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康杰抗震小英雄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26:21 字数作文
康杰抗震小英雄教案字数作文

篇一: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3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3课时 苏教版选修

《<史记>选读》 "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点名学生朗读课文。

2.难句解释。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让学生明确:《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泪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泪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泪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让学生明确:“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3.行文思路

提问: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

点拨: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第四大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

三.研读与渔父的对话该段。

1.教师提示: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原作是一篇辞赋,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但不管作者是谁,创作的目的都是设为问答来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跟一般的议论不同。作品中的渔父是一个避世隐者,不是一般的渔父。因此研读这一段要紧紧扣住两个问题:(1)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2)屈原的两次回答都是议论,这些议论是怎样形象化了的?

2.文意、难句的疏解。

----“屈原行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慌粹,形容枯槁。”

明确:紧承上文,“江滨”是沅、湘一带的水滨;“被发行吟”,“被”,通“披”“颜色”,指面容、脸色,“形容”,指整个身影。按:“被发行吟”是一种潦倒到了极点的举止,“推淬”、“枯槁”,是一种近死的容色;一句话就把读者带入到充满悲剧气氛的境地,正因为这样,所以渔父见而问屈原“何故而至此”。“何故而至此”,就是怎么弄到这种地步的意思。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醴?”

明确:“铺,读?,“食”的意思。这句话是用譬喻的说法问屈原为什么不同流合污。上句的“随流场波”,下句的“怀瑾握瑜”,都是譬喻说法。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明确:“沐”,指洗头;“浴”,指洗澡。这里是用“洗头洗澡”的比喻说明不愿让干净的身子再被灰尘玷污。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明确:“察察”、“汉汉”均定语后置,整句可译为“人们又谁肯让洁净的身子,受到污浊的东西(玷污)呢。”这句仍是切“沐浴”而言。

----“又安能以皓昭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明确:“皓皓之白”,喻高洁的品格。这句是说:“又怎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的尘垢污染呢?”

3.行文思路。

问题:(1)本段与全文的脉络关系怎样?

(2)回答“导语引路”所提的两个问题,说说本段内部的脉络和写法。

板书:

从全文 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

脉络看 远接评介《离骚》中“志洁行廉”

与渔父的对话 从段内 回答(一):生不容于世 用譬喻使

脉络看 回答(二):死要坚持节操 议论形象化

四.对三处议论进行小结。

提示:请大家回顾三处议论,回答下面的一组问题:

(1)三处议论,彼此间的关系怎样?是否带有回环往复的特点?

(2)三处议论,分别用了怎样的议论方法?

(3)三处议论,在笔调上有何共同特点?

点拨性小结:第一处带有总纲性质,后两处带有分论性质,后两处与第一处有回环往复的关系,这种回环往复,前人又叫“回挽法”。议论的方法,第一处是述评法,第二处是寓议于叙和抒感相结合;第三处也是寓议于叙,但用的是引譬说理的方法。三处议论,运笔虽不相同,但都带有咏叹的笔调。回环往复的回挽法,加上议论方法的丰富多彩的充满感情的咏叹笔调,就使全文具有《离骚》的文情笔意,《离骚》的文情笔意正具有如上特色。

篇二: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4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4课时 苏教版选修

《<史记>选读》 "

[教学要点]

1.小结课文内容。

2.积累本课文言文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文内容。

(一)文章思路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 : 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2.屈原被疏。3.述评《离骚》。

第二部分(4--10):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11--12) : 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二)屈原的性格特征

