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4:28:23 体裁作文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意思体裁作文

篇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演讲稿)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五千年文明积淀,六十载奋勇争先。在这短短几十年里。中国这条巨龙完成了蜕变,令世界为之惊叹。也许今天的我们会因为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但当我们向前看,回首那段灰暗的历史,我们更多应是学习一种精神,一种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

唐太宗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的记忆总是闪烁着微茫的灯火,文明的脚步一直在探索中风雨兼程。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回首中国三千年文明史,盛衰之事,历历在目。

在隋唐时期,中国可谓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曾使多少人引以为豪。然而,到了清代,统治者沉醉在即成的果实上,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等到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中国角角落落的时候,等到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相继签订的时候,“大清帝国”的美梦也就走到了尽头。他们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也没有铭记历史的经验。

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 “东亚病夫”到“华

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中华民族每位儿女都是祖国的孩子,祖国不够强大,就像是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子女的父母,不光是家庭的悲哀,更是孩子的不幸!! 堂堂中国偌大民族,居然任一弹丸之国欺凌日久日甚!

中华之所以大而不坚,众而不精关键在意识不足,觉悟不到;人人只为自己着想,人人为私己之利不择手国人自残,哀哉!! 国人就不能够凝做一团,厚积博发吗?

同学们!复兴中华,我们的责任!让我们以史为鉴,带着先祖留下的5000载文化积淀的自信,在由英雄前辈努力换来的中华民族崛起的伟大时代里,努力而踏实的过完大学生活的每一天。当我们大四毕业踏出校门的那一刻,我们有知识,有能力,有自信的接过时代给我们的接力棒

也许,没有人为我们的青春呐喊助威,也没有人为我们的艰辛著书立传,但我相信,那执着的奋斗与追求将载入我们的生命,沉淀出最美的诗句。跋涉中的山水只是屏障,跨过去的艰险才是最美的风景!

篇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很深的渊源和交往。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日两国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中日交流始于汉朝

公元1世纪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印绶。18世纪,在九州北部福冈发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的实物证明千九百以前中国和日本已建立密切关系。

日本遣隋史

589隋王朝统一中国。当时,日本正值圣德太子(574至622)摄政。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圣德太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友谊桥梁,遣唐使

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以各积极影响。据史书记载,自630至894二百余年间,共任命遣唐使达19次,其中一次迎接日本遣唐使回国。3次是为了送还唐朝赴日使臣。另有两次任命后终止,正式派遣达唐朝共13次。唐代高僧鉴真东渡,弘扬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日文化交流历史留光辉的一页。

二战后,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有实现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的互访,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国之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里氏转折。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两国间实力的对比变化,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全都渐渐扩大化了,侵华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篡改教科书问题等等又随之搬上了国际台面上来,至今发展势头仍未削减。

由以上,可以看出友好是长久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历史也证明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句话的正确性。

我们不能只看到“五十年对立”,而忽视“两千年友好”,但我们更不能无视“五十年对立”给两国人民感情带来的重创。中日两国应本着“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和平友好,面向未来”的原则,促进两国关系朝着好的一面前进发展。在这一方面,中国人民做出了表率,战后在对日问题上表现出了一个礼仪之邦所具有的品质,以宽广的心胸,真挚的诚意向日本人民传递出友好的橄榄枝。

中日关系面临着深刻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中日关系今后的发展将会如何?这仍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众人纷纷表达了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展望,有人认为“中方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未来应该抱着最坏的打算”;有人认为:“如果中日能变挑战为机遇,对中日美三边关系的健康发展及国际新格局的形成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实在我看来,按目前的中日局势来说,缓和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强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和合作,是中日之间发展的最恰当的选择。作为一个中国人,当然不会忘记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种种恩怨。但是作为一个理智的中国人,我更希望中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希望与周边的国家能和睦相处,我们国家和人民能与日本把关系处理好。当然,国际关系是无法预测,也是瞬息万变的。我想我

们国家的领导人应该果断抓住时机,积极面对,积极处理好复杂的中日关系,把这阻碍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转化为推动我过发展的积极

不可否认,日本是一个在历史观上存在巨大模糊和错误的国家,这与战后美国出于意识形态原因未对日本采取如德国那样彻底的思想清理运动有关;但同时另一个不可否认的无奈现实则是:日本的错误历史观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历史观的斗争必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中日之间却有更为急迫的问题需要处理。

