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小孩不听话被打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6:32:31 体裁作文
小孩不听话被打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初中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cn 2008年

05月13日 16:56 《新快报》

前来听讲座的家长

本版撰文 新快报记者 方轶

本版摄影 新快报记者 王祥

实习生 黎湛均

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一、初二,到了十三四岁,就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乖乖仔和乖乖女仿佛一下换了个人,变成了一个喜欢和父母对着干,脾气古怪又神神秘秘的家伙?首场“家长学校”讲座《培养优秀孩子的科学规律》针对初一和初二的学生家长,在讲座上和会后了解中,记者发现,初一、初二孩子的种种“反常”表现让很多家长忧心又无奈。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在长大,他们开始寻找独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在心理学中,把孩子的这一段成长时期叫做“叛逆期”。

在孩子的叛逆期里,很多过去看上去不错的“亲子关系”好像一下子出了问题。为了改变孩子,父母从批评、斥责、吵闹到无可奈何、焦虑不安。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

从改变自身开始,重新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

正面的亲子关系让你和孩子心连心

何谓亲子关系,“中国亲子关系第一人”董进宇说,父母和孩子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彼此留下印象,基于印象会形成一些看法,通过这些看法会形成相对固定的对待方法。“在他创立的‘亲子关系模型图’中,‘大人’和‘小人’的‘心’由一条管道连起来,如果亲子关系是正面的,那么父母和孩子的心灵管道就能畅通,相反,这条管道就会堵塞,父

母和孩子就无法交流沟通。”糜仁海说。

糜仁海讲到,要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首先父母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满足家长虚荣心的一个物品,或者延续父母意志的复制品;其次要明白培养的唯一方式就是引发孩子自身的成长力,让他有意识地自己去成长,而不是让他为了父

母或者别的什么去成长。

糜仁海还强调,在亲子关系的建立中,有“三条高压线”和“两个陷阱”是家长应该特别注意的。“三条高压线”分别是忽略孩子的存在、破坏性地批评和强迫,它们会极大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意识,破坏亲子关系。“两个陷阱”是“有条件的爱”和“输

不起的心态”。

千万不要用物质奖励去激发孩子做某件事的动力,这是交易而不是爱,在这种条件下,你无论做什么,孩子都不会感受到你的爱,他不会感激你,他认为这是有条件的交换。调查数据显示,仍然有23%的家长保有此种心态,他们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就应该

好好学习。

“输不起的心态”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不信任孩子,想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甚至希望时刻监视孩子,知道他(她)的一举一动,这会让孩子非常反感,破坏你们之间的信任和关系。现场调查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半的家长表示关于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想知道,这说明,至

少近一半的家长都可能陷入了“输不起的心态”这个陷阱中。

“八个工具”助你建立正面亲子关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人,具体说起来,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六种人格: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好习惯。糜仁海说:“其中,孩子有了前三种人格,就一定不会出问题,会健康地成长,如果他还具备后面的人格,他就能成为一个优秀

的人。”

要想培养孩子的六种人格,正面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如何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糜仁海介绍了“八个工具”:爱、表扬、鼓励、确认、理解、陪伴、制定规则和批评。“只要家

长能够用好这些工具,就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每个父母都会说自己的是爱孩子的,但是孩子是否能感受到你们的爱呢?“做好听、说、看、做这四个方面,运用好‘爱’这个工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糜仁海说,“要像听

领导说话一样听孩子说话;有话要直接和孩子说,永远不要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不要人前教子;要充满爱意地看孩子,不盯着孩子的成绩单;为孩子所做的事情要适度恰当,不要

过多和过少。”

糜仁海还解释了另外七个工具,他表示,表扬是一个使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好工具,但是近三分一的家长却认为表扬会让孩子骄傲,“只要表扬的方式得当,就能起到很好的正面作用,包括表扬孩子的优点和即时表扬,具体步骤是:陈述事实,确认值得表扬的原因,表达高兴的心情和期望他(她)继续保持的愿望,最后还要有身体接触,比如拥抱一下孩

子、拍拍肩膀和拉起孩子的手等等。”

