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佳能小白vs适马小黑5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31:24 作文素材
佳能小白vs适马小黑5作文素材

篇一:黄金PK-佳能适马腾龙70-200mmF2.8横向评测

黄金PK!佳能适马腾龙70-200mmF2.8横向评测

CBSi中国·蜂鸟网 【原创】 作者:小猪哼哼 2008年04月25日 06:00 发表评论

长焦镜头贵有大光圈,更大的进光量意味着更快的快门速度和更高的拍摄成功率。但焦距越长,光圈越大,镜头的体积就会越大,重量也就越重。经过各大镜头厂商多年的摸索和演化,最终在焦距、光圈、体积、重量、价格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70-200mm F2.8这个规格的镜头应运而生。这个焦段也被称为黄金焦段。

纵观各大相机和镜头生产商,几乎全部推出过此规格的镜头,均受到各家用户的追捧,销量和保有量极大。日本三大副厂镜头生产商适马、腾龙和图丽三家公司自然也不会放弃在黄金焦段的争夺,推出了很多代很多型号的镜头。

评测主角

适马公司在三家公司当中是技术最为领先的一家,数年前就推出过第一代EX 70-200mm F2.8 APO HSM镜头,低廉的售价和优秀的性能使其倍受关注,被用户亲切地称之为小黑。近几年,随着数码单反相机的快速普及,小黑的升级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二代小黑特别针对数码单反相机而进行了优化,三代小黑则修改了镜组结构,能够实现最近1米的自动对焦,放大倍率达到了1:3.5,被称为微距小黑。微距小黑没有推出多长时间,适马公司又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了微距小黑光学性能,微距小黑二代EX 70-200mm F2.8Ⅱ APO DG MACRO HSM飞快地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适马一代小黑 EX 70-200mm F2.8 APO HSM

与适马公司相比,腾龙公司则低调得多,在口碑颇佳的SP 70-210mm F2.8 LD镜头推出后,一直没有新的镜头发布。直到三年前,腾龙曾经对外公布了代号A01的70-200mm F2.8镜头发展计划。可惜的是自消息公布至今,这支镜头一直没有上市。

SP 70-210mm F2.8 LD

在2007年PMA展会之前,腾龙公司再次挑动了世人对腾龙中长焦恒定大光圈变焦镜头关注的神经。推出了代号A001镜头——SP AF70-200mm F2.8 Di LD [IF] MACRO。这支镜头创纪录地达到了1112.6克,是同规格镜头中最轻巧的。同时其0.95米的对焦距离也是同规格镜头中最近的,1:3.1的放大倍率无愧MACRO的标识。

图丽公司的ATX 80-200mm F2.8镜头已经推出很长一段时间而没有更新。在数码浪潮的强袭下,想必图丽公司也不会放过商机,也许我们很快就能够见到新一代的图丽小钢炮了。

70-200mm F2.8规格镜头的标杆级产品佳能小白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便知。今天,我们将两款最新推出的副厂镜头适马EX 70-200mm F2.8Ⅱ APO DG MACRO HSM和腾龙SP AF70-200mm F2.8 Di LD [IF] MACRO拿来,同佳能的标杆级产品EF 70-200mm F2.8L USM小白放在一起进行横向评测,来看一看三者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也能够供有兴趣购买这个黄金焦段镜头的网友参考。

将三只镜头一字排开,左边的是适马小黑,在三支镜头中是最短的,但它的重量居然是三支镜头中最重的一支,达到了1370克。适马EX涂层包裹着金属的镜身,带给人十足的高级感,镜头前端的金色圆环代表着适马最顶级的造镜水平。适马小黑每次推出新一代镜头均比前一代重量有所增加,在镜筒材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重量的提升应该是同其增加的SLD超低色散镜片和ELD特级低色散镜片数量有关。

适马、佳能、腾龙三只70-200mm F2.8镜头

中间的镜头便是同焦段镜头中被奉为标杆的佳能小白,白色颗粒漆下的金属镜身能够充分地保护光学结构不受损伤,给用户一种非常结实耐用的感觉。白色镜身映衬出非常显眼的红圈,这是佳能专业的L级镜头独有的标志,代表着非凡的制造品质和成像水平。95年发布的一款镜头经过近15年的生产依旧没有更名换代,意味着无可取代的地位,也意味着无可挑剔的品质。

佳能小白+EOS 1Ds MarkⅢ

腾龙A001+EOS 1Ds MarkⅢ

适马小黑+EOS 1Ds MarkⅢ

右侧的镜头便是刚刚上市的腾龙A001镜头,苗条高挑的身材看上去比一旁的黑白二侠漂亮许多。同前两者不同,腾龙A001使用的是高强度工程塑料的镜筒,在保证坚固的同时减轻了镜头质量,1150克足足比小黑轻了200克。对于曾经手持过小白小黑进行长时间拍摄的用户来说,一定会对重量带来的痛楚有着切身的体会。腾龙A001变焦环处较细,握持起来感觉更加稳当,精致的防滑胶皮手感也非常不错。将对焦环向下拉会露出漂亮的蓝圈,能够给用户一种时代感、科技感。

附镜头参数对比表格:

细节&操作1

虽然推出的时间相差十余年,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三只镜头在外形设计上没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看来同其他一些厂商同规格镜头推拉的变焦方式相比,佳能小白的镜头设计还是有前瞻性的。

带上遮光罩后的三只镜头

三只镜头都是采用前对焦环后变焦环的设计,适马和腾龙镜头的变焦环较窄对焦环较宽,而佳能小白则相反。自动对焦镜头尤其是超声波对焦的镜头使用手动对焦的机会比较少,适马和腾龙粗大的对焦环应该是为更加舒适的握持感而设计的。

篇二:70-200巅峰对决:小白VS小小白IS 多图对比评测!

