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古文的写作讲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30:56 作文素材
古文的写作讲气作文素材

篇一: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运用(含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语言运用

1.(安徽)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音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 ⑴ ,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 ⑵ 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答:⑴ ⑵

2.(安徽)某城拟开展以“自然、青春、团队”为主题的交友活动,全校同学将以班级为单位参与。请代他们拟定标语。要求:紧扣主题,语言鲜明、生动、至少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 ① 写出浓浓春意, ② 把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场面感。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般人可能都经历过, ③ , ④ ,像李清照这样的高手 ⑤ 能传神地将这精微的心理描写出来。

答:① ② ③ ④ ⑤

4.(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划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愿意)(3分)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答:

5.(福建)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5分)

我们为什么要过生日?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当然是为了庆祝自己又大了一岁。”

“我觉得应该是为了感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

“我认为是与朋友分享自己生日的快乐。”

??

对同学们过生日的缘由各不相同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6.(广东)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产品说明书的出现是商品生产的一大进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商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许多商品的使用方法已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常识。

① ,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如不会使用或使用不当。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② ,否则,文字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使消费者乃至生产者付出沉重的代

价。除了文字错误以外,产品说明书还存在诸如专业术语艰涩难懂、产品说明与实际不符等各种问题。现在关注产品质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③ ,许多人甚至不看说明书或者不按说明书来使用产品,这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书的重要性。

7.(湖北)仿照示例,从下列构字部件中任选两个不同的部件,另组一个汉字,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再以该词立意,写两句感想。要求:①立意积极;②语句整齐;③不超过20字;④构字、组词不在答题卡上单独列出,包含于感想之中即可。(4分)

构字部件:禾 亻 口 日 又 月 言

构字词示例:+又→友→友善

感想示例:行友善营造温馨社会 讲真诚建设美好家园

8.(湖南)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 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中国人民 ;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在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下列选项对语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A.比喻 排比 B 对偶 比喻

C 排比 夸张 D 夸张 对偶

9.(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魏晋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所做注释中指出)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辞海》”割圆术”条)

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给人以教益和启示,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10.(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请一定别忘记诗歌!诗是会飞的,会把你带向神秘、自由和解放的语境,带向语言乌托邦。诗,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纯粹区域,其追求与音乐很像。青春应该是读诗的旺季。这时候的你,内心清澈、葱茏、轻盈,没有磬中的世故,杂芜的沉积和理性的禁忌;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美能轻易地诱惑你、俘虏你,你会心甘情愿地跟她走。(节选自王开岭《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

为什么”青春应该是读诗的旺季”?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语言阐述。 答

11.(湖南)根据首尾语句,发挥想象,有创意地补写其中一段文字,100字左右。(6分)

苍天有裂,补天迫在眉睫;苍生有苦,女娲忧心如焚!

面对万民翘盼,

12.(江苏)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3.(江苏附加题)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古文的写作讲气,词句的短长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的。这个气势里就含有作者的感情在内。作者由气势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就作者来说,他在写作时,不是考虑什么什么手法,而是考虑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表达正确,怎样把感情表达出来。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学会了种种手法,才让自己的情意去凑合各种手法。一凑合就成了做作,就写不好文章了。要达到前人写作的很高境界,就要学通他们下笔的精妙处;要懂得他们写作是本于准确地表达情意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有意做作。这样,到自己写作时,才能本着自己的情意,透过气势来表达声情,在表达不同的声情中自然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因声求气不光是会读出文章的声情来,还要求能长久熟读。这样读,当然是读经过时间考验的名篇;这样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简便方法。由于熟读,接触书里的词汇时,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记熟的。这样,当对这个词完全懂得时,就对这个词在不同句子里的意义变化,以及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用法都懂了。自己在写作时,可使之用得合乎法则。因声求气,就是透过熟读来学习写作的一种方法。

(节选自周振甫《文章例话》,有删改)

⑴“声”“气”分别指什么?“因声求气”的内涵是什么?(5分)

⑵为什么说“一凑合就成了做作”?(4分)

⑶结合全文,简析如何通过读书来学习写作。(6分)

14.(山东)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①要全面;②不超过50字。(4分)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15.(山东)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直线部分。要求: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不改变原意。(4分)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找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性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中国的茶俗以大众文化为主流,茶馆茶客盈门,就会完全足以说明这一点; ①