无论在孩子失败还是成功的时候,父母都应该多鼓励孩子,给孩子重新再来的勇气和再接再厉的信心。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怎么做或者具备什么品质,那么当发现孩子某次这样做了,父母就要大声地说出来加以确认,这会让孩子记忆深刻,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形成好的习惯。父母要多和孩子轻松地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做某件事情的原因,真正地去理解孩子。父母要尽可能和孩子呆在一起,只有在一起,父母才能知道孩子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才能和他们交流,让彼此更多了解和信任。制定规则时一定要和孩子商量,只有孩子自己同意的规则,他才能遵守,才有用。发现孩子犯错后给予批评时,应该就事论事,

陈述事实并指出后果,注意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并表达正面的希望。

只盯成绩单会破坏亲子关系

讲座上,《新学刊》主编解素蔚与家长们分享心得时特别强调,家长不要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单。“如果你只盯着成绩单,就会忽略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心理成长,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也会破坏你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从调查数据看,超过三分一的家长表示,自己

的情绪跟着孩子的成绩走。

“我常常听许多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数学不好’、‘他英语不行’等等,这就是家长盯着成绩在给孩子‘定性’。”解素蔚说,“这种定性对孩子会形成负面的心理暗示,那就是‘我学不好数学了’、‘我没语言天分,学不了英语’,这会限制了孩子的进步。”她认为,家长应该从正面鼓励孩子,要看到孩子在暂时学得不太好的科目上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和潜力。“我的孩子以前偏科,文科成绩不太好,作文还老跑题,但我从来不说他语文不行,我总是告诉他,‘你的语文有很大的潜力’。后来,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他的作文不跑

题了,中考还考了个靓分。”

一旦孩子有了某种与“成绩提高”无关的兴趣,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加以禁止,“这种做法有可能把孩子推到你的对立面,”解素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促使孩子自己去钻研,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比如,孩子喜欢阅读、爱看杂书,家长就应该保护他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在寒暑假,要支持、鼓励孩子多看各类书籍。”

[1] [2]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中考博客圈

.cn 2008年05月13日 16:56 《新快报》

为前来听讲座的母亲准备了一枝康乃馨做礼物

现场花絮

○由于第二天是母亲节,新快报《新学刊》为前来听讲座的母亲准备了一枝康乃馨做礼物,很多母亲都感到惊喜;在工作人员“送给您太太”的话语鼓励下,很多父亲也“不好意

思”地接过康乃馨。

○一般而言,母亲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但当天前来听讲座的父亲居然很多,尤其是下午场,父亲差不多占了一半,大大出乎主办方的意料。看来越来越多的父亲开始意识到,教

育子女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

○因为是针对家长的讲座,所以其实我们并不“欢迎”孩子来听,但是一个男孩和妈妈一起来了,男孩还认真帮妈妈做笔记;边听讲座,母子俩偶尔低声交谈,看来,亲子关系很

不错!

○看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妈妈”走上来,工作人员立即送上笑脸和鲜花,对方却连连摆手,说“还不是,还不是”。原来,她是七中的老师,知道今天有讲座,特地跑过来听。“老

师也要教育学生,也应该学习。”七中副校长谢晓萍说。

○一位父亲由于来迟,位满无座,硬是在最后面站了一个多小时,听完整场讲座。

问卷调查

你是合格的家长吗?

如果以下说法符合您的情况,请打“√”;如果不符合,请打“×”。条目前的百分比是回答“√”的家长比例。本次调查数据源于5月10日“家长学校”讲座现场,共回收218

份有效问卷。

17.4% ( )1.当众批评孩子。

21.1% ( )2.很少去表扬孩子。

30.7% ( )3.常以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为例来批评自己的孩子。

55.5% ( )4.经常用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教育孩子。

30.2% ( )5.总对孩子说自己的付出全是为了他。

21.6% ( )6.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家教上。

32.6% ( )7.常依自己的标准给孩子定目标。

21.6% ( )8.把物质刺激当成激励孩子的重要方法。

0.55% ( )9.对孩子的困惑不闻不问或不感兴趣。

48.2% ( )10.对孩子的事什么都想知道。

10% ( )11.不愿鼓励孩子或不会鼓励孩子。

29.8% ( )12.经常斥责孩子的缺点。

28.9% ( )13.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妻意见常常不统一。

8.7% ( )14.常在孩子面前吵架。

11.5% ( )15.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

31.7% ( )16.你的情绪跟着孩子的分数走。

23.4% ( )17.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就应该努力学习。

28.4% ( )18.认为孩子能听懂你讲的道理,却故意不去做。 17.4% ( )19.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有决定性影响。 17.9% ( )20.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与自己文化水平有必然联系。 53.2% ( )21.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认为是处处关心孩子。

