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楚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25:20 体裁作文
楚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体裁作文

篇一:楚庄王

雄霸天下 问鼎中原:楚庄王金戈铁马的一生

楚庄王(前614—前591),姓熊,名旅(又作吕、侣),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在周朝历史上,楚国本就是中原各国眼中的蛮夷之地,庄王祖先熊绎曾在西周初年被成王封为子爵。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子爵本就地位不高,楚国国君自然是心中不服。因此在整个周朝,楚国都是时服时叛。周昭王时期,楚国日益强大,威胁到了周王朝在汉水以北的大小诸侯国,并且常常有意不向周朝纳供,直接挑战周王室权威。

周昭王是个有勇无谋,志大才疏的君主,与后世的崇祯皇帝有得一拼。为了树立周室权威,他对楚国进行了三次声势浩大的南证。但是他在出发前并没有好好研究楚国地形,天气气候,导致三攻三败,最后一次还被用树胶粘的大船害死在汉水。这就是后来齐桓公伐楚时的三条理由之一“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春秋时各国交战都讲求兴“礼仪之兵”,凡事都要有个理由,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个“说法”,后来更出了个高举“仁义”大旗,傻得可爱的宋襄公(就是那个主持鹿下会盟闹剧和败给楚国后说敌人队还没排好不能攻击的牛人)。代表楚国去谈判的屈完没办法,只好敷衍说“昭王之不复,君其问渚水滨。”最后,楚成王与齐桓公定下盟约。

这次楚国北进的步伐被阻,齐桓公成就霸业,楚国上下自然是心怀怨恨,后来又在晋文公时战败于城濮,使北进图谋一再受挫,在这次战役中,晋文公以当日之恩退避三舍,引兵城

濮,大败楚军,楚国引以为耻。

公元613三年,楚穆王崩黜,庄王即位。自此,楚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君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说到楚庄王,就不得不说说他的谥号“庄”。所谓谥号,就是王、公、卿、大夫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虽然后代谥号纯属为谄媚帝王将相所设,但在先秦,谥号也从各个角度客观地浓缩了君王的一生。

楚庄王的“庄”字,在谥号中的意思是:兵甲亟作曰庄、叡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 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由此看来,庄王的一生是在刀光剑影中度过的,他的武功,在楚国历史上的确是空前绝后。

庄王即位初期还不满二十岁,国内政局不稳,朝廷大臣互相倾轧,勾心斗角,政治极端腐化。当时的国家大权在楚令尹子孔和太师潘崇以及庄王的两位老师公子燮(庄王傅)和子仪(庄王师)的手上,公子燮与子仪更是挟君主以自重,庄王毫无实权,甚至有被废掉的危险。但他不愧是个有雄才的国君,甫一即位便用了一招“假痴不癫”之计,稳住了朝中权贵。他在宫中成天只想着享乐,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只顾着打猎游玩,不问政事,一副昏庸君王的模样,众权贵认为他不成气候,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权夺利之中,朝政混乱。对此庄王闭耳不闻,依然是夜夜笙歌。

历朝历代以来,官场如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仕途之路染满了鲜血,在这个权利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争权夺利一旦到达颠峰,便会引发一场惊心动魄的事变。庄王“假痴不癫”就是在等待这样的一个时机,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个机会竟来得如此之快。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元年),晋会宋、鲁、陈、卫、郑、许等国国君于新城(今河南商丘西南,一说今密县东南)结盟,把矛头对准楚国。当时,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这些小国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皋陶后裔时所建封国,号称“群舒”。群舒不稳定,楚令尹子孔和太师潘崇率军前去攻讨。他们这一走,郢都就是公子燮和子仪的天下了。《左传·文公十四年》载:“初,斗克囚于秦,秦有殽之敗,而使歸求成。成而不得志,公子燮求令尹而不得,故二子作亂。”斗克曾经被秦俘虏,后来秦在有殽之战败给了晋国,楚国又有城濮之败,秦王有心与楚国交好,便放了斗克,让他回国撮合。斗克自以为对楚国有功,对这段屈辱的俘虏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国君的重用,对王室极端不满;公子燮想当令尹,但令尹之位世代都是由若敖氏一族的人担当,他的希望落了空,自然也是对王室及子孔恨得咬牙切齿。两人一合计,就决定乘此机会犯上作乱,在郢都加修城墙,准备抗拒子孔、潘崇统兵回攻都城。又派人前往谋杀子孔,但他派出的刺客太无能,只得“不克而还”。,

在官场上,要么大家一团和气,如果要陷害就得往死里整,如果不走运没有整死对方,那么对方将会用十倍、百倍,乃至千倍的阴毒计策来报复。公子燮和斗克当然明白这一点,一听说没有害死子孔,吓得脸都白了。当时若敖氏权倾朝野,树大根深,公子燮和斗克知道没有胜算,便干了一件天大的蠢事。公元前613年八月,两人挟持着庄王出逃商密(今河南淅川西)。原本他们在郢都还可以以国君的名义对付子孔二人,现在这一逃,而且还以国君为人

质逃走,根本就是把自己推到了悬崖上。朝野上下顿时全情激愤,二人成了众矢之的。庐(今湖北南漳东)大夫戢梨与叔麇设计诱杀公子燮和斗克,平定了“二子之乱”。在史书里对戢梨与叔麇是如何诱杀公子燮和斗克,没有详细的记载,但他们的确做得非常漂亮,没有留下任何隐患,为楚庄王扫清了霸业之路上的第一个障碍。

