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火药是谁发明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21:12 小学作文
火药是谁发明的小学作文

篇一:火药是如何发明的?

火药是如何发明的?

最早的火药是黑色炸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混合而成,在采用无烟火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军用发射药。

火药的发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是古代炼丹家为求长生不老,长期炼制丹药,结果长生不老药没炼成,却发明了火药。歪打正着,纯属偶然。

火药的发明过程大致如下:炼丹家经过长期炼丹制药,掌握了一定的炼丹技术(实际上的化学制备技术),用硫(硫磺)、硝(硝酸钾)、马兜铃(含碳)按一定比例为原料,经复杂的拌合和加热来炼制。在炼制过程中,时有燃烧现象发生。炼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点火(古人称为伏火)会发生激烈的燃烧后,经长久的炼制实践,唐代的炼丹者便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实际上已经发明了火药。

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并没有用作火药来使用,而是当做药类和恶作剧的道具来使用。《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火药并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他并不感兴趣。后来,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火药爆炸原理:由硝酸钾、硫磺、碳等物质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加热后(点火)迅速发生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而剧烈膨胀。

篇二: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至今令炎黄子孙引以自豪,辞典中这样记载:火药——中国人发明,是一种硫磺、硝酸钾、木炭的混合物,最早被中国人用作焰火、爆竹和火箭的纵火剂。揭开了火药的秘密,在现代人眼里或许不以为然,但当科学尚处在蒙昧之中时,火药却是神秘之物。《太平广记》中记述了一则故事:有位名叫杜子春的年轻人,为寻求炼丹之术,去一个僻静遥远的地方拜见一位炼丹老人。天色已晚,老人叫他歇息在炼丹的地方,并告诉他千万不可乱说乱动。夜里,杜子春一觉醒来,发现炼丹着火了,火焰呼呼往上蹿,他记着老人的告诫,一动不动,眼睁睁看着火苗燃到屋顶,把房子烧了。据此人们可想象出“火药”这个名字,意思就是“着火的药”。这是人们认识火药的第一种性能——燃烧。又因为火药中的主要成份硝和硫磺在西汉时就被当作药品,用来治病,而且古代炼丹家为炼制“长生不老药”,终年隐居深山,精心选配各种药物原料,反复提炼,多方试验,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虽然没有得到长生不老的仙丹,却发现发明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东西。火药就是出自炼丹家之手的一大成果。那时正处在盛行“仙道”学说的时代,由此火药便因药得名。

据《诸家神品丹法》一书记载:将二两硫磺、二两硝石,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内,挖一土坑,把锅放在坑内,使与地平,四周用土填实,再将三个皂角子,烧红成炭,逐个放入锅内,使硫磺和硝石烧起焰火,待焰火将熄时,再加木炭3斤来煅,待炭消三分之一后退火,趁未冷却时取出混合物。这就是“伏火法”。808年,又有人创造“伏火矾法”:用硝石、硫磺各二商,马兜铃 (含炭素)三钱半,研成粉末拌匀,放在药罐内,埋入地坑,放进一块熟火,烟便腾起。在应用伏火法的同时,人们发现这三种物质一起加热燃烧,反应异常剧烈,似有爆炸的可能,因而格外小心。那时之所以未发生爆炸,是因为所用的物质是天然原料,未经提纯精炼,所以产生的力量微弱,未充分显示其爆炸性能。随着炼丹家们不断的改进,大约到晚唐时期(9世纪末),我国首创的黑色火药问世,并很快应用于军事。

在此之前,硫磺和硝常常作为纵火剂在战争中发挥威力。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陷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迫使刘备退居白帝城,那时兵家们用硫磺和硝作为燃烧剂使用,是采用火攻时的有效物质。诸葛亮带兵攻打陈仓城时,动用云梯近百乘,一乘可立十数人,周围用木板遮护,再加上短梯软索,兵士如蚁沿城墙攀登,谁想城上守军三千,各执火箭,分布四面,火箭齐发,云梯尽燃大火,无法攀附。诸葛亮又派冲车,守军用石块凿眼穿绳,甩打下来,冲车被打折,就这样昼夜相攻,20余日无计可破。这里所用的火箭,只是带有纵火剂的弓箭,主要起助燃作用。还有一次,诸葛亮派兵攻打乌戈国,将黑油柜安置在山谷中,油柜内预先安置火炮,名叫“地雷”,一炮中藏九枚,30步埋一个,中间用打通节的竹竿引出药线,一发动,出损石裂。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描达,按史料记载,地雷是宋代产生的兵器,所以三国时使用地雷,也只是演义中的想象而已,但是用纵火剂——硫磺和硝等物质进行火攻,却是事实。904年,郑璠进攻豫章时,曾经“发机飞火”,据考证,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火药应用于军事的记载。唐代晚期,火药从炼丹家手里传到军中,兵器家们于10世纪初造出火药火器—一飞火,并应用于战争。火器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兵器史上的一大转折,从此,冷兵器与火器

