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罗密欧与朱丽叶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27:05 体裁作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ppt体裁作文

篇一:罗密欧与朱丽叶PPT

1590~1612

?

?

?

? 37 plays 2 narrative poems(叙事性长诗) 154 sonnets(十四行诗) 9 Histories ,10 Comedies and 2 Tragedies 1st period (1590-1600)

2nd period (1601-1607)

? 8 Tragedies and 3 Problem plays(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

3rd period (1608 1613)

? 4 Tragicomedies (悲喜或传奇剧

Major works——Tragedies

Hamlet 《哈姆雷特》 Othello 《奥赛罗》 Macbeth 《麦克白》 King Lear 《李尔王》 Major works—— Comedies

The 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仲夏夜之梦》 As You Like It 《皆大欢喜》 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第十二夜》 Other Major works

Comedies:

? The Comedy of Errors《错中错》

?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终成眷属》

? Much Ado About Nothing《无事生非

Histories:

? Henry IV , V, VI , VIII

? King John

? Richard II, III

Poems:

?

? The Sonnets《十四行诗》 A Lover's Complaint《爱人的怨诉》

Major works—— Tragicomedy

Romeo and Juliet

Romeo and Juliet in English formerly ['f?:m?li] known as ['l?m?nt?bl]['tr?d?idi], known as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英文原名为The Most Excellent and Lamentable Tragedy of Romeo and Juliet,简写为Romeo and Juliet。

About this tragedy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故事并不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The Tragicall History of Romeus and Juliet)。一说改编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马泰奥·班戴洛(1480?-1561)创作的一部小说。

CHORUS Two households, both alike in dignity,

In fair Verona, where we lay our scene,

From ancient grudge break to new mutiny,

Where civil blood makes civil hands unclean.

The fearful passage of their death-marked love,

And the conti(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罗密欧与朱丽叶ppt)nuance of their parents’ rage,

Which, but their children’s end, nought could remove,

Is now the two hours’ traffic of our stage;

From forth the fatal loins of these two foes

A pair of star-crossed lovers take their life,

Whose misadventured piteous overthrows;

Doth with their death bury their parents’ strife.

Romeo and Juliet about two peopl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the ball behind know each other's identity [ai'dentiti], the last two people to work together, Juliet first suit [su:t] false drugs

[dr?gz], woke up to find Romeo killed herself, have been killed herself.

Romeo and Juliet, which appears in the lyric ['lirik] image ['imid?] of a large number of forms, is not found in other tragedie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Fully immersed [i'm?:st] in the love of the heroine in the drama ['drɑ:m?] of enthusiasm [in'θju:zi?z?m], desire

[di'zai?], second act second CAPULET Garden, Juliet feelings for months, showed young men and women passionate ['p???nit] emotional [i'm?u??nl] exchanges [iks't?eind?] and don't find it difficult to tear apart, playing is a touching love songs sensibility of young Carol.

Julia: what time should I call you tomorrow 。

Romeo: nine o'clock.

Julie: I certainly do not break, he came to that time, the 20 years that long, I can't remember why you want to call you back.

Romeo: I stand here, you remember telling me.

Julie: you stand in front of me, but I really was thinking of love together with you, it can't remember it forever. Romeo: so, I'm always waiting here, so you can't remember it forever, forget what besides here.

The unrestrained youth and sweetness of sentiment ['sentim?nt], is the early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comedy the usual performance. Such pure and look forward to love, is a traditional [tr?'di??n?l] social ['s?u??l] values ['v?ljuz] and where the relative legislation [,led?is'lei??n]. And heroine use this extreme [iks'tri:m] of death, achieved

[?'t?i:v] what the world is not only love, and defuse the hatred ['heitrid] of the two families. Their deaths, shows the tremendous [tri'mend?s] force [f?:s] of love, for infinite ['infinit] light shadows ['??d?u] in the real world.

Romeo and Juliet this on lovers, due to by feudal family feud of effect, cannot end into families and both die for love, to young of life deductive has love of end, they was stirring of story behind, is humanism who on ideal and love warm persistent of pursuit, dang love and feudal parents produced stirring of confrontation Shi, two young people, they face of just two a has generation hatred of family. Although their "destruction" in real life "tragic

beauty", but also for the people left with a full heart aesthetic.

Movies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yuàn tiān xià yǒu qíng rén zhōng chéng juàn shǔ]

? wish that all lovers in the world could be united in wedlock; May all

lovers unite in marriage!

篇二: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生平及其戏剧创作。2.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3.认识罗密欧、朱丽叶爱情悲剧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

重点难点 1.欣赏戏剧语言 。2.体会东西方文化表情达意的差异。

教学过程 【预习导引】

爱情题材历来被文学界称为“永恒的题材”。我国古代从《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到乐府诗中的《孔雀东南飞》,到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无不体现这一永恒的题材。其实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写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一部以爱情悲剧为题材的戏剧。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近莎士比亚,学习他笔下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创设情景】

一.作家作品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城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后家道中落,前往伦敦谋生。莎士比亚青年时期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后来,他参加编剧的工作,并且成为剧团的股东。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杰出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

从1590年起至1612年止的二十多年中,莎士比亚一共完成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共一百五十四首、戏剧三十七部。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学生识记:

1.威廉?莎士比亚(1564一1616),英国著名戏剧家,他的戏剧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是欧洲以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2.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3.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二.剧本背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它是根据意大利民间故事写成的一部悲剧。当时正是先在意大利产生,然后在欧洲其他许多国家相继发展起来的一次中世纪后期的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运动。这个时期是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的时期,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其主要内容: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权;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其中个性解放是针对封建社会宣扬的禁欲主义,要求劳动人民克制欲望、放弃斗争、放弃现实的幸福而提出的,它肯定现实生活,认为现实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主要是宣扬这种人文主义思想,《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三.简介《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情

