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我们有曲径通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29:32 字数作文
我们有曲径通幽字数作文

篇一:教学有路 曲径通幽

教学有路 曲径通幽

作者:孟玉梅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4年第06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数学故事,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有一只蚂蚁住在A点,一天它得到同伴的信息——B点有美味的食物,现在有三条路,它走哪条路到B点最近?

生1:走中间一条路。

师:得到食物之后,小蚂蚁想去和住在C点的好朋友一起分享(板书C点),那它怎样走到C点呢?

生2:连接BC两点画一条线段。(师连线)

师:与朋友分享完食物,不知不觉天黑了,小蚂蚁要回家了。小蚂蚁靠着自己的味觉,沿原路返回。它慢慢地爬呀爬呀,好不容易从C点爬回到B点,它继续爬呀爬呀,终于到家了,可惜天已经亮了。如果你是小蚂蚁,你会怎么走?

生3:从C点直接回到A点。

师:你真是一只智慧的“小蚂蚁”!(师连接AC两点画一条线段)

师:依我们设计的方案回家,小蚂蚁走过的路线就形成了一个什么形状?(板书:三角形)这两种走法里蕴藏着本节课所要探究的新知识呢!今天这课节,就让我们继续来认识三角形。(师完善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二、走进生活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

生4:路边有三角形的交通标志。

生5:三明治上有三角形。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大家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三角形:衣服上的三角形,三角形的房顶,自行车上的三角形,大桥上的三角形……)

三、动手操作

师:生活中的三角形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做三角形,体验操作的快乐。(课件出示活动A:“我动手,我快乐。”)

师:谁来读活动要求?

(1)操作。

师:先在小组内商量一下有哪些做三角形的方法,再做一做、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做三角形的方法多。

师:既然是比赛,就要有公平的规则。限时两分钟,看哪一组想的办法多,但只想出办法还不够,要用不同的方法做出来才能算。(学生先做三角形,然后小组汇报)

(2)分享。

师:把你们组的做法与大家分享。(生汇报交流)

师:老师也利用小棒做了一个三角形(如右图),请欣赏。(学生提意见)

师:真牛,还敢反对老师!我哪儿不对了?

生6:点没对好。

师:我接受你的建议(边说边移小棒),现在对了吗?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的三角形终于完美了,数学上把像这样首尾连接在一起的现象称作“围成”。

四、自主学习

1.师:我们围成的三角形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名称,书本第22页最下面有介绍,大家看一看。(生看书)

师:通过看书,你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名称?

2.学生介绍,师相机板书:边、顶点、角。

五、合作探究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三角形都有三条边,猜想一下: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生7:一定。

生8:不一定。

师:猜想是需要验证的。拿出抽屉里的材料(有一块磁力纸板、三块磁铁和两根吸管),思考一下,两根吸管怎么围三角形?你们有办法吗?

生9:剪一剪。

师:两根吸管都剪了?

生10:剪其中一根就行了。

2.师:就按他的办法操作。下面,来看活动要求。

(出示活动B:“我探究,我成长。”)

(1)围一围:同桌合作,将其中一根吸管剪断,再围一围,看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师(强调):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只剪成整厘米数。同桌分好工,一人操作,一人配合并做好记录。

(2)填一填:记录员把实验情况填到表格中。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的活动效率真高!哪些小组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作品?介绍时说清楚你们是把几厘米的吸管怎么剪的,用哪些长度的吸管围三角形的,最后有没有围成。

生11:我们把10厘米的吸管剪成了6厘米和4厘米,再与8厘米的吸管围一围,结果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师:把你的数据记在黑板上。还有围成的吗?(生汇报交流)

师:我们也来关心关心没围成的那些小组。举手示意一下。你们怎么有点沮丧啊?不用难过,你们发现了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数据,同样很有价值。哪组先来展示一下?(生汇报)这组有价值的数据一定要记录下来。

师:还有哪一组愿意提供数据?(生汇报)你们很勇敢。还有吗?

4.教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刚才老师发现这一组的作品有点意思,来展示一下。你们围成了吗?这个三角形围起来怎么这么费劲?要不,再往前挤一挤?

生12:不同意,这样就不是首尾相接了。

师:你们太厉害了!老师差点都上当了,眼睛有时候会欺骗我们。大家来看电脑演示。 师:试一试,现在围成了吗?如果真的连接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再试一试。(电脑演示重合的画面)恭喜你们,猜对了,这组特别的数据一定得记录下来。

师:10厘米的线段还可能和哪两条线段也会重合?再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情况也是这样。

生13:10,1,9;10,2,8;10,3,7。

师:看来,错误有时会引起我们更深刻的思考。

5.师:观察这些数据,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想提?