关于“二子之乱”,《左传》里丝毫没有提到庄王的任何卓越表现,似乎在这场震惊天下的政变中,庄王不过是个任人摆布的傀儡,但从后面庄王在争霸和振兴楚国的一系列的表现来看,庄王又绝不会是个任人宰割,而不会还手的软骨头。因此,在这场政治斗争所引发的叛乱里,庄王应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子孔、潘崇的“伐舒蓼”,刺客的“不克而還”,公子燮和斗克的“挟王出逃”,戢梨与叔麇的诱杀之计,这一系列的巧合都应该有庄王的部署在内,只是为了麻痹众人,庄王表面上仍然暂时饰演了一个昏庸君主的角色。对那依然无法看清真相,只认为庄王无能的朝廷大臣,只能叹一句“庄王非在梦中,尔等在梦中矣。”

按理说经过这次之后庄王应当真正掌权治理国家了,但是放眼朝中,到底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他并不知道。潘崇等人从成王时代开始就不是很忠诚,庄王的祖父成王当年想要废掉“蜂目而豺声”的太子商臣,潘崇是商臣的太傅,就问商臣说:“能事之乎?”商臣说:“不能。”又问:“能亡去之乎?”商臣答:“不能。”又问:“能行大事乎?”商臣眼睛一亮,说:“能!”

后来,商臣果然带兵包围了王宫,逼死了成王,自立为穆王。可以说商臣的大逆行为就是潘崇教唆的,如今潘崇等人大权在握,庄王不能不防。所以他只能继续他的“假痴不癫”,整整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善恶忠奸一一浮出水面。

就在正直的大臣为楚国的将来而担忧的时候,那些惯于谄媚,察言观色的小人更是认为巴结庄王,出人头地的时机到了,有个名叫刘须的大夫便是其中之一,因其善于溜须拍马,人们称他为“溜须大夫”。他为庄王献上两位绝世美人郑姬和越女,庄王不动声色,装作很高兴,说:“刘须,我心之腹、贤臣也!”刘须大喜,在朝中肆无忌惮,贪赃枉法。一时间朝廷上下邪风盛行,民间怨声载道。贤臣纷纷晋见,劝说庄王励精图治。庄王当然知道忠奸未辩,自己的戏就得继续演下去,便在宫门口竖起了一块牌子,上面写:有敢谏者死无赦。

这下子还真唬住了不少人,不过也有不怕死的,一个叫伍举的大夫入宫晋见,看见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心想这也太不想话了,便说:“愿有进隐。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明白他的意思,但又觉得这个臣子太没有血性了,你要进谏就进谏,猜什么谜,这么前怕狼后怕虎,以后怎么帮我铲除权贵,治理天下,争夺霸业?不过这个伍举怎么说也算是个忠臣,不能不给面子,就暗示他说:“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一鸣惊人”的故事,不过对于这个故事的出处,世代都有所争议。它最早出自与《韩非子·喻老》,“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在《史记·楚世家》中,更是对这个故事做了详细的记载,但是在同一本书里,《滑稽列传》又说道:“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

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由此看来,一鸣惊人的又变成齐威王了。为何两个不同的时代会出现同样的故事?连说的话,打的比喻都一模一样?要说是历史的巧合又未免太过牵强,不可能巧合到这种地步。想来应当是张冠李戴了,历史典故张冠李戴的事情时有发生,《韩非子》成书较《史记》要早,《史记》中关于楚庄王“一鸣惊人”的记载应来源于此,但齐威王的故事却不见于先秦,照此看来,齐戴楚冠的可能性相当大,况且这个故事《左传》并无记载,说明诛杀臣子的规模不会很大,《韩非子》中“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的记载也较《史记》中“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可信。

