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弱智儿童家庭训练教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0:37:49 字数作文
弱智儿童家庭训练教程字数作文

篇一:教育训练弱智儿童的基本方法

教育训练弱智儿童的基本方法

教育方法是完成教育任务的手段。在普通学校中教育方法是丰富而多样的,而且常常凭教师的教育经验和机智,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所谓“教有法,教无定法”。对弱智儿童的教育训练也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介绍几种,同时提出在指导工作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参考。

一、几种常用的教育训练方法

1、游戏法。

英国教育专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弱智儿童开发智力的第一位有效的方法”。采用游戏法,不仅对年龄幼小的弱智孩子,对于年龄较大的学龄期弱智孩子也是适用的。因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比较低,动作活动的水平也偏低,所以尽管孩子已长到8岁、9岁,甚至11岁、12岁,都对游戏教学法很感兴趣。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许多弱智学校的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游戏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开发弱智孩子的智力或潜能的最简易方法,就是为孩子提供适当的玩具,让他们玩耍,在游戏中锻炼他们的感官功能,只要感官功能提高了,孩子的智力或潜能也会随之提高。杭州市健康路小学体育教师罗敏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总结了在体育课中采用游戏法取得的教育效果:游戏法能激发儿童的运动兴趣、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使孩子大脑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正面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和好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体质(对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的调查表明,确有实效)。还有其他知识教学如数学、汉语拼音、识字等教学过程中较难学习的内容,通过游戏法教学也显得容易收效。

在家庭中,家长也可以用游戏法进行教育训练。可以利用废旧材料,如包装用过的纸、旧年历画、塑料瓶、易拉罐等为孩子提供一些玩具,或可以利用这些制作成教学玩具,也可让孩子自己画、剪、撕、贴等。所以在家庭中,有更充分的机会、场所和条件提供玩具,让孩子进行游戏活动。在孩子游戏活动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小事故,如打翻了茶杯、倒翻了痰盂等,家长不要过多指责,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当然,在游戏中应注意安全。

2、演示与操作法。

演示法是指把教育训练的内容,用实物或图片、模型等作为教具,让孩子看得见、听得到,有的可亲口尝一尝,等等。演示法可使孩子对学习内容有直观形象的感知,有感性的认识,使他们对学习内容容易理解。

操作法是指教育训练的内容用实物、图片、模型演示来进行,不仅能让孩子看到、听到、尝到,还要让孩子能亲手摸到它、摆弄它、组装它。如让孩子把一

只小瓶盖子拧开又盖上;把木珠用绳穿上又拆下;许多手工制作品,也是用手工操作教育训练的;家务劳动的内容如炒菜、洗涤、打扫卫生等等也可采用操作法对孩子教育训练。采用演示法和操作法对弱智孩子进行教育训练时,可使孩子对学习内容通过演示或操作而在大脑中留下鲜明的具体形象.形成较强的神经联系,帮助孩子理解,并能较好地接受家长或老师的指导。这对于发展孩子的感觉、知觉和动作能力有益,并且还能发展孩子对事物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即开发了其智力。在教育训练中,对教育训练的内容仅仅靠家长或教师的口头说教,往往费尽口舌仍收效甚微,甚至几乎等于零。这是因为孩子对事物特性缺乏具体的感知觉,往往在他的大脑中混沌一片,弄不懂什么是甜、酸、苦、辣;不明白什么是红、黄、蓝、白、黑。所以在弱智孩子的教育训练中,充分运用演示法和操作法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普通教育学原理中直观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在运用演示法和操作法及游戏法时,都需要有指导者的语言指导,即给予必要的讲解和指点,指点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去认识和理解它,用什么感官去接触它,怎么去观察它。如一张图片《秋天》,指导者一边让孩子看图,一边仔细地讲解图片内容,这样有助于孩子学习。假使没有《秋天》的图片,脱离实物,光凭家长或教师的语言讲述,这样效果就差;若光让孩子看图片,而不加口头指导,同样也收不到效果,因为孩子不知看的是什么。所以运用上述几种方法时,必须结合运用语言指导即注意运用讲述法,以增强教育效果。

3、提示法。

提示法是指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发生困难时,指导者给予一种临时的帮助即提示,帮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提示法的形式是多样的,有口头提示、手势提示、示范性提示以及身体动作提示诸形式。

口头提示是指导者用口语提醒儿童。提示的内容可以是原来指导过的语言重复一次,也可以是原来指导语中的某些关键词。例如,指导儿童学习书写时,要注意有正确的书写姿势。当儿童在书写时出现身体歪扭、头离桌面太近等等不正确姿势时,指导者就应该用口头提示“身体要正”、“头再抬高些”等等,以纠正儿童不正确的书写姿势。手势提示是指用手势来指点儿童行为动作中某个不正确的部位或涉及有关物体。如儿童书写时出现形近字容易出差错,指导者在交代任务时,用手势加强点明易出差错的地方,引起儿童注意。示范提示是指指导者作演示动作后,要求孩子模仿着做。示范提示通常与口头讲解同时使用。示范前要提醒儿童注意,示范时速度要慢,要使孩子看清楚示范动作的每一个部分,突出示范动作中的重要部分。身体动作提示也就是手把手地教。运用提示法时应注意以下各点:①只有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才作出提示,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果提示过多,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即使他能独立完成的,也会贪图方便,依赖指导者的帮助。②当孩子需要帮助时,首先使用口头提示。如果口头提示不成功,则观察孩子的实际行为动作过程,然后再决定是否用手势、示范或手把手的方法帮助,同时仍得结合口头提示。③在运用提示法后起到一定作用,为使儿童较快地掌握学习内容,应尽快地逐渐减少或停止(取消)提示。