意大利维洛那城的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家族有世仇,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流血事件。 一天,凯普莱特家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在朋友怂恿下,戴上假面具去参加。舞会上,他与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一见钟情。但经过化装的罗密欧还是被朱丽

叶的堂兄提伯尔特认出,两人差点打了起来。舞会结束后,罗密欧偷偷跳进凯普莱特家的花园,想再看看朱丽叶。朱丽叶此时正好站在阳台上,喃喃自语,表达自己的爱恋之情。罗密欧十分激动,也向他倾吐衷肠。直到天亮,两人才依依惜别。第二天,罗密欧把二人的感情告诉了修道院的劳伦斯长老。长老表示支持,并暗中主持婚礼,希望借此结束两家的宿怨。结婚的当天中午,罗密欧和朋友班伏里奥、茂丘西奥在大街上与提伯尔特相遇,发生冲突,茂丘西奥被刺死。罗密欧忍无可忍,也拔剑刺死了提伯尔特。这使两家的仇恨更加激化,罗密欧也因此遭放逐。罗密欧走后不久,凯普莱特就逼迫朱丽叶与帕里斯伯爵结婚。朱丽叶焦急万分,请求劳伦斯长老帮助。长老急中生智,一面让朱丽叶在婚前的夜晚服下他的假死药,一面派人送信给罗密欧,让他适时赶来带走朱丽叶。朱丽叶依计行事,可是送信的人却没有如期找到罗密欧。罗密欧听到朱丽叶的死讯,悲痛欲绝,匆匆回到维洛那城,来到朱丽叶的墓地。 后刺死帕里斯,自己喝毒药而死,朱丽叶醒后见爱人已死,也自杀而死。后两家人终于醒悟和好。

【学生活动】

一.理清思路

1.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

2.讨论思路

明确:

课文节选部分是全剧的第二幕第二场,简称“阳台会”。是讲两人花园相会的。表白热烈而真挚,体现了他们追求幸福,向往美好未来的人文主义思想。

概括主题:

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它的鲜明的反封建倾向。作家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人文主义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写成悲剧,而且明确地把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意识,从而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杜会矛盾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中世纪衰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指向现实的封建势力。

二.研习文本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情节。请同学划分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一.两人独白,表达相思

二.两人对白,说爱盟誓

三.两人定情 ,不忍离别

(二)回放电影片断,请学生配音,创设情境

1.教师引导:大家知道,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也在发展变化着,为了使大家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感情,我们先来回放电影中的经典片断,帮助大家回顾一下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历程。分析人物的感情有什么样的变化,表现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爱情追求。

2.利用多媒体放映。(指明两位学生为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配音。)

镜头一:舞会后,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花园中不期而遇,互诉衷肠。

朱丽叶说:

名字有什么? 我们叫玫瑰的那种花换成别的名字还不是一样芬芳。罗密欧要是不叫罗密欧,同样会那么可爱完美,这本来和名字没有关系。罗密欧,抛弃你的名字吧,为了换取跟你本身毫无关系的空名,把我整个儿拿去吧。

罗密欧对于姓氏的态度更为激烈、率直:

你只要把我叫做爱,

我就重新受洗,重新命名,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

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

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

3.朗诵指导:两位同学的精彩配音一定会令其他同学叹服,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选几组同学即兴配音,其余同学作评价,找出差距所在,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朗诵指导。

4.学生讨论问题后,教师小结:这场戏表现一对恋人的相思,盟誓和定情。从两人独白,倾吐相思之情,到互吐衷肠,起誓明志,再到两人定情,不忍分手,感情经历了仰慕赞美,到忠贞坚定,最后是惆怅不舍,感情不断的强化深化,展示热恋中青年男女丰富优美的心灵世界。这场戏把爱情圣洁化和诗化,表现热恋中男女纯洁美好的感情,赞扬了他们超越世俗仇恨之上的对幸福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歌颂了追求中所显现的勇敢忘我忠诚高尚等品质。

三.人物形象分析

罗密欧和朱丽叶,分别是具备什么思想性格的人物形象?

明确:《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因家族间的世仇而不能联姻,结果自杀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无情,同时歌颂了青年男女纯洁坚贞的爱情,表达了作者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剧中的主人公朱丽叶是一位名门闺秀。她热爱生活,天真纯洁,在同罗密欧相爱之前是一个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贤淑少女了。月夜中,她自言自语,道出了对罗密欧的爱慕与思念,当心上人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她放下了少女的矜持,果敢地冲破了封建束缚,彻底抛弃了封建家族观念,大胆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情,显示了她是一个坚定果敢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资产阶级新女性。

罗密欧也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新时代青年,为了追求个人幸福生活,他敢于挣脱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他出身于名门贵族,热爱生活,有理想,为了纯洁的爱情,他视死如归,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显示了人文主义者为追求幸福生活,实现生活理想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品味语言

重点体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感情,讨论本文的主题 。

1.教师引导:在刚才的那段对白中,我们感受到了男女主人公那刻骨铭心的爱,听到了他们热烈挚诚的心声——为了纯洁的爱,他们甘愿放弃自己的姓氏,抛弃那种狭隘的家族荣誉观念。

2.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课文,圈点能表现罗密欧与朱丽叶心情的语句,作旁批。

3.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性格和感情。

4.请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品位文章语言深刻的内涵。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5.分组讨论本文的主题 。

明确: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反封建:伦理观念,封建势力 宣扬:人生理想,争取自由爱情和做人的基本权利

五.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既是戏剧,也是一首长篇叙事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真是惊天地泣鬼神。这种纯洁、高尚、悲壮的爱情,使无数世俗的爱情显得黯然失色。

