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4:30:50 作文素材
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作文素材

篇一:浅议将科普晋升成4D动感电影艺术的可行性

浅议将科普晋升成4D动感电影艺术的可行性

《宇宙时空之旅》(COSMOS:A SPACETIME ODYSSEY),是一部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与福克斯合作,花费3亿美金打造的科普巨制。

《宇宙时空之旅》由出版了多本天文学普及读物的,著名天文物理学家尼尔〃德葛拉斯〃泰森主持,叙述了地球的历史、灿烂的银河系及壮丽的宇宙。 《宇宙时空之旅》是1980年经典科普纪录片《宇宙:个人游记》的续集,在2014年的艾美奖提名中,包揽了最佳纪录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等12项提名。

但是,《宇宙时空之旅》是作为电视节目,由福斯广播公司(FOX)和国家地理频道(NGC)于2014年4月开始陆续在全球播出。《宇宙时空之旅》在中国的首播仪式也是相对隆重的,世界地球日形象大使张静主持的开播的仪式。但播放影片的电视台只是中国教育电视台三频道、成都电视台少儿频道,这些小型电视台。

时间刚刚过去了一年,现在网上轻易也可搜到这部片子,但很多人对这部科普影片没有一点印象,很多青少年也没有看过这部影片。这么好的一部科普影片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过去,如果现在百度搜《宇宙时空之旅》的新闻,仅仅只有二三条。但是如果是“奶茶妹妹”或者是某“萌娃”的新闻,相信最少也有几千条,中国人就是这么不重视科学知识。

3亿美金打造出来的巨制,画面肯定是非常震憾的。一开场尼尔〃德葛拉斯〃泰森,就走在怪石嶙峋的悬崖,向观众娓娓道来宇宙的起源,巨大的海浪冲击着悬崖,海浪以慢动作停留在空中。在第九集《蓝色星球》中,镜头一开始就在地球表面滑行,接着地球又撞向了屏幕。而且《宇宙:时空之旅》的配乐也非常好,

就好像是在欣赏音乐会。

其实《宇宙:时空之旅》完全可以灌录成4D动感电影,在现有的各大院线的4D演播厅放映。这种4D影片的灌录并不困难,像影片中的立体画面、画面锐化,清除画面颗粒和瑕疵,IMAX技术完全可以做到。而配合影片画面的水花、烟雾特效,动感座椅的前俯后仰的动作程序,影动力的动感电影技术也是可以做到的。

科普的影片在灰暗的电视中,已经丝毫不能提起人们的兴趣了。在4D影厅中,在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立体画面前,感受着风雨雷电的特效,颠簸坠落的动感,人们可以用感官去触摸科学。而且,在7.1的音效下,这完全是一种完美的艺术享受。

现在影院的放映设备上来了,影院的装璜也足够的豪华,缺少的是优秀的影片。像现在的《速度与激情7》、《破坏者》,其实都是一些CG画面出来的,缺泛内容的低俗影片。如果像《宇宙:时空之旅》这样的科普影片,被重新灌录成4D影片,在各大院线的黄金时间放映。对于观众来说,那将是更高雅、更快乐的一种,沉浸式完美的体验与享受。

篇二:时空之旅观后感.

时空大冒险观后感

我们的星球虽然在浩瀚的宇宙中是一颗渺小的行星,但是她却是一颗独一无二的星球。由于其与太阳距离适当提供了地球源源不断能源补给和恰好的质量体积比为地球提供了一个适于生命生存的环境。

生命经过重重演化,在自然的选择下,不断地适应环境,有简单到复杂,有水域生长到陆地生存,生命的降临逐渐地在改变地球的环境,同时不断改变的环境也加速生命的进化历程,曾经有蕨类遍布整个地球,也有体型巨大,种类繁多的恐龙雄霸海陆,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是庞大的恐龙灭绝,之后生命多样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适应性强的动物使这个充满了生机。我们从地球生命的进化史中可以看出生命总的进化趋势是向适应能力强,具有更复杂的生命结构而发展的,只有不断地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在这个地球上不断繁衍,但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每个生命面对突发的自然灾难是脆弱的,即使曾经雄霸地球一亿五千万年的恐龙都能毁灭,可见我们的生命力有其强大也有其柔弱。