4、对比法。

对比法是应用极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人类对事物特性的感知与认识,是在不断地对事物特性进行比较中得到的,许多教育家都重视对比法的应用,强调教育儿童要善于对事物进行比较。在对弱智儿童进行教育训练时,应更重视这种对比的方法。如让孩子辨认出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气味、不同质地的物品(如硬、软,粗糙、光滑等),不同的形状和体积等,必须充分应用对比的方法才能使孩子对这些特性有所感知和理解,否则是难以学会的。例如教孩子学会“重”和“轻”,就得将一件重物和一件轻物呈现出来,要孩子亲自掂量一番,告诉他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再通过对更多物体的重和轻的感知对比,从而懂得什么是“重”,什么是“轻”,怎样表示物体的重和轻等。弱智儿童教育训练中,对比法的正确运用也有几点需要注意:①对比的内容要尽可能具体些;②对比的内容,开始差异应明显,以后逐渐缩小。如开始用“白”与“黑”色比,而不要用“白”与“浅灰色”比;③对比的内容一下子不宜多,应逐渐扩大,注意前后学习过内容的联系比较;④对比时利用口头语言指导是必要的;⑤应启发孩子充分利用对比法进行思考和学习,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5、强化法。

强化法是指在教育训练过程中,对孩子的正确行为表现,及时给予奖励。这种奖励是对学习行为正确的结果表示肯定,因此使他们感到愉快,并激起继续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得到奖励。这种以奖励为主,促使孩子学习正确行为的方法,也被称为正强化法。

强化法的正确运用,关键在于合理地有效地使用奖励。要奖励得当,有以下几点应加以注意:①明确奖励孩子的是什么;②选择好适合于儿童的奖励方式和内容。如有的当众给予口头表扬,有的发给一些小奖品,有的记上一个红星,有的家长或老师向他点头微笑等等;③应在所要求学习的行为正确完成之后即给予奖励;④在使用其他多种奖励形式时,应同时结合口头表扬;⑤尽可能使儿童体验到对其行为得到的自然奖励。所谓自然奖励,如果孩子口头表达了自己的要求,由于他语言正确,使别人能听懂,因此他的口头要求得到了满意的回答,这种满意的回答即是自然奖励;③当要求孩子学习的某种行为已经相当巩固时,可以逐步撤消人为的奖励,直到在完全投有奖励的情况下也能完成该任务为止。

6、惩罚法。

惩罚法是指教育过程中,当儿童出现某些严重的、不恰当的行为时,指导者采取惩罚的措施来制止和消除这种不恰当的行为发生。如有的孩子经常骂人、打人、损坏公物,有的有吃脏物、玩弄生殖器等坏习惯,经多次口头教育不起作用,这就有必要采用惩罚措施。惩罚的作用是使儿童对那些坏习惯或不良行为的后果产生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体验,从而改掉这种不正确的行为。

惩罚法的正确运用,并非易事,也需要合理与适当。以下几点是值得指导者注意的:①惩罚的形式要适当。既然要惩罚了,强度大些,效果会好些,但又不能过强,过强会引起儿童严重的对立情绪,或造成某些伤害,反而出现不良后果;②惩罚的时机,应在儿童不当行为出现之后及时进行,这会使儿童明白为什么受到惩罚,不当的行为是什么。如果延迟了惩罚的时机,儿童对惩罚的目标会搞混,

不清楚为什么要受惩罚,当然也不知道哪个行为不恰当,这样就失去了惩罚的作用;③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而不是指导者发泄个人愤怒怨恨的手段,所以在采用惩罚法时,切忌加上个人的不正当情绪在内,而应该是出于爱,立足于帮,万不得已时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绝不能滥用。

二、指导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1.需要耐心和细心。

家长对弱智孩子给予指导时务必做到耐心和细心。这是根据孩子的特点需要出发的。由于孩子智能低下,因此对教育训练中提出的任务或要求理解能力差,往拉动作慢又不协调,对物体感知的辨别能力水平偏低,因此,按照正常孩子的水平早该学会的内容,他们却久久难以成功。所以,家长在指导时必须有耐心。俗语说:“欲速则不达”。假使指导者急于求成,看到孩子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有的家长性急地自己动手代为完成或者不耐烦地干脆不再指导,听其自然。这些都是不对的,不仅不能使孩子学到可能学会的能力,而且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使孩子不懂得如何去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甚至养成一种自卑的心理或者懒惰的习惯。所以指导者必须时时考虑到孩子的特殊情况,指导时需要耐心再耐心。

