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孙子兵法百家讲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0:28:43 字数作文
孙子兵法百家讲坛字数作文

篇一:百家讲坛孙子兵法

主讲人简介 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孙子兵法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 《春秋军事史》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教论》 《孙子评传》等。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 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 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 在今天,人们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军事的 。 范畴,其蕴涵的哲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本讲中,多年从事古代军事理论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黄朴民从 《孙子兵法》的体系分析入手,对其思想和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 究。他认为孙子兵法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用 哲学理念的层面, 来观察战争现象, 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 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它包含了四个层次:第一个 是战争观念,第二个层次是战略思想,第三个军事思想的层次, 第四个层次是治兵的理论。黄朴民教授说, “我觉得《孙子兵法》 的意义,不完全在它兵法的本身,它始终在提醒大家,怎么来对待问题,怎么来把握战争的机遇,战争的机遇,怎么来赢得战争的胜利,它是提醒你,它不断在提醒,不断的让人们去思考,不 断的让人们去思考, 不断的给大家始终留下一种探索的空间” 我 “ 认为孙子兵法实际上在十个层面上, 对我们今天而且对整个战争 形态,它提出了自己一种对立的统一的一种矛盾观,因为解决任何问题,它都在矛盾的互动当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当中来运作的, 《孙子兵法》关键就围绕着十个问题,十对矛盾在今天都有 我们继续思考的价值,和启迪的意义” 。最后,黄朴民教授结合 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孙子兵法》热等现象,提出要正确理解 和认识《孙子兵法》 ,不能盲目和崇拜。

全文 讲座现在开始: 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孙子兵法》这个名字, 它的许多格言,就是军事格言大家都能背、也能随口说出来,什 么“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上兵伐谋” 、 、 “不战而屈人之兵” 、 “避实而击虚”等等等等。最为厉害的是,我们甚至把《三十六 计》与《孙子兵法》也等同起来,什么一些阴损的招数都好像都 出自《孙子兵法》 ,什么“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三十六计走 、 为上”“上屋抽梯” 、 、 “美人计”等等,好像都是从《孙子兵法》那里出来的。这说明一个什么情况呢?一个说明《孙子兵法》的名头特别大,把什么中国的计谋都往它的名下归。但是我得告诉大家,这个认识是不全面,也是模糊的。 《孙子兵法》是讲诡道, “兵者,诡道也” ,但是它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假如我们 把《孙子兵法》跟《三十六计》完全等同起来的话,那么就给大家一个什么印象呢?《孙子兵法》无非是些小人的伎俩,而不是君子的哲学,这实际上表面上是推崇《孙子兵法》 ,实际上是降 低了《孙子兵法》 ,降低了《孙子兵法》的价值。 那么, 《孙子》作为一个兵法,它是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那么《孙子兵法》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 用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 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这个书篇幅不大,只有 五千九百多个字,它自己本身有个逻辑体系,它十三篇,多一篇 少一篇都是不行的。它是经过严格的一种学术剪裁的一种东西。 你看它第一篇是《计篇》 ,打仗之前要算,那么《计》放在第一 篇;第二篇是《作战篇》 ,这个作战不是现在的作战,而是准备 战争, 你看算好了他就要准备了。 当然准备充分的时候, 它要谋, 要谋攻,后面你看它《行篇》 《势篇》 《虚实篇》 《军政篇》 《九变 篇》都是讲一些具体的作战的要领,那么最后面它又是讲地形、 行军、火攻等等,一些具体的战术问题,就更细化了。到最后 13 篇是用间,因为孙子兵法特别重视“知彼知己” ,用间,用间 谍么,要了解情报,掌握情报,又围了个圆圈,又转回来了。中 国的文化就是个大圆圈,老是在循环,但是每次循环都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发展和升华, 《孙子兵法》本身它是有个内在的逻辑体系。

那么,我们今天按现代军事学的体系来分析的话, 《孙子兵 法》至少包含四个层次:

第一个是它的战争观念。一个军事家, 一个军事思想家,他首先对战争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是肯定战 争、还是否定战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怎么样,战争与民心向背 的情况又有什么, 胜负又有什么关系, 那么战争要不要区别性质, 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它必须要有个基本的看法。孙子的战 争观,他的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慎战” ,谨慎地对待战争。他 既不否定战争,因为在当时那个时候,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 象, 国家要统一嘛, 还得打仗才能完成统一, 所以他不否定战争, 但是他又反对穷兵黩武, 反对把战争看成是最好的包医百病的良 方,这是孙子的对战争的一个基本的态度。这是他的战争观,简 单地说就是慎战思想。 第二个层次是他的战略思想。第一个他是推崇“不战而屈人 之兵”的全胜战略,就是说追求万全,追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 的胜利;第二个他的战略思想里面非常突出的,他是提倡先发制 人,他认为,打仗不能被动而打,必须自己主动进攻; 第三个 他认为战争应该速战速决,要进攻进攻再进攻,以最短的时间里 边,取得最大的战果,实现战争的目标。这是他的战略思想的一 个基本情况。 第三个他的军事思想的层次,就是兵学体系里面第三个层 次,是他的战术思想,这个思想是孙子所有整个兵学体系里面的 主体部分,也是他的核心。 《孙子兵法》说来说去就是用兵的方法,那么他实际上就把重点是放在用兵方法的探讨上,他里面提 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包括他的争取战争主动权的思想――“致 人而不致于人” 。这个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包含了一切战争里面 的最主要的核心含义,就是说:调动别人,不要被别人所调动。 就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第二个他讲的要“知彼知己” , 这个刚才一开始就说了,你不了解情况你不能打,情况了解得不 充分也不能打,不但要知彼知己,而且要早知,你战争你要了解 情况要有时效性,过了时的话,就过了期, “明日黄花”了。还 有一个我们经常说――“避实而击虚” ,你不能跟别人硬碰硬, 你要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击别人的薄弱,这是关键的一个方面。 第四个层次,也是最后一个层次,是治军的理论,是管理军 队和建设军队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军队是老百姓组成的,这 个军队不经过训练,不经过调教没有一定的纪律,没有一定的规 章制度,它是形成不了战斗力的。所以孙子对这个问题,他也非 常非常地重视,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治军的方法,那么这些 方法和许多包括用将,将领用什么样的人,包括部队的训练,包 括部队的赏罚,就是说怎么奖励怎么惩罚等等等等很多。他的核 心就是一句话,叫做“令之以文,齐之以物” ,就是用政治教育、 物质管理、精神鼓励来教育军队,使他们形成为谁打仗、为谁作 战的一种基本的思想, 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思想教育; 齐 “ 之以物”就是要用严格的军纪军法,谁犯了错误,那坚决不留情 面,就是要加以惩罚。这是《孙子兵法》的四个思想的基本层次,按现代军事学术的范畴可以这么整理。 《孙子兵法》它实际上诞生的时候,还是蛮早的,出来以后 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唐朝李世民说了一句话,他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就 是说兵书几百种,但是没有一本是超过《孙子兵法》的。王安石 说只要用孙子一、两句话便可以成就功名。有一句话是明朝,就 是茅元仪讲过的一段话,我认为他对《孙子兵法》的定位是最准 确了、讲的最好的。他说“前孙子者” ,就是比孙子早的兵书, “孙子不遗” ,它里面的精华《孙子兵法》里面都包含了。 “后孙 子者” ,孙子以后两千五百年出的一些兵书, “不能遗孙子” ,就 是超越不了孙子的基本范畴, 实际上这句话就把孙子的定位已经 定好了。那么在国外, 《孙子兵法》影响也是蛮大的,你看尼克 松,他写了一本书, 《1999 不战而胜》 ,他里面就引用了好多的 孙子的语录。 西方几个二十世纪比较著名的战略学家, 像约米尼、 利德尔哈特、柯林斯,这里有英国的,有美国的,他们都(对) 《孙子兵法》都是非常推崇的。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孙子兵法》的意义,不完全 在它兵法的本身。我们现在就要说 ,一本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兵 书,为什么到今天大家还要学,还要关注,甚至有的时候还想运 用?它本身就有非常值得人思考的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或者说 文明有两种形态,有一种现在我们也很重视,就是说它是当时很 辉煌、 很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中国的甲骨文、 商朝

