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渠家大院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25:35 体裁作文
渠家大院简介体裁作文

篇一:1山西大院简介编辑

山西大院简介编辑

显赫一时的晋商家族当年无一不在不遗余力的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营建一个归宿,但不是所有的晋商大院都能够保存到今天,有的大院虽然依旧能够找寻,但颓垣残壁之间,早已难觅当年的风采,譬如祁县城的何家大院、、碛口西湾陈氏民居等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有关部门先后修复开放了五座晋大院,虽然这些力求恢复原貌的修复工程并不能完全还原旧日景象,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遗憾,但今天的人们终于可以最直观去感受晋商文化。这五座晋商大院分别是: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祁县县城的渠家大院、长治西白兔乡中村的申家大院、灵石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榆次东阳镇车辋村的常家庄园。 晋西南丁村民居、晋东南皇城相府、晋北阎锡山故居等山西民宅各具特色,驰名中外,亦可笼统称之为大院,然宅主不具那个时代的晋商明显的特征,故不赘述。

晋商大院,是近代山西社会的一大缩影。从这些大院的气势与凸显等级制度的构造中,可以领略晋商当年的雄风与气魄,晋商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从侧面展示晋商的繁荣昌盛。显赫一时的晋商家族,用建筑表述了文字语言无法企及的文化内涵。晋商大院是器物、制度和观念三层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历史文化的依托形式。[1]

著名山西大院编辑

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

乔家大院是最早修复开放的一座晋商大院,更因为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蜚声海内外,几

乔家大院

为晋商大院的代名词,甚至连许多从未到过山西的外地人也知道:“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专家们称:乔家大院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由小本生意起家,从闯荡口外的小伙计成长为垄断包头商业的大财东,包头城至今仍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俗语。乔氏家族的产业在第二代创业人乔致庸手中继续发扬光大,达到鼎盛,商行、银号开到了京津、东北、长江流域。徐珂《清稗类钞》中估计乔家共有资产四五百万两,事实上乔家的各类动产、不动产加起来应该有数千万两之巨,大约相当于现代的近百亿资产,这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天文数字。

乔家大院历经三次大规模兴建、扩建始成今日格局,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六十余年。乔家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为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共313间房屋,整个大院的布局为双喜字造型,又称在中堂。

乔家大院型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以三丈高的砖墙封闭。大院内,以一条80米长的甬道分隔,甬道尽头是乔家祠堂。甬道南北各有三个大院,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 乔家大院的最后一次扩建是在民国十年,由乔映霞主持新建了新院并改建了西北院。乔映霞为乔致庸长孙,人称成义财主。乔映霞思想进步,信奉天主教,仰慕西方文明。受影视剧和传统思维的影响,人们往往以为这座古朴宅院里的少爷小姐们身穿着传统绣衣玩着古老的游戏,而事实上,到乔映霞掌家的时候,乔家子弟们已经穿着西式服装打开网球了。正因为如此,乔家大院的最后一次扩建,体现出“中学为休,西学为用”的色彩。新院的风格不变,但窗户全部换成了大格玻璃,配以西式装饰,屋檐下的真金彩绘,也在原来的“麻姑献寿”、“满床笏”等传统创作内容中,加入了铁道、火车等新事物。在西北院的改建中,更是按西式风格装修了客厅,增设了浴室和西式厕所。

日本侵略军占领祁县后,乔氏家族远走避难,乔家大院则通过与教会的关系,挂上意大利国旗躲过了日军的侵扰。解放后,乔家大院先后被机关、部队、学校占用。文革期间,一些革命干部曾经准备“拆院建校”,并且拆掉了几间过厅和厢房,所幸没有造成更大的破坏。1986年,乔家大院辟为民俗博物馆。

乔家大院内,除了明清家具外,还收藏着“犀牛望月镜”、“九龙宫灯”、“万人球”等乔家珍品。此外,有四块牌匾颇为引人注目,它们是李鸿章亲自书写的“仁周义溥”、山西巡抚丁宝铨受慈禧太后面谕赠送的“福种琅环”、民国十六年祁县昌源河东三十六村送给乔映奎的“身备六行”以及傅山先生手书的“丹枫阁”匾额。

渠家大院——晋商文化博物馆

坐落在明清之际经济繁荣,富商云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东大街33号,人称“渠半城”。渠家祖先

渠家大院

以行走于长治、祁县之间的“货郎挑”起家,到清朝乾嘉年间发展成为晋中八大富户之一。渠家开设的长源川、长裕川两大茶庄,从两湖采办红茶,贩销于西北各地及蒙古、俄国,他们还开设有“三晋源”、“百川通”票号。徐珂《清稗类钞》中估计渠家共有资产三四百万两,事实上远远不止此数,传说,仅“旺财主”渠源浈的一个银窑内就藏有白银三百万两。

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根据渠家的故事改编,片中反映了三晋源票号的经营以及渠源浈、渠本翘父子在思想、观念上的激烈冲突。渠源浈是一个杰出的商业天才,但性格古怪,他的曾孙渠川因此将这部小说

定名为《金魔》。与父亲终生未能化解矛盾的渠本翘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走科举之路步入仕途,成为著名的爱国商人、教育家。