六.布置作业

围绕《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或人物形象的塑造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评论文章。 提示:①把握作品,深入分析,可就其值得借鉴或给人以启示的某一方面作评价。

七.板书设计

爱慕 歌颂

独白 罗密欧 朱丽叶

深有矛盾

不顾安危

罗密欧与朱丽叶 对白 罗密欧 朱丽叶

抛弃矜持

期盼重逢

分手 罗密欧 朱丽叶

去而复返

【建构新知】

1.怎样理解该剧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

提示: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反对封建思想,赞美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是一见钟情,互生爱慕,但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却难成眷属。面对伦理观念的重重阻隔,他们秘密相会,互诉衷情,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追求着自己的幸福生活,成为封建秩序的叛逆者。特别是该剧的结尾,两个世仇之家面对着儿女的尸体幡然醒悟,言归于好,则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家族的没落和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的胜利,象征着作者所宣传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胜利。

2.如何理解该剧的语言特点?

提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诗剧。节选部分较好地体现了莎士比亚戏剧诗化、散文化的语言特点。

剧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明、形象、生动,音韵和谐,是诗的语言,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太阳”“大海”“鲜花”等比喻朱丽叶,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来说,既显得生动,又富有意蕴。再如文中朱丽叶与罗密欧的爱情表白,热情洋溢,音韵和谐,犹如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而罗密欧在临别时对朱丽叶的祝福简直就是一首抒情诗了。

【知识运用】

《西厢记》中张生高中状元,最终与莺莺成为眷属。《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相爱,双双以死告白天下,一个以美满收场,一个却以悲怆结局。在反封建的题材上,《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异曲同工,可结局却迥然不同,你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思维提示:中西戏剧的比较:

1.关于爱情剧。中西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作家同情、歌颂为追求自由恋爱而献身的男女,憎恨、谴责、控诉破坏爱情的恶势力,是中西爱情剧的共性。

2.西方更多的是从悲剧的角度去表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观念。中国戏曲更多的是从喜剧的角度去表现同样的观念。所以,大多表现为“悲——欢——离——合(大团圆)”的公式。西方的则为“悲——欢——离——亡”。

3.西方的爱情剧多侧重于两个人的爱情心理。中国的爱情剧大多与国家、社会相联系,从更大的社会背景去描写爱情。

明确: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传统的差异,是使两部剧作结尾迥异的主要因素。中国人自《诗经》、神话以来,都在追求一种爱情婚姻的美满和社会生活的和谐。儒学中“大同”、

“中庸”、“仁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因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爱情故事往往是饱经挫折与坎坷之后终成眷属。但是西方人自希腊神话产生以来,文学作品中悲剧的色彩尤为浓重。这就与西方渐次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分不开。但是悲喜剧在中西方都有存在,因而作家个人的构思亦有不同。倘使张生与莺莺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的结局,也未为不可,只是中国老百姓不一定买帐。同样罗密欧与朱丽叶也终成眷属,主题中的反封建意识也就受到削弱。因而两剧结尾的不同正反映一种现象:社会背景不同,群众欣赏口味不同,作品构思不同,结尾亦有不同表现。

规律点拨:

文艺来自生活,学会站在生活的高度来欣赏文学作品,并且要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课堂训练】

1.加点字注音和根据注音写汉字。

妒忌(dù jì) 墙垣(yuán) 怂恿(sǒng yǒng)

矜持(jīn) 蓓蕾(bèi léi)乳媪(ǎo)

通宵(xiāo)达旦 气冲云霄(xiāo)

2.根据原著,理清人物身份及其之间的关系。

(1)凯普莱特家族的人(从朱丽叶的角度说)

①父亲 凯普莱特

②表哥 提伯尔特

③被强迫的婚姻对象 帕里斯

(2)蒙太古家族的人(从罗密欧的角度说)

①父亲 蒙太古

②仆人 鲍尔萨泽

③好友 茂丘西奥

(3)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婚人 劳伦斯

(4)亲王的亲戚 帕里斯

篇三:《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摘要:一个是心地善良的美男子,一个是纯洁如玉的好佳人,偏偏生长积怨深重的两大家族里。朱丽叶的父母要求她和泰保尔罗结婚,她不愿意和他结婚,便向劳伦斯教士要来了灵药,这种灵药可以让人伪装一天的假死。朱丽叶假死了以后,罗密欧以为朱丽叶真死了,便服毒自尽了。朱丽叶醒来了以后,发现罗密欧死了,自己也殉情了。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死了,但他们的死却成了两家化解仇恨的纽带。从此,凯普莱脱和蒙太久便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了。读过这本书,我不禁想到,本来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终成眷属,但是却发生了这样悲惨的事情。

在现在的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是无辜的”说法,可往往故事的最后,孩子的命运却是最悲惨的。为了家族的利益,罗密欧与朱丽叶彷徨着,在走投无路时,选择了解脱。爱驱使着他们向死亡迈进,情催促阗他们抛开家庭走到一起,仇却注定了他们命运的相斥,痛苦的背后藏着多少无奈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出戏,它一定也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太多太多的身不由己,数不胜数的无可奈何,这都是爱情带给人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爱情是未成年孩子家长最忌讳的东西,爱情是青年男女们最想拥有的东西,爱情是年迈的老人望着老来伴时所感激的东西。它扮演着许许多多的角色,它可以是悲剧的导演也可以是喜剧的策划人;它可以是毒药也可以是蜜糖,没人能摸得透它。一旦跳进爱情的陷阱就如同离弦的箭再也收不回来,只是固执地朝着自己的目标飞去,不去理会距离,笔直地穿过空气,最后落地。落地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完好无损地到达了目标,另一种便是因为某些原因,折断了羽翼??