而文人雅士在饮茶上另有讲究。历来的研究者在饮茶著述中,他们试图交给人们 ② 一种优雅的饮茶方式:即茶社要雅致,茶叶需上品,入茶之水最好是甘冽的山泉; ③ ④ ⑤ 主宾身份情趣要相宜,或有诗文唱和,书画助兴;或会心赏鉴;切勿主宾不解茶

⑥ ⑦ 道和饮茶时佐以荤食;茶舍布置混乱,茶具粗劣,也是犯忌之事。

⑧ ⑨

⑴为了表达简明,画线的词语有两处应该删除,序号分别是 和

⑵画线的标点有两处错误,序号分别是 和

17.(四川)创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请拟写一则宣传语,倡导同学们升入大学后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培养创业、创新能力。要求:①紧扣宣传目的;②运用比喻手法;③不超过40字。(4分)

18.(四川)《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60-80字。(6分)

19.(天津)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便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如何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踏入浴盆,水往外溢。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

A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D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天津)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许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请参照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要求100字以内。(7分)

例:“月”字形如弯弯的月牙,“月”加“日”是“明媚”的“明”。“月”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清纯、静谧、乡情相联系,“朗月清风”让人神清气爽,“月是故乡明”则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21.(新课标I)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没出不超过15个字(5分)

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 ① 。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 ② ,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快乐购物的目的,在信息多元化的21世纪, ③ ,完成购物,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习惯。

22.(新课标II)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貼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①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 ②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 ③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題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23.(浙江)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25字)(4分)

A 在远走他乡、辗转天涯时,他才明白为什么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们会那么怀念故乡?

B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生哲学,儒家坚持以修身为本,追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C 建立现代科学的三大基石是理论、实验和数学(包括计算、统计与建立在抽象模型基础上的演绎推理)。

D 2012年开始实施的新《标点符号用法》,我们要怎样贯彻:通知各校自行学习?组织骨干教师来培训?

25.(重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在遥远的山谷里,有一处高数千尺的断崖,崖上有一株小小的百合,小百合 ① ②

和野草长得一模一样,但它知道自己并不是野草。它心里有一个内在的念头:“我 ③

是百合,不是野草。唯一能证明这一点的,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百合深深地 ④

扎根,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终于结出了第一个花苞。百合很高兴,周围的杂 ⑤

草却很不屑,七嘴八舌地嘲讽道:“你别费力气了,即使你真的能开花,在这偏 ⑥

僻的荒郊野外,不也是没人欣赏吗?”

百合说:“我会开花, 。”有一天,百合终于开花了,那洁白成为新崖上最美的颜色。

⑴请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要求:①既能回应野草的讽刺,又能表现百合坚定地信念;②不少于20字,不多于25字。(2分)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语言运用题汇编

1.(安徽)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音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 ⑴ ,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 ⑵ 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

篇二:古文及作文教学点滴谈

古文及作文教学点滴谈

作者:朱潜

来源:《学周刊·C》2013年第05期

摘要:学古文如吃饭如走路:小口吃,不停地吃也能吃胖;走一步,再走一步,不停地走,也能走得很远。要想看到一个灿烂的作文世界,而不是沙漠上的一点绿洲,写前请不要讲。在评点中,不仅评讲优秀文章,更重视评点失败文章,指出败因及建议成功写法参考,让学生明白写作的得失。

关键词:作文教学;古文;学古文

一、古文教学经验略谈

国文教学中的古文部分,因其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及奠基的需要,初高中的古文分量渐重。如何解决学生学习古文难是古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这一问题,效果较好。下面说说我的成功做法。

1.“先死后活”法。每学一篇古文,决不先讲,在解决识字后反复读原文,长文读熟,短文会背,这叫“死读”。接下来是“死记”,记文下注释。这些注释除很少不记外,都得记熟。这“死读”“死记”之后师生才开始共同蚕吃桑叶地逐句逐句地解读全文。对词句的理解,我们尽量多地找近义词、反义词,通解每句,这叫“活解课文”。须知,积累词句、体会语感是学好古文基础的基础。

2.反复抄写不马虎。每学一篇古文,学前抄一两遍,学后再抄两遍,包括标点符号。抄中读,读中抄,交替进行,融于脑,记于心。用力多者收功远,没有抄读之功,所学之物不会久记于心。