渠家从渠氏第十七代源字辈进入鼎盛,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旺财主、金财主。他们在祁县古城东半城建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目前开放的渠家大院只是渠氏家族院落的一部分,为田喜财主渠源潮的住宅,占地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余平方米。 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8个大院、19个小院、240间房屋,大院内建有山西民宅中最大的戏台与戏园。渠家大院目前被开辟为晋商文化博物馆,以七大系列28个展室向游客系统全面的介绍了晋商的发展与衰落历史。

申家大院——长治显赫家族

山西人如果不知道申氏家族,那就等于不懂我们山西的厚重历史,山西省副省长申联彬、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申纪兰、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都出自显赫一方的申氏大家族,申氏在明初从潞城县天贡村迁入南村,明嘉

申家大院

靖十一年(公元1532)迁入中村定居。自始祖申十三开始,至今已繁衍到第二十一代。申十三有二子,第四世时有七子,第七世时发展为三十子,第八世时发展到五十子,成为一大家族。申家最旺盛的时期在第七、八代之间,其后至嘉庆末年(公元1814)开始衰败,从兴盛到衰败大约270年。其兴盛、衰败的家族史与潞商的发展轨迹颇为相似。

潞商早期以盐铁为主,中期开始多元贸易,铁业、丝绸占主导,后期则以手工业制品为主。潞商的崛起始于盐铁、铁粮的交换。明代“开中法”的实施为潞商的发轫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地处河南、晋中、晋南交通要冲的区位优势则加速了潞商的发迹,并很快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商业集团。到明中叶,潞商已经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商帮。而此时,晋中商人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更没有什么显赫的乔家大院。清代以后,食盐贸易逐渐被徽商垄断,丝绸生产亦日渐衰微。同一时期,晋中商人以经营汇兑业务而后发制人,成为晋商的主流,闪烁在潞商头上的光环被晋中商人取而代之。

清人入关,带来一个好的结果是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纷纷内附,蕴藏在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巨大商机被释放出来。在遍地黄金的北方边疆地区,单是草原上牧民帐蓬中堆积如山的貂皮,就是在内地奇货可居的名贵物品。而拉回这些东西,当时只需要铁锅、盐、茶叶这些在内地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物品。在这波创业大潮中,究竟有多少潞商走出上党?由于史料所限,至今不为人知。但清末潞商在晋商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康基田《晋乘搜略》载:“太原迤南多服贾远方”。就是说,就经商的人口比例及富庶程度而言,当时山西境内还是南胜于北。 今天,从申家大院现存的实物和资料中不难看出,申氏起家也是靠盐铁,其贩盐活动始于明正德年间,当时申家将粮食、铁制品等商品用骡马驮运至平阳,卖后买

进食盐再运回囤积、转售从而牟其利润。从现存村东的三座铁矿之一,以及铁铺院、歇马店等遗存可以看出,申家的铁业在当时已经形成了采矿、冶炼、销售一条龙的模式。另外,在当时北中国最大的铁货交易市场——长治县荫城镇,申家还拥有一半实力雄厚的铁货交易店“福顺永”。除经营铁业外,丝绸业也是申家的支柱产业。创作于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中有17处提到潞绸,同时期的另一部名著《醒世恒言》也多处提到潞绸。据顺治《潞安府志》载:“洪武初年,潞州六县有桑树8万余株,织机9000余张”,可谓“登机鸣抒者,奚啻数千家。”足见潞商经营丝绸业之辉煌。除此之外,申家还兼营当铺、客栈、花店、酒坊、醋坊、皮革等,其中当铺在当时颇具影响力,数量达32家,西安、临汾、河南、河北均有分店。现存较好的有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河南店的“大申店”。 清道光十年(即1830年)申家申明远一支迁至今邯郸峰峰矿区八特古镇,成为当地八大显赫家族之首,富甲一方,子嗣兴盛。潞商作为晋商中最早发迹者之一,从“豪富大贾甲天下”到“无可奈何花落去”,留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首先,调整产业结构要选对产品。潞商发轫于贩盐,盐被徽商垄断后,潞商转向铁业和丝绸。顺(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渠家大院简介)治《潞安府志》载:“上党居万山之中,商贾罕至,且土瘠民贫,所产无几,其奔走什一者,独铁与绸耳。”它说上党这地方山高坡陡,商人很少涉足,而且土地瘠薄,人民贫穷,所生产的没有几样能拿出手,如果有,那就是铁和丝绸。尽管当时铁业已经发展到“万里荫城”,达到年交易1000多万两白银的规模,但毕竟铁货笨重,比起晋中“汇兑天下”的银票来,有不便于运输和携带的弊端。丝绸虽然轻,但潞绸的发展不是靠市场杠杆撬动起来的,而是靠“朝中有人”发展起来的——要不是朱元璋的第21子朱模在潞安府任职,从而朝廷在山西设立织染局(主管为皇家派造潞绸),潞绸也不会兴盛。毕竟潞土不适合栽桑。当年满天遍野的桑树,以及后来大面积种植的泡桐,今日还剩几棵?当然也有官府重税盘剥的因素。但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就惩罚谁。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包括太子朱模。