“一鸣惊人”的故事后,众大臣想这下子你总该勤于政务了吧。谁知庄王“居数月,淫益甚”。他不仅不改,还变本加厉。大夫苏从一看坐不住了,他是个血性男儿,肚子里没有那么多的城府(当然,也有可能是他看出了庄王的意图,故意进谏,投其所好),冲到庄王的面前直言不讳地数落他的过错。庄王装做不高兴的样子,说:“若不闻令乎?”这句话的下一句可能就是“拖出去斩了”,但苏从正色道:“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庄王一听大喜,连忙抓住他的衣袖,说:“我找的就是你啊。”两人促膝长谈,议论国事。从此之后庄王“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庄王用这招“假痴不癫”顺利地除去权贵,分辨忠奸,真可谓一石二鸟,大大地巩固了自己的王位,相比较之下,后来的孙膑比起他都要稍逊一筹,也不愧他“霸主”之名。说到庄王,有一件事情是不得不说的,那就是震惊天下的“楚王问鼎”。庄王一鸣惊人后,因其任用了一批贤能之人,实行改革,修明政治,发展生产,扩充军伍,国力大盛。他看时机已经成熟,便开始了他的称霸之路。庄王四年,灭庸,庄王六年,伐宋,庄王八年,伐陆浑(今河南少嵩县北)戎,“观兵于周郊”。他的这一举动直接威胁到了当时名义上的天子周王室。周定王慌了手脚,连忙派王孙满去犒劳楚王。楚王这时已经被接连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问起了九鼎的大小来。自大禹铸造九鼎以来,这九个大鼎就成为了王权的象征。诸侯只能有七鼎,大小也不一样,楚王问鼎就是在觊觎周王室的天子之位。王孙满是个能言善辩的能臣,便说:“在德不在鼎。”庄王还没听出个中深意,自满地说:“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意思就是我们国家的兵器折下来就可能铸造九个鼎了,以我们的军事实力,难道还当不了天子吗?王孙满回答说:“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意思就是周成王当年占卜过,我们周王室有七百年的基业,三十位君主,现在我们的气数还没尽,你撼动不了王室。你要是仗着武力强攻,你就是个昏庸残暴的君主,鼎的大小不是你应该问的。庄王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立刻就觉察出自己实在是太冲动了。春秋时各国普遍信奉鬼神,特别是楚国,巫风盛行,从《离骚》、《国殇》、《山鬼》等世代相传的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一听周王室有神明守护,自然是不敢造次;周王室是当时的天子,是君,庄王是臣,臣夺君位就是犯上作乱,势必会遗臭万年,庄王自己也不想留下千古骂名。况且当时北方有诸多强国,如秦、晋、齐等,齐国“尊王攘夷”,很大程度上就是“攘”的楚国。如果他真的灭掉周王室,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北方众强国将会联合起来,以勤王的名义,一起南下对付楚国,楚国就会面临多线作战的危险,况且战线拉得如此之长,即使有再大的根基,也经不起折腾。他知道自己没有那个实力灭亡周室,只得退兵。庄王九年,这位集聚文韬武略的君王面临他人生中最大的危机,前面就已经说过,相当于丞相的令尹一职世代都是由若敖氏一族的人担任。若敖氏是熊姓的分支,春秋初期的楚国君王熊仪号称若敖,他的儿子斗伯即以若敖为氏,经几代之后便成为在楚国极具影响力的大

姓,权倾朝野。庄王韬光养晦,假痴不癫,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防若敖一族。庄王掌权之后,立刻就任命若敖氏的政敌贾氏为工正(古代官职,管理百工),分了若敖氏的权。庄王九年的时候,若敖氏的子杨,子越两人分别担任令尹和司马,主宰楚国军政大权。这个子越是个野心家,一心想着除掉贾氏,废除打压若敖势力的庄王。《左传·宣公四年》中记载,其伯父子文从他很小的时候就曾经预言他会导致灭族大祸,言辞恳切地对子越的父亲子良说:“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心疼儿子,道:“不可。”子文身在官场,深知楚国政治,知道功高盖主,大祸将至,临死前召集全部族人,道:“椒也知政,乃速行矣,无及于难。”且大泣曰:“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证明了子文确实有独到的政治眼光,庄王北伐,问鼎中原,贾氏与若敖氏的权利斗争也进入了白热化。工正蒍贾罗织罪名,在庄王面前告了令尹子杨一状。庄王正愁找不到机会向若敖氏下手,就坡上驴地免了子杨的官职,赐他一死。子杨死后,庄王任命子越为令尹,蒍贾为司马。《周礼·夏官司马》载:“乃立夏官司马,使师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证明司马是统领天下兵马的官员,相当于汉代的大将军。庄王的这项任命,等于是夺了若敖氏的军权。子越生性凶残,对贾氏和庄王极度不满,“以若敖氏之族圄伯嬴于?尞阳而杀之,遂处烝野,将攻王。”(《左传·宣公四年》)完全不把庄王放在眼里。庄王没想到他真敢犯上作乱,而且动作还这么快,于是决定采用缓兵之计,要求用三王之子(楚文王、成王、穆王子孙)为人质,向子越妥协。子越狂傲以极,断然拒绝,其实他自己也知道,既然已经发兵攻王,就再也没有回头路好走了,“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左传·宣公四年》)此时灭掉了庄王,不过是像赵盾那样在历史上留下骂名而已,如果不灭,庄王迟早都会反攻,到时候连生存都不可能,还谈什么名誉。但是他小看了庄王的才智和胆量,庄王亲自带兵出征,与若敖氏“战于皋浒(今湖北襄阳西)”(《左传·宣公四年》)。这场战争险象环生,子越向庄王射了两箭,一箭射在铜钲上,一箭穿过车盖,均几乎伤着楚庄王,王军大恐,纷纷后退,庄王不愧是个有雄才的君主,急中生智,对士兵们说:“吾先君文王克息,获三矢焉。伯棼窃其二,尽于是矣。”只这寥寥数语,就轻松地稳住了军心,士气大振,一举攻破了若敖的军队,灭了若敖全族。 从这个时候开始,庄王才算真正掌握了楚国的军政大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北上称霸再无后顾之忧。 庄王另一个足以为众人所道的是他的仁义和德行。春秋时代沿袭了周朝的礼制,凡事都讲求礼义为先,战争也奉行礼仪之兵。所谓“礼仪之兵”,就是“终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但是在那个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的年代,礼仪之兵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现实。战场本来就是杀人和被杀的屠场,将仁义带上战场无疑是自取灭亡。“泓水之战”标志着“礼仪之兵”逐渐走向终结。但是人的思想是很难改变的,为了名正言顺,春秋诸侯都习惯出兵时高举仁义大旗,以遮掩自己的真正动机,即使“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谓“春秋无义战”就是针对这一现象而来。庄王被后世称为“仁义之君”,主要是因为三件大事:复陈国,受郑降,撤围宋之兵。庄王十六年,楚国出兵伐陈,杀了夏征舒,以陈为县。夏征舒是陈国臣子,弑君谋逆,想必当时庄王伐陈就是以诛杀奸臣为名。吞并陈国之后,群臣庆贺,只有刚从齐国出使回来的申叔时不来朝贺。庄王问他为什么,他回答道:“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觉得言之有理,遂复陈国。