生14:为什么有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很有数学眼光,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研究。接下来,我们结合这些数据观察围成三角形的情况,先自己思考看看有什么发现,再和小组伙伴交流,然后每组指定一名发言人,交流你们的发现。

生15:我们组认为较短的两边之和要大于最长的那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师:从他的回答里,老师听到了智慧的声音,他们想到要把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进行比较。(板书: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其他小组的意见呢?(生答略)

师:那么,在围成的三角形中,其他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呢?我们用一组数据来验证一下。(出示4、8、10,师板书:4+8>10,4+10>8,8+10>4)这说明什么?

生16:三角形随便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师:这里能随便找吗?用哪个词更恰当?

生17:任意。

师:你看,用这个词就能清楚地表达你想说的意思,数学语言就是这么奇妙。

6.师:那么,在没围成的三角形中有没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找一组数据来研究。(出示:4、6、12,12+6>4,12+4>6,4+6

师:咦,这里也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怎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18:它不是任意两边,还有一组是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小于第三边的两个加数,在三个数中有什么特别的吗?(比较小)那么,我们在比较的时候实际上需要比3次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找哪两个数相加比较好?(生答略) 师:那么,怎么更简便地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生19:只要用两条短边相加大于长边就行了。

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是智慧!

师:刚才4、6、12这组边不能围成三角形,现在把4换成“□”,你认为在方框里填什么数就可以围成三角形?

生20:填大于4的数就行了。

师:大于4的数都行吗?一起数一数。(师生一起数)你有话说吗?

生21:方框里不能填大于19的数。

师:刚刚我们都沉浸在数数里了,只有你在用心思考,真了不起!说说你的理由。 生21:如果方框里填20,8+12=20,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了。

师:看来,这个方框是有限制的。刚刚我们只考虑“□+8>12”的情况,所以想到无数个,但随着方框里的数不断增大,它就摇身一变成了大数。看来,考虑问题要全面。(板书:4

篇二:曲径通幽处 自有暗香来

曲径通幽处 自有暗香来

——班主任工作经验之谈

太星小学 常梅

“站在儿童的立场,成为长大的儿童”!这句话虽直白,却最真实,因此令我异常欣赏!从事儿童教育的人,只有揣着一颗童心、爱心,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才有可能走进他们的世界,才会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接纳,进而让他们向你敞开心扉。我在经营六年级四班这个大家庭时,正是本着这样的一种理念,勤于思索、不断总结,最终摸索出自己独特的治班管理之道,不仅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还营造了班风硬、学风正的良好氛围。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个班级的管理模式,在不同时期应该结合这一特点和规律而有所侧重。我潜心研究、细心摸索,最终总结并绘制出这样一条成功的治班轨迹——“六年一盘棋” !简单概括就是习惯养成、激发兴趣和民主管理。

1、习惯养成

众所周知,小学生刚入学时,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对于日后班级管理以及班风的形成显得尤为关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于是,在低年级阶段,我不失时机地将教育重点放在了习惯养成上。结合“小学生好习惯20条”,我几乎全天候“扎”在班级,时刻关注每个孩子的安全和表现。对于诸如课前起立、课后推椅等一些细节,我不厌其烦地指导强调,并利用发短信、写联系册等多种方式及时和家长沟通,赢得家长的理解、协助和配合,使家校形成教育合力。与此同时,我还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些“小手段”来积极促进习惯的养成。通过细节管理和习惯养成,我们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好班风,让孩子们信心百倍地站在了起跑线上。

2、激发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们新的学习兴趣,开拓孩子们的探究思路,培养每个孩子的创新精神,求得超越和突破,已然跃至了班级管理的首位。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便充分利用语文老师做班主任的优势,寻找所有可能的时间和机会,巧构思、精设计,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定期开展班级特色活动,让学生们在体验中感受校园生

活的快乐,享受语文学习的精彩。更重要的是,活动设计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力争使每个孩子找到其成长的支点,发挥特长,锻炼能力。

3、民主管理

我们班级由孩子轮流参与的“今日新闻发布会”和《家有故事》、每学期一更新的课前呼号,都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的。当然诸如家校互通喜报、编纂智慧故事、悠悠球展演、组合绘制海报等活动也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最值得一提也是我自认为最得意的一项活动便是个性漫画比赛。组织这项活动的初衷很单纯,就是因为孩子们喜欢画漫画。每个中午时间,我总能看到他们好多人“定”在座位上“忙活”好半天,且津津乐道,乐此不疲。我一直坚信,在孩子们身上,“存在的就是自然的”。这个时候的民主管理势在必行。