很明显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之箭被折得粉碎,破坏者的力量强大得如同可以劈开松柏的雷电。不要以为坚定的爱情就能长久,一旦它有损于第三者的利益,那么这段情必将受到被迫拆散的危险。不管他们是否无辜,不管他们怎样反抗,这个故事的背景就已为他们的结局作了铺垫。他们悲惨吗?也许是的,因为他们没能相守到老,而是红颜英年早逝,也许不是,因为他们寻到了最后属于自己的另一半。

一个美好故事的结局,通常都以喜剧告终,读者看了固然高兴,可看过以后过几天就会被遗忘。一个故事如果以悲剧结尾,那它一定会在读者心里留下点什么,或是遗憾,或是可惜,让读者反复咀嚼,思考。人都是追求完美的。与此同时,人们也赞颂残缺之美,这似乎很矛盾,但又不似乎不矛盾。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出悲剧,如同我上面所写的,它在我心里留下了什么,我也说不清楚,也许是遗憾吧??

爱比天大,但比生命小!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对不幸的恋人??”在一首概括性的开场诗后,这部流传了几百年的著名爱情悲剧拉开了帷幕。 在这个暑假了,我莫名地爱上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在看过《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后,最可惜没看到这部举世闻名的戏剧,第一次来到图书馆,就盯上了它,下定决心要在3节阅读课上把它读完。这部书的写作风格和其他大不一样,从开头就可以感觉得到。整部戏剧是用诗一般的语言来书写的,优雅的贵族用诗句来对话,而仆人们却很普通,足以显出地位的悬殊,通篇洋溢着人文的浪漫的基调。

凯普莱特家族与蒙太玖家族是世仇,正如剧本里所描写的,他们一见面就会打起来,势不两立的两个家族的儿女却成了一对苦恋情人,这是不是上帝造化弄人?“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罗密欧这样形容朱丽叶。舞会当晚,在月夜的花园里,浪漫的薄纱般的白色月光下,一对情人互诉衷肠,到这儿全局本到了中间部分,正在向高潮推进,他们秘密地结婚,似乎是喜剧的路线却来了个大转弯。谁也不会想到,在他们成婚几小时后,罗密欧因为朱丽叶的表哥杀死了朋友而把他杀了。他被放逐了,朱丽叶悲痛万分,因为她的表哥,因为她的丈夫。祸不单行,准备把“童贞献给死亡”的她又被父母自作主张地许配给了伯爵。那天晚上,罗密欧偷偷爬到朱丽叶房里。似乎是他对她的告别,他得在天亮时离开。不光是男女主角,就是我这个读者,也不希望黎明的到来,希望代表黑夜的夜莺永远唱出婉转的曲调,赶走代表黎明的云雀。

我特别喜欢朱丽叶服安眠药前以及罗密欧在她墓中服毒自杀之前的那大段独白。其中的最后一句极其相似。朱丽叶:“我为你干了这一杯!”罗密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朱丽叶在不清楚这药到底是什么,会有什么作用之前,毅然饮下了它,她为了她的爱情、她的计划,干了这一杯。接着她就昏睡过去。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给罗密欧的信没有送出去,他带着悲痛与疯狂,带着毒药,来到了墓室。他杀了伯爵,原本温文尔雅的罗密欧为了爱情显得多么疯狂,他服毒就像喝普通饮料一样毫无差别。正在这时,朱丽叶醒了,她看到自己的爱人死在身边,手里还握着毒酒杯,正伤心拔出他的匕首,殉了情。可恶的时差,我在心里咒骂着,如果朱丽叶早点醒来该多好。

一对情人的死,换来了两个家族的融合,他们成了朋友。维洛那城里竖起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金塑像,象征着自由、浪漫的爱情,它终于冲破的世俗的阻碍,冲破了家族的仇恨与矛盾。一对青年的牺牲,换来了两个家族之间的春天。

多年前,就读过《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时读书只是注重故事情节,根本感觉不到此作的魅力。

今天重读,依然为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特别是他们身上那种永不熄灭的人文主义精神,还有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和憾动。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描写爱情生活的多如牛毛,譬如《牡丹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讲,各有千秋,《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不见得高出多少,但这部作品中所充溢着的那种人文主义精神却是许多作品所匮乏或没有的,这就显示了这部作品的思想高度。

人文主义是人的一种生活观、理想观、价值观,是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它在任何时候都是人们应当努力去实践和追求的,因此它是永恒的。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物质文明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不等于精神文明的相应提升;相反,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正在大面积地侵蚀着人类的精神生活。罗密欧和朱丽叶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执著追求,更显示了他们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价值,这正是剧本激动人心的地方。

,在他的作品里,资产阶

级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充分,艺术性也最高。他的作品为资产阶级的兴起作了最有力的舆论准备。他的创作从思想和艺术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了写了大约十部喜剧,一部悲剧。他的喜剧主要不是讽刺社会现实,而是表现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歌颂爱情和友谊,宣扬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和个人争取幸福的权利。同时,批叛门阀观念、封建道德和封建压迫的种种表现,也揭示资本主义所暴露的一些丑恶。这一类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

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观喜》等。1595年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惟一一部悲剧,但在思想内涵上则和这一时期的喜剧完全一致。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悲惨地死去了,但他们的爱情是那样纯洁而美丽,他们