其次,发展经济,短期看环境,长远看文化。官本位越浓,商业味越淡。申氏的起家靠的是盐铁,其实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实质问题是官商文化。从申氏家谱可以看出,申家贩盐活动始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此间,申家出了一个官。天贡村申家四子的后代——河北永年县的进士申纶从平陆县调到太原县,升任潞州知州,申家便以这层关系开始从事食盐的贩运。这也是后来盐贩生意旁落徽商的根本所在。徽商靠智商打天下,潞商靠关系打天下。申家兴盛的时期正是申家子嗣官运亨通的时候。申家最后一个掌实权的官员是申受祉。据申受祉的墓碑载,乾隆六年(公元1741),申受祉还在广东儋州任上。嘉庆末年(公元1814)申家开始衰败,其原因不言自明。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上党人自古崇官而轻商,面对官府的强权力量,他们是默然无闻的一个群体,没有说话权,又大钱挣不上,小钱看不起,唯一发迹的办法就是读书做官。所以等级制、官本位在上党有相当大的市场。商人和文人两个阶层始终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也因此,缺乏文化支撑的潞商也就失去了“延年益寿”的生命本原。

第三,走出盆地,才能找到长治的出海口。世界有多大,发展经济的潜力就有多大。太行山挡住了昔日潞商的视线,煤焦铁束缚了新潞商的脚步。资源优势成就了潞商,也毁了潞商。对资源和手工业依赖太强,科技含量少,是潞商最终没有做大的根本原因。太行山上,上党盆地最大,大也不过1100多平方公里。因为封闭,所以思想保守。因为单线条思维,所以缺乏一种闯呀冒呀的精神,创新意识不够,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其实,我们离大海不过5个小时的车程,崇尚流

动、竞争、开放的海洋文明正在向我们招手。山西加入环渤海区域经济圈的思路,河南构建中原经济区的举措,对我们来讲,是挑战,更是机遇。今天,透过申家大院的厚重,重新检索潞商历史,研究“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宗旨与过度开发、人造景观的错位,研究文化、精神的缺失导致旅游经济后劲不足的硬伤;研究祖宗产业一派繁荣的背后对子孙幸福指数的亵渎,必将对长治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王家大院——三晋第一宅

静升王氏祖籍琅琊(今山东胶南),后西迁至山西太原。南宋初年,族人王实由太原南迁至灵石县峪

王家大院

滩村。元皇庆二年(1313),王诚斋又率家族迁至静升村。清初,族人王兴旺开始经商,做小买卖,至第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王正居等,资本见厚,店铺增多,逐步成为豪商巨贾。到清中叶,王家便由原来的平民百姓发展成为居官、经商、事农综合型的名门望族。王家大院包括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总面积34650平方米。

大院选址于北傍高坡,南望开阔,高出平地约八九米的台地上。目前开放的两处,西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年间;东称高家崖堡,建于嘉庆初年。东堡院有院落26个,东中西并列为六路。中间的三路院落为主院,西边的两路为书院和花园,东边的一路为厨院;西堡院共有院落28个,中间有一主干道,贯穿着三条横巷,与东堡院用一石桥相连,东西对峙,气势震人心目。如若再加上修复完好的王氏宗祠,那么,王家大院现对游人开放的总面积已达31956平方米。假若不到王家大院走一走,看一看,确实很难让人置信,在这块黄土高坡上,怎么会建有这样一座可与皇宫一比气宇的大院?

王家大院与其说是一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它的建筑技术、装饰技艺、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脱俗,别具一格。院内外,屋上下,房表里,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造型逼真,构思奇特,精雕细刻,匠心独具,既具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具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称得上北方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王家大院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称“三晋第一宅”,入选《中国民族建筑集·汉·北方民居》一书,我省仅此一例。

篇二:山西祁县渠家大院(晋商文化博物馆)旅游景点介绍

山西祁县渠家大院(晋商文化博物馆)旅游景点介绍 (渠家大院

作者:菜鸟)

祁县渠家在晋商中颇具代表性,曾是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渠家开设的商业金融字号,其发家过程、经营之道及其爱国、投资近代工业兴办教育、发展文化等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商人兴衰命运的缩影。

实用信息

景区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山西省祁县城内东大街33号

门票:六个景点联票40元,学生票20元。

晋商文化博物馆套票包括:渠家大院(三晋源票号总号)、长裕川茶庄博物馆、 戴氏镖局博物馆、 中国珠算博物馆 、度量衡器博物馆、明清家俬博物馆。 开放时间:冬季8:00-17:30 夏季 8:00-19:00

服务设施:渠家大院就在县中心,相关服务设施都很方便,门口有小型停车场,

500米处有个大型停车场,收费小型车10元,大型车15元。县城加油站都在景区的2-3公里处。400米处有中医院,附近有邮政储蓄、建设银行和人民银行等银行。 交通

从太原到平遥、运城等地的火车均经过祁县;也可以从长途汽车站乘早上8点左右发往平遥、陵川等地的车在祁县下车。

自驾方式:

1、北京、天津(高速)-石家庄-太原(从祁县出口下高速,右转直走约2公里)-祁县县城东大街-晋商文化博物馆。

2、陕西(西安上高速)-运城、临汾-平遥(约20公里处)-祁县县城东大街-晋商文化博物馆。

3、山东(济南上高速)-石家庄、太原(从祁县出口下高速,右转直走约2公里)-祁县县城东大街-晋商文化博物馆。

4、内蒙(呼和浩特走201、101国道)-大同(上大运高速)-太原(从祁县出口下高速,右转直走约2公里)-祁县县城东大街-晋商文化博物馆。

5、河南(上郑焦高速)-晋城(走晋焦高速)-长治(上太长高速、在襄垣下高速、走208国道、约160公里)-东观左转(约11公里)-祁县县城东大街-晋商文化博物馆;郑州(高速)-长治(到太原高速祁县出口下高速,右转直走约2公里)-祁县县城东大街-晋商文化博物馆。

周边景区:乔家大院 平遥古城 袄神楼

旅游小贴士

晋中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季风干燥, 夏季温度 偏高,秋季天高气爽,冬季相对寒冷,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昼夜温差大。参观建筑外观、室内装饰,一年四季都时宜。

景区地图

渠家大院方位示意图

景点相关资料

祁县渠家在晋商中颇具代表性,渠家各代在经营商业获取巨额利润之后,便在祁县城内大兴土木,营造宅院。祁县古城东半城到处都是渠氏家族精美绝伦的房产建筑,人称"渠半城"。这些院落,已有10多处被定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比如渠家大院、渠本翘故居、长裕川茶庄和三晋源票号旧址。这座渠氏房产中最为著名的一座民居建筑群,它是在清乾隆年间开始修建的,以后又曾多次修葺,大院占地面积约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有3200多平方米。

从外面看大院形似城堡,气势威严,在宽敞高大的门楼上,是一座玲珑精致的眺阁,巍峨壮观。进入院内,又有八个大院各自独立。第一个院是石雕栏杆院。大门左侧是牛房院,主院是里五外三二进式牌楼院,主院西侧有一条青砖通道,道的南北共有四个院子,北面是两个统楼院,南面是两个小四合院。共有房屋240间。如今大院又被辟为山西省晋商文化博物馆,陈列展出有7大系列:晋商纵览、著名字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事、渠氏家族和晋剧渊源,共有28个展室。 晋商为近代一大商帮,执清朝经济之牛耳 200多年,1-4展室的主题就是"晋商纵览"。在1号展室里,首先可以看到"清代晋商"和"主要商路图",从中可知晋商的商业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远涉俄罗斯、东欧等地。此外还提到了边境互市。2号展室主要从晋商崛起、战略转移、边商转为内商、会馆、走向全国为线索,详细地说明晋商是如何从崛起又走向繁荣的。以祁县渠家来说,渠氏原籍为上党长子县,明朝时先祖渠济经常往返于祁县上党之间倒贩土特产,利用两地价格差异,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点积蓄,便在祁县城内定居下来。他的儿子仍以小贩小卖为谋生手段,随着买卖的日渐兴旺,渠家逐渐富裕起来。到第9世时,家道初步呈小康景象,结束了摊贩生活,始设铺面,创立字号。第14世渠同海由"走西口"经商致富,独自开设了"长源厚"字号。第15世渠映满又增设了长源川、长顺川两个大茶庄,从两湘采办茶叶,再经销到各地。以16世渠长瀛时,又开始在长江流域贩运食盐,到这个时候,渠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商业资本。到第17世"源"字辈时,渠氏商业进入了黄金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列举"山西多富户"时说:祁县渠家资产在300至400万两白银之间。实际上远远不只这些。后据有人说,"旺财主"渠源浈生前建有银窑一座,他死后,后人从中挖出白银300万两。另外又传说,辛亥革命以后,阎锡山任山西省军政府都督时,财政困难,曾托人向渠源浈代理钱,渠源浈借给军费30万两。从这些传闻中亦可印证其富有程度。

(三晋源票号总号 作者:菜鸟)

第3展室介绍的是明末清初驼帮、船帮、茶叶之路的情况,以及票号汇通天下的盛况,还展出各种钱币。从乾隆到道光,清朝的经济由峰巅跌落,晋中商业却在此时蒸蒸日上,晋中人把买卖做到了全国。道光初年,平遥人雷履泰创起了全国第一家票号,很快其他商人纷纷效仿,祁县乔家的"大德通""大德恒",渠家的"三晋源"、 "大盛川"相继问世,从而形成了"祁太平帮"票号的总格局。之后票号开办了代办官衔捐纳的生意,后又开始承揽清政府汇兑业务,从此票号和清廷官员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在全国的地位日益显赫,获得了"执全国金融之牛耳"的美誉。

在第4展室里,主要介绍的内容是晋商爱国保矿兴办公益、兴学育人的情况以及晋商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在光绪年间掀起的一场赎矿与保矿运动中,晋中商人,尤其是渠本翘保矿斗争立下了汗马功劳。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山西矿藏资源早