二、融“己”及“彼”,共创和谐

大家都明白 ,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班主任除了及时完成角色的互换,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身魅力感染孩子,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敬重,使学生把老师当成真正的知己、朋友,从而建立一种全新和谐的绿色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1、公正博爱,一视同仁

我们班级孩子,就连家长刚开始都极其敏感,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享有平等的权利,这也是正常之举。不过,一学期过半,家长们就打消了这个顾虑,那是因为评选首批少先队员时,结果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样。在以后的任何活动中,我都会对班里的学生一视同仁,给每个孩子平等的机会,有时候,实在无法抉择,我们会采用最原始却也最公平的方式:抓阄来决定人选。比如,班级主持升旗仪式时的升旗手、护旗手等人选的产生??同时,我也会很郑重地告诉孩子们:在老师的心目中,每个人都是唯一的,都是优秀的,同样每个人也都享有公平的权利。

2、重效务实,持之以恒

在班里,我坚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凡事有布置,就有落实,有反馈。我们的班级成长册《家有故事》已经坚持了近两年的时间,每段文字都要定时朗读,无一缺漏,到现在已有厚厚的两大本,这也成了我们班里每个师生心目中一

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教室里特定的“厚积薄发”专栏,也由成语接龙到名人警句,从五年级一学年到现在,每天都有值日班长轮流书写,定时领读。我想,“润物细无声”,孩子们对待学习的严谨和坚持,大概和这些也有渊源吧!

3、虚心融洽,阳光乐观

除了课堂上的风趣、幽默,课下我也总能和孩子们玩在一起,跳大绳、玩贴人、猜字谜、唱歌曲,谈天说地,无所不容。为了能和孩子们有共同的语言和话题,我会虚心地从孩子身上了解信息:《稻香》、《料理鼠王》、张杰、数码宝贝??“三八”节那一天,我和女孩子们悄悄聊起属于我们的话题,毫不避讳地说起自己小时候也曾有过的朦胧??

4、细心周到,大爱无痕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作为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更应细心观察,抓住每个时机,传播关怀和育人的种子。儿童节的早晨,我会早早赶到教室,把黑板布置一新;我还细致地把班里同学的生日统计绘制成表,无论谁是小寿星,我总会在“亮点”广播站点播歌曲,并在班里给他们举办一个小小的party,即使是生日赶在周末,我也会用手机发去信息??孩子就像一张没有被染色的白纸,引导正确了,你就会收获一个纯净美好、五彩斑斓的童稚世界。

生活中,很多人会仰慕蓝天上振翅高飞的雄鹰,赞叹它的坚强、犀利、所向披靡。但如果让我选择,我更乐意做一只蜗牛,一只小小的、默默的,然而却一直坚定执着地爬行在自己小小梦想中的蜗牛,我甘愿守候一份淡然并慢享投入中的快乐。“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我是一只蜗牛,一只背负着平凡梦想的蜗牛;我是一个小学老师,一个以教育智慧为享受的小学老师。我的脚步悄然,然而我的信念坚定,我相信:曲径通幽处,自有暗香来!

篇三:曲径通幽深几许 别有洞天一线开

曲径通幽深几许 别有洞天一线开 冠县梁堂乡中心小学 李秀格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实践、合作探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在农村小学中,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学习上的不同程度的好动、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较差,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抱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导致学习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也就是所谓的“学困生”。那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寻学习方法是教师面临的难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浅显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要尽可能地“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自主开展活动的基础凭借,是进行意义构建的前提。新课程改革中教材的编排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理解数学。学困生虽然不爱学习,但是他们爱动、贪玩、爱跑,结合这一特点,在学习《相遇问题》时,学困生既要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这对学困生来说,是非常有难度的,于是我就让学困生两位两位的上讲台来配合做动作而理解,让两人同时从两地

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一直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通过这一简单的演示场景,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的含义,而且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顺利完成了由自我演示到自我理解的认知过程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这样的化静为动,适合了学困生活泼爱动的特点,久而久之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引领他们不由自主的、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体会、去创造,又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动手实践,培养能力