指导者的细心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积极有效地指导孩子,首先就需要细心观察,细心观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观察孩子的进步与成功,即使是细微的进步,也要看到;二是观察孩子所以不能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在哪里,然后再加以指导。如孩子学穿衣服却扣不上纽扣,仔细一看,原来是扣子小,纽扣洞眼也小,而孩子的手指小肌肉动作发展还达不到这种要求,所以他特别困难。又如学写汉字,孩子在一些汉字上往往多一笔或少一笔,造成错字,如将“黑”写成“黑”或“黑”等。因为他们对汉字结构的形状知觉有困难,特别是面对一些字体结构近似或复杂的、易混淆的字时更是如此。根据上述情况,指导者在经过仔细的观察后,应有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孩子练习手指小肌肉动作;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字体中易混淆的看不清的部分,以引起孩子的注意,使其对字形结构知觉得清楚些。

总之,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殊性,在指导中要耐心地进行指导,坚持不懈地努力地指导,不可性急,也不要灰心;还要耐心地指导,仔细观察孩子的学习行为,及时地给予必要的表扬和帮助。

2、善于表扬,敢于要求。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训练过程中,孩子学习上有一点微小的进步,家长都应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有信心和积极性去继续学习。再者,对孩子应该达到的要求,家长绝不可放松,应敢于坚持下去。对孩子行为的不够要求之处,有时并不作正面的批评,只是进一步再提出要求,鼓励他完成。如要孩子跟着家长学说话,而他却不跟着家长说,这时家

长不要当面批评,可以鼓励孩子“嘴再张开一些,声音就响了”,而不要直接批评他为什么不跟着学。这样,孩子的自尊心有了保护,而对他的要求并没有放松。这是教育技巧的运用,可以取得教育的良好效果。及时表扬与严格要求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彼此是矛盾的。严格要求是指凡是孩子可能达到的训练目标,不应该降低要求。严格要求是为了达到对孩子教育训练的目标,对孩子的发展和康复十分必要。 3、善于利用时间,坚持进行教育训练。

家长需要指导孩子,就必须有时间保证。一般讲,家长既要上班工作,又要料理家务,还要辅导孩子教育训练的内容,客观上时间是十分紧张的。于是,许多家长往往把辅导孩子的任务减少或者挤掉。但有的家长却能千方百计地抓机会来辅导孩子,见缝插针地挤时间。加利用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间,边看边和孩子聊天,同孩子交谈电视屏幕上的内容;利用做家务活动的时间,分配些简单的劳动任务给孩子,请他帮助做;利用接送孩子的途中来背课文或背数、背诵乘法口诀,认识沿途的事物等等。这样点点滴滴地抓,争分夺秒地挤时间,积累起来也十分可观,效果是明显的。只有善于利用时间,坚持教育训练才能使指导工作得到充分的保证。

4、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家长在教育、训练孩子过程中应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俗语说“言教不如身教”,这在教育工作中也是十分强调的。作为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事,家长自己就首先要做到。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最长,因此孩子良好行为品德的形成,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所以家长的行为表现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这是不可忽视的。

篇二: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训练指导

智障儿童,他们也是我们社会的一部分。帮助他们控制情绪不稳定行为,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主流社会,需要家长的努力,需要老师的教育,更需要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所有人的帮助。 智障儿童是我们群体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平等的对待他们.虽然他们在心理上或者在身体上,与我们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他们与我们一样,都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理解,需要被爱护。

智障儿童其实与我们普通儿童一样,他们有着活泼可爱的笑容。天真好动的天性。纯真无邪的话语,他们也是一群可爱的天使.只不过他们有时候不能够很快的理解我们惯用的表达方式,不能够很快的接受我们认为很简单的知识,不能够很快的找到排解不良情绪的恰当方式.所以,他们感到无助,他们发脾气,他们伤害自己,他们攻击别人.

作为一名智障儿童的家长,每天都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人,请问一下自己,我们真正的了解我们的孩子吗?我们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吗?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表达什么,我们又知道吗?当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也那样看我们的孩子呢?我们知道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爱,但是不需要我们的溺爱,不需要我们对他们的一切都包办代替,他们是勇敢的海燕,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会更加坚强,但我们一定要坚信,我们的孩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儿童智力障碍的康复训练该怎么做?智障儿童其实与我们普通儿童一样,他们有着活泼可爱的笑容,由于智力障碍的关系导致儿童情绪和交流不是很好,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他们进行一个康复训练,加强儿童的语言交流。以下是专家介绍儿童智力障碍的康复训练。

儿童智力障碍的康复训练:

1. 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2.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入厕等自理能力),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3. 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头、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 感知能力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要求: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

5. 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

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运动(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以上是儿童智力障碍的康复训练,希望能够给您带来帮助。

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将训练内容渗入到游戏和音乐之中,使智力残疾儿童感到有兴趣,乐于接受训练,在训练时我们对不同的智残儿童采用不同的提示(动作提示、手势提示、口头提示),提示要清楚、具体、恰当。

一、自己进食的训练

家长可以采用小步子的方法把动作分解成一个个细小的动作,加以指导训练。例如,我们将训练孩子利用小匙吃饭的过程划分为若干小步子:

1、先让儿童洗完手后端正地坐在餐桌前;

2、把饭碗、菜碟移得靠孩子近些,使孩子自己够得着;

3、左手扶住或拿起饭碗;

4、右手正确地拿好小匙;

5、舀一口饭送到嘴里;

6、舀一勺菜送到嘴里;

7、依上述步骤先一口饭,再一口菜,把饭菜吃完;

8、吃完饭后用毛巾擦嘴或洗手、洗脸。为了使孩子容易学会,我们还可以采用逆向学习法,也就是孩子从后面的动作即把饭放在舌头上开始学,再往前学把饭送到嘴边,最后学如何舀饭菜。

二、自己穿、脱衣服的训练

一般训练的步骤是:

1、先训练脱衣,再训练穿衣;

2、先用宽大的衣服训练孩子脱与穿,学会后,训练孩子穿脱自己的衣服。家长可根据孩子的智力水平,采用小步子训练法,把穿、脱衣服的全过程分解成若干小步子进行训练。训练儿童掌握穿脱技能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掌握系鞋带和扣纽扣。我们可利用教具——穿脱技

能综合训练板、扣纽扣训练板和系鞋带训练板进行训练。孩子在训练板上熟练地掌握了有关技能,那么实际应用时也会很快学会。总之,只要多下功夫,多花时间,开动脑筋,坚持训练,就能很快地掌握穿与脱的技能。

三、自己穿袜子训练

进行训练时最常用的方法是工作分析法,此方法有两种形式。顺序法(正向连锁法):依着工作的步骤,从第一步开始训练,完成第一步后,再训练第二步,直至最后一步。教穿袜时,训练智力残疾儿童先将袜套进脚尖,然后将袜拉至脚跟,再将袜拉过脚跟,最后教他将袜从脚跟往上拉好。另一种是倒序法(反向连锁法)依着工作的步骤从最后一步开始,完成这一步后,再倒退教前一步,直至第一步。教穿袜时,先由训练员将袜穿过脚跟,然后教他将袜往上拉好,之后再由训练员将袜穿至脚跟,然后教他将袜拉过脚跟往上拉好,最后教他套脚尖并将袜往上拉好。

弱智儿童应从幼小时训练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千万不要“等长大了再说”,年龄越小,训练效果越好。弱智儿童只有在生活自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本领,若是一个孩子不能控制大小便,那么上学也困难。

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的内容包括进食、穿衣、大小便、个人卫生等。

一、弱智儿童进食的训练

在训练弱智小儿用勺吃饭时,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功能有障碍,手眼协调能力差,拿不住勺子或把食物送不到嘴里,关键在于坚持训练。

1.吃糊状食物开始喂食前,先让孩子看一看小碗中的食物,香蕉泥、苹果泥、菜泥、土豆泥、米糊、面糊等。开始时糊状食物中加些水、奶及鸡汤类。交替喂食,可培养孩子逐渐喜欢上各种味道。

采用小塑料勺,以免又凉又硬的金属引起孩子的不愉快。逗孩子张开嘴,如果他不肯张嘴,坐在对面的成年人要把嘴张得大大地给他看成人是怎么用勺吃饭的。把一点稍稀的糊状物用小勺送到孩子嘴唇上,让他先尝到一点食物的好滋味;也可以用手指轻轻拉一点下唇,把食物送入孩子口中。给孩子喂糊状食物时,切记不要把糊状物用力“塞”向上腭处,而是喂到舌头上,让孩子自己吞咽。把食物“塞”向上腭处是喂食过程中常犯的错误。

2.吃半固体食物半固体食物包括馒头、面包、蛋黄饼干等。这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咀嚼和吞咽。

将固体食物喂进孩子口中,如果他不肯咀嚼,你要用手指轻轻按住他的上唇,另一手指放在他的下唇。放在下嘴唇的手指促使下唇轻轻上下移动,使他咀嚼。为了让孩子学会咀

嚼,食物的味道要好一些。每餐开始,在他有饥饿感时训练他先咀嚼一会儿,再给吃点稀的食物。这样一直训练到孩子每餐都会咀嚼食物为止,而不是吞咽。

3.用勺吃东西给孩子准备较深的碗或碟,大柄的勺,勺本身不可太大,勺底要浅。你坐在孩子后面靠近持勺的位置,扶着孩子的手腕,用勺在碗内舀出食物,并送向口中,边送边提示他:“张嘴,吃饭!”放开扶着孩子的手,让他自行将勺放入口中,轻拍他的手腕,让他闭口,把勺从口中抽出,再扶着他的手腕,将空勺伸向碗,同时提醒:“再舀一勺!” 开始训练时可用半固体食物,如稠米粥,便于孩子舀起不易洒出,最好选择孩子饥饿时来进行此训练。孩子在学习用勺吃东西的过程中可能弄得很脏,需耐心引导,必要时抓住他的另一只手,避免伸进碗里。