5% ( )22.相信各种速成班。

15.6% ( )23.认为孩子学习必须有人看着是正常的。

3.7% ( )24.教孩子要诚实,自己却在他人面前说谎。

28% ( )25.认为一味地表扬孩子会导致孩子骄傲。

篇二: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因为你不会批评!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因为你不会批评!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因为你不会批评! 这个一个网友发给我的一篇文章,很值

得一读!

批评为什么不管用 -----孩子犯了错,上帝都会原谅。家长之所以总不能原谅孩子,大概是因为离上帝太远了吧! 每个人都会犯错,可惜在

现实中,只有孩子犯了错可能更容易招致批评。 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常犯错?不对! 因为孩子小不懂事情,容易犯错?不对! 因为我们父母的眼光总是跟随着孩子的身影。

是啊!孩子所有的举止基本上都不能逃脱父母的掌握。一不留神在地上摔倒了,母亲就会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有声音响起:“你看看,怎么考的这么差。”倘若不小心丢了东西,就会有个声音说:“怎么搞的你,总是丢三落四的。”对于刚遭受了打击的孩子,还没有从难过、委屈、痛苦甚至耻辱的情绪中走出来,往往就紧跟着一阵暴风雨一样的批评,心中甚觉不快,可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也只能默默地默默地忍受,胆大的或许会顶几句嘴,但这更会招来痛骂,实在委屈了也许会抽泣一下。哦!这下可更不得了,父母又会嚷着“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而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您从早到晚总是不停地批评?为什么常常会对同样的问题进行批评?难道就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毛病太多? 您有没有想过:您的批评为什么不管用? 有人感叹,做人难!做女人更难!我想您现在一定还想说,做母亲更难更累啊! 我每天都到传达室去取订阅的杂志和报纸。有个值班人是一位老太太,她的孙女下学后也常来这里。有一天,我照例去取报纸,进去后看见那个小姑娘正趴在桌子上写作业,而老太太正在教训她的小孙女:“唉!你是怎么搞的,写的字都这么难看!这个重写,那个也得重写!”

边斥责边用手愤愤地拨拉小女孩的手,似乎对小女孩用橡皮擦的动作都嫌太慢。而那个小女孩紧紧地抿着嘴唇,眼里还默默地噙着泪,很不情愿地擦掉刚才写过的字。我好奇地上前看了看,原来是那种练习生字的作业,每个字要求写很多遍,而且是把生字写在米字格里,看得出来,这个小姑娘刚上学不久。有的字写的还不错,有的字写的就确实比较难看,不是在米字格里倾斜地挂着,要不干脆就把“腿”钻出去了。我心里暗想,写成这样也难怪,刚开始嘛!我和老太太比较熟,连她的这个小孙女的名字我都知道,叫莺歌。于是我就说:“大娘,您别着急,我和莺歌说说。”老太太很高兴地说道:“对,你是搞教育的,你和她说说。” 我说:“莺歌啊,做作业呢?我看看!” 小姑娘似乎还在不愉快中,闷闷地应声说:“噢!” 我拿起她的作业本说道:“噢!是练习写生字啊,写的还真不错啊。” 小姑娘仿佛一下来了精神,便伸着头一起与我看她的本子。 我接着又问道:“对了,你给我指指看,哪个字你写得最好?” 小姑娘赶紧浏览了一下,快速地用稚嫩的手指按住其中的一个字。 我一看那个字的确还是不错的,接着又问道:“噢,那哪个字又最不好看呢?” 我拖长了声音问着,还未等把话全部说完,

小姑娘快速地从我手中夺走作业本,把其中一个写的不好的字赶忙擦掉了。 我赞许地点点头讲:“莺歌,我想你一定可以写出一个比那个最好的字还好的字来!是吗?” 小姑娘用力地点了点头,在本上很快又写出了一个字,是那种很饱满、顶天立地的好字。 我轻轻拍着她的头说:“好极了!你慢慢做吧,奶奶的话你不要不开心啊!”没有三分钟,小姑娘的表现判若两人。 老太太惊讶地说道:“赵老师,这丫头怎么这么听您的话?”我对她讲:“骂并

不是最好的办法啊!鼓励比批评效果好得多

啊。”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对于孩子来说

亦是如此。

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知道错误的原因,以后能够避免

或改正。

但实际上,许多家长有这样的体会,和孩子好好地说、讲道理不管用,批评也不管用,着急了打一顿也还是不管用,怎么做效果都不好!反正就是:说不听,骂没用!打一顿,管一阵! 现在又是家长思考的时候了。孩子犯错了,到底该如何管?如何教育孩子?