并存了很长一段时期之后,进入火器时代。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开始于北宋。

自960年,赵匡胤建立宋王朝,中国结束了唐中叶以来长期的封建割据局面。天下统一,国泰民安,社会生产得到相应发展。但这时北方的辽、金、西夏游牧民族崛起,势力扩张,不断侵扰内地。他们的军队以骑兵为主,兵士剽悍骁勇,骑术非凡,宋军无法抵挡。由此,旧有的作战方式及兵器装备都急待改进,宋朝政府不得不加强军备建设,所以宋代是兵器大改革的重要时期。宋代军事工业相当庞大且完备。军器制造部门有专门的机构来研究制造各种炸药和火器。为了鼓励研制兵器者,宋朝政府规定给予兵器发明者、创造者以奖励和支持,所以那时常有人把自己新创制的兵器献给朝廷。据《宋史》记载: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等提出了制火箭法。1000年,神卫水师队长唐福推出火箭、火环、火蒺藜。1002年,知宁化军刘永锡向朝廷献上创制的火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时火药火器的发明创造十分兴盛。宋仁宗时

(1023~1063年)编著的《武经总要》一书,综述了当时的火器有10多种,如火箭、火炮、火药鞭箭、引火球、蒺藜火球、铁咀火鹞、竹火鹞、霹雳火球、烟球、毒药烟球等,并详细记述了火药的成分。比如载炮火药有14种成分配制,其中硝石约49%,硫磺约25%;蒺藜火药成分有10种,硝石约50%,硫磺约25%。这两种配方的比率十分接近于现代黑色火药的组配率。这时期的火药已具有燃烧、毒气、烟幕等不同作用。火器的杀伤威力大小主要在于火药配方的科学合理及火药性能发挥的多少,其次才是发射机制的改进和完善。宋代火药尽管已有相当的发展,但其处方还没有严格的定量比例,原料成分复杂,纯度不够,因而仍不能有效地发挥火药的全部性能。到明代,火药的发展达到了更高水平。1621年《武备志》中记载了提炼硝磺和配制各种火药的处方达30多种,其中铳火药的处方是:硝1两,硫1.4钱,柳炭1.8钱。硝石占75%,硫磺占11%,木炭占14%,这种配合比例与现代黑色火药的标准组配率基本一致。这时期火药的性能包括烟幕、毒气、燃烧、杀伤、催泪、喷嚏、昏迷等,这就大大提高了火药的威力。同时,制造火药的方法也趋于细密,原料呈颗粒状,不再是粉末,这样便于发射。后来,火药又分为直击的火药和横击的火药两种。直击火药按硝九、磺一的比例配制;横击火药按硝七、磺三的比例配制。火药成分也经过提炼更加纯净。火药的发展是火器制造技术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前提。我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不仅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先后传入西方,为世界兵器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宋代军队在对金作战中,依仗火器的威力,占据了相当的优势,不仅能有效抵挡敌人骑兵队的冲击,而且常把敌兵击溃。金兵深知火器的厉害,千方百计想得到制造火药和火器的技术。后来金军攻占汴京后,有人把这一技术献给金人,金兵如获至宝,立即动手大量制造火药火器,用来反击来军。在金人手中还推陈出新,研制出一新的火器。1214年,金宣宗南迁汴京,蒙古人夺取了中都,金的一些制造火药火器的技术工匠有的被俘,有的投降。由此金人所掌握的火药火器制造技术,开始为蒙古人所用。1218年成吉思汗统帅大军西征,从此中国的火药和火器传到了中东,随后又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入欧洲。