3.少学勤学是法宝。老子说:“少者得,多者惑。”再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学很多也会糊涂的,学古文忌讳一次学得太多。有人会担心教学进度,我说,教师处理教材进度,要看你的学生,看怎么使用教材,办法有的是。就同一篇文章要学的东西也很多,你不可能全要,如何取舍除字词外也看文章的价值取向,特别是白话文,不在教师讲,而在学生读。学古文,我觉得长文分几次学完,每次学完,都要及时检测。学得少考得内容也少,学生复习量小,即使改错处也改得少。学生不畏小困难,敢于坚持挑战并且容易获胜,学古文如吃饭如走路,小口吃,不停地吃也能吃胖;走一步,再走一步,不停地走下去,也能走得很远。少学,保持学习热情。

4.微型考试是良方。把所学的字词、注音、解释、译句、主题、背默等,分门别类地编写成微型试卷,每次所考内容提前告诉学生,让其有充分准备。考得少,好准备,准备足,易考好;考得好,有劲头,劲头足,大进步。小考易备,诱其进步。不考无准备之试,违者必伤师

生之心。微型考试要灵活多样,考了互相批改。总之,得让学生有准备,准备越充分越好,准备不足宁可延后考。考了得让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把考法之宝变成学法之宝,说是考试实是变相促进学习。获得喜悦获得成功是微考的原则。

二、作文教学点滴谈

文章高手是写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这话不全对,特别是全盘否定“讲”,即评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除了多写,对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经验阅历不足,有些不点拨会使他们久迷走弯路。如果点拨及时,写作水平会比其单独摸索要来得快。因此作文课绝不应偏信只要多写就可以的懒惰放任自流法。古今中外文章大家不少有从师之道,如北宋“三苏”、黄庭坚等师从文坛领袖欧阳修;莫泊桑师从福楼拜等。从师之道,在于早入门,少走弯路。为此,我的做法经验如下。

1.教师评讲为主法。同一题目首次写前绝对不讲,写完交上全部看完必分类点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学生个体生活所经历往往有许多不同,对他们的心理影响往往也不同,因此生活作用于他们的心脑所形成的性格、观念、观点往往不同,这些内在的因素决定他们对事情的看法不同,从而写出多姿多彩的文章。如果教师先讲,会束缚或导向他们的写作,甚至扼杀他们的写作灵心,结果同一题目,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太可悲太可惜。所以,写前绝不要讲。你要想看到一个灿烂的作文世界,而不是沙漠上的一点绿洲,写前请不要先讲。

评点不是把教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根据不同的文章特点分类指导,文贵多样如人面,保持原色,稍加修饰,绝不可大量砍杀。完好的不多,这样的文章共欣赏,这是传统的评作文法,多数学生只有羡慕别人的份儿,自己受益不多,因为自己的文病没对症下药。教师要耐着性子,下学生的文海诊断总结归纳文病,更多应分类点评,这样有的放矢地治好一大片文病,提高一大片学生的同类文章写作水平。作文指导,包括主题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构思的运作、语法的把关、修辞的应用等都应评点引导;可评一篇,可评一段,可评一句甚至可评一词;可评开头,可评结尾,可评基调,可评语言风格,可评详略等等。最好师生共同参与,多肯定,多比较,多剖析,多引导。在评点中,不仅评讲优秀文章,更重视评述失败文章,指出败因及建议几种成功写法,让学生明白写作的得失。对多数学生写作失败之题目评后必再写。以便巩固评讲的成果,汲取写作的经验教训,提高各自写作水平。

2.学生评讲为主法。这种做法我实践了好几年,可以说较成功

第一步,安安静静地个人改。把全班分成几个语文小组,大家推出语文程度好的担任组长。本组不改本组的作文,由组长把交换的作文分给本组成员一人一本,每人一杆红笔把得到的作文读两遍。一读时,用不同符号标出文中优美句、不通顺句、错别字、批注等;二读时,留意文中主题、结构、构思、选材等。而后写上自己的“读文印象”,只代表评者个人意见,“读文印象”以写优点为主。

第二步,有序有声地小组改。每人把自己个人改的那本作文在本小组出声读,其余组员听,听完讨论得失情况并给出评分,由组长执笔在该作文结尾处写上评分、日期,然后各组推出优秀习作。