错了就该批评吗?

1无用的批评 让我们先看看家长在批评

孩子时的几种现象与特点。

(1)批评情绪化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

篇三:小孩不听话,“打”不打是门儿学问

小孩不听话,“打”"不打"是门儿学问

您打过孩子吗?

相信多数人都打过孩子,其实「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等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打孩子不是随便打了要看在什么情况下才打孩子,妈妈打孩子为了杜绝孩子再犯同样错误!

以下四种情况下父母可以打孩子

小孩不听话被打作文

1遭遇到危险

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但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里人又没有足够时间看住孩子时。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将会

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2不好的习惯、心理倾向

当孩子某些作为、习惯、心理倾向,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时。比如:从家里偷过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打人欺负比他弱的孩子,并以此为乐。

3自私

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有些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从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不懂得要关心他人,长此以往,进学校后很难与同学相处,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对于流露出这种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帮他们纠正。

4故意犯错

父母或老师已多次提醒他规则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规时,或者犯规后还丝毫不认错,下次还想再犯时,可以打孩子。简单地说,屡教不改时,可以打他。

★特别提醒★

孩子不能乱打,虽然主张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打孩子,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残酷、虐待性地责打孩子,或者没头没脑地乱打一气,逮住哪里打哪里,不管是头部还是脸部。不要用任何工具如鞭子、拖鞋等,用手打屁股就可以了,绝不允许拍打孩子的头、眼睛和耳朵。

那么,打孩子要注意什么?

1及时惩罚,不能翻旧帐

要坚持随错随罚的原则,这样孩子所做的错事就能与惩罚带来的不愉快建立起联结。这样,他以后再做这些错事时,会立刻想到惩罚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2讲明道理

告诉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惩罚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打他。打只能阻止错误行为再次出现,但它本身不能带来正确行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以及造成的危害时,才不会再犯。由于孩子年龄小,即使这次真心说“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应该如何做。因此,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给他的建议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

孩子尽管小,但有自己的脸面,尤其是在小伙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后的。一旦别人知道自己挨打了,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像大人一样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4不能经常打孩子。

俗语道:「常骂不惊,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经常挨打,由于「久经沙场,千锤百炼」,就会变得「软硬不吃,刀枪不入」。请记住,体罚绝对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篇四:不听话的代价作文

不听话的代价作文

不听话的教训

作者:北港小学501班顾凯文

昨天吃过晚饭,我们一家同往常一样去新世纪公园散步。我们绕着公园外围慢慢地走着,那里绿树成荫,凉风习习,灯光倒映在水中,随波荡漾,真是太美了!公园中的宝塔,更是灯火通明、金碧辉煌。

走着走着,我觉得无聊,突然眼前一亮,只见旁边明亮的路灯下聚集着无数的飞蛾。于是,我就跑到了路灯下边赶了飞蛾。“阳阳,别去??”妈妈在后面叫着。可我哪里听得进去,我一会儿拍拍手,一会儿踢踢旁边的草,看见飞蛾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飞,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正当我兴高采烈时,一只飞蛾钻进了我的耳朵。飞蛾在我的耳朵里不停地飞,害我痒得要命。我马上跑到妈妈那里,并告诉她:“妈妈,一只虫子飞到了我的耳朵里。”妈妈说:“让我看看。呀!里面真有一只飞蛾,而且头向里面的。”怎么办?快点回家吧!“

回到家中,妈妈拿来了手电和镊子,准备把飞蛾挟出来。可是,弄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弄出来。飞蛾在我的耳朵里不停地撞来撞去,我难过得哇哇直叫。爸爸马上上网查了怎么把虫子从耳朵中取出来的资料,说:”倒点酒精试试。“然后,他找来酒精,小心翼翼地把酒精倒入我的耳朵。然而一点用处也没有,反而刺激了飞蛾,我越来越难受,痛得我直掉眼泪。妈妈看我很难受的样子,说:”还是去医院吧!“。

我们来到医院,只见医生不慌不忙,拿来一个专用的工具罩在我的耳朵上,然后用力一吸,就把虫子吸出来了。看到虫子出来了,我这才平静下来,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爸爸妈妈也松了一口气。

经过这件事,我懂得了小孩子要听大人的话,不该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尝试!