4.一只手拿杯子喝在学会了用双手拿杯子喝之后,才能开始训练孩子用一只手拿杯子喝。准备两个一模一样的小把缸子,你一个,孩子一个。你先在孩子面前用一只手(多用左手)拿起小把缸子喝水。让孩子一只手(多用右手)拿起小把缸子喝水。如果孩子不会或不肯这样做,你仍然站在孩子后面,把着孩子的小手,教他喝水,并且在孩子喝水后,轻轻扶着他的手把缸子慢慢放在桌子上。以后慢慢减少成人的帮助。

为了使缸子里的水不洒出来,开始时要少往缸子里放些水,待他学会了用一只手拿着喝,再加多水量。

5.使用筷子5岁以后的孩子可准备两双筷子,你一双,孩子一双。你先做示范动作给孩子看。如果你在孩子对面,你用左手,孩子用右手;你在孩子身后,则是你和孩子都用右手。你夹起食物可以放在孩子口中,也可以放在你自己口中,让孩子知道筷子是吃食物,必不可少的工具。

除了口头教孩子外,必要时还要手把手地教他。当他学会了自己用筷子时,不管他是将食物夹起还是叉上,甚至是用筷子把食物扒拉在嘴里,都要表扬他,鼓励他继续用筷子吃饭,洒一些也别斥责他。开始时应选择一些容易夹起的食物,如带叶的蔬菜、肉片、豆制品、蘑菇、木耳等,待孩子熟悉了筷子的功能,再让他用筷子吃面条类食物。

二、弱智儿童大小便的训练

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来训练小儿自己去固定地方大小便的技能,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如果坚持不懈地努力,90%轻度和中度智力低下儿童到五六岁时是可以学会的。

1.坐盆每次都用同样的语言让孩子坐盆。对孩子说“虚虚吗?”拉着他到盆前或马桶前,

帮他脱下短裤让他坐盆,但要记住,每次不要超过5分钟,不要让他养成坐在便盆上玩的恶习。

当然,你选择让孩子坐盆的时间都应是孩子最可能排泄的时间。女孩排大小便都应坐盆,而对男孩只有在排大便时让他坐盆,排小便则应让他站着撒尿。男孩太小或站不好时,应用一个把缸子或瓶子给他接尿,一旦能站立好,一定让他自幼站立撒尿,自幼养成男孩站着撒尿的习惯。

如果孩子不肯坐盆,你要用讲故事、奖励小玩具等方法鼓励他。每天坐盆应在固定钟点,这样容易养成自幼定时排大小便的好习惯。

2.用语言和动作教孩子上厕所时刻都要观察孩子表示要大小便的情绪,如拉裤子、坐立不安等。这时你要问孩子:“撒尿吗?”拉着他的小手上厕所,帮他脱裤子。每当他到厕所排尿后,都要表扬他。

每次都用同样的语言和动作帮他上厕所,为此,成年人应有意识地多讲这类话,如成人上厕所前也说:“我要尿尿去啦!”一旦孩子学着说:“尿尿”或“虚虚”时,一定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拉着孩子的小手上厕所。

只要孩子主动说出“尿尿”时,一定奖励他,可以给点小食品或拍拍、亲亲他的面部,以示赞扬。当孩子已能坚持两小时才排一次小便时,你要定时带孩子上厕所排尿。进入厕所排尿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训练孩子上厕所大便的时间应在早餐后或早晨刚起床后。

3.自己上厕所大便 给孩子穿有松紧带的裤子,以便训练。开始时陪孩子一块去厕所,让他老在前面,直至进入厕所内。你做口头提示:“拉下裤子”,“坐在桶上。”当孩子解完大便以后,要让他知道,必须擦干净了,才能站起来。然后再指导他提上裤子,并引导他去洗手。要反复进行全过程的训练,还可让孩子互相观察上厕所的情况。

三、弱智儿童脱衣服的训练

1.配合成人穿衣服将衣服的袖子或裤腿放在接近孩子的手脚处,为鼓励他自己伸进袖子,可以像做“藏猫猫”游戏那样对他说:“小手哪里去了?啊,在这儿呢!”边说边拉出他的小手。

如果孩子不肯主动伸进小手,你可以扶住他的肘部,帮他伸进去;如果他不肯伸出来,你可以把手伸进袖中把小手拉出来。慢慢减少你的帮助。为了消除孩子抗拒行为,母亲可一边唱歌一边帮他穿衣,动作不可太快,也不可太粗。还可利用做游戏的方式鼓励他伸手人袖,如这样说:“你的手呢?喔!在这里!”逐渐使他在穿衣时手脚主动配合。

篇三:特殊教育专业选读书籍

特殊教育专业选读书籍

1.[美]William L. Heward 著,肖非等译,2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学程(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朴永新主编,特殊教育词典,华夏出版社,2006;

5.韦小满编著,特殊儿童心理评估,华夏出版社,2006;

6. 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Bigge & Stump著,吕美娟等译,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

7.[美]艾伦.C.奥恩斯坦等著,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8.现代课程论,钟启泉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9.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之特殊教育,吉林教育出版,2000;

10.汤盛钦主编,特殊教育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1.张宁生主编,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12. 山口薰、金子健著,特殊教育的展望,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3.许碧勋著,幼儿融合教育,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3;

