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远征军野人山三女野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0:00 优秀作文
远征军野人山三女野人优秀作文

篇一:远征军野人山大撤退 军事服从政治的结果

远征军野人山大撤退 军事服从政治的结果

中英盟军尤其是中国远征军经一个多月英勇奋战,在保卫同古、解救英军诸战中,英勇顽强为世人所赞誉。但由于出国时机过晚,盟军作战缺少协同,部署不当,多头指挥等原因,使远征军始终处于被动态势,未能达成战役企图。

西线战况虽因仁安羌战斗得以扭转,然东线日军五十六师团却击破远征军第6军防线,迅速直插盟军后方,致盟军全线动摇,4月底,日军攻占腊戍,切断滇缅,5月1日进占曼德勒。中英军队被迫向印度和中国境内撤退。

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新38师先是接下英第1军防线,掩护已丧失战力的英军撤退,后中国远征军副司令官杜聿明拒绝了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命令,决定率军向北撤回云南。孙立人又奉命率新38师为第5军殿后,以至于新38师以1师之力阻击日军的18师团,33师团,55师团共3个师团的艰难局面。

远征军被迫转入丛林

5月9日,杜聿明见滇缅公路上的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令各部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云南。孙立人当即表示反对,认为绕过密支拿经野人山路途较远,且道路艰难,渺无人烟,给养样困难。而目前远征军尚有4个师,不如集中兵力,趁敌立足未稳,夺回密支拿,沿滇缅公路回国。杜聿明不听,反而令部队抛弃战车火炮等重武器,及汽车辎重,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云南。并过分地要求新38师继续殿后,阻击日军,等第5军入野人山后尾随跟进。由于野人山极为荒凉,无水无粮,此举无异让远征军自投绝路,孙立人便断然拒绝杜的命令,但为大局计决定先完成阻击任务,掩护第5军全部进入野人山后,再按照史迪威和司令官罗卓英的命令,率新38师向西撤往印度。

远征军野人山三女野人

(38师整装入印))

孙立人指挥新38师主力在温藻阻击日军两日到5月10日后,任务完成,即以112团殿后,师直属队和114团先向北撤向卡萨的113团,113团从9日起已与日军56师团迂回过来的部队激战于卡萨。孙带114团走到半路,得知殿后的112团在温藻被围,未能摆脱日军,而卡萨113团虽仍在与日军激战中但地形有利未被包围故有能力自行摆脱日军。孙立人即电令113团从卡萨向西自行撤向印度,自率师直和114团调头向南,出敌意料,和114团里应外合击溃日军的一个步坦联合快速部队,救出114团,向西撤向印度。撤退途中,他亲自端起冲锋枪率领士兵冲锋陷阵,打垮日军多次阻击。

部队装备不但没有损失,还从自己亦缺的水粮中省出部分救助收容数千难民和英印散兵。副师长齐学启为照顾落伍伤兵,不幸被日俘获,囚禁三年,不屈,在仰光被杀殉国。月底,孙立人率新38师到达印度边境。不料英驻印边防军竟要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见英国佬忘恩负义,翻脸不认人,顿时怒火填膺,下令部队准备战斗。刚巧,被新38师在仁安羌解救过的英军第1师师长正在该地医院治病,闻知情况后,警告当地英军将领说:“这支中国军是能打仗的,不信你去看看再说吧!”孙立人接着领英国人参观营房,并安排了军事表演。英军将领看完后肃然起敬。第二天,新38

师军容整齐地在野人山中杜

率之第5军大部队却在野人山迅速陷入困境,粮尽弹绝,军心涣散,疾病流行,病死饿死大量官兵,倘若一个人因发高热而昏迷不醒,在蚂蝗吸血,蚂蚁侵蚀,大雨冲刷下,数小时内就变为白骨。以至沿途尸骨遍野,前后相继,惨绝人寰,三万五千多人只剩一半,其中二百师师长戴安澜殉国,团长柳树人阵亡,第九十六师副师长胡义宾、团长凌则民牺牲。最后只剩半条命的杜聿明还是率军直属队和廖耀湘新22师撤到印度,另跟随第5军后入野人山的66军第28师五千人因前面第5军已将树皮草根芭蕉叶等都吃完,处境更惨,最后只剩百余人活命。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篇二:远征军中唯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靠战友尸体引路