第三步,欣赏优秀文章,评出最优佳作。被评为优秀作文的作者名字表扬在黑板上或大屏幕上。然后抽签分出朗读顺序,而后自己读,全班听。全部听完无记名投票,以得票最高者为本次最优佳作。

同时,在班里墙壁醒目一角开设:“我文抒我情,佳作共赏析”专栏;把每次习作中的组评佳作先展览在这个专栏里,下次作文时取下装订保存。

自评作文,让学生明白文章写作中应注意的事项,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逐步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能写出个性化的文章;通过欣赏推荐展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进一步激发其写作的热情。

【责编 金 东】

篇三:立足古文探寻写作素材

立足古文探寻写作素材

作者:张蕾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3年第16期

摘要:本文从挖掘文言文中蕴含的丰富的素材角度出发,提出改善学生作文中无话可说、题材不新等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写作;素材挖掘;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44-1

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但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少之又少,让学生广泛地阅读虽说意义重大但却不切实际;可是不阅读何来写作素材?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上获取更多的资源,积累更多的素材呢?《教育信息报》上的一篇文章启发了笔者:“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并按一定的规律建立新课程的写作教学体系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教学实践,这对减轻教学负担,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教学实效有一定的作用。”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受时间的锤炼并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的经典篇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认真梳理整合,将成为中学生写作的不竭源泉。

文言文中有很多可供积累的材料,比如:一种美妙的意境、一幅生动的生活场景、一则妙趣横生的小故事……那些不朽的篇章为学生提供一幅幅广阔的生活画卷,学生可以从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反思历史、触碰心灵,从而帮助他们构建一个非常丰富而新颖的素材库。那么,学生写作中无话可说或题材不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积累语言素材,提高作文的文化品位

1.成语典故

文言文言简意赅、炼字炼句的特点致使大量的成语留存至今。在背诵文言篇章时,学生一定要注意成语及典故的整理和积累。比如《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垂拱而治”“择善而从”;比如提倡“唯陈言之务去”的韩愈流传下来的成语不胜枚举:“落井下石”“动辄得咎”“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含英咀华”“俯首帖耳”“兼收并蓄”等等。这些成语典故区区几字就向我们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或是再现一个精彩的故事场景,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学生在作文中若能自然、恰当地使用这些成语,既收言简意赅之效,又有锦上添花之功。

2.名言佳句

古文遣词造句的凝炼、精要之处还表现在文句大多用笔简洁而意蕴丰富,节奏鲜明且韵律优美。经典古文中有大量文质优美的对偶句、气势磅礴的排比句、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富有哲理的警示句、情感真挚的抒情句、鞭辟入里的议论句,如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欧阳修的“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苏轼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等等。学生写作中若能合理引用、巧妙化用,不仅可以使文章生动优雅,文采斐然,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增加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含量。如2005广东高考佳作《心弦上的焰火》:“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片晨曦雾霭中他醒悟着以往之不谏,犹知来者之可追。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能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双翼,戴上金银打造的枷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远离世俗喧嚣,醉倒在南山里的悠悠菊香,与飞鸟相与还,临清流而赋诗,独守高洁也很写意——纪念靖节先生,让我懂得了在浮躁纷扰中独守心中一方乐园和净土……”直接引用和化用《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中的语句四处,以其语解其人,精当美妙。

二、整理人物形象和典型事件,充实论据

1.作者形象和作品中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文言文中各类名人比比皆是,既有具有高尚品德的作者形象:像志高品洁的屈原,铁骨铮铮的司马迁,居安思危的魏征,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孝心拳拳的李密等等;也有鲜活生动的作品人物形象:如深明大义、机制善变的烛之武,勇敢无畏、大局为重的蔺相如,命途多舛、坚守节操的苏武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人物,从生平经历、精神品质、思想道德等不同角度来审视他们,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就能积累大量的有关历史人物的事例,就可以摆脱写作找不到素材的困境,在写作时也就能信手拈来,有如妙手偶得。

2.典型事例

有人物就会有事件,文言文从各个方面记录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类事件,既有秦灭六国、楚汉战争、窃符救赵、卧薪尝胆、渑池之会等历史大事,又有各类人物爱国报国、勤学苦读、修身养性的励志故事,如班超投笔从戎,宗悫乘风破浪,祖逖闻鸡起舞,匡衡凿壁借光,晋平公炳烛而学等,无论是家国大事还是个人小事,它们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流传至今,包含着很深厚的思想内涵。只要日积月累,积小流而成江海,不断充实写作素材的储藏室,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三、梳理思想文化,提升人文素质