70-200巅峰对决:小白VS小小白IS 多图对比评测! 本人想入手一长焦头,再小白和小小白IS间徘徊,无意中再网上看到这个贴子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别无它意. 有所不对的地方也请大家指证. 70-200这个焦段是各家厂商重点攻关型号之一,是各家光学技术的代表之作。 一直以来,C家小白(EF 70-200 f2.8L USM)是公认的镜皇。十多年来,在人们心中似乎一直未有超越者,IS版的小白已证实其解像锐度降低了不少,自然将它排除在了本次“巅峰”之战以外;C自家小小白解像锐度不及小黑;其它如N家小竹炮已在蜂鸟“黑白道”与适马小黑的对垒中败下阵来、适马小黑败给了小白;SONY70-200的单评表现已经差强人意,基本没必要再让它与N,C对垒;剩下腾龙新款70-200,解像锐度方面很值得表扬,但因缺乏对比评测资料,本人也无此头,所以暂不考虑这颗塑料70-200。到此,C家小白似乎出类拔萃理应登上PK台的桂冠宝座了。最后算算还有一颗C家的小小白IS未上擂台。 2006年低调登场的小小白IS身价堪比“镜皇”小白,性价比如此“底下”,C的市场销售经理在干什么?! 好,今天就冲着你们相差无几的价格,让C来个窝里斗,看看小白仍是资格的“镜皇”?还是小小白IS有何“绝技”如此“张狂”!! 3...2...1... 小白VS小小白IS擂台PK开始! (部分实拍图片转自其它网页)

EXIF版本:0221 设备制造商:Canon 摄影机型号:Canon EOS 5D 光圈:f/2.8 快门:1/25 感光度ISO:100 拍照时间:2008:09:23 23:14:00 [查看该相机参数性能] 从中心锐度测试图中,可以看到f4、f5.6时小小白IS均明显胜出。 小白在f8的时候与其持平。

在边缘锐度的测试图中,小小白IS各档光圈均胜出。

篇三:适马18-50与佳能17-40镜头对比评测

适马18-50与佳能17-40镜头对比评测

镜筒用料很讲究,按照EX镜头的传统采用仿金属涂层的镜身让人比较放心,在镜身表面上使用了磨砂工艺使用户获得很不错的操作手感,变焦环以及对焦环使用的还是惯用的黑色橡胶,在长时间的使用后会出现白色的痕迹,整个镜头外观的风格、材质以及表面处理都是传统的适马高端镜头风格。在镜身上的金色DC字样让我们感到新颖,这表示这个镜头为APS-C格式数码SLR相机专用镜头。标在光圈数值后面的金色EX(Excellence)表明了这款镜头并非平庸之辈,而是属于适马的高端镜头之列

由于定位为适马的EX级别高端镜头,所以在镜片的镀膜上面所下的功夫也是非常到家的,全镜配用崭新研发 (SML) 超多层镀膜镜片,以针对CCD的敏感特性,用以消除因反射而出现鬼影情况,并改善边缘处成像质量以及降低暗角现象. 镜头的对焦模式为内对焦,当镜头对焦时只移动内部镜片组,无需伸缩镜身长度,除了让操控更为稳定之外还可以避免前部镜片的转动,影响附加滤镜的效果。不过这款镜头还是避免不了适马镜头的通病,那就是在变焦的时候手感还是有点生涩,不是很流畅,希望是部分镜头出现的个案现象吧。另外这款镜头没有采用HSM超声波对焦马达,所以对焦的时候动作也不是很快,对焦声音也稍嫌过大 在镜头包装中附送了一个莲花型的遮光罩,外面采用了和镜身相一致的仿金属涂层,内面采用了横纹设计以消除反光,但是效果总比不上采用绒面内表面处理的遮光罩。有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就是,由于镜头盖要从边缘捏才能取下,当遮光罩装上去的时候镜头盖就很难取下来了,这一点的设计还是腾龙的镜头采用中间捏的镜头盖比较好,这也是适马镜头的老问题了

在镜头结构方面采用了15片13组的结构模式,内含2组非球面片组及一片超低色散 (SLD) 镜片,能够修正各种光学偏差现象以获得更佳的图像表现。图中红色为APO非球面镜片、蓝色为SLD超低色散镜片

上图为官方公布的MTF曲线图,在中心位置无论是锐度还是对比度都很高,在边缘位置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总的来说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平

在最广角端光圈收缩到F16的情况下暗角现象几乎难以觉察,所以要降低暗角的话还是需要使用小光圈

在最长焦端全开光圈F2.8时暗角并不是很明显,但仍可觉察,这个焦段在畸变方面的控制很不错,几乎觉察不出明显的畸变现象。

最长焦段光圈收缩到F4时暗角现象已经几乎没有,画面照度很均匀

当光圈收缩到F16时暗角现象已经不复存在。画面出现了不易觉察的枕状畸变,但是不明显

我们使用不同的光圈值对下面的分辨率图进行拍摄评测,裁取4处边缘和中心部位的区域(红框内)进行对比

当光圈全开F2.8时,画面的锐度表现比较一般,边缘处的画质降低比较厉害,色散紫边现象比较明显

当光圈收缩到F4时,画面中央的画质改善比较明显,锐度提升了很多,但是在边缘处的画质并没有明显的改善

当光圈进一步收缩到F8时,中央和边缘的画质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其中中央部分的画质已经达到了最佳水平

当光圈值为F16时,中央部分的画质已经达到了镜头的极限,而边缘部分的画质提升比较明显,色散紫边都已经不明显

光圈值为F22时,相对光圈值F16时反而有一定的下降,可以判断这颗镜头的

最佳光圈表现应该是在F16左右

早在2003年,佳能公司为了应对APS-C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的需要,推出了一只全新的广角镜头,那就是如今声名如日中天的EF17-40/4L USM镜头,这枚具备17MM超广角焦段的镜头装载在ASP-C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上面时可以达到27.2mm的广角,基本上可以满足数码单反相机的广角需求了,更为重要的是这款镜头具备超声波对焦马达以及低色散玻璃和优化的镜头镀膜,保证了对焦的快捷准确以及成像质量的优秀出色。另外这款镜头还可以应用在全画幅的相机上面,实现17MM的超广角焦段

适马18-50mm F2.8 EX DC和佳能这款EF17-40/4L USM镜头相比起来除了光圈较大之外各项参数都逊色不少,但是有失必有得,适马18-50mm F2.8 EX DC相对而言的优点就是大光圈、小巧轻便以及价格低廉了,毕竟一枚EF17-40/4L USM镜头的价格就可以买两个适马18-50mm F2.8 EX DC了。可以说两者有着自己的市场定位,并不重复,这也许是副厂镜头相对原厂镜头的传统优势吧

通过两者的MTF曲线图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对比度还是锐度方面佳能的EF 17-40/4L USM都比适马18-50/2.8 EX DC较为出色

暗角和畸变对于广角镜头来说一般在最广角端比较明显,我们均使用两者的最广角端进行拍摄。当光圈值为F4时,这两款镜头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可以觉察的暗角以及球形畸变,但是都不明显,可以接受