很早以前,火药曾随炼丹术一起传入阿拉伯国家,阿拉人称“硝”为“中国雪”,当地语叫“巴鲁得”;波斯人称之为“中国盐”。人们只用它炼丹治病,还不知道

用于军事。古代阿拉伯和欧洲的战争中,曾使用过多种纵火剂,其主要成分有沥青、硫磺、松脂、石油等,不仅没有火药,也没有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硝。当蒙古骑兵的铁蹄踏入中亚西亚,直至地中海沿岸的大马士革时,阿拉伯人才见识了火器、火药。

元军西征使用了大量火器,1220年元军攻击尼沙城时,修筑了一座高炮台,使用20门弩炮对城内连续轰击了15天,发射了大量火箭、毒火罐、火炮弹。1258年,蒙古兵围攻黑衣大食的都城巴格达时,使用过铁火炮或叫震天雷,阿拉伯人叫“铁瓶”。据波兰史学家记载,当蒙古兵攻击华沙的时候:

“蒙古军施展妖术,但见大旗一挥,出现了伸出X形脑袋的妖物,从它嘴里喷出一阵烟雾,发出的臭味令人难忍,波兰军队士兵个个不敢正视,这一仗死伤了许多人。”其实蒙古兵使用的“妖物”就是一只毒药烟毯,这种毒药烟毯,重5斤,毒药成分有草乌头、芭豆、狼毒、砒霜等,加入火药成分硫磺、焰硝、末炭末等,捣合成毯,用麻绳串住,长1.2丈,重半斤,为弦子。再用故纸、沥青、麻皮、黄蜡等物捣合涂在外表,用炮放出,毒气熏人,可致人口鼻出血,中毒身亡。蒙古军西征的同时,将随身携带火器及其制造技术,经被俘投降者之手一并传给了阿拉伯人。据阿拉伯文兵书记载,当时传入阿拉伯国家的火器有两种,一种叫“契丹火枪”,一种叫“契丹火箭”。到14世纪初,阿拉伯人把这两种火器发展成为两种“马达发”(阿拉伯语“火器”)。一种是用一根短筒,内装火药,筒口安置石球,点燃引线后,火药发作,石球射出以击人。另一种是用一根长筒,内装火药和铁球,然后再装上一支箭,临阵点燃线后,火药发作,冲击铁球,同时将箭推出。很明显,这两种火器与我国南宋时的“火筒”和“突火枪”类似。

中国古代以硝石、硫黄、木炭或其他可燃物为主要组分,点火后能速燃或爆炸的混合物。因为硝石、硫黄等在中国古代都是药物,混合后易点火并猛烈燃烧,故称为火药。现代黑火药是由中国古代火药发展而来。火药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爆炸物,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重大作用。

火药的起源:火药不是历史上个别人物的发明,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在火药发明的过程中,炼丹家的作用特别重要。中国古代火药的主要成分硝石和硫黄,以及硫黄的砷化物,都是炼丹术中常用的药物。西汉末东汉初的炼丹书《三十六水法》中,有名为“硫黄水”、“雄黄水”、“雌黄水”的丹方,用硝石与硫黄、雄黄和雌黄在竹筒中以水法共炼。

隋末唐初医学家、炼丹家孙思邈(581~682),史称药王。选录入《诸家神品丹法》的《孙真人丹经》,相传是孙思邈所撰,记载有多种“伏火”之法。这类伏火之法,虽然炼丹家的原意,是为了使硫黄改性,避免燃烧爆炸,以达到炼丹的目的;但同时使他们认识到,上述丹方中含有硝石、硫黄和“烧令存性”(即炭化)的皂角子或马兜铃粉,三者混合具有燃烧爆炸的性能,从而发明了原始火药。故在炼丹时,有必要采取安全措施,将药罐放在坑内,与地平,四面并以土填实,甚至用湿纸盖,方砖捺,以土冢之。炼丹家正是通过他们的长期实践,才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等混合物的爆炸性能,因此,至迟在808年以前,含硝、硫、炭三组分的火药已经在中国诞生。