地球上每个生命有其生存之道,有皮厚力大的大象,凶猛强壮的猎豹,也有机灵瘦小的田鼠,也有为求生存的蜥蜴不惜自己眼睛喷血。为了求得生存各种生物都在不断发展。

同时我还知道了与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外的多重宇宙理论,如果我们真的能够获得一个超光速度而回到曾经选择的路口,我们刻意的去回避原来的选择,去获得另一个选择,那么由爱因斯坦理论便可知,此处时间已经开始分叉,之后我们又会在另一个时空之中选择,经历,

生活。而如果无数次的以超光速回到那个选择的时间点,也是刻意回避之前的选择,那么就会出现无数个平行时空,又是因为这所有的平行空间都由做出选择的那个点分叉而来,据马克思所说,运动是绝对的,么这些平行时空都会在空间以时间轴平行运动,而这些时空,在多维空间之中相互平行没有交集,同样的事物却在经历着不同的事情。

还记得影片中“我们在多重宇宙中所处的这个部分内拥有的原始大爆炸,并不像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奇特的事件。维兰金说道,“在遥远的地方,存在着不计其数的原始大爆炸,许多发生在过去,但也有许多发生在未来。它们所导致产生的地区中,一部分类似于我们的宇宙,一部分看上去则完全不同。这一进程永不停息。”在宇宙新貌中,我们所熟悉的宇宙看上去渺小得如同沙漠中的一颗沙粒。其他的宇宙中,有一些是荒无人烟的,另一些则受异类的自然法则所掌控或充斥着超光速粒子。在某些宇宙中,光怪陆离的幽灵倏忽穿越增加的空间范围。有些宇宙与我们的宇宙相似――只是在那里。维兰金宣称,在其他宇宙中存在着类地球,在这些星球上,恐龙幸存了下来并开着汽车。在另一些宇宙中,纳粹德国没有战败,而是统治了世界。维兰金说道,“不受自然法则所禁止的一切都会存在着。”

无论是否存在多重宇宙,我都希望我们能善待每一个生命,保护珍稀动物,为自然生命多样性平衡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我们要珍重每一步抉择,走好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步。

篇三:《宇宙之旅》教案

课题《宇宙之旅》

教学领域:设计.应用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通过欣赏介绍宇宙飞船的课件,了解宇宙飞船的主要结构,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2.操作领域:选用自己喜欢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设计的宇宙飞船造型用不同的组合方法表现出来,学习和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宇宙飞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航天知识和掌握飞船的主要结构。

2.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各种宇宙飞船。

教学难点:

学习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宇宙飞船,培养学生养成收集有关宇宙飞船的信息与资料的习惯

教学用具:

载人飞船上天的影片,PPT课件,宇宙飞船的教具模型等。

教学法:根据美术新课标的要求和结合本课的特点,采用以下教学法: 1.欣赏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用电脑展示宇宙飞船的情况,并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师生收集来的有关宇宙飞船的资料。

2.讲解教学法: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和看课件,讲解宇宙飞船的组成和发展,宇宙飞船又称载人飞船,它可以让航天宇航员安全返回地球,并且是一次性使用的飞行器。

3、研讨学习法:和学生一起研究宇宙飞船的结构,并研究怎样用手中的废旧材料来制作心目中的宇宙飞船。

4、交流讨论法:充分利用小组,积极展开讨论,进行宇宙飞船的制作交流。

5、指导法:在学生作业时,指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用到制作飞船上,用废旧材料创作出有新意的宇宙飞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师:今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神舟八号的发射成功,再一次圆了中国人民的千年飞天梦。真让人振奋啊!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教师播放在段有关“神州八号”载人飞船上天的影片,在播放过程中讲解有关“神州八号”的发射情况。

师:我们国家第一次载人飞船是哪一年发射成功的? (生:2003年10月15日,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4.观看视频(看到精彩处有掌声)

5.师:当看到火箭载着飞船腾空升起,尾端拖着长长的火焰时,你想到了什么?当看到航天员杨利伟叔叔漂浮在飞船上挥动五星红旗时,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1:(从在世界上的意义上讲)我很高兴,我们实现了千年的飞天梦。中国离太空越来越近了。】

【生2:(从激发学生的理想上讲)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想随着科技的进步,会有更多的中国人进入太空。我想将来也当一名太空人。(掌声)】

【生3:(从中国的航天事业上讲)我非常激动!这说明中国的航天事业又向世界迈了一大步。我希望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师:是啊,作为中国人,我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我们要向航天英雄们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成为为国争光的人.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宇宙之旅》。

三、讲授新课 1、什么是宇宙飞船?