14. Frank G.Bowe著,傅秀媚译,婴幼儿特殊教育——出生到五岁,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

15. Paula Kluth著,黄惠姿、林铭泉译,爱上小雨人,心理出版社,2006;

16. Linda A. Hodgdon著,陈质采、李碧姿译,促进沟通的视觉策略,心理出版社,2006;

17. 张世慧、蓝玮琛著,特殊学生鉴定与评量,心理出版社,2003;

18. 海德.卡杜森、查里斯.雪芙尔著,陈志鹏译,游戏治疗101,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9. 华国栋著,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0. [美]艾里克.J.马施、大卫.A.沃尔夫著,孟宪璋等译,儿童异常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1. 吴海生、蔡来舟主编,实用语言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22. Waldron, K. A.,Introduction to a Special Education:the inclusive classroom, Delmar Publishers Inc.1996;

23. Marc Marschark & Patricia Elizabeth Spencer, Deaf Studies, Language, and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4. Stephen M. Shore, Understanding Autism for DUMMIES, Wiley Publishing, Inc.,2006.

25.陈云英等著,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6.(美)特恩布尔(Turnbull,R.) 等著,方俊明译;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上下)(第3版)——今日特殊儿童与教育译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7.刘翔平著,儿童注意力障碍的诊断与矫正,同心出版社,2002;

28.牟东棋主编,特殊教育在宣武,华夏出版社,2006;

29.季佩玉,黄昭鸣 主编,聋校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0.黄昭鸣,杜晓新主编,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1.黄昭鸣,万勤,张蕾 著,言语功能评估标准及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2.王梅等编著,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华夏出版社,2007;

33.孙喜斌,刘巧云,黄昭鸣 著,听觉功能评估标准及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4.梁巍,王丽燕,龙江 主编,聋儿康复使用教案汇编,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7;

35.赵锡安著,听力障碍学生教育教学研究,华夏出版社,2006;

36.杨晓玲主编,解密孤独症,华夏出版社,2007;

37.杨霞,叶蓉 编著,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实用手册,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38.刘全礼编著,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39;张雁著,蜗牛不放弃——中国孤独症群落生活故事,华夏出版社,2007;

40.(美)K·E·艾伦著,方俊明主编,周念丽等译,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今日特殊儿童与教育译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1.韦小满编著,特殊儿童心理评估,华夏出版社,2006;

42.(美)哈米尔,(美)埃弗林顿 著,昝飞 译,中重度障碍学生的教学:在全纳性教育环境中的应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3.(美)温克斯特恩,(美)琼斯玛著,刘昊译,特殊教育治疗指导计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4.茅于燕,吴今编著,弱智儿童家庭训练教程,华夏出版社,1993;

45.陈军、方红等主编,聋人学习语言方法——聋人教师谈怎样学语言,国家正式出版社,

4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陈云英等译,全纳教育共享手册,华夏出版社,2004;

47.赵锡安著,聋人双语双文化教学研究,华夏出版社,2004;

48.肖非,王雁著,智力落后教育通论,华夏出版社,2000;

49.陈晨,我的儿子是雨人,天地出版社,2005;

50.唐淑芬、杨洋,中国手语日常会话,华夏出版社,2006;

51.肖非主编,智力落后儿童心理与教育,辽宁师大出版社;

52.中度智力落后儿童教学活动设计,孤独症及发育障碍儿童早期教育训练指南,蓝天出版社;

53.钱志亮,特殊需要儿童咨询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4.黄全愈,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55.陈云英编,2004中国特殊儿童教育权利报告,人民出版社;

56.王灿明,郭志明主编,十字路口的顽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7.黄昭鸣,周红省著,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8.张福娟,马红英,杜晓新编,特殊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9.(美)桃莉·海顿(Torey L.Hayden)著;陈诗纮译,围墙上的孩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60.张福娟,江琴娣主编,特殊儿童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1.柳树森主编,全纳教育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2.冯化平主编,智商综合培养方案,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3.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4.潘一主编,特殊教育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5.胡艳辉著,问题少年矫治体系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66.朱迪斯·班杜拉-乌兹著,钱文,刘明译,特殊需要婴幼儿评估的实践指导/今日特殊儿童与教育译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7.(美)哈米尔,埃弗林顿,昝飞译 ,中重度障碍学生的教学--在全纳性教育环境中的应用/今日特殊儿童与教育译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8.(丹)莱维斯著,吴安安译,双语聋教育在丹麦,华夏出版社,2005;

69.梁巍主编,咿呀学语教学指南(0-3岁教师家长用书1)/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系列丛书,华夏出版社,2004;

70.沈玉林、吴安安、褚朝禹主编,双语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2005;

71.(美)马丁·艾格兰著,张爱珠译学校家庭特殊需要儿童智力开发方案,中国宇航出版社,2005;

72.孙喜斌、梁巍主编,听力障碍儿童康复评估档案/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系列丛书,华夏出版社,2006;

73.严战宇著,小星星之路(爸爸的日记) ,羊城晚报出版社,2006;