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

篇三:大学语文论述“以史为鉴”的现代意义(1)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课 程 论 文

题目:试论“以史为鉴”的现代意义

课 程 名 称

考 查 学 期考 查 方 式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成 绩 指 导 教 师

试论“以史为鉴”的现代意义

摘要:“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创造“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如是说。当今虽说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但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让人们知道了世界其实是大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由此,人们就吸取教训做好防恐准备。而要在当代如此纷繁复杂的环境下谋发展,就必定要“以史为鉴”向先人学习。所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不忘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做出正确决策,世界的未来还是无限美好的。

关键词:以史为鉴;改革开放;中日关系;思想转变;自然灾害

一、 试论“以史为鉴”现代意义的立论

历史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和,包蕴着人类全部的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经验和教训。为了社会和个人更好地向前发展,所以了解历史、熟悉历史、学习历史一直是国家热切倡导人们的行动主题之一。诚然,我们知道历史不能复制,但学习历史、以史为鉴有着它存在的必要意义。以史为鉴,意思就是拿历史作为借鉴就可以知道国运的兴衰。“以史为鉴”,通常都是从正面积极地告诫人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大到治理国家。一代明君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历史,所以才有了“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的现状,这同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的关系。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载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苦痛。对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地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千多年的封建帝王统治给今天的无产阶级统治带来什么影响和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自商代以来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会给今天倡导商业化的社会带来

什么启示和影响;源远而流长的文化底蕴对今天提倡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什么深厚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简而言之,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究竟以史为鉴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二、 试论“以史为鉴”现代意义的论据

1. 经济方面:改革开放30年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以农业为本、大力发展农业,“精耕细作”是我们对传统农业的一种高括概括。小农经济自给自足,铁犁牛耕曾经一度给人们带来了安逸的生活。只是列强的炮火轰开了闭锁的大门,也从此轰毁人们安逸的生活。刀剑已不足以抵挡炮火的威力、也让国人深刻了解到只有经济发展繁荣了、科技进步了,才能抵御列强的炮火、才能让国人走向自强自立的局面。所以国家开始盛兴实业救国,期望能用经济的实力改变被欺凌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工业,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开始有了新的改变,慢慢地,人民的温饱的以解决了。特别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上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我国的经济以飞跃的速度向前迈进。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温饱开始渐渐迈向总体小康,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国民生产总值有了质的的飞跃,经济在各行各业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全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前人无法预料和想象的画面。我们做到了,我们成功了!

历史告诉我们,闭关自守不行,所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大陆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9728亿美元,世界排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上升到第一位。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达到28473亿美元[1]。 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告诉我们,小农经济不行,所以我们重视经济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 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中国大陆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2010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中国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大陆主要农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全世界大概500种工业产品中,220多种产品产量的“世界第一”属于中国。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1]。

这一百多年的境遇告诉我们:“贫穷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凌”。以史为鉴,我们吸收了历史的教训,自强不息。我们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引进外资,努力改善国人生活水平,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在综合国力排行第二的姿态下,我们昂首挺胸地站在了世人的面前,展示了一种大国的风范,展示了一种被欺凌后崛起的傲然。

2. 政治方面:中日关系

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我们伟大的祖国一路与风雨兼行,虽说成长之路是艰辛、曲折和漫长的,但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国家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光明的。五千多年的封建帝王统治对推进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地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有了“前车之鉴”,使我们的政党有了一个新的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一切不要用静的眼光看待事物。”

正如唐太宗说的:“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清朝取代明朝,只是因为明朝衰微,不可救药,并不是突出清朝有多么强大,清朝只是顺应天命,接手而已。至于清朝的统治,从制度上来说,废除内阁,皇权专制,种族分化严重,致使汉人哀叫连连。统治腐朽,闭关锁国,致使经济生产无法前进,科技不会进步,技术不会发展。就因为有了专制制度,实行了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被扼杀,中国一直呆在古代,盲目排外,不思进取,保守愚昧,最后,阻碍了中外的交流,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才有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悲剧命运。由此事例的弊病,都可作为

