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西门豹治邺通假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23:22 体裁作文
西门豹治邺通假字体裁作文

篇一:通假字举例

通假字举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

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古文通假字百例

“案”通“按”。例如: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炎”通“焰”。例如:

倾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芸”通“耘”。例如:

植其杖而芸。(《荷 丈人》)

篇二:西门豹治邺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西门豹治邺

禇少孙

主备人:张书梅 审阅人:九年级语文组 编号( )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 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方法。

3. 理解主旨,学习可贵品质,关注社会。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特殊文言现象。

2.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 。

2、 积累文言词汇。

一、 导入新课

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位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褚少孙:西汉人,汉宣帝或元帝、成帝时做过博士。他曾为散失的《史记》做过

补充、修葺工作。

2、背景资料:

(1)西门豹复姓西门,名豹。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的无神论者。

(2)魏文侯时,任用吴起等人实行变法,在政治经济上采取许多重要措施,使魏国逐渐富强。西门豹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在邺县改革中取得成功。

三、设问导读

(一)字正腔圆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清节奏 读熟文本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磐石( )廷掾( ) 巫妪( )行数十里乃没( )

缯绮縠衣( )( ) 簪笔磬折( )( )

(二)咬文嚼字译课文

1:解释划线词语。

(1)往到邺 (2)会长老 (3)所疾苦

(4)苦为河伯娶妇 (5)以故渐贫 (6)廷掾(yuàn)常岁赋敛百姓

(7)持归 (8)行视小家女好者 (9)是当为河伯妇

(10) 娉取 (11)洗沐 (12)为治新缯(zēng)绮縠(hú)衣

(13)张缇(tí)绛帷 (14)为具牛酒饭食 (15)行十余日

(16)共粉饰之 (17)如嫁女床席 (18)令女居其上

(19)以故多持女远逃亡 (20)又困贫 (21)即不为河伯娶妇(22)溺其人民 (23)吾亦往送女。 (24)往会 之河上

(25)豪长者、里父老皆会 (26)从弟子女十人所

(27)衣缯单衣 (28)顾谓三老 (29)弟子趣之

(30)凡投三弟子 (31)不能白事 (32)簪笔 磬折

(33)傍观者皆惊恐 (34)须臾 (35)状河伯留客之久

(36)若皆罢去 归 (37)发民凿十二渠 (38)民治渠少 烦苦(39)不欲也 (40)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41)今父老子弟 虽患苦我 (42)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 思我言(

43)至今皆得水利 (44)民人以给足富

四、巩固检测

先自主背记重点词语解释,再同桌互提,巩固本节所学。

我的收获: 。 我的反思: 。

西门豹治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巩固文言字词 翻译全文 掌握课文内容

一、 温故互查

(一) 解释词语

1.通假字

(1)复一人趣之( )

(2)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

2、一词多义

(1)为 ①为治新缯绮縠衣( ) ②为治斋宫河上( ) ③是当为河伯父( )

(2)且 ①叩头且破( ) ②且留待之须臾( )

(3)之 ①问之民所疾苦( ) ②幸来告与之( ) ③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④豹视之( )

(4)其 ①豹问其故( ) ②至其时( )

(5)即 ①即娉取 ( )②即不为河伯娶妇( )

(6)以 ①以故贫( )②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

③民人以给足富( )

(7)是 ①是当为河伯父( )②是女子不好( )

③巫妪、弟子,是女子也( )④从是以后( )

3.词类活用

(1)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2)皆衣缯单衣( ) (3)民可以乐成( )

二、新课学习

(一)翻译重点句子

1、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2、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

3、洗沐之,为治新缯(zēng)绮縠(hú)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tí)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

4、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

5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6、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7、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8、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

9、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10、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

11、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12、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13、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二)合作解疑

1、翻译全文,互通有无,共同解疑。

三、巩固检测

(一)先自主背记重点句子,再同桌互提,巩固本节所学。

我的收获: 。 我的反思: 。

西门豹治邺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体会西门豹非凡的智慧和管理才能,受到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一、 温故互查

(一) 同桌互背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二) 齐读文本。

二、设问导读

活动一:了解一段故事

1. 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活动二:仔细调查案情

3. 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4. 西门豹已经知道了原因,但是他却故意说——(生读: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西门豹到底有何打算呢?