1、动手实践吸引注意力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之所以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操作学具,人人动手,这样思维可随之展开,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操作学具学数学,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学困生本来爱摆弄东西,时不时的做些小动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结合教材不时的组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知识来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节时,我给学生准备了充足的小棒和插头,放手让学生动手安插,,通过反复操作,

观察、比较,大胆的猜想、验证,学生会自主的发现长方体的特征,这里我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方法。富有创造力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加了学生自强自信的意识,摆脱了老师和课本所限定的思维圈子,灵活多变的思维应运而生,创新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在知识的探求过程中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方法。学生知识的获取中隐含了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不是定性的、规范化的固定下来,而是存在着很多的动性成分,是学生自己“再创造”出来的。

2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实践、合作探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由于学困生年龄小,好奇、好动、爱动手、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这就需要教师不时地设计实践活动,让他们的小手动起来,让智慧的火花在他们的指尖跳跃。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自作了钟表模型,让学困生动手拨动表针,记录自己一天的活动情况,由于学生头脑中已有这方面的生活常识,只是没有和数学联系,在学生的说、拨、写中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开发学困生的智力,让他们积极的动手、动脑。大胆的去思索、探讨、创新,真正成为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于小学困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严肃的。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他们会倍感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课外活动,巩固知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极度匮乏的学困生来说,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感念,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学生们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小朋友去量篮球场。教室外,学困生感受不到教室里那种学习的压抑,精神上似乎都放松了,室外多彩的实物又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吸引着他们去动手、去记忆。课后我又布置了家庭作业,找些家庭实物测量,汇报测量过程。这样,枯燥的数学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坚

固。

学困生是学生阵营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去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思维,传授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我相信;爱是转化后进生的催化剂。只要教师施以爱心,有契而不舍的精神,不断的帮助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转困一定会大有收获。

曲径通幽深几许,别有洞天一线开

篇四:曲径通幽话题作文点评1

作文训练1

“曲径通幽”话题作文指导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风景幽美的地方,这便是“曲径通幽”。它是画家笔下渲染的精致,是摄影爱好者不断寻找的目标,是园林设计师着力创造的效果,也是文人墨客一直崇尚的意境,更是生活中人们处理问题常采用的态度和方法??因为“幽”也许就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 请以“曲径通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分析】 刚开始看到这个话题,可能觉得较难写。细分析题面,“破绽”自出,首先从所给材料看,应该抓住“‘幽’也许就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这句话。“曲径”、“回转”我们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挫折、失败、磨难等。“幽”意味着成功、幸福、或者坚强、丰富多彩。这样的题材我们经常写,只要能紧扣话题“曲径通幽”来写就行了,切记不可用其它词语来代替话题。 其次,抓住“更是生活中人们处理问题常采用的态度和方法”,于是“为什么”的问题自然就会提出来。“也许就在”“可能源于”就是我们写作分析的重点。

第三,行文中要特别强调“幽”“美”与“曲径”的关系,就象关系型话题一样,不能偏向一边,或只写“幽”“美”,或只写“曲径”(曲折等), 另外要检查段落中有没有出现话题,如果没有一定要及时补上去。

第四、针对这一话题,可以选择的立意角度还有很多,不管怎样,都需要在写作时加强认知的哲理思辩性和主观情感性。

【范文展台 】

曲径中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含蓄之美的民族。这种对含蓄美的痴恋,又集中表现在对“曲径通幽”这种意境的追求之上。

于是,当罗密欧与茱莉亚相识的第一晚便在她的阳台下大喊:“茱莉亚,我的太阳”之时,讲求“曲径通幽”的我们选择了寄情于一把虎尾草或夜半梦里的歌声。

于是,当欧洲人一直致力于把音乐的声量加大,而把羽管键琴改成三角大钢琴,把弦乐器的羊肠线换成金属丝,不断地增大乐队编制的规模,把十几人的巴洛克室内乐团扩大至要数百甚至数千人的大乐团时,讲求“曲径通幽”的我们,满足于一筝,一琴,一杯清茶,遐想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中,只求一两位知音,而非那上千上万的观众。

于是,当西方画家们用那厚厚的油画颜料涂满厚实的帆布,梵高选择用鲜黄、鲜绿、鲜红这样刺激的颜色来表达自我,高更用原始、粗放的线条来描绘大地岛的原住民,毕加索用有棱有角的几何体直白地铺设他的画布时,追求“曲径通幽”的我们只用最清淡的墨水,清清地渲染出一处山水、几户人家,并故意在画纸的周围留出许多空白,把许多现实的背景虚化。在这样的回转、委婉、含蓄之中,我们发现了最幽、最美的意境。