的爱情终于战胜了封建压迫和偏见,显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蓬勃生命和最终胜利。 人文主义精神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中的“灵魂”,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文艺复 兴”和“人文主义”这两个概念。文艺复兴是指14—16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运动。这个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重新得到发掘和重视,因而得名。最初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在14、15世纪,由于城市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映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便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旗帜,提出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极大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等人在地理方面的新发现,伽利略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发明创造等,粉碎了陈旧的宗教观念,促进了人们对宇宙、自然的新认识。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建立了民族的统一语言。这一时期,欧洲的文学艺术有了长足发展,如但丁的诗歌、薄伽丘的小说、达?芬奇的绘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蒙田的散文、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人文主义是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求以及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莎士比亚是如火如荼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位巨匠,他高昂的人文主义思想贯穿在他的整个戏剧创作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强烈地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人生观和理想观。这个剧本之所以有那么长久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其中灌注着饱满的人文主义精神。

《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抒情的人物语言,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出生在两个世代为仇的封建家族,他们在偶然的相会中一见倾心,却根本不可能结合。他们求助于劳伦斯神父,神父同情和理解他们,秘密给他们举行了婚礼。但封建家长凯普莱特却要把女儿朱丽叶许配给少年贵族帕里斯,并强令马上成婚。朱丽叶再一次求助于劳伦斯,神父赠以安眠药让她假死过去,以躲过这场劫难。罗密欧则因在格斗中杀死了凯普莱特夫人的内侄提伯尔特而受到了放逐曼多亚的惩罚。罗密欧得到妻子的“死讯”,悲痛万分,抱了以死殉情的决心连夜返回维洛那,在朱丽叶的身边服毒自杀。从昏迷中醒来的朱丽叶见丈夫已死,也饮毒、自刎死去。罗、朱的悲惨结局使双方的家长看到了世仇的惨重代价,在亲王的主持下言归于好。从这个故事梗概中可以看出,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位封建家长,代表了陈腐没落的封建思想和传统,他们心胸狭窄、武断专横,无视青年人的自由和爱情,酿成了家族之间的仇恨和冲突,给所在的城市带来了动乱,又自食其果失掉了自己的儿女。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代表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同封建思想和传统作着勇敢、机智的斗争,尽管斗争的结局是一场悲剧,但换来的却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胜利和弘扬,我们在悲剧中感受到的是莎士比亚那澎湃的激情、高昂的斗志和崇高的理想。

当然,在这部剧作中,人文精神体现得最集中、最强烈的还是两位年轻的主

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人物,是作家寄托人文主义理想的艺术形象。

身于封建大家庭,却没有继承封建传统和思想,而是顺应时代发展,

背叛了封建家庭,成为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他真诚、勇敢,有文化、有能力,有一颗博爱之心;他追求一种自主、自由、美好的爱情生活,哪怕是“错爱”了仇人的女儿,也毫不退缩;他没有门户之见,爱上了朱丽叶,就把凯普莱特的家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心期望化解宿怨;他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爱情和爱人,他甘愿被放逐他乡,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注重友情,在朋友被仇人所杀,他的爱情面临“风险”的时候,他拔刀相助杀了仇人,却使自己的爱情遭遇了一场“灾难”,显示了他的高尚品格。正是在家族矛盾、爱情磨难和朋友情谊等一系列故事发展中,他那人文主义者的精神和风采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朱丽叶只是一个14岁的贵族小姐,但她勇敢、坚强、智慧,她冲破大家族的重重束缚,大胆地爱上了罗密欧,并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情人;她深知罗密欧被放逐“回归”无望,却绝不愿与少年贵族帕里斯再结姻缘;她几次用智谋骗过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服下安眠药,都是为了实现她的美好爱情;她把爱情看得和生命同等重要,罗密欧一死,她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的爱情,使无数世俗的爱情显得黯然失色。

14—16世纪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当时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人生

观、价值观。在今天看来,它自然有许多时代局限性。但它以人为“主体”,要求尊重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思想核心,并没有过时。在时下“人文精神”大面积失落的背景下,罗密欧与朱丽叶身上依然有我们需要汲取的精神营养。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流传久远的两部爱情悲剧,一部出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一部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学四大悲剧,分别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生根并开枝散叶,以它们独特的魅力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

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为世仇家族双方的子女,结合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为零,再加上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可谓仇上加仇。两人的爱情虽面临层层的阻碍,双方的爱情却没有因此停止蔓延。相反,面对罗密欧被放逐,父母的反对逼迫和乳媪的态度转变,朱丽叶先是痛骂乳媪,然后喝“毒药”拒婚,爱情的力量使他们经受住了可怕的考验,并通过朱丽叶窗下的互诉衷肠、劳伦斯神父寺院里的秘密婚礼、朱丽叶喝毒药装死和双方一起殉情等种种途径去跨越这些障碍,来实现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经过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十八相送、楼台会,双方的爱情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当爱情面对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传统、祝父的反对、马家的财势和官官相护的现实等诸多因素阻挠的情况下,通过玉扇坠两人私定终生,祝英台的避婚、骂媒、哭坟,梁山伯相思病

亡到最后的哭坟合葬,自由恋爱的两人最终也在“化蝶”这一神话情节中追求到自己渴望的爱情。

情之所起是一往而深。通过比照,两部作品为爱情而进行,为爱情而抛开一切、不懈追求努力追求的情节,可以说完全是在同一条轨道上活动,并以此形成了二者的第一个交叉点。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

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当罗密欧看着“死去”的朱丽叶而喝下毒药倒在她身边后,“复活”的朱丽叶也毅然用短剑来结束自己年轻生命,和罗密欧拥抱着爱情一起升入天国。同样的,祝英台虽然在梁山伯死后上了马家的迎亲轿,却半途改道,脱去红妆,素服到梁山伯坟前哭悼,并入坟与梁山伯合葬而双双化蝶。

两部作品都描绘了相似的殉情情节:从自由恋爱,到家长的激烈反对,再到彼此相爱的双方不能终成眷属的情况之下的殉情选择,而且都是男方先亡,女方追随而去。男女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宣誓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封建家长专制、封建婚姻包办制度的抗争,以年轻的生命演绎了对爱情的热烈执着和惊心动魄的绝唱,歌颂了青春、爱情和美好幸福的生活,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第三个交叉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