篇三:罗家大院简介

罗家大院简介

罗家大院是青城四大水烟作坊之一的“永顺成”老板罗希周先生的宅院,建于民国十六年,即公元1927年。该院落由东院、中院和西院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7100平方米。

东院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组成,它原来是罗家的水烟作坊,字号“永顺成”,主要生产“永”字牌水烟。东院也是电视剧《老柿子树》的拍摄场景。

东院的前院现开辟为水烟馆。院子里的木架是压烟担,它是将潮湿的烟叶配料后压成烟捆,然后拿到推烟房进行推丝,并压制成烟把,包装后即为成品水烟。东厦房是推烟房,里面陈列着生产水烟的工具和烟捆。上堂屋是品烟轩,可供游客品尝水烟。 东院的中院是虎抱头的五堂三厦的三合院,上堂屋为民间家具展馆,北厦房为黄河奇石展馆,南厦房是剪纸、刺绣展馆。

东院的后院的上堂屋为民间家具展馆,南厦房为织布房。 中院是罗家人居住的地方,该院属三堂五厦结构的四合院,即上、下堂屋各三间,东、西厦房各五间。上堂屋两边各有一间耳房,下堂屋的西边也有一间耳房,东边是砖雕大门。上堂屋是长辈的起居室,也是用来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下堂屋及东、西厦房是儿媳及孙辈居住的地方。上堂屋后边的一排房屋是佣人居住的地方。

罗希周先生主要经营水烟和土地,他共有四子,长子龙藻,

协助父亲经营家业;次子凤藻,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皋榆联立青城小学校校长;三子鹏藻,协助兄长经营水烟作坊;四子麟藻,毕业于南京中央政治大学,曾任武都专员。

西院由前院和后院两座四合院组成,院内有花园、水池和走廊,是罗家人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用来招待客商的地方,现为青城旅游公司游客接待中心。

整个罗家大院由十六道门互相连通,设计独特,布局严谨,古朴典雅,做工精美,具有山西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是青城地区保留最完整的古民居四合院之一。

2003年,罗家大院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篇四:晋商大院简介

晋商大院简介

晋商大院专指明清时期山西境内的一批具有特色的北方深宅大院,主要分布在晋中的太谷、平遥、祁县、介休、榆次,阳泉,晋北的保德、大同、浑源,晋东南的沁水、阳城和晋南的临汾、襄汾等地。明清晋商曾经创造过辉煌商业成就的早已离我们远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著述的不断问世,才使得今天的晋人了解到先辈的业绩,余秋雨的《抱愧山西》更是通俗浅显地将晋商介绍给了全国的读者。如今,山西晋中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晋商文化旅游区,因为那里是晋商的起源地,更重要的是,当地集中着五座深邃富丽的晋商大院。明清大院群落的出现,是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商业经济与封建政权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结果,特别是清代以来山西商民巨额财富积累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山西大院保存了大量有关社会制度和民俗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最大限度地体现出那个时代商人和士大夫的文化观念及价值取向,为研究近代山西的社会风尚、地方习俗、商业文化、建筑艺术以及清代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参照实物。

典型晋商大院简介

其实,那些显赫一时的晋商家族当年无一不在不遗余力的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营建一个归宿,但不是所有的晋商大院都能够保存到今天,有的大院虽然依旧能够找寻,但颓垣残壁之间,早已难觅当年的风采,譬如祁县城的何家大院、阳泉的银元山庄、碛口西湾陈氏民居等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有关部门先后修复开放了五座晋大院,虽然这些力求恢复原貌的修复工程并不能完全还原旧日景象,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遗憾,但今天的人们终于可以最直观去感受晋商文化。这五座晋商大院分别是: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祁县县城的渠家大院、太谷北洸村的曹家大院、灵石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榆次东阳镇车辋村的常家庄园。 晋西南丁村民居、晋东南皇城相府、晋北阎锡山故居等山西民宅各具特色,驰名中外,亦可笼统称之为大院,然宅主不具那个时代的晋商明显的特征,故不赘述。

①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

乔家大院是最早修复开放的一座晋商大院,更因为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蜚声海内外,几乎成为晋商大院的代名词,甚至连许多从未到过山西的外地人也知道:“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专家们称:乔家大院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由小本生意起家,从闯荡口外的小伙计成长为垄断包头商业的大财东,包头城至今仍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俗语。乔氏家族的产业在第二代创业人乔致庸手中继续发扬光大,达到鼎盛,商行、银号开到了京津、东北、长江流域。徐珂《清稗类钞》中估计乔家共有资产四五百万两,事实上乔家的各类动产、不动产加起来应该有数千万两之巨,大约相当于现代的近百亿资产,这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天文数字。

乔家大院历经三次大规模兴建、扩建始成今日格局,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六十余年。乔家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为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共313间房屋,整个大院的布局为双喜字造型,又称在中堂。

乔家大院型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以三丈高的砖墙封闭。大院内,以一条80米长的甬道分隔,甬道尽头是乔家祠堂。甬道南北各有三个大院,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