75.郑信军著,聚焦处境不利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对象关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76.孙喜斌、梁巍主编,听力障碍儿童康复教学记录/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系列丛书,华夏出版社,2006;

77.钱志亮著,特殊需要儿童咨询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8.茅于燕著,智力落后与早期干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9.(德)老卡尔·威特等著、凯歌译,卡尔·威特的日记(父子两代日记揭示卡尔·威特教育真相),海南出版社,2007;

80.徐桃坤主编,陈鹤琴特殊教育文选及研究,华夏出版社,2005;

81.徐芬编著,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陈云英等译,全纳教育共享手册,华夏出版社,2004;

83.刘全礼著,特殊教育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84.汤盛钦等主编,教育听力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85.(德)小卡尔.威特著,刘恒新译,卡尔.威特的教育,京华出版社,2002;

86.(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87.万玮著,班主任兵法/大夏书系教育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8.张万祥主编,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大夏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9.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1999;

90.汤盛钦译,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91.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00.北京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会,北京市特殊教育50年(1949-1999),华夏出版社,1999;

101.汤世雄,北京市弱智教育十年(1981-1991),华夏出版社,2006;

102.国家教育委员会初等教育司,特殊教育文件、经验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03.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国外特殊教育资料选编,华夏出版社,1992; 104.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2;

105.陈云英,残疾儿童的教育诊断,科学出版社,1996;

106.鲁宾仕坦主编,朴永馨译,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07.陈云英,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研究,华夏出版社,1999;

篇四:怎样做好弱智儿童入学

怎样做好弱智儿童入学

作者:高俊

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5期

特殊教育学校的弱智新生来校报到,家长办完入学手续刚要离开,学生便哭闹不止,甚至嘶声力竭,一幅生离死别的样子,坚决不让家长离开,就是要跟着回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都是弱智儿童心理上的依赖所致,他们在各方面对自己的父母都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对极少数关心他们的人有特别深的感情。也有点同学曾在普小就读时成绩过差,教师不喜欢同学不欢迎而感到孤单自卑,产生厌学情绪,学校是他不愿去的地方,不愿读书而吵着回家。

现实社会里,人们常将智障儿童的“智力障碍”与“残疾”、“残废”等同,导致智障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美好憧憬被“残疾”的定义打破,家长在情景中产生失望的心态,在家长的眼里智障儿童是个“废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智障儿童是得不到适宜的、和谐的、甚至是必要的最基本的教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弱智儿童由于智力原因往往被歧视和排斥,从而导致这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如孤僻、自卑、暴躁等。这些心理品质会对本来智力上就处于劣势的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此,针对这些现象及原因,对刚人学的弱智儿童,及时矫正他们的负面倾向,培养他们活泼合群、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现孩子的优点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弱智孩子也不例外。只有在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努力挖掘他们的可爱之处,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表扬鼓励,才能真正帮助他们。

二、教孩子爱学校

首先让孩子爱学校,对学校产生依恋。教师以朋友的姿态面对他们,带他们熟悉校园的个各个角落:知道学校有为他们学习准备的教室、有课外活动的操场和设施、有食堂、有寝室、有热心帮助教育他们的老师和生活老师; 还有一群小伙伴式的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劳动。让他们从这些认识中感受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老师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弟姐妹,从而达到 让新生能在学校安心,愉快地生活。

三、教孩子爱自己

弱智儿童由于智力、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多很自卑,常常表现为缺乏学习的内驱力,缺乏求知的欲望和对事物感知的积极性,对生活没有激情和信心。很多学生在课上不愿举手,害怕交流,思绪散乱,学习效果极差。为此,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及能力因材施教,主动创造条

件,给他们提供回答问题和解决事情的机会,然后,热情地表扬他“你真行”,弱智学生在多次尝到受表扬的喜悦后,潜意识里已经慢慢自信起来,开始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从而逐渐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勇敢地举起手来。我也始终坚持把目光留在每个孩子的脸上,不失时机地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多了,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

弱智儿童是脆弱的,但又是可教育的,可发展的。弱智儿童初入学时在很多方面确实十分不尽人意,但我们有责任去关爱他们,有义务去帮助他们。我们要赏识他们,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迈向社会的步伐更稳健、更坚实。

参考文献:

[1]《特殊教育心理学》

[2]《浅谈弱智儿童的入学教育》百度文库

[3]《弱智儿童入学之初》浙江宁波市郑州特殊教育中心鲍玲红《中国知网》

篇五:提高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实现弱智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学生在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这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自理能力的训练。

一、有计划地各科渗透,形成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网络

弱智儿童往往伴有其他缺陷,因此需要系统地规划训练内容、流程。我们任课老师一起研究,一起制定训练计划,做到各科围绕训练项目密切配合,训练中坚持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对困难大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例如:有些学生由于小脑发育不全、脑瘫而引起的手脚不灵活,牵制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此,我们在体育课上以补偿缺陷为原则,进行大小肌肉训练,通过抛接球、抛接沙包,伸屈腿、转头、行走、跑、跳等运动来增强他们的手臂力、腿力以及灵活性,为培养自理能力打下力的基础。