火药的早期军事应用:到10世纪,关于试制和试验火药兵器的记载已经屡见于文献。北宋初官修的《武经总要》,记载有火炮、蒺藜火毬和毒药烟毬的火药配方。这3个配方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冠以火药名称,并直接应用于3种实战武器的火药。但应指出,这些配方中硝含量低,还含有大量其他组分,通常只能速燃,用以纵火、发烟或散毒,还是一种低级火药,是近代火药的雏形。

火药技术的发展:10~14世纪,由于战争频繁,火药兵器得到发展,火药性能不断提高,火药技术不断改进。在文献中有不少对于当时各种火药兵器威力的描述。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宋都汴京,“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二)。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军渡江攻宋,“舟中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逐大败之”(杨万里《诚斋集》卷四十四)。金天兴元年(1232),赤盏合喜守汴京时,“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礶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金史》卷一百十三)。元至元十四年(1277),元兵攻静江(今广西桂林),静江破,守将“娄钤辖犹以二百五十人守月城不下”。元军围之十余日,“娄乃令所部入拥一火炮燃之,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宋史》卷四百五十一)。元至元十七年(1280),“维扬炮库之变为尤酷。??碾硫之际,光焰倏起,即而延燎,火抢奋起,迅如惊蛇。??未几透入炮房,诸炮并发,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远至百里外,屋瓦皆震??。事定按视,则守兵百人皆糜碎无余,楹栋悉寸裂,或为炮风扇至十余里外。平地皆成坑谷,至深丈余。四比居民二百余家,悉罹奇祸,此亦非常之变也”(周密撰《癸辛杂识·炮祸》)。

据上述文献描述的各种火器威力,很明显地可以看出,火药性能在10~14世纪中是逐步提高的。12世纪的霹雳炮,已能用火药喷火的反推力,把它推上空中,反映出其火药性能比10、11世纪用以纵火的火药有了提高。13世纪,用于装填铁火炮(震天雷)的火药,能将生铁外壳炸成碎片,打穿铁甲。一枚铁火炮爆炸后,使城土皆崩,城内250人死亡,士兵多有惊死者。而在炮房爆炸中,能形成丈余弹坑,甚至楹栋有被炮风扇出数里者。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当时火药的威力之大。

明朝对火药技术有大量文字记载,至今尚存的明代《火龙神器阵法》是继《武经总要》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献,它反映了14~15世纪及其前后火药技术的进展,其中载有多种三组分火药配方。在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中,对火药配方和制造工艺均有详细记述。鸟铳药配方含硝酸钾75.8%,硫10.6%,炭13.6%,与现代标准军用黑火药基本相同。当时已制作粒状火药,所载工艺翔实可行。还记载了检验火药性能的方法:“只将人手心擎药二钱,燃之,而手心不热,即可入铳。但燃过有黑星白点,与手心中烧热者,即不佳。”说明对火药燃速和反应的完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火药理论的探索:明朝对火药配方和性能已作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探索,有关记载最早见于唐顺之的《武编》(1549年辑),后来茅元仪收入《武备志》(1621年刊印),名之曰“火药赋”。这是一篇关于火药的学术文章,对硝、硫、炭三种组分的作用

和相互关系作了定性的说明,特别是明确了硝石在火药中的重要作用,是符合科学原理的。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在其名著《天工开物》(1637年初刊)中对火药性能作了理论探索,他说:“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两精逼合,成声成变,此乾坤幻出神物也。”又说:“消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他借用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对立转化之说,形象地描述硝硫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他和茅元仪一样认为硝性竖而硫性横,但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与现代“发射”和“爆炸”大致相当的“直击”和“爆击”两个概念。将硝硫比例与性能联系起来,对实践经验作了总结。