的文字,我们今天肯定有人要,当然人很少了,要去研读这些文字,但是 研读这些文字,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书写什么电脑输入法,比如方 正输入法,它不会去发明,用不着了,因为它已经是死的了。我 们用它去了解商朝的历史可以,我们去了解文字的演变史可以, 但这是专家之学,跟老百姓、普通民众没有关系,最多跟书法家 有点关系,他写一个甲骨文,写一副对联,挂在那里大家都看不 懂,但是大家都说厉害,说这个书法家,说是要写情书的话,假 如说想让大家不知道的话, 做识别的话, 可以用甲骨文来写情书, 公开化都不要紧,公开的情书,人家都看不懂,只有你两个人看 得懂。这个是有,但是极个别的现象,不能代表普遍的现象,这 是一个情况。 第二种文明形态, 就像 《周易》 像 、 《老子》 像 、 《孙子兵法》 、 像《论语》 ,这些文明的积淀它还是活的,它是生生不息的,它 是今天还是给人能有启示,能有启发的一个东西。那么《孙子兵 法》就属于第二种,跟我们现在生活还有关系的一种文化积淀。 那么《孙子兵法》它始终在提醒大家:怎么来对待问题?怎么来 把握战争的机遇?怎么来赢得战争的胜利?它是提醒你, 它不断 地在提醒,不断地让人们去思考,不断地是给大家始终留下一种 探索的空间。那么,我研究《孙子兵法》十多年,我自己一直在 考虑一些问题,我认为《孙子兵法》实际上在十个层面上,对我 们今天而且对整个战争形态, 它提出了自己一种对立的统一的一 种矛盾观。因为解决任何问题,它都在矛盾的互动当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当中来运作的。 《孙子兵法》关键就围绕着十个问题, 十对矛盾,在今天都是我们继续思考的价值和启迪的意义。 第一个关系,我认为是义与利的关系。就是说战争这个东西 肯定不好玩, 要死人的, 从道德的意义上讲、 从人道的意义上讲, 战争是不应该有的, 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讲、 从实际的利益来讲, 战争又是不可以没有的。那么孙子他要解决的问题,他的思想的 一个困惑,或者他设法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如何使道德和功利 取得一个平衡点,找到一个结合点,统一起来。我们一直以为孙 子光讲功利,是,孙子特别强调利。他一开始就讲了, “兵以诈 立,以利动” ,就是说军队打仗,就是根据利益的大小来决定要 不要打,或者怎么打。那么他讲“非利不动” ,就是没有利益就 不要打, 得不到好处就不要动, 不到威胁的时候, 不要动用军队。 他首先关注的是一个利,他说“合于利而动” ,就是说符合利益, 有利益可取,军队打; “不合于利,而止”就停下来不要打,他 确实是个功利主义这个立场。 但是孙子难道就不讲道德?孙子是 很讲道德的,孙子他要“上兵伐谋” ,他就是要用最小的损失 来取得最大的战争效果。他本身就是人道的做法,他要提倡“伐 谋” “伐交” ,就是说要打外交战,要谋略打败敌人,而反对“伐 兵” ,就是公开打仗,他最反对的是“攻城” ,认为攻城是下策, 那么他也是考虑到人员伤亡,要减轻伤亡,他本身也是有道德的 含义在里面。 那么这个就是说, 他是找一种平衡点, 既要讲道德, 实际上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发呢?就是说游戏要有规则, 道德要有底线。做什么事情我认为都是既要讲究利,又要讲究义,道义 跟功利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孙子的第一对矛盾。他不断地 探索而且提出了他的看法,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你不能 不承认他的思想的深邃性, 掌握问题的深刻性, 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统一,是力与谋的统一、力与计的统一,就是说力量 实力跟谋略的统一。 《孙子兵法》大家都说是讲谋略的,这话没 错。但是呢,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讲谋略的,它非常注重实力, 它跟《三十六计》最大的不同,就是《三十六计》是玩空手道, 做无本生意的事情。 《孙子兵法》它讲你的谋略虽好,你必须用 实力做基础,没有实力你的谋略就根本无所施展,但是没有谋略 你的实力也是空摆设,也没用,两者要有机地统一起来。 譬如说他讲“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 他就说一定的土地面积,可以出一定的物质资源,而一定的物质 资源,可以出一定的军队,一定的军队就构成了实力的对比,那 么实力的对比决定了战争胜负的最后归属,那么,他是很重视实 力的。那么我们今天也可以想,我们现在既要讲技巧、讲谋略, 同时呢,也更需要讲实力。这个实力当然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 解,譬如说我们作为学生的话,文凭就是个实力,

外语就是个实 力,计算机方面也是实力,会开车什么东西的现代人,本身就是 一个实力。但是你有这些实力,没有人赏识你,或者你自己没有 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机遇,那么你这个实力,你只好自己老是 愤愤不平,怨命运不公。是啊,没有人发现你,没有人重用你, 但是等到你计谋最好,你没实力,你什么也拿不出来。招聘的时 候,它要什么双学位,要硕士学位,你拿不出来,那么连谈的机 会都没有,你的谋略根本用不起来。所以孙子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实力跟谋略的统一,这是他的第二个统一。 第三个统一,是常与变的统

一。孙子他特别重视军事学的一 般原则,这个一般原则就是“常” ,稳定的、相对稳定的、已经 成为经验之谈的那些东西,这些经验都是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 经过战争实践提出来的,他对这些东西他认为应该重视。他还讲 到了许多这方面的话,譬如说他里面讲到,有些基本原则,我们 今天还是有启发的,他说“穷寇勿迫” ,就是说别人――走投 无路的敌人,你不要逼得太凶了。逼得太凶了,他要狗急跳墙, 他要跟你拼命的。包围敌人要留下缺口, “围师必阙” ,这些都是 无数次战争得出来的一个经验,所以呢,这些基本经验,孙子非 常重视。但是孙子认为,用兵更重要的是“变” ,他说“兵无常 势,水无常形” ,就是军队打仗没有规定的一种具体的方法,但 就像流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流水流到哪里算哪里,那么 他认为变化随机应变, 通权达变, 才是用兵的最上层的那种境界。 所以两者既要遵从客观规律,或者说一般的军事原则,同时又要 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原则, 去发挥去运用, 这个两者应该统一起来, 这是他的第三个统一。 第四个统一是物与我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统一。 《孙子》里面有些话我们表面看起来,是很矛盾的那样子。他说了, “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以去强求,不可以去创 造,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是不可以去强行创造、强求;可是他 的《虚实篇》里面又讲到了“胜可为也” 这里他把“不”字拿 , 掉了, 这不是撰写当中出现了错解, 可是他怎么写呢? “敌虽众, 可使无斗” ,就是军队虽然多,但是让它打不了,没法打。他这 个话,一看,在同一本《孙子兵法》里面,五千多字里面怎么会 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实际上它就包含了一种深层次、一种 哲理的思考。他认为,一方面,战争是一种客观现象,你必须实 事求是, 尊重客观的实际, 不能违背客观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去打。 但同时,作为指挥员对战争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不是被动的, 而是应该主动的, 你应该积极去创造条件, 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 使胜利早点到来。所以这两者之间尊重客观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两者不是对立的,甚至认为他们之间是统一的,这是他的第四个 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他不断给人提供一种思想上的一种启迪。 第五个就是虚与实的统一。所谓“上兵伐谋”是他的一面旗 帜,它是一种用兵的宗旨,也是最理想的境界,这是一面旗帜, 是说的如何打什么等等,那是具体做的,说的跟做的有时候表面 上是不统一的。实际上孙子认为内在是统一的,基础做好,最后 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我们今天大家在座的你尽可以想,十年以 后我成为比尔盖茨的那种发大财、开宝马车人。目标可以定得很 高,但是具体的是你还得先把学分修满了,把文凭先拿出来,先 三千五千先干起来,然后再挣一个月十万八万的,那是两回事,所以它是有步骤和他的远大目标之间的统一。 孙子一直考虑这个 问题,所以这是他的兵学里面又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那么第六个他的统一就是利与害的统一。他认为任何事物, 战争也一样,都包含着利和害的两个方面。你要接受战争这个事 物,你光想得利, 不想它的害,这是不现实的,就像喜欢一个人, 你喜欢他的优点的同时,你要接受他的缺点,没有了他的缺点, 他的优点同时也不存在。所以孙子他这方面的话很多,他最高明 的一句话,就是“赋智者之虑” ,就是聪明人的考虑“比杂余厉 害” ,就是说把利与害放在一起,来辩证地对待,只有在做一件 事情的时候,考虑利的同时,你才会想到有可能危害;在危害的 时候,你也要想到有利的一面,就叫做“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 因为祸与福它是在同一事物里(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孙子兵法百家讲坛)面保存着的, 而且它是在不断地转 化当中,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第七个他的统一,就是迂与直统