在西方的园林与建筑中,一切都是平铺直叙地展现在你面前的。来到凡尔塞宫,你只要站在最高点,大片园林便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你的眼前。壮观,的确是壮观,然而总觉得有点突兀。中国的园林是以“曲径通幽”为指导思想的。徘徊于那迷一样的小路上,然后突然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就在那一转弯处,你又发现了一处美景,幽幽的美景。

中国人就是这样的,总倾向于通过委婉、含蓄、曲折的方式来思考世界,并在那曲折与回转中创造自己的水浒或是桃花源。我常想,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会有这独特的“曲径通幽”式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呢?也许那来源于江南那回转的水道,来源于黄土高原那凹凸不平的地表,便沉积在南方的小巷,及北方的胡同中,进而融入了民族的魂魄中去了吧。在现在这个国际交流频繁的时代里,也许,我们无论被多么大程度上的西化了,也应该在心中保有那一方“曲径通幽”的感觉。于是,在那一个回转之中,你见到了炎黄两帝,你见到了你自己。

[点评] 本文作者准确把握“曲径通幽”的题意,开头论题的提出极为简练。作者运用把东西方艺术

作比较鉴赏的方法,以自己对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美的见解,热情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素来喜爱的回转美、委婉美、含蓄美,写得饶有理趣,明白晓畅。 评分: 54

【范文展台 】

九曲回环

中国有两条巨龙,一名长江,一名黄河。它们的鳞爪、须发和身段盘曲着卧在这中华大地上。滔滔洪水,就也顺着此势,盘盘曲曲、兜兜转转的奔流向海。在这两条盘曲的巨龙身边,诞生的华夏的先民,这个民族受了这条巨龙气息的沾染,也有了九曲的回环。这样的人民所产生的美,是一种曲折的美。

中国人的建筑,讲究的是回旋掩映,让你一眼望去而无法穷尽其景致,必定要转折弯绕条路,方可得见更多。这种建筑风格的代表,大的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的阿房宫,中的又那精雕细磨、布局巧妙的苏州园林,而最小最普遍的,便是居民家门后的一道影壁。这样的风格后面,蕴含着独具的匠心,让观者能在观赏建筑的同时,多出一层额外的探索乐趣。

中国人的绘画,同样也讲究如此曲折之美。传说在古时某个朝代,贡院举办了一场考试,考题是要考生画一座隐于深山的寺院,而考生的画中务必要突出一个“隐”字。考试完毕后,主考官将第一名的画展示出来,众人一见,不禁连声叫好——画中有山而无寺,然而有一个老僧,于林中泉涧汲水而食。此画一僧人告知观者:山中有一寺,蔽隐于林泉中。曲折如斯,奇巧如斯,怎不令当时的考官们为之心动。 便至抽象如诗歌文字,中国人也要在其中渗透其曲折美的思想。李商隐,一位晚唐的诗人,他的诗中蕴含的爱与情感的热烈与充沛,足以激荡任何人的心房。然而他没有让这些情感如溃堤一样倾泻,而是将它缠裹在柔婉复杂的字里行间。他的诗里意象极多,隐忍,然而不晦涩,丝丝柔情在其中沁润、渗出,意味深长而绵长。也因为如此,他的诗历久而长新,千余年来,人们一直品尝他的诗,却总嚼不尽其中的韵味。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崇尚曲折的美?究其原因,是中华大地的水与土的哺育,是数千年农耕社会的积淀。内向型的农耕生活,在中国人的心理上烙上了黄河与长江,烙上了那般曲折的痕迹。对生活在海滨地带的西方人来说,中国人是神秘的。他们看中国人,恍如观察着一个檀香扇坠,细细的镂空的多层象牙笼中,一丸檀香木透着暗色调的香气,令他们深感难以揣摩。事实上,中国人就是以其复杂性维持着他们永久的人格魅力。他们的心像一条小径,每转过一重,两边的景致就有了微妙的不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九曲回环,中国以其永恒之美让世人沉醉。

[点评] 这篇文章起象生意,开篇点题,接着作者从建筑、美术、文学等三个方面阐释了自己对于曲径通幽的理解,选材费了一些心思,扣题紧密。文章结尾,作者努力从一个较深层次去探究中国人崇尚曲折美的原因,也算是一家之言吧,精神可嘉。行文自然流畅,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评分 54