乔家大院的最后一次扩建是在民国十年,由乔映霞主持新建了新院并改建了西北院。乔映霞为乔致庸长孙,人称成义财主。乔映霞思想进步,信奉天主教,仰慕西方文明。受影视剧和传统思维的影响,人们往往以为这座古朴宅院里的少爷小姐们身穿着传统绣衣玩着古老的游戏,而事实上,到乔映霞掌家的时候,乔家子弟们已经穿着西式服装打开网球了。正因为如此,乔家大院的最后一次扩建,体现出“中学为休,西学为用”的色彩。新院的风格不变,但窗户全部换成了大格玻璃,配以西式装饰,屋檐下的真金彩绘,也在原来的“麻姑献寿”、“满床笏”等传统创作

内容中,加入了铁道、火车等新事物。在西北院的改建中,更是按西式风格装修了客厅,增设了浴室和西式厕所。

日本侵略军占领祁县后,乔氏家族远走避难,乔家大院则通过与教会的关系,挂上意大利国旗躲过了日军的侵扰。解放后,乔家大院先后被机关、部队、学校占用。文革期间,一些革命干部曾经准备“拆院建校”,并且拆掉了几间过厅和厢房,所幸没有造成更大的破坏。1986年,乔家大院辟为民俗博物馆。

乔家大院内,除了明清家俱外,还收藏着“犀牛望月镜”、“九龙宫灯”、“万人球”等乔家珍品。此外,有四块牌匾颇为引人注目,它们是李鸿章亲自书写的“仁周义溥”、山西巡抚丁宝铨受慈禧太后面谕赠送的“福种琅环”、民国十六年祁县昌源河东三十六村送给乔映奎的“身备六行”以及傅山先生手书的“丹枫阁”匾额。

②渠家大院——“晋商文化博物馆”。

坐落在明清之际经济繁荣,富商云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东大街33号,人称“渠半城”。渠家祖先以行走于长治、祁县之间的“货郎挑”起家,到清朝乾嘉年间发展成为晋中八大富户之一。渠家开设的长源川、长裕川两大茶庄,从两湖采办红茶,贩销于西北各地及蒙古、俄国,他们还开设有“三晋源”、“百川通”票号。徐珂《清稗类钞》中估计渠家共有资产三四百万两,事实上远远不止此数,传说,仅“旺财主”渠源浈的一个银窑内就藏有白银三百万两。

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根据渠家的故事改编,片中反映了三晋源票号的经营以及渠源浈、渠本翘父子在思想、观念上的激烈冲突。渠源浈是一个杰出的商业天才,但性格古怪,他的曾孙渠川因此将这部小说定名为《金魔》。与父亲终生未能化解矛盾的渠本翘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走科举之路步入仕途,成为著名的爱国商人、教育家。

渠家从渠氏第十七代源字辈进入鼎盛,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旺财主、金财主。他们在祁县古城东半城建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

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目前开放的渠家大院只是渠氏家族院落的一部分,为田喜财主渠源潮的住宅,占地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余平方米。

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8个大院、19个小院、240间房屋,大院内建有山西民宅中最大的戏台与戏园。渠家大院目前被开辟为晋商文化博物馆,以七大系列28个展室向游客系统全面的介绍了晋商的发展与衰落历史。

③太谷曹家大院——三多堂博物馆。

曹家始祖曹邦彦是太原晋祠花塔村人,明洪武年间举家迁移到太谷北恍村。到第14代“三”字辈中有个叫曹三喜的独闯关东做买卖,获利甚丰当时所谓“关外七厅“均有曹家的商号。清兵入关,又把生意做到关内,先在太谷设号,向全国辐射。到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铺面,达 640余座,资产高达 1200万白银,雇员有 37000人。后又跨出国门,东到日本,北到莫斯科,西到巴黎、伦敦,把国内的茶叶、布匹输往国外,引进日本的钢铁,高丽的人参,俄罗斯的金属制品。曹家在山西和蒙古之间走出了一条“茶叶之道”,可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相媲美。

曹家在极盛之时,在北恍村相继建起了一批布局庞大富丽堂皇的宅院,如:五桂堂、怀义堂、福善堂、三多堂等,尤以“福”、“禄”、“寿”、“禧”字形建造的四座大院最具代表性。幸存下来的“寿”宅院,是曹氏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堂名,习惯上称为多福、多寿、多男为内容的“三多堂”。这座宅院以高耸大雅,厚重古朴的特色冠于群院之首。宅院座北朝南,分南北二部分,东西并排三个穿堂大院,连接三座三层17米高的楼房,内套15个小院,现存房舍 277间。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龙楼凤阁鳞次林比,信步廊庑迂回,举目檐牙高喙,好一座庞大气派的豪门宅院!