一。就是说我们现在讲,两 点之间直线连接起来,是最短的距离。曲线的话,你肯定要绕

一 圈,那表面上看来肯定是远路了,实际上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孙 子特别强调,就是说,你不能是开门见山,或者直接军事、冲突, 而是要通过曲折的道路,来达到效率,达到你想要有的效率。比 如说现在写信,写信的时候,我要问一个同学一本书,他上次借 我的,我又特别熟,又不好意思开口要,我可以写封信: “最近 我们在一起聚餐,我们还谈到你了,张三现在找了一个美眉,现 在很愉快,李四那个地方工作也不错,收入很高,然后大家都很想念你,你什么时候来北京,大家一起聚,老同学多年不见了” , 到最后信完了最后一句话“又及” ,写个“又及” ,好像附带一句, “上次你借我一本什么书,能不能还给我?”表面上是一个实际 上是曲里拐弯,这封信写了半天,最后一句,漫不经心这句话上 面,而不是前面那些虚套,这个叫做“迂为直” ,就是孙子讲的 “迂为直,以换为利” ,实际上表面上是走远路,实际上是走近 路。这个是孙子认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 那么第八个统一,就是事与节的统一,就是说做任何事物, 孙子特别强调,要中庸。书上没有提到“中庸”这个词,中庸这 个词是儒家的,但是他们的原则是一样的。中庸是把握分寸感, 这个分寸很重要,这个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这个你“过犹 不及” ,你做过头了,跟没做到一回事。怎么恰到好处,孙子他 对这个问题,他有很深刻的认识,也作为矛盾的一个对立体,他 来加以判断。他在《九变篇》讲到了一种将善用的五种错误和危 险:第一个危险,就是“必死” ,你一定应该不怕牺牲,那么就 “可杀也” ,就会被敌人杀掉; “必生” ,你怎么想保存自己,要 是想保存自己, “必生,可擒也” ,你会做人家的俘虏;那么“愤 术” ,就是你用一生气,这个人脾气很暴躁,容易被别人侮辱; 那么你“廉洁” ,你好名声,那么人家也可以让你难受;最后一 条,叫“爱民” ,本来爱护老百姓,那是好事情,他说“可烦也” , 可以骚扰得他不得安宁。实际上他这里讲的就是度的把握的问 题,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不怕牺牲、善于保全、爱好名节、同仇敌忾、爱护老百姓,都是好的品德,可是问题就在于它上面多了 一个字,叫“必” ,做过头了,那么就要走到事物的反面。我认 为,这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大局限。 第九的就是全与偏的统一。他里面讲全胜, “自保而全胜” , 就是说他追求胜利上的完全,不要有缺陷,追求那种万全之策。 但是孙子也看到了, “全”有时候也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呢?有 时候事情要走偏锋。 他讲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 “无所不备” 叫做 , 就是你处处防备, “无所不寡” ,这是用兵上的一个原则。你的兵 力到处防备的话,那么你的战线就拉长了,你的兵力不够用。两 者应该是统一,我们应该追求万全,但是万全之策毕竟是一种美 好的理想,实际上有时候真正是像孙子所说的集中兵力、各个突 破、抓住主次、分清主次、重点开拓。你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 把抓,那么肯定是没有希望的。 最后一个统一是知与行的统一。 他特别强调, 既要善于学习, 但是更要重视实践,没有学习没有知识积累,没有理论做指导, 你的实践是盲目的。但是没有实践,你的理论那是虚摆设,是你 的小菜上面,我们吃的冷盘上面的萝卜花,中看不中用的。所以 他始终强调了这两者之间的统一,也是一个协调。我觉得《孙子 兵法》我读到现在,我就是归纳出这十个对立的统一。十个对立 统一,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什么概念:它是用兵的真艺术, 人生的大智慧。那么,它实际上包含了非常多的几种矛盾对立统 一,一组一组的矛盾,一组一组的范畴,最后升华为人生的大智慧,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部分。 最后一个部分,就是怎样理解。究竟怎样去理解和运用《孙 子兵法》?现在《孙子》研究当中, 《孙子》运用当中,有四个 问题。 第一个呢,是歪曲原意,是吧?信口开河、引书圆说、移花 接木,就是孙子不是这个意思,你把它拧过去了,完全给它,那 你何必要《孙子兵法》?你自己搞出一个新的东西不就完了。譬 如说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 ,有个日本的孙子研究者,叫做逢 屋千村的,而且他的观点到我们今天国内还很有市场,他说《孙 子兵法》不是打仗的, 《孙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是和平主义 者,是不战主义。我想要问了:写《孙子兵法》 ,孙子运气不太 好, 孙子要运气好一点, 活到现在的话, 和平奖首先要授给他了。 这个完全是跟孙子原意不符的,孙子说过不战主义、和平主义, 他干嘛

篇二:百家讲坛《孙子兵法》

百家讲坛《孙子兵法》.txt∞-一人行,必会发情 二人行,必会激情 三人行,必有奸情 就不会被珍惜。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孙子兵法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教论》、《孙子评传》等。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在今天,人们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军事的范畴,其蕴涵的哲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本讲中,多年从事古代军事理论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黄朴民从《孙子兵法》的体系分析入手,对其思想和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他认为孙子兵法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它包含了四个层次:第一个是战争观念,第二个层次是战略思想,第三个军事思想的层次,第四个层次是治兵的理论。黄朴民教授说,“我觉得《孙子兵法》的意义,不完全在它兵法的本身,它始终在提醒大家,怎么来对待问题,怎么来把握战争的机遇,战争的机遇,怎么来赢得战争的胜利,它是提醒你,它不断在提醒,不断的让人们去思考,不断的让人们去思考,不断的给大家始终留下一种探索的空间”“我认为孙子兵法实际上在十个层面上,对我们今天而且对整个战争形态,它提出了自己一种对立的统一的一种矛盾观,因为解决任何问题,它都在矛盾的互动当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当中来运作的,《孙子兵法》关键就围绕着十个问题,十对矛盾在今天都有我们继续思考的价值,和启迪的意义”。最后,黄朴民教授结合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孙子兵法》热等现象,提出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孙子兵法》,不能盲目和崇拜。

讲座现在开始,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孙子兵法》这个名字,它的许多格言,就是军事格言大家都能背、也能随口说出来,什么“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上兵伐谋”

、“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实而击虚”等等等等。最为厉害的是,我们甚至把《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也等同起来,什么一些阴损的招数都好像都出自《孙子兵法》,什么“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三十六计走为上”、“上屋抽梯”