远征军中唯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靠战友尸体引路

核心提示:路边的棚子里躺满了死尸,刘桂英和她的男友夜里找不着棚子住,就把那些死尸往旁边挪一挪,他们就睡在死尸旁边。

很多死尸上都爬满了一寸多长的蛆,再加上蚂蚁咬嚼,蚂蟥吸血,大雨冲洗,死尸很快就会变成恐怖的白骨。一路上白骨累累,正因为有这么多白骨指引方向,刘桂英和她的男友才没有迷路。

远征军被迫闯进“绿色魔窟”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桂英同几个热血青年一起报名参加了中国军队新22师。她被分配到野战医院,成为了一名女护士兵。1942年为了保卫滇缅公路,中国政府抽调了10万精兵组成远征军奔赴缅甸和英美盟军协同作战,联合抗日,刘桂英就是这10万名战士当中的一员。

到达缅甸以后,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但是后来因为英军配合不力,远征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5月上旬,中英军队开始撤退。日军切断了远征军的归国通道,少数战士跟随美国统帅去了印度,大部分战士在杜聿明将军的带领下被迫进入野人山,准备从那儿绕道回国。

野人山位于中缅印交界处,绵延千里,纵深200多公里,山上乔木遮天,终年不见天日,猛兽成群,蚂蟥遍地,传说还有野人出没,当地人把这片方圆数百公里的无人区叫做野人山。1942年6月,数万名疲惫不堪的远征军战士走进了野人山,开始了他们的“死亡之旅”。 刘桂英、何珊、笑春、孙月霞、王苹这5位护士班的女兵紧跟在队伍后面徒步前进。 进山10多天以后,热带原始丛林的雨季到来了,天天都下着倾盆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战士们举步艰难,下山的时候就在泥水里滚。有一次,刘桂英眼睁睁看着一个班的战士一起被山洪冲走了。

军部那张地图也不管用了,战士们经常是走了好几天又回到原点。在这片原始森林里,他们迷失了回国的方向,回家的路出乎意料地艰难而漫长。

一个月后,部队开始断粮了,有几名战士被活活饿死了。杜聿明只得把驮物资的100多匹战马都杀了。战马吃光以后,大家就开始吃皮鞋,吃皮带,就连手枪套也成了他们的食物。当这些东西全都吃光以后,大家就只能够靠树皮和草根来维持生命了。

战友惨死,坚强女兵无处话悲哀

在这条险象环生的死亡之路上,死神紧紧地尾随着战士们,随时都在伺机吞噬他们的生命。

一天,刘桂英和何珊搀扶着笑春一起赶路。走着走着,刘桂英和何珊突然想去解手,笑春便独自一跛一跛地往前走。过了三四分钟,刘桂英和何珊听到前方传来一声凄厉的叫声:“救命啊!”等她们抬头看时,只见一只恶狼已经叼着笑春往前拽。

闻声赶来的营长一枪打中了狼的后腿。狼扔下笑春仓皇逃走了。她们跑到笑春身边,发现笑春的颈部动脉血管已经被狼咬断了,血流如注。几分钟后,她就离开了人世。

越往山林深处走,山林就越显得阴森恐怖;这时,更加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瘴气开始在军队里肆虐横行,成千上万名战士倒下了。路边和草棚里堆满了战士们的尸体,尸体散发出恶臭的味道,闻之使人晕眩。同伴们一个接着一个的惨死,5名女兵只剩下刘桂英和何珊两个人了。不久后的一天,何珊因为吃了有毒植物而腹痛难忍,山里又下起雨来,何珊开始腹泻和发烧,泻出来的全都是黑水,臭味也不正常。她躺在那儿,一动也不能动了,病情越来越严重。