作文是学生内在思想的外现,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很关键的一点是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文言作品蕴含着几千年的民族思想文化、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古人的生存智慧,具有非常丰厚的精神内涵。如老子顺其自然、听任天命的超凡物外的洒脱精神,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孙敬苏秦头悬梁锥刺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愉悦、淡泊之品性,《谏太宗十思疏》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动态变化规律的哲学论断……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思想的集中体

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梳理、鉴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学生个体的精神底蕴,塑造完美的人格,从而积淀传统文化,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四:初中语文写作常识和古文知识汇总

常见名词解释

一、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臵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本身作用+句子语境)

1、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2、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予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3、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4、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5、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6、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不行。(动词)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不行。(形容词)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不行。(副词:都、大都、非常、只有等)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答题思路

诗歌鉴赏题

【模式一】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模式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古文的写作讲气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模式三】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模式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模式五】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模式六】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不需要,因题目已经说明情感,只是询问方式)

(本题3分: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模式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模式八】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篇五:从古文论中看写作问题

从古文论中看写作问题

作者:王爱波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9期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主要是通过阅读,而读就要读名篇,可应该怎样去读名人名篇呢?怎样看待名人名篇呢?

对于名家名篇,语文教学中一般都作重点赏析,从重点字词的品味到精彩结构的总结,从语言风格的体会到所传达意境的深思,因为是名家名篇,所以满篇遍布分析点。我们之所以花大力气去这样读名篇,未必是因为大家文章处处都高人一着吧?只是我们一向崇尚名家名篇,认为那才是我们阅读写作的典范。可是究竟怎样读名篇,怎样看待名篇,我想必须联系名家的创作规律,即名家如何缀成佳篇?以此指导我们平日的阅读写作,我认为大有裨益。

通读古代大家的文论,对于中国古代名家的创作谈有了深入了解之后,便知道了作家写作,通常都是胸中有所淤积,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多没有什么独具匠心地设置什么悬念、过渡、前后呼应等手法。文章的写作大多浑然天成,是作家长期积累、体验,最终因有所触动而厚积薄发的结果。作品的意蕴、作家的个性风格皆隐于其中,不事雕琢,不着痕迹。

(一)苏轼的“胸中成竹”与“身与竹化”

诗词大家苏轼在这一点上便有精当的“胸中成竹”与“身与竹化”的文艺创作论。

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竹始生时仅寸芽,但已枝、节、叶俱备。竹子不是一个逐渐的抽芽、补节、发芽的过程,而是整体上的一个成长、扩大过程,所以画竹叶时一定要“成竹于胸”,然后“执笔素视”,从竹整体上寻求其意之所在,一旦意达竹之上,知道怎样画了,应立刻磨墨展纸,迅速落笔,如“兔死鹄落”,否则,刚才的“胸中之竹”所达之意,便稍纵即逝!

而苏轼在《书晁补之之所藏与可画三首》,又将此“胸中之竹”论进一步引申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即在落笔创作时,“凝神”、“默思”的一霎那,身与竹化。

虽然苏轼这里是画论,但可以看作是整个文艺创作的基本论:“胸有成竹,身与物化”。既然如此,如果我们读文章时掰开竹枝,分开竹节,又折断竹枝竹叶细看,岂能品得文章真味,领略文章主旨?

苏轼在《文论》中说自己的创作,因有强烈、真实的感受,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从开头到结尾,自然达成,势所必然。

作为杰出的诗文大家,苏轼的文艺创作理论往往是从人及己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且能以自己的深厚的文艺理论修养指导,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所以他的创作论,往往更具实际的指导意义。创作如此,阅读亦当如此:应对名家名篇作整体把握!

