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用散文西江月改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35:44 作文素材
用散文西江月改写作文素材

篇一:《西江月夜行黄沙》改写 - 小学生优秀作文网 小学作文大全 小

《西江月夜行黄沙》改写

仓山小学 六年一班 郑书颖

夜幕降临了,我漫步在黄沙道上,皎皎明月在漆黑有夜空中显得格外明亮,犹如白天一样。不远处有一棵树,几只鸟鹊栖息在树枝上。突然,“扑??,扑??”这几只鸟鹊拍打着翅膀飞走了。起先,我被这动作吓得不知所措,“是我吓走了它们吗?”我自言自语,“但,我离它够远的啊??,”后来,我望一望天空中明亮的月亮,什么都明白了,是月光太耀眼,鸟儿误认为早晨来了,才飞去找食吃的。

我正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中,一股清凉的微风迎面吹来,拂过脸颊,使用感到异常清爽,让我注意力分散开。即刻,传入我耳中的是几声清脆的蝉鸣声“知了、知了”。我这才向右前方望去,发现蝉鸣正从树上传来,可我却在黑暗中看不见鸣叫的蝉儿。“知了、知了”。又是几声蝉鸣,让我倍感轻松。

再向前走去,稻田里的花香直扑我的鼻中,“嗯!好香!”我忍不住深吸几口气。眼前正是一片稻田,稻花锋微风中轻轻摇曳着,我幻想着现在是白天,金灿灿的稻田格外可爱。不用说,今年稻谷又是大丰收,不一会儿,我的心里已被丰收的喜悦充满,它让我难以言状,“呱、呱、呱”不时不时,远处传来不停的蛙鸣。这个夜晚,真美好!

漆黑的夜空,分分散散地挂了七八颗星星,像小孩眨着眼睛,闪闪发亮,闪耀夺目。突然,乌云布满天空,天气闷得让人喘不过气了!要下雨了吧?!我想着。真的,没过多久,一颗颗雨珠滴落在我的脸上,凉丝丝的。“滴嗒、滴嗒??”雨越下越大,我全身都快淋透了。

我慌了起来,赶快加紧脚步向前走去。“到土地庙树丛旁的茅店可以躲雨!”“咦?”当我走到那儿,却没看看见那曾经住过程茅店。 又急急从桥上走过,渡过小溪,又拐了个弯,见到了躲雨之处——茅屋。“总算有躲雨的地方了!”我松了口气。

虽然下雨了,但今天晚上是很美好的。

篇二:散文阅读

专题

用散文西江月改写

复习卷(三)散文阅读

一(24分)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刹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日子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母亲对我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身材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请找出文章中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4分)

3.“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句中,“这”具体指什么内容?(4分)

4.当一家人为走大路还是小路而发生分歧时,最终“我”年老的母亲还是决定顺从小孙子,走小路。“我”的母亲的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4分)

5.“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4分)

6.如果你处在作者的位置,你会怎样处理母亲与儿子的关系?除了文章所写到的方

法外,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吗?(4分)

二(22分)

⑴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时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⑵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令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⑶过了之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⑷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⑸在这浅紫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7、“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是指 。第一段中加点的“它”和“别的一切”分别指代什么?(6分)

8、文中哪句话将“眼前花,心中事”自然融合在一起?最能体现作者陶醉于花的芬芳的句子是哪一句?文中有一句话点出“一大株紫藤萝”的命运是特别年代造成的,这句话是 。(4分)

9、“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4分)

10划线句子如何理解,谈谈你的认识。(4分)

11.你怎样理解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4分)。

三 草莓(30分)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拨的槲树生意□□,充满了对未来

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娇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的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 ,基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主,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了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刀许两天……

我们常 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 ,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了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党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虚,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人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2、根据语境,将“依然”“酣然”“盎然”分别填入第1段的空格中。(6分) 依次是:

13、文章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4分)

14、从行文思路看,第1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15、文章第2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 ”。(4分)

16、文中有四个含“草莓”的句子,请选出“草莓”的含义有别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4分)

A、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C、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7、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5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4分) “有所剥夺”的是:

“有所增添”的是:

18、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里“六月的气息”是指 。(4分)

四 报秋(24分)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这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讨那叶子,要捣乱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但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9、为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怅然( ) 玉簪花( ) 熹微( ) 擎起( )

20、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4分) ⑴作者为什么吃惊?