惠来一中“抢”范围作文评讲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资料介绍说,在美国,当小孩不吃饭的时候,母亲常常这样逗孩子:“赶快吃!你再不吃小心中国人都来抢光了!”的确,在中国文化和现实境况中,不少人的行动原则,就是抢先得到实际的好处和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一些人时时处处都不择手段地“抢”,把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越来越崇尚“抢”的世界:在交通路口,我们看到了抢着闯红灯的行人、自行车和汽车;在凡是需要排队的地方——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我们总能看到试图或已经“加塞儿”的人??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感受,围绕“抢”这一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题目分析

这是一篇提供材料限定范围(话题)的命意作文,贴近学生生活,人人有话可说,偏题的现象不会太多。但揣摩命卷者意图,显然不是检测考生能否描述、评判“抢”这一社会现象,而是检测考生能否围绕“抢”这一社会现象,悟出点什么,能否写出“我”真切的体验,能否挖掘出“抢”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能否立体地、辨证地看待“抢”,能否给不理智的“抢”开出一剂良方。

虽然材料所提及的“抢”是负面的,但写作要求是,围绕“抢”这一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可见,命卷者并未将考生的立意角度囿于材料,而是给考生预留下多元的立意空间。

文章可以正向立意,指出“抢”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不甘示弱、奋勇争先的精神;而这种“抢”的态度和精神则是时代的需要,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而唯有“抢”,人生才能焕发光彩。亦可反向立意,批评我们(一个民族)特别喜欢“抢”的心态,指出这种“抢”其实反映出的是我们(民族)素养上的一种缺陷,等等,给人们(民族)下一剂猛药,唤醒一味盲目去“抢”的人们(民族)。也可辩证立意,既肯定“抢”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可指出“抢”的不足。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些学生谈自己对“抢”的一种富有个性色彩的感悟,如面对“抢”或在“抢”的过程中的一种迷惘,也是符合题意的。 对题意的理解,要求相对集中,不可泛泛而谈,内容不应该分散。可补充“抢”的内容,如“抢时间”等,这样理解,内容就比较明确、集中了。如果只抓住一个“抢”字展开联想,文章的内容就有可能太多、太散,因而立意就显得分散而不够集中、明确。

文体选择上,记叙性文体(记叙文、叙事性散文)和议论性文体(议论文、议论性散文)都符合题意的要求。

可以从关键词句的角度切入——关键词“抢”。

从材料和工具书的意义来讲,主要指“抢夺、争夺”(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争夺过来),“抢先、先行一步,积极主动去争”,如抢时间,抢机会,抢着干活;抢救、抢险等等。

从人生意义的角度理解,抢可以理解为一种不健康的心态,是个人(民族)素养上的一种缺陷,是一种时代焦虑。“抢”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不甘示弱、奋勇争先的精神;而这种“抢”的态度和精神也是时代的召唤。“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几个关键句

1、的确,在中国文化和现实境况中,不少人的行动原则,就是抢先得到实际的好处和利益。 “不少人”是哪些人?

“不少人”可以理解为利己不损人的。如抢购让利商品,获得实惠;提前排队抢得小孩入学学位;涨价前抢先购买多套商品房,转手谋得利益;提前得知信息,抢得入职机遇;抢注“名人故里”商标,谋得商机??

2、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一些人时时处处都不择手段地“抢”,把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越来越崇尚“抢”的世界。

“一些人”是什么人?抢的方式有哪些?

“一些人”是指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人。如,不良文人在抢,学术造假,抢名抢利;许多奸商在抢,伪劣产品,害人夺命(地沟油、苏丹红、毒奶粉、牛肉膏、瘦肉精、等等);昏官在抢,沽名钓誉,见利忘义;贪官在抢,罔顾民生,惟利是图??

“崇尚抢的世界”有哪些具体表现?

抢盐,抢醋,抢板蓝根,上车去抢位子;评论,要抢“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做事情抢夺“第一”:办第一的奥运、亚运,建世界第一高塔、中国第一高楼、亚洲第一桥,各高中希望高考夺取深圳第一,广东第一?? 肯定否定角度切入

肯定积极意义的“抢”——

1、工作学习,做善事抢先一步,为他人、为社会多作奉献。

2、时不我待,机不可失。抢在别人前头,抢在时间前头,才能先于别人见到曙光。

3、抢是速度的迅捷,抢是能力的显现,抢是力量的表达。

4、“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抢赢得发展机遇,赢得成功。

??

否定消极意义的病态的抢——

1、世界自有其规律,抢得来一时,抢不来一世。踏踏实实、本本分分才是正道。

2、现代社会是有制度、有秩序的,抢不是现代文明中应有的素质。

3、幸福是抢不来的,幸福是瓜熟蒂落,幸福是水到渠成。

??