当两者的光圈收缩到F16时,暗角现象已经不甚明显,画面照度都比较均匀。在最广角端,两者的暗角以及畸变控制能力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当光圈为F4时,两者在中央画质部分的表现都很相近,锐度很高。但是在画面的边缘位置佳能的表现就比适马出色很多了,在色散紫边的控制都比适马镜头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这也许是因为佳能镜头为全画幅设计的原因

当光圈收缩到F8的时候,两者的画面质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相对而言适马镜头在边缘位置的成像质量还是比佳能逊色很多

当光圈为F16时,适马镜头在边缘位置的色散控制有了很大的改善,两者的成像质量此时比较相近,但是差别还是存在的

当光圈收缩到F22时,两者的成像质量反而有所下降,可以看出这两款镜头的最佳光圈范围应该都是在F16左右,而在较大光圈情况下,适马镜头在边缘处的成像比佳能要逊色很多,随着光圈的逐渐缩小两者的差别也随之缩小。而无论是在大光圈还是小光圈下面,两者的中央画质差别都不大

适马的光圈叶片为7片,而佳能的光圈叶片为8片,而且两者的光学结构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对光斑虚化的风格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从上图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同样的光圈数值下面,佳能的光斑虚化要显得更加圆滑一点,而适马形成的光斑则比较生硬

通过点击原图可以看出,在拍摄参数几乎一样的情况下,在光圈F4时两者的锐度表现都很相近,色彩风格也没有明显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在画面的边缘处适马的紫边色散现象比较明显一点

当光圈均收缩到F16时均处于两者的最佳光圈表现阶段,在锐度以及抗色散方面的表现都很不错,从点状光圈形成的星芒可以看出两者的风格还是比较相近的,在色彩方面佳能的表现稍微偏浓郁一点

适马18-50/2.8 EX DC相对于佳能17-40/4L USM的最大优点莫过于拥有F2.8的大光圈了,这一点在照度不足以及需要实现背景虚化的时候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当佳能镜头只能提供最快为1/20的快门时,适马镜头可以提供1/50的安全快门,

而且F2.8的大光圈在实现背景虚化的时候也比较明显一点。

总结:

适马推出的这颗18-50/2.8 EX DC镜头满足了使用ASP-C画幅数码单反用户的广角需求,拥有小巧的体积以及F2.8的大光圈更是让人动心不已。拥有不错的外观做工,但是在操作手感以及对焦速度方面还比较差强人意,但是在暗角以及畸变控制方面的表现非常出色,锐度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即使是和佳能的“广角镜皇”17-40/4L USM比起在锐度和暗角畸变控制方面也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仅仅在画面边缘的成像质量较为逊色。这颗镜头的售价仅为佳能17-40/4L USM的一半左右,如果你是一位囊中羞涩的ASP-C画幅数码单反用户,这颗适马18-50/2.8 EX DC镜头将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优点:

1、用料讲究、外观小巧

2、拥有F2.8大光圈

3、画面中央锐度表现出色

4、价格相对低廉

缺点:

1、机械性能差强人意

2、对焦速度稍嫌缓慢,声音较大

3、画面边缘成像质量尚待提升

4、不能兼容全画幅相机

篇四:尼康白色“小竹炮”对适马“小黑”横向评测

尼康白色“小竹炮 对适马 小黑”横向评测 尼康白色 小竹炮”对适马 小黑 横向评测 小竹炮 对适马“小黑【原创】 作者:tif 2006 年 09 月 11 日 00:00前段时间, 我们推出了 70—200MM 焦段镜头测评“黑白道”的第一辑佳能“小 白”和适马“小黑”的测评。此次笔者从网友手里借到了一支白色的“小竹炮”,继 续和适马的“小黑”角逐黑白道的强弱,看看谁才是这个焦段最优秀 F2.8 中长焦 镜头。此次测评的黑白双雄 尼康 Nikkor AF-S VR ED 70—200mm F2.8G 俗称小竹炮(XZP),是尼康推 出的最新款 70—200F2.8 镜头,自从 2001 年镜头发布至今受到了无数的尼康追 随者的追捧,如今 XZP 凭借自己出色的品质已经成为尼康的标志性镜头产品。尼康 Nikkor AF-S VR ED 70-200mm F2.8G 尼康发布这款镜头的用意很明确:作为最早设计出防手抖技术的照相机厂 商,尼康却在专业镜头上始终被佳能的防抖镜头技术(IS:Image Stabilizer—图像 稳定器)压制。 直到 2000 年, 尼康才发布了第一款采用了 VR 技术 (VR: Vibration Reduction—抖动减少)防手抖镜头产品—AF 80—400mm/3.5-5.6D, 但是这支镜头 并没有在广大的用户中掀起巨大的波澜, 直到 2001 年尼康发布了研发第二代 VR 技术的计划。第一个应用该项技术的产品就是尼康 Nikkor AF-S VR ED 70—200mm F2.8G, 镜头继承了上一代产品尼康 AF-S 80—200mm F2.8 ED IF-ED 高速对焦的特点,将原有镜头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的同时,增加了防抖技术,一 下让镜头的实用性能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更为重要的,尼康第一次将 F2.8 光 圈的高端镜头,设计成为 G 口。果断的放弃了部分使用尼康老款相机的用户(G 型镜头没有光圈环的设计,在部分 F4 年代的电子相机上不能实现光圈优先和手 动操作),让尼康对镜头的研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数码单反时代奠定了 基础,因此 Nikkor AF-S VR ED 70-200mm F2.8G 可以说是尼康转换思路的标志 性产品。 适马 APO 70-200 F2.8 EX DG Macro 在副厂镜头中, 可以说只有适马在 70—200mm 这个焦段一支独秀, 人称“小 黑”的 70—200mm F2.8 镜头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发布了三代。特别是适马掌握的 HSM 超声波马达技术在 70—200mm 这个焦距的镜头上优势明显, 受到广大影友 的一致称赞,价格上“小黑”系列的售价一直是最实惠的,记得最初“小黑”版本的 售价不到人民币 5000 元, 很难想象这是一支拥有超声波对焦技术的 F2.8 大孔径 镜头。之后随着数码时代逼近,适马 APO 70—200 F2.8 EX DG 随之诞生,可能 也是另外两个副厂镜头大厂没有与之正面交锋的主要原因。今年适马公司对这 款镜头产品又进行了更新,增加了微距功能,尽管现在的售