(二)文章以气统领和推敲之功的辨证

胸中有所淤积,便一触即发,此论非自苏轼始。

早在先秦,孔子曰:“有德必有言。”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孔子的“德”,孟子的“气”便是统率文章的一种内在的精神之气。

建安时期,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的“气”,便是一种精神的气质,也就是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对创作起主要作用的是作家的精神状态、气质,因而使作品带有个性色彩。我很赞同曹丕的观点、文章的创作以“气”统领全篇,即达到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如其人”、“风格即人”。

韩愈也有“气”之说。在《答李翊书》中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这里韩愈对创作中的“气”之统领论述得多么精到:“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指的是文章的辞藻、句式这些外在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辞藻、句式、声韵全都靠“气”的统领,而不是可以分得四分五裂。可以说,文章写得好,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情感状态,即“气”盛。 曹丕与韩愈各有“气”说,我们可以看出,曹丕认为“气”是艺术家的先天的个性、才能、气质,而韩愈的“气”则更多秉承了孟子对“气”的看法,认为“气”是后天的修养,可以说是对“气”的看法的一个补充。两者合一,即一个作家在先天的禀赋的基础上加上后天的修养,有如此内在强烈思想感情的统领,文章就会写得畅达,“言宜”,即韩愈所说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至今我们一直推崇的“推敲”中的琢磨修改之功,其实是创作主体当时有一种非常真切的感受或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思想状态,但却苦于无“宜言”表达当时的情态。因为从庄子就开始认为,语言是有局限性的,况且,不但整个人类的语言对表达我们的精神领域的东西有局限性,创作主体本身的语言在当时也有局限性,处于“短路”状态,所以出现了为了确切地表达当时的情态,以致反复推敲的情况。“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境界是当时已有那种感情状态只是遍寻不见,苦思三年而觅得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当时情态的语言。

而且我想,即使有修改个别字句的情况,也不能代表大多数文章的大多精妙字句是推敲而成的,从而引导我们广大师生满篇逐字逐句地推敲,这的确是失了根本。

(三)严羽的“妙悟”与佐证

以空灵、淡然著称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强调:文学思维方式不是逻辑思维,而是一种形象思维,即“妙悟”,是对“趣”“理”的一种整体把握。

严羽认为:孟浩然学识虽不及韩愈,但诗比韩愈好,仅仅因为他得“妙悟”,诗人“惟悟乃当行,当为本色”,但他又指出“然非多读书,多穷理不能极其至”,这里悟的境界高低也取决于平日的读书穷理的修养。

我想,正如严羽所认为的那样,好文章都非挤牙膏挤出来的,皆为灵感所至,“妙悟”是一种直觉的捕捉而非苦思所得,所以写好文章的要旨不在当时的苦苦构思推敲字句表达篇章安排,而在于平日的多读多思,写时自然流露于笔端。

我有一个学生,他平日的作文实践,恰好可为“妙悟”作论证。他写作文并非如其他学生那样写完起笔开头后,就开始苦思冥想,他写作文须沉思默想,下笔后则一挥而就,挥就后的作文语言干净明快,诙谐,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而且所言皆成理,角度独特,论证透彻。我犯糊涂因其篇幅小而责其改之,结果数日之后,他改出来的作文全失原文神韵,才知他的作文皆为妙悟所得不可强致。这是我很早以前的学生。那时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阅读和作文指导皆不得法。至今想来,才猛然顿悟。

教语文多年未解其中关键,读古代文论,豁然开朗,古代大文论家主张“胸中成竹,人与物化”;“文以气统领”,“气盛言宜”;“妙悟得佳篇,整体把握之”,从这样的创作理论中便可知道,即阅读应以整体把握欣赏为主,多多如此整体阅读体味必能真正得其名家神授,受到名篇的熏染,自然而然便会写出好作品来。

近来,无论读书和教学还是生活中,对中国古代文化体会颇深。东方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事物作整体性的把握,譬如中医,将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所有的病症皆由阴阳失衡不和谐,采用多味搭配的中药辨证施治。经过中医汤药调理之后,往往能同时消解很多杂症。西方文化却注重对事物作条分缕析,譬如西医,解构人体的五脏六腑诸多部位,西药则每一种都有其固定的分子式,所有的药品都有针对性。而世界的万事万物只针对性地分析一个方面一个角度,不但失之偏颇,往往还是不能得其所以然。而中国目前的许多有创见性的科学成就都是中国科学家的整体性哲学观与近代西方科学体系方法结合的结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为读书要做整体性把握做出了佐证。

所以我们在平日的语文教学引导中,不应再去条分缕析,不应把文章当词句典范去读而应看成是文学,是语言,多以整体文章的整体吟诵阅读来自然而然形成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陶冶学生的灵魂,全面整体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抓住阅读、写作的根本。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