临终前,何珊对刘桂英及其男友说:“你们要争取回到祖国,把我们到缅甸打仗和穿越野人山的经过告诉国人,我们是为国捐躯,我们是爱国青年。”看着战友离去,刘桂英的眼睛湿润了,她用颤抖的声音说:“就是死我也要爬回祖国的土地上去死!”。

活着走出野人山,她是唯一幸存的女兵

一个又一个战友的相继离去,使刘桂英麻木得不再害怕死亡了,她只是在一种生命本能欲望的驱使下机械地向前走着。

路边的棚子里躺满了死尸,刘桂英和她的男友夜里找不着棚子住,就把那些死尸往旁边挪一挪,他们就睡在死尸旁边。

很多死尸上都爬满了一寸多长的蛆,再加上蚂蚁咬嚼,蚂蟥吸血,大雨冲洗,死尸很快就会变成恐怖的白骨。一路上白骨累累,正因为有这么多白骨指引方向,刘桂英和她的男友才没有迷路。

此时,刘桂英和她的男友都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苦苦支撑着,沿着累累白骨指示的方向从夏天走到了秋天。

这天,他们和另外几名掉队的战士一起艰难地爬上一座陡峭的山峰。忽然,刘桂英看见前方有一些红色、绿色和黄色的帐篷,她以为是“神仙湖”,也就是海市蜃楼。男友告诉她,那是帐篷不是海市蜃楼,帐篷旁边有人正在向他们招手呢!刘桂英定睛一看,果然看到有人在招手。

原来,部队终于与司令部取得了联系,盟军用飞机往森林里投下粮食、衣服、药品、电池、发报机、火柴、刀具和降落伞等物资,战士们把降落伞撑开来做成了帐篷,在帐篷内设立了供给站。

这是7月底的事情,刘桂英和她的男友到达时已经9月中旬了。

几天以后,刘桂英和最后走出野人山的一批战友被送抵印度朗姆茄的基地。一个女兵活着爬出野人山的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整个基地。中国远征军以10万之众出国,活着离开战场的只有4万多人,而最终穿越野人山回归国境的只有3000多人,刘桂英是惟一一位活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

篇三:中国远征军亡命野人山

中国远征军亡命野人山.txt会计说:“你晚点来领工资吧,我这没零钱。”你看得出我擦了粉吗?虽然你身上喷了古龙水,但我还是能隐约闻到一股人渣味儿。既宅又腐,前途未卜。既宅又腐,前途未卜。你被打胎后是怎么从垃圾桶里逃出来的?史上最神秘的部门:有关部门。不可否认,马赛克是这个世纪阻碍人类裸体艺术进步最大的障碍!缅北,一个被世人称为野人山的阴森恐怖的神话世界。1942年,4万余名生龙活虎的中国远征军官兵进入这个世界,结果有超过70%的人永远成了那里的腐尸白骨。

第十七章 中国远征军亡命野人山

一、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疟疾而死去的不计其数。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谋图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烂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长官为卫立煌(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 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新编第

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了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一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了英军撤退,赢得了时间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也消耗、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兵退野人山

