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英语作文 > 教育资讯

黄梅戏戏曲电影大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3:33:07 英语作文
黄梅戏戏曲电影大全英语作文

篇一:黄梅戏大全电视剧全剧系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梅戏大全电视剧全剧系列 黄梅戏《天仙配》全剧(张小萍 刘国平)安庆市黄梅戏三团 梅戏剧团 黄梅戏《女驸马》全剧(主演 吴琼) 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全剧(黄新德 吴亚玲) 黄梅戏《香魂》全剧(韩再芬主演) 黄梅戏《红丝错》全剧 黄梅戏《青铜之恋》全剧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梅戏《阿珍》全剧 黄梅戏《胭脂》全剧 黄梅戏《双玉蝉》全剧(上) 黄梅戏《孟姜女》全剧1(李文 刘华) 黄梅戏《桃李无言》全剧 2 黄梅戏《鱼网会母》全剧2 黄梅戏《清风亭》全剧2(黄新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梅戏《鸳鸯谱》全剧1(吴琼 刘国平) 黄梅戏《皮秀英》全剧3(吴琼 刘国平) 黄梅戏《唐伯虎点秋香》全剧2 黄梅戏《劈棺惊梦》全剧(马兰 黄新德) 黄梅戏《荒原孤儿泪》全剧 黄梅戏《泪洒相思地》全剧上 黄梅戏《琼花仙子》全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孟姜女 汪菱花 李文 刘华《啼笑姻缘·忙中未问名和姓》 黄梅戏《女驸马》中 周莉 吴亚玲 余顺等主演 黄梅戏 马兰 春风送暖到襄阳 夏圆圆的黄梅戏 杨俊 张辉《梁祝》黄梅戏 黄梅戏《江姐》选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梅戏《红色记忆》4 周莉 黄梅戏电视剧《郎对花姐对花》第2集 黄梅戏《劝小姐莫悲伤》 黄梅戏联唱 唱山歌 孙娟黄梅戏专辑 査寅《英台描药》黄梅戏 黄梅戏《罗帕记春情无限心花放》杨俊 张辉

篇二:中国先进传统文化之戏曲黄梅

中国先进传统文化之戏曲黄梅

前几天观看了一场徽风皖韵的专场安徽大学黄梅戏曲晚会,很是有感触,看到中国如今传统文化之黄梅戏剧能发展的如此好,让我不得不过感叹中国先进传统文化那强大而富有厚实穿透力的文化。作为新一轮的中华儿女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去保护发展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先进文化。

中国先进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曾在世界的舞台上演绎着中国的文明,无数才子佳人在当时用着自己毕生的心血将中国传统文化带给了世界,也让世界因此而变得更加美丽和谐。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戏曲作为我国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一个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陶泽,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一朵奇葩。一直在许多高校和社区联合会中都有戏曲社团和专业班子,而我们安徽大学就有黄梅戏社团与京剧协会,他们把它作为一种娱乐,一种精神。他们用对戏曲最真诚的爱将戏曲的那种传统文化之美展现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眼前。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完美体现,更是古老的东方文明的璀璨名片。其优秀剧目蕴含着华夏人民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而明显具有安徽特色、徽文化的黄梅戏不仅是戏曲文化中的瑰宝,更是中国先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黄梅戏作为一个独立戏曲剧种的出现,是一种“近代”文化现象。黄梅戏的最初雏形可上溯到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如果就剧目而言,黄梅戏在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才有整本戏。最早的黄梅戏戏班——仁义社1896年成立于安庆怀宁县。黄梅戏是在早期黄梅(采茶)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黄梅调因地得名,指发源于湖北省东部黄梅县的民歌小调,早期雏形是黄梅采茶歌。从采茶歌到采茶戏,再发展为黄梅调,最终演变为黄梅戏,黄梅戏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建国后,黄梅戏发展到大戏阶段后,因抗日战争及频频内战,发展受到制约。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前后约10年时间,黄梅戏出现第一次发展高潮。其间,整理和发掘不少传统剧目,编印了《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以《天

