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28:05 体裁作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青海高原一株柳 读后感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读完《青海高原一株柳》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啊!它生长在广袤无垠,只有小草覆盖的青海高原之上,它的身后没有一颗柳树!这里四季寒风像刀子一般,这里的雨水少的让土裂开??多么恶劣的自然条件,而它却长得那般粗壮,那般苍郁,那般生机勃勃。

在我的印象中柳树的枝条是纤细的,柔弱的。可是,我没有想到柳树也可以变得粗实。坚硬。富有力量!

记得砸我五年级的时候,我学跳长绳经常怕被绳子抽到而不敢跳,在同学的鼓励下,我屏住气闭上眼睛,就往里面冲,只听”啪“的一声。我被绳子抽到了,落地的时候还没站稳,又摔了一个大死跟头,但我没有灰心丧气。在家中让爸爸妈妈来陪我练习,一次失败,两次失败,三次失败,四次,五次??我彻底失去了信心,每次体育课跳长绳我总是充满了恐惧感。

现在学了这篇课文我又想这株柳树不向命运屈服复苏了又被冻死,冻死了又复苏;而现在我们往往承受不住打击,一次失败便垂头丧气,甚至失去信心,很难像柳树一样振作起来素以我一定要克服困难把跳长绳学会。

于是,我又开始练习,“一、二、三”我跑到中间的地方轻轻一跳,“成功了,我终于成功了!”那次成功给了我自信和信心,此后,

我一点一点地掌握跳长绳的技巧。最终成为班级里跳长绳跳的最好的一员!

这虽然仅仅一株柳树,但是它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启迪,这住株柳树具备的品德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学完、读完之后,我被青海高原上这株柳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以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

本文主要写了青海高原上生长着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也是高原上的唯一一株柳树。我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想象这这株柳树异常艰苦的成长生涯。最后通过与家乡“灞河柳”作对比,发现家乡柳树的生长过程十分平坦,而高原柳的生长过程却异常艰辛、悲壮。赞扬了青海高原一株柳坚韧不拔的毅力与顽强的生命力。

正如夏洛蒂三姐妹,遭受重重打击,却不惧怕、不屈服、不退缩,坚持写作。虽然写的诗不怎么样,但还是于1846年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却只售出两本。后来三姐妹发现强摘诗的苦果子是没用的,于是她们就改写小说。不久,夏洛蒂的《简爱》问世了,受到读者极大欢迎。几乎同时,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安恩的《艾格雷斯〃格雷》也相继问世,

都受到读者的极大欢迎。

我们要学习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以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的精神。

篇二:《青海高原一株柳》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教学中,我注重提纲挈领,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层次分明。

“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

篇三: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

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听了陈凤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读为主线,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本课在执教时,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抓住神奇,精读、细读,步步深入,由物到人,由赞树到赞生命。紧张有序。如一条小船在小河中航行,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比如在导入后不久,师生交流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的问题,默读这一自然段,找一找,课文哪句话概括了柳树的高大形象。把彰显柳树的生命伟力的词语划出来。学生回答让学生再用朗读来感受特点,及时巩固了这株柳树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还比如在教学六、七自然段时,在感受这株柳树所受的各种考验的时候,陈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读来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评议。一位学生在评价同学的朗读时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很厉害,应该有力一些。”于是陈老师就让这位学生也来朗读一下。学生在这样的评议和朗读实践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体会到柳树的精神。

陈老师在教学地时候,不仅给了很多学生当众朗读的机会,还恰当地运用了默读、引读的方式。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应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而陈老师就是很好地运用默读的方式,使学生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这切实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读这个画龙点睛般地运用,则使学生进一步被柳树的顽强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充分地练、讲、读,把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会有更大的收益。

二、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开放——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是很重要的。陈老师把这个学习环境就营造得很好。

比如陈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六、七自然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再全体交流。交流时,陈老师也没有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在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把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了出来。还比如在最后,陈老师让学生想如果,你就是这株柳树,面对和霍金一样的问题,你想怎么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回答呢?请你再次默读最后一段,并联系上下文,然后,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写这株柳树的心声。在这个环节,学生更是大谈感受,畅所欲言,教师在此时则成了一名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时在平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三、注重细节,帮学生“深挖洞”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并不能限制教师对某些细节的挖掘。陈老师在教学过程就很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