1942年5月,准备从缅甸撤退回国的中国远征军第5军的直属部队和新22师、96师、200师以及66军的新28师一部,陆续闯入了缅北那片阴森恐怖的森林。

这些部队隶属中国远征军中路军,在缅甸作战败局初现时,本来准备沿滇缅公路撤退回中国境内,拱卫国境线,以待反攻。可是日军不但用航空兵摧毁了英国脆弱的驻缅空军力量,而且蒙蔽了缅甸人民使其相信了日本帮助缅甸摆脱英国统治的谎言,因而日军的行动十分稳秘而顺利。其第56师团和第18师团,在亲日的缅甸德钦党纠集起来的缅甸义勇军引领配合下,从泰缅边境突出奇兵,沿缅甸战场东线的条条牛车小道长驱北上,沿途击溃战力低下的中国远征军东路暂编55师和兵力分散的第49师的节节抵抗,将中国远征军左翼第6军分割得支离破碎,远征军主力后方空虚的诸要害节点相继被攻陷,已经深入缅境的中国远征军中路军被迫撤退。4月23日,裳吉失陷,成为远征军溃败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日军从这敞开的东大门一涌而入,以坦克装甲部队支持摩托化步兵一路冲击,到28日即深入中国军队后方达280公里,冲垮刘伯龙那个由别动队改编来的乌合之众新28师,连同从中国境内长途车运而来、立足未稳的马维骥新29师一个营,当天夜里占领腊戍,一刀切断了滇缅公路。然后一路往东冲进中国滇西向怒江急进;一路沿滇缅路向西暴走100公里,于3日占领八莫,到5月8日,缅甸铁路的终点站,也是中缅边境上最后一个与中国有路相通的地方密支那,落入日军手里。5月10日,第5军的前卫第96师发现密支那西边40公里的孟拱也出现了日军,这就意味着日军的战略包围已经形成,中缅边境完全被封锁,顺利回到中国已经很困难。率中国远征军中路军撤离缅甸的远征军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中将,急于赶回国境,不愿落进日军夹击的陷阱,遂命令96师停止攻打孟拱,决意向北方绕道,希望能尽快绕过当面敌军。从地图上看去,孟拱以北是连绵数百公里的热带山岳丛林,只有顺孟拱河谷才可行进,那里是人迹渺茫的蛮荒之地,日军不可能迅速深入。杜聿明将军于是下令丢弃车辆,毁掉辎重,数万人马钻进了热带密林,顺孟拱河谷往国内撤退。

这个命令断送了无数战士的生命。很快他们就发现不单“迅速”赶回国境成了奢望,连生存都已变为了巨大的难题,许多人被缅北的丛林吞噬,就连杜将军自己也患上了回归热几乎命丧丛林,经忠心耿耿的部下想方设法相救才侥幸逃得一命,可是沿途护理照顾杜司令长官的常连长自己却因受到传染反而不治身亡。

三、孟拱河谷

缅甸北部,至今仍然是一个外人难以涉足的神秘世界。孟拱以北,山岭纵横,河流密布,几乎所有溪流都汇入一条长达400公里的河谷。这河谷从南向北几乎延伸到喜马拉雅山下,其中部有一个陡峭的峡口,将河谷分成两段,南边一段叫做孟拱河谷,虽环境艰苦,尚有人迹;

北边的一段,则完全没有人烟,缅甸人把它叫做胡康河谷。

胡康,即缅语死亡或魔鬼之意,地势略为平缓,旱季可以勉强通过,雨季来时则变成泥沼。胡康河谷一带的山岭,只在西边靠近印度的极稀少的地方有克钦人居住,而当地克钦人与世隔绝,非常落后,一度被误认为是食人生番,因此这一带山岭被叫做野人山。这些河谷山川,上面全都覆盖着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高大的望天树直挺挺伸向天空,巨大的树干几个人也合抱不过来,大榕树粗大的树枝垂下一条条须根,密密麻麻像一把把巨大的梳子。各种树的树冠彼此相连,一层层将天空完全遮蔽,树与树之间悬挂着的粗大藤条能将整座森林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老虎、大象、蟒蛇、猿猴等珍禽异兽的踪迹时常可见。

人走在林中,除非遇到林空(森林里只生长着灌木的开阔地),否则一星期不见太阳是常有的事,森林里犹如黑夜,视力范围仅及数米见方。空气里水分丰富,到处飘荡着腐臭,衣服始终潮湿,人的身体像罐头一样被各种各样疯长的低矮植被紧紧包裹,只能靠脚尖在荆棘下面富有弹性的泥土上试探着一步步挪动,泥土的成分主要是腐殖质,水分充足,脚踏下去会被紧紧吸住,而密不透风的灌木荆棘则顽固地扯着人的腿,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大量体力。从土里挤压出的污水立即浸过足踝,当行走者使劲拔出脚后不多久,腐殖质里大量植物纤维又会固执地使地面恢复原状,即使很多人走过,也会在很快的时间里复原。要想走出这样的森林,手里的大砍刀是最好的工具,但就算是体力强劲的小伙子,一天竭尽全力能达到的最大行程,通常不过八九公里而已。