一部作品的成功单靠内容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创作作品除为了反映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应该是能够得到读者的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如何也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就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即都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个体文人创作,素材来自意大利民间的真实故事并参照许多青年男女的不幸故事和传说写成,因此其所创设的背景和环境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却充满了鲜明的理想色彩:封建贵族之间积怨颇深的世仇就因为主人公殉情的悲剧而从此消除,爱情的理想仿佛仅仅依靠两条生命就可轻易得胜。

《梁山伯与祝英台》属于全民众的集体创作,故事原型也来自民间的真实故事。虽几经流传中传播者对文本的润色和增减,但我们依旧不难从作品看到当时封建社会的影子,比如封建婚姻制度、礼法制度和社会风情习俗等。而故事的最终结局:从梁祝两人惊人的合葬反而引起化蝶双飞,把难以解决的矛盾在幻境迎刃而解,使整部作品富于诗情画意,达到浪漫和写实相结合表现手法的极致。所以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两部作品中都浑然融为一体。

《梁山伯与祝英台》属于全民众的集体创作,故事原型也来自民间的真实故事。虽几经流传中传播者对文本的润色和增减,但我们依旧不难从作品看到当时封建社会的影子,比如封建婚姻制度、礼法制度和社会风情习俗等。而故事的最终结局:从梁祝两人惊人的合葬反而引起化蝶双飞,把难以解决的矛盾在幻境迎刃而解,使整部作品富于诗情画意,达到浪漫和写实相结合表现手法的极致。所以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两部作品中都浑然融为一体。

第一个分水岭:自由爱情的杀手

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篇四: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在现在的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是无辜的”说法,可往往故事的最后,孩子的命运却是最悲惨的。为了家族的利益,罗密欧与朱丽叶彷徨着,在走投无路时,选择了解脱。爱驱使着他们向死亡迈进,情催促阗他们抛开家庭走到一起,仇却注定了他们命运的相斥,痛苦的背后藏着多少无奈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出戏,它一定也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太多太多的身不由己,数不胜数的无可奈何,这都是爱情带给人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爱情是未成年孩子家长最忌讳的东西,爱情是青年男女们最想拥有的东西,爱情是年迈的老人望着老来伴时所感激的东西。它扮演着许许多多的角色,它可以是悲剧的导演也可以是喜剧的策划人;它可以是毒药也可以是蜜糖,没人能摸得透它。一旦跳进爱情的陷阱就如同离弦的箭再也收不回来,只是固执地朝着自己的目标飞去,不去理会距离,笔直地穿过空气,最后落地。落地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完好无损地到达了目标,另一种便是因为某些原因,折断了羽翼……

很明显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之箭被折得粉碎,破坏者的力量强大得如同可以劈开松柏的雷电。不要以为坚定的爱情就能长久,一旦它有损于第三者的利益,那么这段情必将受到被迫拆散的危险。不管他们是否无辜,不管他们怎样反抗,这个故事的背景就已为他们的结局作了铺垫。他们悲惨吗?也许是的,因为他们没能相守到老,而是红颜英年早逝,也许不是,因为他们寻到了最后属于自己的另一半。

一个美好故事的结局,通常都以喜剧告终,读者看了固然高兴,可看过以后过几天就会被遗忘。一个故事如果以悲剧结尾,那它一定会在读者心里留下点什么,或是遗憾,或是可惜,让读者反复咀嚼,思考。人都是追求完美的。与此同时,人们也赞颂残缺之美,这似乎很矛盾,但又不似乎不矛盾。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出悲剧,如同我上面所写的,它在我心里留下了什么,我也说不清楚,也许是遗憾吧……

爱比天大,但比生命小!

84

对于莎士比亚的这部描绘了纯洁爱情,轰动了全世界的经典名著,我虽然早有耳闻,也略知故事梗概,真正拜读却是最近几天的事情。带着一股崇敬的心理,我从头至尾,详详细细,一个字不落地欣赏完毕之后,却有了一种跟别人不一样的理解和感触。

有心人自戏剧的开篇,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罗密欧的初恋情人,并不是朱丽叶,而是一个名为罗瑟琳的女子。文中对罗瑟琳的着墨并不多,只是从罗密欧对班伏里奥的描述中,约略道出了她的美艳不可方物,以及他对于罗瑟琳的爱情。

在此时,罗密欧的心目中,除了罗瑟琳,再也装不下其他女子,只有罗瑟琳才是最圣洁,最美丽,最能够深入他内心的人。他甚至为了罗瑟琳而郁郁寡欢,冷落了亲人和朋友,并以“她已经立誓割舍爱情,我活着也就等于死去一般。”来答复班伏里奥,可见他对罗瑟琳的爱有多么深了。

其后,班伏里奥以凯普莱特家的舞会来诱惑罗密欧,希望罗密欧能够结识到比罗瑟琳更加美丽,更能令他倾心的女子。不出班伏里奥所料,罗密欧果然一眼相中了朱丽叶,与她一见钟情,把罗瑟琳忘得了一干二净。他惊摄于朱丽叶的美貌,并用这番说辞否定了他曾经对于罗瑟琳的爱情,“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今晚才遇见绝世的佳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秘密相见之后,又打算秘密完婚。深知罗密欧感情经历的神父劳伦斯,指责他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他以“我现在所爱的她,跟我心心相印,不像前回那个一样。”来反驳劳伦斯。劳伦斯为了让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两家,能够因为儿女结盟,而冰释前嫌,重修旧好,最终主持了他们二人的婚礼。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虽然非常真挚感人,也确实至死都忠诚于对方。可是,他们当初相互之间并不了解,只是单凭一张美丽的容颜,便轻易将爱情抛洒。这种草率的态度,即便他们最终有了完美的结局,能否幸福到永远,也还是一个未知数。