仙配》为代表的黄梅戏剧目活跃于城乡各地。“十年动乱”后,在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下,黄梅剧团演出鼎盛,黄梅戏节目在中央及地方各新闻媒体频繁亮相,黄梅戏迎来了成熟后的第二个高潮。黄梅戏与电影、电视等声屏艺术表现手段相结合,并融汇西方戏剧、现代配乐等多种表现手法,不断实现着自我超越。新编古装黄梅戏《红楼梦》尝试将名著引入黄梅戏,将名著的深厚文化底蕴、强烈的时代精神及黄梅戏“好听、好看、好懂”的艺术特色融会一体。使黄梅戏呈现出典雅风格,拓展了审美空间。

从湖北黄梅到安徽乡村——乡土空间的黄梅戏,从安庆到上海——都市空间的黄梅戏,新中国成立以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和安庆地区各黄梅戏剧团频频外出演出,在北京、天津、济南、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都留下了黄梅戏优美的旋律和清新的风姿,黄梅戏开始献艺四方,成为问鼎全国的著名戏曲剧种。1953年,黄梅戏赴朝鲜慰问志愿军,第一次将黄梅戏唱到国外,受到中朝两国军民的欢迎。其后,随着黄梅戏影片《天仙配》的热播,黄梅戏的艺术影响力扩大到香港、台湾和东南亚。黄梅戏在海外受到热烈欢迎,验证了黄梅戏拥有广阔的演出市场,拓展了黄梅戏剧目开放的眼界。

而黄梅戏作为吴楚文化之根,历史虽然不长,但其文化背景却十分深厚。黄梅戏综合吴楚文化的特点,使其具有独到的“个性的自由”,进入了“情感”、“奔放”、“飘逸”、“无拘无束”的抒情浪漫天地,在众多剧种中,展示了鲜明的个性风采。其通俗文化之本更加使得每一代的人都对它热爱有加。

黄梅戏最主要的是其青春文化之形,其要求主要人物富有青春之气。综览黄梅戏较有影响的剧目,不仅其舞台人物常以烂漫可爱的青春型人物为主,极少成熟稳健的老生老旦的表现特征,而且在黄梅戏艺术画廊中,能给观众留下鲜明印象,勾起人们美好回忆的也是青春烂漫的形象。黄梅戏不拘泥于自身的成就,总是以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使整个剧种始终处在一种高度开放、极富可塑性的弹性状态之中,强化了吞吐力,使其具有更加广泛的适应性。

在黄梅戏百余年的发展史中,出现过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把黄梅戏一步一步地推向辉煌。50年代,安庆市涌现出了以严凤英、王少舫为代表的一大批黄梅戏优秀艺术家;60年代至70年代,涌现出了以麻彩楼、田玉莲、丁同、刘广慧为代表的一大批黄梅戏优秀演员;改革开发以来,一

大批优秀演员脱颖而出,韩再芬、马兰,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优秀的剧本,精湛的表演,悦耳的唱腔,诸种因素的组合使黄梅戏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黄梅戏作为我国先进传统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是中华儿女得以保持着那份屹立于世界不倒的姿态的展现,今后也必将是永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迈开步伐向世界的舞台中心走去的力量之源,因此作为中国先进传统文化,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双手为其添光加彩!