缅北的雨季令人惶恐。从5月开始,泼墨似的雨云层层叠叠笼罩着这无边无际的山谷密林,在大风的协助下,瓢泼大雨肆意洗劫任何一个角落,从天空直插到大地深处的巨型闪电,将夜空映照成白昼,狂风的声音,雨柱折断荆棘的声音,霹雳解地的爆音,参天大树轰然倒地的震颤,山体滑坡时大地的轰鸣,洪水冲刷山谷时震耳欲聋的回声,无数远远近近的声响,一起混杂在不安的空气中,从四面八方不断传来。

山里有数不清的溪流,在旱季,这些干涸沟谷不过几米宽,大大小小的石头胡乱堆在山沟中,大水冲刷出的一条条深槽触目惊心。由于沟里没有灌木林的妨碍,沿着河谷溪谷走可以节省宝贵的体力,1942年退入缅北森林的中国军队把它们当做交通要道来使用。但在雨季,这样做十分冒险,干涸的河流会由于上游降雨而猝发山洪,洪水来势凶猛,荡涤一切,转瞬之间,人马即无影无踪。大小河沟一起泛滥,几个月中,不断有许多冒险渡河的军人,连同就近架设的桥、匆忙扎制的木筏一起葬身洪涛。

冰冷的雨带走了热量,带走了体温,蚂蝗成群结队,循着人的气息随时袭来,无孔不入。有人在三分钟的解手时间里大腿上爬上四条,有人在林中走五分钟后在衣领内找出六条;另有蚊虫,有零零散散来的,也有铺天盖地来的,不但吸血还传播致命的疾病,还有蚂蚁,刚在腐尸上吃饱,又爬到活人身上消遣??杜聿明的回忆里说,“一个发高热的人,一经昏迷不醒,又被蚂蝗吸血,蚂蚁侵袭,大雨冲洗,数小时内就变成白骨”。在1942年的那个雨季,中国人困于森林,饥饿和疾病导致体力持续下降,大雨和腐尸加剧了灾难的扩散,一度只能坐以待毙,如果不是因为趁着天气偶然放晴,美军飞机数次发现这些部队而投下粮食药品的话。对行军者来说,雨季翻越凶险无比的野人山的确是件冒险的事。没有道路,队伍劈路前进,日行二三英里;洪水阻道,有时一连数日皆不能行。行军极大地消耗人们的体力,磨蚀他们的意志。虚弱的士兵常常往路边一坐,就再也站不起来。军部某卫士班,散宿于林中,次日晨起,皆不见归队。连长觉得不妙,急忙派人寻找,只找到白骨若干。原来一班人皆成过路巨蚁之肉俎。巨蚁者,热带丛林之灾星也。食肉,性凶猛,猛兽蛇蝎皆避之唯恐不及。机枪兵许某,腹痛,循入草丛大便,半日不出。同乡者呼之,不应。赫然看见许某枯缩于地,已被蚂蟥吸干多时。某工兵排,奉命搭桥,皆无踪影。营长闻讯大惊,亲往察看。原来工兵误入沼泽,蚂蟥翻涌,成千上万,工兵尽成骷髅矣。热带蚂蟥为世界所罕见者,体长盈尺,粗若棒槌,附于牛马之躯,一次可吸血斤许。相传杜聿明为瘴气熏倒,昏迷不醒,全军官兵因

此延误行军二日。“瘴气”者并非气体,而是由亿万细小毒蚊组成的灰黑雾阵,远看如烟,如霭,常麇集于水洼潮湿之地,遇有人畜惊动,便群起而攻之。后来有人发明采集野艾扎制的火把驱蚊,队伍才免遭伤害??