价和之前不能同日 而语, 但拥有“微距”功能仍然让这支镜头有着特别实用的特性, 而且内部结构也 有了进一步的调整,是目前影友关注的焦点镜头之一。在此我们感谢适马(香 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为我们的这次提供的尼康卡口“微距小黑”,因而可以 拿“微距小黑”和“小竹炮”进行 Side By Side 的对比。 上的“小竹炮 小竹炮” 安装在 D200 上的 小竹炮“小竹炮 的金色铭牌很是显眼 小竹炮”的金色铭牌很是显眼 小竹炮刚拿到这支“白色”的 VR 镜头,第一个感觉就是这支镜头有着纤细的身材 (黑色的让人感到更加细),没有任何多余的部分,镜头的分层明显,白色的 喷漆和黑色的橡胶搭配确实有点竹子的感觉。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 么多人喜欢管它叫“小竹炮”或“竹节虫”。 作为尼康“超声波钢炮”瘦身的产物, 镜身采用轻量的铝镁合金制造,小竹炮比 AF-S 80—200mm F2.8 ED IF-ED 一下 轻了 155 克,可谓彻底的减重。整体镜身上的喷涂材料和之前的产品相比颗粒 更加细腻,触感变得润滑,但反而让人有了单薄的感觉。镜头的超声波对焦距 离显示位于镜头的前端,面积较小。给观察使用制造了一些的困难;镜头的中 间 VR-Vibration Reduction 被显著突出——毕竟这是这支镜头最不同于之前产品 的地方。Nikkor ED 的金色标示在镜头的下端,不仅清楚的表明了镜头的身份, 在外观上也颇显档次。遮光罩的设计在尼康的镜头群中显得十分独特——修长 且棱角分明,并在遮光罩的侧面配有遮光罩锁定按键,安装拆卸便利。灰白色的“小竹炮 灰白色的 小竹炮” 小竹炮 注:虽说尼康对外宣称这是尼康的白色版本镜头,但是在笔者看来颜色偏 浅灰,这样的颜色设计没有佳能“小白”一样的耀眼,但是显然更耐脏,更能保持 日久如新的状态。 上的“微距小黑 微距小黑” 安装在 D200 上的 微距小黑 适马 APO 70-200 F2.8 EX DG Macro 俗称“微距小黑”, 顾名思义黑色的外观 必不可少,使用了适马一贯的黑色磨砂状涂层材料,手感颇佳,单从第一时间 的触感来说要强过小竹炮。镜头上面没有很突出的铭牌之类的装饰,只有镜头 的侧面暗金色的 EX 字样颇为抢眼。镜头的前端有金色的圆环,象征着这支新款 镜头在适马家族中的地位。镜头的体型偏短粗,设计的超声波对焦的指示和其 他的设置指示被很紧凑的压缩在镜头的中部,但面积并不显得狭小。遮光罩的 设计延续了镜头一贯的品牌设计思路,即使是塑料的外观同样也有手感颇佳的 涂层。遮光罩的下端有一圈线条,配合下面对焦环和变焦环的细线显得漂亮, 内侧线条显水平状,

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遮挡光线去除反光给画面带来的影响, 效果和有些遮光罩的内侧的植绒类似。 相比于“小竹炮”内侧的黑色漆质材料, “微 距小黑”显然更科学。 使用手感和按键的操作: 使用手感和按键的操作: 尼康 Nikkor AF-S VR ED 70-200mm F2.8G 的功能操作键使用方面“小竹炮”上面的按键多达七项, 包括四个功能操作设置和三个对焦 点锁定按键。在镜头的一侧四个指示按键一字纵向排列,依次是:全时手动对 焦和手动对焦的切换,对焦范围的选择,防抖功能的开启和关闭键,标准防抖 和主动防抖得切换。总体上说这几个按键的位置安排的很合适使用过程中都是 触手可及,最常用的全时手动/手动对焦切换以及防抖功能的开启和关闭键设计 的比较大,更容易接触到。最值得一提的是镜头前端的三个对焦点锁定按键, 位置的安排相当的合理,不论是任何的手型,还是横拍竖拍都是触手可及的; 使用的时候可以对画面焦点进行微调,然后瞬间锁死焦点保证图片焦点的准确 性。变焦方面可能是镜头的三脚架支架偏长的缘故,在纤细的镜筒上变焦行程 被安排的较短,但阻尼调教得很均衡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超声波的全时手动 的方便程度自不必说,对角的旋转程度偏轻使用的时候感觉略显单薄,另外在 使用手动对焦的时候,最近对焦可以被推进到 1.4 米(自动对焦最近为 1.5 米)。 总体来说“小竹炮”的按键操作性相当不错, 除手动对焦环偏松外, 镜头的拍摄手 感,操作按键的位置都和人性化,在同档次的产品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粗壮“微距小黑 使用也很方便 粗壮 微距小黑”使用也很方便 微距小黑 刚刚从“小竹炮”换到“小黑”的时候会让人感到不适应, 镜头上没有任何的操 作按键,镜筒也变得短粗起来。变焦的行程相比于“小竹炮”也变长了,变焦环的 触感很好,手动变焦的感觉也变得稳重多了。可能是镜头的长度变短的缘故, 笔者觉得镜头的重量陡增,使用长焦拍摄的时候略有困难的感觉。另外由于适 马 APO 70-200 F2.8 EX DG Macro 的三脚架接环是可以拆卸的, 拆卸的锁死旋钮 体积较大, 会给使用者带来些许不便, 和“小竹炮”精制的白色螺旋设置有不少差 距。对焦方面是“微距小黑”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最近对焦仅仅 1 米,不论手动对 焦还是自动对焦都可以实现,显然在微距性能上远远领先尼康尼康 Nikkor AF-S VR ED 70-200mm F2.8G 镜头。尼康 Nikkor AF-S VR ED 70-200mm F2.8G 结构图 尼康 AF-S VR ED70-200mm f/2.8G(IF) 由于防手振机构的加入, 相比于之前 的 80—200 镜头镜片组成由四代镜的 18 片 14 组增加到 21 片 15 组,还有五