可以从为什么 “抢”的角度切入。

——人的本性

1、自然之理。抢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法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在生命孕育的最初,数以亿计的精子冲向卵子的时候,只有抢占了第一位的精子才有机会被赋予生命。

2、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人的一生,在“抢”与“让”的交替中渡过。

——民族性格

1、争强好胜。在乎社会比较,胜王败寇。 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要当第一,要当人上人。

2、急躁,忙碌,赶时间。甘当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

3、不顾规则的陋习。

4、跟风起哄的文化陋习。热衷于听风便是雨,缺乏理性。

——个人心理

1、自我实现需要。渴求众人瞩目、赞赏的焦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盲目的羊群效应心理。

3、自私心理。

4、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5、破窗效应。你抢我抢大家抢,丝毫不觉得羞愧。丧失道德地线。

——社会环境

1、资源有限,而社会分配又不公,“抢”意味着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特权。从“抢”中获得实惠。2、政府职能缺失。民众对政府公信力信心不足,对社会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3、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无助感。蒜涨,姜涨,绿豆涨,白醋涨,导致民众的恐慌。加上重复、单调、复杂、呆板、逼仄、拖延、消耗、超出理解范围、失控和不公平等经常性的情境,使中国人急不可耐,想通过“抢”时间,抢先机,抢机遇改变现状 4、国民内心充满恐惧。??

——历史原因

中国长时间落后、挨打,好不容易赢得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机会,格外珍惜,“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变成了全民族的心声。

可以从怎样看待的角度切入

——根据材料顺向思维(否定,关注“抢”消极的一面,如盲目的“抢”,损人利己的“枪”,不讲规则的“抢“等等)

1、“抢”是对自然运行方式的曲解,是对人自由本性的违背,抢不如不抢。“不抢”,不是不敢抢,不是不能抢,而是不愿抢。“风流不在谈锋盛,袖手无言味最长。”2、不抢,既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看破得失的淡泊,看穿名利的坚定,看清事态的精明。它既是兢兢业业,也是踏踏实实,更是潇潇洒洒。3、不抢,是一种气度。

我们有曲径通幽

不抢,是一种胸怀。不抢,是一种境界。人生是一次旅行,路途即便坎坷曲折,有了不抢的心态和品格,就能充实、踏实、厚实地圆满进行这唯一的一次旅行。4、有了不抢的人生境界,人生旅途更惬意。不抢,成就生命的厚重和充实,提升人的品位和境界,从容走过历史的烟云,穿过功名利禄的牵绊,从容人生!

5、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一个人能独立存在。如果一味去“抢”,一味自我私欲膨胀,最终必然走向毁灭。

——根据材料逆向思维(肯定,关注“抢”积极的一面,如抢先一步,抢争先手等)

1、生活需要积极意义的抢,抢占时间,谋得发展;抢占先机,赢得机遇;抢夺名次,力争上游。2、有了“抢”的意识,才有目标,才有压力,才有精神,才不敢安于现状而停滞不前。国家、民族、集体、个人都需要强有力的“抢”。3、有“抢”的行为,抢占机遇,先人一步,才能超越自己,让自己穿越平庸。4、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抢,就会没有饭吃;不抢,就会低人一等;不抢,就会被历史淘汰??在这

残酷的竞争环境中,要学会在“抢”中展示自己的风采,在抢中积淀文化,实现自我,升华人生。抢,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生必喝的“功夫茶”。 5、“抢”,不是抢夺别人的东西来满足一己之私利,而是通过与别人的公平竞争,彰显自己人生的价值。

——辩证思维

1、“抢”是一种进取精神,“不抢”是一种豁达胸襟。2、“抢”让人欢喜,让人忧,“抢”给人类带来痛苦,带来悲惨,带来困惑,也带来竞抢,带来进步,带来兴奋??“抢”无法回避,“抢”既让人感到窘迫、窒息,又激励人抢先恐后,不断奋斗。3、抢,不一定是勇敢,那也可能是一种莽撞;不抢,并非代表懦弱、胆怯。相反地,不抢,是一种策略,只有真正的勇者才敢于放弃。不抢,也是一种智慧,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坦然面对人生的蜗角虚名。不抢,更是一种风度,无论官场、商场,或是情场,它都是人性豁达的体现。

——比较分析(关注与“抢”相对的概念:让,淡泊名利等)

