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表示感激不尽的古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6:39:52 作文素材
表示感激不尽的古文作文素材

篇一:古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表示时间的词语

一,抽象的时间: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于是、于时、于是。 少顷:一会儿;

既而:不久;

是时:这个时候;

一时:同一时候;

未几:不多久;

俄而:一会儿忽;

忽然:突然。

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既表明事件的时间关系,也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意思虽然相近,但表示的时间关系和作用不尽相同。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两事相继发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另外还有如:

遽: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

遽别(急速分别);遽步(急步快走);遽忙(匆忙);遽几(急切期求);遽淹(迅速而逝) 快,迅速〖quick;fast〗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shū )尔:忽然。《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了?”

倏易(急速地变化);倏霍(急速的样子);倏闪(顷刻;霎那间);倏忽(一眨眼;忽然);

倏尔(转眼之间);倏瞬(一瞬间) 倏 shū <副> 忽然[suddenly] 倏而黄烟四起。

今者:现在。《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二,概括性的时间:

向:先前。《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假设以前我不捕蛇。戚戚不似向前声,悲戚的样子和前面大不相同。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失时:过时。《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藉。”

无何:没有多久。《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

尔来:从那时以来。《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干岁。”

尝: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平素。

既:已经。《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适: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几:将近,接近。《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初:刚开始。《赤壁之战》:“初一交战。”

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三,具体的时间:

岁:年。《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一年里冒死亡威胁的只有两次。

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秋:时

表示感激不尽的古文

候。《出师表》:“此诚危急哿亡之秋也。” 多事之秋!

曩nǎng:从前。《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有曩日,曩年,曩时,曩者(从前) 曩昔。

异日:将来。《黄生借书说》:“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翌日:次日。《(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翼日:明天。《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旦旦:天天。《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日:一天天。《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

旦:早晨。《术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篇二:古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如:尝,其意思相当于“曾经”。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表示动作、状态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如:

1、会,意思是“恰逢”、“正赶上”。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2、方,意思相当于“正”、“刚”。

①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蒲松龄《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罗贯中《杨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发生,如:是时。

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林嗣环《口技》)

“当是时”,即“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突然发生,异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 (林嗣环《口技》)

②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 (罗贯中《杨修之死》)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林嗣环《口技》)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⑤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干宝《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医士调治。(罗贯中《杨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动作的急促之外,它还着重表示仓促、忙乱的意思。

五、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一时”译为“同一时候”,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

六、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如: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相当于“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的意思。

①顷之,客请与予对局。(钱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环《口技》)

③未几,夫齁声起。(林嗣环《口技》)

④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蒲松龄《狼》)

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环《口技》)

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七、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久发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儿初醒声。(林嗣环《口技》)

②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钱大昕《弈喻》)

八、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其间相距的时间较短,如:既而,寻,相当于“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

②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九、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动作就要发生或完成,如:将,意思是“快要”“就要”“将要”。 ①不治将恐深。(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②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十、表示过了一些时候才发生。如:已而。

①已而太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十一、表示时间过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篇三:文言文调查

关于中学生对文言文的调查报告(一) 2008-06-02 20:46

关于中学生对文言文的调查报告 一. 前言: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二.课题的提出:

目前,文言文在当代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科书中少不了文言文的影子。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史上的遗产,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但由于文言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离我们那么的遥远。文言文古奥难懂,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是许多陌生的名词典章制度……,这一切,在初学者的眼中是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当今中学生中有一种呼吁声,因为文言文的难于学习,且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极少会用到。大家普遍呼吁“让文言文退出教科书的历史舞台”,不学习文言文。针对这种现象,这种呼吁声,我们带着“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看法”这一问题,对我校的师生们展开了一项调查。 三.调查方法及实施过程: 1. 调查方法:

我们针对这项所调查的问题,采取了调查问卷形式我们为此编写出了两份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从而了解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看法。 2. 实施过程:

我们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负责向本校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发放问卷调查;另一个小组负责向本校的各年级学生进行发放问卷调查。然后收回问卷进行统计。 问卷如下:

调查问卷(学生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们是高一(13)班的同学.我们正在计划调查一下你们对中国文言文的认识,对文言文学习的看法.希望你能将你的看法认真如实地告诉我们,请完成这份问卷.对于你的合作,我们将感激不尽. 一. 选择题

1.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文言文的? A. 小学 B.初中 C.高中

2.你对文言文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A.很容易 B.一般 C.有点难 D.看不懂 3.你喜欢文言文吗?

A.非常喜欢 B.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4.你喜欢背诵文言文吗?

A. 非常喜欢 B.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5.你目前已经累积了多少篇文言文了? A. 0~20 B.21~40 C.41~60 D60以上

6.通过学习文言文你的情操有没有得到熏陶? A. 很多 B.一般 C.一点儿 D.根本没有

7.背诵一篇文言文所需要的时间与普通课文相比: A.少花时间 B.多花时间 C.一样多 D.不知道 8.你对学过的文言文的记忆怎么样?