篇五: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妈妈觉得10岁的小明很难管教,告诉他不能做的事情,他总是和没有听见一样,仍然我行我素,而要他做的事情,即使是洗脸、刷牙这些日常事务也很难叫动。小明还特别容易生气,在指责他或者不满足他的要求时,常常发脾气,和父母吵架。妈妈感觉原本应该温馨的家就像战场一样,充满了争吵和指责,让她每天都筋疲力尽。

疲惫的妈妈来到了心理门诊,想知道怎样能让孩子听话,医生提出了四个建议:多赞赏孩子;尽可能少说孩子;一定要说时注意口气;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妈妈睁大了眼睛,这样能让孩子听话?这不是对孩子妥协吗!

医生告诉妈妈,在家庭教育中,没有你输我赢,只有双输和双赢。我们的目标是孩子能行为规范,学会为人处事,家庭恢复和谐和温馨,这是对双方都有有利的。

让孩子行为规范包括两大方面:学习和维持良好的行为;减少和消除不好的行为。前者应该是重点。想想看,如果我们的上司不关注我们的努力和成绩,只有在犯了错后才关注和指责,我们会心服口服吗?会觉得上司的严格要求是为了帮助自己进步吗?孩子也是如此,总是受到指责和批评,孩子会变得麻木或易怒。

将“我希望孩子改掉**毛病”变成“我希望孩子能够**”,你会明确希望孩子养成的良好行为。例如:

l “我希望孩子改掉叫不动毛病”变成“我希望最多说两遍,孩子就开始行动”

l “我希望孩子改掉发脾气的毛病”变成“我希望孩子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实在生气时会回自己房间发泄,而不是对着爸爸妈妈吼叫”

列出你需要孩子学会的良好行为后,下一步就是睁大眼睛发现这些行为,创造机会或者引导孩子这样做,然后赞赏孩子,鼓励他能继续这样的行为。

“我明白了!”妈妈说,“你的意思是说,不能只看到孩子表现的不好的一面,要刻意关注孩子与之相反的好的行为,去表扬和鼓励他,让他愿意继续这样做。”

医生说:“你总结得不错!”

妈妈想了想,提出了疑惑:“其实我也表扬得挺多的,但是没有什么用,他好像不在乎。” 医生回答说:“每个人都喜欢被表扬,我们成年人也一样。有时候我们会不动声色,内心却很开心。也有些时候表扬反而让我们浑身不自在,例如我们感到表扬是言不由衷、太夸张或者说的人另有目的的时候。表扬也要注意方法。”

医生请妈妈体验下,在下面假定的情况下,赞赏的反应。

情形I:准备出门,你精心打扮了一番,问丈夫:“怎么样?”

? 他抬头看了一眼,点头说:“很漂亮!”

? 他仔细看了看,说:“衣服显得你很苗条,颜色衬托得皮肤很白!”

情形II:儿子在楼下玩球,一位小朋友也想玩

? 小孩的奶奶对儿子说:“你最大方了,把球给弟弟玩下吧!”

? 儿子把球让给小朋友玩,他奶奶说:“你把球让给小弟弟,真是大方!”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赞赏所隐藏的问题。随口的赞赏可能还有下面这些反应:“他好像是顺口说说的”;“他是真的这么认为,还是敷衍我”;“她这样说有目的吧”。

有益的赞赏应该是这样的:

1. 成人用赞赏的语气描述他所看到和所感受到的。

2. 孩子听到这样的描述后,就能够赞赏自己。

例如:

“真乖”——“我一说口渴了,你就端来了水,真体贴”

“今天表现得不错”——“你在8点以前就把所有的作业完成了,而且自己检查和改正了错误。今天的表现是五星级的!”