1、抢”与“让”是太极图中那两条首尾相接的鱼。 “抢”与“让”相共生,有“抢”必有“让”,有“让”必有“抢”。人生在世,不可没有“抢”,不“抢”个人没有进步与发展,社会也没有进步与发展。如果人类没有“抢”,也许到现在我们还住在山顶洞里茹毛饮血,披着兽皮刀耕火种。人生在世,又不可没有“让”,不“让”便没有共生与和谐。没有群体的共生与和谐,个人的生存同样会遭遇问题。如果人类没有“让”,也许我们早就把自己的同胞连骨头带肉都吃光了,也许人类早就变成只能在化石中才能见到的物种了。 2、“抢”与“让”还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抢”必然以另一方的“让”为前提。单位空缺了一个领导岗位,许多人都去抢,但最终只有一个人上任,就这个人而言,他“抢”上了,而另外一些人则必须把这个位置“让”给他,虽然这种“让”不是主动的、自愿的。再比如,股票市场上,人们都在“抢”,但从总体说,人们“抢”到的与“让”出的总是一样多:有多少人挣钱,就有多少人赔钱,赚钱的挣多少,赔钱的必然赔多少。3、“抢”与“让”共同推动着世界,建设着世界。但“抢”与“让”的作用不同。“抢”的结果是发展与进步。“让”的结果是秩序与道德。 “抢”是发动机,“让”是方向盘和刹车器。没有“抢”车辆不能跑,没有“让”,则会发生事故甚至车毁人亡。

可以从怎样做的角度切入

——别人怎么做?

古人:庄子等哲人。外国人:梭罗等名人,地震中的日本人等。当代人:淡薄名利的钱钟书。别人抢名抢利,辞掉“国学泰斗”“道德楷模”等桂冠的季羡林等等。只争朝夕,抢分多秒研制两弹一星的元勋。 ——我们该怎么做?1、营造一种文明的社会风气。让出的是一个暂时的座位,收获的是一车人的尊重,一整天的小开心,一份好习惯的积淀。2、从容一点,理性一点。3、竞争的手段必须合法合理。参与者享受竞争的过程而非被竞争伤害。4、用法律来规范,用道德来监督,驱除“抢”文化的劣根性,让庸俗变得高雅,让野蛮变得文明。5、利益面前,荣誉面前,先人后己,是一种让;重担在前,责任当前,主动去“抢”。6、“抢”,凭实力说话,靠自信保驾,用毅力坚持,借智慧闯关,向运气问路。7、要懂得哪些该抢,哪些不该抢。8、一味地抢,欲速则不达。“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克尔凯郭尔语)。

当然,思路拓展的角度还有很多,如果考生在写作时能选取其中几个点进行深入开掘,就不难写出一篇较成功的考场作文了。

习作1

为何中国人偏爱“抢”

惠来一中高三(1)方碧妹

美国母亲一句“赶快吃!你再不吃,小心中国人都来抢光了!”可以看作调侃,甚至是开玩笑,但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现象:中国人越来越崇尚“抢”,“抢”出了名,也“抢”得让人害怕。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人到底在抢什么?”从改革开放前疯狂抢购家用品到2004年非典时期抢购醋到今年日本核泄漏后抢购碘盐,中国人抢的激情似乎有增无减,尽管2004年抢购的醋至今还未用完,尽管抢购盐仍有吃不完的风险,但,民众是宁愿吃小亏也不愿“抢”不到。这种“抢”实在让人啼笑皆非,但有的“抢”却让人无法容忍。十字路口为了抢几十秒,闯红灯造成车祸,让无辜的人饱受失去亲人的煎熬;地震发生时,为了抢先出楼梯,将别人推到,甚至踩死。在文学界,有的作家为了“抢”眼球,“抢”读者,不惜

篇五:曲径通幽处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无力蔷薇卧晓枝。

——出自宋代诗人秦观的《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赏析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好雨知时节”,在一夕隐隐春雷的召唤下,它“随风潜入夜”,它“润物细无声”。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

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第二句所写的美景。

最妙的是后两句,诗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对仗,确实是美不胜收。与杜甫的春望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白笔下“一枝红艳露凝香”,白居易笔下刚出浴的“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妃,和第三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雨后的芍药,犹如多情的少女,泪光闪闪,含情脉脉。

最后一句令人想起《红楼梦·史湘云醉眠芍药铟》那段描写:湘云“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这醉卧中浑身洒满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绵绵,百媚千娇,多像“无力蔷薇卧晓枝”。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