篇三:黄梅戏演员戏剧介绍

我是安庆人,黄梅戏就是我们这地方戏。

黄梅戏由于建国初期电影《天仙配》而在海内外扬名。 当时中国戏剧有“京梅”二戏的美誉。

但不像京戏的发展那样一直享有国粹的光环。

现在的虽然有新作屡屡发表,但我认为远不及当年风光。 我个人认为是以下原因

一是因为安徽省政府的原因

安徽重视省会合肥,所以重点培养合肥的黄梅戏剧团。 而合肥方言与安庆相差很远,合肥又有自己的小刀戏。 所以从培养地方来看就不对。

二 安庆经济发展落后

物质文化满足了才有精神文化的追求啊,没钱办什么都难。

三 黄梅戏变成黄梅歌

我看中央台放的一些黄梅戏,曲子是黄梅戏,台词基本就是普通话,就剩下一些黄梅腔。

有改变是好的,但是该坚持的传统没坚持失去了原有特色。

至于名家 我首推 严凤英 马兰 韩再芬

吴琼也不错,就是她的歌成分多了点

名段有《树上鸟儿成双对》、《夫妻观灯》、《对花》、《谁料黄榜中状元》

个人演绎各有不同, 自己去品味吧

楼下的说黄梅戏起源于湖北只是传说,因为湖北有个黄梅镇,但那的口音和现在黄梅戏完全不一样。

这种传说是没有史诗证据可以依靠。

现代意义的黄梅戏已经远超越当初民间艺人小调而成为自成体系的一大剧种,借黄梅二字为其名是因为当年黄梅一带的游民在安庆一带唱黄梅调(采茶戏)时让人们认识了黄梅人,将黄梅戏与今天湖北省黄梅县等同乃此黄梅二字非彼黄梅二字也,如同今天我们把0123456789叫作阿拉伯数字一样,阿拉伯数字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只因当初传播阿拉作数字时让人们认识了阿拉伯人。

还有就是京剧的也是由徽剧发展的,京剧鼻祖也是安庆怀宁人徽剧班的程长庚。但是我们现在来讲京剧说到的都是北京。

你现在听湖北黄梅人的口音还是采茶歌的,但他们自己人现在唱的黄梅戏还是安庆话的黄梅戏。

所以安庆话成为了黄梅戏的官方正式语言,语言上是没有争议了。

再看剧目《天仙配》《女驸马》《夫妻观灯》都是安庆人原创的。

所以现代的黄梅戏已经是以安庆人的方式发展了。

篇四:戏曲电影目录

戏曲电影目录

1905年 2部

《定军山》(京剧) 北京丰泰照相馆 摄影:刘仲伦 演员:谭鑫培

《长坂坡》(京剧) 北京丰泰照相馆 摄影:刘仲伦 演员:谭鑫培

1906年 3部

《青石山》(京剧) 北京丰泰照相馆 摄影:刘仲伦 演曼:俞菊笙、朱文英

《艳阳楼》(京剧) 北京丰泰照相馆 摄影:刘仲伦 演员:俞菊笙

《金钱豹》(京剧) 北京丰泰照相馆 摄影:刘仲伦 演员:俞振庭

1907年 2部

《白水滩》(京剧) 北京丰泰照相馆 摄影:刘仲伦 演员:俞振庭

《收关胜》(京剧) 北京丰泰照相馆 摄影:刘仲伦 演员:许德义

1908年 l部

《纺棉花》(京剧) 北京丰泰照相馆 摄影:刘仲伦 演员:小麻姑

1920年 3部

《天女散花》(京剧)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导演:梅兰芳 摄影:廖恩寿 演员:梅兰芳、姚玉芙、李寿山 包括“众香国”、“云路”和“散花”三场

《春香闹学》(昆曲)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导演:梅兰芳 摄影:廖思寿 演员:梅兰芳、李寿山、姚玉芙

《琵琶记》(京剧,未完成)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演员:周信芳、王灵珠 包括《南浦送别》、《赏荷》两个片段

1921年 3部

《四杰村》(京剧)

《铁公鸡》(京剧)

《空城记》(京剧)

以上均为中国影戏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出品 导演:卢寿联 摄影:哥尔金 演出:上海伶工学校学生

1924年 l部

《西施)“羽舞”、《霸王别姬》“剑舞”、《上元夫人》“拂尘舞”、《木兰从军》“走边”、《黛玉莽花》 均为(京剧) 民新影片公司出品 摄影:黎民伟、梁林光、罗永祥 演员:梅兰芳 1933年 l部

《四郎探母》(京剧) 古代影业公司(天一公司代摄) 编剧:谭小培 导演:尹声涛 演员:谭富英、雪艳琴

1935年 2部

《周瑜归天》(京剧)、《霸王别姬》(京剧)

《林冲夜奔》(京剧) 导演:王次龙 演员:李万春等

均为新华影业公司出品

1937年 l部

《斩经堂》(京剧) 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编剧兼艺术指导:费穆 导演:周翼华 摄影:黄绍 芬演员:周信芳、袁美云等