活动三:智慧为民造福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5. 西门豹是如何设计破除迷信的? 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巧妙吗?妙在哪里?抓住下面的四句话来分析。

篇三:《西门豹治邺》练习题

初四《西门豹治邺》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西门豹治邺》选自,作者是,末年的史学家。

2.给下列字注音。

邺()县廷掾()即娉()取为治新缯()绮()縠()衣张缇()绛()帷溺()其人民西门豹簪()弟子趣之()笔磬()

3.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通②弟子趣之通

4.比较每组中多义词的意思或用法。

①之问之民所疾苦()烦三老为入白之()状河伯留客之久()

②即即不为河伯娶妇()即将女出帷中()以敷即炉火烧绝之()

③行行牧且荛()行十余日()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④以以故贫()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民人以给足富()

⑤为为河伯娶妇()西门豹为邺令()烦三老为入白之()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会长老( )⑵为具牛酒饭食()⑶行数十里乃没 ( )⑷幸来告语之

( )⑸民人给足富( )⑹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⑺是女子不好()⑻其人家有女好者()⑼待之须臾( )

⑽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⑾凡投三弟子()⑿烦三老为入白之()⒀状河伯留客之久()⒁若皆罢去归矣()⒂发民凿十二渠( )

⒃西门豹簪笔磬折()(17) 至今皆得水利()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

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

③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④民可以乐成,不可以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

1、西门豹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3、划线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巫婆等人让“小家女好者”如此做的目的是什么?

4、从“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怎样的思想状态?

5、结合后文看,西门豹对长老说到为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的目的是什么?

(二)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1、文段中写西门豹将巫婆投入河中的理由是什么?西门豹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根据上文的故事情节填空。

为了将计就计地严惩巫婆和官绅,西门豹先是;然后;最后他故意面对漳河发问,且“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从而迫使他们以“色如死灰”的表情向人们证明了为河伯娶妇是骗局。

3、为什么西门豹明明知道巫婆和官绅的做法是骗局,却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而是去参加河伯的婚礼?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等语句都表现了西门豹巧于斗争。

B.本文在叙事上,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逐步展开情节。在人物刻画上,注意从神态、动作、语言的角度进行描写。这就使文章生动具体,情节跌宕起伏。

C.文中的西门豹是一个善于调查研究、讲究实事求是、处事足智多谋、雷厉风行的封建官吏形象。

D.河伯娶妇的迷信活动是由当地有政治权势的三老、廷掾和宗教势力的代表巫祝等相互勾结共同策划的。西门豹对此事先是怀疑后是彻底惩治。

5、西门豹说的“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是针对什么事情而发表的议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篇四:高考常见通假字

假期学案一——通假字 课文常见通假字辑录(按拼音顺序排列) ◇莫:通“暮”。 例1:岁亦莫止 《<诗经>两首》 例2:◇案:通“按”,察看。 例: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莫春者,春服既成 《侍坐》 ◇颁:通“斑”,黑白相间。 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缪:通“穆”。 例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廉蔺》 ◇倍:通“背”。 例1: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内:通“纳”,使进入。 例1: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 例2:亡走赵,赵不内 《屈