枚 ED 超低色散镜片。从成像的素质看并没有丝毫的下降,ED 镜片有效的控制了 镜头的色散情况,并提高了画面的质量。适马 APO 70-200 F2.8 EX DG Macro 结构图 适马公司作为副厂镜头行业内的佼佼者,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推出令人震惊 的产品,这次的这款“微距小黑”是适马 70-200mm 家族的第三代产品,体积为 86.6×184.4mm,口径为 77mm,采用 18 片 15 组设计,共采用了 4 枚特殊镜片。 分别是两块“SLD”超低色散镜片和两块“ELD”特级低色散镜片,变更的原因不仅 仅是推进对焦距离,尽可能的消除色散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原因。 “小竹炮”的脚架环很实用 应该说两支镜头的脚架环的设计都是独具匠心的。先看看“小竹炮”,这只 70—200 镜头的三脚架座新增插韒式基座,靠着快速钣手按钮可以立刻拆卸。但 有一点要提醒一下在使用过程中尽量请拿住镜筒,并先将锁钮上紧,否则在行 进过程中到若误按快速扳手,会出现痛不欲生的情况。此外,三脚架接座上有 两个孔,可视有无接上增距镜的重心改变而调整使用。另外笔者曾经听到过有 的网友抱怨前端的脚架环的螺丝有过滑扣现象,请使用者一定注意。 “小黑 的三代产品都有相同的脚架环 小黑”的三代产品都有相同的脚架环 小黑 “小黑”的三脚架接环也是可以随时拆卸的,虽然在使用上会有一定的不便, 但相对可靠内卡扣的设计把使用的风险降至最低的限度。三脚架上只有一个空 基本上沿用了和佳能“小白”类似的设计,90 度的拐角短小粗壮,压在手上没有 丝毫的不舒服的感觉,手指可以轻易拨动镜头前端的变焦和对焦环。 世界上第一部采用防手技术的民用摄影类产品 世界上第一部采用防手技术的民用摄影类产品 Nikon Zoom 700VR 摄影 在长焦拍摄中手抖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很容易造成画面质量的下降。尼康 的“小竹炮”最大的特点就是防手抖技术的应用,这只镜头的 VR:Vibration Reduction 技术已经是第二代的研发成果,根据尼康的产品说明这支镜头可以实 现变焦全过程的防抖,可以得到三倍的快门速度减少,也就是说如果按照镜头 焦距倒数为快门速度 200mm 的镜头焦距可以把安全快门的速度延长到 1/25 秒, 基本上已经可以满足一般人的需要。防抖技术结构图 从测试的结果来看,Nikkor AF-S VR ED 70-200mm F2.8G 镜头使用的第二 代防抖动 VR 系统, 是相当有效的配置。 从测试的结果来说是相当有效且实用的 配置,拍摄的两组测试的样片都是使用 200mm 的焦距,总体来说不论是人像还 是静物都有很明显的效果。 拍摄静止物体: 拍摄静止物体:未使用 VR 防抖功能使用 VR 防抖功能 拍摄人像

: 拍摄人像:未使用 VR 防抖功能使用 VR 防抖功能 其他: 其他: 这两支镜头都是使用尼康的 G 型镜头接口,也就是说这两支高端镜头都是 只能在 F5 之后的电子相机产品和数码单反产品上才能完全发挥作用。如果你拥 有老款的尼康机械相机,不伦是机械之王 F3 还是保有量惊人的 FM2,都只能望 头兴叹了。 这个对于尼康的老用户来说多少有点打击, 想要完美的体现“小竹炮” 和“微距小黑”的魅力,只有走进电子时代了。 注: Nikon 的改朝换代的技术指标 AF-S 可以完全适用的机种,有 D2Xs/D1X 系列, D200, D80,D100,D70s, D70, F6, F5, F4, F100, F90X, F80, F70。 VR 性能又仅完全合用于 D2Xs/D1X 系列, D200, D80,D100,D70s, D70, F6, F5, F100, F80, F65。像机械快门的经典机身如 FM2 之类的,新“G”系列镜头取消了 镜头上的光圈环,仅能由机身上去设定。所以就不再适用了。 MTF50 锐度对比: 锐度对比: 任何一支镜头优劣锐度的表现往往是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在这次第二版的 “黑白道”测试中笔者使用这两只支镜头分别取 70mm,135mm,200mm 三个焦端拍 摄 ISO12233 分辨率标版, 每次从最大光圈 F2.8 到 F22 连续拍摄多张, 对中心锐 度和边缘锐度进行考察。为了让网友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黑白道们的锐度表现, 我们把用 IMATEST 专业软件测出的 MTF50 值采用柱状图的形式展示,具体表 现网友可参见之后的总结。 (一)中心锐度 从测试的中心锐度的结果来看, “小竹炮”和“微距小黑”都表现出不有错的素 质。“小竹炮”在 70mm 的中心锐度显示出了超强的能力,在大光圈方面从 F2.8 到 F5.6 稳胜“微距小黑”,双方的锐度峰值都是出现在 F5.6 的光圈下,锐度的差 距也是越发扩大。到了中小光圈,两只镜头的表现旗鼓相当锐度差距都在 50 之 内。135mm 上在最佳光圈 F5.6 的较量中“小竹炮”依然强势,并保持了锐度的差 距;其他光圈基本上是“微距小黑”胜出。200mm 端位置“微距小黑”全胜,但差 距上并不明显。 要评价两只镜头中心锐度的综合性能, “小竹炮”在大光圈和偏短 的焦距段上优势明显,最佳光圈 F5.6 下锐度突出,但一旦光圈值大于最佳光圈 锐度下滑迅速。“微距小黑”的性能平均随着焦距的增长逐渐体现出镜头的素质, 虽没有突出的峰值分辨率,整体表现还是很令人满意的。 (二)边缘锐度 在边缘锐度方面,不论在哪个焦端档光圈值大于 F8 的时候两知镜头的素质 几乎相同,在数据上胶着。我们还是来看大光圈方面,得到的结果和“黑白道” 的上一篇得出了一样的结果适马镜头的边缘分辨率,确实要差些,尼康整体胜 出。 总结:从总体锐度上看,尼康在大

篇五:佳能5D3使用了2年,发现很多零零碎碎的使用小技巧,希望对菜鸟有帮助。

佳能5D3使用了2年,发现很多零零碎碎的使用小技巧,希望对菜鸟有帮助。

近几个月来,当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佳能5D3和尼康D800时,俺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适马的SD1M和SD15之上,为了X3的特殊画质,忍受着适马机身给俺带来的无穷无尽的折磨。

然而,有一天蓦然回首,发现身边的很多朋友都都雄赳赳气昂昂地拿起了D4,用上了D800和5D3。摄友在揶揄俺手中适马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向俺忽悠5D3的好处,还主动把5D3塞到俺手里让俺试用。俺在器材方面本来就不是一个意志坚定者,一上手立刻中毒,本来决定等1Dx上市,可佳能到处为其做广告,可就是不见其开卖。算了,不等了,一咬牙,以9k的价格秒出了5D2,进了5D3。

一、看好5D3决定升级的三个主要原因:

1. 机身操控的改进

俺对5D2操控的不满是升级5D3的第一原因,尽管5D2已入手三年半,但用起来始终非常别扭。7D发布之后,尽管俺对半幅相机没有任何兴趣,但其操控性让俺经常羡慕。如今5D3的操控在很多方面和7D非常接近,好比一个全画幅的7D,5D2的种种不便立刻烟消云散。很多人升级器材可能经常出于别的更“重要”的原因,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操控是俺出掉5D2的第一动力。有些人可能觉得可笑,但事实就是如此,俺实话实说而已。

2. 对焦系统的升级

当然,从性能上说,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相信很多朋友也是看重这一点才升级的,用俺一个摄友的话说,5D3的对焦系统的改善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有点脱胎换骨的感觉。此言貌似有些夸张,但用起来确有同感。8512和5012不仅可以全开光圈,甚至可以用边缘对焦点,哪怕是拍夜景人像。对于大光圈人像,边缘对焦点靠谱,比用中心对焦点对焦然后构图要好,不但方便,还不容易脱焦。

3. 高感的提升

除了对焦系统之外,俺最关心的还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感,一是像素。俺没料到如今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本来以为5D3会是一台高像素的机身,可事实是仅比5D2多了一百万像素,画面也就大了一个小边而已。当官方样片放出来之后,俺第一时间将其下载到本地认真考察了一下。那张曝光8秒、IOS6400的sample2_b_2.jpg令俺印象深刻,对像素失望之余,领略到强悍的高感。尽管很多人认为高感不重要,但俺却认为高感非常重要。谁也说不清啥时候会遇到内容至上时刻,光线不好能拍、能拍清楚就是成功,这是其一;其二,光线好高感也有用,比如室外拍摄小花小草时,高速快门可将摇曳不定的小花定格。既然像素数量这样了,高感好也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这是俺决定升级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二、零零碎碎的感受:

下面说说俺在使用中对5D3一些细微方面的感受,属于见仁见智,顺序较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可能以后还会随时增删。

1. 机身

5D2的机身见棱见角,尽管没按多少次快门,但机身边缘处已经露白,很是沧桑。5D3则有些圆头圆脑,这一点俺喜欢,有利保新。存储卡盖上也有胶包覆盖,视觉手感均好,比5D2上升了一个档次。看了一下机身编号,第6位数是3,说明俺的这台机器不漏光。

2. Q按钮

7D的用户可能对此没有太多感觉,但对于俺这样从5D2升级到5D3的人来说,就感觉非常方便了,因为尽管以前5D2也有这个速控屏幕功能,但没有独立的Q键,只能垂直按那个摇杆式的多功能控制按钮,很不方便,而且俺还习惯将其定义为选择对焦点。

3. 实时取景

5D3同样吸收了7D的设定,尽管实时模式下半按快门对焦很慢,快速模式屏幕又要黑一下,但俺依然认为这是5D3的一大进步。5D2的实时取景功能俺以前几乎没怎么用,太不方便了。

4. 电池

5D3也用LP-E6电池,以前的5D2备用电池可以继续使用了,帮俺节省了几百块钱。

5. 双卡插槽

支持双卡,并且两个卡的类型不同,一号卡是CF,二号卡是SD。尽管CF卡更可靠,但价格贵,所以能用SD卡也不错,可以算是一个优点。

6. 模式转盘加了锁定

好处不言而喻,俺以前拍摄时经常忙中出错,没看清那个啤酒瓶子盖的当前位置就按了快门,现在可以放心了。

7. 安静快门

这个功能非常好,自从买来之后,俺一直将其放在安静快门的位置上。很多人都说尼康D3的快门声听起来和机关枪一样,非常过瘾,但俺却非常讨厌,后来为了安静快门,特意出掉了D3,换成了D3S。俺认为拍片子不是亮骚,越不引人注意越好。5D3不仅单拍时可以使用安静快门,连拍时居然也行,这一点比D3S强。

8. 机身电源开关

无论把电源开关改在哪里,佳能肯定是不会像尼康、索尼和宾得那样把电源开关设计在快门附近了。俺发现佳能很固执,现在连适马的镜盖都改成内捏式的了,可佳能的还是老样子,用遮光罩时很别扭。7D和5D3的电源开关都设计在啤酒瓶子盖附近,俺觉得和将其放在大转盘下面没啥区别,好像更不方便,开开关要用左手。不过也无所谓了,每天拍摄时俺只打开关闭一次,啰嗦就罗嗦一点吧。

9. 关于内闪

尽管俺没在第一时间进5D3,但无忌上的有关帖子是不能不看的,看到不少人讨论5D3没有内闪,这里俺也说说自己的看法。

俺认为内闪这东西可有可无,内闪高度有限,很多镜头都会挡光。至于有人说内闪可用于白天拍逆光人像给模特补光,但这是不可能的。以俺手里的佳能270为例,阳光明媚时逆光补光根本不行,27的指数尚且如此,何况一个指数只有12的小小内闪呢?不过,有总比没有的好,聊胜于无嘛。比如5D2上的视频功能,俺直到出掉一次也没用过,俺不喜欢摄像,但也不反对有视频功能,内闪的道理也同样。但如果内闪真会影响取景器的视野,还是没有的好。另外,没有内闪的机身也不会有对焦辅助灯,俺觉得与其在菜单里做文章,仅让580充当内闪辅助对焦灯,还不如在机身上加个小“探照灯”呢。

10. 自动ISO

5D2也有这个功能,但你不知道凭什么就替你把感光度提上去了,据说根据安全快门,但俺讨厌这种没有自由的选项。5D3增加了设定最低快门速度的选项,这是一个重要进步。另外,上面既然说到闪灯问题,俺又想起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5D3依然和5D2一样,只要一安装并打开外闪,自动ISO就立马失效,默认为ISO400,想改变吗?那就手动调整吧,这个现象不仅是用闪灯时,用B门时也如此。俺用5D2时就觉得有些讨厌,后来的7D也一样,现在到了5d3还是如此。俺搞不懂为什么佳能要强加给用户这么一个设定呢?