师:宇宙飞船又称载人飞船,它可以让航天宇航员安全返回地球,并且是一次性使用的飞行器。

问:我们为什么要制造这样的宇宙飞船呢?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可以使我们探索太空,可以能够让我们把资料运送到空间战,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收集很多有用的科学信息,比如说开发航天医学,探测我们的地球,比如说还有军事啊,生物等方面。

师: 请问神舟五号的航天英雄是谁?

师: 在这节课前,同学们知道和收集了哪些宇宙飞船的知识?

生:杨利伟

生:我知道神舟二号和神舟六号飞船,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无人的飞船,神舟六号是我国第一次运送两个人上天的飞船师:请问神舟六号是那两位航天英雄?

费俊龙聂海胜

请问神舟七号的航天英雄是谁?神七的成功有什么意义?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篇四:比尔

Last year, there was only one book on my summer reading list that you could

reasonably call a beach read. This year I tried to pick a few more things that are on the lighter side. Each of these books made me think or laugh or, in some cases, do both. I hope you find something to your liking here. And if it’s not summer where you live, this list will still be here six months from now…

去年,在我的夏季读书清单中你只能找到一本读起来还算是轻松的。今年,我努力多挑了几本简单点的。这些书要么能让我认真思考要么能让我放声大笑,有时两者兼有。我希望在这里你能找到一些你喜欢的。如果你所生活的地方还没到夏天,那你还有六个月的时间来看这份清单……

Hyperbole and a Half, by Allie Brosh.

《夸张和一半》,作者:阿莉·布洛什

The book, based on Brosh’s wildly popular website, consists of brief vignettes and comic drawings about her young life. The adventures she recounts are mostly inside her head, where we hear and see the kind of inner thoughts most of us are too timid to let out in public.

这本书的写作基础来源于布洛什十分受欢迎的网站,上面有大量简短的插画和滑稽的漫画,描述的是她早年的生活。她所叙述的故事大多都是刻在她脑海里的,从中我们能听到并明白她的内心想法。而这一点,我们大多数人往往过于羞涩而不敢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向外界宣泄。

You will rip through it in three hours, tops. But you’ll wish it went on longer, because it’s funny and smart as hell. I must have interrupted Melinda a dozen times to read to her passages that made me laugh out loud.

这本书,最多三个小时你就能读完。但你会希望它再多讲一些,因为这本书写得既幽默风趣又富有智慧。每当读到令我大笑不已的部分,我总要打断梅琳达读给她听。(真有爱呀~~)

The Magic of Reality, by Richard Dawkins.

《现实的魔法:真相》,作者:克林顿·道金斯

Dawkins, an evolutionary biologist at Oxford, has a gift for making science enjoyable. This book is as accessible as the TV series Cosmos is for younger audiences—and as relevant for older audiences. It’s an engaging, well-illustrated science textbook offering compelling answers to big questions, like “how did the universe form?” and “what causes earthquakes?”

道金森是牛津大学的教授,著名的演化生物学家。在他的笔下,科学变得生动有趣。这本书就同科学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那样好理解,老少皆宜。这是一本十分引人入胜、配图精彩的科学手册,对一些深奥的问题给出了十分有力的回答,比如,“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什么引发的地震?”。

It’s also a plea for readers of all ages to approach mysteries with rigor and curiosity. Dawkins’s antagonistic (and, to me, overzealous) view of religion has earned him a lot of angry critics, but I consider him to be one of the great scientific writer of all time.