A. 记忆很牢 B.比较牢 C.记不牢 D.根本记不住 9.平时测试中文言文默写是否达标? A. 达标 B.不达标 C.有时达标

10.你认为要学懂一篇文言文花费的时间与现代文相比较: A. 比较多 B.一样多 C.比较少 D.不知道

11.平时你有没有做一些课本之外的文言文习题? A. 很多 B.一般 C.一点儿 D.根本没有 12.在写作中,你认为用得到文言文吗? A. 经常用到 B.偶尔用到 C.从未用到

13.你认为高中课本的文言文的数量应为多少较合适? A.2篇 B.3篇 C.4篇 D.更多

14.如果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再编入教科书来学习,你的态度是? A. 非常乐意 B.乐意 C.一般 D.不愿意

15.你认为学习文言文对你的学业是否有益处? A. 大有益处 B.一点点 C.没有益处 D.有害 16.你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

A.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B.为了提高学习素养 C.为了应付考试 17.如果今后考试不再有文言文方面的内容,你会_______文言文. A. 仍然学习文言文 B.偶尔学习文言文 C.极少学习 D.一点也不学 18.你认为学习文言文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用处吗? A. 有,非常大 B.有一点. C完全没有

二.简单问答题

1.你觉得文言文是否应该作为学生必学课文,还是应该放入选修或阅读欣赏单元?为什么? 2.怎么看待文言文的?(包括是否喜欢.是否愿意学习.对它的理解或认识…等)。 3.请谈谈你学习古文的方法或窍门。

调查问卷(教师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们是高一(13)班的学生.我们在计划调查一下老师对学生文言文的看法,请您完成下列的问题.对于您的支持我们不胜感激,谢谢! 1您觉得学生有必要学习文言文吗?

A. 非常必要 B.必要 C.不太必要 D.完全不必要 2.您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是否用到文言文? A. 经常 B.偶尔 C.很少 D.没有

3.您认为目前高中语文课本中安排的文言文难度怎么样? A. 非常适中 B.比较适中 C.不太适中 D.非常不适中 4.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的接受程度怎么样?

A. 非常容易接受 B.比较容易接受 C.可以接受 D.难以接受

5.如果今后的考试将不再考关于文言文的内容,您认为学生们应该_______文言文. A. 仍然乐于学习 B.偶尔学一学 C.极少学 D.完全不学

6.您认为现在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什么?

7.您怎么看待学生学习文言文(是有益还是有害,或是两者皆有)?

8.您对文言文学习有什么好的建议。

四.调查统计结果。

我们一共发放出1250张学生问卷。由于客观原因只收回了1125张学生问卷。一共发放出了30张教师问卷。于客观原因只收回了18张教师问卷。 统计结果如下: 学生问卷

题目 1 2 C D 3 B C D 4 B C D 5 B C D 6 B C D 7 B C D 8 C D 9 选项 A B c A B 419 323 A 284 524 303 A 224 524 413 A 438 134 178 A 454 339 198 A 524 119 228 A B 389 253 A 人数 417 727 81 199 364 34.12 26.46

114 23.18 42.77 24.75

119 19.91 36.6 33.71

474 35.83 10.94 14.54

237 37.06 27.67 16.17

274 42.77 16.24 18.62

29 504 31.76 22.65

592 百分比 34.07 59.34 6.62 9.71

29.71 9.30 9.71 38.69

191.10 22.36 6.45 41.14 48.33

B 202 16.49 C 431 35.18 10 A 734 59.92 B 169 13.80 C 134 10.94 D 188 15.34 11 A 134 10.94 B 299 24.41 C 449 36.65 12 13. B C D 14 B C D 15 B C D 16 17 B C D 18 教师问卷

1 2 D A B C A 334 414 263 A 309 354 383 A 659 79 133 A B C A 654 299 88 A B C A B C D A B C D 343 247 747 231 214 27.27 33.80 27.47

179 25.22 28.90 31.27

354 53.80 6.45 10.85

322 462 441 184 53.39 24.41 7.18

192 752 281 12 6 \ \ 6 12 \ \ 28 20.16 60.98 18.86 17.47 14.61 28.90 26.29 37.71 36

15.02 15.67 61.39 22.94 66.67 33.3 \ \ 33.3

66.67 \ \

3 A 6 33.3

B 12 66.67 C \ \ D \ \ 4 A \ \ B 3 16.67 C 15 83.33 D \ \ 5 A 18 100 B \ \ C \ \ D \ \ 我们在对问题的统计中,总结出如下观点: 第一题

(1)文言文应作为必修的同学占52%,他们认为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脊髓,它代表了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学习它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使人格更加高尚,加强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加深个人文化底蕴.并且在政治、历史、地理等考试科目中,也会有文言文的题目出现.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有必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2)认为选修的占44%他们认为文言文年代久远,在现代生活中没有多大用处;而且枯燥难懂,学习起来相当困难,最主要是学了没多大用处,将其做为选修,供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用以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3)认为一部分做为必修,一部分做为选修的同学占4%。他们认为部分对现在社会生活和做人准则等方面有启示的文言文应做为必修;那些较难,对我们没多大启发的文言文则做为选修,供感兴趣的同学研习。 第二题