11. 多重曝光

俺手里有好几台尼康机身,多重曝光功能已经司空见惯,不过对于佳能用户来说并非如此,因此5D3有了多次曝光功能应该算是它的一个优点。

11. HDR模式

类似功能以前在索尼上见得比较多,如今5D3也有了。另外,和索尼a77单电相比,拍HDR时可以不妨碍使用RAW格式,最后为你生成一张合成之后的HDR,这个设计很到位。

12. 显示取景器网格线

这里说的不是LCD上的,而是光学取景器里的,可以通过菜单设定将其显示出来,不像有的机身,想要这个网格线,必须更换对焦屏。这一点做得比较厚道。

13. 文件名

在文件名设定上给了用户更大的自由,而且默认是从4R1A开始,感觉很有意思

14. 面部识别

俺说的不是用LCD实时取景时的面部识别,那个已经不新鲜了,小DC上已经非常普及。俺说的是尼康D800能在光学取景器下实现面部识别,而5D3则不行,这一点让俺有点沮丧,至于效果如何是另外一回事,但应该有。

15. 低级格式化和exFAT技术

这个功能俺是第一次见,俺手里的尼康、索尼、富士、松下以及适马机身都没有低级格式化选项,5D2也没有。另外,俺没有128的容量卡,exFAT技术也暂时用不上。

16. 评分按钮

机身后面左侧,将照片风格按钮合并到上面的那个创意图像按钮里了,按一下可以选择照片风格、多次曝光还是HDR。此外,多了一个评分按钮,看了说明书,觉得挺无聊的。这个评分按钮还可以改成保护,为某张图像加锁,以免误删。其实,俺觉得这个按钮的两个功能都没啥意思。

17. Lock开关

棚拍使用手动曝光时,为了防止光圈经常无意中发生变化,可以将其锁定。不过俺觉得佳能自己肯定认为这个大转盘已经成为了产品的VI了,不舍得改变,其实这个转盘的使用远不如前后双拨轮的结构更好,

18. 合焦提示音

合焦提示音可以关闭,由于声音不大,关不关也无所谓了,音量也算够用,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非要把耳朵贴在机身上才能听见。当然,如果能调整音量将更好。

19. 弱光下的对焦性能

和俺一同拍摄的影友说5D3在弱光下的对焦性能没有提高,可俺觉得很不错,俺用50L在晚上拍人像,边缘对焦点全开1.2都可以拍清楚,而且同样的试拍还不仅进行了一次。因此俺认为5D3在弱光下的对焦性能很好。

20. 周边光亮校正和色差校正

其实就是暗角和紫边校正。周边光亮校正在5D2上就有,但色差校正就是5D3上的新功能了。感觉好!

21. AF微调的改进

现在中档机身基本都有AF微调功能,5D2上也有,所以这个功能不新鲜。但很多人说对变焦头调整时,广角端好了,但长焦端又跑了,不知道是以广角端为准,还是以长焦端为准。俺的经验是以长焦端为准,理由是广角端焦距短,景深大,对跑焦的容忍度也大,所以要照顾景深浅的长焦端。但这个问题到了5D3上之后,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因为可以分别对变焦头的广角端和长焦端进行调焦。

22. 对焦点的分布

不知是俺自己的感觉还是别人也有这种感觉,5D3的对焦点尽管很多,但感觉过于集中,为什么这个分布区域不能更大一点呢?因为在有些情况下,尽管用最边上的对焦点,还是无法摆脱先对焦后构图的方式。不过,这貌似不是佳能一家的问题,俺的尼康D3S和D3X也如此,什么原因,不得而知

23. 照片风格

5D3的很多改进,如果不仔细观察是很容易忽略的,比如照片风格。5D2当然也有这个选择,但5D3多了一个“自动”,开始没有留心,还一直使用“标准”模式,后来发现“自动”非常好用,拍室外人像时,天空能变得更蓝,人的肤色却不受影响。有兴趣的人,不妨试试。

但和5D2一样,后面的自定义还是只有三个位置,觉得有些不爽。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三个位置的重要性或可玩性,其实这些自定义非常有用,凡是会玩Picture Style的人肯定同意俺的观点。比如,俺现在就把其中的一个定义为富士的RVP_Mild,用其拍风光,效果出奇地好,和俺手里的富士S5 Pro里的F2设定有一拼。

24. 视频功能

没兴趣,不评论。

三、说明书和菜单设定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部分:

说明书与菜单设定对于一直使用佳能的用户可能问题不大,但对那些从别的品牌转过来的人或新手来说,说明书确实不太好理解,菜单也设置不适应,因此三年前俺进了5D2之后,特意写了一篇如何设定菜单的帖子:

该帖子无疑给很多人提供了帮助,从众多回复和12万次以上的点击量即可得知。但有人在回复中问俺:“话说楼主你到底想说啥啊?

佳能小白vs适马小黑5

这么长的贴子我是没兴致耐心看啊,而且前面貌似还不少废话^^”等等,俺想了想也确实如此,来无忌的都是高手嘛,谁有功夫来看你写的这些废话呢?由于5D3的说明书和菜单系统以及机身上的按钮等和7D十分相像,熟悉7D的人基本没什么大障碍,另外从5D2升级过来的人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所以这个有关如何设定5D3菜单的话题就不单独发帖了,免得有人看了生气,这里仅说一下需要说明书重点研究的地方,也就是那些和5D2不太一样的关键点。

说明书第61页以前是“用前准备”,属于基本介绍,大致过一下即可。从62页开始是“基本拍摄”部分,但这里的所谓“基本”讲的都是“场景只能自动”下的拍摄,俺觉得买5D3的人大多不会用全自动模式,所以不看也罢。第三部分的内容是“设置自动对焦和驱动模式”,由于5D3使用了61点对焦系统,所以和别的机型的说明书相比,这部分内容显得非常多,开始看时都有些头大。但俺觉得这正是5D3说明书所要认真研读的地方。下面说说俺的理解和所自己的相应设定。

1. 选择自动对焦模式

俺不拍运动题材,不打飞鸟,所以就将其设定为单次自动对焦了。但俺觉得5D3的对焦优势之一就在于后面的“人工智能自动对焦”和“人工智能伺服对焦”,因此喜欢拍活物的人要好好享用一下。

2. 选择自动对焦区域

在这个标题下,第一个主要内容是“自动对焦区域选择模式”,里面有六种选择。俺一直习惯于使用单点对焦,但和5D2相比,除了一个单点自动对焦之外,还有一个叫做“定点自动对焦”的单点对焦模式。第三种和第四种都是自动对焦点扩展,主要用于追焦,第五和第六个都是在某个对焦区域内倾向于对最近的物体进行对焦。因此,俺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了第二种对焦区域,即最普通的单点对焦。

3. 关于自动对焦感应器

第78页将61个对焦点分成了四组,并说明了每组的对焦灵敏度。双十字对焦好办,灵敏度都一样,一边一列的一字形对焦也好办,都是f5.6的垂直对焦灵敏度。比较乱的是十字形对焦,由于垂直对焦和水平对焦的灵敏度不同,所以又分为了两种。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为什么从下一页之后起,十字对焦点为什么用深灰和浅灰两种颜色进行标识。