庄王十七年,围郑三月,三月,克之。郑伯是个能屈能伸的勇者,光着身子牵着羊出来拜见,声泪俱下地说道:“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这通说辞言辞恳切,郑伯身为一国国君,将自己贬得如同奴隶,打动了庄王的心。即使楚国众臣都不同意,但庄王依然认为“其君能下人,

篇二:楚庄王简介 楚庄王是如何问鼎中原当上春秋霸主

楚庄王简介 楚庄王是如何问鼎中原当上春秋霸主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楚庄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 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 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

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

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

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篇三:浅论楚庄王

浅论楚庄王

【摘要】春秋时期,楚庄王无疑算得上一位有位的君主,其在位期间的争霸活动不仅有声有色,文治武功,更是卓越非常。于楚国史而言,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春秋史而言,其作为深刻影响了春秋时的格局;于当世而言,其给后人留下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更是让我们华夏民族受益无穷。深刻了解楚庄王对于认识楚国以及春秋时诸侯争霸的局面有着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 楚国 楚庄王 争霸 晋国

一、楚庄王初登王位的局势

楚庄王于公元前613年成为楚国的君主,正处于春秋中期。当时诸侯争霸最为激烈的时期已经过去,原先称霸的国家在国力上与楚国相较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齐国在经过齐桓公死后的内乱后,霸业早已逐渐瓦解;宋国经过宋楚泓之战后,早已退出后来的诸侯争霸的活动;而晋文公也已去世了15年,晋国新继位的晋襄公在大臣的帮助下继续保持着晋国的霸业,虽然能够继续与楚国相抗衡,但而后的继位的晋灵公年纪尚幼,不行君道,荒淫无道,致使国中的民不聊生。中原大地已经没有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弭兵运动尚未开始,南方的吴越羽翼未丰。这些都为楚庄王后来的称霸创造了绝世的良机。

庄王继位时的楚国,经过了几代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努力,尤其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的势力衰微,对各诸侯国的压力减小后,楚国经过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的励精图治后,国力迅速上升,逐渐开始了向外扩展的道路,并且开始与中原的国家进行争霸战争,虽然在城濮之战中失败,但楚国的国力仍然让中原的诸侯国不可小视,楚国仍然是北方诸侯国在后来的争霸战争中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雄厚的国力为庄王后来的争霸战争提供了足够的基础。 楚庄王继位之初,虽然国内和国外的形式对庄王后来的争霸创造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楚国仍然是存在着一些危机的。楚庄王继承王位时,楚国内部正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之中,这一方面是因楚穆王去世而引起的,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当时一些氏族的的势力已经和王权发生了相当大的矛盾。

楚国实行和中原国家一样的宗法制度,宗族组织和行政体系结合,宗族贵族垄断政治,楚国的令尹、司马等高官皆出于这些贵族,除了阶级矛盾与斗争,这些宗族势力也对王权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而王权与宗族势力一旦发生矛盾,后果往往是很严重的。

若敖一族的祖先是于西周末至东周初年在位的楚君若敖,楚成王八年若敖氏族人除掉对楚王之母有野心的令尹子元之后,若敖氏子文便接任令尹之职,经过几代人的经营,若敖族在楚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但对令尹等职位有决定之权,而且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若敖六卒。城濮之战失败后,若敖家族的令尹子玉自杀,司马子西贬为商公,后来子西偷入郢都被发现,于是再次遭贬。楚穆王即位后,子西又联合族人子家意欲谋弑穆王未遂被杀。从此,若敖族和王室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若敖氏衡了。这为庄王政权的稳定埋下了一个十分危险的不确定因素,于王势力到了出庄王时期,可以说几乎能够和王室相抗权、于国家的稳定和强盛都是十分不利的。

在楚庄王即位初年,若敖氏的斗克就联合公子變发动了叛乱,斗克曾在与秦国的战争中被俘,后秦国与晋国的关系恶化,秦国转而与楚国交好,斗克也就被放回了楚国。斗克认为自己有功却没有得到楚王的优厚赏赐,遂对楚王不满,后与公子變一起发动了叛乱。

叛乱虽然后被平息,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出楚国的一些氏族势力之强大。可以想象,作为若敖氏旁支的斗克竟也足以拥兵自重,挟持庄王。如果换成是整个若敖氏家族一起行动,此时的楚庄王则完全没有抵抗之力。不管庄王有多大的雄心壮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在晋襄公死后,晋国的赵盾成为了晋国的第一位权臣,在赵盾掌权的这段时间里,展开了与楚国的多次战争。赵盾稳定了国内秩序,再度南下夺取郑国等诸侯国。在庄王继位的初年,即公元前613年,赵盾召集宋、鲁、陈、卫、郑、许、曹等国诸侯会盟于新城,原来依附于楚的陈、郑、宋三国改服于晋,入秋以后,赵盾又出兵调停周王室纠纷,威势大振。在这样的一种外部恶化的条件下,楚国是处于极端不利地位的。