1940年 l部

《三娘教子》(京剧) 新华影业公司出品 导演:杨小仲、言菊朋 演员:言菊朋、言慧珠、言少朋

1941年 l部

《古中国之歌》(京剧) 民华影业公司 编剧、导演:费穆 摄影:周达明 演员:瑞德宝 包括《水淹七军》、《朱仙镇》和《王宝钏》等戏

1948年 3部

《生死恨》(京剧) 华艺公司 戏曲原作:齐如山 导演:费穆 摄影指导:黄绍芬 摄影:李生伟 演员:梅兰芳、姜妙香等

《小放牛》(京剧舞台艺术短片) 华艺公司 演员:李玉茹

《祥林嫂》(越剧) 启明公司 原著:鲁迅 改编、导演:南薇 摄影:董克毅、董绍泳 演员:袁雪棼、范瑞娟

1949年 l部

《越剧精华》(越剧) 文华公司 导演:桑弧 摄影:黄绍芬 演员:袁雪芬、傅全香、徐玉兰 包括《楼台会》、《贩马记》、《双看相》和《卖婆记》等折子戏。

1941年—1945年

北京燕京影片公司出品京剧戏曲影片12部:

《孔雀东南飞》 演员:王铁瑛、徐和才

《御碑亭》 演员:张贯诛、周伯吟

《盘丝洞》 演员:黄玉华、朱斌仙

《十三妹》 演员:吴素秋、赵金年

《红线盗盒》 演员:黄玉华

《花田八错》 演员:黄玉华、周和桐

《京剧精华》(第一辑) 编导:王元龙

《红娘》 编导:王元龙 演员:童芷苓、童寿苓

《空城计》 编导:王元龙 演员:李盛藻、苏维明

《十八扯》 编导:王元龙 演员:萧长华、马富禄

《京剧精华》(第二辑) 编导:王元龙

《连营寨》 编导:王元龙 演员:奚啸伯

1953年 1部

《小姑贤》(评剧) 东北电影制片厂 改编:东北戏曲研究院 导演:林农 摄影:韩仲良 美工:刘学尧 演出:东北戏曲研究院评剧团

1954年 7部

《宇宙锋》(汉剧) 东北电影制片厂 导演:徐苏灵 摄影:王启民 布景设计:王桂枝 演出:武汉汉剧团

《拾玉镯》(桂剧) 东北电影制片厂 导演:陈铿然 摄影:韩仲良 布景设计:王桂枝 演出:

广西省桂剧艺术团

《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徐进、桑弧 导演:桑弧、黄沙 摄影:黄绍芬 布景设计:胡倬云、张曦白 根据华东戏曲研究院舞台剧本改编

《双推磨》(锡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剧本整理:吴白陶、俞介君(执笔)、杨彻、谢鸣 导演:佐临 摄影:罗及之、姚梅生 布景:凌雷

《蓝桥会》(淮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剧本整理:上海市人民淮剧团,马仲怡、王健民执笔 导演:谢晋 摄影:罗及之 布景设计:朱德熊 演出:上海市人民淮剧团 根据民间传说改编 《盖叫天的舞台艺术》(京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辑及解说词:黄裳 导演:白沉 摄影:朱今明、王敏生 布景:韩尚义、张曦白 解说:舒绣文 剧目包括:《白水滩》、《七雄聚义》、《茂州庙》、《劈山救母》、《英雄义》、《武松》

《川剧集锦》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导演:王逸 摄影:陈民魂 美工:秦威 剧目包括:《五台会兄》、《评雪辨踪)、《秋江》

1955年 6部

《秦香莲》(评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剧本整理:邱炘 导演:徐苏灵 摄影:王启民、张翚 美工:卢淦 演出:中国评剧院

《打金枝》(晋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改编:寒声、张万一、王易风、张焕 导演:刘国权 摄影:韩仲良 美工:董萍 演出:山西省、市晋剧团联合演出 根据全国会演剧本改编

《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京剧 上集) 北京电影制片厂 导演:吴祖光 总摄影:吴蔚云 摄影:王德成、张沼滨 美工:韩尚义副导演:岑范 剧目包括:《断桥》(昆曲)、《宇宙锋》 《上金山》(扬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剧本整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海市代表团 导演:黄祖模 摄影:钱渝 布景设计:张曦白

《炼印》(闽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福建省闽剧代表队整理 导演:张天赐 摄影:罗从周 布景设计:张曦白、许长欣