当今中国之前车之鉴。所以,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更大更好的进步和发展、有更辉煌的未来,就要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走向一个开放的国际社会,使中国融入到世界中。

在当今社会,若是一个国家的政党不顾学习前人的经验和吸取前人的教训,则后果必会是不堪设想的;但若是以史为鉴,则会引领国家走上越来越辉煌与繁荣的道路。就如:中日关系的持续维持对我们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中日关系的发展,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多数时期两国人民和睦相处,与亚洲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在旧中国社会,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的战争,给我们中国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中日友好睦邻关系作为长期的国策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位置。在世纪之交,回顾中日两国交往的历程,可以说,友好合作是主流,冲突和摩擦也不少,但展望未来,深深的感到,中日友好不仅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中日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且更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以我们应回顾和正确认识历史,抚平历史的创伤,以史为鉴,化解对立,面向未来,共谋两国和平发展[2]。

3. 文化方面:思想观念的转变

根据报道,今年泰国水灾频繁,多次发生洪水,曼谷也经常被水淹没。但此次的水灾较为严重。这次湄南河流域的洪水始于从7月下旬起持续不断的大雨造成的河流泛滥,从北部的清迈府到靠近河口的首都曼谷,涉及58个府的600多万公顷土地被水淹没,受灾者达到约300万人。在首都曼谷,50个区块中有28个区块被水淹没[3]。

为什么近年来这些自然灾害的事件总是络绎不绝,并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呢?而人类一直强调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为什么在环境灾难方面却始终没以它为鉴呢?

1) 其实历史并不是仅仅指那些有时代烙印的大事件,近年来发生的所谓小

事件也是历史,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反思,并以它为鉴。而以它为鉴,并不仅仅是指在行为表面上修改,更重要的是在意识文化上根治,这样

篇四: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大海作证——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屈辱的历史

珍爱和平——

让正义的阳光驱散战争的乌云

展望未来——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程似锦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我们中的不少人似乎选择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依某些国人的观念,对于过去,尤其是痛苦,就会采取“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轻率态度,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常常让我们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

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 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它会在今天的纷纭变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随波逐流,更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错误。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死亡。据说,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贾国荣:《冰心的遗憾》)。 “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事关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培育的大计。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学习历史的意义主要有丰富自我、发展个性、减少失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乃是一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应当将“真”、“情”、“思”、“行”统—为一个整体,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感染、启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宠儿如今却失落了,史学危机的话题并非危言耸听,历史教育的延误、式微和堕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愿与大家一样为之关注、探索和分享。我试图让历史教育不再尴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视,于是从彷徨到呐喊、困惑到醒悟;从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让历史能够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补品,让学生在成长中通过历史的学习而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张扬自己,营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别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执着的信念要从四十岁重新开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难心理,力争做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立志要把课上出味道来,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宽阔、生动和精彩,发掘真善美的内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

从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将会给你一个制高点。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刍,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人事的缅怀。

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学习并深刻理解、借鉴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作为中华儿女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下的伟大历史使命。

中国近现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主要包括:封建君主专制下的抗击西方殖民侵略、民族起义;半殖民半封建下的民主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所进行的革命与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史主要彰显了中国人民自强、自立、不惜流血牺牲,在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中所铸成的民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英明。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血泪史,更是一部复兴史,是华夏儿女不折不挠的伟大脊梁的展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牢记历史。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我受益匪浅,心得颇多。

一、作为中国人要多多了解国家的发展历史

认知自己国家的历史是一个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兴旺的不竭动力,一个连自己国家历史都不懂的民族注定是要没落的。前俄罗斯总统普京说:“忘记历史的人

是罪人,想回到历史的人是愚人。”所以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个人爱国素养的体现,是当代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修课。

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使我更加具有民族认同感、归属感。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是塑造合格大学生的必要条件,在学习的时候,当老师讲到西方列强在中国侵占了多少土地,害了我多少同胞,同学们就无比的愤慨,义愤填膺。如果老师提到中国军民又打了一个打胜仗时,同学们就高兴地连声叫好。就这样,在无形中把我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三、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三观”

中国近现代史有力的帮助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风雨中度过的近二百年来,中国不仅没有阻止过无数仁人志士勇往直前的脚步,反而锻炼了他们的斗志,丰富了他们的经验,为了国家,他们无惧死亡,耐得住极其贫乏的物质和残酷恶劣的生存环境,例如课堂上老师介绍的邓世昌、冯子材、秋瑾,孙中山、朱德、陈赓等等历史人物让人敬佩的事迹,这一切都让我们领略到革命先驱的价值取向,让我们学会如何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坚定自己的信念去奋斗不息!