概观中国对火药的探索、发明和发展,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古代化学家(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朝已经掌握了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已经发明了火药,并在五代末北宋初(10世纪)用以制造出纵火用的火药兵器。在宋、元两代不断创造新火器的实践中,火药性能也不断提高,炸弹用火药和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用的发射药等均已制造出来,并在明朝达到了成熟的程度。到明朝后期,科学家们还继续在理论上作了一些探索。 硝 硫磺 木炭 火药是中国的发明 火药的制造 在公元 1550 年,法国人发明了「湿制法」:先将各个成分浸水润湿,然后混合起来作成大饼状,在晒干或风干后打碎,用细筛子筛过,火药粉会变成小颗粒状(grain),然后装在大桶里不停翻搅(tumbling),磨掉颗粒的稜角并加入石墨抛光。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火药各成份分子间构成比较稳定的结构,长程运输时不易分解,而且颗粒间的燃烧空间较大,容易均匀地燃烧;由于制程的关系,这种火药被称为「corned」火药。不过这也加强火药的威力,使得许多原来还算安全的枪炮都变得有膛炸的危险。 现代火药配方的比例 7.5:1:1.5(硝:硫:碳) 也是在 19 世纪时确定下来的。 对西方世界来说,硝的取得一直是制造火药时最大的问题。由于欧洲基本上不产天然硝,只能从人畜排泄物堆肥中取得(尿中的氮酸经自然化学反应与钾结合而成),在 18 世纪之前大大限制了火药的使用。英国在17世纪时还有专门的集硝官(salt-peter man),随时可以闯入人家中把厕所、马厩地面挖起来搜集天然硝,英王查理一世还下令全国所有这些地方的地面不准铺石板或木板;这直到英国取得印度,才有比较充裕的货源供应。这个现象也反映在美国独立革命之中,华盛顿麾下的军队整个战争期间一直为火药供应不足的问题所困扰。到了 19 世纪中叶,在智利发现了大量的硝酸盐矿(sodium nitrate)。这些盐类和氯化钾(可从海水中大量提炼)反应后可以便宜地制造出硝酸钾,这才解决了硝的供应问题。 后来,美国人拉马特?杜邦在公元 1858 年发明了使用硝酸盐来直接制作火药的方法,成本要比使用硝酸钾便宜很多。用硝酸盐制造的火药虽然爆炸威力较用硝酸钾的小,但由于便宜,十分适合用在挖矿开路之用。后来就将使用硝酸钾的火药称为 a 类火药,用硝酸盐的则是 b 类火药。根据颗粒来分的话,又可分为从 f,2f,直到 7f 等 7 级。f 级颗粒最大,7f 最小。如果经过抛光手续的话再加一个 g 。所以可以看到火药的分级如 2fag,3fb 等。

篇三:1[1].火药的发明

火药的发明

【发明的过程】

火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1000多年前发明的,它的发明是人类通向文明社会的一个里程碑,在化学的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远古的人类是如何发明火药的呢?

火药的发明和炼丹术、本草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黑火药是硝石、硫磺和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它之所以称为“药”,从名称上就暗示着它与医药具有某种渊源。在明天启元年(1621年)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火药赋》里,三者被认为起着不同的作用:硝是君,硫是臣,炭是佐使。按,君、臣、佐使本是我国医药家用以区别药物功能的理论体系基本概念。这种看法,就把火药所起的化学反应纳入医药的范畴里。

黑火药准确发明的年代和发明人现在还没有考证出,一般都认为是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古代帝王都希望能长生不老,永享幸福,因此,他们总千方百计地寻找长生不老的神丹妙药。这就是炼丹术产生的背景。在火药没出现之前,炼丹家就时常采用一种所谓的“伏火法”。那么,什么是“伏火法”呢?

在商、周时候,人们已经广泛使用木炭来冶炼金属。人们砍伐树木,烧成炭,作为燃料。硫磺有天然存在,人们很早就开采它。同时,在冶炼中逸出的刺鼻的二氧化碳和温泉中四逸的硫磺气都直接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就在这些接触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硫的一些性能:它除了对某些皮肤病有特别的疗效外,还有另外一些化学性质。比如《神农本草经》里有“石硫磺??能化金银铜铁,奇物”的记载。硫的这些性能在炼丹的方士眼里很受器重。硫不仅能和铜、铁等金属化合,还能把神奇的水银降服。于是,他们为了能炼制所谓的“金液”、“还丹”而常常使用硫。他们发现硫着火“易飞”,难以“擒制”,为了能“驯服”它这种暴烈的“性格”,方士们对它实施了“伏火”处理。所谓的“伏火法”,就是经过和某些易燃物质混合加热发生某种燃烧,使它变性。唐代元和三年(808)清虚子撰著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中记载的伏火矾法是:“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热火一块子弹大,下放里面,烟渐起,以湿纸皿五重盖,用方砖两片捺,以土冢之,候冷取出。”