《天仙配》(黄梅戏) 上海电影制片厂 改编:桑弧 导演:石挥 摄影:罗从周 布景设计:胡倬云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黄梅戏戏曲电影大全)

1956年 12部

《刘巧儿》(评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改编:集体,李孝充执笔 导演:伊琳 摄影:韩仲良 美工:王兴文 演出:中国评剧院

《花木兰》(豫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改编:河南豫剧院编剧小组 导演:刘国权、张辛实 摄影:陈民魂 美工:刘金鼎 演出:河南豫剧院

《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京剧 下集) 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吴祖光 总摄影:吴蔚云 摄影:王德成、张沼滨 美工:韩尚义副导演:岑范 剧目包括:《霸王别姬》、《贵妃醉酒》 《洛神》(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改编:梅兰芳 导演:吴祖光 总摄影:吴蔚云 摄影:王德成、张沼滨 美工:韩尚义 副导演:岑范 根据古诗《洛神赋》改编

1956年 12部 续

《荒山泪》(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导:吴祖光 摄影:张沼滨 美工:俞翼如 美术顾问:

张光宇、张正宇、丁聪、张未元 副导演:岑范

《搜书院》(粤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粤剧编剧:杨子静、莫汝诚、林仙根 导演:徐韬 摄影:吴蔚云 美工:韩尚义 演出:广东粤剧团

《十五贯》(昆曲) 上海电影制片厂 改编:陶金 导演:陶金 摄影:黄绍芬、陈震祥 美工:卢景光 演出:浙江昆苏剧团 根据浙江昆苏剧团《十五贯》整理小组整理本改编

《宋士杰》(京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改编:桑弧 导演:应云卫、刘琼 摄影:黄绍芬 美工:韩尚义、张曦白 演出:上海京剧院 根据上海京剧院艺术室文学组整理本改编

《庵堂相会》(锡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吴白陶、木水、俞介君、谢鸣(执笔) 导演:俞仲英 摄影:钱渝、张锡龄 美工:凌雷 演出:江苏省锡剧团 根据王嘉大、过昭容原稿整理

《周信芳的艺术生活》(艺术纪录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辑:陶雄

《庵堂认母》(锡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陈静 导演:杨小仲 摄影:张锡龄、曹威业 美工:凌雷 演出:江苏省锡剧团

《葛麻》(楚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剧本整理:武汉市楚剧团艺委会 导演:张天赐 摄影:查祥康、卢俊福 美工:王月白 演出:武汉市楚剧团

1956年 12部 续

《荒山泪》(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导:吴祖光 摄影:张沼滨 美工:俞翼如 美术顾问:张光宇、张正宇、丁聪、张未元 副导演:岑范

《搜书院》(粤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粤剧编剧:杨子静、莫汝诚、林仙根 导演:徐韬 摄影:吴蔚云 美工:韩尚义 演出:广东粤剧团

《十五贯》(昆曲) 上海电影制片厂 改编:陶金 导演:陶金 摄影:黄绍芬、陈震祥 美工:卢景光 演出:浙江昆苏剧团 根据浙江昆苏剧团《十五贯》整理小组整理本改编

《宋士杰》(京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改编:桑弧 导演:应云卫、刘琼 摄影:黄绍芬 美工:韩尚义、张曦白 演出:上海京剧院 根据上海京剧院艺术室文学组整理本改编

《庵堂相会》(锡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吴白陶、木水、俞介君、谢鸣(执笔) 导演:俞仲英 摄影:钱渝、张锡龄 美工:凌雷 演出:江苏省锡剧团 根据王嘉大、过昭容原稿整理 1956年 12部 续

《周信芳的艺术生活》(艺术性纪录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辑:陶雄

《庵堂认母》(锡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陈静 导演:杨小仲 摄影:张锡龄、曹威业 美工:凌雷 演出:江苏省锡剧团

《葛麻》(楚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剧本整理:武汉市楚剧团艺委会 导演:张天赐 摄影:查祥康、卢俊福 美工:王月白 演出:武汉市楚剧团

1957年 l0部

《李二嫂改嫁》(吕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剧本整理:刘梅村、张斌、刘国权 导演:刘国权 摄