、“美人计”等等等等,好像都是从《孙子兵法》那里出来的。这说明一个什么情况呢?一个说明《孙子兵法》的名头特别大,把什么中国的计谋都往它的名下归。但是我得告诉大家,这个认识是不全面,也是模糊的。《孙子兵法》是讲诡道,“兵者,诡道也”,但是它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假如我们把《孙子兵法》跟《三十六计》完全等同起来的话,那么就给大家一个什么印象呢?《孙子兵法》无非是些小人的伎俩,而不是君子的哲学,这实际上表面上是推崇《孙子兵法》,实际上是降低了《孙子兵法》,降低了《孙子兵法》的价值。

那么,《孙子》作为一个兵法,它是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那么《孙子兵法》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这个书篇幅不大,只有五千九百多个字,它自己本身有个逻辑体系,它十三篇,多一篇少一篇都是不行的。它是经过严格的一种学术剪裁的一种东西。你看它第一篇是《计篇》,打仗之前要算,那么《计》放在第一篇;第二篇是《作战篇》,这个作战不是现在的作战,而是准备战争,你看算好了他就要准备了。当然准备充分的时候,它要谋,要谋攻,后面你看它《行篇》《势篇》《虚实篇》《军政篇》《九变篇》都是讲一些具体的作战的要领,那么最后面它又是讲地形、行军、火攻等等,一些具体的战

术问题,就更细化了。到最后13篇是用间,因为孙子兵法特别重视“知彼知己”,用间,用间谍么,要了解情报,掌握情报,又围了个圆圈,又转回来了。中国的文化就是个大圆圈,老是在循环,但是每次循环都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发展和升华,《孙子兵法》本身它是有个内在的逻辑体系。

那么,我们今天按现代军事学的体系来分析的话,《孙子兵法》至少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个是它的战争观念。一个军事家,一个军事思想家,他首先对战争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是肯定战争、还是否定战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怎么样,战争与民心向背的情况又有什么,胜负又有什么关系,那么战争要不要区别性质,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它必须要有个基本的看法。孙子的战争观,他的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慎战”,谨慎地对待战争。他既不否定战争,因为在当时那个时候,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国家要统一嘛,还得打仗才能完成统一,所以他不否定战争,但是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把战争看成是最好的包医百病的良方,这是孙子的对战争的一个基本的态度。这是他的战争观,简单地说就是慎战思想。 第二个层次是他的战略思想。第一个他是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就是说追求万全,追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第二个他的战略思想里面非常突出的,他是提倡先发制人,他认为,打仗不能被动而打,必须自己主动进攻;第三个他认为战争应该速战速决,要进攻进攻再进攻,以最短的时间里边,取得最大的战果,实现战争的目标。这是他的战略思想的一个基本情况。

第三个他的军事思想的层次,就是兵学体系里面第三个层次,是他的战术思想,这个思想是孙子所有整个兵学体系里面的主体部分,也是他的核心。《孙子兵法》说来说去就是用兵的方法,那么他实际上就把重点是放在用兵方法的探讨上,他里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包括他的争取战争主动权的思想――“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个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包含了一切战争里面的最主要的核心含义,就是说:调动别人,不要被别人所调动。就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第二个他讲的要“知彼知己”,这个刚才一开始就说了,你不了解情况你不能打,情况了解得不充分也不能打,不但要知彼知己,而且要早知,你战争你要了解情况要有时效性,过了时的话,就过了期,“明日黄花”了。还有一个我们经常说――“避实而击虚”,你不能跟别人硬碰硬,你要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击别人的薄弱,这是关键的一个方面。

第四个层次,也是最后一个层次,是治军的理论,是管理军队和建设军队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军队是老百姓组成的,这个军队不经过训练,不经过调教没有一定的纪律,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它是形成不了战斗力的。所以孙子对这个问题,他也非常非常地重视,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治军的方法,那么这些方法和许多包括用将,将领用什么样的人,包括部队的训练,包括部队的赏罚,就是说怎么奖励怎么惩罚等等等等很多。他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叫做“令之以文,齐之以物”,就是用政治教育、物质管理、精神鼓励来教育军队,使他们形成为谁打仗、为谁作战的一种基本的思想,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思想教育;“齐之以物”就是要用严格的军纪军法,谁犯了错误,那坚决不留情面,就是要加以惩罚。这是《孙子兵法》的四个思想的基本层次,按现代军事学术的范畴可以这么整理。

《孙子兵法》它实际上诞生的时候,还是蛮早的,出来以后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唐朝李世民说了一句话,他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就是说兵书几百种,但是没有一本是超过《孙子兵法》的。王安石说只要用孙子一、两句话便可以成就功名。有一句话是明朝,就是茅元仪讲过的一段话,我认为他对《孙子兵法》的定位是最准确了、讲的最好的。他说“前孙子者”,就是比孙子早的兵书,“孙子不遗”,它里面的精华《孙子兵法》里面都包含了。“后孙子者”,孙子以后两千五百年出的一些兵书,“不能遗孙子”,就是超越不了孙子的基本范畴,实际上这句话就把孙子的定位已经定好了。那么在国外,《孙子兵法》影响也是蛮大的,你看尼克松,他写了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他里面就引用了好多的孙子的语录。

西方几个二十世纪比较著名的战略学家,像约米尼、利德尔·哈特、柯林斯,这里有英国的,有美国的,他们都(对)《孙子兵法》都是非常推崇的。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孙子兵法》的意义,不完全在它兵法的本身。我们现在就要说,一本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兵书,为什么到今天大家还要学,还要关注,甚至有的时候还想运用?它本身就有非常值得人思考的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或者说文明有两种形态,有一种现在我们也很重视,就是说它是当时很辉煌、很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中国的甲骨文、商朝的文字,我们今天肯定有人要,当然人很少了,要去研读这些文字,但是研读这些文字,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书写什么电脑输入法,比如方正输入法,它不会去发明,用不着了,因为它已经是死的了。我们用它去了解商朝的历史可以,我们去了解文字的演变史可以,但这是专家之学,跟老百姓、普通民众没有关系,最多跟书法家有点关系,他写一个甲骨文,写一副对联,挂在那里大家都看不懂,但是大家都说厉害,说这个书法家,说是要写情书的话,假如说想让大家不知道的话,做识别的话,可以用甲骨文来写情书,公开化都不要紧,公开的情书,人家都看不懂,只有你两个人看得懂。这个是有,但是极个别的现象,不能代表普遍的现象,这是一个情况。

第二种文明形态,就像《周易》、像《老子》、像《孙子兵法》、像《论语》,这些文明的积淀它还是活的,它是生生不息的,它是今天还是给人能有启示,能有启发的一个东西。那么《孙子兵法》就属于第二种,跟我们现在生活还有关系的一种文化积淀。那么《孙子兵法》它始终在提醒大家:怎么来对待问题?怎么来把握战争的机遇?怎么来赢得战争的胜利?它是提醒你,它不断地在提醒,不断地让人们去思考,不断地是给大家始终留下一种探索的空间。那么,我研究《孙子兵法》十多年,我自己一直在考虑一些问题,我认为《孙子兵法》实际上在十个层面上,对我们今天而且对整个战争形态,它提出了自己一种对立的统一的一种矛盾观。因为解决任何问题,它都在矛盾的互动当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当中来运作的。《孙子兵法》关键就围绕着十个问题,十对矛盾,在今天都是我们继续思考的价值和启迪的意义。

第一个关系,我认为是义与利的关系。就是说战争这个东西肯定不好玩,要死人的,从道德的意义上讲、从人道的意义上讲,战争是不应该有的,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讲、从实际的利益来讲,战争又是不可以没有的。那么孙子他要解决的问题,他的思想的一个困惑,或者他设法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如何使道德和功利取得一个平衡点,找到一个结合点,统一起来。我们一直以为孙子光讲功利,是,孙子特别强调利。他一开始就讲了,“兵以诈立,以利动”,就是说军队打仗,就是根据利益的大小来决定要不要打,或者怎么打。那么他讲“非利不动”,就是没有利益就不要打,得不到好处就不要动,不到威胁的时候,不要动用军队。他首先关注的是一个利,他说“合于利而动”,就是说符合利益,有利益可取,军队打;“不合于利,而止”就停下来不要打,他确实是个功利主义这个立场。但是孙子难道就不讲道德?孙子是很讲道德的,孙子他要“上兵伐谋”