同时,这本书还极力使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在靠近神秘的事物时,既带着好奇心同时又不失严谨。道金森反宗教的态度受到了许多人愤怒的抨击,但我认为他是从始至今最棒的科学作家之一。

What If?, by Randall Munroe.

《如果的事》,作者:兰达尔·门罗

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

The subtitle of the book is “Serious Scientific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 and that’s exactly what it is. People write Munroe with questions that range over all fields of science: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Questions like, “From what height would you need to drop a steak for it to be cooked when it hit the ground?” (The answer, it turns out, is “high enough that it would disintegrate before it hit the ground.”)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对荒谬的假设性问题作出的十分科学性的解答”,的确如此。人们给门罗提出的问题涵盖了科学的各个范围: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提到的问题比如说,“烹饪牛排的时候需要抛多高才合适?”(这里给出的答案是“高到在牛排落回锅里摔成碎肉之前的高度。”)

Munroe’s explanations are funny, but the science underpinning his answers is very accurate. It’s an entertaining read, and you’ll also learn a bit about things like ballistics, DNA, the oceans, and the atmosphere.

门罗的解答很风趣,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很准确。这本书能给你带来愉悦,同时你还能学到些东西,比如说,弹道学,DNA,海洋,以及大气层等。

XKCD, by Randall Munro

《XKCD漫画》,兰达尔·门罗

A collection of posts from Munroe’s blog XKCD, which is made up of cartoons he draws making fun of things—mostly scientists and computers, but lots of other things too.

这本书收集了该作者与书同名的博客上的一些博文,主要是他所画的搞笑卡通漫画,大多是科学家,电脑,但也有很多其他的东西。

There’s one about scientists holding a press conference to reveal their discovery that life is arsenic-based. They research press conferences and find out that sometimes it’s good to serve food that’s related to the subject of the conference. The last panel is all the reporters dead on the floor because they ate arsenic. It’s that kind of humor, which not everybody loves, but I do.

其中有一处说的就是,科学家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他们发现了生命是以砷(砒霜)为基本元素构成的。科学家们认为,新闻发布会上提供与会议专题相关的食物会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最后就是与会记者全都死在了地板上,因为他们服用了砒霜。这也是一种幽默,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但我还蛮喜欢的。

On Immunity, by Eula Biss

《免疫》,作者:尤拉·比斯

When I stumbled across this book on the Internet, I thought it might be a worthwhile read. I had no idea what a pleasure reading it would be. Biss, an essayist and university lecturer, examines what lies behind people’s fears of vaccinating their children.

一开始我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只是认为这本书或许值得一读。我还不知道这本书读起来竟会让人如此开心。比斯是名随笔作家和大学讲师。

Like many of us, she concludes that vaccines are safe, effective, and almost miraculous tools for protecting children against needless suffering. But she is not out

to demonize anyone who holds opposing views. This is a thoughtful and beautifully written book about a very important topic.

她研究的是人们害怕给自己孩子接种疫苗这一背后说明的问题。和我们许多人一样,她认为疫苗是安全有效,且几乎是神奇的,能保护孩子免于无谓的病痛折磨。但她并没有想要将持相反观点的人妖魔化的意思。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语言生动而缜密。

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by Darrell Huff

《统计数字会撒谎》,作者:达莱尔·哈夫

I picked up this short, easy-to-read book after seeing it on a Wall Street Journal list of good books for investors. I enjoyed it so much that it was one of a handful of books I recommended to everyone at TED this year.

我在《华尔街日报》向投资者推荐的书单上看到了这本书的名字,于是我就选中了它,这本书很短,读起来也很简单。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在今年的TED演讲上,我向所有人推荐了它。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54, but aside from a few anachronistic examples (it ha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bread cost 5 cents a loaf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doesn’t feel dated.

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54年,虽然书中有一些年代错误(一块面包5美分在美国那是老早以前的事儿了),但它并不过时。

Should We Eat Meat?, by Vaclav Smil

《该吃肉吗?》,作者:瓦科拉夫·斯米尔

The richer the world gets, the more meat it eats. And the more meat it eats, the bigger the threat to the planet. How do we square this circle? Vaclav Smil takes his usual clear-eyed view of the whole landscape, from meat’s role in human evolution to hard questions about animal cruelty.