影:郭镇挺 美工:刘金鼎 演出:山东省吕剧团 根据王安友同名小说改编

《蝴蝶杯》(河北梆子) 长春电影制片厂 剧本整理:崔嵬 导演:王家乙 摄影:王启民 美工:史维钧 副导演:林白

《借年》(吕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舞台剧本整理:李寿山、王之祥、宋传有、邓金禄、刘宝玺 导演:刘国权 摄影:郭镇挺 美工:刘金鼎 副导演:王岚 演出:山东省吕剧团

《群英会》(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艺术指导:萧长华 艺术顾问:郝寿臣 导演:岑范 摄影:连城、吴生汉 美工:张先得、田世珍 副导演:魏荣

《借东风》(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艺术指导:萧长华 艺术顾问:郝寿臣 导演:岑范 摄影:连城、吴生汉 美工:张先得、田世珍 副导演:魏荣

《杜十娘》(川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改编:徐文耀 导演:许珂 摄影:于叔昭 美术:秦威 副导演:欧阳红樱

《雁荡山》(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艺术顾问:李紫贵 改编:岑范 导演:岑范 摄影指导:连城 摄影:陈国梁、吴生汉 美术:俞翼如 根据徐菊华原著改编

《拜月记》(湘剧) 天马电影制片厂 剧本整理:湖南湘剧团朱少希执笔 导演:张天赐 摄影:查祥康、卢俊福 美工:黄剑锋、吴起文 演出:湖南湘剧团

《陈三五娘》(闽剧梨园戏) 天马电影制片厂 剧本整理: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编剧组 导演:杨小仲 摄影:吴蔚云 美工:凌雷 助理导演:王洁 演出: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 剧本根据蔡尤本、许志仁口授整理

《罗汉钱》(沪剧) 江南电影制片厂 改编:宗华、文牧、辛之 导演:顾而已 摄影:朱静 美工:黄冲 助理导演:黄晨 演出:上海市人民沪剧团 根据赵树理小说《登记》改编 1958年 7部

《火焰驹》(秦腔) 长春电影制片厂 改编:陕西省秦腔电影剧团创作组 导演:张新富、刘国权 摄影:包杰 美工:刘金鼎 副导演:王岚 演出:陕西省秦腔电影剧团 根据清代剧作家李十三遗剧改编

《望江亭》(京剧) 海燕电影制片厂 导演:周峰 摄影:黄绍芬、罗从周、沈维康 美术:韩尚义、胡登仁 制片主任:周伯勋 演出:北京京剧团 成都市川剧团根据关汉卿原著改蝙 《下乡与赶脚》(曲剧) 海燕电影制片厂 导演:徐韬 执行导演:赵焕章 摄影:殷国豪 美工:姚铭忠 解说:韩非 演出:郑州市曲剧团 郑州市曲剧团下乡巡回演出的两个小戏 《珍珠记》(赣剧) 天马电影制片厂 改编:凌鹤 导演:张天赐 摄影:罗及之 美工:徐克己 演出:江西省赣剧团

《刘介梅》(楚剧) 天马电影制片厂 编剧:丁邑、崔焉 导演:俞仲英 摄影:查祥康 美工:凌雷 演出:武汉市楚剧团

《穆桂英挂帅》(豫剧) 江南电影制片厂 舞台本整理:马金凤、宋词 改编:崔嵬 导演:徐苏灵 摄影:顾温厚 美工:张曦白演出:洛阳豫剧团

《情探》(越剧) 江南电影制片厂 编剧:田汉、安娥 导演:黄祖模 摄影:李生伟 美工:卢景光 演出:上海越剧院

篇五:黄梅戏经典

中文名称:黄梅戏经典

版本:(不断更新中) 地区:大陆

语言

:普通话

简介:

申明:该资源已经杀毒

杀毒软件:诺顿

版本:2005-9-8 rev.25

1、天仙配

改编:桑弧

导演:石挥

舞蹈导演:乔志良

编曲:时白林等

演员:

七仙女:严凤英; 董永:王少舫; 傅员外:张云峰; 赵贵:胡霞琳; 土地:丁紫臣; 大姐:王少梅; 二姐:潘璟琍; 三姐:潘霞云; 四姐:丁俊美; 五姐:江明安; 六姐:张萍