爱国、正直思想品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1.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 ),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2.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与之妥协的斗争精神上。屈原从一开始就处在战国七雄错综复杂的斗争之中,处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纷繁的矛盾之中,处在昏君谗臣的重重包围之中。屈原以其杰出的才干,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也招致了奸人佞臣的妒忌,当“心害其能”的上官大夫要攫取他的劳动成果时,屈原坚决“不与”,使上官大夫碰了一鼻子灰,对于炙手可热的实权派人物靳尚和宠姬郑袖、令尹子兰,屈原也决不趋炎附势,更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而是同这些损害楚国利益的谗佞之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不仅“嫉”恨这些奸臣,而且敢于“刺”责那听信谗言,不辨忠奸的昏君,这一“疾”、一“怨”、一“刺”、一“嫉”,便是屈原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这种正直高洁的品德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象经线和纬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织成了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诗篇《离骚》。在诗中,屈原多次表白了自己的高洁德操。

课文的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离骚》)的孤独感。

(三)记叙和议论的结合(夹叙夹议):

本文是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情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贵品德,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的阴险,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文章第一部分记叙屈原受谗被疏后,“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接着便评价《离骚》,作者热情赞颂了《离骚》的伟大成就和价值,赞颂《离骚》实际上就是赞颂屈原。第二部分写楚怀王疏远屈原后三次受骗于秦的史实(1、献地绝齐, 2、割地求和,3、通婚割地。)随即深入议论,谴责“怀王之终不悟”和“不知人”。在议论中充分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三部分记述屈原自投泪罗江和屈原既死之后的影响。在记叙渔父与屈原对话时,既记述了屈原为什么被流放和要“自投泪罗以死”的原因,也歌颂了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屈原死了以后,虽然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模仿屈原的从容辞令,但由于“莫敢直谏”,数十年后,楚国就灭亡了。由此赞叹象屈原那样“敢直谏”的性格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记叙和议论结合在一起,好处是便于发表议论,更便于抒发情怀。由于屈原人格的伟大,也由于作者的身世跟屈原有些相似的地方,作者跟所有志士仁人一样对屈原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记叙中一直满怀激情,因此就要议论,亦即要作最高的赞颂。

二.梳理本课文言文知识。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 2.人穷则反本。反通返

3.靡不毕见。见通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

5.屈平既绌。绌通黜 6.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

7.齐与楚从亲。从通纵 8.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

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泥通涅

(二)一字多义: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夸耀 )。 2.其后秦欲伐齐(攻打 )。

3.此五霸之伐也(功劳 )。 4.坎坎伐檀兮( 砍 )。

5.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砍)

6.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攻打) 本

1.父母者,人之本也( 本源 ) 2.人穷则反本。(本源 )

3.今背本而趋末(农业 ) 4.此之谓失其本心(原来 )

5.本在冀州之南( 本来 )6.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底本)

7.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1.离骚者,犹离忧也。( 遭遇 ) 2.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触犯 )

3.约从离衡( 离间 ) 4.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分别 )

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离开 )

1.博闻强志( 记述 ) 2.其志洁,其行廉( 志向 )

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意愿 ) 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做标志)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立志 ) 6.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有志)

1.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一个接一个)

3.有情人终成眷属(亲属 ) 4.属予作文以记之(叮嘱 )

5.举酒属客( 嘱托 )

1.其文约,其辞微(简约 ) 2.决负约不偿城( 盟约 )

3.怀王与诸将约曰(相约 ) 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规约,规章 ) 疏

1.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 2.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陈述 )

3.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稀疏 )4.论积贮疏( 上给皇帝的条陈 )

5.仗义疏财( 分 )

1.信而见疑( 被 ) 2.靡不毕见( 现露 )

3.举类迩而见义远( 表现 ) 4.夫子有何见教( 我 )

5.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出现 )

1.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认为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语气词 )

3.竟为秦所灭(被 ) 4.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成为 )

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替 ) 6.为其不可得而法( 因为 )

7.闻秦王善为秦声( 奏 ) 8.我为赵将 ( 作为 )

9.为刎颈之交(成为 )

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来 )2.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凭借 )

3.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把 )4.以啮人,无御之者( 用来 )

5.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由于 )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因为 )

7.其后楚日以削( 地 ) 8.传以示美人( 拿 )

9.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 1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且 )

1.乃令张仪佯云秦( 就 ) 2.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就 )