世界越富裕,消耗的肉就越多。肉消耗多了,对地球造成的威胁就越大。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 瓦科拉夫·斯米尔通过他清晰的视角全方位审视了这个问题。从肉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到虐待动物的残酷性问题。

While it would be great if people wanted to eat less meat, I don’t think we can expect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to make drastic reductions. I’m betting on innovation, including higher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at substitutes, to help the world meet its need for meat.

虽然人少吃肉是件好事,但我不认为会有很多人大量减少肉食摄入。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包括提高农业生产力,以及发展肉类替代品,从而满足世界对肉类的需求。

更多英语学习方法:企业英语培训

篇五:人类太空之旅经典回眸

人类太空之旅经典回眸(关注·人类与航天)

杨宇光

《 人民日报 》( 2012年06月14日 20 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日前宣布,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即将在本月中旬实施,将发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和正在太空轨道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施对接。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是为了给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建设打下基础,此次有三位航天员随神九飞船进入太空,也将创下多项中国载人航天新纪录:中国航天员首次拜访在太空运行的小型空间实验室;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探访太空……

进入太空和探索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在神舟九号发射前夕,本版特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的研究员杨宇光博士,为读者讲述世界载人航天的精彩瞬间和女性在太空中写下的辉煌。

——编者

1961年4月21日,人类首次进入太空——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成功完成绕地飞行,开始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迄今,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已走过51年。 其间,人类登上了月球,建造了巨大的载人空间站,航天员甚至可以将出现故障的卫星带回地球或在轨道上维修,可以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的神舟飞船、天宫实验室,也在太空翱翔,未来还将建造永久性空间站。这其中的发展历程,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值得我们去回顾每一个难忘的瞬间

1961年4月21日,苏联人把加加林送入太空;

当年5月,美国人也把自己的宇航员送上太空;

激烈的太空竞赛,以美国人成功登月结束了第一阶段

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密不可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失去空中优势,以冯·布劳恩为首的日耳曼科学家团队开发了著名的V—2火箭,它可以携带一吨炸药,以超过音速5倍的速度攻击伦敦,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正是V—2火箭,奠定了现代液体燃料火箭技术的基本架构,为发展洲际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创造了基本条件。战后,美国和苏联分别继承了德国火箭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人员,发展自己的火箭技术。

与战后初期大力发展轰炸机技术的美国不同,苏联从一开始就重点发展弹道导弹技术,并从仿制V—2火箭开始,逐步研发多级火箭技术,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并在此基础上,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成功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苏联在第一颗卫星发射之后一个月,就把小狗送上太空,验证生物进行太空旅行的可行性,并取得了成功。之后,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就成功实现了东方一号飞船的载人飞行。之后,

又利用同一系列运载火箭不断改进,先后研制了上升号飞船和联盟号飞船,取得了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三人飞行等骄人的成绩。

在美国看到苏联领先一步取得的辉煌成果时,火箭技术已经落后苏联一大截。1958年,美国发射的第一颗卫星探险家1号,重量只有14公斤。为了尽快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美国用运载能力较小的红石火箭发射自己开发的水星号飞船,于1961年5月将艾伦·谢泼德送上太空,但无法绕地飞行,只能像弹道导弹一样上升之后马上落回来,返回时还要承受超过身体10倍重量的巨大加速度。而第二次飞行中,航天员格里索姆差点在溅落后的回收过程中淹死。直到1962年2月,通过改用推力更大的宇宙神火箭,美国才由航天员约翰·格伦乘坐水星6号飞船实现了首次绕地飞行。

虽然美国在载人航天发展的第一步处于落后地位,但前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和第一艘载人飞船的荣誉极大地激发了美国的民族自尊心,在肯尼迪总统做出载人登月的决策后,美国倾举国之力,制订周密而大胆的发展计划,通过双子星飞船的飞行,掌握了登月所必须的舱外活动和交会对接技术。通过研制巨大的土星五号火箭,解决了登月的运载能力问题。并最终由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在1969年7月20日登上月球,取得了登月竞赛的胜利。

第一代空间站,只有一个对接口;