例2:上恤孤而民不倍 《<大学>节选》 原列传》

◇辩:①通“辨”,区别。 例1:此小大之辩也 《逍遥游》 例2:辩乎荣辱之境 ◇而:通“能”,能力。 例: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 《逍遥游》 ②通“变”,变化。 例:而御六气之辩 《逍遥游》 ◇采:通“彩”,彩色。 例:皆为龙虎,成五采 《鸿门宴》 ◇采:通“彩”,彩色。 例:皆为龙虎,成五采 《鸿门宴》 ◇卒:通“猝”,匆忙。 例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例2:卒惶急不知所为 《荆轲刺秦王》 ◇趣:通“促”,催促。 例1: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 例2:复使一人趣之 《西门豹治邺》 ◇丁宁:通“叮咛”。 例: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 ◇而:通“尔”,你,你们。例:字而幼孩 《种树郭橐驼传》 ◇反:通 “返”。 例1: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项脊轩志》 例2:反不讨贼 《晋灵公不君》 ◇伏:通“服”,心服。 例: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项羽之死》 ◇父:通“甫”。 例: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不:通“否”。 例:可与不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共:通“供” 例: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 ◇何:通“呵”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盖:通“盍”,何,怎样。例: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驩:通“欢”。 例:请毕今日之驩 《苏武传》 ◇还:通“环”,绕。 例1: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秦王》 例2:秦王方还柱走 《荆轲刺秦王》 ◇惛:通“昏”。 例: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齐桓晋文之事》 ◇棘:通“急”,紧急。 例:玁狁孔棘 《<诗经>两首》 ◇竟:通“境”,边境。 例:亡不越竟 《晋灵公不君》 ◇距:通“拒”。 例: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 ◇倔:通“崛” 例:倔起阡陌之中 《过秦论》 ◇决:通“诀”,诀别。 例:与武决去 《苏武传》 ◇扣:通“叩”,询问。 例: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大铁椎传》 ◇离:通“罹”,遭遇。 例:“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 ◇敛:通“殓”。 例:敛不凭其棺 《祭十二郎文》 ◇缪:通“缭”。 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赤壁赋》 ◇列:通“裂”。 例:列缺霹雳 《梦游天姥吟留别》 ◇闵:通“悯”。 例:夙遭闵凶 《陈情表》 ◇冥:通“溟”。 例:北冥有鱼 《逍遥游》 ◇摩:通“磨”。 例: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报任安书》 ◇泮:通“畔”。 例:隰则有泮 《<诗经>两首》 ◇畔:通“叛”,背叛。 例:畔主背亲 《苏武传》 ◇傍:通“旁”,旁边。 例:合葬华山傍 《孔雀东南飞》 ◇辟:通“僻”, 行为不正。 例:放辟邪侈 《齐桓晋文之事》 ◇冯:通“凭”。 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赤壁赋》 ◇枪:通“抢”,撞、触。 例:见狱吏则头枪地 《报任安书》 ◇禽:通“擒”,逮捕。 例:一时收禽 《张衡传》 ◇诎:通“屈”。 例:其次诎体受辱 《报任安书》 ◇取:通“娶”。 例: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 ◇纫:通“韧”。 例:蒲苇纫如丝 《孔雀东南飞》 ◇女:通“汝”。 例: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蓐:通“褥”。 例:常在床蓐 《陈情表》 ◇善:通“缮”,修治,擦拭。例:善刀而藏之 《庖丁解牛》 ◇失:通“佚”,散失。 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报任安书》 ◇世:通“逝”。 例: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祭十二郎文》 ◇受:通“授”,传授。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孰:通“熟”仔细。 例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2: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愬:通“诉”,控告。 例:皆欲赴愬于王 《齐桓晋文之事》 ◇当:同“倘”,假如。 例: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剔:通“剃”。 例:其次剔毛发 《报任安书》 ◇庭:通“廷”,朝廷。 例:拜送书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 ◇涂:通“途”,路途。 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说:通“脱”。 例:犹可说也 《<诗经>两首》 ◇罔:通“网”。 例:及罪至罔加 《报任安书》 ◇无:通“毋”。 例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诗经〉两首》 例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亡:同“无”。 例1:空自苦亡人之地 《苏武传》 例2:武父子亡功德 《苏武传》 ◇希:通“稀”。 例: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郤:通“隙”,嫌隙。 例:令将军与臣有郤 《鸿门宴》 ◇见:通“现”。 例1: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例2:靡不毕见 《屈原列传》 例3:美恶必见 《求谏》 ◇乡:通“向”。 例: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信陵君窃符救赵》