4. 镜头和可利用的对焦点

从第79到84页讲的都是镜头与对焦点的关系,看上去非常复杂。但说白了就是:并非所有能安装到5D3机身上的全画幅镜头都能使用机身上全部61个对焦点或里面所有类型的对焦点。根据不同情况,一共分为了A到H八组镜头与对焦点的对应情况。俺大致看了一下这八组分类,里面所列镜头太多,有些眼花缭乱。不过,俺只有五个佳能红圈,因此只要注意相关的内容即可。

俺的35L、50L、85L和70-200 F2.8L IS II USM都属于A组,也就是说这些镜头安装在5D3上之后,可以使用全部61个对焦点和所有类型。B组和A组大致相似,B组的镜头都可以使用61个对焦点,但区别是只能使用中间的一个双十字对焦点,这里对应的一个常用镜头是24-70,但这个头是老胶片头了,佳能很快就要推出它的二代,如果是二代,会不会就上升到A组里了呢?如果是这样,也许俺以后会买一只。C组的镜头都用不了双十字对焦点,俺的24-105L属于C组。D组到H组所对应的镜头,俺一个没有,所以直接跳过

5. 选择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特性

很简单,这个选项只有设定为AI SERVO时有用,各种调整说明书85至95页上说的都很清楚,这里不再罗嗦。

6. AF3:单次自动对焦

所谓AF3就是AF菜单下的中间第三个红点,一共包括三项内容。

第一项叫做“超声波马达镜头电子手动对焦”。研究了一下发现,说的其实就是打开或关闭某些镜头的“实时手动对焦”或“全时手动对焦”功能。比如,俺手里的85mm f1.2L II USM,当设定为on时,即可在自动对焦并合焦之后,再手动旋转对焦环对对焦进行微调,如果放在off上则不可以,也就是说禁用了镜头的全时手动对焦功能。 第二项的设定是外闪的对焦辅助灯是否打开,这个好理解。但最后一项是“只发射红外对焦辅助光”,俺的580 EX II发射的好像不是红外光,而是可见的红光,俺不知道哪一款佳能闪灯可以发射红外对焦辅助光。

第三项是“单次自动对焦释放优先”,其中的两个设定和任何相机一样,就是不合焦时能否允许按下快门。

7. AF4:单次自动对焦

AF菜单下的左数第四个红点,一共包括五项内容。

第一项:俺没有超远摄镜头,并且自认为俺手中的这几个头不会没完没了拉风箱,所以保持了默认的ON设定。 第二项:这一项很重要,考虑了一番之后,俺决定选择“仅限十字形自动对焦点”,之所以没选择61点,是担心用边缘对焦点时,一字形对焦点大光圈下对焦不靠谱。另外,没有选择15点和9点是因为太少。

第三项:选择自动对焦区域选择模式,这个选项的目的就是当你按下M-Fn按钮时,会出现几种选择,其实都选定也没啥。但因为俺习惯于单点对焦,所以仅在前三项上打上了对钩。

第四项:自动对焦区域选择方法:俺喜欢用那个M-Fn按钮,所以没有改动。

第五项:开始没搞太明白,后来通过使用发现,原来就是对横拍和竖拍的对焦点位置记忆还是不记忆的设定。“水平/垂直相同”为默认选项,即不记忆,横横拍竖拍对焦点的位置都一样。如果选择了水平和垂直不同,就可在横拍和竖拍中分别使用不同的对焦点位置,比如你横拍时用的是中间对焦点,然后竖拍时用的是左上的对焦点,相机一旋转,对焦点位置就跟着变了,这对于人像拍摄,尤其是竖拍大半身人像时,确实很方便。另外,将这个选项打开之后,不仅能记忆对焦点的位置,还能记忆所用的对焦区域,感觉很高级,很智能。

8. AF5:

AF菜单下的左数第五个红点,一共包括四项内容。

第一项:手动选择自动对焦点的方式:俺没有选择连续,认为这样更方便,这个只是个人习惯的不同,没有孰优孰劣之说。

第二项:对焦时自动对焦点显示:一共有五个选项,俺选择的是第二项“全部(持续显示)”,这样选择对焦点时不仅能够看到可用对焦点的位置,合焦时的提示也比较夸张。

第三项:取景器显示亮起:俺选择了启用,因为俺喜欢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合焦显示。

第四项:自动对焦微调:只有发现跑焦时才启用这个选项,目前AF微调功能已经不新鲜了,所以没必要多说,具体见103-109页。俺的几个头还没发现跑焦,所以这个功能还没用到。

四、其他菜单设定中值得关注的地方:

1. 回放菜单

回放菜单中共有七六个选项,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第二项和第六项。第二项是回放时显示对焦点,这个功能俺在用5D2就一直这样使用,5D3保留了这个功能,方便回放查看时总结经验。第六项是放大倍率设定,就是说回放图像时按那个放大镜按钮时如何放大。俺将其设定为“实际大小(从选定点)”,这个选定点就是你拍摄时所用的对焦点。俺拍人像时总要将对焦点放在眼睛上,回放时也总要用100%的放大率查看眼睛部位是否清晰。有了这个功能就非常方便,一键搞定。如果回放时发现人的眼睛没拍清楚,可马上按删除键删除,无需回到普通显示方式。

2. 自定义功能设置

(1)取景器内!警告:这个功能很有用,由于5D3的取景器是光学取景器,无法所见即所得(俺喜欢a77这样的单电,就是因为所见即所得),这时如果你忘记了已经设定为单色拍摄、调整了白平衡或在不需要的情况下使用了点测光,取景器里就会出现警告提示。这个功能对那些只拍JPG的人最有用,用RAW拍会好一点,误拍成黑白后期也能变为彩色照片。但如果由于点测造成严重过曝,RAW恐怕也无能为力了。所以,这个功能对谁都是有用的。

(2)默认删除选项。俺一直觉得尼康机身连续按两次删除按钮即可删除一幅图像非常方便,5D3通过这个自定义选项也可实现按两次按钮快速删除图像了,尽管要按两个不同的按钮。

(3)自定义功能按钮

SET:自定义为照片风格,俺觉得比按左上角的那个创意图像按钮更方便。

景深预览:俺不知道如今还有几个人在用景深预览,但这个按钮可自定义为别的功能。俺看了一下几个可选内容,最后将其定义为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理由是万一哪天俺需要临时抓拍一张动态画面呢?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