拿出大量的课堂时间,充

分让学生自主探索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

的图形,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亲自操作、充分验证,

最终得出各种各样的割补方法,进而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初

衷。学生创新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

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

意识和能力。离开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本

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

间,让他们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3 重视实践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

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过

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以

及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的

实践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特别

是在教学“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相关内容时,更应联系

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

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笔者先利用图片出示生活中各种漂亮

的钟表形状,激发起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

备的实物钟,认真观察后,与同桌的比一比,看看钟面上有什么相

同的地方?通过小组交流,最终达成共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参考

课本动手拨一拨,再相互说说拨出的时间是多少。这样,通过比一

比、指一指、摸一摸、拨一拨等一系列活动,不但调动了学生参与

探究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

思维。

4 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展示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思想开放、敢说敢

做、勇于大胆创新,逐渐使学生养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

征。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

境:“唐僧带领三位徒弟去西天取经,他将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

给了孙悟空1块;沙僧说要2块,唐僧便将饼平均分成8份,给了

沙僧2块;八戒说要3块,唐僧又将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八戒

3块。你想知道他们得到的饼有什么特点吗?学了今天的内容,大

家就明白了。”唐僧分饼的故事自始而终,贯穿全课。在课堂的末

尾再让学生做聪明的唐僧分给别人相同的饼??教学载体通俗形

象,课堂氛围轻松和谐,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在新课程改革已经走向纵深的今天,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文化

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并把创造性思维的

训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篇四:数学课堂上几个意外事件案例及应对策略

数学课堂上几个意外事件案例及应对策略

高二数学备课组 黄东娜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如火花般时时闪现,因此也引发了课堂上的种种“意外”,我们教师要充分运用教育机智,及时有效地处理好,让“意外”转化成良好的教育契机。具有机智的教学,可以把偶发事件、失误等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就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以下举几个案例以及应对策略与大家共勉。

案例1:“老师,我觉得我的方法更简单!”

在椭圆中有这么一道填空题:若一个椭圆长轴的长度、短轴的长度和焦距成等差数列,则该椭圆的离心率是多少?我让学生做了之后是这么讲解的:长轴长用2a表示,短轴长用2b表示,焦距用2c表示,则2a,2b,2c成等差数列,于是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可以得到2?2b?2a?2c,化简得到2b?a?c①。由于离心率e?

2c,它只与a和c有关,所以需把ab消去,这时只需把①式两边平方,得到4b2??a?c?,所以4a2?c2??a?c?,化简??2

得5c2?2ac?3a2?0②,要有离心率e出现,需在②式左右两边同时除以a2,得到

3c2c52?2?3?0,即5e2?2e?3?0,解方程可得e??1或e?。又由于椭圆的离心率的5aa

3取值范围是?0,1?,所以所求椭圆的离心率应该为。至此,我认为这道题已经圆满解决5

了。按照平常的习惯,我留了时间给学生整理和记笔记。

可今天比较特殊,一个女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老师,您的方法太复杂了,我觉得我的方法更简单。我有点惊讶,因为提出不同意见的女同学平时成绩一般。但我当时的想法是,不管这个同学的方法正确与否,我都应该给她机会,让她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我叫她起来讲解自己的解法。她说既然是椭圆,我就可以取特殊值啊。只要取满足a2?b2?c2,且满足2a,2b,2c成等差数列的数即可,如a?5,b?4,c?3。经她这么一说,我才发现她的这个解法确实是很简单啊。虽然在教学中我也已知提倡大家用特殊值法解决选择题或填空题,但当时我解这道题时,确实是看到题就直接解,并没有其他过多的思考。于是,我大大表扬了她,也把她的解法为大家再讲解了一遍。同时,我也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多点思考,寻找不同的或更简单的解法。特别对于选择题或填空题,要善于根据题目的已知信息,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应对策略:尊重学生,耐心倾听

在工作的两年多中,我发现类似以上案例的情况在数学课堂上时有发生,一开始我也不太关注学生的解法,但是师傅经常教导我,要特别留意课堂上学生的不同思维。因为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时候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教师,出现新颖而奇特的想法,这种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师要多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否则就会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的世界,对于那些“猜想”要采取“暂缓判断”的原则,不立即下“不对”的结论,或不予理睬,而应在适当场合让学生充分说明想法,如果发现可取之处要及时加以肯定,甚至在班里进行推广,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积极的创造性学习中去,在班里形成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案例2:“老师,你计算错啦!”

y2

?1上的一点,F1,F2是在教学椭圆定义的应用时,我讲解了这样一道题:设P为双曲线x?62

该双曲线的左右两个焦点,若PF1?4,,求?PF1F2的面积.在分析求解时,我说到要先判断?PF1F2的形状时,大家都说先求出PF1,PF2,F1F2三条边的长度,然后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PF1F2为直角三角形。在板书的过程中,我将F1F