(1) 表示喜欢并愿意学习文言文的同学觉得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境界。学习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与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话,去领阅他们的思想、智慧,这对我们有莫大帮助。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丰富内心,提高自身修养等。另外,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做为中国人,有必要继承与发扬下去。还能增强爱过意识,及民族自豪感。

(2) 表示不喜欢并不愿意学习的同学们觉得文言文的年代太过久远,学了只是为了考试,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用处,根本不是学以制同。

(3) 另外一部分同学对与名家作品,明篇明句则表示感兴趣愿意学,但那些古奥难懂的则不愿意深入学习。

第三题:许多同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机械性的死记硬背,这样是无法收到好的效果的。所以,我们在调查中总结吃一些较好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在此介绍给大家。总的来说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应该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再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通过借助工具书等方式对文章逐字逐句翻译,并且还要与其他文章对比学习。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单纯的机械式记忆是没有用的。这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书读多了好处自然也就来了。学习文言文特别注重熟能生巧,对每一篇文章都应该多读、多背、多记、多思、多翻、多用这“这六多”。同时还要温故而知新,对于过去所学的文章,要经常温习,或许还会有新的收益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努力培养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将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升华到真心的喜爱它的这一至高境,把我们的真情实感投入进去,就一定能学好它!

篇四:用英语表示的古文

英语古文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By nature, men are nearly alike; by practice, they get to be wide apart.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Not to mend the fault one has made is to err indee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言必信,行必果。Keep what you say and carry out what you do.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The superior man on grounds of culture meets with his friends, and by their friendship helps his virtue.

三 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The commander of the forces of a large State may be carried off, but the will of even a common man cannot be taken from him.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A youth is to be regarded with respect. How do you know that his future will not be equal to our present?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父 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While a man's father is alive, look at the bent of his will; when his father is dead, look at his conduct. If for three years he does not alter from the way of his father, he may be called filial.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I will not be afflicted at men's not knowing me; I will be afflicted that I do not know men.

诗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In the Book of Poetry are three hundred pieces, but the design of them all may be embraced in one sentence--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The Kwan Tsu is expressive of enjoyment without being licentious, and of grief without being hurtfully excessive.

父 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While his parents are alive, the son may not go abroad to a distance. If he does go abroad, he must have a fixed place to which he goes.

德不孤,必有邻。Virtue is not left to stand alone. He who practises it will have neighbors.

吾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At fifteen I set my heart upon learning. At thirty, I planted my feet firm upon the ground. At forty, I no longer suffered from perplexities. At fifty, I knew what were the biddings of Heaven. At sixty, I heard them with docile ear.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the dictates of my own heart; for what I desired no longer overstepped the boundaries of right.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Incomparable indeed was Hui! A handful of rice to eat, a gourdful of water to drink, living in a mean street. Others would have found it unendurably depressing, but to Hui's cheerfulness it made no difference at all. Incomparable indeed was Hui.

知 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The wise find pleasure in water; the virtuous find pleasure in hills. The wise are active; the virtuous are tranquil. The wise are joyful; the virtuous are long-lived.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It passes on just like this, not ceasing day or night!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He did not dislike to have his rice finely cleaned, nor to have his minced meat cut quite small.

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Look not at what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 listen not to what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 speak not what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 make no movement which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If a man take no thought about what is distant, he will find sorrow near at hand.

君 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There are three things which the superior man guards against. In youth, when the physical powers, are not yet settled, he guards against lust. When he is strong and the physical powers are full of vigor, he guards against quarrelsomeness. When he is old, an

d the animal powers are decayed, he guards against covetousness.

唯 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Of all people, girls and servants are the most difficult to behave to. If you are familiar with them, they lose their humility. If you maintain a reserve towards them, they are discontented.

篇五:文言文书信写法

目录

一、提称语

二、启辞

三、正文

四、结语

五、祝辞

六、署名

七、附候语及补述语

1、提称语

1.1

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语词。(点击此处查看“汉语称谓表”。)

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希圣老师尊鉴:”;再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

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

在礼仪简化的现代生活中,提称语常常被省略。省略提称语后,在称谓下加冒号“:”,如“希圣老师:”。

1.2

Table 1.1 书信中请察阅敬语

1

1.3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2

垂鉴 赐鉴 钧鉴 尊鉴 台鉴 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 道鉴 大鉴 英鉴 伟鉴 雅鉴 惠鉴 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 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 共鉴 同鉴 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 讲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 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 阅 知 悉 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2、启辞

2.1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常见的启事敬辞“敬禀者”,意思是说:“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

2.2启辞又分为两类。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2.3

第一类,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Table 2.1 传统启事用语

3

详细说明如下: 敬禀者 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 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 同上。

敬启者 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 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 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 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 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 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 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 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 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4

第二类,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别来无恙。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4

Table 2.2 传统寒暄用语

5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