,他就是要用最小的损失来取得最大的战争效果。他本身就是人道的做法,他要提倡“伐谋”“伐交”,就是说要打外交战,要谋略打败敌人,而反对“伐兵”,就是公开打仗,他最反对的是“攻城”,认为攻城是下策,那么他也是考虑到人员伤亡,要减轻伤亡,他本身也是有道德的含义在里面。那么这个就是说,他是找一种平衡点,既要讲道德,实际上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发呢?就是说游戏要有规则,道德要有底线。做什么事情我认为都是既要讲究利,又要讲究义,道义跟功利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孙子的第一对矛盾。他不断地探索而且提出了他的看法,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你不能不承认他的思想的深邃性,掌握问题的深刻性,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统一,是力与谋的统一、力与计的统一,就是说力量实力跟谋略的统一。《孙子兵法》大家都说是讲谋略的,这话没错。但是呢,《孙子兵法》不仅仅是讲谋略的,它非常注

重实力,它跟《三十六计》最大的不同,就是《三十六计》是玩空手道,做无本生意的事情。《孙子兵法》它讲你的谋略虽好,你必须用实力做基础,没有实力你的谋略就根本无所施展,但是没有谋略你的实力也是空摆设,也没用,两者要有机地统一起来。

譬如说他讲“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他就说一定的土地面积,可以出一定的物质资源,而一定的物质资源,可以出一定的军队,一定的军队就构成了实力的对比,那么实力的对比决定了战争胜负的最后归属,那么,他是很重视实力的。那么我们今天也可以想,我们现在既要讲技巧、讲谋略,同时呢,也更需要讲实力。这个实力当然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譬如说我们作为学生的话,文凭就是个实力,外语就是个实力,计算机方面也是实力,会开车什么东西的现代人,本身就是一个实力。但是你有这些实力,没有人赏识你,或者你自己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机遇,那么你这个实力,你只好自己老是愤愤不平,怨命运不公。是啊,没有人发现你,没有人重用你,但是等到你计谋最好,你没实力,你什么也拿不出来。招聘的时候,它要什么双学位,要硕士学位,你拿不出来,那么连谈的机会都没有,你的谋略根本用不起来。所以孙子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实力跟谋略的统一,这是他的第二个统一。

第三个统一,是常与变的统一。孙子他特别重视军事学的一般原则,这个一般原则就是“常”,稳定的、相对稳定的、已经成为经验之谈的那些东西,这些经验都是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经过战争实践提出来的,他对这些东西他认为应该重视。他还讲到了许多这方面的话,譬如说他里面讲到,有些基本原则,我们今天还是有启发的,他说“穷寇勿迫”

,就是说别人――走投无路的敌人,你不要逼得太凶了。逼得太凶了,他要狗急跳墙,他要跟你拼命的。包围敌人要留下缺口,“围师必阙”,这些都是无数次战争得出来的一个经验,所以呢,这些基本经验,孙子非常重视。但是孙子认为,用兵更重要的是“变”,他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就是军队打仗没有规定的一种具体的方法,但就像流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流水流到哪里算哪里,那么他认为变化随机应变,通权达变,才是用兵的最上层的那种境界。所以两者既要遵从客观规律,或者说一般的军事原则,同时又要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原则,去发挥去运用,这个两者应该统一起来,这是他的第三个统一。

第四个统一是物与我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孙子》里面有些话我们表面看起来,是很矛盾的那样子。他说了,“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以去强求,不可以去创造,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是不可以去强行创造、强求;可是他的《虚实篇》里面又讲到了“胜可为也”,这里他把“不”字拿掉了,这不是撰写当中出现了错解,可是他怎么写呢?“敌虽众,可使无斗”,就是军队虽然多,但是让它打不了,没法打。他这个话,一看,在同一本《孙子兵法》里面,五千多字里面怎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实际上它就包含了一种深层次、一种哲理的思考。[小石评:在没有系统思考语言的时候,这类环路结构通常描述起来有点困难,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各类哲学读本中充满了这种自相矛盾似的话,折磨大家去领悟。对于多数人来说,这种表述方式过于艰涩。今天再不应该提倡这种表述方式了。]他认为,一方面,战争是一种客观现象,你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的实际,不能违背客观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去打。但同时,作为指挥员对战争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不是被动的,而是应该主动的,你应该积极去创造条件,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使胜利早点到来。所以这两者之间尊重客观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两者不是对立的,甚至认为他们之间是统一的,这是他的第四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他不断给人提供一种思想上的一种启迪。

第五个就是虚与实的统一。所谓“上兵伐谋”是他的一面旗帜,它是一种用兵的宗旨,也是最理想的境界,这是一面旗帜,是说的如何打什么等等,那是具体做的,说的跟做的有时候表面上是不统一的。实际上孙子认为内在是统一的,基础做好,最后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我们今天大家在座的你尽可以想,十年以后我成为比尔盖茨的那种发大财、开宝马车人。目标可以定得很高,但是具体的是你还得先把学分修满了,把文凭先拿出来,先三千五千先

干起来,然后再挣一个月十万八万的,那是两回事,所以它是有步骤和他的远大目标之间的统一。孙子一直考虑这个问题,所以这是他的兵学里面又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那么第六个他的统一就是利与害的统一。他认为任何事物,战争也一样,都包含着利和害的两个方面。你要接受战争这个事物,你光想得利,不想它的害,这是不现实的,就像喜欢一个人,你喜欢他的优点的同时,你要接受他的缺点,没有了他的缺点,他的优点同时也不存在。所以孙子他这方面的话很多,他最高明的一句话,就是“赋智者之虑”,就是聪明人的考虑“比杂余厉害”,就是说把利与害放在一起,来辩证地对待,只有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考虑利的同时,你才会想到有可能危害;在危害的时候,你也要想到有利的一面,就叫做“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因为祸与福它是在同一事物里面保存着的,而且它是在不断地转化当中,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第七个他的统一,就是迂与直统一。就是说我们现在讲,两点之间直线连接起来,是最短的距离。曲线的话,你肯定要绕一圈,那表面上看来肯定是远路了,实际上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孙子特别强调,就是说,你不能是开门见山,或者直接军事、冲突,而是要通过曲折的道路,来达到效率,达到你想要有的效率。比如说现在写信,写信的时候,我要问一个同学一本书,他上次借我的,我又特别熟,又不好意思开口要,我可以写封信:“最近我们在一起聚餐,我们还谈到你了,张三现在找了一个美眉,现在很愉快,李四那个地方工作也不错,收入很高,然后大家都很想念你,你什么时候来北京,大家一起聚,老同学多年不见了”,到最后信完了最后一句话“又及”,写个“又及”,好像附带一句,“上次你借我一本什么书,能不能还给我?”表面上是一个实际上是曲里拐弯,这封信写了半天,最后一句,漫不经心这句话上面,而不是前面那些虚套,这个叫做“迂为直”,就是孙子讲的“迂为直,以换为利”,实际上表面上是走远路,实际上是走近路。这个是孙子认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