四、悲惨的结局

当最后一名东倒西歪的中国士兵在1942年8月的亚热带太阳照耀下走出丛林,走出苦难的胡康河谷和野人山,走进和平宁静的中、印、缅边境的印度小镇利多时,历时半年的缅甸之战才以盟军免遭覆灭和千难万险的撤退终告成功而结束。陆续抵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番号计有第5军直属部队五个团和新22师,总人数不足一万。他们与先期到达的新38师一起改称中国驻印军,留在印度中北部的兰姆伽基地接受整训。杜聿明奉命回国述职。他坐了半年冷板凳,然后又重新升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坐镇昆明。根据战后盟军公布的档案材料,中国远征军入缅兵员为十万人,伤亡总数达六万一千余人,其中有近五万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踪的。盟军伤亡及被俘约一万五千人。日本政府公布的盟军阵亡名单(含失踪)比较保守,为二千四百三十一人。

中国远征军中路军兵退野人山,导致数万官兵无谓牺牲,教训非常深刻。作为该路军的最高指挥官杜隶明将军应负主要责任。杜将军虽是抗日名将,但他在指挥远征军撤退时却犯了决策失误的错误。如果他采纳孙立人将军的建议,集中兵力,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密支那,沿滇缅公路一路杀回国内,自投绝路,无谓牺牲的结局是可以避免的。

篇四:败走野人山--慨叹中国远征军

历史教科书上从来对共产党褒扬有加,对国民党则很是吝惜赞赏的笔墨,这是阶级斗争的恶果。其实当年的中央军也可算得上是一支英武之师,他们也深深地爱着这个生养他们的祖国,他们也为苦难深重的母亲浴血奋战过,可是,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真正记得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也有他们年轻的身影曾经出现过,也有他们用生命书写的世界军事奇迹。

中国远征军,这是一个已经被大多数中国人遗忘的军队,也是一个值得我们重回历史,去铭记的军队。 1942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来最困难的一年。

滇缅公路,当时贫弱中国的唯一一条生命线。在这条公路上,美国的卡车夜以继日的以长龙的姿态向中国源源不断的输送着战争物资,支持着中国的抗战。

日本为了尽快地结束在中国的战争,决定切断这条滇缅公路,彻底的封锁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向很护犊的蒋介石,也不得以拿出自己的嫡系部队,开赴缅甸,阻挡日军,保障滇缅公路的畅通。

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杜聿明奉命带领第五军沿着滇缅公路进入缅甸。这是国民党军第一次对日军的主动出击。这支部队是中央军的精锐之师,对于入缅作战,这群年轻的战士信心百倍。

可是在缅甸,由于盟军---英军的不力配合,导致战事节节败退。日军第56集团的增援,使得远征军的溃败成为定局。在无奈之下,杜聿明决定遵照蒋委员长的指示,把剩余的队伍带回国内。

面对日军的咄咄之势,杜聿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穿过绵延百余里的“野人山”回国。

野人山,位于中印缅交界处,原始森林。

进入野人山,这支部队开始了他们的死亡之旅。

我无法再复述那段黑暗的日子,也许只有幸存者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旅程。

远征军,入缅作战,共牺牲6万余人,而在穿越野人山时,死亡人数就有3万之众,惨绝人寰。

我不知道我们该以怎样沉重的心情去缅怀那些英灵,唯有把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当年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拨开历史的云雾,把他们留在当年的爱国情怀继续传承,也许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篇五:第一次入缅作战之野人山撤退探析

远人无声 哀思犹存

——“远征军野人山撤退中兵分多路”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目录

编者序............................................................................................................................ 2

第一部分 撤退背景.................................................................................................. 3

一 战场背景......................................................................................................... 3

二 国内背景(关键词:蒋介石 判断)......................................................... 3

三 国际背景(关键词:同盟军 史迪威)..................................................... 5

第二部分 孙,杜两部撤退过程的.......................................................................... 6

纪实,思考与分析........................................................................................................ 6

一,蒋介石的决定(问题1,4) ....................................................................... 7

二 杜聿明部与孙立人部(问题2,3) ........................................................... 8

1 杜聿明部 .................................................................................................... 8

对问题3的思考: ................................................................................................ 9

2 孙立人部 ................................................................................................... 9

对问题4的思考: .............................................................................................. 10

第三部分 让我们一起穿越...................................................................................... 1

远人无声 哀思犹存

——“远征军野人山撤退中兵分多路”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附录:参考文献.......................................................................................................... 12

编者序

“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 戴安澜

我相信,绝大部分炎黄子孙会记得,今天,距离抗日战争胜利,已经过去了六十八年零四个月;今天,距离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过去了六十四年零二个月。 甚至大家会记得,今天,距离“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已经过去了八十二年;今天,距离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已经过去了七十六年,距离我党著名的“百团大战“的开展,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十三年······

那么,我们是否曾记得,在遥远的缅甸,曾有一只雄狮,在茫茫丛林中与装备精良的日寇殊死搏斗,保护着祖国的边境,捍卫着我们在世界上的尊严和地位?