四、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更是我们吸收科学的思想,树立良好作风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我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的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学会了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客观的面对事实和周围的事物;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因地制宜的、动态的、发展的预测问题,看待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路线,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从而开创了革命的崭新局面。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史实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拿过来不是自己的,拿出去才是自己的。

五、从伟人身上找回大学生失缺的品质

伟大的革命先驱、国父孙中山一件西装穿了30年不换。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一件睡衣在瑞金、在草地、在雪山、在延安,直至在天安门开国大典上都穿它。几十年啊,有人要他换掉,毛主席说“衣服可以破,思想必须新,可是有的人衣服很新,思想很旧”,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伟大人物的共有品质,也是我们新时期青年学习的楷模。

毋容讳言,当代大学生应该学好中国近现代史,懂得历史,摒弃恶劣的作风,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把自己锻造成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合格大学生而努力拼搏。

2010级水本一班 刘小兵 2010102074

篇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作者:周鲜桃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05期

摘 要:历史是紧紧联系过去与现在的一门学科,可以帮助人们深刻了解以往的荣辱兴衰,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预见明天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历史,应该认真学习、努力思考,在历史的指导下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过去,展望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涵义;必要性;角度;历史的舞台

本文从历史的涵义、重要性、看待角度及教学方法几个方面探讨一下中学的历史教育。

一、关于历史,不同学派的看法和观点

唯意志论观点认为:历史是由帝王将相或者伟大的英雄人物创造的。这明显夸大了作为个人对于历史的作用和影响;唯宿命学派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天命决定的,任何人的努力对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说都是于事无补、徒劳无功的。这无疑又全面否定了个人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发挥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点对于历史给出了正确的解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他们在生产关系中地位相同,利益也基本趋向一致,因此他们对某件事物往往有共同的意志和趋向。他们要么能充分代表和体现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要么,就会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二、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学生以及家长普遍把历史看作一门副科来对待,认为历史学习对于他们是一件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事。可是这种观点真的正确吗?在这里我只想用三个伟人的看法对这一观点进行辩驳:唐太宗曾说过“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伟大的领导人毛泽东也有“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这一说法;培根的《论读书》里更有“读史使人明智”的论述……伟人尚且如此重视历史的重要地位,我们普通人又怎么能贸然忽视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呢?

1.了解过去,知历史长河中的荣辱兴衰

了解历史,是指要掌握过去历史的基本情况和信息。历史是不断变化着的,我们每个人、每个民族,以致上升到每个国家,都是在不断变化中求得发展的,我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对整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历史可以充分反映逝去的点点滴滴,荣辱兴衰,朝代更替,是它们的灵魂和镜子,清晰明了地让人想去触摸,想去了解和探索历史长河中的真相。我们不能抛弃和遗忘历史,因为那样就相当于抛弃了过去,背叛和否定了自己。

我们不但要充分了解本民族、本国的历史,同时还要对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历史有所掌握。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清现在我国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形势。

历史是公正、客观的,谁也无法掩盖历史、改变历史。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强大、繁华、兴盛的时期;但同时也有屈辱、弱后与无助的历史阶段;现在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又再次实现了复兴和腾飞。因此,我们更应该始终以谨慎、认真的态度仔细研究、揣摩历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再次被侵略、欺凌、践踏,才能使我们的祖国更强大、更有力、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

2.“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总结得失、经验和教训,增长智慧

古有唐太宗从“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说里,悟出了“民贵君轻”的统治思想,在其指导下,薄赋税,轻刑罚,安世济民,使唐朝在他的统治下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历史盛况;现有中国领导人从“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等历史事件中,得到“改革开放”“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启发,从而根据国情改变发展战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我国再次实现经济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转第127页)