我想,即使是没到过曹家大院的人,恐怕也听传曹家有慈禧太后赐给的三件宝:用黄、白、乌三金制成的金火车头,明代仇瑛仿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镜面景色用珍奇异鸟的羽毛粘接而成的羽毛镜。既然盛传曹家借钱给西逃的慈禧太后,并得到赏物,那么其“富可敌国”的印象已是深不可没,如果再踏入曹家大院,

这种“阔”气可以说是迎风扑面,无处不在。阔大气派的3座高楼,就是三多堂“多福、多寿、多男”的标志式建筑。

④ 王家大院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人称“三晋第一宅”。 静升王氏祖籍琅琊(今山东胶南),后西迁至山西太原。南宋初年,族人王实由太原南迁至灵石县沟峪滩村。元皇庆二年(1313),王诚斋又率家族迁至静升村。清初,族人王兴旺开始经商,做小买卖,至第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王正居等,资本见厚,店铺增多,逐步成为豪商巨贾。到清中叶,王家便由原来的平民百姓发展成为居官、经商、事农综合型的名门望族。王家大院包括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总面积34650平方米。

大院选址于北傍高坡,南望开阔,高出平地约八九米的台地上。目前开放的两处,西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年间;东称高家崖堡,建于嘉庆初年。东堡院有院落26个,东中西并列为六路。中间的三路院落为主院,西边的两路为书院和花园,东边的一路为厨院;西堡院共有院落28个,中间有一主干道,贯穿着三条横巷,与东堡院用一石桥相连,东西对峙,气势震人心目。如若再加上修复完好的王氏宗祠,那么,王家大院现对游人开放的总面积已达31956平方米。假若不到王家大院走一走,看一看,确实很难让人置信,在这块黄土高坡上,怎么会建有这样一座可与皇宫一比气宇的大院?

王家大院与其说是一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它的建筑技术、装饰技艺、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脱俗,别具一格。院内外,屋上下,房表里,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造型逼真,构思奇特,精雕细刻,匠心独具,既具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具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称得上北方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王家大院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称“三晋第一宅”,入选《中国民族建筑集·汉·北方民居》一书,我省仅此一例。

篇五:刘家大院简介

刘家大院

刘家大院位于涧池乡境内娘娘山脚下的军家河村,大泥河从门前流过。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整座建筑为砖、石、木结构,占地面积1465平方米,建筑面积935平方米,由23间房屋组成。

大院选址巧妙,讲求风水,讲究负阴抱阳,依山就势,靠近水源。大院以大泥河及对面的山作为建筑基址的前景,视野开阔,河水从东流向西在大院坡脚下向南流去,面朝大院左有山梁与谢家坪交界,右有山梁与军家河交界,左低右高,背后的山高而缓,来势绵延不断,有一股清泉从大院右边流过,常年不息,标准的一座“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良宅,一副“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格局。山逶迤绵亘,水屈曲生情,大院凭地而建,风水极佳。大院的风水也滋润着生长在这里的树木,房屋的后面生长着许多四季常青的名贵楠木,门前还有一棵高22米古皂角树,据说也有300多年树龄,与大院同龄。

刘家大院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属中国古代硬山式建筑形式。两进三重式的院落坐北朝南,倚山面水,从屋外的场子上13 步青石台阶,来到大院的第一重房屋。进出大院通道的门厅(楼)有一间房屋大小,门厅(楼)的两边山墙向上砌出屋面成马头形,比左右两边的房子高 后檐比左右房子高1米多,前檐与左右略高。两扇木质门上槛左右有两个园形的木门簪,向内抽细槽,面上雕刻有花。在离门框上部0.3米的位臵,墙向内凹去一个长方形匾额,写有四个字,可依稀看见从左到右是“天禄遗徽 ”,在往上为弯曲的棋枋板,

再上的马头墙的垛头上绘有寓意吉祥的黑白装饰画。

通过前门厅内一长4.1米、宽0.4米的石沿阶条,来到近20米长,宽4米的长方形前天井院,左右两边有青石台阶上第二重房屋,台阶9步,院子全部用1米多长青石板铺成,左右房子靠地面各有1个排水口,石头凿成的古铜钱状 。

从前天井院里,上9步青石台阶,便来到第二重房屋。第二重房屋为两层,房屋共5间。檐廊宽0.65米,地面比第一个天井院高1.6 米,外走廊沿阶条也是用青石条铺的,共七块,中间大门处最长。房屋前檐墙上开着八个窗户,上下各4个,为透雕石窗,下面的窗户离屋檐地面高1.4 米,下面4个,两个是圆形的,两个是方的,上面四个是方形的窗户。

上了台阶便进入中厅的大门口,这间房屋向后退让了0.76 米,便于人停留 ,青石门槛上刻有云纹。门下面左右各有一个石门凳,正面雕花为菊花浮雕,喻为菊寿延年之意。

石刻的大门门联,右边为"遵东鲁雅言诗书执礼”,左边为“守西京明诏孝帝力田",在门框上部墙有一略凹下去的门额匾,上面没有字,当地老人讲当时建房时就没写,留给后辈们写,不过至今也没有人添上。对联和门匾是一种门面的装饰,更是崇祖意识的流露,也许是迁移而来的刘氏祖人们,把祖先的姓氏由来、名人故事、先贤哲言等浓缩,镶嵌在自家大门额上,仰视门匾,客居异地的人会感到亲人就在身边,从而坚定了在新居地创业的信心。