就如童话故事一样,公主和王子总是在结合在一起后,嘎然而止,是同一个道理。爱情,浪漫和美丽,总是经受不住平淡生活的考验,故事如果继续下去,恐怕会令所有的人都为之失望和意外。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悲剧,跟他们的不够冷静,过于冲动,缺乏生活的阅历,脱不开干系。倘若他们不是那么急于殉情,不是那么急切地想要相伴终身,一切都将是另外一个结局。或许这就是戏剧的艺术效果吧,非我这等俗人能够欣赏。

除了他们的感情外,对于剧中的搏杀与死亡,我也认为过于夸张和仓促了,完全不把人命当回事。他们说动手就动手,说死亡就一命呜呼,给人一种草菅人命,人命薄如纸的感觉。或许这又是戏剧的另一个效果,是我班门弄斧,在乱发感悟,但我读完之后,确实是这么一种感觉。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读后感

(转与改)

20多年前上中专的时候,就读过《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时读书只是注重故事情节,根本感觉不到此作的魅力。

今天重读,依然为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特别是他们身上那种永不熄灭的人文主义精神,还有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和憾动。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描写爱情生活的多如牛毛,譬如《牡丹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讲,各有千秋,《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不见得高出多少,但这部作品中所充溢着的那种人文主义精神却是许多作品所匮乏或没有的,这就显示了这部作品的思想高度。

人文主义是人的一种生活观、理想观、价值观,是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它在任何时候都是人们应当努力去实践和追求的,因此它是永恒的。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物质文明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不等于精神文明的相应提升;相反,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正在大面积地侵蚀着人类的精神生活。罗密欧和朱丽叶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执著追求,更显示了他们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价值,这正是剧本激动人心的地方。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里,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充分,艺术性也最高。他的作品为资产阶级的兴起作了最有力的舆论准备。他的创作从思想和艺术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了写了大约十部喜剧,一部悲剧。他的喜剧主要不是讽刺社会现实,而是表现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歌颂爱情和友谊,宣扬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和个人争取幸福的权利。同时,批叛门阀观念、封建道德和封建压迫的种种表现,也揭示资本主义所暴露的一些丑恶。这一类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观喜》等。1595年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惟一一部悲剧,但在思想

内涵上则和这一时期的喜剧完全一致。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悲惨地死去了,但他们的爱情是那样纯洁而美丽,他们的爱情终于战胜了封建压迫和偏见,显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蓬勃生命和最终胜利。

人文主义精神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中的“灵魂”,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文艺复 兴”和“人文主义”这两个概念。文艺复兴是指14—16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运动。这个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重新得到发掘和重视,因而得名。最初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在14、15世纪,由于城市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映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便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旗帜,提出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极大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等人在地理方面的新发现,伽利略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发明创造等,粉碎了陈旧的宗教观念,促进了人们对宇宙、自然的新认识。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建立了民族的统一语言。这一时期,欧洲的文学艺术有了长足发展,如但丁的诗歌、薄伽丘的小说、达·芬奇的绘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蒙田的散文、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人文主义是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求以及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莎士比亚是如火如荼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位巨匠,他高昂的人文主义思想贯穿在他的整个戏剧创作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强烈地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人生观和理想观。这个剧本之所以有那么长久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其中灌注着饱满的人文主义精神。

《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众多性格鲜明的

人物形象,优美抒情的人物语言,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出生在两个世代为仇的封建家族,他们在偶然的相会中一见倾心,却根本不可能结合。他们求助于劳伦斯神父,神父同情和理解他们,秘密给他们举行了婚礼。但封建家长凯普莱特却要把女儿朱丽叶许配给少年贵族帕里斯,并强令马上成婚。朱丽叶再一次求助于劳伦斯,神父赠以安眠药让她假死过去,以躲过这场劫难。罗密欧则因在格斗中杀死了凯普莱特夫人的内侄提伯尔特而受到了放逐曼多亚的惩罚。罗密欧得到妻子的“死讯”,悲痛万分,抱了以死殉情的决心连夜返回维洛那,在朱丽叶的身边服毒自杀。从昏迷中醒来的朱丽叶见丈夫已死,也饮毒、自刎死去。罗、朱的悲惨结局使双方的家长看到了世仇的惨重代价,在亲王的主持下言归于好。从这个故事梗概中可以看出,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位封建家长,代表了陈腐没落的封建思想和传统,他们心胸狭窄、武断专横,无视青年人的自由和爱情,酿成了家族之间的仇恨和冲突,给所在的城市带来了动乱,又自食其果失掉了自己的儿女。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代表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同封建思想和传统作着勇敢、机智的斗争,尽管斗争的结局是一场悲剧,但换来的却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胜利和弘扬,我们在悲剧中感受到的是莎士比亚那澎湃的激情、高昂的斗志和崇高的理想。

当然,在这部剧作中,人文精神体现得最集中、最强烈的还是两位年轻的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人物,是作家寄托人文主义理想的艺术形象。

罗密欧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却没有继承封建传统和思想,而是顺应时代发展,背叛了封建家庭,成为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他真诚、勇敢,有文化、有能力,有一颗博爱之心;他追求一种自主、自由、美好的爱情生活,哪怕是“错爱”了仇人的女儿,也毫不退缩;他没有门户之见,爱上了朱丽叶,就把凯普莱特的家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心期望化解宿怨;他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爱情和爱人,他甘愿被放逐他乡,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注重友情,在朋友被仇人所杀,