第二代空间站,具有两个对接口,可同时与载人和货运飞船对接;

第三代空间站,由5个科学试验舱与核心舱组成,重达100多吨,被称为“人造天宫”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美苏登月竞赛结束,两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开始向不同方向发展。美国选择了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作为发展重点,而苏联利用登月竞赛中研发的联盟号飞船和交会对接技术,开始发展长期在轨飞行的载人空间站。

交会对接是空间站技术发展的前提。航天员必须通过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才能进入空间站生活和工作。美国和苏联在该技术上也采取了不同的途径。美国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有人参与的手动对接技术。并在1966年3月,由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乘坐的双子星8号飞船,与阿金纳火箭级实现了对接。但这一任务完成得并不完美,对接后飞船出现严重故障,只好立即分离并返回地面。

苏联的第一次对接也不顺利,宇宙186号和宇宙188号无人飞船在1967年9月30日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自动对接,但对接机构的驱动机构没有拉紧到底,使得两艘飞船的电连接器没有接上。1969年1月,苏联的联盟4号和联盟5号飞船实现其第一次有人对接。但这一阶段对接机构并没有供人员转移的内部通道,两名航天员通过舱外活动从一艘飞船转移到另一艘飞船。

1971年4月19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空间站——苏联的礼炮一号发射入轨,4天后,联盟10号飞船入轨并尝试与之对接,遗憾的是,由于飞船在对接最后阶段出现强烈振动,损坏了对接机构。导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飞船进入空间站的尝试付诸东流。同年6月6日,联盟11号飞船发射入轨,之后成功地与礼炮一号空间站对接,进入空间站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此后,苏联还发射了礼炮二号到礼炮五号空间站。除礼炮二号因故障失败外,在礼炮三号、四号和五号空间站上开展了大量的科学试验。这些早期的礼炮空间站属于第一代空间站,其特点是:重量20吨左右,只有一个对接口,因此每次只能与载人飞船对接,无法进行货物补给,人员在太空驻留的时间有限。

美国的第一个空间站——天空实验室是用土星五号火箭的第三级改装而成的。在利用两级的土星五号火箭发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故障,一块太阳能帆板被破损的微流星防护屏撞坏。后来经过阿波罗飞船的在轨抢修才得以正常工作。虽然天空实验室重达80吨,其内

部容积到了后来的“和平号”空间站建设后期才被超越,但只能算是第一代空间站。由于只有一个对接口,无法进行货运补给,不能支持长期载人飞行任务。属于美国利用阿波罗计划剩余资源的一次科学尝试。

1977年9月29日,苏联的礼炮六号空间站发射入轨,它与礼炮七号属于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代空间站。拥有两个对接口,可在与载人飞船对接的同时,与进步号货运飞船对接。由于航天员每人每天都需要数公斤的氧气、水、食物和其它消耗品,因此货运飞船的出现使得长期在轨飞行成为可能。礼炮六号和七号空间站也不断打破航天员飞行时间纪录,其间,礼炮七号还与宇宙1686号形成组合体,完成了一系列的科学试验。

人类历史上的第三代空间站——苏联与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其核心舱于1986年2月19日发射入轨,它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思想,除核心舱外的5个科学试验舱从1987年到1996年依次发射入轨,最终与核心舱组成了一个重达100多吨的轨道复合体。和平号空间站被誉为“人造天宫”,不但创造了连续在轨437天的长期载人飞行纪录,而且完成了无数次的科学试验,成为人类空间活动历史中的一座丰碑。2001年3月23日,完成历史使命的和平号空间站坠落在南太平洋。

第四代空间站,拥有几十个舱段和大型构件,重量超过400吨,桁架宽度达108.5米,建造过程中共进行了超过50次发射才组装完成,是国际合作的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投入巨大的载人航天越来越以国际合作为主要发展趋势。

拥有丰富的长期载人航天经验和空间站建设、运营经验的俄罗斯,与科技实力强大的美国携起手来,推出了“和平号航天飞机”计划,由美国的航天飞机11次造访和平号,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两国又联合欧洲、日本、加拿大等诸多国家,联合建设了人类历史上第四代空间站——国际空间站。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科学技术国际合作项目。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