“这样表扬真复杂,我可能想不出这么多词。”妈妈有些为难。医生回答说:“真正看到孩子好的行为,去体验并且详细描述出来,比只说一句?真不错?要困难得多,但是这样才能让孩子了解和认可他们的能力。开始的时候,你可能觉得有些难,但渐渐你会习惯,并且说得越来越顺畅。除了语言外,各种手势、微笑、点下头或者在肩上轻拍一下,这些动作或者表情也能传达出表扬的含义,这是你很容易就能做到的。”

“孩子有这么多不好的表现,为什么要尽可能少说孩子?”妈妈继续问。

“忽视轻微的不良行为,只关注重要的问题。如果说得过多,孩子嫌啰唆,反而全都不听了。”医生解释道,“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想办法防止问题出现,帮助孩子表现良好,从而减少对孩子的指责和批评。如果要带孩子出去做客,带上他喜欢的书籍和玩具,避免孩子因为无聊而生事。在孩子看电视节目时要他做事,不如等节目结束后再要求,这样成功的几率高很多。当然,孩子表现良好时,要记得用前面说的方法表扬和鼓励他。”

“即使是做到以上这些,孩子还是有些不好的地方需要指出,家长指出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口气和措辞,以免引起孩子反感。”医生补充说。

“和自己孩子说话还需要考虑措辞?”妈妈不解地问。

“是的,因为重要的是你说的他是不是能听进去。如果注意到以下几点,即使是指出孩子不好的地方,也不太容易引起孩子的敌意和反感。”

1. 尽量不要用“你”,而是指出你所看到的。

“你把桌子弄得乱七八糟,快收拾一下”VS“桌子上很乱,需要收拾一下”

“你作业做的太慢了,快点做”VS“还有10道题没有作,加快速度”

2. 尽量不要用“不”,而是指出你期望孩子做到的。

“不要吵”VS“要等别人一句话讲完再说”

“不要粗心大意”VS“注意数字和符号有没有看错”

3. 不要对孩子下结论,而是就事论事

“你就是不爱学习”VS“已经7点了,作业还没有开始做”

“你怎么这样不听话”VS“我提醒两遍了,书包还是没有整理”

4. 不要牵扯以前的事情,只评价现在的事情

“以上4点可以减少指责的口气,把孩子的反感降到最低。如果你还不能肯定这样说是否合适,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是别人对你说这样,心里会不会有不满。”

“如果我提出了要求,孩子还是不做怎么办?”妈妈问道。

“那就需要让孩子承受自己行为的后果。”医生回答,“家长提出要求不要超过两遍,第二次提出要求的时候,让孩子自己选择是按要求去做,还是承受后果。如果孩子坚持不做,家长不用再多

说,直接让孩子承受后果。只有坚持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在你提出要求后马上行动,而不是叫不动。”

“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和负责任,通过承受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孩子能学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什么是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是孩子不良行为后自然发生的事情,例如,不好好吃饭的自然后果是下午饿肚子;不做作业的自然后果是明天挨批评;早上磨磨蹭蹭的自然后果就是迟到。孩子承受了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产生的后果,可以学会改进自己的行为。父母要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充当“消防员”总是替孩子收拾“残局”。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就给他吃水果、饮料或零食;孩子要迟到了,就开车或打的送去。想想看,迟到后自己的羞愧和父母火速送孩子上学途中喋喋不休的责备相比,哪样更能触动孩子改进?哪样更少引起孩子对父母的反感?如果孩子的不良行为产生的结果是你不愿意见到的,例如不刷牙造成蛀牙,父母可以应用逻辑后果处理这些行为。这种“惩罚”对于孩子不良行为而言应该是符合逻辑、合情合理的。例如不肯刷牙,第二天就没有零食吃;用水枪射小朋友,就马上“没收”水枪。

“孩子在学校里表现不好,比如说别人不小心弄坏了他的笔,他非常生气,也把别人的笔摔坏了。我回家和他讲道理,他都明白,也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下次还是会同样做。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让他承受后果,所以他不能改正?”

“这和前面的情况不太一样,如果孩子知道应该如何做,却不肯做,我们会让孩子自己承受后果,但是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做时,就不能这样对待他了。上面这种情况的主要问题是孩子不会处理与同学的矛盾。我们家长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孩子提高控制情绪、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充当法官,让孩子站在审判席上接受处罚。具体应该怎么做,我们下次再交流吧!”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