⑵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2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4分)

23、“领取自己的那一份”也是一种境界,对此你有何感想?(4分)

25本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4分) 答案

一1.记叙了一家人散步的经过,表现了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浸透着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4.表现祖母对小孙子的疼爱,体现了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睦的情形。

5.“我”和妻子分别背着家庭中上一代和下一代越过散步路上“走不过去的地方”,更是在生活中相互爱护、风雨同舟。作为中年人,“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有一种高度的使命感

6.本题为开放题,从处理办法、思想境界、语言表达等方面酌情评分。

二7指失去小弟的悲伤。紫藤萝在我心头缓缓流过;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焦虑和悲痛 8我只是伫立凝望,??生死谜、手足情的。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9、作者从紫藤萝身上看到了生命的顽强。 10、作者睹物释怀,他看到蓬勃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从而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 11、作者通过看花,感觉到花多年后重新开放的生命的喜悦,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表示抓紧时间,珍惜生命

三12、“盎然”“酣然”“依然” 13、夏意正浓或生意盎然。 14、铺垫 15、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16、D 17、“有所剥夺”的是:青春的心情和容颜。“有所增添”的是:成年期的思想和情感。 18、青春年华或:“妙龄十八的馨香”

四19 略 20⑴没几天便是立秋。⑵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21、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22、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好好把握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人生。 23、人生应面对现实,学会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而不要在好高鹜远中迷失自己。 24、略

篇三:趣味教学古诗词四法

趣味教学古诗词四法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吟诵品味诗词中悠长的韵味,自然是一种绝妙的享受。 解读古诗词首先应“知人论世”,即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诗人的生活环境、诗词作品创作的背景(时代的兴衰、社会习俗、作者当时的遭遇),还要对诗人的其余作品有所了解。这样就会把诗词放到广阔的历史空间,便于把握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对古诗词进行理解和把握,会更透彻、更准确。在这个前提下,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解读古诗词,会让读者更加快捷、更加迅速地走进古诗词,深刻体会诗词深邃的意境, 且富有趣味性。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学生一定会趣味盎然。 *方法一:以诗译诗** * 以诗译诗就是把古诗词译成现代诗词(不是译成白话文)。译成以后的现代诗要力求押韵,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把有些字的意思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要力求把诗人所要表达的那份情的感动、理的感悟和美的感触表达出来。将古人的格律诗今译,赢得一片喝彩的,莫过于翻译家兼诗人绿原对王翰《凉州词》的翻译: 原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摧。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翻译:酒,酒,葡萄酒! 杯,杯,夜光杯! 杯满酒香让人饮个醉! 饮呀,饮个醉—— 管它马上琵琶狂拨把人摧! 要摧你尽摧,想醉我且醉! 醉了,醉了,我且枕戈睡。 醉卧沙场,谁解个中味? 古来征夫战士几个活着回? *再如对曹操《观沧海》的翻译:** * 策马东来,登在碣石上。我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水波澹澹,突兀耸立的山岛呀,最先跃入眼帘。 山岛山——百草丰美。树木浓繁。 虽然已到秋天,它们仍生意盎然, 看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 都是大海吐纳的小小弹丸; 天上的银河啊,星光璀璨。 它们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啊! 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 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方法二:与人物对话** * 与人物对话就是穿越时空,发挥联想和想象,与诗词的作者或诗词中的人物说话。可用第二人称直接说:你呀,诗人啊,你…… 尽可能想象合理的细节,比如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外貌描写等。与诗人对话可结合生活体验,变换角度,写成一首与诗人直接对话的现代诗。甚至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与诗人对话。 如读了杜甫的《春望》,一位读者以直接对话的方式写了下面的作品: * **又见春天** * ——致杜甫 杨柳枯了又绿了 花儿谢了又开了 白发的诗人啊 你寂寞的心何日充盈 你眼中的泪花能变成莹莹的露珠吗? 但愿那布谷鸟的叫声化作柔柔的催眠曲唱给你 你没有理由再叹息,那令你梦里心悸的烟火 如今,只是一道风景 你渴盼的家书正飘在三月的桃花里 你也不用再为那不胜簪的白发而伤感 它是从唐朝飘来的一缕诗香 *方法三:改写成散文** * 将古诗词改写成散文,从形式上说,就是把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改成句式长短不一的散文。通常要运用工笔细描的方法,就是在准确理解唐诗内涵、把握唐诗情感基调的基础上,用自由活泼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努力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描写出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在散文化的形式下,体现诗词的意境、韵味和形象。 用语上要求精练、生动和形象,但不必像作诗那样刻意求工。内容上要能准确地理解诗词的内蕴,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要塑造出生动可感的形象。通过对古诗词的改写,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可以让自己的作品平添些许诗意,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例如对辛弃疾《*西江月*》的改写: *西****江****月** * 是什么使枝头巢中早应安睡的乌鹊局促不安?是什么使不愿入眠的蝉儿叫个不停?天上是一轮皎洁的明月,耳边是阵阵徐徐而来的清风,或许。那些乌鹊和鸣蝉将这夏末的夜晚当成了白天。遭受贬斥,在家隐居多年的辛弃疾走在这乡间的小路上,心里的种种不快已被这清幽奇丽的景色化解,就想一些愉快的事儿吧!突然,一阵清风送来了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味,保准又是丰收年,乡亲们可以过上几天舒心日子了,诗人似乎看到了乡亲们的张张笑脸。想到此处,诗人不由地笑出声来,四面蛙声骤起,似乎在为诗人助兴。 夏夜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