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大饥荒,周围的戎、庸、麇等异族方国部落纷纷判楚内侵。巴国东部的山戎族趁机袭扰楚国西南边境,一直打到阜山。楚国人组织防御,派部队在大林一带布防。东方的夷、越之族也趁机作乱,派兵入侵楚国的东南边境,攻占了阳丘,直接威胁訾枝。一直臣服于楚国的庸国也发动各蛮族部落造反,而前不久才被楚国征服的麇国人也带领各夷族部落在选地集结,准备进攻郢都。

楚庄王即位的时期,可以说得上是机遇与危机并存。如何处理这各方面的关系,采取怎样的措施治理这样一个面积广大的国家,怎样在当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中处于优势,这写问题都是这位年轻的君主需要思考和解决的。

二、楚庄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

史料上关于楚庄王即位初期的记载大多是荒淫无道,日夜为乐之类的,并且对大臣说:“有敢谏者,死无赦!”,从诸多事件上来说,庄王都与贤君的形象相去甚远。后伍举和苏从相继入谏,庄王终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并且,在当年灭掉了判楚的庸国。如果按照中国如“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或者“由奢入简难”之类的传统说法,我们有理由相信,楚庄王即位初的这些是出于某种目的。因为通过后来的事情看,庄王不仅与大臣和妻妾的关系都是很和谐,而且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是极具野心的。庄王的所做的这些荒唐事,让他看清了大臣的奸邪,看清了武将谁勇谁懦,看清了诸侯国关系完全是建立在武力和利益之上的。这些在当时的争霸战争中是尤为重要的。而且,仔细分析,庄王的荒淫无道似乎并未动摇楚国的统治,在关键时刻突然的冲天,看来并非是一种历史的巧合。

初期的荒淫让这位君主得到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在庄王的臣子中,最著名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虞丘子推荐的孙叔敖。

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 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庄王在位时期是非常重视大臣的作用的,并且对大臣采取了非常宽容的政策。不仅对于逆耳的劝谏不处罚,而且对于一些犯错的臣子,甚至对斗氏家族的叛乱也可以网开一面。在庄王在位期间,先后有令尹子孔、孙叔敖、子重、子反、蒍贾、伍参、潘党、申叔时、申公巫臣、养由基等,文才武略,各色俱全。这些大臣在庄王在位时期,可以直接谏言,无须讳言,而且,他们基本都比较团结,一国事为重。比如,子重和子反与申公巫臣的矛盾很深,但是在庄王在位时期并未爆发,而是在庄王死后的第三年的时候才爆发。这些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说明庄王对臣子的关系处理得是极为恰当的。

对大臣才能的充分发挥,使楚国的民生得以改善,楚国的国力更加强大,在诸侯争霸中逐渐占据了有力的地位,尤其是扭转了初即位时与晋国争霸战争的不利局面。在大臣的辅佐之下,终于成就了庄王的春秋霸业,位列五霸之一而让楚国在中原诸侯国当中更具发言权。

对臣子的劝谏的采纳,使臣子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百姓民生的改善,或许能够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但在当时的乱世之下,绝对不能使之成为一位霸主。这位君主除了具有非凡的政治能力之外,更具有超凡的军事才能,这种才能使他铲除了一个又一个的叛乱,在北上中原的路上,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的势力和对手。

在公元前611年,对于庄王最紧要的问题就是平定叛乱了。在这个过程中,这位君主展现出了与往常完全不同的一面,所展现出的军事和外交才能是如此的卓越。在一系列的活动后,庄王灭掉了庸国,稳定了国内的统治。第一次的胜仗让这位君王并不满足于此,他具有当时其他诸侯国国君所没有的野心,于是,在了解晋国内部的矛盾后,庄王趁机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北上中原了,开始了晋国的争霸。很快,依附于晋国的郑国开始考虑改善与南边楚国的关系,并因此而被晋拒绝参加会盟,随后,不久,郑叛晋而受盟于楚。随后,郑受楚庄王命攻打宋国,从外围上打击晋国在中原的势力。

庄王的争霸战争始终是以晋国作为对手的,其中的原因或许的为了洗刷成王时期城濮之战失败的耻辱,但更多的却是当时的诸侯国当中,也只有晋国能够与楚国抗衡,能够有资格作为楚国长久的对手。与晋国的争霸,楚庄王有着长远的眼光。庄王与秦和齐处理好外交上的关系,一方面将秦国拉拢过来,利用秦与晋的矛盾制约晋国;一方面控制陈、郑、蔡、宋等中间地带。这种思想的产生或许是吸取了成王失败的教训,但无可置疑的是这种战略思想是正确的。它让楚国用了最小的代价来打击晋国的势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参与战争的诸侯国,使这些有实力参与争霸的国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无法与楚国抗衡。