如在教学柳树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验时,陈老师给学生补充青海高原的知识,让学生再次感受环境的恶劣。当学生得知青海高原干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己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的时候,柳树顽强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四、领悟精神,循循善诱,感情熏陶润物无声

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热情充沛、慷慨激昂,用发自内心的对柳树的敬仰和对生命力的敬畏为课堂奠定了积极的感情基调,学生无不深受影响。其次,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想像说话参与课堂,在思维和语言碰撞过程中感受柳树的精神,如第六小节中想像柳树在各种恶劣条件下顽强抗争的情景,结尾点题后想像具有柳树精神的人物这两个练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情感参与学习,主动参与了认识柳树精神的过程,挖掘了柳树的思想内涵,使人文精神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不吝鼓励,使学生懂得“鼓励——欣赏”

在陈老师的课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很多的“你真棒”、“你说得多好呀”等鼓励的话语,还有很多的掌声。

如在一位学生交流完自己的感想后(该生说得的确很好),陈老师说:“这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抗争。来,给这位学生掌声,也给这样的柳树掌声。”鼓励、欣赏与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调动了气氛,却并不显突兀生硬。

《青海高原一株柳》听课反思

今天我们有幸观摩了四位教师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这四节课精彩纷呈,教学风格各异,让人无不钦佩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获益颇多。这四节课中,我最欣赏的是卫立锋老师的课,他的教学凸显了以下特点:

一、紧扣题眼,初读“神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在卫老师这堂课上,他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就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朗读指导,化解难点

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卫老师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

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平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反观我自己的课堂教学,就感觉在指导朗读方面做得很不到位。今后我会在这方面下功夫的!

三、引导对比,感悟精神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另外 卫老师在课文结尾设计了一个问题:“面对这株柳树,你想到了谁?”学生回答的有:“霍金、桑兰、张海迪、海伦凯勒、贝多芬…。”而且学生还说出了,为什么想到他们的原因。可以看得出来学生是真正明白了文章的主题,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也发挥了其效应。这个问题设计的好,卫老师注意做到了语文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而这些正是我课堂中所缺少的,也正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四:《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篇五:青海高原一株柳

课前

诵读《凉州词》、《别董大》和《从军行》等

一、复习检查,再现恶劣环境,明确学习目标。

1. 伴随着悲壮苍凉之感的边塞诗词,让我们继续走进青海高原,去认识这里的一株柳树,齐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先来复习一组词语(课件出示),要求读出意境,读出画面。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简洁而开阔

【设计意图:以词串的形式出示描写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的词语,要求学生读出画面和意图,既巩固了词语的学习,又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还为下文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2. 读着这一组词语,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荒凉、沧桑、苍茫??)课文中描绘的这株柳树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神奇)

3. 那么,这株柳树神奇在哪?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写出了它的神奇之处的呢?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课始明确目标,课中以这两个问题为一条主线串联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学理念。】

二、走进文本,品味柳树的神奇及其写法。

㈠ 感受柳树外形之神奇

1. 打开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棵神奇的柳树,先来读读它长什么样?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想这株柳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学生交流。

预设:

△ 这是一株高大粗壮的柳树,从两合抱粗,覆盖出百余平方米的树阴,这些具体的数字中感受到。

△ 这是一株粗实而坚硬的柳树,文中说“树干和树枝呈现生铁铁锭的色泽”,“生铁铁锭”的质地坚硬,颜色非常之深。

△ 这是一株绿得苍郁和深沉的柳树,平时我们见到的柳树叶子是嫩绿的、青绿的,而它因为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所以才会如此苍郁和深沉。

△ 这是一株给人以生命伟力的柳树,从“巍巍然”和“撑立”可以看出。

3. 小结,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图:柳树外形的描写,学生已不陌生,不仅学过《石榴》《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广玉兰》,还写过“喜爱的植物”和《秋天的树叶》。“以学定教”,放手把学习的权利让给学生,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4. 在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柳树吗?那是什么样的?(引导小结,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5.“婀娜多姿”和“风情万种”都是用来形容女子的。现在用来写柳树,那么突出了它的柔性之美。而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给我们留下的却是一个铮铮铁汉的形象,是一种雄性美,一种阳刚之美。这一柔一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捧起书本一起读读这段文字。