◇生:通“性”,本性。 例:君子生非异也 《劝学》 西华侍坐》 ◇羞:通“馐”。 例: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祭十二郎文》 ◇郤:通“隙”,嫌隙。 例:令将军与臣有郤 《鸿门宴》 ◇摩:通“磨”。 例: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报任安书》 ◇见:通“现”。 例1: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例2: ◇莫:通“暮”。 例1:岁亦莫止 《<诗经>两首》 例2:靡不毕见 《屈原列传》 例3:美恶必见 《求谏》 莫春者,春服既成 《侍坐》 ◇乡:通“向”。 例: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信陵君窃符救赵》 ◇缪:通“穆”。 例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廉蔺》 ◇生:通“性”,本性。 例:君子生非异也 《劝学》 ◇内:通“纳”,使进入。 例1: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 例2:亡走 ◇羞:通“馐”。 例: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祭十二郎文》 赵,赵不内 《屈原列传》 ◇于:通“吁”。 例:于嗟鸠兮,无食桑椹 《<诗经>两首》 ◇而:通“能”,能力。 例: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 ◇俨:同“严”,整齐的样子。例:俨骖騑于上路 《滕王阁序》 ◇泮:通“畔”。 例:隰则有泮 《<诗经>两首》 ◇厌:通“餍”,满足。 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畔:通“叛”,背叛。 例:畔主背亲 ◇傍:通“旁”,旁边。 例:合葬华山傍 ◇辟:通“僻”, 行为不正。 例:放辟邪侈 ◇冯:通“凭”。 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枪:通“抢”,撞、触。 例:见狱吏则头枪地 ◇禽:通“擒”,逮捕。 例:一时收禽 ◇诎:通“屈”。 例:其次诎体受辱 ◇取:通“娶”。 例:终老不复取 ◇纫:通“韧”。 例:蒲苇纫如丝 ◇女:通“汝”。 例:诲女知之乎? ◇蓐:通“褥”。 例:常在床蓐 ◇善:通“缮”,修治,擦拭。例:善刀而藏之 ◇失:通“佚”,散失。 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世:通“逝”。 例: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受:通“授”,传授。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通“熟”仔细。 例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2: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愬:通“诉”,控告。 例:皆欲赴愬于王 ◇当:同“倘”,假如。 例: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剔:通“剃”。 例:其次剔毛发 ◇庭:通“廷”,朝廷。 例:拜送书于庭 ◇涂:通“途”,路途。 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说:通“脱”。 例:犹可说也 ◇罔:通“网”。 例:及罪至罔加 ◇无:通“毋”。 例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亡:同“无”。 例1:空自苦亡人之地 例2:武父子亡功德 《苏武传》 ◇希:通“稀”。 例: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苏武传》 《孔雀东南飞》 《齐桓晋文之事》 《赤壁赋》 《报任安书》 《张衡传》 《报任安书》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论语>十则》 《陈情表》 《庖丁解牛》 《报任安书》 《祭十二郎文》 师说》 例《齐桓晋文之事》 《六国论》 《报任安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寡人之于国也》 《<诗经>两首》 《报任安书》 《〈诗经〉两首》 例2:《苏武传》 公 ◇要:通“邀” 。 例:要项伯 《鸿门宴》 ◇以:通“已”,动词,止。 例:无以,则王乎 《齐桓晋文之事》 ◇以:通“已”,已经。 例1:日以尽矣 《荆轲刺秦王 例2: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 ◇景:通“影”。 例: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与:通“欤”。 例:庶乎其传也与? 《<日知录>三则》 ◇圜:通“圆”。 例1:何方圜之能周兮 离骚》 例2:幽于圜墙之中 《报任安书》 ◇说,通“悦”。 例1:秦伯说 《烛之武退秦师》 例2:秦王必说见臣 《荆轲刺秦王》 ◇有:通“又”。 例1: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陈情表》 例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十则》 ◇由:通“犹”,像。 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兰亭集序》 ◇章:通“彰”。 例:芳菲菲其弥章 《离骚》 ◇蚤:通“早”。 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例3:夫人不能蚤自裁绳墨之外 《报任安书》 ◇责:通“债”。 例:则仆偿前辱之责 《报任安书》 ◇振:通“震”。 例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刺秦王》 例2:秦舞阳色变振恐 《荆轲刺秦王》 例3: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荆轲刺秦王》 ◇指:通“旨”。 例: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 ◇知:通“智”。 例1: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例2:知效一官 《逍遥游》 例3:小知不及大知 《逍遥游》 例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属:通“嘱”。 例:举酒属客 《赤壁赋》 ◇濯:通“浊”。 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屈原列传》 ◇从:通“纵”,合纵。 例: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 ◇尊:通“樽”。 例1: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例2:形似酒尊 《张衡传》 例3:皆隐在尊中 《张衡传》 ◇坐:通“座”。 例: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

《邹忌讽齐王纳谏》《子路、曾皙、冉有、

篇五:通假字汇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通假字(150个)

1.案:通“按”,察看 例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

2.颁:通“斑”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板:通“版”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4.倍:通“背”,违背 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辟:通“避”,躲避 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殽之战》) .