在庄王的一生中,这种战略思想始终是没有变化的,即使是在庄王打败了晋国后也始终如一。甚至,在庄王死后,他的后人也坚持了

这种思想。后齐国被晋卫宋联军打得惨败,庄王死,楚爱莫能助,但楚仍然采取一洗了的行动助齐反晋抑鲁,无疑是坚持了这一战略思想。

公元前605年,庄王平定了若敖氏子越椒的叛乱,使楚国若敖氏的势力打手打击,内部的政权更加巩固。加上几年后晋国的赵盾和其继任者郤缺相继死去,配合以正确的战略思想,庄王终于开始了与晋国的正式角逐,晋楚争霸进入最激烈的阶段。关于这段历史,史籍中这样记载道: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

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唯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

——《史记褚世佳》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楚国在楚庄王17年仅仅用了几个月就攻下了郑国,且令晋国迟迟不敢援救,实力强大已经足以令当时的诸侯国震惊了。攻打郑国的对于庄王而言,更像是一个诱饵,他并没有在乎一个诱饵到底是死还是活,因为他最终的目的是与郑国结盟的晋国。而且以后来的事看,这种目的显然是达到了,晋国的援救并没有改变什么,却使自己渐渐衰落了。三年后,晋国企图与楚国再度争霸,庄王更是直接发动了对宋国——晋国最忠实的盟友——的战争,使得宋国生灵涂炭而晋国不敢救。此时的楚国,霸业显然已经稳定,当时的诸侯国已经无国能够匹敌了。

庄王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取得了霸业上的辉煌。但可惜的是楚庄王并未将楚国国策法律化,依旧采取人治而非法治,终为时代所局限。此后百余年间,楚国虽亦一度抑制了卿族势力膨胀,却日渐腐败直至沦丧,成为楚国发展图强的最大阻力。

三、庄王在楚国中的地位

庄王的霸业成就,在历史上我们要有一个充分的估计。首先,庄王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可以说振兴了楚国的一代文风,在其统治期间,社会基本稳定,工农商贾“不败其业”,无疑推动了楚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庄王的霸业,为楚国当时的人民创造了一种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后来楚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做了有力的铺垫。

庄王的霸业成就,不仅使当世百姓受惠,我们还应该看到,这种成就,更遗泽后世。楚国的国土面积广大,自然条件优越,春秋时期,铁骑牛耕的推广,使我国的经济和历史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庄王经常戒训国人勤于生产,兴修水利,四十年后,楚国进行了一次“书田土”的改革,目的在于增加赋税,说明了楚国的生产已经有了一些发展,这些与庄王不无联系。

篇四:王冕好学

农安五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一)

(一) 王冕好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三)私 心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宋濂《宋学士文集·王冕传》)

注释: (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通“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听已.,辄默记: (2)冕因去.: 2从文中可看出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

3 你认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画家、诗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 学 奕

孟子曰:无或(1)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2)(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1)或:同“惑”。 (2)缴(zhuó ):系在箭上的绳,代指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使弈秋诲.二人奕 (2)虽与之俱.学 2、文中与俗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意思相近的是哪一句?

3、作者如何写奕秋的两个徒弟各自不同的表现?

4、本文对比描写了奕秋的两个徒弟不同的学习态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作者通过学奕这件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可谓无私乎?”

(节选自《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而亦终不用.也 (2)竟.夕不眠: 2第五伦的无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时人”为什么将第五伦比作“前朝贡禹”?

4如何评价第五伦的“私心”?

(四)子 产 论 政 宽 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⑩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②人于萑苻③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1)民望而畏之 : (2)故鲜.死焉: 2、子产向大叔传授了什么样的治国道理?

3、大叔是如何实践子产传授给他的治国之道的?

4、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农安五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二)

(五)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1)式(2)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3)似重有忧者。”而(4)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楚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1)夫子:即孔子。(2)式:通“轼”,车前横木。(3)壹:或。(4)而: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1)何为不去.也( ) (2)小子识.之( ) 2、妇人在墓前哭的原因是什么? 3、《捕蛇者说》中与“苛政猛于虎也”意思相近的是哪一句话?

(六)四知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1)故所举.荆州茂才( )(2)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

2、“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突出了杨震什么样的品质?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态度?

3、“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七) 诫太子勇

杨坚

我闻天道无亲,唯德是与。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能长久者。汝当储后,若不上称天心,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民之上?我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时复看之,以自警戒。又拟分赐汝兄弟,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忘昔时之事。故令高颎赐汝我旧所带刀子一枚,并菹酱一合。汝昔作上士时,所常食如此。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隋书·文四子传》,《北史》七十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1)我闻.天道无亲( )(2) 未有奢.华而能长久者( ) 2、文中“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中的“我心”指的是什么?

3、 隋文帝在训诲儿子的时候,为什么要给儿子留下旧衣物服饰,一把刀子,一盒菹酱?

(八) 《后出师表》选文

先帝虑汉(1)、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2),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3)”:此进趋之时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1)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 (2) 深入不毛.. ( ) 2 、本文写于《出师表》后一年,当时诸葛亮想出兵伐魏,但群臣疑虑,后主动摇。诸葛亮在文中分析了当前形势。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伐魏的有利时机?