中厅是一个边长4.3米的正方形,在中厅靠里1米左右,离地2.4米在一枕木上用木格板分隔成一暗格,在暗格中间

处有一木雕画,为福星、禄星、寿星齐聚寓意的“三星高照”。

中厅的左右各是2间厢房,从厢房里可以上到二楼。中厅与后天井院的分隔也全是格子门,安装在厚实的木槛框内。有8扇门,门为直棂,中槛上中间是“二龙拱寿”的漏雕图案。

穿过中厅木门,通过1.1米宽的走廊,便是后院的天井院,天井院为长方形,全部为青石板铺的,大多长1.0米,宽0.50米。天井设在厅中,能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但冬天冷,雨天潮。天井的设计更多的意思是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顺视纳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到堂”或“四水归明堂”,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天井两边是厢房,两边各2 间,前檐高4.2米,两层,下层是青砖砌的,高2.4米,上层木结构,用木隔板分隔,开有槛窗,为直棂窗外走廊不到1米宽。

穿过天井,上两步青石台阶,就是第三重房屋。房屋共5间。房屋外为走廊,叫廊子,走廊离天井地面略高,走廊两边通左右的侧门,沿天井的外阶沿为青石阶条,共有3 块整石条,中间最长,在门庭两边青石条上有4根木檐柱,两园、两方,两园柱在后厅大门左右,柱基为园形石墩。两方柱在廊子两边 ,离圆柱3.3米,方柱下面石墩为方形。在明间的檐垫板上有“渔、樵、耕、读”栩栩如生的浮雕人物,次间的檐垫板上是棂条组成的漏空图案檐枋与檐柱相交处的雀替是透雕的近似三角形的龙形木雕。穿插枋两面雕刻的有鹿、凤、麒麟等瑞兽及松、福星、仙童等寓意吉祥的图案。

这后一重房屋 5间里,中间的大厅(明间)、左右两间

(次间)都是从明间进入,明间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明间和两次间全部用木板做隔墙,隔墙前开有侧门进出左右房屋,大厅铺的全部是烧制的青砖,砖为0.3米见方。这三间与走廊的分隔也全部用木门和木隔板,它们全部固定在木槛框里。

大厅(明间)全部是用隔扇门(格子门)与走廊进行分隔,8扇,中间是两扇活动的,用于平常主人们进出,左右各有不常开的三扇。 格子门上部的隔扇心是漏空的,由棂条花格构成,中心为人物造型图案,下部为裙板,绦环板上也有瑞兽、花鸟的漏雕图案。这不常开的右边三扇门中间是吉祥的“天官赐福”等图案,边上的两扇讲述的是老子“青牛出关”人物故事,一扇是老子骑在青牛的图案,一扇是函谷关太守尹喜打着伞等候老子的图案。这不常开的左边三扇门中间也是“天官赐福”等图案,边上两扇讲述的是“伯牙弹琴”的故事,一扇是伯牙在船上弹琴的图案,一扇是樵夫钟子期戴斗笠、披蓑衣、背千担听伯牙弹琴的图案。在明间中槛上的中金垫板上有一漏空的木雕画,在苍松翠柏下是“福禄寿”三老人,是“三星高照”之意。

大厅两边的左右次间也是用固定的木隔板与走廊分隔的,被分隔成6樘,在第3、4樘上开了两扇水平开启的槛窗。槛窗由棂条花格构成。图案为古时的故事传说如青牛出关寓意吉利的花、动物的组合。

两梢间(大厅左右最边上的房屋)为砖砌的房屋。两梢间紧邻侧门,侧门为方形,顶部为半圆,侧门外边的门上有

简易的门罩 。

从侧门走到大院的后面高出,就可看到大院的外部全貌,看到高大封闭的外墙,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了,呆板静止的墙体,因有了马头墙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从高处往下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的视觉带来一种“万马奔腾”动感冲击,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大院第二重、第三重房子都有马头墙,第三重的比第二重的高些、宽些,马头墙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每一重房子的“马头墙“都是5叠(阶),俗称“五岳朝天”。中间最宽

1.8米左右最高1米左右,前后各两叠,等距排列,墙顶挑三线排檐砖,外略向上挑,上覆以小青瓦。屋脊与风火墙顶也都用板瓦筑“脊筋”和“盘龙”,在其上密密做空花砖脊。最上一阶马头墙的外面写有“春风得意花千里”“秋月杨辉桂一枝”等诗句,另四阶的墙面画有麒麟、龙等灵兽为内容的黑白画,垛头正面则是牡丹、青松、竹子、游览等吉祥代表的彩画。外墙中部的牍窗也为石窗,不仅坚固而且便于通风通光。

大院屋顶的用瓦也十分讲究,分为板瓦、滴水瓦、沟头瓦、花头瓦等品种。板瓦用于大面积覆盖,可铺设成底瓦、盖瓦两种形状以利排水。底瓦(沟瓦)以小头向沿口,凹面朝上组成沟槽叠放在屋面望砖上,盖瓦与底瓦方向相反凸面朝上覆盖在两沟瓦之间。滴水瓦是在一张沟瓦头上加上“如意状“滴水唇,与沟瓦成30度斜面,便于把雨水抛得更远。沟头瓦又称猫头瓦,上绘猫头图案,用于盖瓦前部,与盖瓦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