那么第八个统一,就是事与节的统一,就是说做任何事物,孙子特别强调,要中庸。书上没有提到“中庸”这个词,中庸这个词是儒家的,但是他们的原则是一样的。中庸是把握分寸感,这个分寸很重要,这个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这个你“过犹不及”,你做过头了,跟没做到一回事。怎么恰到好处,孙子他对这个问题,他有很深刻的认识,也作为矛盾的一个对立体,他来加以判断。他在《九变篇》讲到了一种将善用的五种错误和危险:第一个危险,就是“必死”,你一定应该不怕牺牲,那么就“可杀也”,就会被敌人杀掉;“必生”,你怎么想保存自己,要是想保存自己,“必生,可擒也”,你会做人家的俘虏;那么“愤术”,就是你用一生气,这个人脾气很暴躁,容易被别人侮辱;那么你“廉洁”,你好名声,那么人家也可以让你难受;最后一条,叫“爱民”,本来爱护老百姓,那是好事情,他说“可烦也”,可以骚扰得他不得安宁。实际上他这里讲的就是度的把握的问题,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不怕牺牲、善于保全、爱好名节、同仇敌忾、爱护老百姓,都是好的品德,可是问题就在于它上面多了一个字,叫“必”,做过头了,那么就要走到事物的反面。我认为,这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大局限。

第九的就是全与偏的统一。他里面讲全胜,“自保而全胜”,就是说他追求胜利上的完全,不要有缺陷,追求那种万全之策。但是孙子也看到了,“全”有时候也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呢?有时候事情要走偏锋。他讲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无所不备”,就是你处处防备,“无所不寡”,这是用兵上的一个原则。你的兵力到处防备的话,那么你的战线就拉长了,你的兵力不够用。两者应该是统一,我们应该追求万全,但是万全之策毕竟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实际上有时候真正是像孙子所说的集中兵力、各个突破、抓住主次、分清主次、重点开拓。你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肯定是没有希望的。

篇三:孙子兵法百家讲台

新读《孙子兵法》——央视《百家讲坛》讲座

主讲人简介

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孙子兵法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教论》、《孙子评传》等。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在今天,人们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军事的范畴,其蕴涵的哲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本讲中,多年从事古代军事理论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黄朴民从《孙子兵法》的体系分析入手,对其思想和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他认为孙子兵法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它包含了四个层次:第一个是战争观念,第二个层次是战略思想,第三个军事思想的层次,第四个层次是治兵的理论。

讲座现在开始,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孙子兵法》这个名字,它的许多格言,就是军事格言大家都能背、也能随口说出来,什么“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实而击虚”等等等等。最为厉害的是,我们甚至把《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也等同起来,什么一些阴损的招数都好像都出自《孙子兵法》,什么“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三十六计走为上”、“上屋抽梯”、“美人计”等等等等,好像都是从《孙子兵法》那里出来的。这说明一个什么情况呢?一个说明《孙子兵法》的名头特别大,把什么中国的计谋都往它的名下归。但是我得告诉大家,这个认识是不全面,也是模糊的。《孙子兵法》是讲诡道,“兵者,诡道也”,但是它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假如我们把《孙子兵法》跟《三十六计》完全等同起来的话,那么就给大

家一个什么印象呢?《孙子兵法》无非是些小人的伎俩,而不是君子的哲学,这实际上表面上是推崇《孙子兵法》,实际上是降低了《孙子兵法》,降低了《孙子兵法》的价值。

那么,《孙子》作为一个兵法,它是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那么《孙子兵法》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这个书篇幅不大,只有五千九百多个字,它自己本身有个逻辑体系,它十三篇,多一篇少一篇都是不行的。它是经过严格的一种学术剪裁的一种东西。你看它第一篇是《计篇》,打仗之前要算,那么《计》放在第一篇;第二篇是《作战篇》,这个作战不是现在的作战,而是准备战争,你看算好了他就要准备了。当然准备充分的时候,它要谋,要谋攻,后面你看它《行篇》《势篇》《虚实篇》《军政篇》《九变篇》都是讲一些具体的作战的要领,那么最后面它又是讲地形、行军、火攻等等,一些具体的战术问题,就更细化了。到最后13篇是用间,因为孙子兵法特别重视“知彼知己”,用间,用间谍么,要了解情报,掌握情报,又围了个圆圈,又转回来了。中国的文化就是个大圆圈,老是在循环,但是每次循环都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发展和升华,《孙子兵法》本身它是有个内在的逻辑体系。

那么,我们今天按现代军事学的体系来分析的话,《孙子兵法》至少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个是它的战争观念。一个军事家,一个军事思想家,他首先对战争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是肯定战争、还是否定战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怎么样,战争与民心向背的情况又有什么,胜负又有什么关系,那么战争要不要区别性质,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它必须要有个基本的看法。孙子的战争观,他的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慎战”,谨慎地对待战争。他既不否定战争,因为在当时那个时候,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国家要统一嘛,还得打仗才能完成统一,所以他不否定战争,但是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把战争看成是最好的包医百病的良方,这是孙子的对战争的一个基本的态度。这是他的战争观,简单地说就是慎战思想。

第二个层次是他的战略思想。第一个他是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就是说追求万全,追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第二个他的战略思

想里面非常突出的,他是提倡先发制人,他认为,打仗不能被动而打,必须自己主动进攻;第三个他认为战争应该速战速决,要进攻进攻再进攻,以最短的时间里边,取得最大的战果,实现战争的目标。这是他的战略思想的一个基本情况。

第三个他的军事思想的层次,就是兵学体系里面第三个层次,是他的战术思想,这个思想是孙子所有整个兵学体系里面的主体部分,也是他的核心。《孙子兵法》说来说去就是用兵的方法,那么他实际上就把重点是放在用兵方法的探讨上,他里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包括他的争取战争主动权的思想――“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个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包含了一切战争里面的最主要的核心含义,就是说:调动别人,不要被别人所调动。就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第二个他讲的要“知彼知己”,这个刚才一开始就说了,你不了解情况你不能打,情况了解得不充分也不能打,不但要知彼知己,而且要早知,你战争你要了解情况要有时效性,过了时的话,就过了期,“明日黄花”了。还有一个我们经常说――“避实而击虚”,你不能跟别人硬碰硬,你要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击别人的薄弱,这是关键的一个方面。

第四个层次,也是最后一个层次,是治军的理论。是管理军队和建设军队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军队是老百姓组成的,这个军队不经过训练,不经过调教没有一定的纪律,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它是形成不了战斗力的。所以孙子对这个问题,他也非常非常地重视,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治军的方法,那么这些方法和许多包括用将,将领用什么样的人,包括部队的训练,包括部队的赏罚,就是说怎么奖励怎么惩罚等等等等很多。他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叫做“令之以文,齐之以物”,就是用政治教育、物质管理、精神鼓励来教育军队,使他们形成为谁打仗、为谁作战的一种基本的思想,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思想教育;“齐之以物”就是要用严格的军纪军法,谁犯了错误,那坚决不留情面,就是要加以惩罚。这是《孙子兵法》的四个思想的基本层次,按现代军事学术的范畴可以这么整理。

《孙子兵法》它实际上诞生的时候,还是蛮早的,出来以后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唐朝李世民说了一句话,他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就是说兵书几百种,但是没有一本是超过《孙子兵法》的。王安石说只要用孙子一、两句话便可以成就功名。有一句话是明朝,就是茅元仪讲过的一段话,我认为他对《孙子兵法》的定位是最准确了、讲的最好的。他说“前孙子者”,就是比孙子早的兵书,“孙子不遗”,它里面的精华《孙子兵法》里面都包含了。“后孙子者”,孙子以后两千五百年出的一些兵书,“不能遗孙子”,就是超越不了孙子的基本范畴,实际上这句话就把孙子的定位已经定好了。那么在国外,《孙子兵法》影响也是蛮大的,你看尼克松,他写了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他里面就引用了好多的孙子的语录。西方几个二十世纪比较著名的战略学家,像约米尼、利德尔·哈特、柯林斯,这里有英国的,有美国的,他们都(对)《孙子兵法》都是非常推崇的。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