3、本文表现了诸葛亮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农安五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三)

(九)梁鸯食虎

周宣王之牧正有役人梁鸯者①,能养野禽兽,委食于园庭之内②,虽虎狼鵰鹗之类③,无不

柔驯者,雄雌在前,孳尾成群④;异类杂居,不相搏噬也。王虑其术终于其身,令毛丘园传之(5)。梁鸯曰:“鸯,贱役也,何术以告尔?惧王之谓隐于尔也,且一言我养虎之法。风顺之则喜,逆之则怒,此有血气者之性也。然喜怒岂妄发哉?皆逆之所犯也。夫食虎者,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6);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碎之之怒也(7)。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之,逆也。然则吾岂敢逆之使怒哉?亦不顺之使喜也。夫喜之复也必怒,怒之复也常喜,皆不中也。今吾心无逆顺者也,则鸟兽之视吾,犹其侪也(8)。故游吾园者,不思高林旷泽;寝吾庭者,不愿深山幽谷,理使然也。” 【注释】

①周宣王─(?—前 782 年)西周国王。厉王子。公元前 828—前 782年在位。牧正——负责饲养禽兽的官吏。②食——音 si(寺),通“饲。③鹗——音 è(厄),鸟名,亦称“鱼鹰。④孳尾——孳,繁殖。尾,交接。 (5)毛丘园——《释文》云:“毛丘园,姓毛,名丘园也。”(6)为其杀之之怒——张湛注:“恐因杀以致怒。(7)为其碎之之怒——张湛注:“恐因其用力致怒。 (8)侪——音 chái,类。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搏噬.:( ) (2)王虑.其术终于其身( ) (3)皆逆.之所犯( )(4) 媚.养己者 ( ) 2、 从文中梁鸯谈的经验看,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这则寓言给我们哪些启示?

(十) 好沤鸟者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1)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2)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 ,沤鸟舞而不下者也。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

【注释】(1)沤(ōu):通“鸥”。《释文》:“沤音鸥,沤鸟,水鸮也, 今江湖畔形色似白鸽而群飞者是也." (2)住:通“数”。 4、解释下列加点字。 (1),每旦.之海上( )(2)齐.智之所知( ) 5、文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6、这则寓言阐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十一)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若.士必怒( )(2) 天下缟.(gǎo)素.( ) (3)寡人谕.矣( )(4)长跪而谢.之曰( ) 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描写的两个人物形象

(十二) 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1)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 : (1)庄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楚庄王欲伐.越( )(2)庄子谏.曰( )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楚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十三)赵悰之妻

赵琮妻父为钟陵大将。琮以久随计不第,穷悴甚,妻族益相薄,虽妻父母不能不然也。一日,军中高会,州郡谓之春设者,大将家相率列棚以观之。其妻虽贫,不能无往。然所服故弊,众以帷隔绝之。设方酣,廉使(1)忽驰吏呼将,将惊且惧。既至,廉使临轩,手持一书笑曰:“赵琮得非君子婿乎?”曰:“然。”乃告之:适报至,已及第矣。即授所持书,乃榜也。将遽以榜奔归,呼曰:赵郎及第矣!妻之族即撤去帷障,相与同席,竞以簪服而庆遗(2)焉。

【注释】(1)廉使:即按察使,唐代负责巡察个行政区的官员。庆遗(2):祝贺和赠与。 4、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妻族益.相薄( )(2)虽.妻父母不能不然也( ) 5、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赵悰及第前亲戚们对待他的态度的一个词语。文章描写了赵悰及第前后亲戚们的态度变化,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 我们的初中课文中有一篇与此文相类似,请写出这篇课文的题目和作者。

(十四)鲁人鲁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1)。鲁庄公惧,乃献遂邑(2)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3)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4)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5)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1)败北:军队打败仗背向敌人逃跑。(2)遂邑:今。(3) 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4)坏:倒塌。(5)北面:面朝北。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欲倍.其约( ) 2、通读选文,你认为曹沫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结合选文谈谈齐桓公能成为一代霸主的原因。

(十五)太宗轶事

贞观②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③,

不的④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⑤,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

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⑥?”

注释:①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题目为编者所加。②贞观:唐太宗年号。③草泽:荒郊野地。文中代指民间。④的:确实。⑤雷霆:形容盛怒时大发脾气。文中是对帝王暴怒的敬称。⑥教令:教规与法令。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 (2)深鄙.其为人 ( ) 2、文中的上书人认为什么样的臣子就是邪佞的?

3、.从全文看,你认为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十六) 傅显喜读书

傅显喜读书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1),望之如偃蹇(2)老儒。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3)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枯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4),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注释】(1)迂缓:迟缓。(2)偃蹇:高耸,引申为傲慢。(3)雅步:闲雅从容的方步。(4)针黹 (zhǐ):针线活,缝补之类的。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或.指所在( )(2)故走觅.兄( ) 2、傅显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那一句?

3、傅显所为甚愚,不啻是荒唐的玩笑,但人易于五十步笑百步,纪晓岚讲此故事意不在此。从读书的角度,说说本文讲授一个怎样的道理?

农安五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五)

(十七)蒋世铨

铨(1)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2)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母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问诗歌,教儿低吟之

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之。尝问曰:“母有忧乎?”

日: “ 然。”“然则何以解忧?” 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1)铨:蒋世铨,清代著名学者。(2)暇:空闲。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暇更录.唐宋人诗( ) (2) 然则..何以解忧( ) 2、“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一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蒋世铨面对生病的母亲,他的哪些做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十八)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2)心惮.远役( ) 2、文中陶渊明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3、陶渊明认为假如人违背了自己的本性做事会有什么结果?