也许,你们都忘记了他们。不过不要紧,百度一下“中国远征军“,相信你们也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一篇论文,主要是围绕着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印缅作战中失利,撤退野人山时,远征军兵分多路的原因及其分析,期望能挖掘出隐藏在史实背后的秘密。其中,我们叙述的重点,是孙立人部与杜聿明部的撤退过程。

我们了解到,孙立人部(国民党第五军新38师)与杜聿明部(国民党第五军军部及下属师)在蒋介石发布“撤退回国“的指示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撤退方向,并得到了不同的后果。对此,多为历史学者都有过相关的史实调查和分析。我们也找到了一些资料,对此进行剖析和思考。

由于编者们水平有限,对很多地方的叙述可能并不够准确,对史实材料的判断可能过于主观,请老师和读者们谅解。如有任何批评及建议,欢迎提出,本小组不胜感激。

本人邮箱:

祝好!

徐华志

二〇一三年 十二月

11 此句原为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所言,后被戴安澜将军引用

远人无声 哀思犹存

——“远征军野人山撤退中兵分多路”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第一部分 撤退背景

(葛兆栋 赵陈)

一 战场背景

由1942年4月16日开始的仁安羌战斗结束开始,英军已经处于无心恋战的状态中。1943年的平满纳会战中,远征军与英国盟军防守东西两线,当年4月西线崩溃,11日英军仓皇撤军,20日中午曼德勒的友军在没有通知我军的情况下再次撤退,并在曼德勒大桥上安装了炸药,西线瓦解只有孙立人部新38师且战且退。最终,曼德勒会战失败。中国远征军只能依照蒋的战略部署,向腊戌2 方向撤退,以期能够守住腊戌,御敌于国门之外。但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的坦克部队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的的情况下长途奔袭一千多公里,4月28日,日军坦克突然出现在腊戌中国守军的面前。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日军很快就占领了腊戌,远征军绝大部分后勤补给也落入日本人之手。随后密支那也于5月8日被日军占领,远征军的回国路线被切断。

当时我军面临的选择有三个:一是强行打通密支那。从现在上看,其实这是当时比较明智的一种选择。当时杜部还没有分散,可以集中火力消灭掉正面的敌人(当时正面阻挡远征军的日军为2个联队共7000余人,而杜部共有各类兵种4万余人),快速突进,从滇缅线回国。但由于杜聿明对敌人情况的不了解,导致他不敢冒进,且两翼,日军第五十五,五十六师团的精英部队及其他的日军师团如十八师团逐渐向密支那方向行进,合围之势愈加明显,这更加重了杜心中的疑虑。应该说,当时的杜认为,强行打通密支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二是与英军一起,撤往印度进行休整。但当时由于进入印度的种种“限制”(入境必须申报难民身份,由英军收容并在指定地点集中管理等等),导致杜聿明将军盛怒,决意不走此路;三即是蒋在发给杜聿明的电报中所提:“从野人山撤退回国”。这就是野人山撤退的由来。

二 国内背景(关键词:蒋介石 判断)

平心而论,第一次印缅作战蒋介石的出兵是为了最大程度上保全中国利益。中国出兵缅甸,最重要的是欲保住缅甸尤其是仰光的出海口,获得盟国战略物资的接济,仰光及东南亚地区失陷后,这一目标已难以实现,在英国未表现出坚守缅甸决心情况下,中国当然也不愿为英国作嫁,担当防守全缅的义务。因此,在2 腊戍是滇缅公路的重要枢纽,战前为物资集散地,战时成为了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同时也是远征军从滇缅公路撤退回国的唯一通道