篇五:第2组-《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综述

《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综述

中文2班小组

摘要:国内外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在人物、体裁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研究十分深入,但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范围也不广泛。

关键词: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因其凄美的爱情而广为流传,深受欢迎,知名度非常高,以至于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故事并不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但是在莎士比亚的改编下,这个故事变得更加有魅力,对它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 它曾被多次改编成歌剧、交响曲、芭蕾舞剧、电影及电视作品,甚至影响了很多人的爱情观。这里我们对国内外《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做一个现有基础上的综述。

一、 研究历史

从国外的研究来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诞生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7世纪18世纪,人们主要是对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进行分析,特别是对乳媪这一人物复杂而矛盾的个性做了很好的分析。这一时期还提出了家族之间不合理斗争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故事两条主线,

后来的研究多以此为主线。

19世纪早期研究多采用浪漫主义批判态度,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戏剧的浪漫情调及爱情的赞扬。

20世纪,研究侧重对戏剧创作、表演中的一些疑问的考察,包括对悲剧命运的分析,同时加深了对人物关系的分析。

从国内研究来看,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于17世纪,但是传到中国却是在两百多年之后,田汉、曹未风、曹禺、朱生豪等对该剧

进行了翻译。我国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在解放前就开始了。

50 —60 年代的研究在向苏联学习的同时, 中国莎学研究者也以自己的思考, 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莎学研究,但往往以阶级、阶级斗争观点指导莎学研究; 或者从阶级斗争出发对莎士比亚、莎作的资产阶级观念予以批判; 或者从阶级分析入手赞扬莎士比亚和莎作反映的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例如1964 年第4 期《江海学刊》上发表了陈嘉的《论〈罗密欧与朱丽叶〉》,表示在对罗密欧、朱丽叶这两位主人翁在封建恶势力下成为牺牲品的遭遇表示极大同情的时候, 既要肯定其历史进步作用, 反封建一面, 还要指出其中属于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不健康的因素。

文革时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与其他研究一样处于停滞状态。

78年到88年这一时期的研究也比较多,主要是对该剧的体裁、

主题思想和与中国古典戏剧如《牡丹亭》等进行比较研究。如:田惠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体裁辨析》认为这个剧不是正统的悲剧, 而是悲剧中有喜剧成分, 喜剧中有悲剧成分;杨亦军的《<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人物之比较》以两剧为例, 说明中国古典戏曲遵循的是写意戏剧观和“ 意境”原则, 西方沿袭的是写实戏剧观和典型化创作理论。

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进步,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也变得更广泛更深入了,这一时期的研究也在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分析及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戏剧的比较,从社会文化、审美情趣、人物塑造、美学风格、思维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

我国研究《罗密欧与朱丽叶》用的主要是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国文学作品,如《西厢记》、《牡丹亭》、《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比较。其中比较最多的是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比较以及和女性人物的比较。我国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爱情悲剧的分析与比较。

比较爱情悲剧的民族文化差异。如:张尚信的《两部悲剧的不同文化——合读<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文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东西方爱情悲剧进行了比较,认为尽管它们的故事情节、悲剧模式基本相同,但是剧中的人物

形象、故事结局却反映出中西方的不同文化。

比较爱情悲剧的审美差异以及在伦理与个性等方面的不同及原因。如:沈慧君和吴冠群 的《爱情绝唱中的审美差异与互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 》。该文章认为: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者同为爱情悲剧,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两者文本的比较中,探求中西审美在主观善美与客观真美、伦理与个性等方面的不同及原因。并从动画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评析中,探讨中西审美的同质化倾向及中西审美的互补问题。

在民族文化差异研究方面,切入点各有不同但最终都落到时代背景和封建文化方面,比较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重复研究很多。审美差异方面的研究也多与民族文化、时代氛围等大范围相联系,我们认为可以从伦理个性等较小的方面进行深入详尽的比较研究。

2、 人物以及人物关系的研究和分析比较。

在人物研究方面,一般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身上始终洋溢着积极的反抗精神和新时代热烈的理想气息,充满了青春和活力。国内对朱丽叶的研究较多,认为她具有反封建的意识,以坚定地追求各人幸福的信念勇敢地追求爱情并维护了女性的尊严,是一个心底纯洁善良、爱情炙热奔放、人格自尊自爱的美丽少女。

我国主要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多将朱丽叶与中外女性形象如蘩漪、杜丽娘、祝英台和苔丝狄蒙娜进行比较研究,肯定她们所表现出的抗争精神与崇高美,同时也分析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她们的不同特

质。如:黎三妹的《<悲剧女性抗争与毁灭之崇高美>——以朱丽叶和蘩漪为例》。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单一,主要是比较研究法,而且研究范围狭窄多是对朱丽叶进行研究,其他人物和人物关系分析较少,以后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3、对剧本艺术特色的研究。

国内外对剧本艺术特色的研究比较深入,尤其是语言、结构、戏剧冲突的研究。

语言方面,研究者认为该剧词藻华丽、言辞雄辩,有众多押韵的对句,接近于诗。特别对隐喻和双关语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增添了诙谐的论调和丰富的想象。如黄艳峰的《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双关语的翻译》,该文章认为这些双关语一方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但另一方面又给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难以完美翻译。文章结合该剧中的一些经典例句及其相关翻译,对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作一探讨。

结构研究方面,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戏剧结构与中国古典戏剧机构进行比较,这方面研究较少。特别提出了该剧的U 形结构及人物的救赎功能。李蓓蓓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U 形结构及人物的救赎功能》中指出莎士比亚深受希伯来经典著作———《圣经》的影响。他的早期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节结构与《圣经》的U 形结构颇为相似,其主人公在此结构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救赎作用,饰演了小型基督的角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