6.弊:通“敝”,困乏,疲惫 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 .7.辩:通“辨”,区别 例如:此大小之辩也。(《逍遥游》) .8.裁:通“才” 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

9.采:通“彩”,色彩

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 .

10.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 11.唱:通“倡”,倡导 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2.沈:通“沉” 例如:暮霭沈沈楚天阔。(《雨霖铃》旧教材) ..

13.绌:通“黜”,贬黜

1

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

14.垂:通“陲”,边关

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白马篇》) .15.歠:通“啜”,给水喝

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勾践灭吴》) .16.趣:通“促”,催促 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17.卒:通“猝”,突然 例如:卒然边境有急。 (《论积贮疏》) .18.卒:通“猝”,仓促 例如: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西门豹治邺通假字)

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俗称“蘸火”。这里指用药浸泡

例如: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 .

20.厝:通“措”,放置 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21.错:通“措”,措施

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 .22.道:通“导”,引导

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 .23.得:通“德”,感激恩德 例如: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24.雕:通“凋”,凋谢,凋零 例如:岭峤微草,凌冬不雕。(《采草药》) .25.尔:通“耳”,表限止语气,罢了 例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6.而:通“尔”,你 例如:而翁长铨。(《记王忠肃公翱事》) .

例如:“今日往而不反.

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28.不:通“否”

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29.父:通“甫” 例如:长乐王回深父.

。(《游褒禅山记》) 30.共:通“供”,供给 例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31.酤:通“沽”,买酒 例如:酒酤.于市。(《训俭示康》) 32.灌:通“盥”,洗 例如:媵人持汤沃灌.

。(《送东阳马生序》) 33.曷:通“何”,什么

例如: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

故哉?(《五人墓碑记》) 34.盖:通“盍”,何不

例如: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35.盖:通“盍”,怎么 例如: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36.衡:通“横”,横行 例如: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论积贮疏》) 37.还:通“环”,绕 例如: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38.堕:通“隳”,毁坏 例如: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殽之战》) 39.火:通“伙” 例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40.或:通“惑”。想不通 例如:无或.

乎王之不智也。(《弈秋》) 2

例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42.贾:通“价”,钱

例如:如有营,予佐尔贾。..(《记王忠肃公翱事》) 43.戒:通“诫”,告诫 例如:保戒.团众装药实弹。(《冯婉贞》) 44.距:通“拒”,把守 例如:距.

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45.决:通“诀”,诀别

例如: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46.菁:通“精” 例如: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7.具:通“俱”,全,都 例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48.累:通“缧”,绳索,“累臣”,这里代俘虏 例如:不以累.臣衅鼓。(《殽之战》) 49.雷:通“擂”,击打 例如: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赤壁之战》) 50.离:通“罹”,遭受,遭遇 例如: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51.列:通“裂” 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 52.廪廪:通“懔懔”,危惧的样子 例如:而直为此廪廪..

也。(《论积贮疏》) 53.陵:通“凌”,凌辱 例如:贾家庄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54.录录:通“碌碌”,平庸 例如:公等录录..

,皆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

例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勾践灭吴》) 56.冥:通“溟”,大海 例如:北冥.

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 57.摩:通“磨” 例如: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报任安书》) 58.摩厉:通“磨砺”,切磋,讨论 例如: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勾践灭吴》) 59.没:通“殁”,死 例如:孝公既没.

。(《过秦论》) 60.缪:通“穆” 例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61.莫:通“暮”,夜晚 例如: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 62.内:通“纳”,放入 例如:内.所著披袄中。(《记王忠肃公翱事》) 63.内:通“纳”,接纳 例如:距关,毋内.

诸侯。(《鸿门宴》) 64.奉:通“捧”,恭敬的拿着 例如: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65.被:通“披”,披散 例如:(屈原)被.

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66.被:通“披”,穿 例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67.罢:通“疲”,疲惫病弱的 例如:罢.

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68.冯:通“凭”。乘着 例如: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例如:一日暴.