我觉得《孙子兵法》的意义,不完全在它兵法的本身。我们现在就要说,一本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兵书,为什么到今天大家还要学,还要关注,甚至有的时候还想运用?它本身就有非常值得人思考的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或者说文明有两种形态,有一种现在我们也很重视,就是说它是当时很辉煌、很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中国的甲骨文、商朝的文字,我们今天肯定有人要,当然人很少了,要去研读这些文字,但是研读这些文字,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书写什么电脑输入法,比如方正输入法,它不会去发明,用不着了,因为它已经是死的了。我们用它去了解商朝的历史可以,我们去了解文字的演变史可以,但这是专家之学,跟老百姓、普通民众没有关系,最多跟书法家有点关系,他写一个甲骨文,写一副对联,挂在那里大家都看不懂,但是大家都说厉害,说这个书法家,说是要写情书的话,假如说想让大家不知道的话,做识别的话,可以用甲骨文来写情书,公开化都不要紧,公开的情书,人家都看不懂,只有你两个人看得懂。这个是有,但是极个别的现象,不能代表普遍的现象,这是一个情况。

第二种文明形态,就像《周易》、像《老子》、像《孙子兵法》、像《论语》,这些文明的积淀它还是活的,它是生生不息的,它是今天还是给人能有启示,能有启发的一个东西。那么《孙子兵法》就属于第二种,跟我们现在生活还有关系的一种文化积淀。那么《孙子兵法》它始终在提醒大家:怎么来对待问题?怎么来把握战争的机遇?怎么来赢得战争的胜利?它是提醒你,它不断地在提醒,不断地让人们去思考,不断地是给大家始终留下一种探索的空间。那么,我研究《孙子兵法》十多年,我自己一直在考虑一些问题,我认为《孙子兵法》实际上在十个层面上,对我们今天而且对整个战争形态,它提出了自己一种对立的统一的一种矛盾观。因为解决任何问题,它都在矛盾的互动当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当中来运作的。《孙子兵法》关键就围绕着十个问题,十对矛盾,在今天都是我们继续思考的价值和启迪的意义。

第一个关系,我认为是义与利的关系。就是说战争这个东西肯定不好玩,要死人的,从道德的意义上讲、从人道的意义上讲,战争是不应该有的,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讲、从实际的利益来讲,战争又是不可以没有的。那么孙子他要解决的问题,他的思想的一个困惑,或者他设法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如何使道德和功利取得一个平衡点,找到一个结合点,统一起来。我们一直以为孙子光讲功利,是,孙子特别强调利。他一开始就讲了,“兵以诈立,以利动”,就是说军队打仗,就是根据利益的大小来决定要不要打,或者怎么打。那么他讲“非利不动”,就是没有利益就不要打,得不到好处就不要动,不到威胁的时候,不要动用军队。他首先关注的是一个利,他说“合于利而动”,就是说符合利益,有利益可取,军队打;“不合于利,而止”就停下来不要打,他确实是个功利主义这个立场。但是孙子难道就不讲道德?孙子是很讲道德的,孙子他要“上兵伐谋”,他就是要用最小的损失来取得最大的战争效果。他本身就是人道的做法,他要提倡“伐谋”“伐交”,就是说要打外交战,要谋略打败敌人,而反对“伐兵”,就是公开打仗,他最反对的是“攻城”,认为攻城是下策,那么他也是考虑到人员伤亡,要减轻伤亡,他本身也是有道德的含义在里面。那么这个就是说,他是找一种平衡点,既要讲道德,实际上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发呢?就是说游戏要有规则,道德要有底线。做什么事情我认为都是既要讲究利,又要讲究义,道义跟功利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孙子的第一对矛盾。他不断地探索而且提出了他的看法,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你不能不承认他的思想的深邃性,掌握问题的深刻性,这是第一个方面。

篇四:《孙子兵法》到底是一本什么书?

《孙子兵法》到底是一本什么书?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兵家经典著作。

除了我们传统认为的是一部写给军人读的兵书以外,我一直把它当成一本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原理在研究。

学术界一直存在一种声音,说做企业的学《孙子兵法》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持有这种声音的不乏孙子兵法研究方面的大家,诸如北大的李零教授。

他认为,孙子兵法的主旨在于“兵以诈立”,打仗双方是对立的,你死我活的,是要靠耍阴谋诡计的,只要能赢,没有道德要求。

经商则不同,商以信立,不能耍奸,要有道德底线。

军界也有类似的声音。

马俊是国防大学的教授,在北京电视台一个类似于百家讲坛的栏目讲《孙子兵法》,课程结束以后,有一个企业家站起来问了一个问题:“马教授,您是兵法专家,我听说做企业也可以学《孙子兵法》,并且会有很大价值,您作为兵法专家,讲一讲我们做企业的应该从哪个角度去学习?”

企业家问了这个问题之后,马教授当着全国观众说了一句话:“我从来没见过哪位企业家看《孙子兵法》把企业做好的,《孙子兵法》是写给军人看的,你们做企业的回去看看彼得·德鲁克的《西方管理科学》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学。

当时这个企业家无所适从,非常尴尬,以为自己问了一个非常无知的问题。

但就我的理解,不是这个企业家问了一个非常无知的问题,而是一个知名的教授做了一个非常无知的回答。

对于这种流俗浅见,我们应该给予批判。

马骏教授的言外之意,似乎连李零也没有研究的资格和必要,你是学术界的,不是军人,更遑论商业界的了,风马牛不相及嘛。

马骏的心胸何其狭窄,思想何其狭隘也!

照这个逻辑,毛泽东既然是军事家,就不应该是一个思想家、政治家,更不应该是一个文学家。

我认为,《孙子兵法》是没有界的,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孙子兵法》也不例外。

这才是经典,马骏之流不懂这个。

有点扯远了,还是回到正题。

看彼得·德鲁克的《西方管理学》就能做好企业?

彼得·德鲁克的《西方管理学》难道包是治中国企业百病的一剂良药吗?

非也。

我们不否认《西方管理学》对管理中国的企业有帮助,因为世界各国的文化虽有差异,但也有相通的地方。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所以,有借鉴的意义。

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其文化一脉相承,传承至今。《孙子兵法》很多独到、精深的军事思想及其理论,都可以上升到哲学范畴,比如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知行合一思想,“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掌握主动、避免被动的思想,何以不能应用于现今的企业管理?

他山之石,尚且可以攻玉,何况我们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

经济学抑或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一个领域,是不能独立存在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科技等其他领域,简单的说,研究经济,不能仅从经济领域本身入手。按照马教授的理

解,做企业的只要看《西方管理学》就能把企业做好,那军人呢?是不是只要看《孙子兵法》、《司马法》、《六韬》等等兵书就能打赢战争?

我看未必!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人要懂政治,不懂政治就只能像麦克阿瑟那样提前退役了。 战争靠经济实力来支撑,军人还应该懂点经济。

孙子说:“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孙子认为,用兵的法则是要考虑一下几个因素: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量,即推算物资资源的容量,三是数,即统计兵源的数量,四是称,即比较双方的军事综合实力,五是胜,即得出胜负的判断。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物力、人力资源的容量,资源的容量决定可投入部队的数目,部队的数目决定双方兵力的强弱,双方兵力的强弱得出胜负的概率。

你看,孙子就是一个深谙经济之道的战略大师,五谷不分的人估计赢不了战争。

战争是一种最残酷的智力对抗游戏,涉及许多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等诸多领域,要想赢,需要具备很多专业知识,没那么简单。

所以,军人在看《孙子兵法》的时候,也需要看看老子的《道德经》,看看孔子的《论语》,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看看西方的《战争论》。

把国家交予那些只会坐井观天,甚至夜郎自大的人,是靠不住的。

再看一组数据:

据美国商业年鉴统计,在全球500强中,近20年来,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成为董事长的有1000多名,副董事长有2000多名,总经理或者董事这一级的也有5000多名。

英特尔公司中国区总裁简睿杰、国际电视电报公司总裁兰德·艾拉斯科、美国在线创业时的CEO詹姆斯·金姆赛、美国东方航空公司的总裁法兰克?波曼、全美知名零售商西尔斯的总裁罗伯特·伍德等等,都是西点的毕业生。