3.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才 ) 4.今君乃亡赵走燕( 竟然 )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 ) 6.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就 )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竟然)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 )

9.家祭无忘告乃翁( )

1.愿得张仪而甘心焉(了 ) 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了 )

3.姜氏欲之,焉辟害( 哪里 ) 4.而惴惴焉摩玩不已( 的样子 )

5.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什么 ) 6.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于之

7.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于之 )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之 )

(三)古今异义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2.颜色..憔悴

3.形容..枯槁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6.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 3 段;

2.完成课后练习;

3.完成随笔“话屈原”。

)

篇三: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4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第4课时苏教版选

修《<史记>选读》"

[教学要点]

1.小结课文内容。

2.积累本课文言文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文内容。

(一)文章思路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 : 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2.屈原被疏。3.述评《离骚》。

第二部分(4--10):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11--12) : 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二)屈原的性格特征

爱国、正直思想品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1.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 ),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2.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与之妥协的斗争精神上。屈原从一开始就处在战国七雄错综复杂的斗争之中,处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纷繁的矛盾之中,处在昏君谗臣的重重包围之中。屈原以其杰出的才干,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也招致了奸人佞臣的妒忌,当“心害其能”的上官大夫要攫取他的劳动成果时,屈原坚决“不与”,使上官大夫碰了一鼻子灰,对于炙手可热的实权派人物靳尚和宠姬郑袖、令尹子兰,屈原也决不趋炎附势,更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而是同这些损害楚国利益的谗佞之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不仅“嫉”恨这些奸臣,而且敢于“刺”责那听信谗言,不辨忠奸的昏君,这一“疾”、一“怨”、一“刺”、一“嫉”,便是屈原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这种正直高洁的品德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象经线和纬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织成了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诗篇《离骚》。在诗中,屈原多次表白了自己的高洁德操。

课文的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离骚》)的孤独感。

篇四: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

记>选读》 "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简介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三、文题讲解

四、背景材料

五、随堂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

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

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译: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 ( 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 ) 。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 ( 怎么 ) 能与国士之衣哉 ? ”戎夷曰:“嗟乎 ! 道其不济夫 ! ”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 . 解释下列词语:

a . 子与我衣, 与:

b . 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爱:

c .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 必定:

d . 若夫欲利人之心 利:

2 .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 . 古之人不余欺也。 B . 石之铿然有声者。

C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 . 多于市人之言语。

3 . “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 我说的道理还是行不通呀

B . 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

C . 我的主张大概不能实现了

D . 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

4 . 本文表现了戎夷 ________ 的精神。

参考答案:

五、随堂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

1、(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

2、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露出来。

4、(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5、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1 . 解释下列词语

a . 子与我衣, 与:给,给予

b . 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爱:吝惜、珍惜

c .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 必定:必然 ( 一定 ) ,安定 ( 治理好 )

d . 若夫欲利人之心 利:有利于

2 . A,“未之识”和“不余欺”都是否定句宾语前置。

3 . C,要注意两处:“其”是表估计的副词,整个句子是估计揣测语气,不能是肯定语气;“济”为“实现”或“成功”。

4 . 本文表现了戎夷 ________ 的精神。

答案详解:心忧天下 ( 心系天下,心怀天下,利于天下 ) ,舍己为人 ( 利于他人,利于弟子 ) 。

篇五: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教案 《定风波》

定风波

教 学 流 程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兴学生背诵情况

二、 知识积累

字词正音

同行( )吟啸( ) 一蓑....

( )烟雨

字词释义

芒鞋 草鞋

吟啸 吟咏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心态

料峭 形容微寒

三、 诵读指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信息筛选

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

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五、合作探究: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讨论明确: 雨骤风狂。

2.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讨论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孕〖蟮模? 讨论明确: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

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教 学 流 成

4.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讨论明确:

⑴ 阳光总在风雨后。

⑵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⑶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⑷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⑸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讨论明确:

字数作文