此前,隋末唐初孙思邈写的《丹经》中记录了他的丹经内伏硫磺法:取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硝银锅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将锅子放在坑里和地保持平齐,四面都

用土填实。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子逐一点着,然后夹入锅里,把硫磺和硝石烧起焰火。等到烧不起焰火时,再拿木炭来炒,炒到木炭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还没冷,取出混合物,这就叫“伏火”了。由此可以看出,孙思邈已经掌握了硝、磺、炭混合点火会发生剧烈反应的特点,因而注意采取保护措施,将容器埋入地下,并控制反应速度,以防止爆炸。这显然是经过反复实践的经验总结。

获得了对硝、磺、炭三种物质特性的认识,为火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上述的这两种伏火方法,实际上已经具备了火药的硝、磺、炭三种成分。在伏火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引起剧烈的燃烧。在《真元妙道要略》里就记载过这类严重的事故:“有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黄等烧,主见祸事。”

前一句可用下列化学式表示:

16KNO3+17C+5S+2O2→3K2CO3+5K2SO4+9CO2+8N2

式中碳来自蜜。

后一句中“生者”是指没有伏火的,“三黄”是指硫黄、雄黄和雌黄,因此可以用下列化学式表示: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火药是谁发明的)

2KNO3+2S→K2SO4+N2

由此可见,人们已经熟知这类混合物燃烧爆炸的性能,并注意在炼丹过程中加以防范。也就是说,我国在中唐或早于中唐时,炼丹家们在其炼丹过程中就发明了火药。但是火药并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它并不感兴趣。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直到1225-1248年间,火药才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欧洲人,首先是西班牙人,在13世纪后期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书籍,才知道火药。德国到1331年首次使用火药,法国开始使用火药的时间是1338年,英国在1345年,俄国至1832年。正如恩格斯所说:“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西班牙传入欧洲。”

【发明的启示】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它们对整个人类向文明社会的迈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华。尽管火药的发明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若从生产实践的角度看,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在没有理论指导的远古时代,创造之源无不在于对自然的观察与生产劳动的实践。如今在论及“四大发明”的时

候,对我们炎黄子孙来说,其重要性并不在于其发明之过程,而是另一种深刻的启示:即为什么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了。

欧洲应用火药落后于中国5~6个世纪,而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到了变革的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精锐的火炮在欧洲的工厂中制造出来,装备着威力强大的舰队,扬帆出海,去征服新的殖民地??”而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也在火炮的淫威下打开了大门。

从世界科技发展史来看,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无疑是世界领先的。然而,从近代乃至明清以来,竟然再也没有出现过能惊动世界的重大发明,诺贝尔奖项至今中国仍无一人获得。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史中,我国何以在近一二百年内被一些后来的国家抛在了后面?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

中国科学社的创办人之一任鸿隽先生在1915年《科学》创刊号上发表《论中国无科学之原因》时说:“秦汉以后,人心梏于学时。其察物也,取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择术也,骛于空虚而引避实际”,“知识分子多钻研故纸,高谈理性,或者如阳明之格物,独坐七月;颜习斋之讲学,专尚三物。即有所得,也和科学知识风马牛不相及”,“或搞此训诂,为古人做奴隶,书本外的知识,永远不会发现。”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论及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的问题时说:“一旦穿上了长衫,他就抛弃体力劳作??用双手工作的都不是读书人??这种手与脑的分家与达·芬奇以后的早起欧洲科学先驱们形成截然不同的对照。”“中国规章制度——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曾经在许多世纪之内发展了大规模宏大的自给自足、平衡和稳定??连续性已成惰性,积重难返。”

以上的学者都从不同的方面触及问题的本质,即要解答:“为什么传统的中国科学技术比西方进步,但现代科学却不出自中国?”这个问题的另一面就是:“它又何必以必然在欧洲产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只有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整体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得出结论。即近代中国科学技术长期落后的原因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长期束缚所造成的,而近代科学之所以在欧洲产生,其根本原因是新兴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首先在欧洲的确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化学革命同时产生并非偶然!