美国西点军校早已闻名世界,她成功地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军事领导人才,但鲜为人知的是,一些跨国公司的董事长、CEO,并未在商学院中接受过正规的商业教育,而是毕业于西点军校。

为什么不是商学院培养了企业领导人,而是西点军校呢?我们可以看一下西点军校对学生要求的标准:爱国,准时,守纪,严格,正直,刚毅。这些都是任何一家优秀企业对其领导人要求的底线标准。

西点军校的这一套标准,在《孙子兵法》一书中俯拾皆是:

“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孙子兵法·火攻篇》)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孙子兵法?作战篇》)

孙子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和角度说明战争的残酷性与巨大的财力消耗,要谨慎对待战争,拳拳爱国之心见矣。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计篇》)

孙子对将领的要求和洗点军校对学生的要求标准如出一辙。

军事领域的思想何以能指导经济领域?这就是因为军事思想所体现的价值观和领域的价值观有很多相同之处。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商业领域的产品竞争,讲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廉”,“人廉我精”,“人精我新”的策略,与《孙子兵法》的“致人而不致于人”、“避实击虚”等观点何其相似乃尔,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孙子兵法这本书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兵书,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

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马骏教授的观点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很简单,兵家讲诡道,商家讲诚信,在道德层面是相互冲突的;战争的结果是独赢,商业领域讲究双赢,多赢。

现代战争有时候不再仅仅是为了军事上的胜利,战争的重点由赢得战争向赢得和平转变。比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没有一方彻底打败另一方,而是以军事为手段,通过谈判达成双方的和解。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一贯秉持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和别国发展经济往来。再看今日中国的周边国家,日本、越南、泰国、菲律宾,甚至遥远的美国,有哪一个国家是愿意与我们和平发展边贸,以双赢为理念的?动不动就针对中国商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在中国的周边不断制造政治事端,其目的无非就是阻碍和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乃霸权主义国家一贯使用的双重标准的伎俩。

国家利益至上,没有其他道理可讲。

如果我们在国家多双边或者边贸易中还过分的强调以诚信为本的商业准则不放,只能就像毛主席说的样: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确实讲“诡诈”,主张“兵以诈立”。但“诡诈”是有严格的应用范围的,是为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目的的军事斗争服务的,是对敌而言的,不能不加区别地应用于以赢得市场、赢得顾客为目的的商业经营活动中。

更何况“诡诈”之道在《孙子兵法》中并不占主导地位。

《孙子兵法》同样是讲“信”的。在将之“五德”(智、信、仁、勇、严)中,“信”的地位仅次于“智”。这里的“信”,强调的便是将帅要有威信、诚信,运用到商业经营领域,就是要求经营者必须讲究信誉,必须重视企业的道德管理。因此,将《孙子兵法》应用到经济领域的一个前提,是必须首先对其思想内涵进行全面的理解,而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做企业不但需要看《孙子兵法》,而且还很有用!

日本有个人叫松下幸之助,他一手缔造的商业帝国叫松下电器。

松下公司的企业文化挂在墙上就写了一句话:“孙子兵法为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灵活地运用在企业当中,我们的企业才能长盛不衰。”

日本有个人叫孙正义,毕业于美国伯克利大学分校,是软件银行集团董事长兼总裁。1981年创建的软银集团,短短33年,便成了一个信息技术帝国。美国《商业周刊》杂志把孙正义先生称为电子时代大帝Cyber Mogul,推崇至上。

孙正义酷爱《孙子兵法》,在生病住院时也要坚持捧读,琢磨为什么兵法13篇第一篇是计篇,因为万事从计划开始。孙子前面六篇全部讲了战前准备,孙正义认为,战前准备到位,打仗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他还把孙子语录作为厂训放在大门口:一边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另一边是“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他将孙子的精髓应用到软银的一次次投资并购中,做到了真正的“不战而胜”。

松下幸之助、孙正义,都是商业界非常有影响的风云人物,按照马教授的观点,莫非这些商业领袖都错了吗?

更可笑的是,马骏先生在书中还运用商业案例来解读《孙子兵法》,让人感觉很难自圆其说。

战争不仅是军人的事,也是老百姓的事,陈毅元帅曾经很形象地形容:“淮海战役是沂蒙老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军人没有老百姓花钱养活,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打胜仗吗?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世界都在研究我们的《孙子兵法》,在军事方面的研究,我们不如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应用,我们不如日本,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样的现状还要持续多久?

孙子写这本书的初衷也许就是给军人看的,中国军人有多少人了解《孙子兵法》?普及率是多少?作为军人,不感到汗颜吗?

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再到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那是因为有人在不断研究它,继承它,继而才能发扬光大。

孙子以其超凡的文韬武略,在2500多年前创作了流芳千古、名震寰宇的兵学经典《孙子兵法》,这部惊世骇俗的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为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学宝库奉献了绝世珍宝。

孙武用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和全面看问题的观点,以指导战争和发展军事学说,因此被后世誉为东方兵学鼻祖,百世兵家之师,被尊称为兵圣。

孙子兵法十三篇,凡六千言,言简意赅,内容博大精神,可谓字字珠玑。

《孙子兵法》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揭示和总结了战争的普遍性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它具有深刻的谋略内涵、道德内涵和哲学内涵,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军事学术史、军事思想史和军事哲学史都占有重要地位,收到历代兵家和学者的推崇。

孙子的《孙子兵法》和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即便在今天,书中的思想也不会过时,常读常新,照样能指导除了军事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尤其是商业领域。

惟其如此,即便是普通人,也有传承的责任和义务。

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由于在理论上我们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兵法经营学,加之马教授之流的观点泛滥,负面影响较大,确实有害于《孙子兵法》研究事业的发展。

尽快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的孙子兵法经营学,才是当前专家、学者们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就武断下结论,甚至到处泼冷水,说怪话,这就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品质问题了。

篇五:孙子兵法解读

《孙子兵法》解读

一、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第一《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第二《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第三《谋攻篇》,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第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臵、士气的勇怯。

第六《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第七《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第八《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第九《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第十《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十一《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十二《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

第十三《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二、孙子兵法内涵

《孙子》作为一个兵法,它是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

第一个是层次军事战略和战争观,第二个层次军事战术,第三个层次是治军建军理论。

(一)军事战略与战争观

一是慎战思想

开篇就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也。”明确提出,国家的存亡荣辱,人民的死生祸福,无不系于“兵”。,把养兵用战之事臵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要位,要求“兵者”必须做到“安国保民”。提出“慎战”的思想。在《作战篇》中提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司马法》也提出“天下虽安,忘战必亡;国虽大,好战必危”。 《火攻篇》提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忿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气忿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道理。)

二是知战思想

有一句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基本是兵家法典,它出自孙子兵法,阐述了必须知战,然后战。

《谋攻篇》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具体这么说的,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

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三是非战思想

作为兵法,并不强调全部用战争解决一切,他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把战争看成是最好的包医百病的良方,提出非战思想,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就是说追求万全,追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谋攻篇》提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同时提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

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四是速战思想

孙子认为战争应该速战速决,要进攻进攻再进攻,以最短的时间里边,取得最大的战果,实现战争的目标。

《作战篇》提出:故兵贵胜,不贵久。

同时提出: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的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这样,即使足智多谋之士也无良策来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从来没有过。)

二是趋利思想

孙子兵法中多处提出用兵要趋利避害。要接受战争,不能光想得利,不想它的害,这是不现实的,《百家讲坛》中国人民大学黄朴民教授总结说“赋智者之虑,比杂余厉害”,就是聪明人的考虑,要把利与害放在一起,来辩证地对待。

《火攻篇》说:“非利不动”与“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 《作战篇》提出: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即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的方面,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有利的方面)

(二) 军事战术思想

这个思想是孙子所有整个兵学体系里面的主体部分,也是他的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