(上接第126页)作为领导者应该不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那么作为普通人,历史对我们就没有借鉴作用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使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能从历史中吸收经验、增长智慧。比如科技革命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这就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遵循自然规律,呼吁身边的人要好好保护环境,否则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八国联军和日本的侵华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伤害和痛苦,这就促使我国人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以实际行动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为我们国家经济、政治更好地发展贡献更多自己的力量……

3.通过历史,修养身心,匡正言行,塑造良好美德

走进历史的长廊,你会发现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面面飞扬的精神旗帜。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的慷慨民族气节;在商鞅、王安石变法的经历中,可以感受到先人不畏强权、积极创新、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在无数爱国烈士身上学到不怕牺牲、拯救民众于水火的大无畏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指导着我们不断规范言行举止,净化精神世界,以大爱塑造良好的精神品德。

三、多角度品味历史

历史人物存在着三重性的特点,即历史性、文学性还有杂谈性。针对某一历史阶段的解释和说法,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会接收到不同版本的信息:史料记载、稗官野史、电视的胡编乱造让历史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探清。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时,一定要尽量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就拿慈禧太后来说吧,慈禧玩弄权术,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

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的。但是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我们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是慈禧的话,面对四周列强的窥伺,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可能更多的是充满了感慨与无奈。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慈禧的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引以为戒?我们还可以设身处地的思考,如果换成我们,如何做才能更妥当?再比如,楚汉之争,刘邦大败项羽,最终得以建立大汉江山;项羽失去了唾手可得的天下,无奈自刎。这是历史定论,自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于是,众多历史学家开始了对刘邦的“恭维”:虚心纳谏、采纳忠言、知人善用、能够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反过来则对项羽给予很低的评价:不纳忠言、刚愎自用、用人不当、疑心太重……诚然,刘邦是一代霸主,建立了千秋基业,身上肯定存在很多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不免怀疑,作为小混混出身的刘邦,身上就没有任何缺点或者不好的地方吗?为什么历史学家只一味地给予刘邦赞扬和肯定,反过来就对项羽大加痛斥?项羽也是一方豪杰,司马迁的《史记》里也有专门为他写的传记,他身上肯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江山尽失,但他身上也有很多优点和长处,比如他的勇猛无畏,他的重情重义,他的铮铮傲骨以及他的真诚、坦率……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在讲到这部分知识时,就会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刘邦和项羽,使他们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教导学生多角度品味历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历史,从不同角度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在假设中不断感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得出自己的人生启示。

从多角度品味历史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所有细枝末节都要探究清楚。教师应倡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有条件的话尽可能多翻阅正规的史料记载、文字文献;切莫胡乱拿野史当正史,过分相信小说、电视里改编后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只对皇帝的后宫、顺治出家、孝庄下嫁对等低俗话题感兴趣,而对历史产生错误的认识和看法。

四、让学生登上“历史的舞台”

前文已经充分论述了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以及学习历史时,应该有的正确态度。那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呢?答案是放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学生登上“历史的舞台”。

1.让学生在历史短剧扮演中,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教材内容枯燥,知识点比较琐碎,如果只有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照念教材,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死板、压抑,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被扼杀。比如,在学习《张骞出使西域》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鼓励学生将教材变成历史短剧,形象再现当时的场景。通过短剧表演,当时汉朝的兴盛、张骞出使西域的重重艰难,以及之后汉夷文化的频繁交往、不同文化的流通和传播等历史场面便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短剧从筹划到排练再到公开表演,我全部放手交给学生,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信任,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他们的潜能和优势得到发掘,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保证了历史学习的良好效果。

2.在课堂上开展自由辩论,锻炼学生的思维缜密性和灵活性

历史学习不能只要求学生单纯地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民族融合”这一历史现象,我会拟订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1)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大一统民族的形成,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2)在进行民族融合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连年征战,民不聊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然后安排学生针对不同的观点,分组(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意思)进行辩论。

学生慷慨激昂、激烈争辩,我在旁边给予适当点拨:评价历史现象要看它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过讨论和指导,学生得出结论:民族融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充分交流和融合,为实现大一统的局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积极、有力的历史现象。

学生通过自由辩论,不但增强了对不同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缜密性和灵活性,而且还在情感上使学生受到冲击和震撼,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投身到历史学习中去,提高历史学习效果。

我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既存在着必要性又存在着重要性,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努力思考,在历史的指导下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过去,展望未来的发展。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