在劳动课上,由教师强化技能指导,从洗手洗脸到洗餐具,从脱衣穿衣到系鞋带,都手把手地教,反反复复地练。常常是教师示范后,学生先动手练一练,然后一起操作,再个别指导,最后是一个一个过关,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整改意见。

弱智儿童家庭训练教程

在活动课上,教师让学生全面认识各种衣物及日常生活用品,不仅教会这些东西的品名及它们各部分的名称,还让学生知道这

些东西的用处用法,包括穿戴的基本常识等,并在劳动课学习技能的基础上再设计实践活动进行强化。

二、小步子,多循环,着眼于“动力定型”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一活动,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造就了动力定型。动力定型的特点是当它已经形成后,一旦有关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自动地出现。所以动力定型又称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动力定型形成后可以大大节省人们的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达到减轻负担而提高功效的目的。

由于重度弱智儿童的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思维不能像常人一样有的放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对重度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我们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右脚穿鞋,左脚穿鞋。单脚穿鞋又分解出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1、一手拿起鞋子2、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3、双手握住鞋帮,让脚指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4、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5、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当左脚(或右脚)基本学会以后,另一脚的学习就相对容易。最终才让学生

完整进行双脚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同时由于每一个分解步骤难易程度不同,在练习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出发,适时缩短或延长某一步骤的练习时间。例如:在穿鞋训练过程中,预定每一步骤四课时完成,1——4步完成较好,但第5步用了十课时的时间,可个别学生困难还是比较大。通过教师和学生循序渐进的努力,学生逐渐掌握了穿鞋的基本要领。通过反复的强化,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让他们在基本的生活自理上形成动力定型的生理机制,这是提高训练效果的关键。

三、运用激励机制,在表扬中展开训练活动

针对弱智儿童也如同常人一样喜爱听人表扬,厌恶批评的特点,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但由于弱智儿童对语言的实际含义不是能很准确地理解,因此在表扬过程中,一味地用枯燥的语言表扬,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这些孩子对于食物的兴趣是最高的,可以利用食物作为奖励品适时给予孩子们奖励,有时也可以将奖品提升为红花,五角星,最终过度到简短语言表扬。在表扬时,我们从对某一步骤的表扬,过渡到几个步骤的肯定,最终到达完整步骤的奖励,使激励机制更贴近弱智儿童的心理需求,服务于促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这一根本目的。

四、验收竞赛,反复练习,巩固提高。

我们设置了几个竞赛项目,如系鞋带、穿衣服等项目。通过比赛,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学生为了取得好的名次,就会自觉地强化练习。而验收合格后,也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记录下来的情况,我们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一看这个内容中哪个学生需要补课,一目了然。再进行纵向比较,这个学生的哪一方面比较弱,也非常清楚。我们根据弱智儿童遗忘快的特点,不断地反复训练,这是巩固和提高的有效方法。反复训练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即对能力差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强化;渗透各科反复交叉练习;要求把学到的本领运用于日常生活。

在一次活动课上,我们进行了穿有拉链外套的比赛。比赛时同学们拿住衣服的领子,把两只手穿进袖子里,拉上拉链,拉好领子和袖子就算穿好了。评判时要让学生说说谁穿得最快,穿得最好,指出小朋友穿得不好的地方,让他们再穿一遍。我们分了几个小组和几次的比赛,先是男同学和男同学,女同学和女同学之间的比赛,再是差不多水平的同学之间的比赛。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进行了多次的比赛,练习了穿衣的方法,熟练了穿衣的过程。经过多次地比赛,有几个同学得了几次第一名,所以兴趣很高,表示还要和谁比一比。通过这样的竞赛,使学生得到了反复地练习,在反复中得到提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弱智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强化教育与训练,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而且效果是极显著的。班里的徐云同学在班里的系鞋带比赛中获得最快最熟练奖。连经常去男厕所的一位女同学也改掉了

坏习惯,知道自己是女的,乖乖地上女厕所了。而现在吃饭时,大部分小朋友已不用老师的提醒,习惯性地在饭前饭后洗手,洗餐具,并且放好饭盒后马上整理桌子。

五、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进行家庭强化。

弱智儿童的父母往往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凡事包办代替,使这些孩子失去了许多生活自理机会,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依赖习惯,使先天的缺陷逐渐转化为后天的“弱智”。我们认为,“勤能补拙”,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放弃这个特定的环境,就谈不上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的父母在训练孩子失败后,很容易失去信心,或是不知如何引导,激发孩子去实践。这时,学校的配合是关键。通过家校联系,指导家长利用日常生活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加以指导与训练。根据学校教育训练计划,把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同时,请家长做好记录,学校再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做到对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合力效应。

发挥家长的力量,使家校一致教育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像有一个学生刚来时,每次鞋带掉了,他都只会叫别人帮忙,自己却无从下手。刚开始时,老师帮他系,后来,老师想让他自己学会系鞋带,教给他系鞋带的方法后,就不帮他系了,可他就让别的小朋友帮忙。在老师的鼓励和监督下,他自己动手系鞋带了。当然,初学时,鞋带系得很松,走几步就散了。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