远人无声 哀思犹存

——“远征军野人山撤退中兵分多路”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中国远征军败走野人山之前,蒋就有“调回入缅部队,以固滇省及长江流域之防务”3 想法。

败走野人山之前总体上,蒋对远征军的战略定位就是防守反击战,以消耗日军保存自己为目的。2月,蒋介石就认为:“缅甸战事与进兵运用方略应有再加检讨之必要,以可胜而不可败也”。所以他主张不必急进,而应该等待日军真情与英军决心切实明了以后,再决定处置的办法。3月,蒋又明确说:“入缅部队不宜分散。”但史迪威则主张进攻性的作战设想,在同古会战之后,选择在平满纳地区与日军继续展开会战。史迪威辞职事件后,蒋介石内心对平满纳会战虽心存疑虑,却担心提出疑虑会招致史的不满,导致了他没有直接表明其保留态度。而中国人“爱面子”的想法也使蒋难以做出撤军的决策。4月11日英军弃守,蒋介石考虑再三后决定“最后只有尽力补救与敌在缅周旋到底之一法,否则虽保全一部兵力,然于国际地位与国军声威,甚不利也。乃力命美空志愿队作以少击众之计,若此计奏效,则缅战可转危为安矣。”结果使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困境愈陷愈深。蒋事后后悔不跌。4月30日,腊戍被日军攻克,当日,蒋在日记中写道:“缅甸战事失败之主因在作战方针为人转移,不能自立,此明知其为不可,而为情势所趋,不能不对美国有所迁就,然牺牲之价值亦颇大也。倘当时照既定方针,主力集中在瓦城东北山地,与敌决战,以保护缅北,则决不至有今日之败也。”蒋痛定思痛,不禁感慨道“为缅甸战事自本月以来心绪忧惶,朝夕不安者几一月矣,未料失败如此之速也,以后对于军事力求自令,绝不能以友邦关系转变方针也。” 在同古激战中日军也遭受重大打击,所以其侵犯北缅的企图或许会制止,而且很快雨季即将到来,其热带作战的准备不足,1942年秋天以前,日军在南方的进取计划不得不中止,他预料5月中旬对苏联进攻则势在必行。因为日本春季如不进攻苏联,则一过秋天美国就要开始进攻,日本就不能再攻苏联。

蒋始终认为“日本的作战范围仍限于太平洋与东亚而不敢以主力舰队赴印度洋甘冒大险,故非有极良机会,倭此时不敢侵印也。”即使到了4月25日,日军已经突袭腊戍,蒋在日记里还认为“倭之攻俄,当不出一个月之内,其或在此十日之内,亦未可知也。”并认为日军“对缅甸战事再不敢轻进,而且叶南阳为我军占领,彼知我军接受缅甸交通与通信权,以及必料余决不愿放弃缅甸,故彼更有所顾虑耳。”后来他在日记中反省道“终以为敌军必无深入北缅之决心,此完全由于心理与观念之错误所致,经此一番教训,对于心理与观念,应知彻底修正也。”

蒋这种刚愎自用的心理还使他对重要情报的处理上都意气用事。英军在缅甸作战中一触即溃,造成了远征军顾此失彼被动应付的困局,也使蒋介石对英军的怯弱与悲观态度形成了偏见。在他看来,“缅英政府人员对缅甸一切事皆束手无策,其军队又怯懦万状,毫无战意。故使余顿起质疑之意。”他甚至对英军提供的情报都不以为然。4月中旬,英军曾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情报,日军大型军舰四十余艘运两个师的兵力在仰光登陆。蒋则“以为其所报敌军皆以为荒妄,因之轻敌多怨,而又主观太深,总以为敌军必不能在缅使用大兵,而以缅南为止也。”而恰恰就是这登陆的日军直插腊戍,截断了中国远征军的后路。

5月5日,八万吨战略物资悉为日军所获,入缅作战彻底以失败告终。蒋介石日记中用四个字来形容其感受: “可痛莫甚”。在蒋看来,中国抗日五年来牺3蒋介石1942年3月14日与史迪威谈话纪录,《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一对日抗战

时期)第2编第3册,第238页。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