还是一轮明月几点星光,一片乌云飘来,顷刻间雨点就砸到了诗人穿头着单薄的背上。糟糕,今夜倒霉,对了,前面不远处土地庙旁在座乡村客店,就到那儿避雨!于是,诗人迈开大步急急奔走,转过小溪,跨过竹桥,到了,终于到了,但是诗人身上早已淋了个透。客店主人看着诗人头发上不停下滴的水点,不由得哈哈大笑:“稼轩先生,你湿透了,可是今年的丰收保住了。”笑声,在客店的人群中“传染”,在夏夜的寂静中回荡。 *方法四:编演课本剧** * *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活动式教学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普遍喜爱。编演课本剧就是一种活动的方式。教师应先给学生讲清剧本的写作要求,发动学生自行改编、自行排练和演出。开始教师可以具体细致地指导,渐渐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过一把“演员瘾”。 如根据《石壕吏》改成的剧本(注:该课例引自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 剧中重要情节的表演设计: 捉人的吼叫声喧嚣;“吏”蛮悍、凶暴、捉人;

老翁匆忙翻墙躲避。 吏捶门打户、吏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找不到一个男人。 “吏”怒吼:“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妪泣诉:“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眼下死了的,

不用说已永远完了,活着的,只能过一天算一天! 吏不相信,老妪拿出信来给吏看。 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妪说了一句:“家里再没有人了 吏威逼说:“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妪不得已:“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吏凶狠地追问道:“?乳下孙??吃谁的?乳??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妪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还是行行好吧! 吏仍不肯罢休。 ……

篇四:西江月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

有两种角度的赏析,其中赏析一更为生动形象:

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这两句是“醉话”。“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种种,如直说出来,则不过慨叹“世道日非”而已。但词人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有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憨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亦表露无遗。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词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挣扎着自己站起来,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软骨头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实感。

西江月。遣兴(2张)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词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词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词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

篇五:六上语文课文内容填空(修改)

1

2

3

4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