剧情介绍:

云海深处,玉帝的小女儿七仙女在仙宫过着孤单寂寞的日子。一天,大姐等姐妹七人去凌虚台游玩,拨开云雾,见到人间男女婚嫁、勤劳耕作的生活,十分羡慕。七仙女看到为葬父而卖身为奴的董永忠厚老实,遂生爱慕之情。大姐看透七妹心事,但碍于天宫戒律,不敢相助。七仙女一再恳求,大姐不得已应允。临别赠七妹难香一枝,嘱其遇难时焚香招姐解救。

下凡后,七仙女与董永结为夫妻。为赎丈夫,两人同去傅员外家做工。傅员外怕七仙女干不多活白吃饭,先不收留,后又刁难,他要七仙女一夜织十匹锦绢。并说织得成董永三年长工改百日,织不成则工期延一倍。七仙女燃起了难香,姐姐们闻讯借织女天梭前来相助,织成了锦绢十匹。因有言在先,傅员外只得缩短董永工期。

做工期满,夫妻返家。途中,董永得知妻子已有身孕,惊喜异常,赶忙去前村讨水为她解渴。这时,狂风骤起,天昏地暗,高空中出现天将传玉帝旨意:限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上,否则便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心如刀割,她不忍伤害董永,等董永回来便向他讲明自已来历,并在槐荫树上留下“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不怕天规重重活拆散,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带着满腹悲痛返回天宫。

《天仙配》的神话故事来源于董永遇仙的传说。这部戏曲艺术片把戏集中到七仙女与董永的聚散离合上,1956年一经放映便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严凤英、王少舫也从此红遍了全中国。七仙女的扮演者严凤英是黄梅戏的杰出代表,演出过《天仙配》、《打猪草》、《女驸马》等剧目。她的嗓音沙甜圆润,优美动听,享誉海内外。董永的扮演者王少舫长期与严凤英合作,他嗓音宽厚洪亮,略带沙哑,在京剧里叫“云遮月”。两位表演艺术家在《天仙配》中的表演珠联璧合,熠熠生辉。

《天仙配》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影响遍及海内外。它为人们留下的众多精彩唱段至今还为人们所深爱。比如“路遇”,“路遇”是《天仙配》中的一个重头戏,表现了七仙女冲破天规下凡与董永结合。在这个精彩段落中,充分表现出了七仙女勤劳、顽皮的独特性格,以及董永忠厚老实的优秀品格。两位主演无论在演唱还是在表演上都惟妙惟肖,精彩异常。“织锦”是《天仙配》中不可或缺的一段华彩乐章,表现了七仙女齐心合力一夜织锦十匹,帮助董永赎身的情节。这一段中的“五更调”“织绢舞”都是非常精彩的。 “满工对唱”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夫妻双双把家还”是家喻户晓、久唱不衰的一个经典唱段。这段双声部重唱充分表现了七仙女与董永共赴家园的欢快心情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本剧在1954年华东区戏曲汇演中获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优秀演出奖,

演员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获演员一等奖。

简评:

就是这部戏,让黄梅戏传遍了全国,也让严凤英的名字传遍了全国。黄梅戏本来不过是安徽的一个小剧种,到1954年华东汇演《对花》崭露头角,至《天仙配》而达到了颠峰。个人认为,至少从影响力上来讲,《天仙配》是个至今无法逾越的颠峰。而严凤英,无疑是这个颠峰的创造者。曾记得有位网友说过,京剧的历史,是“角”创造的。其实,每个剧种都是这样。严凤英成就了黄梅戏,黄梅戏也成就了严凤英。

人物:

本剧的演员,我会在以后陆续介绍,因为机会还很多。其实如果一路看下来你会发现主要就是那么几个人在演....黄梅戏人才缺乏可见一斑啊!现在关注一下本剧的编剧和导演。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编剧桑弧,在我以前发布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链接见签名)兼编剧和导演,此人不简单啊。而导演石挥,更是一位罕见的编、导、演全才,有着“话剧皇帝”之称。

桑弧:

桑弧,1916年生于上海,中国著名导演、编剧。

1941年起,他开始从事电影剧本创作,作有《灵与肉》、《人约黄昏后》等。1946年入文华影业公司正式成为专业电影编导,先后编导《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假凤虚凰》、《不了情》等七部影片。1953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编导影片十余部。