4从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写作《归去来兮辞》时是什么心情?

(十九) 荷蓧丈人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2)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1)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2)黍:音shǔ,黏小米。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杀鸡为黍而食.之( )(2)使子路反.

见之( ) 2、荷蓧丈人 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两个儿子相见,有什么用意?

3、你认为文中的哪句话最能代表孔子的政治思想?

4孔子对“丈人”有什么样的态度?

(二十)项羽本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遂将.五诸侯灭秦( )(2)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

2、 文中引用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3司马迁对项羽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3、 从对项羽的态度,评价司马迁的历史人物观。

农安五中九年级语文(综合实践训练一)

1、正如歌手汪峰在歌词中所唱:“我要飞得更高,翅膀卷起风暴”,我们每个

人都有这样的渴望。年少时我们渴望飞得更高,能脱离父母无微不至的庇护;长大后,我们渴望飞得更高,能飞越浓密乌黑的云层,迎向灿烂的阳光。相信你一定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渴望飞得更高,请书写出你心中飞得更高的豪情壮志。

篇五:110___三年不鸣,楚庄王一鸣惊人

【原典】

春秋时,楚成王先立了儿子商臣为太子,后来又想改立另一个儿子职为太子。商臣在老师潘崇的帮助下杀了父亲而自立为国君,英楚穆王,而潘崇则以太师的身份垄断了国家大权。 穆王在位十二年后死去,儿子侣缕承王位,即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后,三年不理国家大事,整天吃喝玩乐,花天酒地。还发出诏令说:

“我讨厌那些自以为是地劝谏国君的人。现在我当了国君,有了国家,谁敢来劝谏我,一律判处死刑,绝不赦免!”

满朝文武官员都害怕被杀头,竟然真没有人敢去劝谏。楚庄王也就乐得醉生梦死了。 后来,有一个大臣叫伍举的去见楚庄王。

楚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美女,右手抱着越国的美女,坐左钟鼓乐器中间欣赏音乐。见到伍举进来也不松开抱美女的手,只是懒洋洋地问伍举有什么事。

伍举说:

“臣下听人说了一个谜语,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来请教大王,看大王是不是能够猜得出来。”

楚庄王一听是猜谜,一下子就来了劲,叫伍举赶快说给他听。

伍举于是说:

“楚国山上,有只大鸟;一停三年,不飞不叫。这是只什么鸟?”

庄王听了回答说: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了!”

伍举听了庄王的回答后吃了一惊:是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看来,庄王心中是不数的。

但庄王并没有因此而振作起来,反而更加奢侈淫逸。

终于又有一位大臣忍不住了。这位大臣叫苏从,他不像伍举那样去打谜语,逗圈子,而是直言相告要去劝谏庄王。

庄王问他:

“你难道没有听见诏令?难道不怕死吗?”

苏从回答说:

“臣下当然听见了大王的诏令。不过,舍弃我的生命而使大王明白一些道理,这正是我的愿望!”

庄王听了立即起身相迎,请苏从坐下慢慢说。

从此,庄王停止了奢侈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开始亲自治理国政,重用伍举和苏从,杀了数百个过去的官员,提拔了数百个新的官员。从用人到各项制度实行全面改革,励精图治,上下精神振奋,老百姓衷心拥护,当年就灭了庸国,隔一年打败宋国,再隔一年又讨伐陆浑的少数民族,直打到洛阳,陈兵向周天子示威。

就这样,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那可真是一鸣惊人【新说】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说得多好啊!

后世人多注重的是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把它作为有志者事竟成一类的激励之辞。不过,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实际上是效果,是结局,是那耀人眼目的成功的一瞬。从智谋的角度来说,更注重的,更耐人寻味的,却是那三年不飞,三年不鸣的个中秘密。

以楚庄王的故事而论,他之所以三年不飞,三年不鸣,当然不是不知道飞,不愿意鸣,而是基于自己立身为国君的现状,基于潘崇专权后楚国朝廷陈陈相因、积重难返的实际情况而不得不如此。这一点,只需从他理政后杀数百个过去的官员这一事实来看就是非常清楚的了。

很明显,

? 楚庄王下诏拒谏其实就是要看一看有没有真心来功谏的臣下;以死相威胁就是要

看一看有没有真正不怕死的忠臣;

? 奢侈淫逸、醉生梦死就是要故意显示自己胸无大志,看哪些大臣肆无忌惮,把一

切败德恶行暴露无遗,看哪些大臣洁身自好,居污泥而不染。

忠奸分明,邪正清楚后,才能够施行大手术,全面整顿,全面改革,经大乱而达到大治。这就是三年不飞,三年不鸣的个中秘密:不飞是为了一飞冲天;不鸣是为了一鸣惊人。 看来,即使是贵为国君,有时候也不得不来一点韬晦之术啊!

有趣的是,这种韬晦之术还不只是楚庄王一人使用,据《史记》记载,比楚庄王晚两百多年的齐威王几乎采用了一模一样的手段使齐国大治,称霸天下几十年,淳于髡去劝谏齐威王的谜语正是伍举的谜语,而威王的回答也与庄王一模一样。

【典源】

三年不鸣:语出《史记·楚世家》:“(伍举)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楚庄王一鸣惊人:事见《韩非子·喻老》、《吕氏春秋·重言》、《史记·楚世家》等。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