【设计意图:本文写法上的一大亮点就是对比烘托,细读文本对比之处比比皆是,先从柳树姿态的对比开始感悟,相信学生的感受会越来越深,直至内化。】 ㈡ 感受柳树生长之神奇。

1. 柳树的神奇还体现在哪呢?快速浏览课文第6和第7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是从哪方面来写柳树的?(生长过程)

2.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的第6和第7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中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句子、词语,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品味。接下去的时间就请大家细细读读课文,围绕“神奇”,划出相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3. 学生交流。

预设:

△ “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补充材料:在青海高原上,有时一连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持续的干旱会摧毁生长在这里的所有生物。交流感悟“奇迹般”。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补充材料:在青海高原上有时最低温度会达到零下几十度,这里是生命的禁区。交流感悟“不可思议的奇迹”。

小结:面对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这株柳树不仅熬过了持续的干旱和躲过了严酷的寒冷,可以说是众死独生,这不能不说这是棵“神奇的柳树”。齐读以上两个句子。

【设计意图:第6节的教学,抓住了“奇迹”这个中心词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品味,完全摆脱了零碎的句子理解,融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理解于反复的诵读之中,融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于反复的诵读之中。】

△ “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从三个“多少”,感悟到了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经历了千辛万苦??;从两个“又”感受到了它的顽强不屈。

播放“高原风雪”“雷轰电击”的录音,引导学生想象柳树是如何与恶劣地环境抗争着。

△ “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从“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感悟柳树的艰苦卓绝以及顽强不屈。

小结: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经受着大自然的考验、洗礼,凭着它顽强的毅力、坚忍不拔的精神,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这真是一棵——“神奇的柳树”啊!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一自然段,表达我们对它的崇敬之情。

【设计意图:第7自然段,作者用慨括性的语言描绘了柳树生长过程中经历的艰难困苦。通过播放录音,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柳树在狂风呼啸、雷电交加的环境中挣扎的样子,化概括的文字为具体的画面,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感悟了柳树顽强的精神。】

5. 小结写法,第五自然段是写作者看到了,是实写,那么第6和第7自然段是写作者的猜测和想象,是学写,这样虚实结合,变换角度写柳树,让我们看到了不仅看到了这株柳树外在的神奇之处,而且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它的内在的神奇,

也就是它的那是坚忍不拔的意志,让柳树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

【设计意图:虚实结合的写法是本文的另一大亮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写法,所以要特别点明,让学生领会其作用。】

6. 应该说,学到这儿,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中。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搁笔,花了很多的笔墨写到了作者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它们的成长经历是如何的呢?这与写青海高原一株柳有什么关系吗?

(对比,生长的地方不同,环境不同,命运也就不同,突出了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

三、迁移内化,超越文本,由物及人。

1. 就是这株神奇的柳树,面对恶劣的高原环境,它没有抱怨,也没有畏怯??而是??(引读第九自然段)

当持久的干旱来临,当严酷的寒冷到来,当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袭来,当铺天盖地的电轰雷击来到,它并没有抱怨,也没有??(再次引读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

2. 比较“九十九”和“一线”,你有话要说吗?

(对比,突出了生存机会微乎其微)

3. 站在这样的柳树前面,你想到了哪些人,那些事?

(学生交流;海伦 凯勒??;霍金??,司马迁??)

4. 老师想到了一个人,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陈忠实(出示他的相关资料) 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他还是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农村青年,在念完高中之后,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回到乡下务农成为他特定的命运。然而,这个农民的儿子,就像他的父辈一样,在他赖以生存的黄土地上,不断地开垦、发掘,若干年后,命运之手却为他掀开了另一页篇章。其中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翻译成各种文字在国外发行,成为我国新时期文学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他被人们称为“文坛老农” 。

只有一个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的人,才会有着如此独特的视角,如此独特的语言为我们描绘这青海高原的一株柳,他借物喻人,借物抒情,在赞叹柳树的柳树的同时在感叹自己的人生,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读课文的题目——《青海高原一株柳》。

【设计意图: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是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人的化身,由物及人,由已经认识的生活强者到本文的作者——陈忠实,迁移内化,延伸主题。】

四、课外作业,:

1.推荐阅读陈忠实的《那年,女先生曾经为我流泪》

2. 在积累本上认真抄写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