2的值

。很快就有好几个眼尖的学生发现了我计算的错误,“老师,你计算错啦!”平时我一直教育学生计算时要小心和细心,没想到今天自己这么粗心,犯了这样低级的错误,一时还真下不了台,只好向学生们道歉了。

看着这道计算错的题目,我忽然发现这一题可以作为原题的一个变式。于是我将错就错,对学生们说:“刚刚老师是故意写错的,

如果F1F2?那应该怎么求?PF1F2的面积呢?”一时间学生进入思考状态,过了一会儿,有学生说,用余弦定理求?F1PF2的

1PF1PF2sin?F1PF2计算。2

我让他将思路板书到黑板上,等他讲完,我再带着大家一起分析了原题和变式的题目。余弦值,然后再求?F1PF2的正弦值,最后再用面积公式S?我问大家:其实这两道题能不能统一?学生七嘴八舌,有说行的,有说不行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原题中用勾股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其实也可以用余弦定理来判断。如用余弦定理求得cos?F1PF2?0,则?F1PF2?90?,于是原题与变式的题是可以统一的。最后我总结:以后遇到这一类型的题目,可先用余弦定理求角的余弦值,再求角的正弦值,最后再用面积公式求解。

应对策略:随机应变,变错为宝

教师也是平凡的人,数学教师更是经常与数字打交道,在课堂上难免也会犯些小错误,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原本算错了数是一件比较尴尬的事情,但后来却急中生智将题目变成了一道变式的深化题,变错为宝,将错题变成了有价值的题目。发生类似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教育机智,联系学生所学的知识,调整预设,灵活地将题目进行改编,或者也可以更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来改错和改编题目,这样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当然,这种计算错的失误还是要尽力避免的。

案例3:“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规定?”

这是一节新授课,教学内容是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我先是按照教材编排的意图教学问题1和问题2,接着引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在定义的后面板书强调底数a?0且a?1。然后给了一些函数让学生判断是否是指数函数。当学生在认真地做练习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一定要规定底数a?0且a?1呢?听他这么一说,其他学生也同意他的看法,表示很难接受这个规定。其实这个问题备课的时候我是思考过的,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以后的实用性,我就决定不讲了。但在当时那种情况,如果不讲学生肯定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而如果一讲,本节课的内容就肯定完成不了。经过短时间的考虑,我决定还是讲,因为我不能因为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强迫学生接受他不认可的知识。于是,我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即特殊值法,讲解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当a?0,如a??4

11时,取x?,此时?

?4?2?而负数没有平方根,故a不能取负数;当a?0时,若x?0,2

则ax?0,若x?0,则ax无意义;当a?1时,ax?1。综合上述,我们只研究a?0且a?1的情况。经过这样简短的分析,不少同学点了点头,我知道他们能够接受这个规定,并且对底数的限制范围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后来的学习也证明,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学生对这个限制条件记得很牢固。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意外

应对策略:弹性处理,答疑解惑

类似“底数a?0且a?1”这样的硬性规定,课本上还有多处。当学生对此质疑时,机械化的教学只能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根源在于教师“知识为本”的教育观念,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教师往往把学生看成一台台贮存知识的机器。因此,当学生对这样的硬性规定提出疑问时,对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证明是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办法。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重在教师的开发、引导。在教学中,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是独特的见解总是轻松愉悦、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萌发出来的。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由、尊重互谅的学习氛围,要满腔热情地听取每个学生的意见,善待他们的不正确或不完善

的想法,这样你才能了解学生们学习的信息,把握好教学的全过程。意外并不可怕,只要教师掌握好应对的技巧,便可以化意外为惊喜,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篇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改变,课堂上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然而这也给教师在教学中带来了一些困惑。

二、合作学习收效难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难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

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很多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表现在:时间上没有保证,一个问题给学生讨论,学生才开始说就打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问题不分难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讨论的很容易的问题也拿来讨论,浪费时间;交流缺乏平等,所谓的合作学习,变成了几个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说是主动探讨,实际是被动应付。老师一声令下,大家开始讨论,并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需要。这样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三、解决问题过程难

“应用题”历来是数学教材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是在新理念指导下从目标、内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课标》中把应用题确定为“发展性领域”中的“解决问题”。所谓“解决问题”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相应地,新教材中已经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往往以计算伴随着应用相融合的形式编排。这就对一线教师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应用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困惑。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应该怎样教学呢?

四、优差学生共进难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经形成。但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好学生的机会更多,得到了超常的发挥,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获益少。这样,学生的成长也就形成了两极分化。在数学教学中,究竟该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共同进步,得到全面的发展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