之,十日寒之。(《弈秋》) 70.觭:通“奇”,奇特 例如: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71.契:通“锲”,刻 例如:遽契.

其舟。(《察今》) 72.誓:通“愆”,过错

例如: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孔雀东南飞》) 73.枪:通“抢”,碰撞

例如: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报任安书》) 74.禽:通“擒”,捉拿 例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75.趣:通“趋” 例如: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兰亭集序》) 76.殴:通“驱”,驱赶,督促 例如:今殴.

民而归之农。(《论积贮疏》) 77.詘:通“屈”,弯曲 例如:其次詘.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报任安书》) 78.取:通“娶”,娶亲

例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79.阙:通“缺”,空缺,间隔 例如: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报任安书》) 80.阙:通“缺”

例如:两岸连山,略无阙.

处。(《三峡》) 81.輮:通“煣”,木工用火熨木料,把直的变成弯的 例如: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82.善:通“缮”,擦拭 例如:善.

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3

例如: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84.耆:通“嗜”,喜爱

例如: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触龙说赵太后》) 85.世:通“逝”,逝世

例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祭十二郎文》) 86.逝:通“誓”,发誓 例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 87.受:通“授”,教授,传授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88.孰:通“熟”,仔细 例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89.帅:通“率”,率领 例如: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勾践灭吴》) 90.剔:通“剃”

例如: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报任安书》) 91.田:通“畋”,打猎 例如:今王田.猎于此。(《庄暴见孟子》) 92.帖:通“贴”,粘贴 例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 93.庭:通“廷”,朝廷 例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94.涂:通“途”,道路 例如: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95.说:通“脱”,摆脱 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

也。(《诗经·卫风·氓》) 96.挽:通“晚” 例如:必用此为物,挽.

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报任安书》)例如: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98.亡:通“无”,没有 例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

度。(《论积贮疏》) 99.熙:通“嬉”,嬉戏,开玩笑 例如: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100.郤:通“隙”,隔阂,嫌怨

例如: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 101.孅:通“纤”,精细 例如: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论积贮疏》) 102.见:通“现”,出现 例如: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103.向:通“响” 例如: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庖丁解牛》) 104.乡:通“向”,朝着 例如: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 105.刑:通“型”,作榜样 例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齐桓晋文之事》) 106.生:通“性”,资质,禀赋 例如:君子生.

非异也。(《劝学》) 107.羞:通“馐”,食物 例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祭十二郎文》) 108.于:通“吁”,嗟叹 例如:于.嗟鸠兮,无使桑葚。(《诗经·卫风·氓》) 109.还:通“旋”,转身 例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10.县:通“悬”,挂

4

例如: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伐檀》) 111.俨:通“严”,整治 例如: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滕王阁序》) 112.炎:通“焰”,火焰 例如:顷之,烟炎.

张天。(《赤壁之战》) 113.厌:通“餍”,满足

例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114.阳:通“佯”,假装 例如:皆阳.应曰:“诺”。(《记王忠肃公翱事》) 115.要:通“邀”,邀请 例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116.已:通“以” 例如: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117.已:通“矣”

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118.翼:通“翌”,第二天 例如: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 119.益:通“溢”,涨水 例如: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察今》) 120.景:通“影”,影子

例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121.由:通“犹”,犹如 例如: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兰亭集序》) 122.有:通“又” 例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 123.与:通“欤” 例如: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124.原:通“源”,来源

例如: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

也。(《货殖列传序》) 125.圜:通“圆”

例如:石青苍色,多平方,少圜.。(《登泰山记》) 126.员:通“圆” 例如: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张衡传》) 127.说:通“悦”,高兴,喜欢 例如:而民说.之,使王天下。(《五蠹》) 128.芸:通“耘”,耕耘 例如:植其杖而芸.

。(《荷蓧丈人》) 129.蚤:通“早” 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130.章:通“彰”,明显

例如: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131.適:通“谪”,贬谪 例如:发闾左適.

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132.振:通“震”,震动 例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刺秦王》)133.政:通“征”,指徭役 例如: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 134.支:通“肢”,肢体 例如:至舍,四支.

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135.直:通“值”,价值

例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136.指:通“旨” 例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 137.止:通“只”,仅 例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138.识:通“帜”,标志,记号

5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