尽管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有其十分复杂的社会原因,但是我国在教育制度上的种种弊端无疑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是一副无形的枷锁,制约和扼杀了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样,当代社会的应试教育也有很大的弊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四大发明使中华民族

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每一步都渗透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回顾火药的发明,它无非是按“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重新组合,而这重新组合的思想正是今天我的创造性思维。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信赖创新精神。而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此,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建立教育创新体系;教学也只有一句科学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为我国21世纪的经济腾飞和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篇四:火药的发明过程

火药的发明过程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人类最早使用的火药是黑火药,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它的发明,闻名于世,被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之一,在化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炼丹方士的以外发现 炼丹术在中国起源甚早,据史书所载,至少在战国时期,即已有方士炼制不死之药,且自始即受统治阶级的支持与鼓励。因此,历代总有或多或少的所谓方士在进行炼制“长生不老”仙丹的实验,也累积了一些实际的经验与文字记录(如东汉魏伯阳撰的《周易参同契》即为一例)。三国以后,这些方士逐渐托身于应时而兴的道教行列,大批的道士开始学习与尝试炼丹的工作,于是炼丹术与新兴的道教结合了起来。随着道教的在我国日益盛行,炼丹术也随之日渐发达,奠定了我国火药与养生医学发展的基础。 炼丹家始终认为:如果在适当条件配合下,一种物质经过若干程序处理后,若与另一种物质相结合,则可以自动的将其原有的特质转换到另一种物质身上,而凡人也有接受这种变化的可能。因此,他们利用烧炼的方法,企图将一些不易腐坏的物质,特别是如黄金、白银等矿石制造成易于吞食的丹丸,经由人吞食后,将其中“不腐不坏”的特质为人所吸取,以达到长生不死之效。上述理论今日看来显然是无稽之谈,然而自秦汉至隋唐之间的炼丹家却深信不疑,许多企盼长享荣华富贵的帝王贵族们亦颇以为是。在这种背景的推动下,烧炼矿石设法使其体积变小硬度变软,并去除其中原有的毒性,使其成为可吞食的丹丸,遂成为方士炼丹的主要内容。而矿石中的硫黄为炼丹家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因硫黄可改变其它矿石的形态外貌。 硝石(其成分为硝酸钾)则为古代制溶解金属溶液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在利用燃烧方式制造丹丸时,可能由于偶然不慎将硫黄与硝石同时掉到炭火上,引发了产生火焰甚至爆炸声响。炼丹家们从实际的经验或有意的实验中了解到,将适量的硫黄与硝石混合再加上木炭会着火甚至爆炸。晋代著名的道士葛洪在他撰写的《抱朴子·仙药篇》里有用雄黄、硝石、猪大肠油和松脂共炼丹药的记载。雄黄含有大量的硫,硝石是强化剂,猪大肠油和松脂含有炭,硫、硝、炭是火药的基本成份,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火药了。 迄今为止,可以考证的最早的火药配方,保存在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清虚子撰写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二之中,称“伏火矾法”。其内容为:“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草药,烧燋即炭)三钱半。……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面,烟渐起。”中唐时期的《真元妙道要略》一书里记载:“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密烧之,焰火烧手面及烬屋舍者”;“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黄(即硫黄、雄黄和雌黄)等烧,立见祸事。”可见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火药燃烧和爆炸的性能。中国人民至迟在公元9世纪已发明了火药。

篇五: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是怎么发明的

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是怎么发明的?

最早的火药是黑色炸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混合而成,在采用无烟火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军用发射药。

火药的发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是古代炼丹家为求长生不老,长期炼制丹药,结果长生不老药没炼成,却发明了火药。歪打正着,纯属偶然。

火药的发明过程大致如下:炼丹家经过长期炼丹制药,掌握了一定的炼丹技术(实际上的化学制备技术),用硫(硫磺)、硝(硝酸钾)、马兜铃(含碳)按一定比例为原料,经复杂的拌合和加热来炼制。在炼制过程中,时有燃烧现象发生。炼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点火(古人称为伏火)会发生激烈的燃烧后,经长久的炼制实践,唐代的炼丹者便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实际上已经发明了火药。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并没有用作火药来使用,而是当做药类和恶作剧的道具来使用。《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火药并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他并不感兴趣。后来,火药的

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火药爆炸原理:硝酸钾+硫磺+碳→大量气体+大量热量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