桑弧的艺术风格具有含蓄、细腻、恬淡、质朴的特点。在艺术处理上善于从平易中见深沉,从含蓄、淡雅中见浓烈。桑弧导演在喜剧方面亦作出了相当的探索和贡献。

1985年,他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委员;担任上影厂艺委会副主任。1988年担任第七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当选第三届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他的主要作品有:《太太万岁》、《哀乐中年》、《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

《魔术师的奇遇》、《子夜》等。

作品《他俩和她俩》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梁山伯与祝英台》曾获中央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音乐奖、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影片《祝福》曾获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58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他1990年执导的根据京剧《曹操与杨修》改编的4集电视艺术片,荣获戏曲电视“黄河奖”一等奖。

石挥:

中国话剧、电影演员、导演。原名石毓涛,河北天津杨柳青人。在北京长大。读初中时,因家境困难辍学谋生。曾当过列车服务员、车站行李员、牙医学徒和影院小卖售货员。后由同学蓝马介绍,参加话剧团当演员。1940年,石挥到上海参加中国旅行剧团,演出了《大雷雨》、《梅萝香》等剧。1941年加入上海剧艺社,演出《愁城记》、《正气歌》等剧。1941年秋,随导演黄佐临、吴仞之等组成上海职业剧团。所饰著名角色是《蜕变》中的梁专员。1942年黄佐林带领剧团的部分演员成立苦干剧团,石挥为该团主力。初因没有演出场地,与费穆导演的上海艺术剧团合演了《荒岛英雄》、《大马戏团》、《秋海棠》。1943 年苦干剧团独立演出,石挥主演《梁上君子》、《金小玉》、《夜店》等剧。抗战胜利后,石挥进入上海文华影片公司当演员。由于他在《雷雨》、《家》、《正气歌》、《大马戏团》、《秋海棠》、《夜店》等电影中演得得心应手、潇洒自如,一时被称为中国的“话剧皇帝”。之后,石挥又闯入电影界,先后主演了《世界儿女》、《乱世风光》、《假凤虚凰》、《太太万岁》、《艳阳天》等,他又几乎成了中国的“电影皇帝”。

1949年上海解放,石挥演出了讽刺美国投机商的独幕话剧《最后的希望》。1952年,上海的八家私营电影制片厂合并成为国营联合制片厂,即“上影”。石挥在“上影”相继执导了儿童片《鸡毛信》、戏曲片《天仙配》。1957年,石挥导演了最后一部电影《雾海夜航》,讲述民主三号轮船由上海开往宁波时触礁遇险而被解放军抢救成功的故事。但“反右派斗争”开始了,当《雾海夜航》剪辑完成后第二天,石挥被通知向上影领导交代问题,一顶“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帽子把他砸入了深渊。1957年,石挥蹈海自尽。

石挥在人物创造上的性格化能力很强,他在40年代扮演的近20个舞台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独具魅力。他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捕捉各种人物的性格、神态、行为和思想感情的表露方式,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对剧中人物的化妆、服装、道具以及人物的步态、手势、身段、语调都有独到的设计。在台词处理上也非常讲

究,能深刻体会其思想内容,并作出精心设计,这在塑造《正气歌》中的文天祥形象时特别显著。石挥从1947年起,到1957年,主要从事电影工作。根据老舍原著小说改编并自导自演的影片《我这一辈子》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代表作。

申明:该资源已经杀毒

杀毒软件:诺顿

版本:2005-9-8 rev.25

2、严凤英唱腔精选集

严凤英简介:

严凤英(1930-1968),著名黄梅戏演员。工小旦、花旦、闺门旦,兼演老旦。安徽桐城县人。13岁从师严云高学戏,之后又得到著名老艺人丁永泉指点。1947年曾随胡金涛、刘凤云学唱京剧,1949年拜北昆著名演员白云生为师。博采众长、丰富技艺。1953年参加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代表作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

正当她英姿勃发之际,“文革”袭来,1968年4月8日被迫害致死,时年三十八岁。但她的艺术业绩和高贵艺德已深深留在人民心里。

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